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案原文〗
舜老夫住廬山棲賢,槐都官守南康,因私忿,民其衣。淨因大覺璉禪師,嘗入舜室。聞舜還俗,遣人取歸淨因,讓正寢居之,自處偏室。仁宗數召璉入內問道,竟不言舜事。
偶一日,嘉王取旨出淨因飯僧,見大覺侍舜之旁甚恭,歸奏仁宗。召對便殿,見之歎曰:“道韻奇偉,真山林達士。”於扇上書雲:“賜曉舜依舊為僧。”特旨再住棲賢,仍賜紫衣銀缽盂。
舜罷棲賢日,以二莊力舁轎,至羅漢寺前,二力相謂曰:“既不是我院長老,不能遠去。”棄轎而歸。暨舜再來,令人先慰諭二力曰:“爾當時做得是。但安心,不必疑懼。”
舜入院上堂頌曰:“無端被譖枉遭迍,半年有餘作俗人。今日再歸三峽寺,幾多歡喜幾多嗔。”
〖老人眉批〗
知恩報德,合當如是乎!
舜老夫每喜罵人,無端被譖,有以致之歟!
〖鋸解秤砣〗
舜老夫就是雲居曉舜禪師,雲門宗第五代【雲門文偃→德山緣密→文殊應真→洞山曉聰→雲居曉舜】祖。他喜歡罵人,“五、身手不凡”裡就提到他“常譏天衣懷禪師說葛藤禪”。
南康太守因瀉私忿,不但不讓他作方丈,還勒令他還俗(民其衣)。這私忿從何而來?
恐怕是罵人招惹的吧。老人批示雲:“舜老夫每喜罵人,無端被譖,有以致之歟!”
淨因大覺璉禪師 就是育王懷璉禪師,也是雲門宗第五代【雲門文偃→雙泉師寬→五祖師戒→泐潭懷澄→育王懷璉】祖。他曾是舜老夫的入室弟子,雖然後來繼承了泐潭禪師的衣缽,也不忘舜老夫的大恩。
他聽說舜老夫無端被譖,被勒令還俗了,就派人把舜老夫請來,將方丈正室 讓給舜老夫住,自己住偏室。宋仁宗屢次召見璉禪師,請教禪宗的見地,璉禪師並不借機反映 舜老夫被冤之事。這看起來不像是同一個人所為:一是不怕株連,接來供養;二是能面見皇上,也不為之申冤。
其實,若為此事上奏皇帝,便成了官場訟事。南康太守 也不會是孤立的,不僅官場有後臺,可能在禪林也有背景。事情鬧大了,未必對舜老夫有利。比方說,哪位王爺找皇帝說句話,或者哪位輩分高的禪師在禪林說句話,這些都會對世俗身份的舜老夫造成傷害。瓜熟蒂必落、水到渠自成。用不著去爭訟,只要有道,自能弘開。待時節因緣成熟,自會有龍天推出。璉禪師這樣做,既不給尚在弱處的舜老夫招來傷害,又長養了舜老夫之道,是真懂報恩啊!所以老人贊雲:“知恩報德,合當如是乎!”請看!半年多以後,時節因緣終於成熟了:
有一天,嘉王爺奉聖旨 到璉禪師的寺院裡齋僧,見璉禪師非常恭敬地 在舜老夫身旁服侍,回去後將此事奏明皇上。於是,宋仁宗在便殿裡召見了舜老夫,為舜老夫的談吐儀錶所折服,贊之為“道韻奇偉,真山林達士。”皇上在舜老夫的扇子上寫道:“賜曉舜依舊為僧。”還特地下了一道聖旨,賜給紫衣銀缽盂,請舜老夫還去主持原來的道場。皇上給平的反,南康太守只有服從,還敢再說什麼!
半年前舜老夫出院的時候,是由兩個轎夫抬出去的,出寺院不遠,兩個轎夫對舜老夫說:“你既然已經不是我院的長老了,不能抬你太遠。”當時就把轎子扔下,不抬了。而今舜老夫領了皇上的聖旨,又回來了,先派人去安慰這兩個抬轎子的:“你們當時做得沒錯。只管安心抬轎,不必懷疑害怕。”咦!只安慰轎夫麼?怎麼沒提到他安慰別的人哪?
豈不聞趙州禪師雲:“第一等人來,禪床上接;中等人來,下禪床接;末等人來,三門外接。”他若跟誰客氣,誰是幾等啊?哈哈!
舜老夫重新入院,上堂作了一個頌:“無端被譖枉遭迍,半年有餘作俗人。今日再歸三峽寺,幾多歡喜幾多嗔。”可有人出來評論這“歡喜”和“嗔”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