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南傳學人犀牛大德表示;「從未發現南傳祖師覺音是個大乘人」。這當中,一種可能原因是,他對《清淨道論》不熟悉,另一種可能原因則是,他對大乘諸經太陌生。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十九》〈80卷本〉
覺林菩薩偈曰:
大種中無色,色中無大種,
亦不離大種,而有色可得。
心中無彩畫,彩畫中無心,
然不離於心,有彩畫可得。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二》
阿難言:我今於此重閣講堂,遠洎恒河上觀日月,舉手所指縱目所觀,指皆是物,無是見者。世尊!如佛所說,況我有漏初學聲聞,乃至菩薩亦不能於萬物象前,剖出精見,離一切物,別有自性。
佛言:如是如是!佛復告阿難:如汝所言,無有見精,離一切物,別有自性,則汝所指,是物之中,無是見者。今復告汝:汝與如來坐祇陀林,更觀林苑乃至日月,種種像殊,必無見精,受汝所指。汝又發明,此諸物中,何者非見?
阿難言:我實遍見,此祇陀林,不知是中,何者非見。何以故?若樹非見,云何見樹?若樹即見,復云何樹?如是乃至,若空非見,云何見空?若空即見。復云何空?我又思惟,是萬象中,微細發明,無非見者。(中略)
佛告文殊及諸大眾:十方如來及大菩薩,于其自住三摩地中,見與見緣並所想相,如虛空華,本無所有。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淨明體,云何於中有是非是?
文殊!吾今問汝,如汝文殊,更有文殊,是文殊者?為無文殊?
如是,世尊!我真文殊,無是文殊。何以故?若有是者,則二文殊。然我今日,非無文殊,於中實無,是非二相。
佛言:此見妙明,與諸空塵,亦復如是。本是妙明,無上菩提淨圓真心,妄為色空及與聞見,如第二月。誰為是月?又誰非月?文殊!但一月真,中間自無是月非月。是以汝今觀見與塵,種種發明,名為妄想,不能於中,出是非是。由是真精妙覺明性,故能令汝,出指非指。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二十六》
具壽善現復白佛言:「諸菩薩摩訶薩豈不要學無為般若波羅蜜多,乃能證得一切智智?」
佛告善現:「如是!如是!如汝所說,諸菩薩摩訶薩要學甚深無為般若波羅蜜多,乃能證得一切智智,以不二法而為方便。」
善現復問:「為以不二法,得不二法耶?」
佛言:「不爾!」
善現復問:「為以二法,得不二法耶?」
佛言:「不爾!」
善現白言:「若無二法,不以二法不二法得,諸菩薩摩訶薩如何當得一切智智?」
佛告善現:「二不二法俱不可得,是故所得一切智智,不以二法不二法得,然無所得法能得無所得。所以者何?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及一切智智俱不可得故,無得而得乃名真得。」
《清淨道論》
第十八說見清淨品 慧體之一
見清淨(三)依經典及譬喻而確定名色
617頁
「譬如由於以棍擊鼓而發聲之時,鼓是一物,而聲是另一種。鼓與聲是不相混雜的,於鼓無聲,於聲無鼓。
譬如生盲者和跛子,欲去他方。生盲者對跛子說:我能以兩足行其所行,但無眼睛以見高低。跛子對生盲者說:我能以眼睛見其所見,但無足以向前向後。生盲者非常滿意,即負跛子於自己的背上。跛者乘於盲者的背上指導他說:離左邊走右邊,離右邊走左邊。這裡生盲者無力,不能依自己的力量單獨而行。而跛子亦無力,不能依自己的力量單獨而行。但他們互相依止,則非不能步行。」
《清淨道論》第十九說度疑清淨品 慧體之二
度疑清淨 (六)遍知智──法住智
626頁
「譬如諷誦,不是從阿闍梨之口而入於弟子之口,但不能說不是由於他的諷誦之緣,而於弟子之口起了諷誦。
又如(病者的)使者所飲的咒水並未入於病者的腹中,但不能說不是由於此緣而得治病。
亦如對鏡化妝他的面,並未施於鏡中的面像,但不能說不是由於此緣而得知其化妝。
(譬如從燈點燈)並非從這一盞燈蕊上的燈焰跑走另一盞的燈蕊上面去,但不能說不是由於此緣而生那一燈蕊的燈焰。」
如上所舉,南傳《清淨道論》本身,其實始終明白標示著,《大方廣佛華嚴經、大佛頂首楞嚴經、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中,不即緣起,不離緣起;不即識相,不離識相;不即二邊,不離二邊;二與不二,實亦不二之大乘最終旨趣。南傳首席論師覺音尊者本人,實為大乘學人。
那麼,今日以覺音尊者所作之《清淨道論》丶巴利三藏註釋書,做為根本依據的南傳上座部道場及其學人等,豈有詆毀大乘諸經非佛所說之立場?
南傳祖師覺音尊者實為大乘人:以《華嚴經、首楞嚴經、大般若經、清淨道論》為證
-
- 文章: 2037
- 註冊時間: 週二 2月 01, 2022 8:49 am
Re: 南傳祖師覺音尊者實為大乘人:以《華嚴經、首楞嚴經、大般若經、清淨道論》為證
(二)
《入楞伽經》說:「一切法空不生無體不二相,入於諸佛如來所說修多羅中,凡諸法門皆說此義。」
「一切法空、不生、無體、不二相」,這是學佛人恆常思惟法義的要領,也是實際修證的準則。
包括大乘諸經及四阿含,一切經典無不宣說「一切法空、不生、無體、不二相」,如上所舉《清淨道論》亦是。
所以,佛經真偽,當於經文所述法義中證。否則,只有搭乘「小叮噹時光機」回到2600年前的古印度去,並一一請示佛陀:「這是您說過的法嗎?」
《入楞伽經》說:「一切法空不生無體不二相,入於諸佛如來所說修多羅中,凡諸法門皆說此義。」
「一切法空、不生、無體、不二相」,這是學佛人恆常思惟法義的要領,也是實際修證的準則。
包括大乘諸經及四阿含,一切經典無不宣說「一切法空、不生、無體、不二相」,如上所舉《清淨道論》亦是。
所以,佛經真偽,當於經文所述法義中證。否則,只有搭乘「小叮噹時光機」回到2600年前的古印度去,並一一請示佛陀:「這是您說過的法嗎?」
-
- 文章: 2037
- 註冊時間: 週二 2月 01, 2022 8:49 am
Re: 南傳祖師覺音尊者實為大乘人:以《華嚴經、首楞嚴經、大般若經、清淨道論》為證
(三)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六十四》
[0363b29] 「舍利子!真如,真如性空。何以故?真如性空中,真如無所有不可得故,菩薩摩訶薩亦無所有不可得。非真如,非真如性空。何以故?非真如性空中,非真如無所有不可得故,菩薩摩訶薩亦無所有不可得。
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不思議界、虛空界、斷界、離界、滅界、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無性界、無相界、無作界、無為界、安隱界、寂靜界、本無、實際、究竟涅槃,法界、法性乃至實際、究竟涅槃性空。何以故?法界、法性乃至實際、究竟涅槃性空中,法界、法性乃至實際、究竟涅槃無所有不可得故,菩薩摩訶薩亦無所有不可得。非法界、法性乃至實際、究竟涅槃,非法界、法性乃至實際、究竟涅槃性空。何以故?非法界、法性乃至實際、究竟涅槃性空中,非法界、法性乃至實際、究竟涅槃無所有不可得故,菩薩摩訶薩亦無所有不可得。
舍利子!由此緣故我作是說:即真如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真如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即法界、法性乃至實際、究竟涅槃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法界、法性乃至實際、究竟涅槃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
此一語法,同於《金剛經》所說:「是實相者,即是非相亅,「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何以故?說名「實相」,已非「實相」,以「實相」離二邊,無有能說,亦無所說故。
同理,說名「真如」,已非「真如」,以「真如」離二邊故。以二邊二法俱不可得故,與「真如」相對的「非真如」亦不可得。
同理,「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不思議界、虛空界、斷界、離界、滅界、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無性界、無相界、無作界、無為界、安隱界、寂靜界、本無、實際、究竟涅槃」,以及相對的「非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不思議界、虛空界、斷界、離界、滅界、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無性界、無相界、無作界、無為界、安隱界、寂靜界、本無、實際、究竟涅槃」,俱不可得。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六十四》
[0363b29] 「舍利子!真如,真如性空。何以故?真如性空中,真如無所有不可得故,菩薩摩訶薩亦無所有不可得。非真如,非真如性空。何以故?非真如性空中,非真如無所有不可得故,菩薩摩訶薩亦無所有不可得。
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不思議界、虛空界、斷界、離界、滅界、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無性界、無相界、無作界、無為界、安隱界、寂靜界、本無、實際、究竟涅槃,法界、法性乃至實際、究竟涅槃性空。何以故?法界、法性乃至實際、究竟涅槃性空中,法界、法性乃至實際、究竟涅槃無所有不可得故,菩薩摩訶薩亦無所有不可得。非法界、法性乃至實際、究竟涅槃,非法界、法性乃至實際、究竟涅槃性空。何以故?非法界、法性乃至實際、究竟涅槃性空中,非法界、法性乃至實際、究竟涅槃無所有不可得故,菩薩摩訶薩亦無所有不可得。
舍利子!由此緣故我作是說:即真如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真如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即法界、法性乃至實際、究竟涅槃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法界、法性乃至實際、究竟涅槃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
此一語法,同於《金剛經》所說:「是實相者,即是非相亅,「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何以故?說名「實相」,已非「實相」,以「實相」離二邊,無有能說,亦無所說故。
同理,說名「真如」,已非「真如」,以「真如」離二邊故。以二邊二法俱不可得故,與「真如」相對的「非真如」亦不可得。
同理,「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不思議界、虛空界、斷界、離界、滅界、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無性界、無相界、無作界、無為界、安隱界、寂靜界、本無、實際、究竟涅槃」,以及相對的「非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不思議界、虛空界、斷界、離界、滅界、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無性界、無相界、無作界、無為界、安隱界、寂靜界、本無、實際、究竟涅槃」,俱不可得。
-
- 文章: 2037
- 註冊時間: 週二 2月 01, 2022 8:49 am
Re: 南傳祖師覺音尊者實為大乘人:以《華嚴經、首楞嚴經、大般若經、清淨道論》為證
(四)
石頭希遷禪師《參同契》曰:
靈源明皎潔,枝派暗流注。執事元是迷,契理亦非悟。
門門一切境,迴互不迴互。迴而更相涉,不爾依位住。
此處的「不迴互」,即指二邊對立的諸法,「迴互」者,即不二法。
如煩惱與菩提,生死與涅槃,在眾生看來,是「不爾依位住」,各自獨立、各有自性的二法。
然對諸佛如來而言,則「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是「迴而更相涉亅,相依對立之不二法。
所言「迴互不迴互」者,二法與不二法,亦不二也,俱不可得也。
故,上開《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乃曰:「二不二法俱不可得,是故所得一切智智,不以二法、不二法得,然無所得法能得無所得。」
石頭希遷禪師《參同契》曰:
靈源明皎潔,枝派暗流注。執事元是迷,契理亦非悟。
門門一切境,迴互不迴互。迴而更相涉,不爾依位住。
此處的「不迴互」,即指二邊對立的諸法,「迴互」者,即不二法。
如煩惱與菩提,生死與涅槃,在眾生看來,是「不爾依位住」,各自獨立、各有自性的二法。
然對諸佛如來而言,則「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是「迴而更相涉亅,相依對立之不二法。
所言「迴互不迴互」者,二法與不二法,亦不二也,俱不可得也。
故,上開《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乃曰:「二不二法俱不可得,是故所得一切智智,不以二法、不二法得,然無所得法能得無所得。」
-
- 文章: 2037
- 註冊時間: 週二 2月 01, 2022 8:49 am
Re: 南傳祖師覺音尊者實為大乘人:以《華嚴經、首楞嚴經、大般若經、清淨道論》為證
(五)
《清淨道論/第十八說見清淨品》
「譬如由於以棍擊鼓而發聲之時,鼓是一物,而聲是另一種。鼓與聲是不相混雜的,於鼓無聲,於聲無鼓。」
按:緣棍擊鼓而有聲,然鼓中無聲,棍中亦無聲,此聲既不即二邊,亦不離二邊而有。是二非二,即之與離,相依對立,俱無自性。
換言之,即離、是非、二與不二,假名為二,實則不二。如是二邊既去,了無一法可得,便入佛性、真如法界、不思議界。
永嘉大師《證道歌》乃曰:「不見一法即如來,方得名為觀自在。」
《續指月錄卷二十/紫柏真可禪師章》
有居士問及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句。
紫柏禪師曰:如何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士惘然。
師曰:汝問我,我為汝說。
士遂問。
師忽擊案曰:聞麼?
曰:聞。
師曰:此非而生其心麼?
又曰:汝是有心聞,無心聞?
曰:無心聞。
師曰:此非應無所住麼?
復說偈曰:
木魚打得頻,怕痛忽生瞋;
汝若知痛處,禹門度金鱗。
對照上述《續指月錄》公案與《清淨道論》所載,二者如出一轍。緣手擊案而有聲,緣棍敲木魚而有響,此響此聲,不即二邊,然亦不離二邊而有。
只是《清淨道論》所載文字有誤,應修正為:「譬如由於以棍擊鼓而發聲之時,鼓是一物,而棍是另一種,鼓與棍是不相混雜的。又,鼓中無聲,棍中亦無,此聲不在二邊,然亦不離二邊。」
這是道道地地的大乘止觀禪法,可惜南傳學人不會,致此文字錯謬至今。此中觀行旨趣,要在比擬根塵識三也。緣起於根塵相觸而有識生,此識雖不在根中,不在塵中,然亦不離根塵二邊而有也。
《清淨道論/第十八說見清淨品》
「譬如由於以棍擊鼓而發聲之時,鼓是一物,而聲是另一種。鼓與聲是不相混雜的,於鼓無聲,於聲無鼓。」
按:緣棍擊鼓而有聲,然鼓中無聲,棍中亦無聲,此聲既不即二邊,亦不離二邊而有。是二非二,即之與離,相依對立,俱無自性。
換言之,即離、是非、二與不二,假名為二,實則不二。如是二邊既去,了無一法可得,便入佛性、真如法界、不思議界。
永嘉大師《證道歌》乃曰:「不見一法即如來,方得名為觀自在。」
《續指月錄卷二十/紫柏真可禪師章》
有居士問及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句。
紫柏禪師曰:如何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士惘然。
師曰:汝問我,我為汝說。
士遂問。
師忽擊案曰:聞麼?
曰:聞。
師曰:此非而生其心麼?
又曰:汝是有心聞,無心聞?
曰:無心聞。
師曰:此非應無所住麼?
復說偈曰:
木魚打得頻,怕痛忽生瞋;
汝若知痛處,禹門度金鱗。
對照上述《續指月錄》公案與《清淨道論》所載,二者如出一轍。緣手擊案而有聲,緣棍敲木魚而有響,此響此聲,不即二邊,然亦不離二邊而有。
只是《清淨道論》所載文字有誤,應修正為:「譬如由於以棍擊鼓而發聲之時,鼓是一物,而棍是另一種,鼓與棍是不相混雜的。又,鼓中無聲,棍中亦無,此聲不在二邊,然亦不離二邊。」
這是道道地地的大乘止觀禪法,可惜南傳學人不會,致此文字錯謬至今。此中觀行旨趣,要在比擬根塵識三也。緣起於根塵相觸而有識生,此識雖不在根中,不在塵中,然亦不離根塵二邊而有也。
-
- 文章: 2037
- 註冊時間: 週二 2月 01, 2022 8:49 am
Re: 南傳祖師覺音尊者實為大乘人:以《華嚴經、首楞嚴經、大般若經、清淨道論》為證
(六)
又,上開《清淨道論》文曰:「譬如生盲者和跛子,欲去他方。生盲者對跛子說:我能以兩足行其所行,但無眼睛以見高低。跛子對生盲者說:我能以眼睛見其所見,但無足以向前向後。
生盲者非常滿意,即負跛子於自己的背上。跛者乘於盲者的背上指導他說:離左邊走右邊,離右邊走左邊。
這裡生盲者無力,不能依自己的力量單獨而行。而跛子亦無力,不能依自己的力量單獨而行。但他們互相依止,則非不能步行。」
這裡的跛子,即指心意識。這裡的生盲者,即指六根色身。再加上六塵外境,即根塵識三。
如《雜阿含218經》曰:「云何苦集道跡?緣眼、色,生眼識,三事和合觸,緣觸受,緣受愛,緣愛取,緣取有,緣有生,緣生老病死憂悲惱苦集,如是,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是名苦集道跡。」
如《中阿含201經》說:「識因緣故起,識有緣則生,無緣則滅。」
如《首楞嚴經卷三》曰:「復次阿難!云何十八界本如來藏妙真如性?阿難!如汝所明,眼色為緣,生於眼識。此識為復因眼所生,以眼為界?因色所生,以色為界?阿難!若因眼生,既無色空,無可分別,縱有汝識,欲將何用?汝見又非青黃赤白,無所表示,從何立界?若因色生,空無色時,汝識應滅,云何識知是虛空性?若色變時,汝亦識其色相遷變,汝識不遷,界從何立?從變則變,界相自無。不變則恒,既從色生,應不識知虛空所在。若兼二種,眼色共生,合則中離,離則兩合,體性雜亂,云何成界?是故當知,眼色為緣,生眼識界,三處都無。則眼與色,及色界三,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如《首楞嚴經卷四》曰:「想相為塵,識情為垢,二俱遠離,則汝法眼應時清明,云何不成無上知覺?亅又曰:「根塵同源,縛脫無二,識性虛妄,猶如空華。」
綜上可知,《清淨道論》上文的旨趣就是,初則窮究識源,了不可得,由是泯相入性,離二邊生滅妄識,以證真如不二體性(起信論說為如實空);繼則以空為體,建立萬法,由是從體出用,依不二清淨真識,以成說法利生之德(起信論說為如實不空)。
前者故曰:「這裡生盲者無力,不能依自己的力量單獨而行。而跛子亦無力,不能依自己的力量單獨而行。」後者乃曰:「但他們互相依止,則非不能步行。」
到了這裡,始證體相用一如。這就是一切大乘行證法門,所有學人共同的修學次第。若未見性證體,猶為生死凡夫。然今佛教學人,於此普遍不了,雖然積極論法論義,佛教術語常掛嘴邊,實則一本初衷,未捨阿賴耶識,說名佛教學人,實則染污依舊。
如《大乘起信論》說,一心具有二種面向,心真如門即不二理體,心生滅門即二邊事用。而心真如門與心生滅門的關係是,二即不二,不二即二,或云一切即一,一即一切;這也就是《起信論》所謂的「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此生滅門,在眾生邊,「即名為阿梨耶識」。
《起信論》又說,「心生滅門,有二種義,一者覺義,二者不覺義。」此意云何?若不覺者,未捨阿賴耶識,未離二邊妄想,即猶坐生滅門中,與真如了不相干。反之,若是覺者,既捨阿賴耶識,除卻二邊妄想,則心體離念,等虛空界,無所不遍,如是法界一相,即是真如,即是如來平等法身。
《大乘起信論》
顯示正義者,依一心法有二種門:云何為二?
一者、心真如門,二者、心生滅門;是二種門,皆各總攝一切法。此義云何?以是二門不相離故。
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所謂:心性不生不滅。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心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是故一切法,從本已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
以一切言說,假名無實,但隨妄念,不可得故;言真如者,亦無有相。謂言說之極,因言遣言,此真如體,無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亦無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當知一切法不可說、不可念故,名為真如。
問曰:若如是義者,諸眾生等,云何隨順,而能得入?
答曰:若知一切法,雖說,無有能說可說,雖念,亦無能念可念,是名隨順。若離於念,名為得入。
復次,此真如者,依言說分別,有二種義。云何為二?一者、如實空,以能究竟顯實故;二者、如實不空,以有自體具足無漏性功德故。
所言空者,從本已來,一切染法不相應故。謂離一切法差別之相,以無虛妄心念故。當知真如自性,非有相,非無相,非非有相,非非無相,非有無俱相、非一相,非異相,非非一相,非非異相,非一異俱相。乃至總說,依一切眾生,以有妄心,念念分別,皆不相應,故說為空。若離妄心,實無可空故。
所言不空者,已顯法體空無妄故,即是真心;常恆不變,淨法滿足,則名不空。亦無有相可取,以離念境界,唯證相應故。
心生滅者,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所謂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為阿梨耶識。此識有二種義,能攝一切法,生一切法。云何為二?一者、覺義,二者、不覺義。
所言覺義者,謂心體離念。離念相者,等虛空界,無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來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說名本覺。
何以故?本覺義者,對始覺義說。以始覺者,即同本覺。始覺義者,依本覺故,而有不覺。依不覺故,說有始覺。
又以覺心源故,名究竟覺;不覺心源故,非究竟覺。此義云何?如凡夫人,覺知前念起惡故,能止後念令其不起。雖復名覺,即是不覺故。
如二乘觀智,初發意菩薩等,覺於念異,念無異相。以捨麤分別執著相故,名相似覺。如法身菩薩等,覺於念住,念無住相。以離分別麤念相故,名隨分覺。
如菩薩地盡,滿足方便,一念相應,覺心初起,心無初相。以遠離微細念故,得見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覺。是故修多羅說:若有眾生能觀無念者,則為向佛智故。
又心起者,無有初相可知,而言知初相者,即謂無念。是故一切眾生,不名為覺。以從本來念念相續,未曾離念,故說無始無明。若得無念者,則知心相生、住、異、滅;以無念等故,而實無有始覺之異。以四相俱時而有,皆無自立,本來平等,同一覺故。
又,上開《清淨道論》文曰:「譬如生盲者和跛子,欲去他方。生盲者對跛子說:我能以兩足行其所行,但無眼睛以見高低。跛子對生盲者說:我能以眼睛見其所見,但無足以向前向後。
生盲者非常滿意,即負跛子於自己的背上。跛者乘於盲者的背上指導他說:離左邊走右邊,離右邊走左邊。
這裡生盲者無力,不能依自己的力量單獨而行。而跛子亦無力,不能依自己的力量單獨而行。但他們互相依止,則非不能步行。」
這裡的跛子,即指心意識。這裡的生盲者,即指六根色身。再加上六塵外境,即根塵識三。
如《雜阿含218經》曰:「云何苦集道跡?緣眼、色,生眼識,三事和合觸,緣觸受,緣受愛,緣愛取,緣取有,緣有生,緣生老病死憂悲惱苦集,如是,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是名苦集道跡。」
如《中阿含201經》說:「識因緣故起,識有緣則生,無緣則滅。」
如《首楞嚴經卷三》曰:「復次阿難!云何十八界本如來藏妙真如性?阿難!如汝所明,眼色為緣,生於眼識。此識為復因眼所生,以眼為界?因色所生,以色為界?阿難!若因眼生,既無色空,無可分別,縱有汝識,欲將何用?汝見又非青黃赤白,無所表示,從何立界?若因色生,空無色時,汝識應滅,云何識知是虛空性?若色變時,汝亦識其色相遷變,汝識不遷,界從何立?從變則變,界相自無。不變則恒,既從色生,應不識知虛空所在。若兼二種,眼色共生,合則中離,離則兩合,體性雜亂,云何成界?是故當知,眼色為緣,生眼識界,三處都無。則眼與色,及色界三,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如《首楞嚴經卷四》曰:「想相為塵,識情為垢,二俱遠離,則汝法眼應時清明,云何不成無上知覺?亅又曰:「根塵同源,縛脫無二,識性虛妄,猶如空華。」
綜上可知,《清淨道論》上文的旨趣就是,初則窮究識源,了不可得,由是泯相入性,離二邊生滅妄識,以證真如不二體性(起信論說為如實空);繼則以空為體,建立萬法,由是從體出用,依不二清淨真識,以成說法利生之德(起信論說為如實不空)。
前者故曰:「這裡生盲者無力,不能依自己的力量單獨而行。而跛子亦無力,不能依自己的力量單獨而行。」後者乃曰:「但他們互相依止,則非不能步行。」
到了這裡,始證體相用一如。這就是一切大乘行證法門,所有學人共同的修學次第。若未見性證體,猶為生死凡夫。然今佛教學人,於此普遍不了,雖然積極論法論義,佛教術語常掛嘴邊,實則一本初衷,未捨阿賴耶識,說名佛教學人,實則染污依舊。
如《大乘起信論》說,一心具有二種面向,心真如門即不二理體,心生滅門即二邊事用。而心真如門與心生滅門的關係是,二即不二,不二即二,或云一切即一,一即一切;這也就是《起信論》所謂的「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此生滅門,在眾生邊,「即名為阿梨耶識」。
《起信論》又說,「心生滅門,有二種義,一者覺義,二者不覺義。」此意云何?若不覺者,未捨阿賴耶識,未離二邊妄想,即猶坐生滅門中,與真如了不相干。反之,若是覺者,既捨阿賴耶識,除卻二邊妄想,則心體離念,等虛空界,無所不遍,如是法界一相,即是真如,即是如來平等法身。
《大乘起信論》
顯示正義者,依一心法有二種門:云何為二?
一者、心真如門,二者、心生滅門;是二種門,皆各總攝一切法。此義云何?以是二門不相離故。
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所謂:心性不生不滅。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心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是故一切法,從本已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
以一切言說,假名無實,但隨妄念,不可得故;言真如者,亦無有相。謂言說之極,因言遣言,此真如體,無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亦無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當知一切法不可說、不可念故,名為真如。
問曰:若如是義者,諸眾生等,云何隨順,而能得入?
答曰:若知一切法,雖說,無有能說可說,雖念,亦無能念可念,是名隨順。若離於念,名為得入。
復次,此真如者,依言說分別,有二種義。云何為二?一者、如實空,以能究竟顯實故;二者、如實不空,以有自體具足無漏性功德故。
所言空者,從本已來,一切染法不相應故。謂離一切法差別之相,以無虛妄心念故。當知真如自性,非有相,非無相,非非有相,非非無相,非有無俱相、非一相,非異相,非非一相,非非異相,非一異俱相。乃至總說,依一切眾生,以有妄心,念念分別,皆不相應,故說為空。若離妄心,實無可空故。
所言不空者,已顯法體空無妄故,即是真心;常恆不變,淨法滿足,則名不空。亦無有相可取,以離念境界,唯證相應故。
心生滅者,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所謂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為阿梨耶識。此識有二種義,能攝一切法,生一切法。云何為二?一者、覺義,二者、不覺義。
所言覺義者,謂心體離念。離念相者,等虛空界,無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來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說名本覺。
何以故?本覺義者,對始覺義說。以始覺者,即同本覺。始覺義者,依本覺故,而有不覺。依不覺故,說有始覺。
又以覺心源故,名究竟覺;不覺心源故,非究竟覺。此義云何?如凡夫人,覺知前念起惡故,能止後念令其不起。雖復名覺,即是不覺故。
如二乘觀智,初發意菩薩等,覺於念異,念無異相。以捨麤分別執著相故,名相似覺。如法身菩薩等,覺於念住,念無住相。以離分別麤念相故,名隨分覺。
如菩薩地盡,滿足方便,一念相應,覺心初起,心無初相。以遠離微細念故,得見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覺。是故修多羅說:若有眾生能觀無念者,則為向佛智故。
又心起者,無有初相可知,而言知初相者,即謂無念。是故一切眾生,不名為覺。以從本來念念相續,未曾離念,故說無始無明。若得無念者,則知心相生、住、異、滅;以無念等故,而實無有始覺之異。以四相俱時而有,皆無自立,本來平等,同一覺故。
-
- 文章: 2037
- 註冊時間: 週二 2月 01, 2022 8:49 am
Re: 南傳祖師覺音尊者實為大乘人:以《華嚴經、首楞嚴經、大般若經、清淨道論》為證
(七)
《清淨道論》說:「譬如諷誦,不是從阿闍梨之口而入於弟子之口,但不能說不是由於他的諷誦之緣,而於弟子之口起了諷誦。」
緣起「阿闍梨之諷誦亅,而有「弟子之諷誦」;於「弟子之諷誦」起時,「阿闍梨之諷誦亅已滅;「阿闍梨之諷誦亅既滅,回觀「弟子之諷誦」亦滅。
此非「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亅,「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麼?而今再覓生滅已不可得,故知識性虛妄,本來無所有,「當生即不生」。
《首楞嚴經卷二》「阿難言:我雖識此見性無還,云何得知,是我真性?........阿難!極汝見源,從日月宮,是物非汝;至七金山,周遍諦觀,雖種種光,亦物非汝;漸漸更觀,雲騰鳥飛,風動塵起,樹木山川,草芥人畜,咸物非汝。阿難!是諸近遠,諸有物性,雖復差殊,同汝見精,清淨所矚,則諸物類,自有差別,見性無殊,此精妙明,誠汝見性。」
由是可知,於《清淨道論》所說「譬如諷誦,不是從阿闍梨之口而入於弟子之口」處,學人應當悟見自己真如本性也。
又《清淨道論》所說「但不能說不是由於他的諷誦之緣,而於弟子之口起了諷誦」者,此乃隨順世俗因緣妄想,方便世人有個悟入之處,猶如吾輩自己未悟時也。
綜上以觀,南傳佛教覺音祖師,豈不是大乘人?
《清淨道論》說:「譬如諷誦,不是從阿闍梨之口而入於弟子之口,但不能說不是由於他的諷誦之緣,而於弟子之口起了諷誦。」
緣起「阿闍梨之諷誦亅,而有「弟子之諷誦」;於「弟子之諷誦」起時,「阿闍梨之諷誦亅已滅;「阿闍梨之諷誦亅既滅,回觀「弟子之諷誦」亦滅。
此非「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亅,「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麼?而今再覓生滅已不可得,故知識性虛妄,本來無所有,「當生即不生」。
《首楞嚴經卷二》「阿難言:我雖識此見性無還,云何得知,是我真性?........阿難!極汝見源,從日月宮,是物非汝;至七金山,周遍諦觀,雖種種光,亦物非汝;漸漸更觀,雲騰鳥飛,風動塵起,樹木山川,草芥人畜,咸物非汝。阿難!是諸近遠,諸有物性,雖復差殊,同汝見精,清淨所矚,則諸物類,自有差別,見性無殊,此精妙明,誠汝見性。」
由是可知,於《清淨道論》所說「譬如諷誦,不是從阿闍梨之口而入於弟子之口」處,學人應當悟見自己真如本性也。
又《清淨道論》所說「但不能說不是由於他的諷誦之緣,而於弟子之口起了諷誦」者,此乃隨順世俗因緣妄想,方便世人有個悟入之處,猶如吾輩自己未悟時也。
綜上以觀,南傳佛教覺音祖師,豈不是大乘人?
-
- 文章: 5505
- 註冊時間: 週六 3月 20, 2021 9:02 pm
Re: 南傳祖師覺音尊者實為大乘人:以《華嚴經、首楞嚴經、大般若經、清淨道論》為證
華嚴經,楞嚴經,大般若經根本不是大乘經典。
不能依之修行入常住地故。
不能依之修行入常住地故。
-
- 文章: 5505
- 註冊時間: 週六 3月 20, 2021 9:02 pm
Re: 南傳祖師覺音尊者實為大乘人:以《華嚴經、首楞嚴經、大般若經、清淨道論》為證
指誰?小心求證喔!妙禪邪眾請別處去!
一下正覺,一下妙禪,什時後候會猜日蓮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