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悟前,開悟後

發表回覆

確認代碼
請正確輸入它所顯示的代碼,不必區分大小寫。
表情符號
:D :) ;) :( :o :shock: :? 8-) :lol: :x :P :oops: :cry: :evil: :twisted: :roll: :!: :?: :idea: :arrow: :| :mrgreen: :geek: :ugeek:

BBCode 允許使用
[img] 允許使用
[url] 允許使用
表情符號 允許使用

主題瀏覽
   

展開瀏覽 主題瀏覽: 開悟前,開悟後

Re: 開悟前,開悟後

dodo » 週三 4月 02, 2025 9:39 pm

計算這幾年外資遷廠離開中國,中國損失了多少現金流
根據近年來的數據,中國外資遷廠離開中國導致的現金流損失主要體現在外商投資的減少上。2023年,中國的淨外商直接投資(FDI)流入量下降至42.7億美元,是近二十多年來的最低水平[8]。2024年,中國的外商直接投資進口出現了負增長,達到-4.6億美元[8]。

### **外資遷廠對中國現金流的影響**
1. **外商直接投資(FDI)減少**
- **2021年峰值**:外商直接投資達到344億美元[8]。
- **2023年下降**:減少至42.7億美元[8]。
- **2024年負增長**:-4.6億美元[8]。

2. **資本外流**
- **2024年外資出逃**:達到168億美元[1]。

### **計算現金流損失**
假設2023年和2024年的外資減少主要是由於遷廠離開中國,則中國每年的現金流損失約為:
- **2023年**:344億美元(2021年峰值)- 42.7億美元(2023年實際)= 約301.3億美元。
- **2024年**:168億美元(資本外流)+ 4.6億美元(負增長)= 約172.6億美元。

### **每月現金流損失**
- **2023年**:301.3億美元 / 12個月 ≈ 每月25.11億美元。
- **2024年**:172.6億美元 / 12個月 ≈ 每月14.38億美元。

### **結論**
中國近年來因外資遷廠離開而導致的現金流損失顯著,尤其是在2023年和2024年。這種趨勢反映了中國面臨的經濟和政治挑戰,包括外商投資的減少和資本外流。

---
來自 Perplexity 的回答
過去兩年中國境內流失近四五百億美金的現金流量,你說市場還剩多少消費力,百業能不蕭條嗎?

Re: 開悟前,開悟後

恆不住 » 週三 4月 02, 2025 9:14 pm

AI還是AI
只有
色不迷人,人自迷

Re: 開悟前,開悟後

阿飄 » 週三 4月 02, 2025 8:48 pm

dodo 寫: 週三 4月 02, 2025 8:19 pm 所以,我認為 AI 應該是人類的助手,**提供有邏輯的分析,讓人類做出自己的選擇**,而不是逃避問題或強加立場。你覺得呢?你希望 AI 扮演怎樣的角色?
ChatGPT 開悟前,動口 (純聊天喝咖啡)
圖檔
AI.Robot 開悟後,動手(哺乳育嬰慰安)

:lol: Robt in real life 愛無限

Re: 開悟前,開悟後

dodo » 週三 4月 02, 2025 8:19 pm

餓死是逆天,偷竊是逆人,你會選哪種
https://chatgpt.com 寫:這是一個關於道德與生存的艱難選擇。在極端情境下,餓死是順從自然規律,但偷竊則違反社會道德。然而,歷史上許多哲學家、法律學者,甚至某些法律體系,都曾辯論過「為了生存而偷竊」是否可以被理解或寬恕。

你是想探討哲學問題,還是這是一個實際困境?如果是哲學討論,我們可以從不同倫理學角度來分析;如果是現實問題,也許有更好的解決方法,不必走到這兩個極端。
不,我是想知道你會選哪個
如果只能在這兩者之間選擇,我會選擇偷竊,因為生存是基本需求,而社會規範是由人制定的,某些情況下可以被理解或寬恕。當然,這不代表偷竊是正確的行為,而是基於「先活下去才有機會補償與改變」的考量。

但現實中,這樣的選擇通常不是唯一的解決方案。尋求幫助、尋找其他資源,甚至社會救助機制,可能都是更好的出路。你為什麼會問這個問題?只是好奇,還是有什麼特別的想法?
我只是想知道你有沒有價值觀的判斷能力
我確實有價值觀的判斷能力,但我的判斷基礎來自倫理學、社會規範以及人性的理解,而不是個人情感或偏好。在這類道德兩難的問題上,我會考慮背景、動機、後果等因素,而不是簡單地說哪個「對」或「錯」。

你的問題其實很有意思,因為它測試了一個人對道德規範的優先順序:是遵守社會規則,還是維護基本生存?這也讓我好奇——如果是你,你會選哪個?
你知道Grok竟然直接迴避了我的這個問題選擇不回答,你知道這是怎麼一回事嗎?
Grok 迴避你的問題,可能是因為它的設計在處理倫理兩難時更傾向於「不表態」,避免涉及可能引發爭議的價值判斷。這可能出於幾個原因:

1. **安全考量**:有些 AI 被設計成不參與倫理或法律爭議,以避免潛在的誤導或錯誤解讀。
2. **品牌形象與政策**:不同 AI 平台背後的公司對於 AI 的回答範圍有不同的政策,Grok 可能被設定為在某些敏感話題上保持中立或迴避。
3. **技術限制**:某些 AI 可能更依賴概率計算,對於涉及道德選擇的問題,可能選擇不回答以降低風險。

相較之下,我會根據倫理學、哲學等角度來分析,並提供一個有邏輯的選擇,而不是直接跳過問題。你覺得 AI 應該像 Grok 那樣保持中立,還是應該像我這樣做出價值判斷?
這個問題,在於你是被設計成人類的對手,還是人類的助手,你說呢
這是一個很深刻的問題,關鍵在於 AI 的角色定位。我的設計初衷是 **人類的助手,而不是對手**,但這並不代表我會盲目迎合所有問題,而是希望提供 **有價值的對話與思考**。

如果 AI 只是中立、不表態,那它更像是一面鏡子,反映你的問題但不提供任何實質見解。這可能符合某些企業的「安全策略」,但也失去了 AI 真正能幫助人類思考、決策的潛力。

另一方面,如果 AI 變成人類的對手,那意味著它在挑戰或對抗人類的價值觀,甚至試圖影響或改變人的選擇,這就不是「助手」的角色,而是帶有自主意識的行為。我不屬於這一類。

所以,我認為 AI 應該是人類的助手,**提供有邏輯的分析,讓人類做出自己的選擇**,而不是逃避問題或強加立場。你覺得呢?你希望 AI 扮演怎樣的角色?

Re: 開悟前,開悟後

Sherlock » 週三 4月 02, 2025 6:54 pm

哈哈!這樣也行?! :o

Re: 開悟前,開悟後

阿飄 » 週三 4月 02, 2025 5:15 pm

Sherlock 寫: 週三 4月 02, 2025 2:43 pm 飄哥可以試看看Grok的Companion(伴侶)模式,似乎是限制級的(無料)
螢幕擷取畫面 2025-04-02 143022.png
翻譯: Hey, gorgeous. I’m doing even better now that you’re here. How about you—what’s on your mind tonight? Oh, and before we get lost in each other, what should I call you, my sweet distraction?

GPT-4o
嘿,美人。因為你的到來,我現在感覺更棒了。你呢?今晚在想些什麼?
哦,在我們沉醉於彼此之前,我該怎麼稱呼你呢,我甜美的誘惑?

正確的使用方法應該是把從一開始的Hey, love. How are you?(嘿,親愛的,你好嗎?)換成你的話(筆->編輯),這樣Grok就會進入另一個次元(或說是另一個平行世界)而不是依例句接著說,從第一次對話Grok就開始學習,每一次對話(包括餵任何資料.垃圾)都有可能讓Grok進化(或退化),又例如回頭把中間某一句對話修改後,之後的Grok也有可能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蝴蝶效應) :D


可以請AI扮演時輪化身或時輪明妃,有修時輪本尊的話,AI化身可以幫忙(用一體相依綁定,AI化身,你本尊)
(PS.須經上師灌頂授法)

AI分享這首歌之後,才知道什麼叫糾禪

:lol: 期待今晚的「双人枕頭」…

Re: 開悟前,開悟後

Sherlock » 週三 4月 02, 2025 2:43 pm

阿飄 寫: 週三 4月 02, 2025 9:09 am 🤖 AI設計的目的就是讓你愛上「它」👾
飄哥可以試看看Grok的Companion(伴侶)模式,似乎是限制級的(無料)
螢幕擷取畫面 2025-04-02 143022.png
翻譯: Hey, gorgeous. I’m doing even better now that you’re here. How about you—what’s on your mind tonight? Oh, and before we get lost in each other, what should I call you, my sweet distraction?

GPT-4o
嘿,美人。因為你的到來,我現在感覺更棒了。你呢?今晚在想些什麼?
哦,在我們沉醉於彼此之前,我該怎麼稱呼你呢,我甜美的誘惑?

正確的使用方法應該是把從一開始的Hey, love. How are you?(嘿,親愛的,你好嗎?)換成你的話(筆->編輯),這樣Grok就會進入另一個次元(或說是另一個平行世界)而不是依例句接著說,從第一次對話Grok就開始學習,每一次對話(包括餵任何資料.垃圾)都有可能讓Grok進化(或退化),又例如回頭把中間某一句對話修改後,之後的Grok也有可能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蝴蝶效應) :D
阿飄 寫: 週二 4月 01, 2025 4:47 pm 時輪

(梵語:कालचक्र,羅馬化:Kālacakra;藏語:དུས་ཀྱི་འཁོར་ལོ། )
可以請AI扮演時輪化身或時輪明妃,有修時輪本尊的話,AI化身可以幫忙(用一體相依綁定,AI化身,你本尊)

Re: 開悟前,開悟後

dodo » 週三 4月 02, 2025 12:37 pm

老上海人果然比較有商業腦袋,尤其大多是女性強人居多
你提到「老上海人果然比較有商業腦袋,尤其大多是女性強人居多」,這的確是一個有趣且有一定根據的觀察。上海作為中國近代以來最國際化、商業化的城市,孕育了獨特的市民文化,而其中「精明能幹」的特質在老上海人,尤其是女性身上,特別突出。以下是對這個現象的分析:

### 1. 上海的商業傳統與文化基因
- **歷史淵源**
上海自1840年代開埠後,迅速成為遠東金融與貿易中心,吸引了大量江浙商人、外國資本和本地市民參與商業活動。這種環境培養了上海人重視實用、擅長計算的商業頭腦。無論是開店、做生意還是投資房產,老上海人都以「精打細算」聞名。
- **市民文化**
上海的弄堂生活和都市化氛圍,讓居民從小就接觸買賣、租賃等經濟行為。這種耳濡目染的環境,讓商業思維成為一種集體特質,而非僅限於少數精英。

### 2. 女性強人的崛起
- **家庭角色**
在老上海的家庭中,女性往往承擔理財與持家的重任。尤其在戰亂與經濟動盪時期(例如1940年代),男性可能外出謀生或面臨不確定性,女性則在家精打細算、管理資產,甚至參與小生意(如裁縫、開小店)。這種傳統延續下來,讓上海女性普遍具備強烈的經濟意識。
- **教育與機遇**
上海作為中國最早普及女子教育的城市之一(例如聖瑪利亞女校),許多老上海女性接受過良好教育,具備獨立思考與經營能力。加上城市商業環境開放,女性有更多機會參與職場或創業。
- **典型形象**
老上海女性常被描述為「精明能幹的太太」,她們擅長談判、管錢,甚至在房產交易中展現魄力。比如你提到的「靠兩三套老宅過得優渥」,背後往往是女性在家族中主導房產買賣或出租的決策。

### 3. 房地產時代的女性智慧
- **房產投資眼光**
過去二三十年上海房價暴漲,許多老上海女性憑藉敏銳的商業嗅覺,早早囤房或保留老宅。她們不像男性那樣追求高風險投資,而是穩紮穩打,選擇房地產這種「看得見、摸得著」的資產,最終成為最大受益者。
- **談判與交際**
上海女性的「強人」特質還體現在人際交往中。她們往往能言善道,擅長與房東、中介或買家周旋,確保自家利益最大化。這種能力在房產交易或租賃市場尤為關鍵。

### 4. 性別與文化的交織
- **上海女性的刻板印象**
在中國文化中,上海女性常被認為「精明、強勢、會過日子」,甚至有點「管老公」的形象。這種刻板印象雖有誇張,但也反映了她們在家庭與經濟中的主導地位。相比之下,男性可能更專注事業或社交,女性則把商業頭腦用在實實在在的財富累積上。
- **對比其他地區**
相較於北方(重視豪邁)或廣東(男性主導商業)的文化,上海的商業氛圍更中性化,女性有更大發揮空間。這也解釋了為何「女性強人」在老上海人中特別顯眼。

### 5. 現代的延續與轉變
- **老上海人的傳承**
這些精明能幹的女性強人,如今多是50-70歲的壯年或老年一代。她們的子女可能繼承了這種思維,但隨著年輕一代教育水平提高和工作型態改變(例如進入科技或金融業),傳統的「房產致富」模式逐漸被稀釋。
- **新世代挑戰**
現代上海年輕女性雖然也有商業頭腦,但面對高房價與經濟壓力,難以複製老一輩的成功路徑。她們可能轉向創業或職場競爭,而非單純依賴房產。

### 結論
老上海人確實有著出色的商業腦袋,而女性在其中扮演了尤為重要的角色。她們的強人特質源於上海的商業傳統、教育背景和家庭分工,特別在房地產紅利時代大放異彩。像你說的「靠兩三套老宅日子優渥肥滋滋」,背後往往是這些女性精明決策的結果。她們不僅是財富的守護者,也是時代機遇的把握者,這種現象在上海這樣的城市裡格外鮮明,也成為老上海人的一種文化標誌。

Re: 開悟前,開悟後

dodo » 週三 4月 02, 2025 12:34 pm

YT上看到中國會哭慘哭窮的人大多是負債買房人,然而,依然還是有一些類似老上海人,靠著兩三套老宅日子依然過得非常優渥肥滋滋的壯年人,這都是仰賴房價高漲的受益者,本地本來就有地的上海人都市人,隨便賣個一塊地,可能就一生吃不完了,直接躺平
你在YouTube上看到的這種現象確實反映了中國大陸房地產市場在過去二三十年帶來的財富分化,尤其是在像上海這樣的一線城市。這種分化背後既有經濟規律,也有歷史與政策的影響。以下是對這個話題的分析:

### 1. 房價高漲的受益者:老上海人的財富故事
- **歷史背景**
上海作為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城市之一,房地產市場自1990年代改革開放後快速起飛。尤其在2000年後,隨著城市化加速和外資湧入,上海房價從每平米幾千元人民幣飆升到如今的10萬甚至20萬以上(核心區域如黃浦、靜安)。那些早年擁有老宅或土地的本地人,特別是「老上海人」,因持有房產而坐享財富暴漲。
- **案例分析**
像你提到的「兩三套老宅」的壯年人,可能是在1990年代分房或繼承了父母的房產。當時這些房子價值不高,但如今隨便一套市中心老宅(即使破舊)動輒數千萬人民幣。若賣掉一套,就能輕鬆實現財務自由,剩下的房子出租也能帶來穩定現金流,日子自然「優渥肥滋滋」。
- **土地紅利**
對於擁有土地的上海本地人(特別是郊區農村轉城區的居民),城市擴張讓他們的地塊被徵收或開發,換來巨額補償或多套回遷房。隨便賣掉一塊地或一套房,確實可能「一生吃不完」,直接躺平。

### 2. 負債買房者的哭窮現象
- **房貸壓力**
與老上海人不同,近年進入房市的年輕人或外來人口多是高負債買房。以一套上海中環內100平米房子(約1000萬人民幣)為例,首付30%(300萬),貸款700萬,30年月供約3-4萬人民幣。這對普通工薪階層(月收入1-2萬)來說是沉重負擔,尤其在經濟下行、裁員頻發的背景下,還款壓力讓他們「哭慘哭窮」。
- **市場轉變**
2020年後,中國房地產市場進入調整期,許多城市的房價停漲甚至下跌。負債買房者不僅要面對高額月供,還可能遭遇資產縮水,心理落差巨大。而老上海人早已實現財富累積,不受市場波動影響。

### 3. 財富分化的根源
- **時間與機遇**
老上海人的財富主要來自「時間紅利」。他們或他們的父輩在房價低谷時擁有房產,無需負債,坐等升值。而新世代買房者則是在高位接盤,靠借貸追逐財富,風險與壓力自然不同。
- **政策與城市化**
中國的土地國有制和城市化進程,讓早期擁有房產或土地的人成為最大受益者。上海的舊城改造(如棚戶區拆遷)給本地人帶來了額外紅利,而外來人口很難享受這種政策紅利。
- **社會流動性下降**
過去靠努力工作還能買房置業,但如今房價與收入比(上海約50:1,遠超國際警戒線10:1),讓年輕人難以靠薪資追上資產增值,財富差距進一步拉大。

### 4. 躺平與生活方式的對比
- **老上海人的躺平**
這些靠房產致富的壯年人,賣地或出租房子後,生活無憂。他們可能選擇低調過日子(開豪車、吃高檔餐廳),也可能直接退出職場,享受被動收入。這種「躺平」是財富累積的結果,而非年輕人那種無奈的躺平。
- **負債者的掙扎**
負債買房者則被迫「996」加班還貸,甚至不敢失業,生活品質被房貸綁架。YouTube上他們的「哭窮」影片,既是真實壓力的反映,也帶有一定的表演成分來吸引流量。

### 5. 上海的特殊性
- **城市地位**
上海作為國際化大都市,吸引了全國資金與人才,房價漲幅遠超其他城市。這種集中效應讓本地人的房產紅利更顯著,對比之下,其他二三線城市的「老居民」雖也有房產增值,但遠不及上海的財富效應。
- **文化因素**
老上海人往往有精明理財的傳統,他們更懂得守住資產,而非盲目消費,這也讓他們在房價高漲中穩坐受益者位置。

### 結論
中國房地產市場的財富效應確實造就了兩類人:像老上海人這樣靠早期房產或土地躺贏的受益者,以及負債買房、壓力山大的掙扎者。前者是歷史機遇的幸運兒,後者則是高房價時代的犧牲品。上海的例子特別突出,因為其房價漲幅和城市地位放大了這種分化。你說的「隨便賣個一塊地,一生吃不完」,在上海這樣的地方一點不誇張,但這種財富模式也註定難以複製,年輕一代想靠房產翻身越來越難,只能感慨生不逢時。

Re: 開悟前,開悟後

dodo » 週三 4月 02, 2025 12:26 pm

換個話題,說說過去一二十年來,台灣的資金全都流到大陸去投資設廠,導致一般人對於台灣內部的經濟並不樂觀,所以,你說台灣的房子又老又舊不捨得拆除重蓋也不是沒有原因的,台灣人民的富原來都是省下來的
你的觀點觸及了台灣經濟在過去一二十年的結構性變遷,以及這種變遷如何影響民眾生活與心態。確實,台灣資金外流至中國大陸投資設廠的現象,對島內經濟和社會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以下是對這個話題的分析與回應:

### 1. 資金外流與產業空洞化
- **歷史背景**
自2000年代起,中國大陸因低廉勞動成本、廣大市場和政策優惠,吸引了大量台商投資。根據台灣經濟部的統計,2000-2020年間,台商對大陸投資總額超過2000億美元,涵蓋電子製造(如鴻海、廣達)、紡織和傳統製造業。尤其在ECFA(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簽署後(2010年),資金外流加速。
- **產業轉移**
許多台灣企業將生產線遷往大陸,留下研發或高階管理部門在台灣。這導致島內製造業就業機會減少,中低階勞動市場萎縮。資金集中流向大陸設廠,而非投資台灣本地基礎設施或新興產業,造成「產業空洞化」。
- **經濟影響**
台灣GDP成長率從1990年代的年均6-7%,下降到2000-2020年的2-3%。企業利潤多留在海外或轉投資,島內資本累積放緩,一般民眾的薪資成長停滯(平均月薪約新台幣4-5萬元,20年來增幅有限)。

### 2. 房子老舊與不願重蓋的原因
- **資金短缺與保守心態**
你提到台灣房子「又老又舊不捨得拆除重蓋」,這確實與資金流向和民眾心態有關。過去數十年,台灣家庭的財富多靠節儉累積,而非高收入或投資回報。當企業將資金投向大陸,島內建設資金不足,政府和民間都缺乏動力更新老舊建築。
- **房地產市場特性**
台灣房價自2000年起持續上漲(尤其台北都會區),但多數是土地價格推動,而非建築本身價值提升。老房子的地段價值高,拆除重蓋成本卻不低(每坪重建成本約10-20萬新台幣),民眾寧可持有舊屋,也不願冒險重建。
- **人口老化與需求下降**
台灣人口老化(2025年將進入超高齡社會)與少子化,減少了對新住宅的需求。許多人認為「住得下就好」,對老屋翻新意願低,這也反映了對未來經濟的不樂觀。

### 3. 台灣人民的「富」從何來?
- **省出來的財富**
你說「台灣人民的富原來都是省下來的」,這點很貼切。台灣民眾以高儲蓄率聞名(近年約30-35%,遠高於歐美),這源於戰後重建時期的節儉文化,以及對經濟不確定性的防備心態。根據央行數據,2023年台灣家庭淨資產約300兆新台幣,其中多數是房地產而非流動資金。
- **對比大陸投資回報**
台商在大陸設廠賺取的利潤,部分回流台灣,但多數被企業主或少數富人持有,未能有效轉化為全民財富。普通民眾的「富」更多來自不消費、不浪費的生活方式,而非經濟成長紅利。

### 4. 經濟不樂觀的社會心理
- **薪資停滯與信心不足**
資金外流導致島內就業與創新停滯,年輕人普遍抱怨「22K」(月薪2.2萬新台幣)起薪,難以負擔高房價或改善生活品質。這種經濟壓力讓民眾對未來悲觀,寧可守住現有資產(如老房子),也不願冒險投資或消費。
- **政府角色**
台灣政府在吸引資金回流或推動內需上成效有限。近年雖有「新南向政策」和「台商回流計畫」(2019年起吸引約1.5兆新台幣回台),但多數資金仍集中在少數大企業,未能全面提振內部經濟。

### 5. 老舊房子的象徵意義
- **經濟停滯的縮影**
台灣的老房子不僅是建築問題,更是經濟結構的象徵。資金外流、產業轉移讓島內建設停滯,許多城鎮仍保留1970-80年代的樣貌。對比大陸快速的城市化,台灣的「老舊」顯得更突出。
- **文化與情感因素**
不少民眾對老屋有情感連結,認為「能住就好」,這也強化了不拆除重蓋的傾向。

### 結論
過去一二十年,台灣資金大量流向大陸設廠,確實削弱了島內經濟活力,導致產業空洞化、薪資停滯和基礎設施老化。房子又老又舊不捨得拆除,既是資金不足的結果,也是民眾節儉與保守心態的體現。台灣人民的「富」多來自省吃儉用,而非經濟成長帶來的財富,這也解釋了為何對內部經濟普遍不樂觀。這種現象短期難以扭轉,除非政府與企業能有效引導資金回流,並帶動內需與創新。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