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入合湛歸識邊際

發表回覆

確認代碼
請正確輸入它所顯示的代碼,不必區分大小寫。
表情符號
:D :) ;) :( :o :shock: :? 8-) :lol: :x :P :oops: :cry: :evil: :twisted: :roll: :!: :?: :idea: :arrow: :| :mrgreen: :geek: :ugeek:

BBCode 允許使用
[img] 允許使用
[url] 允許使用
表情符號 允許使用

主題瀏覽
   

展開瀏覽 主題瀏覽: 湛入合湛歸識邊際

Re: 湛入合湛歸識邊際

Viirya » 週六 11月 09, 2024 11:06 pm

在楞伽經 世尊為楞伽王開示
汝應永離心意意識。應勤觀察一切諸法。應修內行莫著外見。

Re: 湛入合湛歸識邊際

妙吉祥如意 » 週五 10月 25, 2024 2:49 am

Viirya 寫: 週二 10月 22, 2024 11:15 pm 種子分有漏和無漏兩類
與各種煩惱結合.亦帶雜染性的種子屬有漏
無執.不受煩惱雜染影響.純善清淨的種子稱無漏

有漏種子又分名言種子及業種子
名言種子又稱等流習氣
業種子又稱異熟習氣
習氣是種子的異名.種子經熏習所生所長.故名習氣

名言種子又再分表義名言種子及顯境名言種子
業種子別名有支習氣.以能酬引三有之因故

是故異熟習氣(種子)即是指業種子
並非是(種子分有漏和無漏兩類),這種似是而非之概念容易落入邏輯陷阱!!
而是,種子由玄微乃至麤粗之演化過程…
一切種子阿陀那識同時具備橫跨(無漏)與(有漏),就如量子的波粒兩相性。
心經: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就是講這個從無漏種子轉變成有漏種子的過程同時具備空色兩相性,也就是法性(種子)由精微到麤粗(由無漏至有漏)流轉化生過渡現象,也是大乘佛教開示創生理論之機密。…(已經被現代量子力學所確實印證無誤

解深密經
於中最初一切種子心識成熟﹐展轉相合﹐增上廣大……
廣慧!此識亦名阿陀那識﹐何以故?由此識於身隨逐執持故。
亦名阿賴耶識﹐何以故?由此識於身攝受藏隱同安危義故。
亦名為心﹐何以故?由此識色﹑聲﹑香﹑味﹑觸等積集滋長故。

以上就是講,心識的因果相承,先有一切種子阿陀那識,才能成就阿賴耶識,才有所謂的末那等七識(妄心)的存在!!
大乘指導修佛,也就是順著此理路(唯識法相)而逆修(背塵合覺)返回無上正等正覺。而成為佛陀。

解深密經
廣慧!若諸菩薩於內各別如實
不見阿陀那﹐不見阿陀那識;
不見阿賴耶﹐不見阿賴耶識;
不見積集﹐不見心;
不見眼﹑色及眼識;
不見耳﹑聲及耳識;
不見鼻﹑香及鼻識;
不見舌﹑味及舌識;
不見身﹑觸及身識;
不見意﹑法及意識。
是名勝義善巧菩薩﹐如來施設彼為勝義善巧菩薩。
.

Re: 湛入合湛歸識邊際

妙吉祥如意 » 週五 10月 25, 2024 1:40 am

Sherlock 寫: 週三 10月 23, 2024 8:52 am 問:行蘊(行陰)與第七識末那識關聯

GPT-4o
在佛教的阿毘達摩(Abhidharma)及唯識學中,**行蘊**(或稱**行陰**)和**第七識**(**末那識**)之間有一定的關聯性,這種關聯主要體現在「心行」與「意識」的層次上。為了更清楚地解釋這個關係,我們先了解這兩個概念的基本定義:

### 1. 行蘊(行陰)
在五蘊(色、受、想、行、識)中,**行蘊**代表一切造作和意志活動,包含所有的心所(心行)和心的活動,除了受、想之外的所有心所都歸入行蘊。具體包括善、不善、無記的心行、意志、慾望、推動行為的力量等。行蘊的特性是「造作」或「推動」,也就是驅使身、口、意進行活動的力量。

### 2. 第七識(末那識)
在唯識學中,阿賴耶識(第八識)是潛在的種子和一切經驗的根本,而**末那識**(第七識)則是我執的根源。末那識執持阿賴耶識為「我」,是我執的根本原因之一,與煩惱相應。它是一種微細的、持續不斷的識,專門進行「我見」的活動,執著於我與我所。

---

### 行蘊與末那識的關聯
行蘊和末那識的關聯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

1. **行蘊中的造作與我執的交互**:
行蘊涵蓋了所有的意志活動和心理造作,這其中包括了「我執」的形成和延續。末那識執持阿賴耶識為我,是一種根深蒂固的、潛在的執著,而這種執著會推動其他心行和造作,成為行蘊的一部分。因此,末那識作為我執的根源,推動著行蘊中的種種心行活動。

2. **末那識的隱秘運作**:
末那識的運作是潛在且持續的,不是顯現於日常意識的表層,但它卻持續影響著行蘊的活動。當我們以「我」的概念看待世界時,這種「我執」實際上就是末那識在運作,並且通過行蘊體現為各種行為和思想的造作。


3. **行蘊中的煩惱與末那識的相應**:
行蘊中包含煩惱心所,例如貪、瞋、痴等,而末那識因為我執,往往與這些煩惱心所相應。這使得行蘊中的造作行為多帶有我執的特性,繼而加深了輪迴的苦果。

總結來說,**行蘊**是心的造作活動的集合,包含了我執和意志,而**末那識**則是我執的根源,與行蘊中的造作和心理活動相應運作。末那識通過我執影響行蘊,使得人在行為和心理上被「我」的觀念所束縛。

問:末那識與思心所

GPT-4o
**末那識**與**思心所**是佛教心理學中兩個不同的概念,但它們之間有一定的關聯性。末那識是識的一種層次,而思心所是心所法的一部分。理解它們之間的關係有助於明白佛教關於心識運作的深層次分析。

### 1. 末那識的概念
**末那識**(梵文:Manas-vijñāna),又稱**第七識**,是唯識學派中的一個重要識,它有別於前六識(眼、耳、鼻、舌、身、意識)和第八識(阿賴耶識)。末那識主要負責**我執**,即將阿賴耶識中所含的種子錯誤地認知為「我」。因此,末那識常常與「**我執**」或「**我見**」相關聯,具備一種常見的錯誤認知,即執著於主觀的「我」或「自我」。

末那識的主要特性:
- **恒常運作**:末那識是持續運作的,不像前六識只在感官接觸外境時才運作。
- **我執**:它主要的功能是以阿賴耶識為對象,執著為「我」,這種錯誤的認知是眾生輪迴和煩惱的根源。
- **潛在意識活動**:末那識經常被視為潛在的自我意識活動,深層的執著與煩惱根源都隱含在這個層次上。

### 2. 思心所的概念
**思心所**(梵文:Cetanā-caitasika)是佛教心所法中重要的一個,屬於「五遍行心所」(五個遍行心所是與每一個心識活動都相伴隨的心所)。思心所的主要功能是**策劃、推動和意圖**,它在每一個心念活動中負責推動心識的行動或決策。思心所的功能類似於意志力或意向,它驅動眾生進行各種心身活動。

思心所的主要作用:
- **策劃活動**:思心所是心理活動的推動力,它使得心識活動能夠決定採取什麼行為或進行什麼思想。
- **造業**:思心所推動的行為會形成「業」,因為每一個心識活動背後都有意圖,這些意圖會產生善業或惡業。
- **遍行心所**:思心所隨著每一次的心識活動同時出現,無論是善念、惡念還是無記念,它都伴隨在其中,推動每一個意識的決策。

### 3. 末那識與思心所的關聯

#### (1) 末那識的「我執」與思心所的推動
末那識以阿賴耶識中的種子為對象,持續地執著於「我」,這種根深蒂固的「我執」會影響思心所的運作。因為末那識時時在無明狀態下認為「我」是真實的,因此它會推動思心所去策劃與「我」有關的活動。這種思心所推動下的活動大多與個人的欲望、煩惱以及對「自我」的保護有關。

例如:
- 末那識會產生對「我」的錯誤執著,進而通過思心所推動一個人做出種種行為來保護或增強這個「我」。這些行為可能是貪婪、自私或嫉妒等,這些都是源於我執而被思心所推動的結果。

#### (2) 思心所的造業功能與末那識的作用
思心所不僅僅是推動心識行為的力量,它還負責生成**業力**。因為思心所推動心識的活動,這些活動的意圖和結果會累積成業,而末那識的「我執」是業力形成的重要根源之一。

當末那識執著於「我」,並在每一個心念活動中推動思心所進行帶有我執的行為時,這些行為會形成深刻的**業**。這些業力會進一步影響第八識(阿賴耶識)中的種子,從而在未來的輪迴中不斷產生相應的果報。

#### (3) 思心所與末那識的同時運作
在每一個心識活動中,**思心所**與**末那識**可以同時運作。末那識作為一種深層的自我意識,會影響表層的心識活動。思心所推動心識的每一個行為,而這些行為很大程度上受到末那識的「我執」影響。

舉個例子:當一個人受到他人的批評時,末那識會認為這是在攻擊「我」,這時思心所可能會推動人去產生防衛、反擊甚至是報復的行為。這樣的行為背後根源是末那識的「我執」,而思心所則具體負責推動這些行為的發生。

### 4. 總結
- **末那識**是第七識,主要負責執著「我」,它是佛教中眾生輪迴和煩惱的重要根源。末那識持續地錯誤認知阿賴耶識的種子為「我」,並以此執著為根本。
- **思心所**是心所法的一部分,負責推動每一個心念活動,並在推動的過程中形成業力。思心所在每一個心理活動中都起到推動的作用,無論是善業還是惡業,都是由思心所推動的。

**末那識**中的「我執」會影響**思心所**的運作,使得思心所推動心識活動時往往帶有自我中心的取向,從而導致更多的煩惱與業力的積累。

捨念清淨(共外道)
+唯識實性
+二空真如
雖不中亦不遠矣
善哉,善哉~~

首楞嚴經
阿難!是五受陰五妄想成,汝今欲知因界淺深…
唯色與空是色邊際,…(個人,色身範圍)
唯觸及離是受邊際,…(受,眼耳鼻舌身)
唯記與忘是想邊際,…(分別,第六意識)
唯滅與生是行邊際,…(能熏,第七末那)
湛入合湛歸識邊際。…(所熏,阿賴耶識)

為什麼經文會出現(邊際)兩字??
因為人命阿賴耶識等五蘊熏習機制運作是講各自生命運作,是侷限在個人肉身範圍內的!道理很簡單,就是阿賴耶識儲存的知識歷練成長經歷個性習慣等等純粹攝屬個人範圍!!

Re: 湛入合湛歸識邊際

妙吉祥如意 » 週五 10月 25, 2024 1:37 am

Sherlock 寫: 週四 10月 24, 2024 10:55 am 問:末那識轉變為平等性智的原理

GPT-4o
**末那識**轉變為**平等性智**的過程,是佛教唯識學派中關於成佛的核心修行之一。這一轉變代表著從「我執」的錯誤認識轉化為對一切眾生平等無二的智慧。這個過程可以從**末那識的性質**、**修行的過程**、以及**轉識成智的原理**來進一步解釋。

### 1. 末那識的性質
**末那識**(第七識,梵文:Manas-vijñāna)的主要特徵是它以**阿賴耶識**(第八識)為對象,錯誤地執著於「我」。這種「我執」使得眾生誤以為有一個實在的自我存在,因此產生種種煩惱與執著。末那識是無始無明(無知)的根源之一,它時時在運作,對「我」進行執著。[隨著每一次心念恆審思量]

- **我執**:末那識的最根本特性是以阿賴耶識為對象,認為有一個實在的自我。
- **恒常運作**:末那識不依賴外界的感官,而是持續、無間斷地在內心深處運作,維持著「我」的錯覺。

這種錯誤的「我執」是眾生煩惱和輪迴的根本原因,因此末那識被視為眾生未解脫的關鍵障礙。

### 2. 平等性智的性質
**平等性智**(梵文:Samatā-jñāna)是佛成就四智菩提(四智之一)時,從末那識轉變而來的一種智慧。它的特徵是**超越了我執和分別心**,能夠平等地對待一切眾生,了知萬物皆無自性,無有高低、貴賤、優劣之分。

- **平等無分別**:平等性智超越了主觀的分別,能夠平等看待一切眾生,沒有對「我」和「他人」的執著。
- **無我智慧**:在平等性智中,沒有實在的「我」存在,這是基於對無我、無自性的徹底了悟。
- **慈悲心的基礎**:平等性智是慈悲心的基礎,因為只有在了悟一切眾生平等的基礎上,才能發起無差別的大慈大悲。

### 3. 末那識轉變為平等性智的原理

這個轉變的過程根據唯識學派的教義,涉及到對「我執」的徹底破除,最終實現無我的智慧。修行的關鍵在於通過禪定和智慧的修習,認識到「我」的虛妄性,逐漸轉化末那識的錯誤認知,最終轉識成智。

#### (1) **無我觀的修習**
末那識的我執根源在於對「我」的錯誤認知,修行者通過無我觀,觀察並了悟「我」的虛幻性。這一過程需要通過禪定和智慧的力量,觀察到「我」並非真實存在,而是由五蘊(色、受、想、行、識)等緣起的暫時聚合。當修行者對「無我」的道理有了深刻理解後,末那識中的我執會逐漸鬆動。

- **無我觀**:修行者通過觀察五蘊的無常和無自性,認識到沒有一個固定的、永恆的「我」存在。這種觀察逐步破除末那識的錯誤執著。

#### (2) **轉識成智**
當修行者徹底破除我執後,末那識不再執著於「我」,它所執著的「自我」感會徹底消解。此時,末那識就不再維持對阿賴耶識的錯誤執著,而是轉變為對一切眾生平等無分別的智慧,這就是**平等性智**。

- **轉識成智**的過程是佛教唯識學派的核心理論之一,通過對煩惱根源(我執)的破除,末那識的錯誤認知會被轉化為正確的智慧,這樣的智慧具有平等性,能夠超越自我的局限,達到對萬法平等無二的認識。


#### (3) **慈悲心的發展**
當末那識轉變為平等性智後,修行者能夠從內心真正感受到一切眾生的平等,這種平等觀帶來了無邊的慈悲心。因為在平等性智中,不再有「我」和「他」的區別,一切眾生的苦樂都是相同的。因此,修行者不再只關注自身,而是自然而然地生起對所有眾生的慈悲心,這種慈悲心基於智慧的平等認知,而非感情上的執著。

### 4. 實現末那識轉變的修行方法

末那識轉變為平等性智的過程需要具備高度的修行,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 **禪定**:通過禪定,修行者可以使內心平靜,觀察自我與世界的實相。禪定使得修行者逐漸打破對自我的執著,這是末那識轉變的基礎。
- **智慧的修習**:修行者通過觀察五蘊無常、無自性,從而逐漸消解末那識對「我」的錯誤認識。這種智慧的培養是末那識轉變的關鍵。
- **慈悲心的培養**:在修習無我智慧的同時,修行者也需要不斷增長對一切眾生的慈悲心,這使得平等性智的轉化更加完善。

### 5. 結論
**末那識轉變為平等性智**的原理在於修行者通過無我觀破除末那識中的我執,最終將這種錯誤認知轉化為平等無分別的智慧。末那識轉變為平等性智後,修行者不再執著於「我」,而能夠以平等的眼光看待一切眾生,這種智慧是成佛的重要標誌,也為慈悲心的生起奠定了基礎。在這個過程中,禪定、智慧、以及慈悲心的修習共同作用,推動末那識的轉變,最終成就平等性智。

五八
但用名言無實性
若於轉處不留情
繁興永處那伽定(能量守恆)
呵呵呵~~
六祖壇經
大圓鏡智性清淨,平等性智心無病,妙觀察智見非功 ,成所作智同圓鏡。
五八六七果因轉,但用名言無實性,若於轉處不留情 ,繁興永處那伽定。

六七因中轉
五八果上圓


果然,吾言不虛!!!
第七末那識,才是修佛主子!!
以上(八)講的是如來藏八識,而非人命第八阿賴耶識。若是修佛死抱著阿賴耶識(布袋),則是認賊為主子,永遠無法開悟明心,此為實修功夫之佛法邏輯,不可混淆!!
成唯識論云:阿賴耶名,煩惱粗重,最初應捨故。
瑜珈師地論云:修習多修習,當言已斷阿賴耶識。

以上,斷離阿賴耶識,即是講心解脫也!!

.

Re: 湛入合湛歸識邊際

妙吉祥如意 » 週五 10月 25, 2024 1:23 am

Viirya 寫: 週四 10月 24, 2024 10:52 pm 離二取.轉依真如
無漏無分別根本智現前
此後.以後得智緣似真如相
入各地修習各種十種勝行
至果位成熟四種智
平等性智是其一
哇~哈哈哈!!善哉,善哉!!

成唯識論
彼緣阿賴耶識起人我見。
彼緣異熟識起法我見。
彼緣異熟、無垢識起平等性智。

.

Re: 湛入合湛歸識邊際

Viirya » 週四 10月 24, 2024 10:52 pm

離二取.轉依真如
無漏無分別根本智現前
此後.以後得智緣似真如相
入各地修習各種十種勝行
至果位成熟四種智
平等性智是其一

Re: 湛入合湛歸識邊際

Sherlock » 週四 10月 24, 2024 10:55 am

問:末那識轉變為平等性智的原理

GPT-4o
**末那識**轉變為**平等性智**的過程,是佛教唯識學派中關於成佛的核心修行之一。這一轉變代表著從「我執」的錯誤認識轉化為對一切眾生平等無二的智慧。這個過程可以從**末那識的性質**、**修行的過程**、以及**轉識成智的原理**來進一步解釋。

### 1. 末那識的性質
**末那識**(第七識,梵文:Manas-vijñāna)的主要特徵是它以**阿賴耶識**(第八識)為對象,錯誤地執著於「我」。這種「我執」使得眾生誤以為有一個實在的自我存在,因此產生種種煩惱與執著。末那識是無始無明(無知)的根源之一,它時時在運作,對「我」進行執著。[隨著每一次心念恆審思量]

- **我執**:末那識的最根本特性是以阿賴耶識為對象,認為有一個實在的自我。
- **恒常運作**:末那識不依賴外界的感官,而是持續、無間斷地在內心深處運作,維持著「我」的錯覺。

這種錯誤的「我執」是眾生煩惱和輪迴的根本原因,因此末那識被視為眾生未解脫的關鍵障礙。

### 2. 平等性智的性質
**平等性智**(梵文:Samatā-jñāna)是佛成就四智菩提(四智之一)時,從末那識轉變而來的一種智慧。它的特徵是**超越了我執和分別心**,能夠平等地對待一切眾生,了知萬物皆無自性,無有高低、貴賤、優劣之分。

- **平等無分別**:平等性智超越了主觀的分別,能夠平等看待一切眾生,沒有對「我」和「他人」的執著。
- **無我智慧**:在平等性智中,沒有實在的「我」存在,這是基於對無我、無自性的徹底了悟。
- **慈悲心的基礎**:平等性智是慈悲心的基礎,因為只有在了悟一切眾生平等的基礎上,才能發起無差別的大慈大悲。

### 3. 末那識轉變為平等性智的原理

這個轉變的過程根據唯識學派的教義,涉及到對「我執」的徹底破除,最終實現無我的智慧。修行的關鍵在於通過禪定和智慧的修習,認識到「我」的虛妄性,逐漸轉化末那識的錯誤認知,最終轉識成智。

#### (1) **無我觀的修習**
末那識的我執根源在於對「我」的錯誤認知,修行者通過無我觀,觀察並了悟「我」的虛幻性。這一過程需要通過禪定和智慧的力量,觀察到「我」並非真實存在,而是由五蘊(色、受、想、行、識)等緣起的暫時聚合。當修行者對「無我」的道理有了深刻理解後,末那識中的我執會逐漸鬆動。

- **無我觀**:修行者通過觀察五蘊的無常和無自性,認識到沒有一個固定的、永恆的「我」存在。這種觀察逐步破除末那識的錯誤執著。

#### (2) **轉識成智**
當修行者徹底破除我執後,末那識不再執著於「我」,它所執著的「自我」感會徹底消解。此時,末那識就不再維持對阿賴耶識的錯誤執著,而是轉變為對一切眾生平等無分別的智慧,這就是**平等性智**。

- **轉識成智**的過程是佛教唯識學派的核心理論之一,通過對煩惱根源(我執)的破除,末那識的錯誤認知會被轉化為正確的智慧,這樣的智慧具有平等性,能夠超越自我的局限,達到對萬法平等無二的認識。


#### (3) **慈悲心的發展**
當末那識轉變為平等性智後,修行者能夠從內心真正感受到一切眾生的平等,這種平等觀帶來了無邊的慈悲心。因為在平等性智中,不再有「我」和「他」的區別,一切眾生的苦樂都是相同的。因此,修行者不再只關注自身,而是自然而然地生起對所有眾生的慈悲心,這種慈悲心基於智慧的平等認知,而非感情上的執著。

### 4. 實現末那識轉變的修行方法

末那識轉變為平等性智的過程需要具備高度的修行,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 **禪定**:通過禪定,修行者可以使內心平靜,觀察自我與世界的實相。禪定使得修行者逐漸打破對自我的執著,這是末那識轉變的基礎。
- **智慧的修習**:修行者通過觀察五蘊無常、無自性,從而逐漸消解末那識對「我」的錯誤認識。這種智慧的培養是末那識轉變的關鍵。
- **慈悲心的培養**:在修習無我智慧的同時,修行者也需要不斷增長對一切眾生的慈悲心,這使得平等性智的轉化更加完善。

### 5. 結論
**末那識轉變為平等性智**的原理在於修行者通過無我觀破除末那識中的我執,最終將這種錯誤認知轉化為平等無分別的智慧。末那識轉變為平等性智後,修行者不再執著於「我」,而能夠以平等的眼光看待一切眾生,這種智慧是成佛的重要標誌,也為慈悲心的生起奠定了基礎。在這個過程中,禪定、智慧、以及慈悲心的修習共同作用,推動末那識的轉變,最終成就平等性智。

五八
但用名言無實性
若於轉處不留情
繁興永處那伽定(能量守恆)

Re: 湛入合湛歸識邊際

蔡葉 » 週四 10月 24, 2024 7:48 am

圓證बुद्ध 寫: 週三 10月 23, 2024 9:11 am 行蘊真的不是第七識末那識,漢傳大藏經裡沒有就是沒有。要不請各位把生與滅滅掉,滅掉我執(無我)就能滅掉行蘊裡的 ??????????
眾生:名色身十無明支十識大本來第八識十「空大如來」第七識

第七末那識:常被當傳達識用‘其實依其「亦審亦恆」的功能屬性’應是「空大如來」不生不滅
的藏識。
色身‘無明支,識大本來第八識可滅,只有「空大如來」第七識不生不滅。

經文:『前念不生即心,後念不滅即佛。』
眾生色身首驅動的動力稱「前念」,此驅動力湛合含根塵識的力用。
可是當此「前念」不生,色身換由「識大本來第八識」驅動。所以禪門破無明就是削毀「無明前念」使「永不生起」,則「識大本來」永久驅動色身,達開悟仁者永心不動的境界。

Re: 湛入合湛歸識邊際

Viirya » 週三 10月 23, 2024 9:51 pm

了知唯識
由依識
轉依智
是探究識的目的
也是入道的基本門檻

楞伽經云
如是觀察一切諸法。離心意意識五法自性。是名菩薩摩訶薩法無我智。得此智已知無境界。了諸地相即入初地。

Re: 湛入合湛歸識邊際

cyc320 » 週三 10月 23, 2024 6:17 pm

是諸法空相,(生或不生或滅或不滅一切皆空,理由:法本無為,其性本自俱足,本來自如)就是講有漏法(生、不生、滅、不滅、垢、不垢、淨、不淨、增、不增、減、不減)回歸無漏實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緣由:諸法實相常住不動,如其本來,稱為諸法如義,盡虛空界)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