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順文教基金會推廣教育中心
Breath in Mind - 周日, 2020-05-24 21:15
生滅即不生不滅
《大智度論》〈序品〉:「無生無滅及生滅其實是一,說有廣略。」意味著「生滅」即「不生不滅」/「無生無滅」。前者是二元對待關係的「滅」,即與「生」相對的「滅」,後者絕待而超越二元對立,相對於「生滅」而為「寂滅」(亦即「不生不滅」)。
可知「滅」有兩種意義,一是「無常生滅」,另一是「涅槃寂滅」,一是世間現象的如實描繪,另一是出世間境界的解脫證量;「滅」字含蘊著世間到出世間的過程。
「生滅即不生不滅」,當相通於「世間即涅槃」的法義,如《中論》卷4〈觀涅槃品 25〉:「涅槃與世間,無有少分別,世間與涅槃,亦無少分別。涅槃之實際,及與世間際,如是二際者,無毫釐差別。」可知「生滅即不生不滅」與「世間即涅槃」,可說以不同語彙表達相同觀念,世間生滅即涅槃不生不滅。
「四聖諦」中的「滅諦」是出世間的果,這裡的「滅」相對於「生滅」更是「寂滅」之意義,亦即相對於世間流轉生滅所指為出世間涅槃還滅。
「四聖諦」在《阿含經》重於次第知見,後代發展出「見滅得道」、「一念見諦」(印順《印度佛教思想史》71~72),足見四諦中的「滅」在佛法解脫上的重要性,佛法就是為了「滅苦」的目的。
《雜阿含經》:「唯見法,欲入涅槃,寂滅、清涼、清淨、真實。」其中之寂滅是和清涼、清淨、真實等涅槃描述等義,乃相對於生滅之無常、幻化、變異、非實等指涉;然而如前所述,深觀諸法空性,「生滅」和「寂滅」其實是一。
正念
[獅子吼站阿含經簡註]
1.正確的專注;清澈的覺知。
2.清澈覺知(現前的對象)。
3.正確的專注;清澈的覺知(現前的對象)。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術語)八聖道之一。離邪分別而念法之實性也。起信論曰:「心若馳散,即當攝來住於正念。」慧遠觀經疏曰:「捨相入實名為正念。」
[佛光大辭典]
(一)梵語 samyak-smrti,巴利語 sammāsati。指真正之念。八正道之一。又作諦意。即如實憶念諸法之性相而不忘失。可分為二:(一)世俗有漏正念,即與有漏作意相應之善念。(二)出世間無漏正念,即依無漏之正見能思惟諦境,而與無漏作意相應的明記不忘之念。有關正念之體性,據大毘婆沙論卷九十六載,念根、念力與正念,皆攝入念覺支。據俱舍論卷二十五載,念根、念力、念覺支與正念,皆以念為體。摩訶止觀卷七上則謂「念」為「忍」之義,並配於天台宗之四教,即三藏教之正念為伏忍,通教之正念為柔順忍,別教之正念為無生忍(二乘無生智),圓教之正念為寂滅忍。〔雜阿含經卷二十八、中阿含卷七分別聖諦經、八正道經、轉法輪經〕(參閱「八正道」280)
////
無上大涅槃,圓明常寂照,...大乘大般涅槃
凡愚謂之死,外道執為斷。
諸求二乘人,目以為無作,
盡屬情所計,六十二見本。
妄立虛假名,何為真實義,
惟有過量人,通達無取捨。...不取,不捨,不染
以知五蘊法,及以蘊中我,
外觀眾色像,一一音聲相。
平等如夢幻,不起凡聖見。...般若波羅蜜,如幻三昧
不作涅槃解,二邊三際斷。
常應諸根用,而不起用想,
分別一切法,不起分別想。
劫火燒海底,風鼓山相擊,
真常寂滅樂,涅槃相如是。...寂滅忍(十地/下品,等覺/中品,妙覺/上品)
吾今強言說,令汝舍邪見,
汝勿隨言解,許汝知少分。...一切法從本已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一心法界,一真法界)
離欲、惡不善法是小乘法嗎
-
- 文章: 2550
- 註冊時間: 週一 3月 22, 2021 2:21 pm
Re: 離欲、惡不善法是小乘法嗎
常應諸根用,而不起用想,
分別一切法,不起分別想。
劫火燒海底,風鼓山相擊,
真常寂滅樂,涅槃相如是。...寂滅忍(十地/下品,等覺/中品,妙覺/上品)
吾今強言說,令汝舍邪見,
汝勿隨言解,許汝知少分。...一切法從本已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一心法界,一真法界)
= = = = =
真常寂滅樂,涅槃相如是。...寂滅忍(十地/下品,自覺/中品/等覺)
吾今強言說,令汝舍邪見,
汝勿隨言解,許汝知少分(覺他/等覺)
自覺 覺他 覺行圓滿(妙覺/上品)......
分別一切法,不起分別想。
劫火燒海底,風鼓山相擊,
真常寂滅樂,涅槃相如是。...寂滅忍(十地/下品,等覺/中品,妙覺/上品)
吾今強言說,令汝舍邪見,
汝勿隨言解,許汝知少分。...一切法從本已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一心法界,一真法界)
= = = = =
真常寂滅樂,涅槃相如是。...寂滅忍(十地/下品,自覺/中品/等覺)
吾今強言說,令汝舍邪見,
汝勿隨言解,許汝知少分(覺他/等覺)
自覺 覺他 覺行圓滿(妙覺/上品)......
Re: 離欲、惡不善法是小乘法嗎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九
第十地
爾時,金剛藏菩薩摩訶薩告解脫月菩薩言:
佛子!菩薩摩訶薩從初地乃至第九地,以如是無量智慧觀察覺了已,善思惟修習,善滿足白法,集無邊助道法,增長大福德智慧,廣行大悲,知世界差別,入眾生界稠林,入如來所行處,隨順如來寂滅行,常觀察如來力、無所畏、不共佛法,名為:得一切種、一切智智受職位。...
爾時,十方一切諸佛從眉間出清淨光明,名:增益一切智神通,無數光明以為眷屬,普照十方一切世界,右遶十匝,示現如來廣大自在,開悟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諸菩薩眾,周遍震動一切佛剎,滅除一切諸惡道苦,隱蔽一切諸魔宮殿,示一切佛得菩提處道場眾會莊嚴威德;如是普照盡虛空遍法界一切世界已,而來至此菩薩會上周匝右遶,示現種種莊嚴之事;現是事已,從大菩薩頂上而入,其眷屬光明亦各入彼諸菩薩頂。當爾之時,此菩薩得先所未得百萬三昧,名為:已得受職之位,入佛境界,具足十力,墮在佛數。...佛子!是名:菩薩受大智職。菩薩以此大智職故,能行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難行之行,增長無量智慧功德,名為:安住法雲地。
////
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入佛境界,具足十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寂滅忍(十地/下品...法雲地,灌頂位?!
第十地
爾時,金剛藏菩薩摩訶薩告解脫月菩薩言:
佛子!菩薩摩訶薩從初地乃至第九地,以如是無量智慧觀察覺了已,善思惟修習,善滿足白法,集無邊助道法,增長大福德智慧,廣行大悲,知世界差別,入眾生界稠林,入如來所行處,隨順如來寂滅行,常觀察如來力、無所畏、不共佛法,名為:得一切種、一切智智受職位。...
爾時,十方一切諸佛從眉間出清淨光明,名:增益一切智神通,無數光明以為眷屬,普照十方一切世界,右遶十匝,示現如來廣大自在,開悟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諸菩薩眾,周遍震動一切佛剎,滅除一切諸惡道苦,隱蔽一切諸魔宮殿,示一切佛得菩提處道場眾會莊嚴威德;如是普照盡虛空遍法界一切世界已,而來至此菩薩會上周匝右遶,示現種種莊嚴之事;現是事已,從大菩薩頂上而入,其眷屬光明亦各入彼諸菩薩頂。當爾之時,此菩薩得先所未得百萬三昧,名為:已得受職之位,入佛境界,具足十力,墮在佛數。...佛子!是名:菩薩受大智職。菩薩以此大智職故,能行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難行之行,增長無量智慧功德,名為:安住法雲地。
////
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入佛境界,具足十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寂滅忍(十地/下品...法雲地,灌頂位?!
Re: 離欲、惡不善法是小乘法嗎
第八地
爾時,金剛藏菩薩告解脫月菩薩言:
佛子!菩薩摩訶薩於七地中,善修習方便慧,善清淨諸道,善集助道法。大願力所攝,如來力所加,自善力所持,常念如來力、無所畏、不共佛法,善清淨深心思覺,能成就福德智慧,大慈大悲不捨眾生,入無量智道,入一切法,本來無生、無起、無相、無成、無壞、無盡、無轉、無性為性,初、中、後際皆悉平等,無分別如如智之所入處,離一切心、意、識分別想,無所取著猶如虛空,入一切法如虛空性,是名:得無生法忍。
佛子!菩薩成就此忍,即時得入第八不動地,為深行菩薩難可知無差別,離一切相、一切想、一切執著,無量無邊,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及,離諸諠諍,寂滅現前。譬如比丘,具足神通,得心自在,次第乃至入滅盡定,一切動心、憶想分別悉皆止息。此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住不動地,即捨一切功用行,得無功用法,身、口、意業念務皆息,住於報行。譬如有人,夢中見身墮在大河,為欲渡故,發大勇猛,施大方便;以大勇猛、施方便故,即便覺寤,既覺寤已,所作皆息。菩薩亦爾,見眾生身在四流中,為救度故,發大勇猛,起大精進;以勇猛、精進故,至不動地;既至此已,一切功用靡不皆息,二行、相行悉不現前。佛子!如生梵世,欲界煩惱皆不現前;住不動地亦復如是,一切心、意、識行皆不現前。此菩薩摩訶薩,菩薩心、佛心、菩提心、涅槃心尚不現起,況復起於世間之心!
佛子!此地菩薩本願力故,諸佛世尊親現其前與如來智,令其得入法流門中,作如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此忍第一,順諸佛法。然善男子!我等所有十力、無畏、十八不共諸佛之法,汝今未得,汝應為欲成就此法勤加精進,勿復放捨於此忍門。又善男子!汝雖得是寂滅解脫,然諸凡夫未能證得,種種煩惱皆悉現前,種種覺觀常相侵害,汝當愍念如是眾生。又善男子!汝當憶念本所誓願,普大饒益一切眾生,皆令得入不可思議智慧之門。又善男子!此諸法法性,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常住不異,諸佛不以得此法故名為如來,一切二乘亦能得此無分別法。(二乘無生智)
////
得無生(法)忍,寂滅現前,未得佛十力,不動地前才捨藏(生心無住),入佛境界,具足十力,安住法雲地,金剛道後異熟空(異熟習氣已盡,等覺最後心),上品寂滅忍(融入常寂光)...妙覺?!
爾時,金剛藏菩薩告解脫月菩薩言:
佛子!菩薩摩訶薩於七地中,善修習方便慧,善清淨諸道,善集助道法。大願力所攝,如來力所加,自善力所持,常念如來力、無所畏、不共佛法,善清淨深心思覺,能成就福德智慧,大慈大悲不捨眾生,入無量智道,入一切法,本來無生、無起、無相、無成、無壞、無盡、無轉、無性為性,初、中、後際皆悉平等,無分別如如智之所入處,離一切心、意、識分別想,無所取著猶如虛空,入一切法如虛空性,是名:得無生法忍。
佛子!菩薩成就此忍,即時得入第八不動地,為深行菩薩難可知無差別,離一切相、一切想、一切執著,無量無邊,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及,離諸諠諍,寂滅現前。譬如比丘,具足神通,得心自在,次第乃至入滅盡定,一切動心、憶想分別悉皆止息。此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住不動地,即捨一切功用行,得無功用法,身、口、意業念務皆息,住於報行。譬如有人,夢中見身墮在大河,為欲渡故,發大勇猛,施大方便;以大勇猛、施方便故,即便覺寤,既覺寤已,所作皆息。菩薩亦爾,見眾生身在四流中,為救度故,發大勇猛,起大精進;以勇猛、精進故,至不動地;既至此已,一切功用靡不皆息,二行、相行悉不現前。佛子!如生梵世,欲界煩惱皆不現前;住不動地亦復如是,一切心、意、識行皆不現前。此菩薩摩訶薩,菩薩心、佛心、菩提心、涅槃心尚不現起,況復起於世間之心!
佛子!此地菩薩本願力故,諸佛世尊親現其前與如來智,令其得入法流門中,作如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此忍第一,順諸佛法。然善男子!我等所有十力、無畏、十八不共諸佛之法,汝今未得,汝應為欲成就此法勤加精進,勿復放捨於此忍門。又善男子!汝雖得是寂滅解脫,然諸凡夫未能證得,種種煩惱皆悉現前,種種覺觀常相侵害,汝當愍念如是眾生。又善男子!汝當憶念本所誓願,普大饒益一切眾生,皆令得入不可思議智慧之門。又善男子!此諸法法性,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常住不異,諸佛不以得此法故名為如來,一切二乘亦能得此無分別法。(二乘無生智)
唯識三十頌研究(一八八) 智 果
新譯《華嚴經》三十八云:「若諸佛不與此菩薩(八地菩薩)起智門(令念本願,起願興悲)者,彼時即入究竟涅槃,棄捨一切利眾生業」,由此益見學佛者,親近善知識之重要性。孰為善知識?《華手經》八載佛云:「善知識者,謂諸佛是。」
上來「傍敘諸佛七勸」已訖。
※會通妨難(將經論中,似有抵觸處,融會貫通之,令圓融無礙也)
《華嚴經》三十八,說「八地沉空難」,然《大智度論》十,則說「沉空」是第七地,彼云:「七住菩薩(即七地菩薩,漢譯本中,羅什大師將『十地』稱為『十住』,入理般若名為『住』,住生功德名為『地』故)觀諸法,空無所有,不生不滅。如是觀已,於一切世界,中心不著,欲放捨六波羅蜜,入涅槃。」是為「七地沉空難」之出處。
以上二說如何會通?
欲會通二說,須先了知,十地中之每一地,皆各有「入住出三心」。
1、入心(初心)── 初始入其地,所得功德,是為入心(初心)。
2、住心── 久居其地,所得功德,是為住心。
3、出心(滿心)── 滿足其地功德,將出其地,入後地勝位之心,是為滿心(或云「終心」、「後心」)。
又案丁氏《佛學大辭典》之「沉空」一則云:「大乘菩薩,於二阿僧祇之終(即指第七地滿心,將入第八地之初心),於第七地專修無相觀,上無菩提之可求,下無眾生之可度,於是鈍根怯弱菩薩,著此空相,而廢自他之大行(行業廣大,即指菩薩行),謂之『七地沉空之難』。」
據此當知:七地之滿心,亦即是初始入八地之初心也。故知:《大智度論》十,乃約七地滿心故,說「七地沉空」。
而《華嚴經》等,則約八地初心故,說「八地沉空」。以上二說,並不相違也。
又曇公之《往生論注》下,依《大智度論》之說,謂:「菩薩於七地中,得大寂滅,上不見諸佛可求,下不見眾生可度,欲捨佛道,證於實際(『實際』,即是指『涅槃』。古德有:『化息雙林,終歸實際』之語),爾時,若不得十方諸佛,神力加勸,即便滅度,與二乘無異。菩薩若往生安樂,見阿彌陀佛,即無此難!」云云。
於戲!此土《華嚴》七地滿心,八地初心之大菩薩,其修行已歷二祇劫,尚且有遭此「沉空」之難,而不得成佛之虞!若修淨土法門,信願持名,而往生西方,以蒙阿彌大悲願力攝持故,則無退墮、沉空之難,更有一生成佛之功。研學至此,觀曇公《論注》之意,我輩學佛行者,能不斬釘截鐵,寶此一行,將此一句阿彌陀佛,奉為無上至寶,死盡「者山看見那山高」之狂妄偷心乎?(全文未完待續)
》回明倫首頁
新譯《華嚴經》三十八云:「若諸佛不與此菩薩(八地菩薩)起智門(令念本願,起願興悲)者,彼時即入究竟涅槃,棄捨一切利眾生業」,由此益見學佛者,親近善知識之重要性。孰為善知識?《華手經》八載佛云:「善知識者,謂諸佛是。」
上來「傍敘諸佛七勸」已訖。
※會通妨難(將經論中,似有抵觸處,融會貫通之,令圓融無礙也)
《華嚴經》三十八,說「八地沉空難」,然《大智度論》十,則說「沉空」是第七地,彼云:「七住菩薩(即七地菩薩,漢譯本中,羅什大師將『十地』稱為『十住』,入理般若名為『住』,住生功德名為『地』故)觀諸法,空無所有,不生不滅。如是觀已,於一切世界,中心不著,欲放捨六波羅蜜,入涅槃。」是為「七地沉空難」之出處。
以上二說如何會通?
欲會通二說,須先了知,十地中之每一地,皆各有「入住出三心」。
1、入心(初心)── 初始入其地,所得功德,是為入心(初心)。
2、住心── 久居其地,所得功德,是為住心。
3、出心(滿心)── 滿足其地功德,將出其地,入後地勝位之心,是為滿心(或云「終心」、「後心」)。
又案丁氏《佛學大辭典》之「沉空」一則云:「大乘菩薩,於二阿僧祇之終(即指第七地滿心,將入第八地之初心),於第七地專修無相觀,上無菩提之可求,下無眾生之可度,於是鈍根怯弱菩薩,著此空相,而廢自他之大行(行業廣大,即指菩薩行),謂之『七地沉空之難』。」
據此當知:七地之滿心,亦即是初始入八地之初心也。故知:《大智度論》十,乃約七地滿心故,說「七地沉空」。
而《華嚴經》等,則約八地初心故,說「八地沉空」。以上二說,並不相違也。
又曇公之《往生論注》下,依《大智度論》之說,謂:「菩薩於七地中,得大寂滅,上不見諸佛可求,下不見眾生可度,欲捨佛道,證於實際(『實際』,即是指『涅槃』。古德有:『化息雙林,終歸實際』之語),爾時,若不得十方諸佛,神力加勸,即便滅度,與二乘無異。菩薩若往生安樂,見阿彌陀佛,即無此難!」云云。
於戲!此土《華嚴》七地滿心,八地初心之大菩薩,其修行已歷二祇劫,尚且有遭此「沉空」之難,而不得成佛之虞!若修淨土法門,信願持名,而往生西方,以蒙阿彌大悲願力攝持故,則無退墮、沉空之難,更有一生成佛之功。研學至此,觀曇公《論注》之意,我輩學佛行者,能不斬釘截鐵,寶此一行,將此一句阿彌陀佛,奉為無上至寶,死盡「者山看見那山高」之狂妄偷心乎?(全文未完待續)
》回明倫首頁
得無生(法)忍,寂滅現前,未得佛十力,不動地前才捨藏(生心無住),入佛境界,具足十力,安住法雲地,金剛道後異熟空(異熟習氣已盡,等覺最後心),上品寂滅忍(融入常寂光)...妙覺?!
-
- 文章: 6294
-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離欲、惡不善法是小乘法嗎
哇哈哈哈~~妙哉,妙哉!!
為何用十六(八加八)與前三三後三三,來隱喻心呢!?
看看公案怎麼說:
師(無著)卻問翁(文殊):「此間佛法如何住持?」
翁(文殊)曰:「龍蛇混雜,凡聖同居。」
師(無著)曰:「多少眾?」
翁(文殊)曰:「前三三,後三三。」
三三就是隱喻(心),那麼,為何會有(前心)與(後心)之別!?
無著傻傻地問文殊菩薩,這間廟院有多少僧眾共修啊?
文殊菩薩曰:龍蛇混雜,凡聖同居。
龍就是隱喻菩薩,蛇就是指凡夫。
前心即是菩薩心異熟識(龍),
後心就指凡夫阿賴耶識(蛇)。
其實就是告訴無著,阿不就是我文殊與你無著(龍蛇混雜,凡聖同居)嗎!?
菩薩心與凡夫心識運作有所差別,修佛證果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切心識作用歸於圓覺佛性。諸佛、菩薩心眾生心涵容為一,平等平等。
妙法蓮華經
其佛未出家時有十六子,諸子各有種種珍異玩好之具,聞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捨所珍往詣佛所。勸請世尊轉於法輪。
注釋大通智佛公案:
其佛未出家時有十六子
大通智佛垂得一切種智(無上正等正覺)之前,先證入入究竟涅槃,一切心識止息。
然修道未成佛前菩薩心識,凡夫心識一應具全,故說有十六子也。
諸子各有種種珍異玩好之具
諸心識各有所司,經文以(好比具有種種珍異玩好)來形容心識活動。
十六子皆捨棄所珍玩,往詣佛所,
意思就是過往所具的菩薩心與凡夫心都歸服於佛性圓覺。
勸請世尊轉於法輪。
修佛證入究竟涅槃,不染一法不生一法,一切心識寂滅不動,此是無智亦無得,非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果,故有十六子(表法性)勸請世尊(表真如)出涅槃大轉法輪(真空妙有即是佛性法身)!!
十六子,前三三後三三,都是講(此心)也!!佛子!如生梵世,欲界煩惱皆不現前;住不動地亦復如是,一切心、意、識行皆不現前。此菩薩摩訶薩,菩薩心、佛心、菩提心、涅槃心尚不現起,況復起於世間之心!
為何用十六(八加八)與前三三後三三,來隱喻心呢!?
看看公案怎麼說:
師(無著)卻問翁(文殊):「此間佛法如何住持?」
翁(文殊)曰:「龍蛇混雜,凡聖同居。」
師(無著)曰:「多少眾?」
翁(文殊)曰:「前三三,後三三。」
三三就是隱喻(心),那麼,為何會有(前心)與(後心)之別!?
無著傻傻地問文殊菩薩,這間廟院有多少僧眾共修啊?
文殊菩薩曰:龍蛇混雜,凡聖同居。
龍就是隱喻菩薩,蛇就是指凡夫。
前心即是菩薩心異熟識(龍),
後心就指凡夫阿賴耶識(蛇)。
其實就是告訴無著,阿不就是我文殊與你無著(龍蛇混雜,凡聖同居)嗎!?
菩薩心與凡夫心識運作有所差別,修佛證果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切心識作用歸於圓覺佛性。諸佛、菩薩心眾生心涵容為一,平等平等。
妙法蓮華經
其佛未出家時有十六子,諸子各有種種珍異玩好之具,聞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捨所珍往詣佛所。勸請世尊轉於法輪。
注釋大通智佛公案:
其佛未出家時有十六子
大通智佛垂得一切種智(無上正等正覺)之前,先證入入究竟涅槃,一切心識止息。
然修道未成佛前菩薩心識,凡夫心識一應具全,故說有十六子也。
諸子各有種種珍異玩好之具
諸心識各有所司,經文以(好比具有種種珍異玩好)來形容心識活動。
十六子皆捨棄所珍玩,往詣佛所,
意思就是過往所具的菩薩心與凡夫心都歸服於佛性圓覺。
勸請世尊轉於法輪。
修佛證入究竟涅槃,不染一法不生一法,一切心識寂滅不動,此是無智亦無得,非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果,故有十六子(表法性)勸請世尊(表真如)出涅槃大轉法輪(真空妙有即是佛性法身)!!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Re: 離欲、惡不善法是小乘法嗎
善男子!彼之眾生幻身滅故幻心亦滅,幻心滅故幻塵亦滅,幻塵滅故幻滅亦滅,幻滅滅故非幻不滅;譬如磨鏡垢盡明現。善男子!當知身心皆為幻垢,垢相永滅十方清淨。善男子!譬如清淨摩尼寶珠,映於五色隨方各現,諸愚癡者見彼摩尼實有五色。善男子!圓覺淨性現於身心隨類各應,彼愚癡者說淨圓覺實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復如是;由此不能遠於幻化。是故我說身心幻垢,對離幻垢說名菩薩;垢盡對除,即無對垢及說名者。
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眾生,證得諸幻滅影像故,爾時便得無方清淨,無邊虛空覺所顯發。覺圓明故顯心清淨,心清淨故見塵清淨,見清淨故眼根清淨,根清淨故眼識清淨,識清淨故聞塵清淨,聞清淨故耳根清淨,根清淨故耳識清淨,識清淨故覺塵清淨;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善男子!根清淨故色塵清淨,色清淨故聲塵清淨,香、味、觸、法亦復如是。善男子!六塵清淨故地大清淨,地清淨故水大清淨,火大、風大亦復如是。善男子!四大清淨故,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五有清淨。彼清淨故,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品清淨,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一切清淨。善男子!一切實相性清淨故一身清淨,一身清淨故多身清淨,多身清淨故如是乃至十方眾生圓覺清淨。善男子!一世界清淨故多世界清淨,多世界清淨故如是乃至盡於虛空圓裹三世一切平等清淨不動。
善男子!虛空如是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四大不動故,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善男子!覺性遍滿清淨不動。圓無際故,當知六根遍滿法界;根遍滿故,當知六塵遍滿法界;塵遍滿故,當知四大遍滿法界;如是乃至陀羅尼門遍滿法界。善男子!由彼妙覺性遍滿故,根性、塵性無壞無雜;根、塵無壞故,如是乃至陀羅尼門無壞無雜;如百千燈光照一室,其光遍滿無壞無雜。善男子!覺成就故,當知菩薩不與法縛,不求法脫,不厭生死,不愛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毀禁,不重久習,不輕初學。何以故?一切覺故,譬如眼光曉了前境,其光圓滿得無憎愛,何以故?光體無二無憎愛故。
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眾生,修習此心得成就者,於此無修亦無成就。圓覺普照寂滅無二,於中百千萬億不可說阿僧祇恒河沙諸佛世界,猶如空花亂起、亂滅,不即、不離,無縛、無脫;始知眾生本來成佛,生死、涅槃猶如昨夢。善男子!如昨夢故,當知生死及與涅槃無起、無滅、無來、無去,其所證者無得、無失、無取、無捨,其能證者無作、無止、無任、無滅,於此證中無能、無所,畢竟無證亦無證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壞。善男子!彼諸菩薩如是修行,如是漸次,如是思惟,如是住持,如是方便,如是開悟,求如是法,亦不迷悶。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普眼汝當知, 一切諸眾生,
身心皆如幻, 身相屬四大,
心性歸六塵。 四大體各離,
誰為和合者? 如是漸修行,
一切悉清淨。 不動遍法界,
無作止任滅, 亦無能證者。
一切佛世界, 猶如虛空花,
三世悉平等, 畢竟無來去。
初發心菩薩, 及末世眾生,
欲求入佛道, 應如是修習。」
////
譬如眼光曉了前境,其光(常寂光)圓滿得無憎愛,何以故?光體無二無憎愛故...情與無情,同圓(一切)種智?!
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眾生,證得諸幻滅影像故,爾時便得無方清淨,無邊虛空覺所顯發。覺圓明故顯心清淨,心清淨故見塵清淨,見清淨故眼根清淨,根清淨故眼識清淨,識清淨故聞塵清淨,聞清淨故耳根清淨,根清淨故耳識清淨,識清淨故覺塵清淨;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善男子!根清淨故色塵清淨,色清淨故聲塵清淨,香、味、觸、法亦復如是。善男子!六塵清淨故地大清淨,地清淨故水大清淨,火大、風大亦復如是。善男子!四大清淨故,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五有清淨。彼清淨故,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品清淨,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一切清淨。善男子!一切實相性清淨故一身清淨,一身清淨故多身清淨,多身清淨故如是乃至十方眾生圓覺清淨。善男子!一世界清淨故多世界清淨,多世界清淨故如是乃至盡於虛空圓裹三世一切平等清淨不動。
善男子!虛空如是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四大不動故,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善男子!覺性遍滿清淨不動。圓無際故,當知六根遍滿法界;根遍滿故,當知六塵遍滿法界;塵遍滿故,當知四大遍滿法界;如是乃至陀羅尼門遍滿法界。善男子!由彼妙覺性遍滿故,根性、塵性無壞無雜;根、塵無壞故,如是乃至陀羅尼門無壞無雜;如百千燈光照一室,其光遍滿無壞無雜。善男子!覺成就故,當知菩薩不與法縛,不求法脫,不厭生死,不愛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毀禁,不重久習,不輕初學。何以故?一切覺故,譬如眼光曉了前境,其光圓滿得無憎愛,何以故?光體無二無憎愛故。
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眾生,修習此心得成就者,於此無修亦無成就。圓覺普照寂滅無二,於中百千萬億不可說阿僧祇恒河沙諸佛世界,猶如空花亂起、亂滅,不即、不離,無縛、無脫;始知眾生本來成佛,生死、涅槃猶如昨夢。善男子!如昨夢故,當知生死及與涅槃無起、無滅、無來、無去,其所證者無得、無失、無取、無捨,其能證者無作、無止、無任、無滅,於此證中無能、無所,畢竟無證亦無證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壞。善男子!彼諸菩薩如是修行,如是漸次,如是思惟,如是住持,如是方便,如是開悟,求如是法,亦不迷悶。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普眼汝當知, 一切諸眾生,
身心皆如幻, 身相屬四大,
心性歸六塵。 四大體各離,
誰為和合者? 如是漸修行,
一切悉清淨。 不動遍法界,
無作止任滅, 亦無能證者。
一切佛世界, 猶如虛空花,
三世悉平等, 畢竟無來去。
初發心菩薩, 及末世眾生,
欲求入佛道, 應如是修習。」
////
譬如眼光曉了前境,其光(常寂光)圓滿得無憎愛,何以故?光體無二無憎愛故...情與無情,同圓(一切)種智?!
-
- 文章: 2550
- 註冊時間: 週一 3月 22, 2021 2:21 pm
Re: 離欲、惡不善法是小乘法嗎
譬如眼光曉了前境,其光(常寂光)圓滿得無憎愛,何以故?光體無二無憎愛故...情與無情,同圓(一切)種智?!
= = = = =
一切覺故,譬如眼光曉了前境,其光圓滿得無憎愛,何以故?光體無二無憎愛故 (體證一真如心)
普眼汝當知, 一切諸眾生,
身心皆如幻, 身相屬四大,
心性歸六塵。 四大體各離,
誰為和合者? 如是漸修行,
一切悉清淨。 不動遍法界,( 情與無情,同圓種智)
無作止任滅, 亦無能證者。
一切佛世界, 猶如虛空花,
三世悉平等, 畢竟無來去。(忍位/安住法雲地)
初發心菩薩, 及末世眾生,
欲求入佛道, 應如是修習 (忍位/等覺?!)
= = = = =
一切覺故,譬如眼光曉了前境,其光圓滿得無憎愛,何以故?光體無二無憎愛故 (體證一真如心)
普眼汝當知, 一切諸眾生,
身心皆如幻, 身相屬四大,
心性歸六塵。 四大體各離,
誰為和合者? 如是漸修行,
一切悉清淨。 不動遍法界,( 情與無情,同圓種智)
無作止任滅, 亦無能證者。
一切佛世界, 猶如虛空花,
三世悉平等, 畢竟無來去。(忍位/安住法雲地)
初發心菩薩, 及末世眾生,
欲求入佛道, 應如是修習 (忍位/等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