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分鐘搞懂大乘之眼,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探源。

妙吉祥如意
文章: 6306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探源

文章 妙吉祥如意 »

阿羅漢獨覺,不動地後身菩薩,究竟涅槃,已經斷伏一切煩惱,可是還有無始無明住地的(所知障)未破。
無始無明住地的,(所知障)講白了,就是真如背覺合塵的一念。也是佛教創生論十二緣起法的開展之因,此十二緣起法之首支,無始無明住地所知障,唯有三世諸佛證得一切種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始能破除。

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 卷2
又阿羅漢。雖盡諸漏脫煩惱障。應知尚有所知障。攝無明隨縛。如是無明。應知極遠隨逐有情。唯除諸佛餘皆隨縛。是名無明隨縛殊勝。
復言世尊。云何無明對治殊勝。
世尊告曰:有二妙智對治無明。何等為二?
一依他音,或不依止少分有量法界妙智;
二依他音,全分無量法界妙智。

依他音,就是無我法,所謂依他起性。
少分有量法界妙智,就是講法住智。
全分無量法界妙智。就是講涅槃智。

要斷除無始無明的所知障,唯有證悟全分法界妙智!!即是一切種智。(知如真)即是無上正等正覺,法爾如是!!
解深密經
復次,德本!相名相應以為緣故,遍計所執相而可了知。
依他起相上遍計所執相,執以為緣故,依他起相而可了知。
依他起相上遍計所執相,無執以為緣故,圓成實相而可了知。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妙吉祥如意
文章: 6306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探源

文章 妙吉祥如意 »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一十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智蘊第三中七聖納息第五之二
如世尊說。蘇尸摩當知。先有法住智。後有涅槃智。問此中何者是法住智。何者是涅槃智耶。
有作是說。知集智是法住智。知滅智是涅槃智。
有餘復說。知苦集智是法住智。知滅道智是涅槃智。
或有說者。知苦集道智是法住智。知滅智是涅槃智。
問若爾。何故說先有法住智。後有涅槃智耶。答雖有法住智在涅槃智後。而有法住智在涅槃智前。故作是說。
復有說者。知流轉智是法住智。知還滅智是涅槃智。
復次知緣起智是法住智。知緣起滅智是涅槃智。
復次知,生死智是法住智。知生死滅智是涅槃智
有餘師說。近分地智是法住智。根本地智是涅槃智。
云何知然。經為量故。如契經說。有諸外道共集議言。佛未出時我等多獲名譽利養由佛出世名利頓絕。如日既出爝火潛輝。設何方便名利如本。然憍答摩有二事勝。謂善經論。形貌端嚴。雖形貌難移而經論易竊。我等眾內有蘇尸摩。念慧堅強堪竊彼法。若得彼法名利如本。既共議已告蘇尸摩。彼由二緣遂受眾請。一愛親友二善根熟。便出王舍城詣竹林精舍。謂苾芻曰。我欲出家。時諸苾芻將往白佛。佛知根性。遣諸苾芻。度令出家與受具戒彼後未久誦三藏文。亦少解義。竊作是念。欲利親友今正是時。遂從竹林出欲還王舍城。然佛有遍照護法天眼。恒觀世間誰能竊者。時有五百應真苾芻。蘇尸摩前自讚己德。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蘇尸摩曰。仁等所證依何定耶。為初靜慮為乃至無所有處耶。諸苾芻言。我等所證皆不依彼。蘇尸摩言。若不依彼如何得證。諸苾芻曰。我等皆是慧解脫者。時蘇尸摩聞已忙然不識所謂。便作是念。脫我親友問此義者。我當云何。還詣佛所問如是義。世尊告曰。蘇尸摩當知。先有法住智。後有涅槃智。蘇尸摩曰。我今不知何者法住智。何者涅槃智。佛言。隨汝知與不知然法應爾。時蘇尸摩不果先願。
然彼五百應真苾芻依未至定得漏盡已後。方能起根本等至。
由此故知近分地智是法住智。根本地智是涅槃智。

.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妙吉祥如意
文章: 6306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探源

文章 妙吉祥如意 »

靜明 寫: 週五 12月 30, 2022 9:37 am 佛言。隨汝知與不知然法應爾。時蘇尸摩不果先願。然彼五百應真苾芻依未至定得漏盡已後。方能起根本等至。由此故知近分地智是法住智。根本地智是涅槃智。
=======≈========
我也很想了解
得漏盡已後,方能起根本等至?
大乘佛法取得菩薩果位,開悟明心,即是證悟真如,行者證悟真如必須達到一切法空,初地證悟少分真如空性,故必須依止定慧等持,法住智。歷七地而修至第八不動地究竟涅槃方得一真如心,此一切法斷上品滅盡定就是究竟涅槃,即是所謂心解脫,得漏盡了。爾後根本等至,涅槃智,就是一真如心起用的佛慧。
佛言。(先知法住智,後得涅槃智),隨汝知與不知然法應爾。時蘇尸摩不果先願。
然彼五百應真苾芻依未至定得漏盡已後方能起根本等至
由此故知近分地智是法住智。根本地智是涅槃智。
註解:
佛說,不管你須深,知或不知此大乘佛法義理,先知法住智,後知涅槃智,此乃修學佛法之必然順序,這本是諸法緣生(唯識法相)的倫理、真相,法爾如是也。
五百慧解脫比丘,(初發心慧解脫菩薩),證真如根本智,達未到地定(近分定)即可成辦,此定發於初禪前位,又稱電喩三昧。其實就是講中觀,定慧等持,般若波羅密多也。
為何稱電喩三昧!?顧名思義,此定如電光一瞬之間也。
又為何稱近分定!!即是定慧等持,即是所謂的中觀!真如法性平等,不住也不離於定也。不思議佛法,般若波羅密多。

依未至定得漏盡已後
為何講得無盡,初地證一切法空真如,依止定慧等持,乃至第八地完成心解脫,入一切法斷滅之涅槃。(此講,究竟涅槃)

心經曰: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依未至定得漏盡已後,方能起根本等至。
根本等至,就是講(涅槃智)
法住智完成心解脫,即是究竟涅槃
大乘行者,至此得第八不動地,依(一真如心),轉修佛慧,即是所謂的涅槃智。無漏智。


等至:音譯三摩缽底、三摩拔提、三摩跋提。
根本等至,等字即是無有間隔,真如根本智如如自在,就是不動地菩薩摩訶薩究竟涅槃,證一真如心後轉佛慧,即稱涅槃智也!!所謂無漏智就是根本等至。

須深經
佛告須深:
是名『先知法住,後知涅槃』。彼諸善男子,獨一靜處,專精思惟 ,不放逸住,離於我見,不起諸漏,心善解脫。

心經曰: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先知法住智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後知涅槃智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次草
文章: 3685
註冊時間: 週日 12月 26, 2021 11:15 am

Re: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探源

文章 次草 »

妙吉祥如意 寫: 週一 6月 05, 2023 1:30 pm 阿羅漢獨覺,不動地後身菩薩,究竟涅槃,已經斷伏一切煩惱,可是還有無始無明住地的(所知障)未破。
無始無明住地的,(所知障)講白了,就是真如背覺合塵的一念。也是佛教創生論十二緣起法的開展之因,此十二緣起法之首支,無始無明住地所知障,唯有三世諸佛證得一切種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始能破除。

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 卷2
又阿羅漢。雖盡諸漏脫煩惱障。應知尚有所知障。攝無明隨縛。如是無明。應知極遠隨逐有情。唯除諸佛餘皆隨縛。是名無明隨縛殊勝。
復言世尊。云何無明對治殊勝。
世尊告曰:有二妙智對治無明。何等為二?
一依他音,或不依止少分有量法界妙智;
二依他音,全分無量法界妙智。

依他音,就是無我法,所謂依他起性。
少分有量法界妙智,就是講法住智。
全分無量法界妙智。就是講涅槃智。

要斷除無始無明的所知障,唯有證悟全分法界妙智!!即是一切種智。(知如真)即是無上正等正覺,法爾如是!!
無始無明住地的,(所知障)講白了,就是真如背覺合塵的一念
世尊告曰:有二妙智對治無明。何等為二?
一依他音,或不依止少分有量法界妙智;
二依他音,全分無量法界妙智。

前面說真如背覺合塵就是所知障
後面要解決的當然是把真如叫回來
一下子又說真如即是覺
那麼真如背覺就是真如背真如
真如就變成比老楊還癡的真如
所以老楊證得一真如癡
知如癡
不是亂給他栽贓的
都是癡深老楊自癡取自癡
真是亂七八糟到沒人敢勸
妙吉祥如意
文章: 6306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探源

文章 妙吉祥如意 »

呵呵呵~~
小可愛蠢跟班仔,我講的佛法至少也有大學等級,你這幼稚園小班生絕對聽不懂,所以,你還是檢討自己為何一直撞牆就好!!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次草
文章: 3685
註冊時間: 週日 12月 26, 2021 11:15 am

Re: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探源

文章 次草 »

你的佛法不是大學等級
是大癡等級
連博士班都超越了
每天不停自己打臉
是要打腫臉充胖子練到圓滿不見眼珠
只能瞇著眼看這世間
沒博假博,唬爛成性
癡到沒人敢勸
天天癡勁十足
妙吉祥如意
文章: 6306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探源

文章 妙吉祥如意 »

雜阿含經二十選(紙本262頁) 莊春江 編著 (不同意被抄襲或營利性引用)

第十一選 先知法住,後知涅槃──須深盜法……(南北傳經文對讀)
https://agama.buddhason.org/book/nn20/nn2011.htm

須深盜法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若王、大臣、婆羅門、長者、居士,及餘世人所共恭敬、尊重、供養佛及諸聲聞眾,大得利養:衣被、飲食、臥具、湯藥,都不恭敬、尊重、供養眾邪異道,衣被、飲食、臥具、湯藥。
  爾時,眾多異道聚會未曾講堂,作如是論:
  「我等昔來常為國王、大臣、長者、居士,及餘一切之所奉事、恭敬,供養衣被、飲食、臥具、湯藥,今悉斷絕,但恭敬、供養沙門瞿曇、聲聞大眾衣被、飲食、臥具、湯藥。今此眾中,誰有智慧大力,堪能密往詣彼沙門瞿曇眾中出家,聞彼法已,來還廣說,我等當復用彼聞法,化諸國王、大臣、長者、居士,令其信樂,可得還復供養如前。」
  時,有人言:
  「有一年少名曰須深,聰明、黠慧,堪能密往沙門瞿曇眾中出家,聽彼法已,來還宣說。」
時,諸外道詣須深所而作是言:
  「我今日大眾聚集未曾講堂,作如是論:『我等先來為諸國王、大臣、長者、居士,及諸世人之所恭敬、奉事,供養衣被、飲食、臥具、湯藥,今悉斷絕。國王、大臣、長者、居士,及諸世間,悉共奉事沙門瞿曇、聲聞大眾。我此眾中,誰有聰明、黠慧,堪能密往沙門瞿曇眾中出家學道,聞彼法已,來還宣說,化諸國王、大臣、長者、居士,令我此眾還得恭敬、尊重、供養。』
  其中有言:『唯有須深聰明、黠慧,堪能密往瞿曇法中出家學道,聞彼說法,悉能受持,來還宣說。』
  是故,我等故來相請,仁者當行!」
  時,彼須深默然受請,詣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時,眾多比丘出房舍外,露地經行。
  爾時,須深詣眾多比丘,而作是言:
  「諸尊!我今可得於正法中出家受具足,修梵行不?」
  時,眾多比丘將彼須深,詣世尊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白佛言:
  「世尊!今此外道須深欲求於正法中出家受具足,修梵行。」
爾時,世尊知外道須深心之所念,告諸比丘:
  「汝等當度彼外道須深,令得出家。」
  時,諸比丘願度須深出家,已經半月。
  有一比丘語須深言:
  「須深!當知:我等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時,彼須深語比丘言:
  「尊者!云何學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具足初禪,不起諸漏,心善解脫耶?」
  比丘答言:「不也,須深!」
  復問:
  「云何離有覺、有觀,內淨,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具足第二禪,不起諸漏,心善解脫耶?」
  比丘答言:「不也,須深!」
  復問:
  「云何尊者離喜,捨心住,正念、正智,身、心受樂,聖說及捨,具足第三禪,不起諸漏,心善解脫耶?」
  答言:「不也,須深!」
復問:
  「云何尊者離苦,息樂,憂、喜先斷,不苦不樂,捨淨念、一心,具足第四禪,不起諸漏,心善解脫耶?」
  答言:「不也,須深!」
  復問:
  「若復寂靜解脫:起色;無色,身作證具足住,不起諸漏,心善解脫耶?」
  答言:「不也,須深!」
  須深復問:
  「云何尊者所說不同,前後相違?云何不得禪定而復記說?」
  比丘答言:「我是慧解脫也。」
  作是說已,眾多比丘各從座起而去。
  爾時,須深知眾多比丘去已,作是思惟:
  「此諸尊者所說不同,前後相違,言不得正受,而復記說自知作證。」
  作是思惟已,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白佛言:
  「世尊!彼眾多比丘於我面前記說:『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我即問彼尊者:『得離欲、惡不善法,乃至身作證,不起諸漏,心善解脫耶?』
  彼答我言:『不也,須深!』
  我即問言:『所說不同,前後相違,言不入正受,而復記說自知作證。』
  彼答我言:『得慧解脫。』
  作此說已,各從座起而去。
  我今問世尊:『云何彼所說不同,前後相違,不得正受,而復說言自知作證?』」
  佛告須深:
  「彼先知法住,後知涅槃。彼諸善男子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法}[住],離於我見,不起諸漏,心善解脫。」
  須深白佛:
  「我今不知『先知法住,後知涅槃:彼諸善男子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法}[住],離於我見,不起諸漏,心善解脫。』」
  佛告須深:
  「不問汝知不知,且自『先知法住,後知涅槃:彼諸善男子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離於我見,心善解脫。』」
須深白佛:
  「唯願世尊為我說法,令我得知法住智,得見法住智!」
  佛告須深:「我今問汝,隨意答我。
  須深!於意云何?有生故有老死,不離生有老死耶?」
  須深答曰:「如是,世尊!有生故有老死,不離生有老死。」
  「如是,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無明。有無明故有行,不離無明而有行耶?」
  須深白佛:「如是,世尊!有無明故有行,不離無明而有行。」
  佛告須深:
  「無生故,無老死;不離生滅而有老死滅耶?」
  須深白佛言:「如是,世尊!無生故,無老死;不離生滅而有老死滅。」
  「如是……乃至無無明故,無行;不離無明滅而有行滅耶?」
  須深白佛:「如是,世尊!無無明故,無行;不離無明滅而有行滅。」
  佛告須深:
  「作如是知、如是見者,為有離欲、惡不善法……乃至身作證具足住不?」

  須深白佛,「不也,世尊!」
佛告須深:
  「是名先知法住,後知涅槃。彼諸善男子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離於我見,不起諸漏,心善解脫。」
  佛說此經已,尊者須深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爾時,須深見法、得法、覺法,度疑,不由他信,不由他度,於正法中心得無畏,稽首佛足,白佛言:
  「世尊!我今悔過!我於正法中盜密出家,是故悔過。」
  佛告須深:
  「云何於正法中盜密出家?」
  須深白佛言:
  「世尊!有眾多外道來詣我所,語我言:『須深!當知我等先為國王、大臣、長者、居士,及餘世人恭敬、供養,而今斷絕,悉共供養沙門瞿曇、聲聞大眾。汝今密往沙門瞿曇聲聞眾中,出家受法,得彼法已,還來宣說,我等當以彼聞法,教化世間,令彼恭敬供養如初。』
  是故,世尊!我於正法律中盜密出家,今日悔過,唯願世尊聽我悔過,以哀愍故。」
佛告須深:
  「受汝悔過,汝當具說:『我昔愚癡、不善、無智,於正法律盜密出家,今日悔過,自見罪、自知罪,於當來世律儀成就,功德增長,終不退減。』所以者何?凡人有罪,自見、自知而悔過者,於當來世律儀成就,功德增長,終不退減。」
  佛告須深:
  「今當說譬,其智慧者以譬得解。譬如:國王有防邏者,捉捕盜賊,縛送王所,白言:『大王!此人劫盜,願王處罪。』
  王言:『將罪人去,反縛兩手,惡聲宣令,周遍國中,然後將出城外刑罪人處,遍身四體,劖以百矛。』
  彼典刑者受王教令,送彼罪人,反縛兩手,惡聲宣唱,周遍城邑,將出城外刑罪人處,遍身四體,劖以百矛。
  日中,王問:『罪人活耶?』
  臣白言:『活。』
  王復敕臣:『復劖百矛。』
  至日晡時,復劖百矛,彼猶不死。」
  佛告須深:
  「彼王治罪,劖以三百矛,彼罪人身寧有完處如手掌不?」
  須深白佛:「無也,世尊!」
  復問須深:
「時,彼罪人劖以三百矛因緣,受苦極苦劇不?」
  須深白佛:
  「極苦,世尊!若劖以一矛,苦痛難堪,況三百矛當可堪忍!」
  佛告須深:
  「此尚可耳,若於正法律盜密出家,盜受持法,為人宣說,當受苦痛倍過於彼。」
  佛說是法時,外道須深漏盡意解。
  佛說此經已,尊者須深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須深經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藍本,是記載世尊當年收服舍利弗為弟子的一段史實,是原始佛典記錄世尊親口開示大乘佛法的最初緣起(故,原始佛經阿含系列,舍利子相應品,自成一格),學佛者想要破解心經,必須先能讀懂須深經。
若真能讀懂須深經,那麼對於大乘佛法與小乘乃至外道修行功夫進路上之差別也就能了然於胸!!
.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妙吉祥如意
文章: 6306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探源

文章 妙吉祥如意 »

BBC 紀錄片 「耶穌與佛教」?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妙吉祥如意
文章: 6306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探源

文章 妙吉祥如意 »

耶穌基督(伊薩活佛)在印度西藏足跡的追尋
香港內明月刊 馮馮居士

http://www.book853.com/show.aspx?id=1582&cid=128&page=4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次草
文章: 3685
註冊時間: 週日 12月 26, 2021 11:15 am

Re: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探源

文章 次草 »

妙吉祥如意 寫: 週一 6月 05, 2023 1:30 pm 阿羅漢獨覺,不動地後身菩薩,究竟涅槃,已經斷伏一切煩惱,可是還有無始無明住地的(所知障)未破。
無始無明住地的,(所知障)講白了,就是真如背覺合塵的一念。也是佛教創生論十二緣起法的開展之因,此十二緣起法之首支,無始無明住地所知障,唯有三世諸佛證得一切種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始能破除。

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 卷2
又阿羅漢。雖盡諸漏脫煩惱障。應知尚有所知障。攝無明隨縛。如是無明。應知極遠隨逐有情。唯除諸佛餘皆隨縛。是名無明隨縛殊勝。
復言世尊。云何無明對治殊勝。
世尊告曰:有二妙智對治無明。何等為二?
一依他音,或不依止少分有量法界妙智;
二依他音,全分無量法界妙智。

依他音,就是無我法,所謂依他起性。
少分有量法界妙智,就是講法住智。
全分無量法界妙智。就是講涅槃智。

要斷除無始無明的所知障,唯有證悟全分法界妙智!!即是一切種智。(知如真)即是無上正等正覺,法爾如是!!
解深密經
復次,德本!相名相應以為緣故,遍計所執相而可了知。
依他起相上遍計所執相,執以為緣故,依他起相而可了知。
依他起相上遍計所執相,無執以為緣故,圓成實相而可了知。
知如真

[獅子吼站阿含經簡註]
如其原貌地了知;契合真理地了知。又譯為「如實知」。

符合的條目少於三則,自動進行全文檢索,以為您找出更多資訊...
[佛光阿含藏]
識界
識界(viññana-dhātu)(巴),中阿含第一六二經分別六界經(佛光三‧一四五四):「若有比丘於此五界知其如真,知如真已,心不染彼而解脫者,唯有餘識。此何等識?樂識、苦識、喜識、憂識、捨識。」巴利本(M. vol. 3,p. 242)作:「唯有清淨而潔白的識餘留下來,依此識知任何事物,了別『樂』,也了別『苦』,亦了知『不苦不樂』。」

無餘涅槃
即煩惱已盡,所餘五陰之身亦滅之涅槃。

謂見、思二惑與所受五陰之身俱得滅盡,無有遺餘。

謂見思二惑與所受五陰之身,俱得滅盡,無有遺餘。涅槃以解脫為習,中阿含第五十五經涅槃經(佛光一‧三七九):「是為緣無明行,緣行識,緣識名色,……習正念正智,便有諸根、護戒、不悔、歡悅、喜、止、樂、定、見如實、知如真、厭、無欲、解脫;習解脫,便得涅槃。」

[阿含辭典(莊春江)]
如實知
如其原貌的了知,另譯作「知如真」,參看「如實」。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正觀
(一)以正慧了知真如謂之正觀︰乃相對於外道之邪說而言。《中阿含》卷二十八〈優陀羅經〉云(大正1‧603a)︰「云何比丘正觀耶﹖比丘者,知六更觸,知習知滅知味知患知出要,以慧知如真,是謂比丘正觀。」

(二)在修持淨土十六觀中之日想觀時,心境相應名為正觀︰心境不相應為邪觀。《觀無量壽經》云(大正12‧342a)︰「既見日已,閉目開目皆令明了,是為日想,名曰初觀,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善導《觀無量壽佛經疏》卷三釋云(大正37‧262b)︰「觀日見日,心境相應,名為正觀;觀日不見日,乃見餘雜境等,心境不相應故名邪。」

(三)觀八不中道名為正觀︰吉藏《三論玄義》云(大正45‧10c)︰
「通論大小乘經,同明一道。故以無得正觀為宗。但小乘教者正觀猶遠,故就四諦教為宗。大乘正明正觀,故諸大乘經同以不二正觀為宗。但約方便用異,故有諸部差別,如明應說不應說。今昔開會名為法華,破斥八倒辨常無常用名為涅槃,至論不二正道更無別異。在經既爾,在論亦然。雖諸部有異,同用不二正觀為宗。又經論同宗,佛說正觀為經,論申正觀為論。經論用異正觀無別。」

(四)行者能離斷常等八邪名為正觀︰《中觀論疏》卷二(本)云(大正42‧20c)︰「不斷不常名為正觀,然離二諦無別中道,即因緣二諦名為中道。離二慧無別正觀,即因緣二慧名為正觀。故以二諦中道發生二慧正觀,以得二慧正觀寂滅斷常諸邊故有佛菩薩。」

此外,《摩訶止觀》卷五(上)針對助方便,稱正修止觀為正觀;《修習止觀坐禪法要》則稱不淨觀等為對治觀,而稱正觀實相為正觀。

〔參考資料〕 《雜阿含經》卷三;《正法念處經》卷二;《成實論》卷一〈十號品〉;《大智度論》卷三十七;《中觀論疏》卷五(本);《十二門論疏》卷上(本);《大乘玄論》卷五。

==
老楊說
(知如真)即是無上正等正覺

而經文
謂見思二惑與所受五陰之身,俱得滅盡,無有遺餘。涅槃以解脫為習,中阿含第五十五經涅槃經(佛光一‧三七九):「是為緣無明行,緣行識,緣識名色,……習正念正智,便有諸根、護戒、不悔、歡悅、喜、止、樂、定、見如實、知如真、厭、無欲、解脫;習解脫,便得涅槃。」

顯然要經過
見如實、知如真、厭、無欲、解脫;習解脫,便得涅槃。
所以無上正等正覺還在
厭、無欲、解脫;習解脫,便得涅槃之前
看起來就是亂七八糟
也打臉老楊自己說要涅槃後才得無上正等正覺
反正怎麼說都是一團糟
老楊的亂功真不是蓋的
知如癡說是無上正等正癡
倒是相當合理
也可說一真如癡
癡到沒人敢勸
癡到出汁
癡到不會扒癢
癡到深處無怨尤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