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盡定與瑜伽行派之末那識 作者: 蔡伯郎(法鼓文化)
有漏位的有情都有我執現行,這恆行的我執一定在末那中,因意識生起是善、惡不定的,而我執是恆行的,故須有染污意,才能說明我執恆行。
然而到了《成唯識論》時,其主張八識別體,八識各自有其種子得以現行,並俱見、相二分,而且其對於末那識也賦予了更重要的角色與功能。在《成唯識論》中說阿賴耶識是無覆無記性 、末那識是有覆無記性,前六識是通三性,然而此八識之善、惡、染性似乎已不在於識自身,而是在於所相伴的相應心所,以及其所作業的能力上。阿賴耶識說為無覆無記是因為與它相伴生起的相應心所是無記的五遍行。而末那識說為有覆無記是因為它生起時,常有貪、癡、慢、見煩惱心所相隨,然因其作業力弱,所以雖有煩惱心所相應而卻說為「無記」,然因為有此等煩惱心所伴隨,終究是有礙聖道生起,仍是屬於染污性的,以此說此末那之體性為「有覆」。
因此,在《成唯識論》中,八種認知體(八識)本身可說非染、淨性,有染、淨性的是心所,故《成唯識論》主張有清淨末那,亦即在轉捨煩惱障與所知障這些雜染的心所種子之後,其八識生起時,不再有這些染污的心所相伴干擾,此即為所謂的轉識成智。而此在《攝論》中所說恆行的染污意,亦即在《成唯識論》中所說的有煩惱種子相應生起的染末那何時才能不會出現呢?《成唯識論》說:
此染污意無始相續,何位永斷或暫斷耶?阿羅漢、滅定、出世道無有。阿羅漢者,總顯三乘無學果位,此位染意種及現行俱永斷滅,故說無有。學位滅定、出世道中俱暫伏滅,故說無有。
此中所說在阿羅漢位、有學位者之滅盡定及出世道中或是永斷或是暫伏,指的是染污意的部分,亦即與煩惱心所相應的末那識,而非整個末那識,而其理由有七:
1. 《瑜伽論》中說:「藏識決定恒與一識俱轉,所謂末那」 ,因此若說在滅盡定時無第七識,則此時藏識便無其他識與之俱轉,便違《瑜伽論》中所說「藏識決定恆與一識俱轉」之說。
2. 「《顯揚論》說:『末那恒與四煩惱相應,或翻彼相應,恃舉為行,或平等行,故知此意通染、不染。』」 ,亦即護法等認為,此《顯揚論》中說末那識可以反其相應之四煩惱,而有「平等行」的情形,此即為不染污之末那。
3. 若說《瑜伽論》中說阿羅漢沒有染意,便說阿羅漢無第七識,則在《瑜伽論》中亦說,阿羅漢位捨賴耶,是則是否也應說阿羅漢無第八識,然此非理,所以同理不應說在《瑜伽論》中說阿羅漢沒有染意,就否定其有第七識的現行。
4. 唯識諸論都說到轉第七識得平等性智,而智 必定要有所依相應的淨識 ,因此若無第七識,則平等性智也就變成不可能。
5. 若無學位無第七識,此時第八識便無俱有依,但第八識必須有俱有依,因此在無學位時仍必須有第七識。
6. 未證得人無我者,必有人我執恆行,而未證得法無我者,也必然有法我執恆行,阿羅漢與二乘在聖道生起及滅盡定時,尚未斷法我執,所以必定尚有第七識作為法我執之所依識。
7. 唯識諸論中都以五同法證明有第七識為第六識之所依,若是在無學位或是有學位之聖道生起時,無第七識作為第六識之所依,則便違背諸經論之所說。
以此《成唯識論》結說:「是故定有無染污意,於上三位恒起現前。言彼無有者,依染意說,如說四位無阿賴耶,非無第八,此亦應爾」 。
以此來看,在瑜伽行派的思想中,滅盡定除了不再像《中阿含經》中,將其視為是涅槃境界之外,也不如阿毘達磨佛教之有部與經部,將滅盡定視為是完全無心的無心定,瑜伽行派將滅盡定說為是無心定乃指在此定中,無第六意識之認識活動。此外,滅盡定已變成是能生慧之定,藉由此滅盡定,可以或伏、或斷與第七末那識相應之我執煩惱。
關鍵詞:中阿含經、滅盡定、涅槃境界
從雜阿含須深經與中阿含成就戒經會通,辨正大小乘佛法
-
- 文章: 6311
-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從雜阿含須深經與中阿含成就戒經會通,辨正大小乘佛法
唯識法相宗
凡夫阿賴耶識等八識,就是講文字般若。
……遍計所執性,彼緣阿賴耶識起補特伽羅我見。
菩薩摩訶薩異熟種子識,就是講觀照般若。
……依他起性,彼緣異熟識起法我見。
三世諸佛佛性法身如來藏,就是講實相般若。
……圓成實性,彼緣異熟、無垢識起平等性智。
彼緣,的(彼),就是唯識實性,真如根本智。在凡夫稱末那識,在菩薩稱異熟識,在諸佛稱無垢識。
滅盡定,一法不染,就是證真如根本智。
滅盡定,是個人功夫修持證悟現量,故隨個別行者的修行層次而有深淺不一,故,有上中下品之分。
大乘第八地菩薩摩訶薩究竟涅槃,是最上品的滅盡定。首楞嚴經曰:一真如心。此心相應的智慧即稱涅槃智,佛慧,寂滅智。
證究竟涅槃以後發起的涅槃智是(報得,無功用行)。在第八不動地究竟涅槃(上品滅盡定)之前所修的法住智是(修所得)。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Re: 從雜阿含須深經與中阿含成就戒經會通,辨正大小乘佛法
我執法執起不起位差別
成唯識論五卷四頁云:補特伽羅我見起位,彼法我見,亦必現前。我執必依法執而起。如夜迷杌等,方謂人等故,我法二見,用雖有別;而不相違。同依一慧。如眼識等,體雖是一;而有了別青等多用;不相違故。此亦應然。二乘有學聖道滅定現在前時,頓悟菩薩於修道位,有學漸悟生空智果現在前時,皆唯起法執。我執已伏故。二乘無學,及此漸悟法空智果不現前時,亦唯起法執。我執已斷故。八地以上一切菩薩所有我執,皆永不行。或已永斷,或永伏故。法空智果不現前時,猶起法執。不相違故。如契經說:八地以上,一切煩惱,不復現行。唯有所依所知障在。此所知障,是現非種。不爾;煩惱亦應在故。
////
試論:藉由此滅盡定,可以或伏、或斷與第七末那識相應之我執煩惱。
我執我見依識而起,無識則無我執則離於我見,離於我見淺深不同當至少有三個層次,1薩迦耶我(螢光幕,摩尼珠,古鏡,比喻真心,上面有很多影像,錯認此中某人樣是我是我身),2補特伽羅我(錯認此中某某有情12類不等),3法我(錯認此中某某有情無情,以為實有,一切只是感官影像),123皆是心識心相心光,識性虛妄,猶如空花,知幻即離,離幻即覺,幻妄稱相,其性真為妙覺明體,藉由此滅盡定心識不起證知此理,從此智識雙運,可以或伏、或斷與第七末那識相應之我執煩惱。
如來藏三談
談如來藏,我先用個簡單的例,如電視機的螢光幕上面有很多影像,螢光幕與影像雙運。通俗講雙運,像手掌跟手背一樣。雙運的定義,是不能離異、也不同一。那麼螢光幕與影像雙運,就是螢光幕與影像即不異也不一。由此我們就推導到如來藏。
了解如來藏之說,要首先了解甚麼叫如來法身?很多人把如來法身看成是個體,那是絕對錯誤的。《入楞伽經》裡講,如來法身是佛內自證智境界,是智的境界、是佛自證的一種心理狀態,所以智境不是個體。《楞伽經》上及其它的經都有說,凡是成佛的法身所證的智境是相同的,不是你證這樣的智境、他證那樣的智境,能夠成為如來法身的智境完全相同,所以如來法身不是個體,只是一個【境界】。我們把如來法身的智境就譬喻為螢光幕。
因為佛家強調智境是不可見、不可聽、不可聞、不可思議,是佛的心理狀態(心相),不能用我們凡夫的心理狀態去推測,如果用凡夫的語言去形容,那就變成是我們的心理狀態,而不是佛的心理狀態,所以叫不可思議境界。雖然我們不能見它,不過它有一個功能令我們可以間接地見它,這種功能在佛經裡叫【如來法身功德】。如來法身與如來法身功德雙運,這就是如來藏。如來法身當然跟法身功能是不異離,可是也不同一,所以說是雙運。這樣講,就好像剛才所講的螢光幕跟螢光幕的功能、螢光幕與影像雙運。可是如果我們單是講如來法身與它的功能,就等於單講螢光幕跟螢光幕的功能。這個功德就令整個法界的生機充滿,等於說螢光幕上面有螢光幕的生機(即是它的功能),所以影像就生出來了,如來法身有它的生機,這個生機就令一切世界顯現出來而成為「有」。
成唯識論五卷四頁云:補特伽羅我見起位,彼法我見,亦必現前。我執必依法執而起。如夜迷杌等,方謂人等故,我法二見,用雖有別;而不相違。同依一慧。如眼識等,體雖是一;而有了別青等多用;不相違故。此亦應然。二乘有學聖道滅定現在前時,頓悟菩薩於修道位,有學漸悟生空智果現在前時,皆唯起法執。我執已伏故。二乘無學,及此漸悟法空智果不現前時,亦唯起法執。我執已斷故。八地以上一切菩薩所有我執,皆永不行。或已永斷,或永伏故。法空智果不現前時,猶起法執。不相違故。如契經說:八地以上,一切煩惱,不復現行。唯有所依所知障在。此所知障,是現非種。不爾;煩惱亦應在故。
////
試論:藉由此滅盡定,可以或伏、或斷與第七末那識相應之我執煩惱。
我執我見依識而起,無識則無我執則離於我見,離於我見淺深不同當至少有三個層次,1薩迦耶我(螢光幕,摩尼珠,古鏡,比喻真心,上面有很多影像,錯認此中某人樣是我是我身),2補特伽羅我(錯認此中某某有情12類不等),3法我(錯認此中某某有情無情,以為實有,一切只是感官影像),123皆是心識心相心光,識性虛妄,猶如空花,知幻即離,離幻即覺,幻妄稱相,其性真為妙覺明體,藉由此滅盡定心識不起證知此理,從此智識雙運,可以或伏、或斷與第七末那識相應之我執煩惱。
如來藏三談
談如來藏,我先用個簡單的例,如電視機的螢光幕上面有很多影像,螢光幕與影像雙運。通俗講雙運,像手掌跟手背一樣。雙運的定義,是不能離異、也不同一。那麼螢光幕與影像雙運,就是螢光幕與影像即不異也不一。由此我們就推導到如來藏。
了解如來藏之說,要首先了解甚麼叫如來法身?很多人把如來法身看成是個體,那是絕對錯誤的。《入楞伽經》裡講,如來法身是佛內自證智境界,是智的境界、是佛自證的一種心理狀態,所以智境不是個體。《楞伽經》上及其它的經都有說,凡是成佛的法身所證的智境是相同的,不是你證這樣的智境、他證那樣的智境,能夠成為如來法身的智境完全相同,所以如來法身不是個體,只是一個【境界】。我們把如來法身的智境就譬喻為螢光幕。
因為佛家強調智境是不可見、不可聽、不可聞、不可思議,是佛的心理狀態(心相),不能用我們凡夫的心理狀態去推測,如果用凡夫的語言去形容,那就變成是我們的心理狀態,而不是佛的心理狀態,所以叫不可思議境界。雖然我們不能見它,不過它有一個功能令我們可以間接地見它,這種功能在佛經裡叫【如來法身功德】。如來法身與如來法身功德雙運,這就是如來藏。如來法身當然跟法身功能是不異離,可是也不同一,所以說是雙運。這樣講,就好像剛才所講的螢光幕跟螢光幕的功能、螢光幕與影像雙運。可是如果我們單是講如來法身與它的功能,就等於單講螢光幕跟螢光幕的功能。這個功德就令整個法界的生機充滿,等於說螢光幕上面有螢光幕的生機(即是它的功能),所以影像就生出來了,如來法身有它的生機,這個生機就令一切世界顯現出來而成為「有」。
-
- 文章: 6311
-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從雜阿含須深經與中阿含成就戒經會通,辨正大小乘佛法
阿羅漢獨覺,不動地後身菩薩,究竟涅槃,已經斷伏一切煩惱,可是還有無始無明住地的(所知障)未破。
無始無明住地的,(所知障)講白了,就是真如背覺合塵的一念。也是佛教創生論十二緣起法的開展之因,此十二緣起法之首支,無始無明住地所知障,唯有三世諸佛證得一切種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始能破除。
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 卷2
又阿羅漢。雖盡諸漏脫煩惱障。應知尚有所知障。攝無明隨縛。如是無明。應知極遠隨逐有情。唯除諸佛餘皆隨縛。是名無明隨縛殊勝。
復言世尊。云何無明對治殊勝。
世尊告曰:有二妙智對治無明。何等為二?
一依他音,或不依止少分有量法界妙智;
二依他音,全分無量法界妙智。
少分有量法界妙智,就是講法住智。
全分無量法界妙智。就是講涅槃智。
無始無明住地的,(所知障)講白了,就是真如背覺合塵的一念。也是佛教創生論十二緣起法的開展之因,此十二緣起法之首支,無始無明住地所知障,唯有三世諸佛證得一切種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始能破除。
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 卷2
又阿羅漢。雖盡諸漏脫煩惱障。應知尚有所知障。攝無明隨縛。如是無明。應知極遠隨逐有情。唯除諸佛餘皆隨縛。是名無明隨縛殊勝。
復言世尊。云何無明對治殊勝。
世尊告曰:有二妙智對治無明。何等為二?
一依他音,或不依止少分有量法界妙智;
二依他音,全分無量法界妙智。
少分有量法界妙智,就是講法住智。
全分無量法界妙智。就是講涅槃智。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
- 文章: 3685
- 註冊時間: 週日 12月 26, 2021 11:15 am
Re: 從雜阿含須深經與中阿含成就戒經會通,辨正大小乘佛法
真如背覺合塵
這樣無知連連看就沒事了
連滅盡定是一法也不知
這也是真如的錯
不是假會的錯
哇哇哇哇哇哇
哈哈哈哈哈哈
這樣無知連連看就沒事了
連滅盡定是一法也不知
這也是真如的錯
不是假會的錯
哇哇哇哇哇哇
哈哈哈哈哈哈
Re: 從雜阿含須深經與中阿含成就戒經會通,辨正大小乘佛法
大乘起信論講記 印順法師
又以覺心源故,名究竟覺;不覺心源故,非究竟覺。此義云何?如凡夫人覺知前念起惡故,能止後念令其不起。雖復名覺,即是不覺故。如二乘觀智,初發意菩薩等,覺於念異,念無異相,以捨麤分別執著相故,名相似覺。如法身菩薩等,覺於念住,念無住相。以離分別麤念相故,名隨分覺。如菩薩地盡,滿足方便,一念相應覺心初起,心無初相,以遠離微細念故,得見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覺。是故修多羅說:若有眾生能觀無念者,則為向佛智故。
十地菩薩,都可名為「法身菩薩」,以十地菩薩,都能覺悟諸法的真性,分證如來平等法身。能覺證一分法身,所以又稱為法身大士。十地菩薩能「覺於念住,念無住相」,即能覺照住相,並能覺知住相沒有真實的自性。約心意識說,此即覺悟末那,即五種意的後四。六識的妄想波騰,雖由心的靜定而能覺了(異相)。然據實說,微細的妄想執著,仍在煩動中。唯識宗名此為恆審思量意,即恆常、審細地思惟量度第八以為我。阿賴耶識,本非常一,由末那的不了以為是常是一而執為我。賴耶的似常似一,末那取為住相而起執著;此應以法執為主。這如海中的巨浪,因風息而漸歸平靜;雖似乎平靜,而微細的波動仍有。此微細的波動而似乎平靜,即喻如住相。十地菩薩,能覺於念住,能觀末那心境,覺照這微細相續的似常似一相。法身菩薩能覺此妄念──虛妄分別心的住相,更能覺了妄念的住相,實在性不可得,所以說念無住相。這是能進達賴耶(及末那的業識分)心境,而覺照末那計執住相的非有了。十地菩薩能「離」微細「分別」的「麤念相」。分別,對前麤分別說;法身菩薩是能遣離此微細分別的。麤念相,對下覺悟生相的微細念說。「隨分覺」,天台宗名此為分證。十地菩薩,每地有每地證悟的真如,約十地而立十種真如。能覺的菩薩智有多種淺深不同,即隨各各菩薩的觀智,分分覺悟諸法的真實。法身菩薩所覺悟的,都能與如來藏相契合,可稱真正的覺悟了。然而還是分證而不是圓滿的,故名隨分覺。這裡,應分別修定與修定慧的不同。修定的,覺了異相也有可能(如二乘觀智),如無想定能令六識不起;但不能覺了念無異相(相似覺)。覺住相,更是不共外道的。
「菩薩地盡」,即第十法雲地圓滿。此時一切功德「方便」都已圓「滿」具「足」。「一念相應」,即從第十地菩薩後心到成佛的一念,通常名此為金剛喻定。約無間道與解脫道說,這是無間道,正是斷惑究竟的無漏心。大乘經每稱此為『一念相應妙智』。究竟淨智,這時一旦現前,故名為一念相應妙智;本論簡稱為一念相應。這一念相應淨智,即能「覺心初起」,即最初生起義。約斷惑說,即正覺正斷心識的初起相──生相。然當覺心現前時,不但能覺了心念的生相無實而不可得;初起的生相,已徹底淨盡,並無纖毫,所以說:「心無初相」。此處不說念而說心,因念約虛妄分別說,滅、異、住相,都在虛妄分別心中覺了;而今是妙智現前,妄念淨盡,雖正覺正斷妄念的生相,而不是妄念的心境,所以說覺心初起,心無初相。初相是最初的生相,屬虛妄分別念的根源,成佛的一念間,如實覺了生相的不可得。「遠離」了虛妄分別念;離念心體,再沒有「微細」的妄「念」執著,即是遣除了無始無明住地。那時,即「得見心性,心即常住」,即真正的明心見性,正覺得真心常住而沒有變異。覺到了自心的源底,圓滿而究竟,所以「名究竟覺」。
http://www.shengyimaster.org/yinshun/18 ... 18-07.html
////
我執我見之間應有我相,亦即我見->我相->我執,相有生住異滅四相,不覺心源故非究竟覺...就是真如背覺合塵(生相無明)的一念?!
又以覺心源故,名究竟覺;不覺心源故,非究竟覺。此義云何?如凡夫人覺知前念起惡故,能止後念令其不起。雖復名覺,即是不覺故。如二乘觀智,初發意菩薩等,覺於念異,念無異相,以捨麤分別執著相故,名相似覺。如法身菩薩等,覺於念住,念無住相。以離分別麤念相故,名隨分覺。如菩薩地盡,滿足方便,一念相應覺心初起,心無初相,以遠離微細念故,得見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覺。是故修多羅說:若有眾生能觀無念者,則為向佛智故。
十地菩薩,都可名為「法身菩薩」,以十地菩薩,都能覺悟諸法的真性,分證如來平等法身。能覺證一分法身,所以又稱為法身大士。十地菩薩能「覺於念住,念無住相」,即能覺照住相,並能覺知住相沒有真實的自性。約心意識說,此即覺悟末那,即五種意的後四。六識的妄想波騰,雖由心的靜定而能覺了(異相)。然據實說,微細的妄想執著,仍在煩動中。唯識宗名此為恆審思量意,即恆常、審細地思惟量度第八以為我。阿賴耶識,本非常一,由末那的不了以為是常是一而執為我。賴耶的似常似一,末那取為住相而起執著;此應以法執為主。這如海中的巨浪,因風息而漸歸平靜;雖似乎平靜,而微細的波動仍有。此微細的波動而似乎平靜,即喻如住相。十地菩薩,能覺於念住,能觀末那心境,覺照這微細相續的似常似一相。法身菩薩能覺此妄念──虛妄分別心的住相,更能覺了妄念的住相,實在性不可得,所以說念無住相。這是能進達賴耶(及末那的業識分)心境,而覺照末那計執住相的非有了。十地菩薩能「離」微細「分別」的「麤念相」。分別,對前麤分別說;法身菩薩是能遣離此微細分別的。麤念相,對下覺悟生相的微細念說。「隨分覺」,天台宗名此為分證。十地菩薩,每地有每地證悟的真如,約十地而立十種真如。能覺的菩薩智有多種淺深不同,即隨各各菩薩的觀智,分分覺悟諸法的真實。法身菩薩所覺悟的,都能與如來藏相契合,可稱真正的覺悟了。然而還是分證而不是圓滿的,故名隨分覺。這裡,應分別修定與修定慧的不同。修定的,覺了異相也有可能(如二乘觀智),如無想定能令六識不起;但不能覺了念無異相(相似覺)。覺住相,更是不共外道的。
「菩薩地盡」,即第十法雲地圓滿。此時一切功德「方便」都已圓「滿」具「足」。「一念相應」,即從第十地菩薩後心到成佛的一念,通常名此為金剛喻定。約無間道與解脫道說,這是無間道,正是斷惑究竟的無漏心。大乘經每稱此為『一念相應妙智』。究竟淨智,這時一旦現前,故名為一念相應妙智;本論簡稱為一念相應。這一念相應淨智,即能「覺心初起」,即最初生起義。約斷惑說,即正覺正斷心識的初起相──生相。然當覺心現前時,不但能覺了心念的生相無實而不可得;初起的生相,已徹底淨盡,並無纖毫,所以說:「心無初相」。此處不說念而說心,因念約虛妄分別說,滅、異、住相,都在虛妄分別心中覺了;而今是妙智現前,妄念淨盡,雖正覺正斷妄念的生相,而不是妄念的心境,所以說覺心初起,心無初相。初相是最初的生相,屬虛妄分別念的根源,成佛的一念間,如實覺了生相的不可得。「遠離」了虛妄分別念;離念心體,再沒有「微細」的妄「念」執著,即是遣除了無始無明住地。那時,即「得見心性,心即常住」,即真正的明心見性,正覺得真心常住而沒有變異。覺到了自心的源底,圓滿而究竟,所以「名究竟覺」。
http://www.shengyimaster.org/yinshun/18 ... 18-07.html
////
我執我見之間應有我相,亦即我見->我相->我執,相有生住異滅四相,不覺心源故非究竟覺...就是真如背覺合塵(生相無明)的一念?!
-
- 文章: 6311
-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從雜阿含須深經與中阿含成就戒經會通,辨正大小乘佛法
大乘起信論講記 印順法師
又以覺心源故,名究竟覺;不覺心源故,非究竟覺。此義云何?如凡夫人覺知前念起惡故,能止後念令其不起。雖復名覺,即是不覺故。如二乘觀智,初發意菩薩等,覺於念異,念無異相,以捨麤分別執著相故,名相似覺。如法身菩薩等,覺於念住,念無住相。以離分別麤念相故,名隨分覺。如菩薩地盡,滿足方便,一念相應覺心初起,心無初相,以遠離微細念故,得見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覺。是故修多羅說:若有眾生能觀無念者,則為向佛智故。
////
善哉!!!妙哉!!!!
首楞嚴經
知見立知即無明本。
知見無見斯即涅槃。
知見,即是真如空智(根本智)。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
- 文章: 3685
- 註冊時間: 週日 12月 26, 2021 11:15 am
Re: 從雜阿含須深經與中阿含成就戒經會通,辨正大小乘佛法
我執我見之間應有我相,亦即我見->我相->我執,相有生住異滅四相,不覺心源故非究竟覺...就是真如背覺合塵(生相無明)的一念?!
=
我見就是真如了
還是真如不覺心源故非究竟覺
真如背覺合塵
再叫真如把自己救回來
如此無知,假會,任性
就能置身於外
癡的也是真如的份
真如因為癡才會背覺
就像依般若波羅蜜多修到究竟偏空涅槃
般若波羅蜜多也中邪了
不知不覺走到究竟偏空涅槃
而誰來解脫究竟偏空涅槃
慧解脫啊
慧解脫是誰啊
不要被嚇到喔
就是般若波羅蜜
哈哈哈哈哈哈
哈哈哈哈哈哈
哈哈哈哈哈哈
=
我見就是真如了
還是真如不覺心源故非究竟覺
真如背覺合塵
再叫真如把自己救回來
如此無知,假會,任性
就能置身於外
癡的也是真如的份
真如因為癡才會背覺
就像依般若波羅蜜多修到究竟偏空涅槃
般若波羅蜜多也中邪了
不知不覺走到究竟偏空涅槃
而誰來解脫究竟偏空涅槃
慧解脫啊
慧解脫是誰啊
不要被嚇到喔
就是般若波羅蜜
哈哈哈哈哈哈
哈哈哈哈哈哈
哈哈哈哈哈哈
Re: 從雜阿含須深經與中阿含成就戒經會通,辨正大小乘佛法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372〈65 三漸次品〉:「善現!若佛無上正等菩提,有少自性或復他性為自性者,我本修行菩薩行時,不應通達諸佛無上正等菩提,皆以無性為自性已,證得無上正等菩提,以佛無上正等菩提無自他性,但以無性為自性故。我本修行菩薩行時,通達無上正等菩提,皆以無性為自性已,能用一念相應妙慧,證得無上正等菩提,如實覺知苦、集、滅、道聖諦都無所有,成就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等無邊功德。」(CBETA 2023.Q1, T06, no. 220, p. 919b17-27)
////
法空智果(真如,如如智照如如境)不現前時亦唯起法執(背覺合塵),我執必依法執而起執(我見->我相->我執),一念不覺心源故非究竟覺,生相無明(集)能用一念相應妙慧破之,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
////
法空智果(真如,如如智照如如境)不現前時亦唯起法執(背覺合塵),我執必依法執而起執(我見->我相->我執),一念不覺心源故非究竟覺,生相無明(集)能用一念相應妙慧破之,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
-
- 文章: 6311
-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從雜阿含須深經與中阿含成就戒經會通,辨正大小乘佛法
哈哈哈~~
一念相應慧!!
彼緣異熟、無垢識起平等性智。
一念相應慧!!
彼緣異熟、無垢識起平等性智。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