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須深盜法經探源,辨正世尊親傳原始佛教,即是大乘佛法

妙吉祥如意
文章: 6294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從須深盜法經探源,辨正世尊親傳原始佛教,即是大乘佛法

文章 妙吉祥如意 »

無生智,為無修,報得,就是涅槃智。
怪道1412 寫: 週三 6月 07, 2023 9:33 pm.
無生智現前,破苦諦二十八使見惑,證初果。
無生智
[阿含辭典(莊春江)]
即「不再被出生之智;解脫(生死輪迴)之智」。
[法相辭典(朱芾煌)]
雜集論十卷十五頁云:無生智者:謂由果斷所得智,或緣果不生為境。所以者何?由有無生故所得智,名無生智。或緣無生為境,名無生智。此義意言:由有當來一切苦果畢竟不生法性故,而得此智。雖緣餘諦為境;亦名無生智。或緣苦諦無生為境,故名無生智。

二解 俱舍論二十六卷三頁云:云何無生智?謂正自知我已知苦,不應更知;廣說乃至我已修道,不應更修;由此所有,廣說乃至是名無生智。

三解 入阿毗達磨論下四頁云:有無漏智,作是思惟:苦、我已知,不復更知;乃至道,我已修,不復更修,無生行相轉;名無生智。

四解 如盡智中說。

五解 顯揚二卷十六頁云:十、無生智。謂苦已知,不復當知;集已斷,不復當斷;滅已證,不復當證;道已修,不復當修;或緣無生境,或為無生,若智若見。餘如前說。

六解 集異門論三卷四頁云:無生智云何?答:謂如實知我已知苦,不復當知;我已斷集,不復當斷;我已證滅,不復當證;我已修道,不復當修。此所從生智、見、明、覺、解、慧、光、觀,是名無生智。又云:如實知所盡三漏,不復當生,是無生智。又云:若如實知所盡一切結縛隨眠隨煩惱纏,不復當起;是名無生智。

七解 品類足論一卷六頁云:無生智云何?謂自遍知我已知苦,不復當知,我已斷集,不復當斷,我已證滅,不復當證,我已修道,不復當修;由此而起智見明覺解慧光觀;皆名無生智。

////
苦苦,壞苦,行苦,苦諦所攝,由有當來一切苦果(煩惱)畢竟不生法性故,無生智現前,不斷煩惱亦不與俱,這初果證量高一點都不水?!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怪道1412

Re: 從須深盜法經探源,辨正世尊親傳原始佛教,即是大乘佛法

文章 怪道1412 »

《佛說大乘入諸佛境界智光明莊嚴經》卷3:「妙吉祥!若一切法無所得即一切法平等,若法平等即法常住,若常住即無動,若無動即無依,若一切法無所依止即心無所住,心無住故即無生而生。若如是觀即心心所轉而不顛倒,彼不顛倒心即如說而得,若如說而得即無戲論,若無戲論即無所行,若無所行即無流散,若無流散即無聚集,若法無流散即法性無違,若法性無違即一切處而悉隨順,若一切處隨順即法自性無動,若法自性無動即法自性乃有所得,若法自性有所得者即無有少法而可決擇。何以故?當知因緣所生性故。若因緣生性即畢竟無生,若畢竟無生即得寂靜,若得寂靜即一切法作意悉同無依,若一切法作意悉同無依即都無依止,若無依止即無得無非得,若無得無非得即得法常住,若得法常住即深固法相應,若深固法相應即無有少法可住亦無佛法。何以故?覺了空性故。若覺了空性,即是菩提。如是空、無相、無願、無造作,無著、無生、無取、無依,悉覺了故,即是菩提。菩提者與深固法相應,相應之名由是建立,是故無高無下法相應,無作非無作相應,無縛無解相應,無一性無多性相應,無來無去相應,是即深固法相應。若深固法相應,彼即無所相應,亦無所斷、復無果證。何以故?心法本來自性明亮,但為客塵煩惱之所坌污,而實不能染污自性。若自性明亮即無煩惱,若無煩惱即無對治,謂以對治煩惱皆悉斷故。所以者何?無已淨、無當淨,不離清淨本來如是。若清淨即無生,若無生即無動,若無動即斷諸喜悅,一切所愛皆亦斷滅。若諸愛滅彼即無生,若法無生即是菩提,若菩提即平等,若平等即真如。若真如即一切有為、無為法而悉無住,若真如中無彼有為及無為法即無二施設,若有為、無為法無二施設彼即真如。若彼真如即無異真如,若無異真如即無種類真如,若無種類真如即無來真如,若無來真如即無去真如,若無去真如即如所說真如,若如所說真如即無生真如,若無生真如即無染、無淨,若無染、無淨即無生、無滅,若無生、無滅即涅槃平等,若涅槃平等即無生死亦無涅槃,若無生死亦無涅槃,即無過去、未來、現在,若無過去、未來、現在,即無下、中、上法,若無下、中、上法,彼即是真如,真如之名由是建立。此說真如亦名實性,此說實性亦名如性,此說如性亦即真如。真如與我而本無二亦無種類,無二義者即是菩提,菩提者覺了義。此所說義,即是證入三解脫門之智」(CBETA 2023.Q1, T12, no. 359, pp. 258c13-259b2)

////
無生智,為無修,報得,就是涅槃智。...緣起無生,無生則無滅,若無生無滅則生死涅槃平等,則無生死亦無涅槃,乃真諦之智,修習法住智(緣起法)為正因?!
妙吉祥如意
文章: 6294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從須深盜法經探源,辨正世尊親傳原始佛教,即是大乘佛法

文章 妙吉祥如意 »

妙哉,妙哉~~
一切皆是覺也,覺即真如!!


何以故?
心法本來自性明亮,但為客塵煩惱之所坌污,而實不能染污自性。
若自性明亮即無煩惱,若無煩惱即無對治,謂以對治煩惱皆悉斷故。
所以者何?
無已淨、無當淨,不離清淨本來如是。若清淨即無生,若無生即無動,若無動即斷諸喜悅,一切所愛皆亦斷滅。若諸愛滅彼即無生,若法無生即是菩提,若菩提即平等,若平等即真如
若真如即一切有為、無為法而悉無住,若真如中無彼有為及無為法即無二施設,若有為、無為法無二施設彼即真如。
若彼真如即無異真如,若無異真如即無種類真如,若無種類真如即無來真如,若無來真如即無去真如,若無去真如即如所說真如
若如所說真如即無生真如,若無生真如即無染、無淨,若無染、無淨即無生、無滅。若無生、無滅即涅槃平等。
若涅槃平等即無生死亦無涅槃,若無生死亦無涅槃,即無過去、未來、現在。
若無過去、未來、現在,即無下、中、上法,若無下、中、上法,彼即是真如,真如之名由是建立。
此說真如亦名實性,此說實性亦名如性,此說如性亦即真如。


真如與我而本無二亦無種類,無二義者即是菩提,菩提者覺了義。此所說義,即是證入三解脫門之智。
(CBETA 2023.Q1, T12, no. 359, pp. 258c13-259b2)
三解脫門係依三自性而建立,即由遍計所執之自性而立空解脫門,由依他起之自性而立無願解脫門,由圓成實之自性而立無相解脫門。
何以故?
覺了空性故。若覺了空性,即是菩提。如是空、無相、無願、無造作,無著、無生、無取、無依,悉覺了故,即是菩提。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次草
文章: 3685
註冊時間: 週日 12月 26, 2021 11:15 am

Re: 從須深盜法經探源,辨正世尊親傳原始佛教,即是大乘佛法

文章 次草 »

妙哉,妙哉~~
一切皆是覺也,覺即真如!!

癡哉,癡哉~~
真如背覺合塵
即是真如背真如合塵
覺背覺合塵
背骨情深
連自己都可以背叛的人
何其癡哉
何其癡哉
大義滅親算啥
那比得上大義滅己
偉哉,偉哉~~
癡到深處無怨尤
偉哉,偉哉~~
癡到出汁無人及
怪道1412

Re: 從須深盜法經探源,辨正世尊親傳原始佛教,即是大乘佛法

文章 怪道1412 »

佛告須深:

「是名『先知法住,後知涅槃』。彼諸善男子,獨一靜處,專精思惟 ,不放逸住,離於我見,不起諸漏,心善解脫。」

八解脫

[獅子吼站阿含經簡註]
依八種禪定而捨去對色與無色的貪欲,即「有色者觀諸色(色觀色)、內無色想(不觀察自身的色)而觀外色(自身以外的色)、淨觀、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想受滅定」等八種定。又譯為「八背捨」。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名數)舊曰八背捨。是為棄捨三界染法繫縛之八種禪定。與八勝處,十一切處,一具之法門也。見八背捨條。

(術語)一、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內身有色想之貪,為除此貪,觀外之不淨青瘀等色,使貪不起,故名解脫。此初解脫依初禪定而起,緣欲界之色也。二、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內身雖無色想之貪,而欲使更為堅牢,觀外之不淨青瘀等色,使不起貪,故名解脫。此依二禪而起。緣初禪之色也。以上二者為不淨觀。三、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觀淨色故名淨解脫。於定中除不淨相,唯觀八色等光明清淨光潔妙寶之色也。觀淨色而不生貪,足顯觀之轉勝,證得此性解脫於身中,故名身作證,具足圓滿,而得住於此定,故名具足住,此第三解脫之位,依第四禪而起,亦緣欲界之色也,所異者上二項為可憎之不淨色,此為可愛之淨色,故是淨觀也,四、空無邊處解脫,五、識無邊處解脫,六、無所有處解脫,七、非想非非想處解脫,此方者依四無色定而起,各於所得之定,觀苦空無常無我,生厭心而棄捨之,故名解脫。八、滅受想定身作證具住,滅受想定者,滅盡定也,是亦依第四禪棄捨前之非非想即一切之所緣,故名解脫(以上新譯之名稱,舊譯少異)。問:唯第三禪無解脫云何?答曰:以第三定中無眼識所引之顯色貪故(二禪已上五識皆無),又為自地之妙樂所動亂故(彼地曰離喜妙樂地)無解脫也。

(名數)又名八背捨,違背三界之煩惱而捨離之,解脫其繫縛之八種禪定也。觀無量壽經曰:「三明六通,具八解脫。」同天台疏中曰:「能脫心慮,故名解脫,亦名背捨。背者背彼淨潔五欲也,捨者捨是著心也。」見八背捨條。

[佛光阿含藏]
八解脫(attha vimokkhā)(巴),又作八背捨,指由棄背色貪等心之八種定力。大集法門經卷下(大一‧二三二下):「八解脫是佛所說,謂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淨解脫具足住、空無邊處解脫、識無邊處解脫、無所有處解脫、非想非非想處解脫、想受滅解脫。」參閱中阿含第九十七經大因經(佛光二‧八三四)、長阿含第十三經大緣方便經(佛光一‧三八一)。

[阿含辭典(莊春江)]
aṭṭha vimokkhā,又作「八背捨」,定的種類(八種),即「有色者觀諸色(色觀色)、內無色想(不觀察自身的色)而觀外色(自身以外的色)、淨觀、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想受滅定」。

[佛光大辭典]
梵語 astau vimoksāh,巴利語 attha vimokkhā。謂依八種定力而捨卻對色與無色之貪欲。又作八背捨、八惟無、八惟務。八者即:(一)內有色想觀諸色解脫,為除內心之色想,於外諸色修不淨觀。(二)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內心之色想雖已除盡,但因欲界貪欲難斷,故觀外不淨之相,令生厭惡以求斷除。(三)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為試練善根成滿,棄捨前之不淨觀心,於外色境之淨相修觀,令煩惱不生,身證淨解脫具足安住。(四)超諸色想滅有對想不思惟種種想入無邊空空無邊處具足住解脫,盡滅有對之色想,修空無邊處之行相而成就之。(五)超一切空無邊處入無邊識識無邊處具足住解脫,棄捨空無邊心,修識無邊之相而成就之。(六)超一切識無邊處入無所有無所有處具足住解脫,棄捨識無邊心,修無所有之相而成就之。(七)超一切無所有處入非想非非想處具足住解脫,棄捨無所有心,無有明勝想,住非無想之相並成就之。(八)超一切非想非非想處入想受滅身作證具足住解脫,厭捨受想等,入滅一切心心所法之滅盡定。此中前二者依初禪與第二禪,治顯色之貪,第三依第四禪修淨觀,皆以無貪為性。第四至第七依次以四無色之定善為性,第八依有頂地,以滅有所緣心為性。又初二者各分為二,第三分為四,合謂八勝處。〔中阿含卷二十四大因經、俱舍論卷二十九、品類足論卷七〕(參閱「八勝處」296) p304

[法相辭典(朱芾煌)]
瑜伽十一卷一頁云:解脫者:謂八解脫。一、有色觀諸色解脫。二、內無色想,觀外諸色解脫。三、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解脫。四、空無邊處解脫。五、識無邊處解脫。六、無所有處解脫。七、非想非非想處解脫。八、想受滅身作證具足住解脫。又十二卷五頁云:前七解脫,於已解脫,生勝解故;名為解脫。第八解脫,棄背想受,故名解脫。云何有色觀諸色?謂生欲界已,離欲界欲,未離色界欲。彼於如是所解脫中,已得解脫。即於欲界諸色,以有光明相,作意思惟,而生勝解。由二因緣,名為有色。謂生欲界故。得色界定故。又於有光明而作勝解故。問:觀諸色者,觀何等色?復以何行?答:欲界諸色。於諸勝處所制少色,若好若惡,若劣若勝。如是於多。乃至廣說。何故修習如是觀行?為淨修治能引最勝功德方便。何等名為最勝功德?謂勝處、遍處、諸聖神通、無諍、願智、無礙解等。雖先於彼欲界諸色,已得離欲;然於彼色,未能證得勝解自在。為證得故;數數於彼思惟勝解。云何內無色想觀外諸色?謂生欲界已,離色界欲,無色界定,不現在前;又不思惟彼想明相。但於外色而作勝解。若於是色,已得離欲;說彼為外。由二因緣,名內無色想。謂已證得無色等至,亦自了知得此定故。不思惟內光明相故。餘如前說。云何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謂如有一,已得捨念圓滿清白。以此為依,修習清淨聖行圓滿,名淨解脫。何以故?三因緣故。謂已超過諸苦樂故。一切動亂已寂靜故。善磨瑩故。身作證者:於此住中,一切賢聖,多所住故。云何空無邊處解脫?謂如有一,於彼空處,已得離欲;即於虛空,思惟勝解。如是識無邊處解脫,於彼識處,已得離欲;即於是識,思惟勝解。無所有處解脫者:謂已得無所有處;於識無邊處,思惟勝解。有頂解脫,更不於餘而作勝解。乃至遍於想可生處,即於是處,應作勝解。

二解 瑜伽十五卷三頁云:又八勝解,能引不還,或阿羅漢,諸聖神通,及最勝住。謂未伏內色想,外無染污色勝解,是名第一。已伏內色想,是名第二。淨不淨非二色第一捨勝解,是名第三。此三解脫,於一切色,得自在故;便能引發諸聖神通。謂諸神通,不與一切異生共有。空無邊勝解、識無邊勝解、無所有勝解、非想非非想勝解、微微任運心勝解,此五勝解,次第善修治故;能引想受滅等至,最勝住。又若觀諸色,若如所觀,於初三解脫中,而修習者;謂三解脫方便道所攝三勝處也。此中觀外諸色若小若大若好若惡若劣若勝者:謂觀非三摩地所行,現所得色。由緣三摩地所行作意,不種種現前,故名為勝。於三摩地所行中,奢摩他行,名知;毘缽舍那行,名見。如於三摩地所行若知若見,如於彼色已尋思已了別,如是於外所想非三摩地所行中,觀諸色,亦爾。

三解 顯揚四卷二頁云:諸解脫者:謂八解脫。廣說如經。一、有色諸色觀解脫。有色者:依有色定,意解思惟故。諸色者:若色、如勝處中,廣自分別。觀者:於諸色中,為變化自在故;意解思惟,顯示彼相故。二、內無色想,外諸色觀解脫。內無色想者:依無色定,意解思惟故。外者:除眼等根,意解思惟餘色故。諸色觀者:如前說。三、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解脫。淨者:一向意解思惟淨妙色。為得增上安樂住故。解脫者:解脫淨不淨色功用障礙心故。身者:意身故。作證者:由智斷得作證故。具足住者:如前說。無色諸解脫,如前分別。此中差別者,為欲證得一切種身業自在故,及為解脫彼障故;復除先色,作無邊虛空意解思惟。故名第四無邊虛空處解脫。為欲發起聖神通、無諍、願智、無礙辯等,諸功德故;又為證得能助發起彼諸功德,心自在故;又為解脫彼障故;復作無邊識意解思惟。故名第五無邊識處解脫。行者作如是發起功德方便已;令第四靜慮,起現在前,發諸功德。為欲證得最勝無漏住自在故,又為解脫彼障故;復作無所有意解思惟。故名第六無所有處解脫。為欲證得最第一有住自在故,又為解脫彼障故;復作非想非非想意解思惟。故名第七非想非非想處解脫。為欲證得最勝寂靜住自在故,又為解脫彼障故;復從非想非非想處,心進止出;入息滅攀緣。故名第八想受滅解脫。

四解 集論八卷三頁云:解脫者:謂八解脫。云何有色觀諸色?謂依止靜慮,於內未伏見者色想,或現安立見者色想,觀所見色住具足中若定若慧,及彼相應諸心心所。乃至為解脫變化障。云何內無色想觀外諸色?謂依止靜慮,於已伏見者色想,或現安立見者無色想,觀所見色住具足中若定若慧。餘如前說。云何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謂依止靜慮,於內淨不淨諸色,已得展轉相待想,展轉相入想,展轉一味想故;於彼已得住具足中,若定若慧。餘如前說。乃至為解脫淨不淨變化煩惱生起障。云何無邊空處解脫?謂於隨順解脫無邊空處住具足中若定若慧。餘如前說。如無邊空處解脫,無邊識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解脫,亦爾。乃至為解脫寂靜解脫無滯礙障。云何想受滅解脫?謂依止非想非非想處解脫,超過諸餘寂靜解脫,住於似真解脫住具足中,心心所滅。為解脫想受滅障,又雜集論十四卷十二頁云:解脫作何業?謂引發變化事,於淨不淨變化,無有艱難;於寂靜解脫,無有滯礙;能住第一寂靜聖住。由勝解思惟故。此中顯初二解脫,能引發變化事。由第三解脫,於淨不淨變化,無有艱難。由四無色解脫,於寂靜解脫無有滯礙。由最後解脫,能住第一寂靜聖住。由勝解思惟故者:顯如是如是勝解義,是解脫義。

五解 俱舍論二十九卷四頁云:論曰:解脫有八。一、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二、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三、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四、無色定,為次四解脫。滅受想定,為第八解脫。八中前三,無貪為性。近治貪故。然契經中說想觀者:想觀增故。三中初二,不淨相轉。作青瘀等諸行相故。第三解脫,清淨相轉。作淨光鮮行相轉故。三并助伴,皆五蘊性。初二解脫,一一通依初二靜慮。能治欲界初靜慮中顯色貪故;第三解脫,依後靜慮。離八災患,心澄淨故。餘地亦有相似解脫,而不建立;非增上故。次四解脫,如其次第,以四無色定善為性。非無記染。非解脫故。亦非散善。性微劣故。彼散善者,如命終心。有說:餘時亦有散善。近分解脫道,亦得解脫名。無間不然。以緣下故。彼要背下地,方名解脫故。然於餘處,多分唯說彼根本地,名解脫者;以近分中,非全分故。第八解脫,即滅盡定。彼自性等,如先已說。厭背受想而起此故;或總厭背有所緣故;此滅盡定,得解脫名。有說:由此解脫定障,微微心後,此定現前。前對想心,已名微細;此更微細,故曰微微。次如是心,入滅盡定。從滅定出;或起有頂淨定心,或即能起無所有處無漏心。如是入心,唯是有漏。通從有漏無漏心出。八中前三,唯以欲界色處為境。有差別者,二境可憎,一境可愛。次四解脫,各以自上苦集滅諦,及一切地類智品道,彼非擇滅,及與虛空,為所緣境。第三靜慮,寧無解脫?第三定中,無色貪故。自地妙樂所動亂故。行者何緣修淨解脫?為欲令心暫欣悅故。前不淨觀,令心沈慼。今修淨觀,策發令欣。或為審知自堪能故。謂前所修不淨解脫,為成不成。若觀淨相,煩惱不起;彼方成故。由二緣故,諸瑜伽師,修解脫等。一為諸惑已斷更遠。二為於定得勝自在故;能引起無諍等德,及聖神通。由此便能轉變諸事,起留捨等種種作用。何故經中第三第八說身作證;非餘六耶?以於八中,此二勝故。於二界中,各在邊故。

六解 品類足論五卷十六頁云:有八解脫。謂有色觀諸色,是初解脫。內無色想,觀外色,是第二解脫。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是第三解脫。超一切色想,滅有對想,不思惟種種想,入無邊空,空無邊處具足住;是第四解脫。超一切空無邊處,入無邊識,識無邊處具足住;是第五解脫。超一切識無邊處,入無所有,無所有處具足住;是第六解脫。超一切無所有處,入非想非非想處具足住;是第七解脫。超一切非想非非想處,入想受滅身作證具足住;是第八解脫。

七解 集異門論十八卷九頁云:八解脫者:云何為八?答:若有色觀諸色。是第一解脫。內無色想,觀外諸色。是第二解脫。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是第三解脫。超一切色想,滅有對想,不思惟種種想,入無邊空空無邊處具足住。是第四解脫。超一切空無邊處,入無邊識識無邊處具足住。是第五解脫。超一切識無邊處,入無所有無所有處具足住。是第六解脫。超一切無所有處,入非想非非想處具足住。是第七解脫。超一切非想非非想處,入想受滅身作證具足住。是第八解脫。如彼卷九頁至十七頁廣釋。

八解 大毗婆沙論一百四十一卷十一頁云:八解脫者:一、內有色觀諸色解脫。二、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三、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四、空無邊處解脫;乃至七,非想非非想處解脫。八、滅受想解脫身作證具足住。此中前三,無貪善根為性。若并助伴;即五蘊性。次四即以彼根本地加行善四蘊為性。有說:亦以彼近分地前八解脫道為性。最後解脫,以滅盡等至為性。已說自性;當說所以。問:何故名解脫?答:解脫所有彼能障故。餘義如餘處廣說。

九解 大毗婆沙論八十四卷八頁云:八解脫者:一、有色觀諸色解脫。二、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三、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四、超諸色想,滅有對想,不思惟種種想,入無邊空,空無邊處具足住解脫。五、超一切空無邊處,入無邊識,識無邊處具足住解脫。六、超一切識無邊處,入無所有,無所有處具足住解脫。七、超一切無所有處,入非想非非想處具足住解脫。八、超一切非想非非想處,入想受滅身作證具足住解脫。問:此八解脫,自性是何?答:初三解脫,以無貪善根為自性。皆對治貪故。若兼取相應隨轉;則欲界者,以四蘊為自性。色界者,以五蘊為自性。四無色處解脫,皆以四蘊為自性。想受滅解脫,以不相應行蘊為自性。如是名為解脫自性。我物自體相分本性。已說自性;所以今當說。問:何故名解脫?解脫,是何義?答:棄背義、是解脫義。問:若棄背故名解脫者;何等解脫,棄背何心?答:初二解脫,棄背色貪心。第三解脫,棄背不淨觀心。四無色處解脫,各自棄背次下地心。想受滅解脫,棄背一切有所緣心。故棄背義是解脫義。尊者世友,作如是說:心於煩惱,解脫清淨;故名解脫。大德說曰:由勝解力而得解脫,故名解脫。脅尊者言:有所背捨,故名解脫。如彼卷八頁至十九頁廣說。

十解 品類足論七卷十二頁云:初解脫云何?謂有色觀諸色,是初解脫。此中初者:謂隨算數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最在初。又隨入定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最在初。如是定中所有善色受想行識,是名解脫。第二解脫云何?謂內無色想,觀外色;是第二解脫。此中第二者:謂隨算數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居第二。又隨入定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居第二。如是定中所有善色受想行識,是名解脫。第三解脫云何?謂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是第三解脫。此中第三者:謂隨算數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居第三。又隨入定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居第三。如是定中所有善色受想行識,是名解脫。第四解脫云何?謂超一切色想,滅有對想,不思惟種種想,入無邊空,空無邊處具足住。是第四解脫。此中第四者:謂隨算數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居第四。又隨入定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居第四。如是定中所有善受想行識,是名解脫。第五解脫云何?謂超一切空無邊處,入無邊識,識無邊處具足住;是第五解脫。此中第五者:謂隨算數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居第五。又隨入定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居第五。如是定中所有善受想行識,是名解脫。第六解脫云何?謂超一切識無邊處,入無所有,無所有處具足住;是第六解脫。此中第六者:謂隨算數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居第六。又隨入定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居第六。如是定中所有善受想行識,是名解脫。第七解脫云何?謂超一切無所有處,入非想非非想處具足住;是第七解脫。此中第七者:謂隨算數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居第七。又隨入定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居第七。如是定中所有善受想行識,是名解脫。第八解脫云何?謂超一切非想非非想處,入想受滅身作證具足住;是第八解脫。此中第八者:謂隨算數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居第八。又隨入定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居第八。如是定中諸解脫、勝解脫、異極解脫。復次若法,想微細為因,想微細為等無間,是與想不俱義,非不成就義;是名解脫。

[佛學常見詞彙(陳義孝)]
又名八背捨,即八種背棄捨除三界煩惱的繫縛的禪定。一、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謂心中若有色(物質)的想念,就會引起貪心來,應該觀想到外面種種的不清淨,以使貪心無從生起,故叫解脫。二、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即心中雖然沒有想念色的貪心,但是要使不起貪心的想念更加堅定,就還要觀想外面種種的不清淨,以使貪心永遠無從生起,所以叫解脫。三、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一心觀想光明、清淨、奇妙、珍寶的色,叫淨解脫,觀想這種淨色的時候,能夠不起貪心,則可以證明其心性,已是解脫,所以叫身作證,又他的觀想,已經完全圓滿,能夠安住於定之中了,所以叫具足住。四、空無邊處解脫。五、識無邊處解脫。六、無所有處解脫。七、非想非非想處解脫。(這四五六七的四種解脫,都是無色界的修定人,各在其修定的時候,觀想苦、空、無常、無我,使心願意捨棄一切,所以叫解脫。)八、滅受想定身作證具足住,滅受想定又名滅盡定,謂人若有眼耳鼻舌身之五根,就會領受色聲香味觸之五塵,領受五塵,就會生出種種的妄想來,若有滅除受想的定功,則一切皆可滅除,所以叫滅盡定。

////
小結:八解脫包含俱解脫,八解脫之外有慧解脫?!
妙吉祥如意
文章: 6294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從須深盜法經探源,辨正世尊親傳原始佛教,即是大乘佛法

文章 妙吉祥如意 »

怪道1412 寫: 週四 6月 08, 2023 12:14 pm小結:八解脫包含俱解脫,八解脫之外有慧解脫?!
慧解脫有上下品,分為,修所成,依報得,即是
法住,涅槃

俱解脫,是初地乃至八地依法住智證解阿賴耶識(俱解脫),不動地菩薩摩訶薩究竟涅槃(上品滅盡定)證悟一真如心。轉涅槃智。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究竟涅槃……先知法住智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後知涅槃智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一十
然彼五百應真苾芻依未至定得漏盡已後。方能起根本等至。
由此故知近分地智是法住智。根本地智是涅槃智。

.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怪道1412

Re: 從須深盜法經探源,辨正世尊親傳原始佛教,即是大乘佛法

文章 怪道1412 »

問。如上所說。生死惡業。無量無邊。纔了此心。得一切同時解脫不。

答。實有此理。全在當人。若障薄遮輕。直了直入。緣深機熟。頓悟頓修。如鏡淨明生。雲開月朗。或垢濃習重。觀劣心浮。雖信解一心。行門難立。有八重妄想之垢。猶緻網稠林。具六種繫縛之門。若堅氷膠漆。若非大力。曷能解分。如持地論云。妄想有八種。一自性妄想。即執色等法。各有自體。二差別妄想。即執色等。有可見不可見。對無對色差別。三攝受積聚妄想。即於陰中。執我眾生。於軍林等中。起定執實。此一分別。即前。執人。後執於法。四我見妄想。無我計我也。五我所妄想。即執我用。六有念妄想。即緣可愛淨境分別。七不念妄想。即緣可增不淨境分別。八俱相違妄想。即緣中容境分別。約經論有六種縛。先論心境二種縛者。一相應縛。二所緣縛。煩惱是心心所。起。必託於心王。心所染心。名相應縛。心心所法。俱能緣境。境不離繫。名所緣縛。次三界中四種縛者。一貪。二嗔。三見取。四戒取。貪嗔二縛。不令眾生出於欲界。論家舉喻。如守獄卒。見取戒取二縛。不令有情出色無色界。何者。見取。執劣為勝。執非想非非想處。及無想天。執為解脫涅槃。名為見取。戒取者。非因計因。執非想定。及無想定。并鷄戒。為生天因。解脫因。名戒禁取。由此二縛。令諸有情。不得出色無色界。如上妄想繫縛。除上根頓修外。即須約地位現觀之力。如經所明。現觀有六現。謂現前。觀。謂觀察。即真理常現在前。妙智恒能觀察。不令間斷。任運相應。瑜伽論云。一思現觀。謂上品思慧。引生煖等。四加行道中。觀察諸法。名為現觀。二信現觀。謂緣三寶世間出世間淨信。此助現觀。令不退轉。立現觀名。三戒現觀。謂道共無漏戒。能除破戒垢。令觀增明。亦名現觀。四智諦現觀。謂正體後得二智緣真俗。真俗。二諦也。五邊現觀。謂智諦觀後。觀諸緣安立世出世智。六究竟現觀。謂盡無生等究竟位智。古釋。前思現觀。資糧加行。所有智慧。但能伏。未能斷也。初地已上。信戒智諦。及邊現觀。當地。即斷。後地即伏。究竟一觀。非伏非斷。此斷有二。一共相斷。二自相斷。若斷惑證理之時。作空行相。及無我行相。即名共相。為空無我。該通四諦故。名共相斷。若斷惑證理之時。作真如寂滅行相。不通諸諦。唯在滅諦。名自相斷。又有三種斷。一自性斷。如燈破闇。智慧起時。煩惱闇障自性應斷。二不生斷。謂得初地法空之時。能令三塗惡道苦果。永更不生。人中無根。二形。北州無想天等種子。不生後果。名不生斷也。三緣縛斷者。但斷心中之惑。於外塵境不起貪嗔。於境雖緣而不染著。名緣縛斷也。於三斷之中。自性。不生。此二任運能斷。皆由緣縛一斷。能令三界因果不生。又古釋。智障。有其三門。一是智障。所謂分別有無之心。二是體障。謂觀非有非無之解。立己能者。故曰體障。三是治想。謂妄識中合如正慧。依此地有其三。初。一四地乃至七地斷除。四五六地。斷除分別取有之心。謂解法慢身淨慢等。入七地時。斷除分別取無之心。八地已上。斷除體障。前第七地。雖除分別有無之心。猶見己心以為能觀。如為所觀。其所觀如不即心。能。觀之心不即如。心。如別故。心外求法。故有功用。法外立心。故有體障。從第七地入八地時。破捨此障。觀察如外由來無心。心外無如。如外無心。心不異如。心外無如。如不異心。故能如心。泯同法界。廣大不動。以不異故。自外推求故捨功用。不復如外建立神智。故滅體障。體障滅故。名無障想。第三治想。至佛方滅。故入八地。雖無障想。而有治想。行八地已上。無生忍體。轉轉寂滅。令彼治想。運運自亡。至佛乃窮。故知萬境雖空。須得無心契合。不可口雖說空。行在有中。境智相應。能。所冥合。方能解縛。隨順無生耳。纔生取著。便成魔業。如華嚴經云。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魔。何等為十。所謂蘊魔。生諸取故。煩惱魔。恒雜染故。業魔。能障礙故。心魔。起高慢故。死魔。捨生處故。天魔。自憍縱故。善根魔。恒執取故。三昧魔。久耽味故。善知識魔。起著心故。菩提法智魔。不願捨離故。是為十。菩薩摩訶薩。應作方便。速求遠離。疏釋云。一蘊魔者。身為道器。體與佛同。豈即是魔。蘊魔之名。特由取著。下九例爾。皆以下句。釋成魔義。是知以心分別。萬法皆魔。何但此十。故舉菩提。法智。以勝況劣。不以心分別。一切皆佛。豈捨魔界求佛界耶。然四魔直就體明。十魔多約執取。十表無盡故。菩提法者。即所證。智是能證。能所冥合。故名菩提。若不捨於分別。菩提之見。即是魔矣。若入宗鏡。分別自亡。既無能證之心。亦無所證之理。又華嚴經云。無有少法為智所入。亦無少智而入於法。是以駕一智箭。破眾魔軍。揮一慧刀。斬群疑網。斯乃宗鏡之力。餘何言哉。若不悟自心。未達斯旨。雖修智慧。不入圓常。縱練行門。唯增我慢。以未達一際法門故。但生分別。長養無明。如經云。若分別是。聲聞法。是緣覺法。是菩薩法。是諸佛法。此名為淨。此名不淨。此名為道。此名非道。是名菩薩憍慢。若入宗鏡。智行俱成。我慢山崩。貪癡水竭。勝負情盡。差別業亡。如弄珠吟云。消六賊兮爍四魔。摧我山兮竭愛河。龍女靈山親獻佛。貧兒衣裏枉蹉跎。(宗鏡錄)
妙吉祥如意
文章: 6294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從須深盜法經探源,辨正世尊親傳原始佛教,即是大乘佛法

文章 妙吉祥如意 »

怪道1412 寫: 週四 6月 08, 2023 12:14 pm 現觀有六現。謂現前。觀。謂觀察。即真理常現在前。妙智恒能觀察。不令間斷。任運相應……
四智諦現觀。謂正體後得二智緣真俗。真俗。二諦也。
五邊現觀。謂智諦觀後。觀諸緣安立世出世智。
六究竟現觀。謂盡無生等究竟位智。
唯有常常時,恒恒時,如來若出世,若不出世,諸法法性安立,法界安住。法流法行,法住法相,法爾如是~~
不以心分別。一切皆佛。豈捨魔界求佛界耶。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非心非佛
文章: 678
註冊時間: 週五 2月 17, 2023 12:06 pm

Re: 從須深盜法經探源,辨正世尊親傳原始佛教,即是大乘佛法

文章 非心非佛 »

慧解脫,只得法住智。

慧解脫阿羅漢,才得涅槃智。
非心非佛
文章: 678
註冊時間: 週五 2月 17, 2023 12:06 pm

Re: 從須深盜法經探源,辨正世尊親傳原始佛教,即是大乘佛法

文章 非心非佛 »

慧解脫還有貪欲,還沒有心解脫。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