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六 5月 06, 2023 7:08 am
蘇樹華
依照禪宗的立場,自家寶藏,本自有之,不是向外求來的。若向他人處求自家寶藏,恰似“演若達多失卻頭”,恰似“騎牛更覓牛”,窮劫盡形亦不可得。若欲得自家寶藏,只須息下狂心,反手摸著自己鼻孔,方知自家寶藏不在別處。自家寶藏,雖然眼見耳聞 所不能及,然而,它卻是一個真實的存在。
譬如,自己的耳目 不能見聞自己的耳目,然而,自己的耳目 卻是一個真實的存在,只須返觀體察方能知得。
同樣,自己的“心”不能見到自己的“心”,然而,自己的“心”卻是一個真實的存在,只須返觀體察方能知得。
●若無此心,何以能見聞覺知、思慮籌劃?何以能送往迎來、發明創造?若欲如是證得此“心”,只須返觀體會。
●依照禪宗的立場,此心即是佛,向外覓佛,向他人處覓佛,窮劫盡形亦不可得。
馬祖道一運用種種方法,適機點撥學人,令其返觀自鑒,得見自家寶藏。
(一)返觀自鑒與自家寶藏
大珠慧海,建州(今福建)人,俗姓朱,依趙州(今浙江紹興)大雲寺道智和尚受業,未能發明心地。後至江西,參謁馬祖。馬祖指示他:自家寶藏不顧,拋家散走作什麼?大珠只被問得“根塵脫落盡,唯露一本真”。再求開示,方得悟本。
祖(馬祖)問:從何處來?
(按:從何處來?此類問話,若出自禪師之口,可同時具有兩種意思,
一是俗情意義上的“從哪個地方來?”
二是禪宗意義上的“一切法相,從何而來?”——從趙州大雲寺至洪州道場,一舉一動,這一系列的法相,是從何處來?又滅向何處去?)
(大珠)曰:趙州大雲寺來。
(按:大珠作平常答話。說自己從“趙州大雲寺來”。)
祖曰:來此擬須何事?
(按:學道之人,紛至沓來,皆為佛法。馬祖道一,明知故問,只為設機教化。)
曰:來求佛法。(按:依照禪宗的立場,向外求佛法,永不得佛法。禪宗不許學人向外尋求,只令學人識得自己。大珠向馬祖求佛法,恰似“騎牛更覓牛”。)
●祖曰:自家寶藏不顧,拋家散走作什麼?我這裡一物亦無,求什麼佛法?
(按:自家寶藏不顧,拋家散走作什麼?馬祖如此反問,意在使大珠返觀自家寶藏。我這裡一物亦無,求什麼佛法?意在堵斷大珠外求的心。)
師遂禮拜,問曰:阿哪個是慧海自家寶藏?
(按:馬祖反問道:自家寶藏不顧,拋家散走作什麼?
我這裡一物亦無,求什麼佛法?依照俗情的標準,馬祖如此反問,是合不得俗情的,然而,卻合得大珠之禪機。大珠聞此,不但沒有不快,反而懇求開示:“阿哪個是慧海自家寶藏?”)
祖曰:即今問我者是汝寶藏,一切具足,更無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向外求覓?
●(按:馬祖說:“即今問我者是汝寶藏。”那麼,問話的是誰?依照禪宗的立場,能問話的不是喉嚨口舌,而是自己的一真心體。)
●師於言下自識本心,不由自覺,踴躍禮謝,事師六載。
(按:一悟永悟不再迷,然而,由生至熟 卻須有個過程。所以,事師六載,悟後鍛煉。)
大珠慧海悟道後,滿心而發,自舒胸懷,著有《頓悟入道要門論》一卷。後來,傳至馬祖處,馬祖看後,知其成熟,故告大眾云:“趙州有大珠,圓明光透,自在無遮障處也”。
有人知道慧海俗姓朱,故知馬祖此語,是讚揚慧海,因此,迭相推識,尋訪參謁。
依照禪宗的立場,自家寶藏,本自有之,不是向外求來的。若向他人處求自家寶藏,恰似“演若達多失卻頭”,恰似“騎牛更覓牛”,窮劫盡形亦不可得。若欲得自家寶藏,只須息下狂心,反手摸著自己鼻孔,方知自家寶藏不在別處。自家寶藏,雖然眼見耳聞 所不能及,然而,它卻是一個真實的存在。
譬如,自己的耳目 不能見聞自己的耳目,然而,自己的耳目 卻是一個真實的存在,只須返觀體察方能知得。
同樣,自己的“心”不能見到自己的“心”,然而,自己的“心”卻是一個真實的存在,只須返觀體察方能知得。
●若無此心,何以能見聞覺知、思慮籌劃?何以能送往迎來、發明創造?若欲如是證得此“心”,只須返觀體會。
●依照禪宗的立場,此心即是佛,向外覓佛,向他人處覓佛,窮劫盡形亦不可得。
馬祖道一運用種種方法,適機點撥學人,令其返觀自鑒,得見自家寶藏。
(一)返觀自鑒與自家寶藏
大珠慧海,建州(今福建)人,俗姓朱,依趙州(今浙江紹興)大雲寺道智和尚受業,未能發明心地。後至江西,參謁馬祖。馬祖指示他:自家寶藏不顧,拋家散走作什麼?大珠只被問得“根塵脫落盡,唯露一本真”。再求開示,方得悟本。
祖(馬祖)問:從何處來?
(按:從何處來?此類問話,若出自禪師之口,可同時具有兩種意思,
一是俗情意義上的“從哪個地方來?”
二是禪宗意義上的“一切法相,從何而來?”——從趙州大雲寺至洪州道場,一舉一動,這一系列的法相,是從何處來?又滅向何處去?)
(大珠)曰:趙州大雲寺來。
(按:大珠作平常答話。說自己從“趙州大雲寺來”。)
祖曰:來此擬須何事?
(按:學道之人,紛至沓來,皆為佛法。馬祖道一,明知故問,只為設機教化。)
曰:來求佛法。(按:依照禪宗的立場,向外求佛法,永不得佛法。禪宗不許學人向外尋求,只令學人識得自己。大珠向馬祖求佛法,恰似“騎牛更覓牛”。)
●祖曰:自家寶藏不顧,拋家散走作什麼?我這裡一物亦無,求什麼佛法?
(按:自家寶藏不顧,拋家散走作什麼?馬祖如此反問,意在使大珠返觀自家寶藏。我這裡一物亦無,求什麼佛法?意在堵斷大珠外求的心。)
師遂禮拜,問曰:阿哪個是慧海自家寶藏?
(按:馬祖反問道:自家寶藏不顧,拋家散走作什麼?
我這裡一物亦無,求什麼佛法?依照俗情的標準,馬祖如此反問,是合不得俗情的,然而,卻合得大珠之禪機。大珠聞此,不但沒有不快,反而懇求開示:“阿哪個是慧海自家寶藏?”)
祖曰:即今問我者是汝寶藏,一切具足,更無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向外求覓?
●(按:馬祖說:“即今問我者是汝寶藏。”那麼,問話的是誰?依照禪宗的立場,能問話的不是喉嚨口舌,而是自己的一真心體。)
●師於言下自識本心,不由自覺,踴躍禮謝,事師六載。
(按:一悟永悟不再迷,然而,由生至熟 卻須有個過程。所以,事師六載,悟後鍛煉。)
大珠慧海悟道後,滿心而發,自舒胸懷,著有《頓悟入道要門論》一卷。後來,傳至馬祖處,馬祖看後,知其成熟,故告大眾云:“趙州有大珠,圓明光透,自在無遮障處也”。
有人知道慧海俗姓朱,故知馬祖此語,是讚揚慧海,因此,迭相推識,尋訪參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