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鬘經
阿羅漢歸依於佛,阿羅漢有恐怖,何以故?阿羅漢於一切無行怖畏想住,如人執劍欲來害己,是故阿羅漢無究竟樂。何以故?世尊!依不求依,如眾生無依,彼彼恐怖,以恐怖故,則求歸依。如是阿羅漢有怖畏,以怖畏故,依於如來。
====================
你好好的注識出來,讓大家瞧瞧啊。
我說你絕對不敢面對自己的錯處。
還自封佛學家?
離欲、惡不善法是小乘法嗎
-
- 文章: 6282
-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離欲、惡不善法是小乘法嗎
早就貼在樓上,搞了半天你都沒看到!?
勝鬘經…勝鬘夫人所說經
阿羅漢歸依於佛,阿羅漢有恐怖,
…阿羅漢,雖然也是皈依佛(真如,覺也),但阿羅漢心中有怖畏罣礙
何以故?
…為什麼!?
阿羅漢於一切無行怖畏想住,
…阿羅漢住於禪定,心裏還是存有怖畏!!
如人執劍欲來害己,
…就像有仇家(諸法煩惱),拿刀劍利器要來傷害自己。
是故阿羅漢無究竟樂。
…因此,阿羅漢並未真實獲得一法不染的涅槃寂滅清淨之樂也。
何以故?
…為甚麼!?
世尊!依不求依,
…世尊,阿羅漢雖說皈依佛(真如),但,並非真實皈依,真實皈依是依不求依(是心無所求,無罣礙,才是真皈依)
如眾生無依,彼彼恐怖,以恐怖故,則求歸依。
…就像凡夫眾生,因為對自己身心存在的迷茫而恐怖無助而求皈依。
如是阿羅漢有怖畏,以怖畏故,依於如來。
…阿羅漢也是如此,因為對於法性的無知,以為(法)即色即是煩惱,而對(法)心生怖畏,就因為此罣礙,而無法真正皈依如來(與真如合一)
首楞嚴經
第八不動地,證悟一真如心
阿羅漢所證入之涅槃,非大乘菩薩摩訶薩證入之究竟涅槃。故非證悟(一真如心),因為心有怖畏,罣礙…不能與真如冥合!!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
- 文章: 6282
-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
- 文章: 541
- 註冊時間: 週四 12月 30, 2021 1:38 pm
Re: 離欲、惡不善法是小乘法嗎
呵呵 又來這套
不認同他就變成少慧根了 是少了"會跟"邪見 你要搞清楚
死豬不怕滾水燙,沒知沒覺的怎會羞恥?
不認同他就變成少慧根了 是少了"會跟"邪見 你要搞清楚
死豬不怕滾水燙,沒知沒覺的怎會羞恥?
-
- 文章: 1018
- 註冊時間: 週一 11月 01, 2021 1:53 pm
Re: 離欲、惡不善法是小乘法嗎
勝鬘經
1、阿羅漢歸依於佛,阿羅漢有恐怖,何以故?
------->這裡是說阿羅漢對於“法”的理解後,深知目前的境界,尚不足以如佛一樣圓滿,所以心生大怖畏,至心歸依佛。
2、於一切無行怖畏想住,
--->所以於阿羅漢尚未成佛之前的解脫境界(於一切無行),而生怖畏想心住,以此怖畏心想而轉此無行處,向於佛陀的最究境圓滿之處。
3、如人執劍欲來害己,
---->這種對境界的取住,就要有如人持劍要殺自己一樣如此怖畏,有了這種怖畏,才能斷捨對此聖境的貪愛不善法。
4、是故阿羅漢無究竟樂。
----->所以阿羅漢不可有阿羅漢的境界樂想,阿羅漢是成佛的最後身,非是成佛的究竟處。
1、阿羅漢歸依於佛,阿羅漢有恐怖,何以故?
------->這裡是說阿羅漢對於“法”的理解後,深知目前的境界,尚不足以如佛一樣圓滿,所以心生大怖畏,至心歸依佛。
2、於一切無行怖畏想住,
--->所以於阿羅漢尚未成佛之前的解脫境界(於一切無行),而生怖畏想心住,以此怖畏心想而轉此無行處,向於佛陀的最究境圓滿之處。
3、如人執劍欲來害己,
---->這種對境界的取住,就要有如人持劍要殺自己一樣如此怖畏,有了這種怖畏,才能斷捨對此聖境的貪愛不善法。
4、是故阿羅漢無究竟樂。
----->所以阿羅漢不可有阿羅漢的境界樂想,阿羅漢是成佛的最後身,非是成佛的究竟處。
-
- 文章: 1018
- 註冊時間: 週一 11月 01, 2021 1:53 pm
Re: 離欲、惡不善法是小乘法嗎
吉祥啊
不要撥無因果亂毁謗阿羅漢啊。
菩薩也是阿羅漢的另一個時代性稱呼啊。
不要撥無因果亂毁謗阿羅漢啊。
菩薩也是阿羅漢的另一個時代性稱呼啊。
-
- 文章: 3685
- 註冊時間: 週日 12月 26, 2021 11:15 am
Re: 離欲、惡不善法是小乘法嗎
3、如人執劍欲來害己,
---->這種對境界的取住,就要有如人持劍要殺自己一樣如此怖畏,有了這種怖畏,才能斷捨對此聖境的貪愛不善法。
是因為有怖畏,所以要依恃如來,這種依恃造成無法對未完全解脫的成就捨離,又因為涅槃樂,使人很難再有深入佛法的動力。
關於阿羅漢還要考慮維摩詰經大迦葉說的
一但修了聲聞,很難在發起菩提心的說法
也有說阿羅漢涅槃後往他方佛土進修
也有說阿羅漢入滅後經幾劫再還受人間
這些似乎都不是修行的重點
問題是如何修好四念處到十八不共法
看似很遠,卻在眼前
因為只差在用心
用心就要找對自己的主題
了解眾生心一定是共同的主題
只是選擇方便法門不同而已
要讀熟一篇經論
不如徹底了解一句法義
如果放過一次又一次的了解
等於累積無限的模糊
這樣會被所知矇蔽
所以討論貴在一個知見的深入
老楊恰好是最不想深入的模式
原因都說了
如果沒有老楊的毛病
起碼都能安心走在學佛之道
他的顯現不是沒用
反而有大用
所謂論就是為了說的更詳細
要理解論也不容易
所以需要討論
每個人因緣不同
所以匯集大眾的看法
就是一股很好的學佛風氣
---->這種對境界的取住,就要有如人持劍要殺自己一樣如此怖畏,有了這種怖畏,才能斷捨對此聖境的貪愛不善法。
是因為有怖畏,所以要依恃如來,這種依恃造成無法對未完全解脫的成就捨離,又因為涅槃樂,使人很難再有深入佛法的動力。
關於阿羅漢還要考慮維摩詰經大迦葉說的
一但修了聲聞,很難在發起菩提心的說法
也有說阿羅漢涅槃後往他方佛土進修
也有說阿羅漢入滅後經幾劫再還受人間
這些似乎都不是修行的重點
問題是如何修好四念處到十八不共法
看似很遠,卻在眼前
因為只差在用心
用心就要找對自己的主題
了解眾生心一定是共同的主題
只是選擇方便法門不同而已
要讀熟一篇經論
不如徹底了解一句法義
如果放過一次又一次的了解
等於累積無限的模糊
這樣會被所知矇蔽
所以討論貴在一個知見的深入
老楊恰好是最不想深入的模式
原因都說了
如果沒有老楊的毛病
起碼都能安心走在學佛之道
他的顯現不是沒用
反而有大用
所謂論就是為了說的更詳細
要理解論也不容易
所以需要討論
每個人因緣不同
所以匯集大眾的看法
就是一股很好的學佛風氣
-
- 文章: 1018
- 註冊時間: 週一 11月 01, 2021 1:53 pm
Re: 離欲、惡不善法是小乘法嗎
我還在理解如果阿羅漢涅槃境是相對於眾生的生死境,基於緣起來說,雙雙都不離三法印,所以仍不能說是“常樂我淨”的佛境。
所以法住智的關照範圍很廣很深。
所以法住智的關照範圍很廣很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