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案很難懂

cyc320
文章: 2536
註冊時間: 週一 3月 22, 2021 2:21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cyc320 »

金剛經

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 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者 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佛 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何以故 。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須菩提。忍辱波羅蜜 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 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 相應生瞋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 相無壽者相。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 。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則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 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 又說一切眾生則非眾生。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 語者。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新老怪
文章: 5196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請淨土蓮開、法無斧正學子!見證方家


青青翠竹:
1、先:在這裡,你因為疑惑而提問,就是禪門所講的起疑情。父母的回答就是佛所講的法。正確的理解佛所說法就叫作正知正解。正知正解生起正見,得此正見,叫做解悟。
後:宗門中的參究功夫要下到如下問題之中:。。。以上諸多問題逐一參透,正見即生。心中有底 正行無問。以正見為指歸,向自心一反照間,即能見到自心真如實相。
請問:“佛所講的法”產生正見 是否能夠“正見即生。心中有底 正行無問。以正見為指歸,向自心一反照間,即能見到自心真如實相。”?
答:第一,這是禪宗論壇。再宗言宗,若在教下,吾絕不言!
何謂說法?夫說法者當如法說。法無眾生 離眾生垢故。法無有我離我垢故。法無壽命離生死故。法無有人前後際斷故。法常寂然滅諸相故。法離於相無所緣故。法無名字言語斷故。法無有說離覺觀故。法無形相如虛空故。法無戲論畢竟空故。法無我所離我所故。法無分別離諸識故。法無有比無相待故。法不屬因不在緣故。法同法性入諸法故。法隨於如無所隨故。法住實際諸邊不動故。法無動搖不依六塵故。法無去來常不住故。法順空隨無相應無作。法離好醜。法無增損。法無生滅。法無所歸。法過眼耳鼻舌身心。法無高下。法常住不動。法離一切觀行。法相如是豈可說乎。夫說法者無說無示。其聽法者無聞無得。譬如幻士為幻人說法當建是意而為說法。當了眾生根有利鈍。善於知見無所掛礙。以大悲心贊於大乘。念報佛恩不斷三寶。然後說法。

2、“相對於直指,知解終究是繞路還家!”,佛為啥彎彎繞說法?還是說了你不懂!這不懂於參禪不通、看不懂公案有什麼區別?
答:還是再宗言宗。何謂求法?夫求法者。非有色受想行識之求。非有界入之求。非有欲色無色之求。夫求法者。不著佛求 不著法求不著眾求。夫求法者。無見苦求無斷集求。無造盡證修道之求。所以者何。法無戲論。若言我當見苦斷集證滅修道。是則戲論非求法也。法名寂滅。若行生滅是求生滅非求法也。法名無染。若染於法乃至涅槃。是則染著非求法也。法無行處。若行於法是則行處非求法也。法無取捨。若取捨法是則取捨非求法也。法無處所。若著處所。是則著處非求法也。法名無相。若隨相識是則求相非求法也。法不可住。若住於法是則住法非求法也。法不可見聞覺知。若行見聞覺知。是則見聞覺知 非求法也。法名無為。若行有 為是求有為非求法也。是故大德,若求法者。於一切法應無所求。

3、自公案流行,伶俐衲子紛出,這些人是不是知解宗徒?還可能僅僅是公案的知解宗徒!請問禪門提持方法的演變,為什麼演變?
答:三祖僧璨作《信心銘》有曰:“真如法界,無他無自。要急相應,惟言不二。不二皆同,無不包容。十方智者,皆入此宗。”
  印宗法師 問六祖惠能:“黃梅咐囑,如何指授?”祖曰:“指授即無,唯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宗曰:“何不論禪定解脫?”祖曰:“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又曰:“無二之性,即是佛性。”又立無念為宗。復曰:“無者,無二相,無諸塵勞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且引經明無念之旨曰:“善能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黃檗禪師曰:“我此禪宗,從上相承以來,不會教人求知求解,只雲學道,早屬接引之辭。然道亦不可學,情存學解,卻是迷道。道無方所,名大乘心。此心不在內外中間,實無方所。第一不得作知解。只是說汝如今情量處,情量若盡,心無方所,此道天真,本無名字。”

4、佛經哪部不是自性中流出,禪宗如輕視教典,與此末世,如何提持佛法?
答:《金剛經》
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 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5、“知解之事,多則成障,少又難悟。”是提倡佛子少接觸經典、甚或重祖輕佛的理由嗎?
答:所貴乎禪者,以不立文字,不涉名言,超然獨脫也。今綱宗一立,則名相紛繁。楷成格則,是增人情識,益人知見,而有實法可求也。
聰明者,必穿鑿,愚魯者,益懵懂矣。真悟道者,何貴於此乎?曰:諸祖所以立綱宗者,正為此也。主人公禪,自謂無情識,而渾乎情識也。自謂絕知見,而純是知見也。自謂無實法,而認定一機一境,恰墮實法也。有臨濟七事,五宗宗旨,用妙密鉗錘以鉤錐之,料揀之,劃削之,而知見始消,情識始破,實法始忘矣。窮盡萬法,而不留一法,是真直捷。透盡諸門,而不滯一門是真孤峻。徹盡大法小法,一切綱宗而罷除綱宗,是真獨脫。
黃檗禪師曰:“一等是學,只需無學”!
達摩云:凡將心求法者為迷,不將心求法者為悟。不著文字名解脫;不染六塵名護法;出離生死名出家;不受後有名得道;不生妄想名涅槃;不處無明為大智慧;無煩惱處名般涅槃;無心相處名為彼岸。是知將心學法,則心法俱迷;不持心學法,則心法俱悟。凡迷者:迷於悟,悟者:悟於迷。正見之人,知心空無,即超迷悟。無有迷悟,始名正解、正見。色不自色,由心故色;心不自心,由色故心;是知心色兩相俱生滅。有者有於無,無者無於有,是名真見。夫真見者,無所不見,亦無所見,見滿十方,未曾有見。何以故?無所見故,見無見故,見非見故。凡夫所見,皆名妄想。

若寂滅無見,始名真見。心境相對,見生於中,若內不起心,則外不生境,境心俱淨,乃名為真見。作此解時,乃名正見。不見一切法,乃名得道;不解一切法,乃名解法。何以故?見與不見,俱不見故;解與不解,俱不解故。無見之見,乃名真見;無解之解,乃名大解。夫正見者:非直見於見,亦乃見於不見。真解者:非直解於解,亦乃解於無解。凡有所解,皆名不解;無所解者,始名正解;解與不解,俱非解也。前佛後佛只言其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若言心外有佛,佛在何處?心外既無佛,何起佛見?遞相誑惑,不能了本心,被它無情物攝,無自由分。若也不信,自誑無益。佛無過患,眾生顛倒,不覺不知自心是佛。若知自心是佛,不應心外覓佛。佛不度佛,將心覓佛、而不識佛。但是外覓佛者,盡是不識自心是佛。亦不得將佛禮佛,不得將心念佛。佛不誦經,佛不持戒,佛不犯戒,佛無持犯,亦不造善惡。若欲覓佛,須是見性,見性即是佛。若不見性,念佛、誦經、持齋、持戒、亦無益處。念佛得因果,誦經得聰明,持戒得生天,布施得福報,覓佛終不得也。若自己不明了,須參善知識,了卻生死根本。若不見性,即不名善知識。若不如此,縱說得十二部經,亦不免生死輪迴,三界受苦,無出期時。昔有善星比丘,誦得十二部經,猶自不免輪迴,緣為不見性。善星既如此,今時人講得三五本經論 以為佛法者,愚人也。若不識得自心,誦得閒文書,都無用處。若要覓佛,直須見性。性即是佛,佛即是自在人,無事無作人。若不見性,終日茫茫,向外馳求,覓佛元來不得。雖無一物可得,若求會,亦須參善知識,切須苦求,令心會解。生死事大,不得空過,自誑無益。縱有珍饈如山,眷屬如恒河沙,開眼即見,合眼還見麼?故知有為之法,如夢幻等。若不急尋師,空過一生。然則佛性自有,若不因師,終不明了。不因師悟者,萬中希有。若自己以緣會合,得聖人意,即不用參善知識。此即是生而知之,勝學也。若未悟解,須勤苦參學,因教方得悟。若自明了,不學亦得。
不同迷人,不能分別皂白,妄言宣佛敕,謗佛妄法。如斯等類,說法如雨,盡是魔說,即非佛說。師是魔王,弟子是魔民,迷人任它指揮,不覺墮生死海。但是不見性人,妄稱是佛。此等眾生,是大罪人,誑它一切眾生,令入魔界。若不見性,說得十二部經教,盡是魔說。魔家眷屬,不是佛家弟子。既不辨皂白,憑何免生死。

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於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新老怪
文章: 5196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和風細雨話宗門-請淨土蓮開、法無斧正學子!

青青翠竹提問,法無做答
1、先:在這裡,你因為疑惑而提問,就是禪門所講的起疑情。父母的回答就是佛所講的法。正確的理解佛所說法就叫作正知正解。正知正解生起正見,得此正見,叫做解悟。
後:宗門中的參究功夫要下到如下問題之中:。。。以上諸多問題逐一參透,正見即生。心中有底 正行無問。以正見為指歸,向自心一反照間,即能見到自心真如實相。
請問:“佛所講的法”產生正見是否能夠“正見即生。心中有底 正行無問。以正見為指歸,向自心一反照間,即能見到自心真如實相。”?

2、“相對於直指,知解終究是繞路還家!”,佛為啥彎彎繞說法?還是說了你不懂!這不懂於參禪不通、看不懂公案有什麼區別?

3、自公案流行,伶俐衲子紛出,這些人是不是知解宗徒?還可能僅僅是公案的知解宗徒!請問禪門提持方法的演變,為什麼演變?
4、佛經哪部不是自性中流出,禪宗如輕視教典,與此末世,如何提持佛法?
5、“知解之事,多則成障,少又難悟。”是提倡佛子少接觸經典、甚或重祖輕佛的理由嗎?
6、開悟者,接眾說法,是否需要法門無量誓願學?接眾時,提持學人開悟之根本,有佛沒說到的嗎?無佛經為本是否可以?
7、11大問題,是不是知解,出自佛經就不說了,不是出自佛經的是不是知解?
8、“禪門真正的開悟是離心意 識的。末後牢關必需要破。只要明白末後一句是什麼道理,牢關即破。此時下得一句轉語。。。”此與佛經的以言遣言有什麼不同?
9、“再看機鋒轉語,便會感到處處親切 默會於心。”,佛經看不懂,是不是真正的開悟?機鋒轉語是對機事,遠不如佛經系統,離開當事學人的參禪特殊機緣進階,以幾個方言、土物、特殊習俗下的轉語,你看得親切嗎?
10、“宗門保任 理事無礙,圓融無滯。在日用生活之中,行住坐臥之間,時時處處入於那伽大定。是真正的定慧等持。”與聞佛所說,依教奉行(當然不是樓主所言知解)有什麼不同?
11、有的大德,引佛言祖語,賣幾個機關逗人轉語,似乎少有家珍,何不自己亮出幾個看?亮時切忌離文字、舉止表情、揚眉遜目等,總之任不可為!


12、“您把保任靠後了 我把保任提前了 真實的保任向您所說 第的意思在於 破末後牢關之前 即讓學人意識到禪門的保任不同於教下 不希望他們去修四禪八定”這不是佛說的,不是祖師說的,這你說的!
13、請自答自己宗門中的參究功夫11大問題,以便大家參學學習!!!開開知見!!!
請禪版佛子共同歡迎,攘助此舉!
新老怪
文章: 5196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收錄迂腐漢所撰:關於帶角虎的質疑


永明四料簡有“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的話,印光老人、元音老人等也曾有禪宗大悟 依然生死未了的話,班主任老漢 昔日起疑即激發於此。後來看個天下老烏一般黑的公案,一時決斷前面問題,於禪宗再無餘疑。亦可明了定斷,這個傳說之偈 決非出自永明之手,而印光法師等老宿所謂大悟者,教下也,非我宗諸大祖師所說之大悟。後再廣覽宗鏡錄 等諸大祖師語錄,更勘破此偈,永明決不如此說也。奈何此個問題,乃成為今天 諸多欲參禪學人徬徨兩岐,欲進難進,久滯路口之大障,無怪鹽亭袁公直斥此言。放眼當今 自標為學禪之人,幾乎皆是將 禪與淨、教、密等齊修者,千百人中覓一個不人云亦云、一路直進的純粹漢子何其難哉!於上面這個問題 若不親自打徹,腳踩兩船,頓了可望哉?猶豫不決,豈稱丈夫漢?老漢有鑑於此,今亦為諸位拈出,若是個本分漢,你自定當看!

 因客問參禪不及念佛,永明壽禪師云:“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如五祖戒禪師後身為蘇子瞻,乃至雁蕩僧為秦氏子檜,云云。

  【虛雲和尚】答曰:《楞嚴經》文殊菩薩選圓通,說偈曰:“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聖性無不通,順逆皆方便。”又從“多門”中,肯定耳根圓通說。“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中入。”指出“自餘諸方便,皆是佛感神,即事舍塵勞,非是常修學。”
對念佛三昧乃云:“諸行是無常,念性元生滅,因果今殊感,云何獲圓通!”永明禪師有禪淨四料簡,其文曰:“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忽現前,瞥爾隨他去;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無禪無淨土,銅床並鐵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
  近世修淨土人,多數固執四料簡,極少虛心研究圓通偈;而且對四料簡,也多誤解的,不獨辜負文殊菩薩,而且帶累永明禪師:終於對權實法門,不能融會貫通,視禪淨之法,如水火冰炭。虛雲對此,不能無言。

  考壽祖生於宋代,是餘杭王氏子,他是中國諸祖中 三位最多著述者之一。“佛祖統紀”卷二十六說。“吳越錢氏時,為稅務專知,用官錢買魚蝦放生,事發當棄市。吳越王使人視之。曰:'色變則斬,不變則舍之。'已而色不變,遂貸命。因投四明翠巖禪師出家,衣不繒纊,食無重味,復往參韶國師發明心要。上智者岩作二鬮,一曰:“一生禪定。”二曰:“誦經萬善莊嚴淨土。”乃冥心精禱,得誦經萬善鬮乃至七度。”他是宗門下法眼禪師的第三代,著的書很多,如“心賦”和“心賦注”是講明心見性的,“萬善同歸”是講法法圓融的,“宗鏡錄”百卷,是弘闡拈花悟旨 融匯各宗理趣、攝歸一心的。
日本人分佛學為十三宗,中國人分為十宗。“宗鏡錄”以心為宗,以悟為則,所說雖有淺深,皆窮源澈底微微細細地表出此心,辟邪輔正,使後人不致誤入歧途。平生說許多話,未曾說過宗下不好。他既是從宗門悟入的,何以又弘揚淨土呢?因為大悟的人,法法圓通,參禪是道,念佛是道,乃至如我們勞動掘地也是道。他為挽救末法根劣的人,故弘淨土。他是淨土宗的第六代祖,一生讚揚淨土,寂後人人尊重,在淨慈寺建塔紀念。“佛祖統紀”又說:“有僧來自臨川,曰:我病中入冥得放還,見殿室有僧像,閻羅王自來頂拜。我問此像何人,主吏曰:杭州壽禪師也。聞已於西方上品受生,王敬其人,故於此禮耳。”中國佛教徒。以冬月十七日為彌陀聖誕,所據是何典章呢?《阿彌陀經》說:阿彌陀佛在西方過十萬億佛土,誰人知他冬月十七日生呢?這原是永明禪師的生日,因為他是阿彌陀佛乘願再來的,所以就以他的生日,作為彌陀誕辰。

  四料簡一出,禪淨二宗,頓起鬥爭。淨土宗徒說:“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單修禪宗,生死不了;單修淨土,“萬修萬人去。”
又參禪又念佛,“猶如戴角虎”;“無禪無淨土”,是世間惡人。
淨土宗徒,以此批評禪宗,至今鬧不清,屢說參禪之弊。又引證“戒禪師後身為蘇子瞻,青草堂後身為曾魯公,遜長老後身為李侍郎,南庵主後身為陳忠肅,知藏某後身為張文定,嚴首座後身為王龜齡;其次則乘禪師為韓氏子,敬寺僧為岐夫子;又其次善旻為董司戶女,海印為朱防禦女;又甚而雁蕩僧為秦氏子檜,居權要,造諸惡事:此數公者,向使精求淨土,則焉有此!為常人,為女人,為惡人,則展轉下劣,即為諸名臣,亦非計之得也,甚哉西方之不可不生也。”云云。我認為:修行人後身,“展轉下劣”,在人不在法。唐僖宗時,“穎州官妓口作蓮花香,蜀僧曰:此女前為尼,誦法華二十年。”誦《法華經》而轉世為妓,不可謂法華誤之,猶參禪人後身。

  “為常人,為女人,為惡人”,亦不可謂參禪誤之。觀音菩薩三十二應,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而為說法,難道觀音應身也是“展轉下劣”麼?阿彌陀佛化身,為永明禪師,永明禪師後身為善繼禪師,善繼禪師後身為無相居士宋濂。善繼在蘇州閶門外半塘壽聖寺,血書華嚴經一部,他的弘法事業,比永明禪師退半了;宋濂為臣,不得善終,則又不如善繼禪師:難道可以說阿彌陀佛也“展轉下劣”麼?

  禪宗的泰首座,刻香坐脫,九峰不許;而紙衣道者 能去能來,曹山亦不許。淨土行人亦常以此批判禪宗的不對,沒有審察到這種批判,原出於九峰和曹山,——這正是禪宗善知識的正知正見。應當因此註意禪宗,何反以之低估禪宗呢?我們現在誰能坐脫立亡?我們連泰首座 紙衣道者都不如,而敢輕視禪宗麼?我認為:宗下有淺深,顯教密教 有頓漸邪正,念佛也一樣。禪之深淺,區別起來就多了,外道、凡夫、小乘、中乘、大乘,都各有各的禪,中國禪宗的禪,是上上乘禪,不同以上所舉的禪。
但末世行人參禪,確實有走錯路的,無怪永明四料簡中所責。
惟我平常留心典章,從未見到四料簡,載在永明何種著作中,但天下流傳已久,不敢說他是偽託的,他所訶責“有禪無淨土”,難道禪淨是二嗎?念佛人心淨佛土淨,即見自性彌陀,這淨土與禪是不二的;但今人卻必限於念佛為淨,參禪為禪。

  昔日我佛逾城出家,“入檀特山修道,始於阿藍迦藍三年,學不用處定,知非便捨。復至鬱頭藍弗處三年,學非非想定,知非亦舍;又至像頭山同諸外道,日食麻麥,經於六年,八日明星出時,廓然大悟,成等正覺。乃歎曰:“奇哉一切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其時那裡來的禪和淨呢?以後說法四十九年,都未究竟,至拈花微笑,付法迦葉,亦未說出禪字。
禪是最上一乘法,猶如純奶,賣奶的人,日日加了些水,以至全無奶性。學佛法的人,也如純奶滲了水。永明看到 便對滲了水的禪說:“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並不是說純奶的禪“蹉路。”永明禪師上智者岩,作禪淨二鬮,冥心精禱得淨鬮,乃至七度。若禪是不好的,他決不作此鬮;若淨是他本心所好的,則他必不至拈至七度乃決。且永明禪師出身禪宗,是法眼宗第三代,那裡會自抑己宗、說禪不好的道理。

  參禪的方法,要看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其目的 只求明心見性,後人參禪違此方法,得些清淨境界,通身輕飄飄的,一下子就開靜,自以為有功夫了。其實滯於陰境,卻不知 一念緣起無生,怎能向百尺竿頭進步?永明因此說,“陰境忽現前,瞥爾隨他去”,倒不如念佛老實可靠;
但他也不是說 光念佛就能“萬修萬人去”,要有淨土,才能去見彌陀,若以“但得見彌陀 何愁不開悟”為可靠,這又打錯妄想了。
《楞嚴經》阿難白佛言:“自我從佛發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無勞我修,將謂如來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豈釋迦佛威神不可恃,不能惠我三昧,而彌陀佛威神卻可恃,卻能惠我三昧耶!念佛決定比妄想三毒五欲等事好,如做好夢,醒來精神愉快,做惡夢醒來情思抑塞,所以瞎打妄想,不如一心念佛。如能法法皆通,則是最高尚的修行。“有禪有淨土”,如虎本有威,再加二角,更加威猛,為師作佛,理所當然。至於無善根者,不信禪,亦不信淨,糊里糊塗,則“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了。我平生沒有勸過一個人不要念佛,只不滿別人 勸人不要參禪,每念楞嚴所指邪師說法 如恒河沙而痛心,故把四料簡的意旨,略加辯說。

  希望一切行人,不要再於四料簡中,偏執不通,對禪淨二法 妄分高下,就不辜負永明禪師了。
新老怪
文章: 5196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淺談緣起


凡是由兩個或更多相同 或不相同的因素 集合作用,而產生的事物、現象,我們稱它為相。演變的過程我們說是緣起。演變中的各種因素,我們稱它們為因緣。緣聚則生,緣散則滅。
  例如:一個水的分子 緣起於兩個氫 和一個氧原子的化合作用。水即是相,緣生於氫和氧的因緣;又如森林緣起 於許許多多相同 或不相同花草樹木的集合。大地由沙泥、大小石頭、各類礦物等因緣的混合而緣生。眾生的心境有苦悶、煩惱、憂慮、喜悅、憤怒、忌妒、怨恨等,皆緣起於心外攀緣、執著、慾望、自我、貪婪、緣塵等因緣結合。宇宙間所有精神及物質相,大至日月星辰,小至微塵,以及眾生意識心態,無一不是緣生。

  浪緣起於風 與水等之作用,而風與水 亦緣起於其它因素。故因緣生相,此相又成為別相的因緣。故相與相之間,皆有關聯。一相動、變,相相亦動、變。所有相皆不停的變動,永無停息。故說緣起一切相皆是變動無常,生滅不息。

  又說緣起性空。何謂性空?即沒有一個永恆,不生不滅的自體存在。每件事物或現象,皆有生有滅,有去有來,無自性。例如:眾生有生老病死的肉身;有生住異滅的世事與心境;又有成住壞空的物質世界,皆是緣生緣滅,性空。
故一切相皆是虛幻、短暫,如曇花一現,如電亦如露,過眼雲煙,剎那來又剎那去,哪有一物能常住不去?順境不常留,但逆境又何嘗能常住,得失勝敗,富貴貧賤轉眼空。

  世間事物本是無,皆由因緣生。例如:山林本無火,由於乾燥的氣候 及乾枯草木,熾熱陽光等因緣而生火。煩惱亦本無,因心動攀緣而生。故《金剛經》上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心若有所住即心動,心動即生念。故修心是件艱難之事,亦可說是大丈夫行為。

  緣起事物、現象往往令人驚訝、感嘆、恐慌、焦急、憎恨、憂鬱等,令人措手不及,坐臥不安,損傷身心。若能了解緣起法,明白宇宙人生如何運作演變,面對人生煩惱或不愉快事件,自然比別人善於處理,心境亦比較安祥自在,不會長期被煩惱所困。

  緣起法非雜亂無章,它含有因緣果報意義。因素即是因緣或簡稱因,相即是果。怎麼樣的因緣即得怎麼樣的相。人因緣得人相,獸因緣得獸相。狗嘴因為沒有長象牙的因緣,所以不可能長出象牙。
  從因至果演變過程,有些是很明顯,容易理解明白,而且可以眼見。例如:從不會至會駕駛飛機。您能看到一位飛行員,從最初練習至完全能單獨駕駛飛行之前因後果。但有些卻是奧秘難懂,肉眼見不得。例如:從獸因緣至獸相的過程。眼睛看不見,凡人是難理解的。所以,眾生千萬莫以為見不得而不信因果業報。一些高傲凡夫,自己不明白,又不信聖人言,自以為才智過人,不信因緣果報,後果不堪想像。

  釋迦牟尼佛 早在二千五百年前,即已說緣起法。敬佩佛祖的智慧,在幾乎沒有科學知識 之古老時代裡,即已經洞察 連許多現代人 不理解之宇宙人生實相。筆者認為,要做個正信佛教徒 必須閱讀佛說緣起法。
新老怪
文章: 5196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般若諸經所說之"無我"與"我"


般若經有大品《摩訶般若》、小品《摩訶般若》,還有《 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還有《心經》。 
《般若經》怎麼說「無我」?在顯說無我部份,譬如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諸位都明白這個道理:又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換句話說,在大小品《摩訶般若經》裡面說︰三世所現的一切諸法,祂不否定;但是現像上是有,實際上卻是暫有、假有,沒有真實常住不壞之體性。
因為是暫時而有、假合而有,所以一切有為法,在現像上不是沒有,承認它是有,但它不是真實不壞的法,所以五蘊、十八界「我」也是這樣暫有假有、而說是空、無我。
 
那麼請問︰「能覺能知的意識 在不在五蘊、十八界裡頭?」在!既然在五蘊十八界裡頭,那當然是有為法囉!離念靈知心 也是有為法,因為它與見聞覺知相應,那就是意識;既然意識的見聞覺知 與六塵相應,當然祂是有相的法--有了知相。佛說︰「凡所有相 皆是虛妄」,虛妄的法 就是「無我」--無真實不壞性。五蘊、十二處、十八界,沒有真實不壞的「我」,依附於蘊處界 而有的離念靈知心,他當然也是有相的有為法,當然是虛妄法。
 
那麼請問︰「甘露是有為法?還是無為法?」(大眾答︰有為法。)是有為法嘛!大家都知道。那神通是有為法?無為法?還是有為法哪!佛告訴我們說︰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意思就是說:這些法 在世間相上是有的,雖然有這些法,可是這些法 是有為法,這些有為法 都是暫時而有,猶如夢中境界,醒來就消失了;猶如幻化、水泡、陽焰、露水一般,暫時而有,故說假合而有、現已必滅。露水,不能說它沒有,然而它是假有,好像電光一樣,所以說這些夢幻泡影一樣的法,不是真實的法。
 
既然意識自我 是有為有相的法,是因緣合成的法,祂會是真實的法嗎?當然不是,所以《般若經》中處處宣說蘊、處、界無我。但《般若經》並不是宣說「一切法空」的斷滅空,所以《般若經》一方面廣說五蘊十二處十八界 及一切有相有為法 皆是虛妄--緣起性空,皆無真實不壞的「我」,可是在另一方面,卻又處處以實相心 而說第一義諦,以第一義諦 顯說無我性的「真我」。
 
為什麼它不是隱說呢?因為《般若經》是為菩薩所說,
而菩薩修學佛法 所要親證的就是這個「實相心、般若心」,這個心就是菩薩心。在大品、小品《般若經》說「菩薩心、不念心、無住心、無心相心、非心心」。這一些心說得不夠,又在《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金剛經》說菩薩有個無住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你的意識--離念靈知心,能不能無所住而生其心?能不能?我告訴諸位:不能!為什麼?因為離念靈知心一旦現前,就必定有所住,除非你這個意識心 斷了不現前。因為意識 只要一現前,就一定和六塵相應;就算是你打坐入定,坐入了二禪等至位之中,離開了欲界的五塵,但還是有定境中的法塵相應,既有定境法塵相應,就是有所住--住於定境的法塵中,仍然有意識覺知心 能覺知及分別定境;既能覺知分別定境法塵、所以能住在定境中,那就是有所住的心,不是無住心。因為你與定境法塵相應,那你就落入六塵之中;落入六塵而能了知六塵的覺知心,就不是無所住的心,雖然遠離語言妄念,仍然能清楚了知 定境中的法塵,住於定境法塵而生其心的緣故,那就不是無所住而生其心。
 
所以說「應無所住 而生其心」的那個心,祂是本來就無所住,然後在無所住當中不斷地生其心。由於菩薩證得這個心,所以他才起了般若的智慧。而這個無住的心 不是修行以後才無住,祂就是本來無住;所以你悟了以後,不是將那個有住的覺知心 變成無住,而是悟得 另一個無住心;悟了祂以後,祂仍然和悟前一樣無住,卻仍然和悟前一樣 與離念靈知心的你同在,這才是真正的佛法--是本來就已和你同在、本來就無所住的另一個第八識;而不是把本來能分別的你 變成不能分別的白痴一般。
 
真正的佛法一定是現成的,不是修來的,這就是說︰「般若經講的是無心相心」,「無心相心」才是真正的我,有心相的心就不是真正的我。有心相的心--如貪、瞋、慢、疑的心以及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心,都是有心相的心;會與貪瞋相應的清楚明白的心,現在雖然清楚明白,等一下身體疲累、打瞌睡時又昏昧了,眠熟時又完全不明白了,不能遍一切時 保持清楚明白。
 
你說︰「我不要斷滅,我要保持覺醒,乃至連睡覺我都不睡。」這樣保持覺醒性,並且一念不生 而清楚明白,但是卻仍與六塵相應,於一念不生之中 仍會分別六塵,這就是「有心相心」,不是「無心相心」。《般若經》中跟我們說:菩薩有個「無心相心」,換句話說,祂是本來不貪、不瞋、不慢、不疑的體住,他不會喜歡這個、討厭那個,這就是「無心相心」--沒有眾生所知道的心相。般若係諸經講這個心,就是顯說「真我」。
 
然後又說「非心心」--說菩薩有一個不是心的心;如果參禪過程當中,你悟了--找到你的心,那個心就是真心。但是你得檢查 你所悟的那個心 是不是你所知的心?若是在你聞熏究竟了義法以前 知道的心,對不起!那不是「真正的我」,因為這個心 也是眾生所能了知的心;而菩薩所悟的心是「非心的心」,不是有情所知道的 能見聞覺知的眾生心。這句話很奇怪,既不是心,又怎麼說祂是心呢?
可是這個真心 卻真的不是眾生所說的心。就好像人家罵你︰「你真的不是人!」你說︰「啊!謝謝你讚歎我。不是人,才是真人。」人家罵說:「你是無道人。」你說︰ 「謝謝你讚美我,無道人 才是真正的道人。」這個「非心心」就是般若諸經顯說的「真我」。
 
證得這個《般若經》所講的「真我」,就是般若的總相智 和別相智。如果你不證得「菩薩心、不念心、非心心、無心相心、無住心」,而以覺知心 常常保持在不念一切法的狀況,那你就不是 證悟般若的人;就算是覺知心 常常一念不生,也仍然不是證悟般若,因為這個覺知心 不是佛所說的「不念心」。你所證悟的般若,是從你證得那「本來不起一切念的心、本來就不懷念一切法的心、本來就不憶念一切法的心」,由證得這個不念心 才能生起般若的智慧,般若的智慧 就是這樣來的。
 
而《大品般若、小品般若》、《心經》所說的般若,就是在講這個「菩薩心、不念心」的體性。祂是這種八不中道 統統具足的心。而這個心 不是心、不像心,這個才是真正的「我」。
為什麼祂是真正的「我」呢?因為祂恆常不滅,無始劫來 不曾起妄念,無始劫來 不曾念佛、念一切法,永遠沒有我執、法執,又永遠沒有斷滅、永遠常住,這樣才是真正的「我」嘛!
所以會斷滅的覺知心 絕對不是真正的「我」;而這個真正的「我」卻一向離見聞覺知,一向沒有我見我執,無始劫來 都是無我性,從來不變
新老怪
文章: 5196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而《大品般若、小品般若》、《心經》所說的般若,就是在講這個「菩薩心、不念心」的體性。
祂是這種八不中道 統統具足的心。
而這個心 不是心、不像心,這個才是真正的「我」。
為什麼祂是真正的「我」呢?
因為祂恆常不滅,無始劫來 不曾起妄念,無始劫來 不曾念佛、念一切法,永遠沒有我執、法執,又永遠沒有斷滅、永遠常住,這樣才是真正的「我」嘛!
所以會斷滅的覺知心 絕對不是真正的「我」;
而這個真正的「我」卻一向 離見聞覺知,一向沒有我見我執,無始劫來 都是無我性,從來不變
新老怪
文章: 5196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十八界 雖然皆是修道的因緣,但是娑婆眾生 受根基所限,
由不同的途徑入手時,難易和遲速是不一樣的。
在根塵識這三者中,又以根為關鍵。
因為根為能覺,塵為所覺,識為覺知的結果。
塵不能直接生識,識亦無以直接覺塵,無根則無以覺塵,無根亦無以生識。
六根對於我們悟道 究竟是何等的重要,十方微塵如來 是這樣異口同音告訴阿難言:
“善哉!阿難,汝欲識知俱生無明使汝輪轉生死結根,唯汝六根,更無他物。汝复欲知無上菩提,令汝速證安樂解脫寂靜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
至於六根 為什麼是我們見性的根本,了生死的關鍵,世尊對此的解釋是:“根塵同源,縛脫無二。識性虛妄,猶如空花。”
也就是說,不管最初 是由塵還是由識入手,最後總要以破掉根 為證道的標誌。
根若破,即是證悟或正覺,根若不破,就只能算是解悟或相似覺。
高峰妙、龐居士、雪峰存、清雍正、佛鑑勤、五祖演、洞山價等 悟道未徹的故事,
他們或則是只破了識 而未曾破根,或則是只破了其中的幾個根,而未能將六根完全破盡
所以必然會 表現出不安穩、不明白等種種現象來。
新老怪
文章: 5196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話說高峰禪師 參究“阿誰與你拖個死屍來?”話頭,
一日適逢達摩祖師忌辰,隨眾往詣三塔寺諷經。偶抬頭,睹壁間五祖演和尚遺像贊雲:“百年三萬六千朝,反復原來是這漢。”而驀然省悟,打破拖死屍話頭。
悟後詣南明,參雪巖欽和尚,欽數問,師皆張口即答,所下轉語毫無費力處,欽亦無如之何,自是機鋒不讓(可見光有機鋒轉語未必就是真悟)。
後一日欽作尋常問話雲:“日間浩浩時 還作得主麼?”師曰:“作得主。”
欽進問云:“睡夢中 作得主麼?”師答云:“作得主。”
欽更問云:“正睡著時,無夢無想,無見無聞,主人公在什麼處?”師無語。


各位看官,雪巖欽後邊三問,高峰三答,句句皆落於病處,但其中的問題 輕重是不一樣的。
前邊兩個“作得主,”叫做話有落處,莫說象高峰這種未曾徹悟的人,即使是腳跟點地者,在未得大機大用時,於祖師的“一向行令”之下,亦不免會屢犯其鋒刃。
所以雖有過在,卻還不是病根。而末後一句的“無語”,才是高峰的病根所在,因為他並未真正見到過自己的“主人公”。


從高峰最初的悟緣來看,他是由“就體消”而入的。
就體消的特點是由識入根,從用入體,從比量透現量,雖然也能觸著六根,但因為力量有限,往往難以真正打透。
我們說報身的光明 是永恆的、沒有間斷的,不但醒著時 是光明,睡夢中是光明,就連這個無夢無想,也沒有離開光明,也是光明朗照時節。
有知有覺,有夢有想時的光明好理解,因為這時候一切事相都是“有”,
我們可以從“有”而推導出“無”,把見聞覺知的作用本身 看作是佛性的妙用。
但是在無夢無想的狀態裡,能覺知的根,所覺知的塵,以及由根塵相合而生出來的識,都暫時消失,一切能與所、相對和相待的東西 都不存在了,沒有了用 當然也就無法 由用去見體。
在這種時候,真正悟道的人 自然知道什麼是“無” 所表現出來的光明,而其他人 則會茫然不知所云。
如果用雷達來比喻,那就是一種人 僅搞懂了部分接收的功能,
只有當接收裝置開機的時候 才知道雷達 也同時在向外發射著電波,
一旦接收裝置關機了 就不明白 為什麼說雷達此時 也在向外發射電波。
而另一種人 則是不論接收裝置開不開機,都知道雷達 是始終在向外發射著電波的。


高峰的疑處 與前邊提到的黃庭堅、龐居士、雪峰存、清雍正、佛鑑勤、五祖演、洞山價等人,在具體的表現上雖有所不同,但本質是一樣的,
都是因為根門 沒有打透,未曾真正見到實相。
像他們這種情況 如果沒有遇到什麼事,或是沒有遇見明眼人,自己往往還會感覺很不錯。
可一旦遇到事,或是碰上明眼人 隨便敲打敲打,馬上就會 露出馬腳來。
新老怪
文章: 5196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六根破與不破,決定你能不能證 到觀世音菩薩所說的:“生滅既滅,寂滅現前。”
象高峰那種 只知生 不知滅,只知有 不知無的“無語”境地,就是因為還未曾真正見到“寂滅”的緣故。
衡量一個人 是不是真悟,除了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 所講的那些境界外,
我認為還可以 參照以下三個標準:
一、得正見。
打破六根的人 因為已經見到實相,所以根本智 自然生起,一切見上的煩惱,不管能夠思量還是不能思量的,皆可一一破除。未破六根的人 只是相似覺,未曾證到根本智,於有知有覺、有思有想的事物尚能明之幾分,一旦遇著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的時節,即每每懵然不知所云。許多人於此 有個錯誤的認識,就是總要用得 沒得後得智――能否打機鋒、下轉語,能否應對 不同根基的人 說相應的法――來鑑別自己,衡量他人是否見沒見性,這是個大問題!


二、生喜樂。
破六根的人,因為已經證見了諸法的實相,生滅心 自然熄滅,生死相頓然打破。此時由於捆縛在身上的枷鎖已經被解開,生命得到了 究竟的自由和解放,內心會自然而然地 生起一種前所未有的,任何語言都無法形容的無邊大樂。其勢如噴發的火山般 無法抑制,如奔湧的江水般 滔滔不絕。未破根的人,雖然也能生起幾分喜悅之情,那不過是小河中的 一點潺潺流水,而且在歡喜和欣然中 總不免透著些許不安慰、不踏實,與前者根本無法相比。


三、得正受。
破六根的人,因為已經打破了 一切有無生滅 去來取捨等 二元對立的情見,自然不落兩邊 而安止於中道,得自在解脫之正受。雖然由於種子未除、習氣未盡之故,或自己翻騰於內,或遇緣動盪於外,而時時會有走作忘失,但只要事情過去 又會自然回復於本位。
譬如湖面之水,遇風雖起波瀾,風若息則波亦自平,全無半分造作用力處。
未破根的人 雖然也會有安祥喜樂的心態產生,但那是一種 由相對的作意 而來的覺受,是楞嚴所說的“受陰區宇”裡的東西,需時時照顧維護,稍稍動著 即不知飛到何處去了。雪峰的“心中未穩”,圓悟初離五祖發寒熱病時 的把持不住,皆是此中光景。


破不破根的人 除此以外尚有諸多或大或小、若粗若細的差別,惟入之者 自然知曉,恕不一一列舉。大家只需牢記一點:只有打破六根 才是真正破初參,才是真正見性,才是真正獲得圓通。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