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ewtopic.php?f=3&t=58169
再對照你周外道所開的主題內容,歪理橫陳,好好看看什麼是能薰所薰,什麼是和合性與不合和性吧。
為何「第一因」之說,屬外道法?
-
- 文章: 1018
- 註冊時間: 週一 11月 01, 2021 1:53 pm
Re: 為何「第一因」之說,屬外道法?
佛光大辭典 (慈怡法師主編)
所薰四義
法相宗立「所薰」之條件有四種,稱為所薰四義。所薰,為「能薰」之對稱,兩者互成薰習之義,惟能薰為主體,所薰為客體。據唯識大乘之薰習論,於吾人八識之中,前七識又稱七轉識,七轉識如起「現行」作用,則稱為「能薰」;第八之阿賴耶識則為「所薰」,乃七轉識現行,予以連續薰染影響作用之處,由之,阿賴耶識中之種子乃得「持續」及「增長」。然「能薰」與「所薰」並非一成不變,而係具有互為和合、輾轉薰長之作用,此即唯識家所謂「種子生現行,現行薰種子」之義。且於成唯識論卷二亦謂能薰與所薰各具有四義,其中,所薰四義即指第八阿賴耶識所應具足之四種條件。即:(一)堅住性,一類為堅,相續為住。即其性無憂、喜、苦、樂、善、不善等之變動,始終一類相續,方能任持習氣。反之,如能薰之「七轉識」,則因具有憂、喜、苦、樂等緣境轉易之變易性,故有「轉識」之稱,故自亦不具堅住性。(二)無記性,全稱無覆無記性,乃三性之一。即具有非善非惡之性,故視諸法皆平等無別,如是方能含容習氣。(三)可薰性,全稱可受薰性。即其體獨立自在而不依他起,其性非緊密,如是方能受納習氣。(四)與能薰共和合性,即與能薰之七轉識同時、同處並存,不即不離,和合一致而互為因果。〔梁譯攝大乘論卷上,梁譯攝大乘論釋卷二、成唯識論述記卷三〕(參閱「薰習」
所薰四義
法相宗立「所薰」之條件有四種,稱為所薰四義。所薰,為「能薰」之對稱,兩者互成薰習之義,惟能薰為主體,所薰為客體。據唯識大乘之薰習論,於吾人八識之中,前七識又稱七轉識,七轉識如起「現行」作用,則稱為「能薰」;第八之阿賴耶識則為「所薰」,乃七轉識現行,予以連續薰染影響作用之處,由之,阿賴耶識中之種子乃得「持續」及「增長」。然「能薰」與「所薰」並非一成不變,而係具有互為和合、輾轉薰長之作用,此即唯識家所謂「種子生現行,現行薰種子」之義。且於成唯識論卷二亦謂能薰與所薰各具有四義,其中,所薰四義即指第八阿賴耶識所應具足之四種條件。即:(一)堅住性,一類為堅,相續為住。即其性無憂、喜、苦、樂、善、不善等之變動,始終一類相續,方能任持習氣。反之,如能薰之「七轉識」,則因具有憂、喜、苦、樂等緣境轉易之變易性,故有「轉識」之稱,故自亦不具堅住性。(二)無記性,全稱無覆無記性,乃三性之一。即具有非善非惡之性,故視諸法皆平等無別,如是方能含容習氣。(三)可薰性,全稱可受薰性。即其體獨立自在而不依他起,其性非緊密,如是方能受納習氣。(四)與能薰共和合性,即與能薰之七轉識同時、同處並存,不即不離,和合一致而互為因果。〔梁譯攝大乘論卷上,梁譯攝大乘論釋卷二、成唯識論述記卷三〕(參閱「薰習」
-
- 文章: 2037
- 註冊時間: 週二 2月 01, 2022 8:49 am
-
- 文章: 2037
- 註冊時間: 週二 2月 01, 2022 8:49 am
-
- 文章: 2037
- 註冊時間: 週二 2月 01, 2022 8:49 am
-
- 文章: 2037
- 註冊時間: 週二 2月 01, 2022 8:49 am
Re: 為何「第一因」之說,屬外道法?
識精元明生諸緣
無明緣行行緣識
異熟種子起現行
唯心所現識所變
////
諸法(12)因緣生,(12)因緣心(識精)所生?...心與法不即不離不一不異?!
無明緣行行緣識
異熟種子起現行
唯心所現識所變
////
諸法(12)因緣生,(12)因緣心(識精)所生?...心與法不即不離不一不異?!
-
- 文章: 2037
- 註冊時間: 週二 2月 01, 2022 8:49 am
Re: 為何「第一因」之說,屬外道法?
佛教之中,「能所」的應用,非常廣泛,決不僅限於唯識法相一宗一派的「熏習亅義,這是靜明君自己坐井觀天了。靜明 寫: ↑週日 2月 05, 2023 7:21 am 佛光大辭典 (慈怡法師主編)
能薰四義
法相宗論薰習時所立之能薰條件有四種,即:
(一)有生滅,凡能薰之法,必顯現生滅現象,由此生滅而有變化作用,不生滅則無變化作用,猶如種子之有生滅作用而能開花結果。
(二)有勝用,能薰之法有能緣之勢用及強盛之勝用,具足此二者始得能薰,以其堪能引發習氣之故。如色法(身業、語業)等有強盛之用,而無能緣之用;異熟心等有能緣之用,而無強盛之用;不相應法二者俱無,均不為能薰。
(三)有增減,增者,經由薰習而加明利等;減者,由於無想定、滅盡定二無心定之位厭離薰習之粗心而漸至微細之心位,其時薰習亦滅。反之,如佛果之現行圓滿者則離增減,亦無薰習之作用。
(四)與所薰和合轉,略稱和合轉。即能薰者於所薰處(第八識)顯現「同身同時」之法,則薰習之事實,能所和合,同時同處,不即不離。〔成唯識論卷二、成唯識論述記卷三本〕(參閱「所薰四義」3252、「薰習」6612) p4299
即便就「熏習亅義而言,能薰所薰也只涵蓋粗心識。靜明君所提出的論據,剛好打自己的臉,如下。
(三)有增減,增者,經由薰習而加明利等;減者,由於無想定、滅盡定二無心定之位厭離薰習之粗心而漸至微細之心位,其時薰習亦滅。
-
- 文章: 2037
- 註冊時間: 週二 2月 01, 2022 8:49 am
Re: 為何「第一因」之說,屬外道法?
將「能所亅侷限於唯識宗之「薰習」義,實在是井底觀天。靜明君自己去檢索看看,能所的應用有多普遍。靜明 寫: ↑週日 2月 05, 2023 7:32 am 佛光大辭典 (慈怡法師主編)
所薰四義
法相宗立「所薰」之條件有四種,稱為所薰四義。所薰,為「能薰」之對稱,兩者互成薰習之義,惟能薰為主體,所薰為客體。據唯識大乘之薰習論,於吾人八識之中,前七識又稱七轉識,七轉識如起「現行」作用,則稱為「能薰」;第八之阿賴耶識則為「所薰」,乃七轉識現行,予以連續薰染影響作用之處,由之,阿賴耶識中之種子乃得「持續」及「增長」。然「能薰」與「所薰」並非一成不變,而係具有互為和合、輾轉薰長之作用,此即唯識家所謂「種子生現行,現行薰種子」之義。且於成唯識論卷二亦謂能薰與所薰各具有四義,其中,所薰四義即指第八阿賴耶識所應具足之四種條件。即:(一)堅住性,一類為堅,相續為住。即其性無憂、喜、苦、樂、善、不善等之變動,始終一類相續,方能任持習氣。反之,如能薰之「七轉識」,則因具有憂、喜、苦、樂等緣境轉易之變易性,故有「轉識」之稱,故自亦不具堅住性。(二)無記性,全稱無覆無記性,乃三性之一。即具有非善非惡之性,故視諸法皆平等無別,如是方能含容習氣。(三)可薰性,全稱可受薰性。即其體獨立自在而不依他起,其性非緊密,如是方能受納習氣。(四)與能薰共和合性,即與能薰之七轉識同時、同處並存,不即不離,和合一致而互為因果。〔梁譯攝大乘論卷上,梁譯攝大乘論釋卷二、成唯識論述記卷三〕(參閱「薰習」
在《CBETA 漢文大藏經》頁面檢索「能所」,所得結果第一頁如下。
T36n1736_051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 第51卷丨CBETA 漢文大藏經
tripitaka.cbeta.org › 大正藏(T) › 第36 冊 › No.1736
疏第二三願明果滿三德者。能斷是般若。所斷是解脫。智周法界即法身取所證故。又初即智德。次即斷德。後即恩德。恩德故能現世間。故涅槃三德。釋中云如來之身亦非涅槃通色身 ...
L116n1490_034 妙法蓮華經玄義釋籤(第4卷-第40卷) 第34卷| CBETA ...
tripitaka.cbeta.org › 乾隆藏(L) › 第116 冊 › No.1490
[0721b01] ○釋。 [0721b02] 三藏四門扶事淺近故能通為麤但詮偏真所通亦麤通教四門大乘體法如實巧 ...
CBETA 漢文大藏經
tripitaka.cbeta.org › mobile
般若智能破。羚羊角雖堅。賓鐵能壞。悟此理者。了然見性。涅槃經云。見佛性者不名眾生。不見佛性是名眾生。如來所說金剛喻者。秪為世人性無堅固。口雖誦經。光明不生。外誦 ...
T16n0672_006 大乘入楞伽經第6卷| CBETA 漢文大藏經
tripitaka.cbeta.org › 大正藏(T) › 第16 冊 › No.0672
「自內所證乘, 非計度所行; 願說佛滅後, 誰能受持此?」 「大慧汝應知, 善逝涅槃後, 未來世當 ...
CBETA 漢文大藏經
tripitaka.cbeta.org › mobile
御錄宗鏡大綱卷二兩二. 問以心為宗理須究竟約有情界真妄似分不可雷同有濫圓覺未審以何心為宗答誠如所問須細識心此妙難知唯佛能辯只為三乘慕道見有差殊錯指妄心以為真實 ...
X07n0234_108 華嚴經疏注第108卷| CBETA 漢文大藏經
tripitaka.cbeta.org › 卍續藏(X) › 第7 冊 › No.0234
[0909c21] 答行何境界。以無邊無盡甚深廣大能所不二。為所行境。 [0909c22] 問中欲顯能所別故。
T39n1799_004 首楞嚴義疏注經第4卷| CBETA 漢文大藏經
tripitaka.cbeta.org › ...
解則已知覺體本妙無明本空山河大地如空華相。夫何致疑。惑則能所妄分強覺俄起。三細為本四輪成界。遂有世界眾生業 ...
T33n1702_001 金剛經纂要刊定記第1卷| CBETA 漢文大藏經
tripitaka.cbeta.org › 大正藏(T) › 第33 冊 › No.1702
三、能所簡。有二。一簡通,謂經通一代時教,般若唯局當部。二簡別,般若猶通八部,金剛但屬一經。五、能所喻。金剛是能,般若屬所。六、能所纂。纂字屬能,謂疏主也。要字 ...
T39n1799_006 首楞嚴義疏注經第6卷| CBETA 漢文大藏經
tripitaka.cbeta.org › ...
從能所境智以立名也。值佛觀法。皆其所師。師資相承無相違耳。聞思修慧諸行通途。無有一佛不以音聲而化群品。無有一機不從耳根聞教解悟。由是彼佛教從此入二如教修觀。
CBETA 漢文大藏經
tripitaka.cbeta.org › mobile
謂所觀待能所受性。即依此處立觀待因。 ... 謂從領受乃至差別功能依處於所生住成得果中有和合力。 ... 雖士用果餘處亦招此處亦能招增上等而名相顯是故偏說。所餘唯屬 ...
繼續
-
- 文章: 2037
- 註冊時間: 週二 2月 01, 2022 8:49 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