解的很差阿 怎麼樣?
謗法者能看懂一點點佛經嗎?
向二乘擁抱學習,才是成佛的速效解決方案
-
- 文章: 6295
-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
- 文章: 461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08, 2023 1:18 am
Re: 向二乘擁抱學習,才是成佛的速效解決方案
譬如比丘,具足神通,得心自在,次第乃至入滅盡定,一切動心、憶想分別悉皆止息。...功夫,道諦所攝
當我們一見道後,平時我們修六度,我們修布施就不修持戒,修持戒亦未必同時修忍辱,一到見道的時候,「施等一一中」,即每一度,六度中每一度,「彼等互攝入」,一個布施度,修一個布施度,兼攝及其餘五度,修一個持戒度,又兼攝及其餘五度,施等一一之中都是互相包括,包攝其他在內。那一個時候才是?「一剎那忍攝」,當你見道的時候,那十六剎那,苦、集、滅、道,苦法忍、苦法智、苦類忍、苦類智、集法忍、集法智、集類忍、集類智,那十六剎那的時候,每一剎那,每一剎那都是般若,每一剎那的般若都是兼攝及其餘五個波羅蜜,一剎那的忍,忍是無間道,智是解脫道,記不記得?你記不記得?你聽過未?(聽過),你呢,你聽過未?(聽過),這種就是,「是此中見道」,見道頂加行的本質了。
所謂見道頂加行的本質是什麼?你見道時那十六剎那的時候就是,那十六剎那的智慧就是見道頂加行的本質。聽得明嗎?好了,現在說癸二,斷德自在。他能夠斷除煩惱很厲害,一見了道,一見道時斷除煩惱,我們好像現在斷除煩惱很辛苦,見道那時候,那十六剎那心是指那八忍,八忍是無間道斷除煩惱,很厲害。這處你平時未聽過這些,天台宗的人講三昧講得最好,即除了西藏人,除了唯識宗《瑜伽師地論》之外,講修止觀,講三昧、禪定,天台宗是第一,你說他比較西藏好過,那是假的啊。你說他比較唯識宗都好過,那都是假的。
P3
不過比起其他宗,天台宗是第一。天台宗講三昧頭頭是道,講得,只是欠缺一樣東西沒有講。有一種叫做獅子奮迅,又叫做獅子奮迅三昧,獅子奮迅,怎叫做獅子奮迅三昧?你見過獅子未?獅子張大個口,吼叫那樣子你見過未?那獅子,動物園裡的獅子叫的時候,吼叫那樣子,未見過?在電視那個什麼?(美高梅電影),對,美高梅電影,那一個圈裡的獅子頭,那時的狀況,叫做獅子奮迅,明不明白?
奮迅,又叫做獅子頻呻。因為那隻獅子嘩一聲很快的,在山裡面嘩一聲,百獸都驚怕,腳軟,其他那些,一聽見這聲,尤其是狗,狗、豬聽見獅子嘩一聲,不行,不會行,軟哂。我試過在這處,我在坪石住,被日本佬趕了去坪石,坪石那處很多小摩,我養了一隻狗,養了一隻狗,一隻中國狗,一隻黃狗,用來看門口。有日,有些人打了隻老虎,隻老虎都未死得哂,傷哂,綁住牠,兩條竹昇,綁住兩隻手兩隻腳咁抬,打算拿去 ,劏 劏 準備生 老虎,呀,我拉隻狗去睇隻老虎,隻狗總是望見在震,那老虎被綁住在那裡,不知道為什麼,是直覺,俱生的害怕,不是思維,不是分別,牠硬是不敢走過去,那老虎已經被綁住也快要死,是不是?硬是不敢走過去,拉牠走過去,牠不肯,固然不能,總是在震,那條尾也軟哂,真不知道為什麼,那畜牲真奇怪。
獅子老虎牠們夠威真是夠威,到死綁住,狗亦不能走過去,震到不會行。獅子頻呻,百獸都驚恐。有一種三昧叫做獅子頻呻三昧,你問那些天台宗法師什麼是獅子頻呻三昧,智者大師漏說了這樣,那本《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好多三昧都有說,是漏了獅子頻呻三昧沒有說,天台宗的人不識,在這處你看完就知道甚麼是獅子頻呻三昧。
好了,「次由入獅子,(一撇);奮迅三摩地」,獅子那處不要撇,次由入獅子那個「子」字不要撇,因為連續獅子奮迅,是嗎?寫我那個「奮」又得,寫這個「忿」又得,兩個都得,寫頻呻亦得。三摩地,三摩地即是三昧,(一撇);「觀察諸緣起,(一撇);隨順及回逆。」此處可以先解。之後,即是好像上文所講,在八忍八智裡面,那已經相見道完了,是不是?相見道完了,他還會怎樣?觀緣起。還會觀緣起。觀緣起的時候,順觀逆觀亦可以,順觀非常之快,沙沙聲咁過,逆觀亦沙沙聲咁過,逆觀,好似獅子奮迅咁快。這種叫做…
即是觀十二緣起。由無明觀到老死,好快,每一剎那一段,每一剎那一段,倒轉過來由老死觀番上無明,又是好快,這樣,其快的程度,好像獅子奮迅一樣,他是在定中,在第四禪裡面,這種定叫做獅子奮迅三摩地。「見道頂加行斷障相之後」,見道頂加行斷了那種分別煩惱障和所知障,即是那十六剎那,是不是?那十六剎那之後,彌勒菩薩他就說有些利根的菩薩會跟著起那個獅子奮迅三昧,跟著起,「又說見道頂加行」,這種頂加行又叫做獅子奮迅三昧,即是在獅子奮迅三昧裡面修頂加行。「正習彼加行之瑜伽師,根本定時安住獅子奮迅三摩地,於後得位,觀察緣起順逆也」。
識不識解這處?正式修習這種頂加行的瑜伽師,瑜伽師即是修止觀的人,這種瑜伽師,根本定時,不是在近分處,在根本定裡,即是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的根本定,每一個根本定都有一個近分,明不明白?你聽過未?你明不明?你聽過未?未呀,你明不明?入定,譬如你想入定,你就在這處修,好像數呼吸或者想著佛像,一心不亂的時候,你就會有些氣生起,這種氣叫做輕安,叫做輕安,叫做輕安,在身體內好像有些物質遊走,這些氣叫做身輕安,是物質性,生理的現象。當身輕安起的時候,你的心靈跟著它很愉快,這時你的心靈就叫做心輕安,即是五十一個心所中的輕安心所。明白嗎?
身輕安、心輕安起的時候,普通有些在頭頂起,一路會罩下來,罩下來時好像郁動那樣,郁下郁下,罩哂滿全身,罩哂全身後會霹靂拍啦霹靂拍啦,好像觸了電一樣,那時即是說你什麼?將近正式入定,這就叫做近分。靜慮即是禪定,初靜慮近分。近分即是預備班,未正式升入去,初靜慮近分。霹靂拍啦,震完一輪,停止,停止就好靜好靜,好愉快的那種輕安充滿了身體內,那時就叫做什麼?根本,初禪的根本。聽得明嗎?初禪的根本。
在頭頂起就是這樣,有些人不是在頭頂起,在肚臍下面起,這個小肚處起,發熱那樣,一路,那些熱力就是身輕安,郁動,郁動走滿全身。有時會什麼?一條氣直落下面,直落下面,經過你的肛門,即是我們所說的屎眼,經過肛門,在肛門兩面過,過到去尾龍骨,普通去到尾龍骨就會停。繼續修,繼續修,再過得三兩個月,或者一頭半個月都說不定,它就會霹靂拍啦地衝過那尾龍骨,一路好像百足那樣一路爬,跟著一路爬,爬到那處?你摸下這處,有些什麼?後枕的那舊骨,對了。那舊骨,那舊叫做肉枕骨,肉枕。
又過不到,又要經過相當時期,霹啦衝過整個身酸軟,過到此處,來到此處又過不到,我們看看那骨頭這處是有兩個孔,我們平日塞住這兩個孔,用什麼塞?來到此處又過不到,整下整下又經過相當時期,好像爆火花,紫色的,紫色的,好像炸彈爆發,那時就飊過了,避過這兩面,避完後在這處合回來,合回來,然後再在後面過,以後就是這樣。這些叫做什麼?初禪近分。整整下它自然會走,全身暖,到這時叫做初禪根本。由初禪轉入第二禪,又有一個第二禪近分,霹靂拍啦,又好像觸電一樣,你不要害怕,有時好像覺得坐火箭一樣,「嘌﹗」標到,直標上去很高好像很遠,然後倒轉回來落下,你一驚會神經病,會走火入魔,那時你不要驚,這些只是幻象,我根本沒有走出來。
有時覺得漲大肚腩,漲到塞滿虛空一樣,有時覺得縮小,縮小到還細過針鼻一樣,你不用驚,這些只是幻覺。(羅生,若遇到這樣的情況,可否出定?)不要出定住,你慢慢地,我不想它不想它,才慢慢地出定。初禪到二禪有近分,近分過了冷靜後,就入第二禪的根本。第二禪上第三禪又一個近分,經過近分就入第三禪的根本。第三禪上第四禪又一個近分,又經過近分然後就入第四禪的根本。止最高是第四禪,其他無色定那些不用理會。這個獅子奮迅三昧,多數是在第四禪起,不過在第四禪起過後,以後在初禪都可以起。你們讀下去便會知道。
那即是說什麼?當那瑜伽師見道,見道後經過那十六剎那心之後,他會在那根本定,不論初禪、二禪、三禪、四禪,那當然是第四禪,最初,因為他見道時已經是第四禪,他會在那根本定的時候,他就什麼?安住獅子奮迅三昧,那時就起,起那種獅子奮迅三昧。獅子奮迅三昧是怎樣的呢?下文便是了。那時是後得智,不是根本智,後得智起,觀察緣起順逆,觀察十二緣起順逆。第一個剎那觀無明,我無始以來有無明,一剎那覺得有無明,因為有無明所以什麼?作業,叫做行,行即是作業,有行作業,於是前世起無明及作業。這個無明一定與癡,貪瞋也包括在內,輔屬一起。
入胎,中有入胎,死後中有入胎,入胎後在胎內漸漸發展成為好像一個什麼?一塊一塊,這麼大塊的,蘇蝦仔,你見過未?那些胚胎,用玻璃瓶載著的那些?你見過未?未見過,你見過未?用玻璃瓶載著一塊,好像一個是什麼?好像一個拉長的紅棗,有一隻眼一個孔這樣的,名色就好像一團口水,好像一團濃的口水痰一樣,就是名色。變了用玻璃瓶載著那些有幾個孔,有眼有鼻那些,叫做六處。成個公仔一樣,就是六處。有些舊譯譯為六入,六入就是經十月完滿就出世,接觸這個新世界。
接觸這個新世界之後,一路長大,到了兩三歲,於是受,苦樂的感覺漸漸明朗,受之後起什麼?一路到七八歲以後,對於好的東西便愛,再大一點,十三四歲以後,更加私人簡擇,尤其是春情發動,去追求異性,取,取的結果是一路作很多業,有,有什麼?來世的三有存在已經。一有了來世的存在呢,到你今世一死了之後,第二世又生,會生,第二世生了之後,結果有生便有老死。十二段,明白嗎?人的生死輪迴。
他怎樣?他入了那獅子奮迅三昧,就觀,最初原始的時候是無明,無明跟著起行,一路好像做電影,很快觀過去,那就順觀緣起。怎樣叫做逆觀?為什麼有老死?因為有生,所以有老死。為什麼有生?因為有有,所以有生。為什麼有有?因為有取,所以有有。為什麼會取?因為有愛。為什麼會愛?因為有受。為什麼有受?因為有觸。為什麼有觸?因為有六處。為什麼有六處?因為有名色。為什麼有名色?因為有入胎的識。為什麼有入胎的識?因為有作業,前世會作業。
為什麼前世會作業?因為起無明。逆觀。好快,順一路順下去觀,好像做電影般拿拿聲,逆觀亦很快趣過,好像隻獅子叫一樣那般快,現量的。見道的後得智起這種東西。逆觀。這個緣起,這個緣起。還滅也有十二支,是什麼?為什麼你會得涅槃?先滅了無明,無明滅就再沒有行,行滅就再沒有入胎的識,識滅,識滅就名色滅,名色滅就六處滅,六處滅就觸滅,觸滅就受滅,受滅就愛滅,愛滅就取滅,取滅就有滅,有滅就生滅,生滅就老死滅。涅槃了。還滅順觀,還滅又逆觀。
為什麼老死會滅?因為生滅。為什麼生會滅?因為有滅。為什麼有會滅?因為取滅。一路至為什麼行會滅?因為無明滅。一來一往,即是緣起觀,一來一往,一順一逆。還滅觀,又一順一逆那樣。緣起觀即是什麼?苦諦、集諦。是不是?還滅觀呢?即是滅諦、道諦。即是那後得智把那苦集滅道,又要表現一輪,很快的,那時就叫做獅子奮迅三昧。聽得明嗎?陳文蘭。我已經講了,讀就可以。
十二緣起,這個十二緣起又名十二因緣,為什麼叫緣起?前一段為緣,引起後段,就是緣起。後段為緣,又引起後後段,叫做緣起。支,什麼是支?一段一段叫做支。十二緣起支,又叫做十二因緣,這段為因為緣引起後面,十二段因緣。我們看。「十二緣起,謂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這十二支,「其中從無明緣行」,為什麼無明緣行?你讀經「無明緣行」,「行緣識」,怎樣解的?以無明為緣而產生行,明白嗎?「行緣識」,是以行為緣,而產生識。「識緣名色」,即是以識為緣,而產生名色,識解嗎?「從無明緣行,乃至生緣老死」,一路下去「是雜染品隨順緣起」。
雜染即是有漏,有漏的人生那類,品即是品類,隨順緣起,即順流而下,一路生死輪迴不已叫隨順緣起。倒轉過來,由老死,為什麼有老死?因為有生。為什麼有生?因為有有。倒轉來,從無明,從老死,老死由於有生,乃至一路推上去,乃至為什麼有行,由於有無明,倒數上去,就是雜染品的回逆緣起。逆是倒轉,回逆緣起,回即是回頭,逆是逆數上去。這兩段都是什麼?苦諦、集諦。是嗎?生與老死是苦諦,是不是?噢,不是,這些不是苦諦,無明與行是集諦。
無明與行是集諦,行緣識,識是苦諦,是嗎?識緣名色,名色是苦諦,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又是苦諦,觸緣受,受緣愛,不是,觸緣受都是苦諦,受緣愛是什麼諦?集諦。愛即是貪,煩惱來的呢?愛緣取呢?都是集諦,取緣有呢?都是集諦。為什麼「取緣有」有些人說它屬集諦?有些人說它屬苦諦?由業方面來講是屬集諦,是不是?由它已經有了,來世出世來講,那就屬苦諦。「有緣生」是集諦,不是不是,是苦諦,「生緣老死」又是苦諦,總之不論順逆,都是苦諦、集諦。流轉的,叫做流轉十二支。還滅十二支就是滅諦、道諦。「從無明滅故行滅,乃至生滅故老死滅是清淨品隨順緣起」。
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識滅故名色滅,一路至到什麼?生滅則老死滅,就是清淨那類,集諦(應是道諦)、滅諦,不是,集諦(應是滅諦)、道諦。清淨品隨順緣起。「從由生滅故老死滅,乃至由無明滅故行滅,是清淨品回逆緣起」。生滅則老死滅,有滅就生滅,一路掉轉頭,一路掉轉頭至由無明滅故行滅,數回上去,是清淨品回逆緣起。四種觀,是不是?隨順的一往一還,清淨的又是一往一還。聽得明嗎?明白嗎?你聽得明嗎?明白嗎?你明嗎?他很快的,一往一還、一往一還很快的,獅子奮迅三昧。
P10
第一次入定,初禪升上二禪,第一次入到二禪,一定要由初禪升上二禪,不可以跳的,將來你再慢慢慢慢修,當你得到第三禪的時候,一樣亦是由第二禪到第三禪,不可以跳的。之後,慢慢可以跳一級,由初禪直跳第三禪,是可以跳一級。在這處說不是可以,可以跳級的是小乘修定,大乘的利根菩薩跳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這樣地跳。現在先讀散文。「是對治修所斷種子之能治種類大乘隨現觀,即修道頂加行相」。
他說這種不是真現觀來的,這種是隨現觀。怎樣隨現觀?真現觀是沒有概念沒有分別,隨現觀則有名相有概念,即是什麼來的?是後得智,這個是後得智。這種頂加行的體相,即是本質是什麼?能夠對治修所斷的種子,修所斷即是俱生,修道所斷的煩惱即是俱生煩惱。見道所斷的煩惱叫做分別煩惱。修道所斷的煩惱種子,連種子也剷除,並非只是壓低它,那種什麼?能治能對付煩惱那類大乘的有相現觀,這種有相現觀是修道頂加行相。那即是說給你們聽,修道的頂加行是後得智,不是根本智。隨現觀……
界限由那時候可以開始修,那時候可以停止呢?「界唯在修道」。只有在修道,即是見道後入了修道,一路到成佛之前金剛心那麼長,兩個阿僧祇劫,那麼長的界限。界是界限。「此說修道菩薩,由加行與根本二門入超越等持,謂俱滅盡定等次第定,先修往上順行與下還逆行二相之獅子奮迅三摩地爲加行,次乃進修超越等持之根本故」。
那即是說,這裡說修超越的定,跳的定,就一定要入獅子奮迅三昧先,「此說」即是這裡,此是此處,此處說,說什麼?那些「修道菩薩」,「由加行與根本二門」,由這個什麼?加行定與根本定這二門,這樣,先有加行定,有加行定,這個加行定是在四禪的根本定裡,有加行定與根本二門,然後在那處「超越等持」,入一種超越的定,等持即是定,等是連續,持是控制,連續控制的心,等持。「謂俱滅盡定等次第定」,即是說,如何超越呢?一修的時候同時修滅盡定,「等」那些九次第定,什麼是九次第定?如何叫九次第定?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四個是不是?
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八個,再加一個滅盡定,就是九次第定。我們得個講字,入唔到的。初禪入到的,你們個個都可以入到,學幾個月就入到初禪,最多都是一年半載,二、三禪就難講。第四禪……你有沒有修定?學下啦。那個,在那個次第定裡面,滅盡定與那八個次第定,在這九個次第定裡面修,如何修?先修往上順行,先先修向上順行,什麼是向上順行?
先入初禪,入完初禪入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再由第四禪上空無邊處定,由空無邊處定入識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入無所有處定,再由無所有處定入非想非非想處定,由非想非非想處定轉入滅盡定。一路往上順行。與下還逆行,再由什麼?出滅盡定入非想非非想處定,再入無所有處定,再入識無邊處定,再入空無邊處定,再入四禪,三禪,二禪,初禪,出定。還逆行二相,即是兩種情況,很快的,獅子奮迅三昧,剛才說觀緣起的獅子奮迅,現在又怎樣?
一往一還的,好似在玩耍,好似獅子拋球在玩耍一般,獅子奮迅三昧,如果你入到都幾有趣,入定並非好像死了在這處,一上一落,一上一落,快快趣趣就上,由初禪一下子去到非想非非想處定,再滅盡定連呼吸也停止,跟著再走出來,恢復呼吸,一路下來。入滅盡定即好像施大手術,全身麻醉這般。(要多長時間?)什麼?(一入一出要多長時間?)極快,你說獅子打呵欠是不是很快,獅子打一個呵欠,他已經由初禪一路上到……,快極的意思。
《現觀莊嚴論》第四十七講 羅時憲先生講授
https://media.dhalbi.com/lsx/13/Jgzjl-l ... titles.pdf
當我們一見道後,平時我們修六度,我們修布施就不修持戒,修持戒亦未必同時修忍辱,一到見道的時候,「施等一一中」,即每一度,六度中每一度,「彼等互攝入」,一個布施度,修一個布施度,兼攝及其餘五度,修一個持戒度,又兼攝及其餘五度,施等一一之中都是互相包括,包攝其他在內。那一個時候才是?「一剎那忍攝」,當你見道的時候,那十六剎那,苦、集、滅、道,苦法忍、苦法智、苦類忍、苦類智、集法忍、集法智、集類忍、集類智,那十六剎那的時候,每一剎那,每一剎那都是般若,每一剎那的般若都是兼攝及其餘五個波羅蜜,一剎那的忍,忍是無間道,智是解脫道,記不記得?你記不記得?你聽過未?(聽過),你呢,你聽過未?(聽過),這種就是,「是此中見道」,見道頂加行的本質了。
所謂見道頂加行的本質是什麼?你見道時那十六剎那的時候就是,那十六剎那的智慧就是見道頂加行的本質。聽得明嗎?好了,現在說癸二,斷德自在。他能夠斷除煩惱很厲害,一見了道,一見道時斷除煩惱,我們好像現在斷除煩惱很辛苦,見道那時候,那十六剎那心是指那八忍,八忍是無間道斷除煩惱,很厲害。這處你平時未聽過這些,天台宗的人講三昧講得最好,即除了西藏人,除了唯識宗《瑜伽師地論》之外,講修止觀,講三昧、禪定,天台宗是第一,你說他比較西藏好過,那是假的啊。你說他比較唯識宗都好過,那都是假的。
P3
不過比起其他宗,天台宗是第一。天台宗講三昧頭頭是道,講得,只是欠缺一樣東西沒有講。有一種叫做獅子奮迅,又叫做獅子奮迅三昧,獅子奮迅,怎叫做獅子奮迅三昧?你見過獅子未?獅子張大個口,吼叫那樣子你見過未?那獅子,動物園裡的獅子叫的時候,吼叫那樣子,未見過?在電視那個什麼?(美高梅電影),對,美高梅電影,那一個圈裡的獅子頭,那時的狀況,叫做獅子奮迅,明不明白?
奮迅,又叫做獅子頻呻。因為那隻獅子嘩一聲很快的,在山裡面嘩一聲,百獸都驚怕,腳軟,其他那些,一聽見這聲,尤其是狗,狗、豬聽見獅子嘩一聲,不行,不會行,軟哂。我試過在這處,我在坪石住,被日本佬趕了去坪石,坪石那處很多小摩,我養了一隻狗,養了一隻狗,一隻中國狗,一隻黃狗,用來看門口。有日,有些人打了隻老虎,隻老虎都未死得哂,傷哂,綁住牠,兩條竹昇,綁住兩隻手兩隻腳咁抬,打算拿去 ,劏 劏 準備生 老虎,呀,我拉隻狗去睇隻老虎,隻狗總是望見在震,那老虎被綁住在那裡,不知道為什麼,是直覺,俱生的害怕,不是思維,不是分別,牠硬是不敢走過去,那老虎已經被綁住也快要死,是不是?硬是不敢走過去,拉牠走過去,牠不肯,固然不能,總是在震,那條尾也軟哂,真不知道為什麼,那畜牲真奇怪。
獅子老虎牠們夠威真是夠威,到死綁住,狗亦不能走過去,震到不會行。獅子頻呻,百獸都驚恐。有一種三昧叫做獅子頻呻三昧,你問那些天台宗法師什麼是獅子頻呻三昧,智者大師漏說了這樣,那本《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好多三昧都有說,是漏了獅子頻呻三昧沒有說,天台宗的人不識,在這處你看完就知道甚麼是獅子頻呻三昧。
好了,「次由入獅子,(一撇);奮迅三摩地」,獅子那處不要撇,次由入獅子那個「子」字不要撇,因為連續獅子奮迅,是嗎?寫我那個「奮」又得,寫這個「忿」又得,兩個都得,寫頻呻亦得。三摩地,三摩地即是三昧,(一撇);「觀察諸緣起,(一撇);隨順及回逆。」此處可以先解。之後,即是好像上文所講,在八忍八智裡面,那已經相見道完了,是不是?相見道完了,他還會怎樣?觀緣起。還會觀緣起。觀緣起的時候,順觀逆觀亦可以,順觀非常之快,沙沙聲咁過,逆觀亦沙沙聲咁過,逆觀,好似獅子奮迅咁快。這種叫做…
即是觀十二緣起。由無明觀到老死,好快,每一剎那一段,每一剎那一段,倒轉過來由老死觀番上無明,又是好快,這樣,其快的程度,好像獅子奮迅一樣,他是在定中,在第四禪裡面,這種定叫做獅子奮迅三摩地。「見道頂加行斷障相之後」,見道頂加行斷了那種分別煩惱障和所知障,即是那十六剎那,是不是?那十六剎那之後,彌勒菩薩他就說有些利根的菩薩會跟著起那個獅子奮迅三昧,跟著起,「又說見道頂加行」,這種頂加行又叫做獅子奮迅三昧,即是在獅子奮迅三昧裡面修頂加行。「正習彼加行之瑜伽師,根本定時安住獅子奮迅三摩地,於後得位,觀察緣起順逆也」。
識不識解這處?正式修習這種頂加行的瑜伽師,瑜伽師即是修止觀的人,這種瑜伽師,根本定時,不是在近分處,在根本定裡,即是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的根本定,每一個根本定都有一個近分,明不明白?你聽過未?你明不明?你聽過未?未呀,你明不明?入定,譬如你想入定,你就在這處修,好像數呼吸或者想著佛像,一心不亂的時候,你就會有些氣生起,這種氣叫做輕安,叫做輕安,叫做輕安,在身體內好像有些物質遊走,這些氣叫做身輕安,是物質性,生理的現象。當身輕安起的時候,你的心靈跟著它很愉快,這時你的心靈就叫做心輕安,即是五十一個心所中的輕安心所。明白嗎?
身輕安、心輕安起的時候,普通有些在頭頂起,一路會罩下來,罩下來時好像郁動那樣,郁下郁下,罩哂滿全身,罩哂全身後會霹靂拍啦霹靂拍啦,好像觸了電一樣,那時即是說你什麼?將近正式入定,這就叫做近分。靜慮即是禪定,初靜慮近分。近分即是預備班,未正式升入去,初靜慮近分。霹靂拍啦,震完一輪,停止,停止就好靜好靜,好愉快的那種輕安充滿了身體內,那時就叫做什麼?根本,初禪的根本。聽得明嗎?初禪的根本。
在頭頂起就是這樣,有些人不是在頭頂起,在肚臍下面起,這個小肚處起,發熱那樣,一路,那些熱力就是身輕安,郁動,郁動走滿全身。有時會什麼?一條氣直落下面,直落下面,經過你的肛門,即是我們所說的屎眼,經過肛門,在肛門兩面過,過到去尾龍骨,普通去到尾龍骨就會停。繼續修,繼續修,再過得三兩個月,或者一頭半個月都說不定,它就會霹靂拍啦地衝過那尾龍骨,一路好像百足那樣一路爬,跟著一路爬,爬到那處?你摸下這處,有些什麼?後枕的那舊骨,對了。那舊骨,那舊叫做肉枕骨,肉枕。
又過不到,又要經過相當時期,霹啦衝過整個身酸軟,過到此處,來到此處又過不到,我們看看那骨頭這處是有兩個孔,我們平日塞住這兩個孔,用什麼塞?來到此處又過不到,整下整下又經過相當時期,好像爆火花,紫色的,紫色的,好像炸彈爆發,那時就飊過了,避過這兩面,避完後在這處合回來,合回來,然後再在後面過,以後就是這樣。這些叫做什麼?初禪近分。整整下它自然會走,全身暖,到這時叫做初禪根本。由初禪轉入第二禪,又有一個第二禪近分,霹靂拍啦,又好像觸電一樣,你不要害怕,有時好像覺得坐火箭一樣,「嘌﹗」標到,直標上去很高好像很遠,然後倒轉回來落下,你一驚會神經病,會走火入魔,那時你不要驚,這些只是幻象,我根本沒有走出來。
有時覺得漲大肚腩,漲到塞滿虛空一樣,有時覺得縮小,縮小到還細過針鼻一樣,你不用驚,這些只是幻覺。(羅生,若遇到這樣的情況,可否出定?)不要出定住,你慢慢地,我不想它不想它,才慢慢地出定。初禪到二禪有近分,近分過了冷靜後,就入第二禪的根本。第二禪上第三禪又一個近分,經過近分就入第三禪的根本。第三禪上第四禪又一個近分,又經過近分然後就入第四禪的根本。止最高是第四禪,其他無色定那些不用理會。這個獅子奮迅三昧,多數是在第四禪起,不過在第四禪起過後,以後在初禪都可以起。你們讀下去便會知道。
那即是說什麼?當那瑜伽師見道,見道後經過那十六剎那心之後,他會在那根本定,不論初禪、二禪、三禪、四禪,那當然是第四禪,最初,因為他見道時已經是第四禪,他會在那根本定的時候,他就什麼?安住獅子奮迅三昧,那時就起,起那種獅子奮迅三昧。獅子奮迅三昧是怎樣的呢?下文便是了。那時是後得智,不是根本智,後得智起,觀察緣起順逆,觀察十二緣起順逆。第一個剎那觀無明,我無始以來有無明,一剎那覺得有無明,因為有無明所以什麼?作業,叫做行,行即是作業,有行作業,於是前世起無明及作業。這個無明一定與癡,貪瞋也包括在內,輔屬一起。
入胎,中有入胎,死後中有入胎,入胎後在胎內漸漸發展成為好像一個什麼?一塊一塊,這麼大塊的,蘇蝦仔,你見過未?那些胚胎,用玻璃瓶載著的那些?你見過未?未見過,你見過未?用玻璃瓶載著一塊,好像一個是什麼?好像一個拉長的紅棗,有一隻眼一個孔這樣的,名色就好像一團口水,好像一團濃的口水痰一樣,就是名色。變了用玻璃瓶載著那些有幾個孔,有眼有鼻那些,叫做六處。成個公仔一樣,就是六處。有些舊譯譯為六入,六入就是經十月完滿就出世,接觸這個新世界。
接觸這個新世界之後,一路長大,到了兩三歲,於是受,苦樂的感覺漸漸明朗,受之後起什麼?一路到七八歲以後,對於好的東西便愛,再大一點,十三四歲以後,更加私人簡擇,尤其是春情發動,去追求異性,取,取的結果是一路作很多業,有,有什麼?來世的三有存在已經。一有了來世的存在呢,到你今世一死了之後,第二世又生,會生,第二世生了之後,結果有生便有老死。十二段,明白嗎?人的生死輪迴。
他怎樣?他入了那獅子奮迅三昧,就觀,最初原始的時候是無明,無明跟著起行,一路好像做電影,很快觀過去,那就順觀緣起。怎樣叫做逆觀?為什麼有老死?因為有生,所以有老死。為什麼有生?因為有有,所以有生。為什麼有有?因為有取,所以有有。為什麼會取?因為有愛。為什麼會愛?因為有受。為什麼有受?因為有觸。為什麼有觸?因為有六處。為什麼有六處?因為有名色。為什麼有名色?因為有入胎的識。為什麼有入胎的識?因為有作業,前世會作業。
為什麼前世會作業?因為起無明。逆觀。好快,順一路順下去觀,好像做電影般拿拿聲,逆觀亦很快趣過,好像隻獅子叫一樣那般快,現量的。見道的後得智起這種東西。逆觀。這個緣起,這個緣起。還滅也有十二支,是什麼?為什麼你會得涅槃?先滅了無明,無明滅就再沒有行,行滅就再沒有入胎的識,識滅,識滅就名色滅,名色滅就六處滅,六處滅就觸滅,觸滅就受滅,受滅就愛滅,愛滅就取滅,取滅就有滅,有滅就生滅,生滅就老死滅。涅槃了。還滅順觀,還滅又逆觀。
為什麼老死會滅?因為生滅。為什麼生會滅?因為有滅。為什麼有會滅?因為取滅。一路至為什麼行會滅?因為無明滅。一來一往,即是緣起觀,一來一往,一順一逆。還滅觀,又一順一逆那樣。緣起觀即是什麼?苦諦、集諦。是不是?還滅觀呢?即是滅諦、道諦。即是那後得智把那苦集滅道,又要表現一輪,很快的,那時就叫做獅子奮迅三昧。聽得明嗎?陳文蘭。我已經講了,讀就可以。
十二緣起,這個十二緣起又名十二因緣,為什麼叫緣起?前一段為緣,引起後段,就是緣起。後段為緣,又引起後後段,叫做緣起。支,什麼是支?一段一段叫做支。十二緣起支,又叫做十二因緣,這段為因為緣引起後面,十二段因緣。我們看。「十二緣起,謂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這十二支,「其中從無明緣行」,為什麼無明緣行?你讀經「無明緣行」,「行緣識」,怎樣解的?以無明為緣而產生行,明白嗎?「行緣識」,是以行為緣,而產生識。「識緣名色」,即是以識為緣,而產生名色,識解嗎?「從無明緣行,乃至生緣老死」,一路下去「是雜染品隨順緣起」。
雜染即是有漏,有漏的人生那類,品即是品類,隨順緣起,即順流而下,一路生死輪迴不已叫隨順緣起。倒轉過來,由老死,為什麼有老死?因為有生。為什麼有生?因為有有。倒轉來,從無明,從老死,老死由於有生,乃至一路推上去,乃至為什麼有行,由於有無明,倒數上去,就是雜染品的回逆緣起。逆是倒轉,回逆緣起,回即是回頭,逆是逆數上去。這兩段都是什麼?苦諦、集諦。是嗎?生與老死是苦諦,是不是?噢,不是,這些不是苦諦,無明與行是集諦。
無明與行是集諦,行緣識,識是苦諦,是嗎?識緣名色,名色是苦諦,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又是苦諦,觸緣受,受緣愛,不是,觸緣受都是苦諦,受緣愛是什麼諦?集諦。愛即是貪,煩惱來的呢?愛緣取呢?都是集諦,取緣有呢?都是集諦。為什麼「取緣有」有些人說它屬集諦?有些人說它屬苦諦?由業方面來講是屬集諦,是不是?由它已經有了,來世出世來講,那就屬苦諦。「有緣生」是集諦,不是不是,是苦諦,「生緣老死」又是苦諦,總之不論順逆,都是苦諦、集諦。流轉的,叫做流轉十二支。還滅十二支就是滅諦、道諦。「從無明滅故行滅,乃至生滅故老死滅是清淨品隨順緣起」。
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識滅故名色滅,一路至到什麼?生滅則老死滅,就是清淨那類,集諦(應是道諦)、滅諦,不是,集諦(應是滅諦)、道諦。清淨品隨順緣起。「從由生滅故老死滅,乃至由無明滅故行滅,是清淨品回逆緣起」。生滅則老死滅,有滅就生滅,一路掉轉頭,一路掉轉頭至由無明滅故行滅,數回上去,是清淨品回逆緣起。四種觀,是不是?隨順的一往一還,清淨的又是一往一還。聽得明嗎?明白嗎?你聽得明嗎?明白嗎?你明嗎?他很快的,一往一還、一往一還很快的,獅子奮迅三昧。
P10
第一次入定,初禪升上二禪,第一次入到二禪,一定要由初禪升上二禪,不可以跳的,將來你再慢慢慢慢修,當你得到第三禪的時候,一樣亦是由第二禪到第三禪,不可以跳的。之後,慢慢可以跳一級,由初禪直跳第三禪,是可以跳一級。在這處說不是可以,可以跳級的是小乘修定,大乘的利根菩薩跳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這樣地跳。現在先讀散文。「是對治修所斷種子之能治種類大乘隨現觀,即修道頂加行相」。
他說這種不是真現觀來的,這種是隨現觀。怎樣隨現觀?真現觀是沒有概念沒有分別,隨現觀則有名相有概念,即是什麼來的?是後得智,這個是後得智。這種頂加行的體相,即是本質是什麼?能夠對治修所斷的種子,修所斷即是俱生,修道所斷的煩惱即是俱生煩惱。見道所斷的煩惱叫做分別煩惱。修道所斷的煩惱種子,連種子也剷除,並非只是壓低它,那種什麼?能治能對付煩惱那類大乘的有相現觀,這種有相現觀是修道頂加行相。那即是說給你們聽,修道的頂加行是後得智,不是根本智。隨現觀……
界限由那時候可以開始修,那時候可以停止呢?「界唯在修道」。只有在修道,即是見道後入了修道,一路到成佛之前金剛心那麼長,兩個阿僧祇劫,那麼長的界限。界是界限。「此說修道菩薩,由加行與根本二門入超越等持,謂俱滅盡定等次第定,先修往上順行與下還逆行二相之獅子奮迅三摩地爲加行,次乃進修超越等持之根本故」。
那即是說,這裡說修超越的定,跳的定,就一定要入獅子奮迅三昧先,「此說」即是這裡,此是此處,此處說,說什麼?那些「修道菩薩」,「由加行與根本二門」,由這個什麼?加行定與根本定這二門,這樣,先有加行定,有加行定,這個加行定是在四禪的根本定裡,有加行定與根本二門,然後在那處「超越等持」,入一種超越的定,等持即是定,等是連續,持是控制,連續控制的心,等持。「謂俱滅盡定等次第定」,即是說,如何超越呢?一修的時候同時修滅盡定,「等」那些九次第定,什麼是九次第定?如何叫九次第定?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四個是不是?
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八個,再加一個滅盡定,就是九次第定。我們得個講字,入唔到的。初禪入到的,你們個個都可以入到,學幾個月就入到初禪,最多都是一年半載,二、三禪就難講。第四禪……你有沒有修定?學下啦。那個,在那個次第定裡面,滅盡定與那八個次第定,在這九個次第定裡面修,如何修?先修往上順行,先先修向上順行,什麼是向上順行?
先入初禪,入完初禪入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再由第四禪上空無邊處定,由空無邊處定入識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入無所有處定,再由無所有處定入非想非非想處定,由非想非非想處定轉入滅盡定。一路往上順行。與下還逆行,再由什麼?出滅盡定入非想非非想處定,再入無所有處定,再入識無邊處定,再入空無邊處定,再入四禪,三禪,二禪,初禪,出定。還逆行二相,即是兩種情況,很快的,獅子奮迅三昧,剛才說觀緣起的獅子奮迅,現在又怎樣?
一往一還的,好似在玩耍,好似獅子拋球在玩耍一般,獅子奮迅三昧,如果你入到都幾有趣,入定並非好像死了在這處,一上一落,一上一落,快快趣趣就上,由初禪一下子去到非想非非想處定,再滅盡定連呼吸也停止,跟著再走出來,恢復呼吸,一路下來。入滅盡定即好像施大手術,全身麻醉這般。(要多長時間?)什麼?(一入一出要多長時間?)極快,你說獅子打呵欠是不是很快,獅子打一個呵欠,他已經由初禪一路上到……,快極的意思。
《現觀莊嚴論》第四十七講 羅時憲先生講授
https://media.dhalbi.com/lsx/13/Jgzjl-l ... titles.pdf
Re: 向二乘擁抱學習,才是成佛的速效解決方案
極樂世界
我作佛時,國中無不善名。所有眾生,生我國者,皆同一心。住於定聚,永離熱惱,心得清涼。所受快樂。猶如漏盡比丘。若起想念,貪計身者,不取正覺。(30樂如漏盡願31不貪計身願)
淨空法師:【滅盡定,六種神通具足】
「其樂譬如比丘得滅盡定」,滅盡定是什麼?這是佛學名詞,滅盡定又名滅盡三昧,乃滅盡六識心心所之禪定。不還果以上之聖者,入於此定,此亦「樂如漏盡願」所攝。滅盡定是禪定的一種,怎麼修?滅盡六識。第六意識是分別,心所,與它相應五十一個,在八識,相應心所最多,可以說圓滿。心所法總共有五十一個,(第)八識,相應五個心所,(第)六識,五十一個心所統統相應。五十一個心所跟六識伏住了,我們講不動心不起念,這個禪定叫滅盡定。
滅盡定是什麼地位?阿羅漢、辟支佛所證,得這個禪定功夫就是阿羅漢,就是辟支佛,六種神通具足,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漏盡,滅盡定得的叫漏盡通。所以不還果(三果阿那含)以上,就不再到人間(欲界)來了。阿羅漢住在四聖聲聞法界,永遠脫離六道。入於此定,也就是樂如漏盡願所攝,四十八願有這一願。
不還果
(術語)聲聞乘四果之一。梵名阿那含Anāgāmin,斷盡欲界九品之修惑,不再還生於欲界之聖者之位也。此不還果之聖者,有五種七種九種之差別。
五種不還
(名數)又名五種那含,五種般。般者般涅槃之略,為入涅槃之義:一、中般,不還之聖者,死於欲界而往色界,於其中有之位,斷餘煩惱而般涅槃也。二、生般,謂生於色界已,不久斷餘惑,而般涅槃也。三、有行般,生已,而於其天處長時加行勤修,以斷餘惑,方般涅槃也。四、無行般,生已,而於其天處無加行,懈怠而經長時,餘惡自解脫,而般涅槃也(此由生般中別開者)。五、上流般,流者進行之義,於色界必從下天進行於上天,其間斷餘惑而般涅槃也。此中有樂慧,樂定之二種。樂慧者為生於色究竟斷餘惑而般涅槃,樂定者為生於無色界之有頂天斷餘惡而般涅槃,是雖生於無色,而以經色界之生,所以攝於色界之生也。
七種不還
(名數)前六種加無色般也。無色般者,沒於欲界不生於色界,而生於無色界,於此斷餘惑而般涅槃也。
(名數)又名七種那含,七種般。見不還果條。
九種不還
(名數)於前五種不還中,中般生般上流般之三種般,各分三種,為九種不還。是於色界入滅聖者之區別也。中般三種:一、速般,謂於中有斷餘惑而般涅槃也。二、非速般,謂於中有經暫時而般涅槃也。三、經久般,謂於中有經久時而般涅槃也。生般三種:一、生般,謂生於色界速斷餘惑而般涅般也。二、有行般,謂生於色界加行勤修,經幾許之時,而般涅槃也。三、無行般,謂生於色界,懈怠不成加行,經久時而漸般涅槃也。上流般三種:一、全超般,謂先生於色界之最下梵眾天,由梵眾天超中間之十四天,至色究竟天,而般涅槃也。二、半超般,謂先生於梵眾天,後超一天二天乃至十三天,至色究竟天,而般涅槃也。其超不全,故云半,非等分之半也。三、徧沒般,謂徧經歷色界之十六天,而於色究竟天般涅槃也。見俱舍論二十四等。
(名數)從欲界上色界而般涅槃之不還果聖者,分九種。即於中有般涅槃者,有速般,非速般,經久般之三稱。生於色界,不久而般涅槃者,有生般,有行般,無行般之三種。生於色界更上轉生於天而般涅槃者,有全超,半超,徧沒之三種也。
我作佛時,國中無不善名。所有眾生,生我國者,皆同一心。住於定聚,永離熱惱,心得清涼。所受快樂。猶如漏盡比丘。若起想念,貪計身者,不取正覺。(30樂如漏盡願31不貪計身願)
淨空法師:【滅盡定,六種神通具足】
「其樂譬如比丘得滅盡定」,滅盡定是什麼?這是佛學名詞,滅盡定又名滅盡三昧,乃滅盡六識心心所之禪定。不還果以上之聖者,入於此定,此亦「樂如漏盡願」所攝。滅盡定是禪定的一種,怎麼修?滅盡六識。第六意識是分別,心所,與它相應五十一個,在八識,相應心所最多,可以說圓滿。心所法總共有五十一個,(第)八識,相應五個心所,(第)六識,五十一個心所統統相應。五十一個心所跟六識伏住了,我們講不動心不起念,這個禪定叫滅盡定。
滅盡定是什麼地位?阿羅漢、辟支佛所證,得這個禪定功夫就是阿羅漢,就是辟支佛,六種神通具足,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漏盡,滅盡定得的叫漏盡通。所以不還果(三果阿那含)以上,就不再到人間(欲界)來了。阿羅漢住在四聖聲聞法界,永遠脫離六道。入於此定,也就是樂如漏盡願所攝,四十八願有這一願。
不還果
(術語)聲聞乘四果之一。梵名阿那含Anāgāmin,斷盡欲界九品之修惑,不再還生於欲界之聖者之位也。此不還果之聖者,有五種七種九種之差別。
五種不還
(名數)又名五種那含,五種般。般者般涅槃之略,為入涅槃之義:一、中般,不還之聖者,死於欲界而往色界,於其中有之位,斷餘煩惱而般涅槃也。二、生般,謂生於色界已,不久斷餘惑,而般涅槃也。三、有行般,生已,而於其天處長時加行勤修,以斷餘惑,方般涅槃也。四、無行般,生已,而於其天處無加行,懈怠而經長時,餘惡自解脫,而般涅槃也(此由生般中別開者)。五、上流般,流者進行之義,於色界必從下天進行於上天,其間斷餘惑而般涅槃也。此中有樂慧,樂定之二種。樂慧者為生於色究竟斷餘惑而般涅槃,樂定者為生於無色界之有頂天斷餘惡而般涅槃,是雖生於無色,而以經色界之生,所以攝於色界之生也。
七種不還
(名數)前六種加無色般也。無色般者,沒於欲界不生於色界,而生於無色界,於此斷餘惑而般涅槃也。
(名數)又名七種那含,七種般。見不還果條。
九種不還
(名數)於前五種不還中,中般生般上流般之三種般,各分三種,為九種不還。是於色界入滅聖者之區別也。中般三種:一、速般,謂於中有斷餘惑而般涅槃也。二、非速般,謂於中有經暫時而般涅槃也。三、經久般,謂於中有經久時而般涅槃也。生般三種:一、生般,謂生於色界速斷餘惑而般涅般也。二、有行般,謂生於色界加行勤修,經幾許之時,而般涅槃也。三、無行般,謂生於色界,懈怠不成加行,經久時而漸般涅槃也。上流般三種:一、全超般,謂先生於色界之最下梵眾天,由梵眾天超中間之十四天,至色究竟天,而般涅槃也。二、半超般,謂先生於梵眾天,後超一天二天乃至十三天,至色究竟天,而般涅槃也。其超不全,故云半,非等分之半也。三、徧沒般,謂徧經歷色界之十六天,而於色究竟天般涅槃也。見俱舍論二十四等。
(名數)從欲界上色界而般涅槃之不還果聖者,分九種。即於中有般涅槃者,有速般,非速般,經久般之三稱。生於色界,不久而般涅槃者,有生般,有行般,無行般之三種。生於色界更上轉生於天而般涅槃者,有全超,半超,徧沒之三種也。
Re: 向二乘擁抱學習,才是成佛的速效解決方案
無住生心
我作佛時,十方佛剎諸菩薩眾,聞我名已,皆悉逮得清淨、解脫、普等三昧,諸深總持。住三摩地,至於成佛。定中常供無量無邊一切諸佛,不失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44普等三昧願45定中供佛願)
唯,舍利弗!不必是坐,為宴坐也。夫宴坐者,不於三界現身意,是為宴坐;不起滅定而現諸威儀,是為宴坐;不捨道法而現凡夫事,是為宴坐;心不住內亦不在外,是為宴坐;於諸見不動,而修行三十七品,是為宴坐;不斷煩惱而入涅槃,是為宴坐。
──〈弟子品第三〉
經句智慧
從究竟的修證來看,煩惱、涅槃是互為因果的。造成生死的因是煩惱,修道證得的果則是涅槃。聲聞乘認為有煩惱可以斷絕,有涅槃可以修證,也因此「視生死如怨家,觀三界如牢獄」,不斷努力想斬斷煩惱的因,而修得證悟涅槃的果,以致最終雖然斷除了「人無我」的執著,但仍執著有「法無我」的存在。菩薩則是完全通達了解煩惱的本質是空的,當下的體悟就是涅槃,不需在煩惱之外又去求取涅槃。
平日打坐修禪如果只熄滅對心的執著,卻沒有放下身體的外相,即便安身形於林間靜處而修定,雖然想摒棄煩惱,反而更為顯著,愈坐愈煩躁。
隨喜思惟讀經句
就涅槃境界而言,菩薩乘有不同於聲聞乘在見解與果證上的體悟。
聲聞乘對涅槃的認知是要止息煩惱的火焰,漏盡而不再投生於輪迴當中;但對行菩薩道的聖者來說,這種清淨涅槃並非究竟,甚至不認為僅憑截斷煩惱的根源就能證入佛果。因為聲聞乘主張阿羅漢最後所證悟的寂滅道是和佛相同的,差別只在於心量大小的不同。
不過維摩詰卻不這麼想,他認為對於涅槃見地存有差異,才會導致面對處理煩惱的態度有所不同,也就是這根本的見地差異,決定了行持的態度和方法,自然也產生了不同修行境界的結果。如同菩薩因為悲憫眾生,而住於輪迴,故菩薩雖有煩惱相,但因為徹底明白主體與客體二者的本質皆為性空,實無煩惱和煩惱受,因此才能無入而不自得。
六祖惠能大師於《壇經》中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猶如覓兔角。」
維摩詰居士認為舍利弗獨處山林靜坐修行的方式,並無法對眾生予以最直接的救度。修行人並非是孤立自己於眾生之外而修行靜慮,反而是要走入人群,以親和的法門來弘揚佛法,拉近彼此的距離,適應不同的社會形態,再配合四聖諦、八正道等三十七道品的修持,使得即便身處塵囂,內心仍是寂靜止息,同樣能達到「不捨道法而現凡夫事,不斷煩惱而入涅槃」的境界。
人間福報
////
寂滅性中隨飲啄諸行無常一切空即是如來大圓覺方便般若無所住而生其心?!
我作佛時,十方佛剎諸菩薩眾,聞我名已,皆悉逮得清淨、解脫、普等三昧,諸深總持。住三摩地,至於成佛。定中常供無量無邊一切諸佛,不失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44普等三昧願45定中供佛願)
唯,舍利弗!不必是坐,為宴坐也。夫宴坐者,不於三界現身意,是為宴坐;不起滅定而現諸威儀,是為宴坐;不捨道法而現凡夫事,是為宴坐;心不住內亦不在外,是為宴坐;於諸見不動,而修行三十七品,是為宴坐;不斷煩惱而入涅槃,是為宴坐。
──〈弟子品第三〉
經句智慧
從究竟的修證來看,煩惱、涅槃是互為因果的。造成生死的因是煩惱,修道證得的果則是涅槃。聲聞乘認為有煩惱可以斷絕,有涅槃可以修證,也因此「視生死如怨家,觀三界如牢獄」,不斷努力想斬斷煩惱的因,而修得證悟涅槃的果,以致最終雖然斷除了「人無我」的執著,但仍執著有「法無我」的存在。菩薩則是完全通達了解煩惱的本質是空的,當下的體悟就是涅槃,不需在煩惱之外又去求取涅槃。
平日打坐修禪如果只熄滅對心的執著,卻沒有放下身體的外相,即便安身形於林間靜處而修定,雖然想摒棄煩惱,反而更為顯著,愈坐愈煩躁。
隨喜思惟讀經句
就涅槃境界而言,菩薩乘有不同於聲聞乘在見解與果證上的體悟。
聲聞乘對涅槃的認知是要止息煩惱的火焰,漏盡而不再投生於輪迴當中;但對行菩薩道的聖者來說,這種清淨涅槃並非究竟,甚至不認為僅憑截斷煩惱的根源就能證入佛果。因為聲聞乘主張阿羅漢最後所證悟的寂滅道是和佛相同的,差別只在於心量大小的不同。
不過維摩詰卻不這麼想,他認為對於涅槃見地存有差異,才會導致面對處理煩惱的態度有所不同,也就是這根本的見地差異,決定了行持的態度和方法,自然也產生了不同修行境界的結果。如同菩薩因為悲憫眾生,而住於輪迴,故菩薩雖有煩惱相,但因為徹底明白主體與客體二者的本質皆為性空,實無煩惱和煩惱受,因此才能無入而不自得。
六祖惠能大師於《壇經》中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猶如覓兔角。」
維摩詰居士認為舍利弗獨處山林靜坐修行的方式,並無法對眾生予以最直接的救度。修行人並非是孤立自己於眾生之外而修行靜慮,反而是要走入人群,以親和的法門來弘揚佛法,拉近彼此的距離,適應不同的社會形態,再配合四聖諦、八正道等三十七道品的修持,使得即便身處塵囂,內心仍是寂靜止息,同樣能達到「不捨道法而現凡夫事,不斷煩惱而入涅槃」的境界。
人間福報
////
寂滅性中隨飲啄諸行無常一切空即是如來大圓覺方便般若無所住而生其心?!
Re: 向二乘擁抱學習,才是成佛的速效解決方案
欲與離欲 印順法師
欲與離欲,佛法中有廣狹二義。一、廣義是:如經上說:「能離欲界欲,及離色界欲;入真諦現觀,能離一切欲」。這是通稱三界修所斷煩惱(思惑)為欲;離欲,即斷盡一切修惑而究竟解脫。所以聖彌勒說:「離欲者,謂於修道離欲究竟」;「修道所斷一切行斷,名離欲界」。二、狹義是指欲界修惑而說,如修得初禪,必須「離欲及惡不善法」。從「欲」的字義去考究,相信欲的本義,確是約欲界而說。欲界,無疑是染欲最強的,尤其是男女欲,所以稱為欲界。佛經中,凡與上界煩惱相對的欲界煩惱,每以欲立名。如三愛中,對「有愛」而立「欲愛」;七隨眠中,對「有貪」而立「欲貪」;三漏中有「欲漏」;四瀑流中有「欲瀑流」。可是,這雖說是欲的本義,也可說是欲的淺義。在印度舊有的宗教思想中,人間,(欲)天上,魔宮,都是有男女欲的,都是生死而無常的。超過了這,便到達常恆自在喜樂的梵界。但依佛陀的如實知見,認為離此人、天、魔──欲界而到達的梵界,還沒有出離生死,並非究竟。這種繫縛生死的(梵天以上的)惑力,也就叫做欲,所以立為三界欲。要斷盡三界的修惑,才是究竟的無欲界,才是究竟的解脫。
(中略)
現在來論究這些物欲:飲食、男女、房舍、田園,這些真的是欲嗎?如這些是欲,那末離欲的,就不應該見色聞聲,不應該穿衣吃飯了!如果不是的,那經論中為什麼要稱之為欲?這些,佛確是稱之為欲的,尤其是男女的淫欲。然「諸欲自性,略有二種,一者事欲,二者煩惱欲」。上面所說的是事欲,是依此而起欲的,是欲所耽著希求的,是「欲具」而假名為欲,不是真欲。真正的欲,是「欲貪、欲愛、欲藏(阿賴耶)、欲護、欲著」──喜樂耽著貪染相應欲。所以說,「世諸妙境非真欲,真欲謂人分別貪」。又說:「欲,我知汝本,意以思想生;若我不思汝,爾時則不生」。煩惱欲,才是真正的欲體;離煩惱欲才是究竟的離欲。
對於染欲,可以這樣說:人天乘是節欲的,小乘是離欲的,大乘是化欲的。其實,小乘以離煩惱欲為本,而相當重視外界的事欲;大乘是特重於離煩惱欲的。以智慧而做到究竟離欲(以智化情而離煩惱欲),在原則上,大小乘並無差別。
離欲
[法相辭典(朱芾煌)]
瑜伽一卷十三頁云:云何離欲?謂隨順離欲根成熟故,從他獲得隨順教誨故,遠離彼障故,方便正修無倒思惟故,方能離欲。
二解 瑜伽三十三卷九頁云:復次此中離欲者:欲有二種。一者、煩惱欲,二者、事欲。離有二種。一者、相應離,二者、境界離。
三解 瑜伽八十三卷二十二頁云:言離欲者:謂無現在受用喜樂故。
四解 瑜伽八十四卷六頁云:言離欲者:謂於修道、離欲究竟。又云:言離欲者:由於修道,永斷貪故。
五解 瑜伽八十五卷十頁云:於無欲界,未得為得,勤修習故;名於諸行修離欲。
六解 雜集論八卷十四頁云:何故名離欲?修道對治、得離繫故。由彼修道、離諸地欲,漸次所顯;故名離欲。
七解 瑜伽八十五卷十一頁云;云何離欲?謂由修習厭心故;雖於對治,不作意思惟;然於一切染愛事境,貪不現行。此由伏斷增上力故。又云:即依止厭,除非想非非想處,於餘下地,得離欲時;施設離欲位。故名離欲。
八解 法蘊足論五卷十五頁云:云何欲?謂貪亦名欲。欲界亦名欲。五妙欲境亦名欲。今此義中,意說五妙欲境名欲。所以者何?以五妙欲,極可愛故;極可醉故;極可欲故;極可樂故;極可貪故;極可求故;極可悶故;極可縛故;極可希故;極可繫故;此中名欲。然五妙欲非真欲體。真欲體者,是緣彼貪。如世尊說:世諸妙境非真欲。真欲謂人分別貪。妙境如本住世間。智者於中已除欲。此頌意言:可愛妙色聲香味觸,非真欲體。真欲體者,謂緣彼生分別貪著。欲境如本,智者於中名離欲故。尊者舍利子,有時為人說如是頌。爾時有一邪命外道,不遠而住,以頌難詰舍利子言:若世妙境非真欲,真欲謂人分別貪;苾芻應名受欲人。起惡分別尋伺故。時舍利子報外道言:起惡尋伺,實名受欲。非諸苾芻、於世妙境、皆起不善分別尋思;故汝不應作斯難詰。以頌反詰彼外道言:若世妙境是真欲,說欲非人分別貪;汝師應名受欲人。恆觀可意妙色故。時彼外道,默不能答。彼師實觀可愛愛色。由此知欲,是貪非境。爾時有一汲水女人,聞上伽陀,便說頌曰:欲、我知汝本,汝從分別生。我更不分別,汝復從誰起。時復有一遏吒羅種,聞上伽陀,亦說頌曰:牟尼安隱眠,遇惡無愁惱。心樂靜慮者,不遊戲諸欲。此頌意言:可愛妙境皆非真欲。於彼所起分別貪愛,乃是真欲。是故此中,應作四句。一、有一類補特伽羅,於諸欲境,身離非心。謂如有一,剃除鬚髮,披服袈裟,正信出家,身參法侶;心猶顧戀所受諸欲,數復發起猛利貪愛。彼身出家,心猶未出;是名於欲身離非心。二、有一類補特伽羅,於諸欲境,心離非身。謂如有一,雖有妻子,受用上妙田宅臥具香鬘瓔珞衣服飲食,受畜種種金銀珍寶,驅役奴婢僮僕作使,或時發起打罵等業;而於諸欲,不生耽染;不數發起猛利貪愛。彼身在家,其心已出;是名於欲,心離非身。三、有一類補特伽羅,於諸欲境,身心俱離。謂如有一,剃除鬚髮,披服袈裟,正信出家,身參法侶;於諸欲境,心無顧戀;不數發起緣彼貪愛。失念暫起,深生悔愧。彼身出家,其心亦出;是名於欲身心俱離。四、有一類補特伽羅,於諸欲境,身心俱不離。謂如有一,畜妻養子,受用上妙田宅臥具香鬘瓔珞衣服飲食,受畜種種金銀珍寶,驅役奴婢僮僕作使,發起種種打罵等業;復於諸欲,深生耽染;數數發起猛利貪愛。彼身心二種,俱不出家;是名於欲,身心俱不離。云何離欲?謂於諸欲、遠離、極遠離、空不可得;故名離欲。
欲與離欲,佛法中有廣狹二義。一、廣義是:如經上說:「能離欲界欲,及離色界欲;入真諦現觀,能離一切欲」。這是通稱三界修所斷煩惱(思惑)為欲;離欲,即斷盡一切修惑而究竟解脫。所以聖彌勒說:「離欲者,謂於修道離欲究竟」;「修道所斷一切行斷,名離欲界」。二、狹義是指欲界修惑而說,如修得初禪,必須「離欲及惡不善法」。從「欲」的字義去考究,相信欲的本義,確是約欲界而說。欲界,無疑是染欲最強的,尤其是男女欲,所以稱為欲界。佛經中,凡與上界煩惱相對的欲界煩惱,每以欲立名。如三愛中,對「有愛」而立「欲愛」;七隨眠中,對「有貪」而立「欲貪」;三漏中有「欲漏」;四瀑流中有「欲瀑流」。可是,這雖說是欲的本義,也可說是欲的淺義。在印度舊有的宗教思想中,人間,(欲)天上,魔宮,都是有男女欲的,都是生死而無常的。超過了這,便到達常恆自在喜樂的梵界。但依佛陀的如實知見,認為離此人、天、魔──欲界而到達的梵界,還沒有出離生死,並非究竟。這種繫縛生死的(梵天以上的)惑力,也就叫做欲,所以立為三界欲。要斷盡三界的修惑,才是究竟的無欲界,才是究竟的解脫。
(中略)
現在來論究這些物欲:飲食、男女、房舍、田園,這些真的是欲嗎?如這些是欲,那末離欲的,就不應該見色聞聲,不應該穿衣吃飯了!如果不是的,那經論中為什麼要稱之為欲?這些,佛確是稱之為欲的,尤其是男女的淫欲。然「諸欲自性,略有二種,一者事欲,二者煩惱欲」。上面所說的是事欲,是依此而起欲的,是欲所耽著希求的,是「欲具」而假名為欲,不是真欲。真正的欲,是「欲貪、欲愛、欲藏(阿賴耶)、欲護、欲著」──喜樂耽著貪染相應欲。所以說,「世諸妙境非真欲,真欲謂人分別貪」。又說:「欲,我知汝本,意以思想生;若我不思汝,爾時則不生」。煩惱欲,才是真正的欲體;離煩惱欲才是究竟的離欲。
對於染欲,可以這樣說:人天乘是節欲的,小乘是離欲的,大乘是化欲的。其實,小乘以離煩惱欲為本,而相當重視外界的事欲;大乘是特重於離煩惱欲的。以智慧而做到究竟離欲(以智化情而離煩惱欲),在原則上,大小乘並無差別。
離欲
[法相辭典(朱芾煌)]
瑜伽一卷十三頁云:云何離欲?謂隨順離欲根成熟故,從他獲得隨順教誨故,遠離彼障故,方便正修無倒思惟故,方能離欲。
二解 瑜伽三十三卷九頁云:復次此中離欲者:欲有二種。一者、煩惱欲,二者、事欲。離有二種。一者、相應離,二者、境界離。
三解 瑜伽八十三卷二十二頁云:言離欲者:謂無現在受用喜樂故。
四解 瑜伽八十四卷六頁云:言離欲者:謂於修道、離欲究竟。又云:言離欲者:由於修道,永斷貪故。
五解 瑜伽八十五卷十頁云:於無欲界,未得為得,勤修習故;名於諸行修離欲。
六解 雜集論八卷十四頁云:何故名離欲?修道對治、得離繫故。由彼修道、離諸地欲,漸次所顯;故名離欲。
七解 瑜伽八十五卷十一頁云;云何離欲?謂由修習厭心故;雖於對治,不作意思惟;然於一切染愛事境,貪不現行。此由伏斷增上力故。又云:即依止厭,除非想非非想處,於餘下地,得離欲時;施設離欲位。故名離欲。
八解 法蘊足論五卷十五頁云:云何欲?謂貪亦名欲。欲界亦名欲。五妙欲境亦名欲。今此義中,意說五妙欲境名欲。所以者何?以五妙欲,極可愛故;極可醉故;極可欲故;極可樂故;極可貪故;極可求故;極可悶故;極可縛故;極可希故;極可繫故;此中名欲。然五妙欲非真欲體。真欲體者,是緣彼貪。如世尊說:世諸妙境非真欲。真欲謂人分別貪。妙境如本住世間。智者於中已除欲。此頌意言:可愛妙色聲香味觸,非真欲體。真欲體者,謂緣彼生分別貪著。欲境如本,智者於中名離欲故。尊者舍利子,有時為人說如是頌。爾時有一邪命外道,不遠而住,以頌難詰舍利子言:若世妙境非真欲,真欲謂人分別貪;苾芻應名受欲人。起惡分別尋伺故。時舍利子報外道言:起惡尋伺,實名受欲。非諸苾芻、於世妙境、皆起不善分別尋思;故汝不應作斯難詰。以頌反詰彼外道言:若世妙境是真欲,說欲非人分別貪;汝師應名受欲人。恆觀可意妙色故。時彼外道,默不能答。彼師實觀可愛愛色。由此知欲,是貪非境。爾時有一汲水女人,聞上伽陀,便說頌曰:欲、我知汝本,汝從分別生。我更不分別,汝復從誰起。時復有一遏吒羅種,聞上伽陀,亦說頌曰:牟尼安隱眠,遇惡無愁惱。心樂靜慮者,不遊戲諸欲。此頌意言:可愛妙境皆非真欲。於彼所起分別貪愛,乃是真欲。是故此中,應作四句。一、有一類補特伽羅,於諸欲境,身離非心。謂如有一,剃除鬚髮,披服袈裟,正信出家,身參法侶;心猶顧戀所受諸欲,數復發起猛利貪愛。彼身出家,心猶未出;是名於欲身離非心。二、有一類補特伽羅,於諸欲境,心離非身。謂如有一,雖有妻子,受用上妙田宅臥具香鬘瓔珞衣服飲食,受畜種種金銀珍寶,驅役奴婢僮僕作使,或時發起打罵等業;而於諸欲,不生耽染;不數發起猛利貪愛。彼身在家,其心已出;是名於欲,心離非身。三、有一類補特伽羅,於諸欲境,身心俱離。謂如有一,剃除鬚髮,披服袈裟,正信出家,身參法侶;於諸欲境,心無顧戀;不數發起緣彼貪愛。失念暫起,深生悔愧。彼身出家,其心亦出;是名於欲身心俱離。四、有一類補特伽羅,於諸欲境,身心俱不離。謂如有一,畜妻養子,受用上妙田宅臥具香鬘瓔珞衣服飲食,受畜種種金銀珍寶,驅役奴婢僮僕作使,發起種種打罵等業;復於諸欲,深生耽染;數數發起猛利貪愛。彼身心二種,俱不出家;是名於欲,身心俱不離。云何離欲?謂於諸欲、遠離、極遠離、空不可得;故名離欲。
-
- 文章: 6295
-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向二乘擁抱學習,才是成佛的速效解決方案
離欲是可以講的通,只是以惡不善法,來達成離欲,那就是周處除三害,不知自己也是禍害!!!
故心經云:心有罣礙,有罣礙,就有恐怖,有恐怖心,即是顛倒夢想!!
所以,大乘修佛,必先證悟空性真如,再依止此無智亦無得之真如空性,行者以無所得心,而進入般若波羅密多的觀行!!!!
古德云:一切都是覺也!!
此覺,即是指真如。
大佛頂首楞嚴經
第一義者:汝等若欲捐捨聲聞,脩菩薩乘,入佛知見,應當審觀因地發心,與果地覺,為同為異?
故心經云:心有罣礙,有罣礙,就有恐怖,有恐怖心,即是顛倒夢想!!
所以,大乘修佛,必先證悟空性真如,再依止此無智亦無得之真如空性,行者以無所得心,而進入般若波羅密多的觀行!!!!
古德云:一切都是覺也!!
此覺,即是指真如。
大佛頂首楞嚴經
第一義者:汝等若欲捐捨聲聞,脩菩薩乘,入佛知見,應當審觀因地發心,與果地覺,為同為異?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
- 文章: 3685
- 註冊時間: 週日 12月 26, 2021 11:15 am
Re: 向二乘擁抱學習,才是成佛的速效解決方案
心經遠離顛倒夢想究竟還是偏空涅槃
滅盡定可以遠離顛倒夢想嗎
阿羅漢可以遠離顛倒夢想嗎
阿羅漢已可入滅盡定
阿羅漢的滅盡定是中品嗎
阿羅漢是中品究竟偏空涅槃嗎
老楊腦子打結太嚴重
這些都是死結
沒得救
滅盡定可以遠離顛倒夢想嗎
阿羅漢可以遠離顛倒夢想嗎
阿羅漢已可入滅盡定
阿羅漢的滅盡定是中品嗎
阿羅漢是中品究竟偏空涅槃嗎
老楊腦子打結太嚴重
這些都是死結
沒得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