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蘊有形有質.六根中就佔了五根.五根就有五入. 是產生受等的引爆點
從唯識的角度.八個識都有五種心所.也就是五遍行
觸是首發.觸緣作意.後三繼起.五塵即入
由此可見.觸當下的反應是關鍵
是無知.任其引發連鎖效應?還是覺察.立斷?
須從這些細微處整治?
休庵餘語
-
- 文章: 705
- 註冊時間: 週一 10月 25, 2021 8:10 pm
Re: 休庵餘語
那就〈作意〉吧 !
色→受→想 →行→識
(快如電光)
必須在色、受、想 → 行 ;中間建立起間隔(覺知覺照)。
如能在色→受→想完成後,自己能不立刻有快如「反射動作般去行動(言語和行為),在〈想〉〈行〉之間建立一個緩衝間隔,這個閒隔越大,自己能從中「認識」及「整治」自己的機會越大。
白雲老禪師曾這麼說 ⇒
佛學的人要時時刻刻照顧自己的「起心動念」,維護起心動念。基於心念的起動,會肯定身行、口語的作為,而作為的動力即在意;如果,意緣清淨,那麼身口亦即清淨,而意的主宰在心,故知利害的關鍵在心念起動的導引,是關係外在的色塵緣境,彼此相應時,肯定會生起分別心,而且總不捨自我意識;但是,若能提起正念,不止於計較,而更願意去認識、了解的話,肯定會發現許多意想不到的事與理;那麼,便會有所覺悟,而覺悟的行者,才能具備幫助他人的美德。因為覺悟的價值是饒益他人,利樂群命。
色→受→想 →行→識
(快如電光)
必須在色、受、想 → 行 ;中間建立起間隔(覺知覺照)。
如能在色→受→想完成後,自己能不立刻有快如「反射動作般去行動(言語和行為),在〈想〉〈行〉之間建立一個緩衝間隔,這個閒隔越大,自己能從中「認識」及「整治」自己的機會越大。
白雲老禪師曾這麼說 ⇒
佛學的人要時時刻刻照顧自己的「起心動念」,維護起心動念。基於心念的起動,會肯定身行、口語的作為,而作為的動力即在意;如果,意緣清淨,那麼身口亦即清淨,而意的主宰在心,故知利害的關鍵在心念起動的導引,是關係外在的色塵緣境,彼此相應時,肯定會生起分別心,而且總不捨自我意識;但是,若能提起正念,不止於計較,而更願意去認識、了解的話,肯定會發現許多意想不到的事與理;那麼,便會有所覺悟,而覺悟的行者,才能具備幫助他人的美德。因為覺悟的價值是饒益他人,利樂群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