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這裏,我們不妨引一段《楞嚴經》的經文來證實一下:「迷妄有虛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國土,知覺乃眾生。」
這幾句話很清楚地告訴我們,本來圓明的真心,只因無明妄動,而轉成阿賴耶識。
所謂轉者,就像一個好好的人,因喝醉了酒,而糊塗了。
人並沒變,只不過是一時糊塗,做起事來,就越出常軌,而犯錯誤。
本來是靈明的真空,則變為頑空了,於頑空之中妄動,就由清淨四大凝結成地、水、火、風四大妄色了。故曰:「迷妄有虛空,依空立世界。」
這個世界乃是妄想 凝結所成的國土,由於轉為四大妄色,使本有的智光轉為 妄見。
妄見 是能見、所見之見,是相對之見,於是變諸種妄色 為所見之境。
妄見既久,因執著之故,就貪取少分的四大為我。
於是,這個妄見就被地、水、火、風四大妄色所包裹而成為我身。
四大本來是無知的,無論是我們身體的四大,還是山河大地、土木金石的四大,都一樣是沒有知覺的。
因妄見 執著這個身體 為自己而為有知,也就是說,四大假合之身之所以為有知,是因妄見執著了這少分的四大為自己的緣故。
真心 本來是無量無邊的,盡虛空、遍法界,只因無明,就被封固了。
就像水本來是流動的,但結成冰後,則變為滯礙不動了。
真心被無明封固,潛入四大則為心,即色雜妄想,想相為身,是為五蘊之眾生。
故云:「想澄成國土,知覺乃眾生」。這個知覺不是自覺之覺,而是妄知之覺,五蘊和合,遂為眾生。
公案很難懂
-
- 文章: 5202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既然我們知道了這個四大色身 和外面的山河大地是一樣的,那麼,我們只要將妄心化空,回復真心,就能遍一切處,真正證到 一切法皆是我自己。
生公說法,頑石點頭,也就是經中所說的「情與無情,同圓種智」也。
故內五根、外六塵統統是八識的相分,無一不是自己。
請看,誰有這麼富貴?
而今既已聞到佛法,再不好好用功,豈不辜負了佛、菩薩和你自己?!
因此,無論是參禪、念佛,還是修密,要成就則必須內脫身心、外除世界,才可以把相分和見分除掉,而返本還原。
反之,倘若執著身心、世界,則生死永遠不了。
我們用功的人,功夫做得好,這個虛幻妄身 勢必會消融無存。
所以宗下常說:「妄想消盡幻身融。」妄想沒有了,這個幻身也就沒有了,幻妄身心無存,這個影子世界 也隨之而消。
故而,見性時,虛空粉碎、大地平沈,一切都不可得。但在不可得當中,並不是斷滅空,而有個了了靈知在。
這個了了靈知,是無能知、無所知的。
經云:「般若無知」,這個無知 是無所不知之真知,乃吾人之本來面目也。
這個無知 是無所不知之真知,乃吾人之本來面目也。
生公說法,頑石點頭,也就是經中所說的「情與無情,同圓種智」也。
故內五根、外六塵統統是八識的相分,無一不是自己。
請看,誰有這麼富貴?
而今既已聞到佛法,再不好好用功,豈不辜負了佛、菩薩和你自己?!
因此,無論是參禪、念佛,還是修密,要成就則必須內脫身心、外除世界,才可以把相分和見分除掉,而返本還原。
反之,倘若執著身心、世界,則生死永遠不了。
我們用功的人,功夫做得好,這個虛幻妄身 勢必會消融無存。
所以宗下常說:「妄想消盡幻身融。」妄想沒有了,這個幻身也就沒有了,幻妄身心無存,這個影子世界 也隨之而消。
故而,見性時,虛空粉碎、大地平沈,一切都不可得。但在不可得當中,並不是斷滅空,而有個了了靈知在。
這個了了靈知,是無能知、無所知的。
經云:「般若無知」,這個無知 是無所不知之真知,乃吾人之本來面目也。
這個無知 是無所不知之真知,乃吾人之本來面目也。
-
- 文章: 5202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法執」即我所執之法。
凡夫 誤以為自己的身體、自己的思想 是實實在在的,以為這個身心世界 是實有的。
身內五根為「正報」,身外六塵、衣食住行等等為「依報」,這就是凡夫的法執。
外道所執的是妄想涅槃。
二乘所執的是偏空涅槃。
菩薩所執的是取證真如(以為真如可證)。
所以說,二乘和菩薩 雖然已經有所修證,但仍然是迷悟相對,還在生滅裏。
就是修到了第八地菩薩,已經證到平等真如,也還有執著,叫微細法執。
這一切都是一個「執著」,這都是「法」,都因為「有所得」、「有所證」。
《心經》云:「以無所得故」,這才是究竟法。
生滅消匿,凡聖情盡,方見一心之用。
直到最後,一切都沒有了,禪宗裏叫「一絲不掛」,那才是「歸家穩坐」。
只有破盡人我、法我二執,才能顯現一心,是名為佛。
佛教的理論分析起來 是很細密的,修行方法 也很多很深。
但是,我們不能光去分別名相,執著在名相上,記取名言,那就離道更遠,而且大家分別爭辯也就更多。
我們要知道「即相即性、即性即相,相就是性、性就是相」。
只有領會了 性相不二,才算真正得到了佛法的要領。
領會了 性相不二,才算真正得到了佛法的要領。
凡夫 誤以為自己的身體、自己的思想 是實實在在的,以為這個身心世界 是實有的。
身內五根為「正報」,身外六塵、衣食住行等等為「依報」,這就是凡夫的法執。
外道所執的是妄想涅槃。
二乘所執的是偏空涅槃。
菩薩所執的是取證真如(以為真如可證)。
所以說,二乘和菩薩 雖然已經有所修證,但仍然是迷悟相對,還在生滅裏。
就是修到了第八地菩薩,已經證到平等真如,也還有執著,叫微細法執。
這一切都是一個「執著」,這都是「法」,都因為「有所得」、「有所證」。
《心經》云:「以無所得故」,這才是究竟法。
生滅消匿,凡聖情盡,方見一心之用。
直到最後,一切都沒有了,禪宗裏叫「一絲不掛」,那才是「歸家穩坐」。
只有破盡人我、法我二執,才能顯現一心,是名為佛。
佛教的理論分析起來 是很細密的,修行方法 也很多很深。
但是,我們不能光去分別名相,執著在名相上,記取名言,那就離道更遠,而且大家分別爭辯也就更多。
我們要知道「即相即性、即性即相,相就是性、性就是相」。
只有領會了 性相不二,才算真正得到了佛法的要領。
領會了 性相不二,才算真正得到了佛法的要領。
-
- 文章: 5202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有一次,潭州東明遷禪師和真如庵忠道者在一起閱讀《楞嚴經》,至「如我按指,海印發光」處,忠問:「如我按指,海印發光,佛意如何?」
遷禪師說:「釋迦老子好與二十棒!」
忠問:「為什麼如此?」
師喝道:「用按指作麼?」
(為什麼要按指呢?難道只有按指才放光,不按指就不放光了嗎?這放光不只是佛顯神通,放出大光明,震動十方世界,也不是另有一個寶物——海印。而是用海印來比喻我們的自性、比喻一真法界。這一真法界無時無刻不在放光。絕非有所舉動,它才放光,才見性的存在。無動作時,性也沒有隱沒,也在發光。我們的佛性,時時都在各人面門放光,從來沒有間斷,真性沒有退隱的時刻。我們的一切言談舉措都是一真法界的妙用,這也是海印放光。即便我們不見、不聞、不行動時,也沒有失掉它的妙用,它仍在發光。因為它是湛然不動、不生不滅的。)
忠道者接著問:「汝暫舉心,塵勞先起,又作麼生?」
(雖然佛性時時都在發光,但一舉心動念,就把本性光明遮蔽不見了,這又怎麼解釋?)
遷禪師厲聲猛喝:「也是海印發光!」
大家注意,這句話非常重要!大家不要以為 起心動念或有所舉動,就是塵勞妄念,把心光遮了。那是斷章取義,割裂經文,誤解了。經裏不是明明說「寶覺真心,各各圓滿」嗎?要曉得,這言談舉動 正是真如佛性的妙用!我們在前面曾多次講過。
昔異見王問婆羅提尊者:「性在何處?」尊者說:「性在作用。」王問:「是何作用?」尊者曰:「在胎為身,處世為人,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辨香,在舌談論,在手執提,在足運奔。」
因此,所有一切舉止行動 都是我們真心的妙用,都是真心的顯現,不要當作妄想妄動。
遷禪師說:「釋迦老子好與二十棒!」
忠問:「為什麼如此?」
師喝道:「用按指作麼?」
(為什麼要按指呢?難道只有按指才放光,不按指就不放光了嗎?這放光不只是佛顯神通,放出大光明,震動十方世界,也不是另有一個寶物——海印。而是用海印來比喻我們的自性、比喻一真法界。這一真法界無時無刻不在放光。絕非有所舉動,它才放光,才見性的存在。無動作時,性也沒有隱沒,也在發光。我們的佛性,時時都在各人面門放光,從來沒有間斷,真性沒有退隱的時刻。我們的一切言談舉措都是一真法界的妙用,這也是海印放光。即便我們不見、不聞、不行動時,也沒有失掉它的妙用,它仍在發光。因為它是湛然不動、不生不滅的。)
忠道者接著問:「汝暫舉心,塵勞先起,又作麼生?」
(雖然佛性時時都在發光,但一舉心動念,就把本性光明遮蔽不見了,這又怎麼解釋?)
遷禪師厲聲猛喝:「也是海印發光!」
大家注意,這句話非常重要!大家不要以為 起心動念或有所舉動,就是塵勞妄念,把心光遮了。那是斷章取義,割裂經文,誤解了。經裏不是明明說「寶覺真心,各各圓滿」嗎?要曉得,這言談舉動 正是真如佛性的妙用!我們在前面曾多次講過。
昔異見王問婆羅提尊者:「性在何處?」尊者說:「性在作用。」王問:「是何作用?」尊者曰:「在胎為身,處世為人,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辨香,在舌談論,在手執提,在足運奔。」
因此,所有一切舉止行動 都是我們真心的妙用,都是真心的顯現,不要當作妄想妄動。
-
- 文章: 5202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心燈錄》卷一
此我實相無相
問曰:「此我實相無相,世尊開示大眾,當教人在離一切相,獨知獨覺,深隱秘密寂滅境中識此真我,而何以以手拈花?
顯然在人眼目中,不離身心幻化,為教外別傳。無形無相之我,得返本還源之根本,而歸於寂靜,乃謂上等人說。則包含十方,小則細入微塵。現成之理,不煩思議 而可即得也。只可引上中下三等,教外之傳方可為佛祖之師。乃是世尊權法,為三等人 不能即信,故善誘之,必歸於此,始是住手之地。
無始至今,總是一真法界,並無分別。故為造作,乃自然而然 而勢所必至如此,雖此我亦無如何也。 ,
都在眼目之前,豈可指之為無定之幻? 若是拈花乃顯然之幻,不可以謂之正傳,則是成過十方諸佛亦幻,墮落十方眾生亦幻,諸佛之樂亦幻,眾生之苦亦幻,都如夢如幻,何以謂之一真法界?
謂之一真法界者,蓋無往而不真也。可乎。耶?
佛只有此一真佛乘教人,其餘皆黃葉也,非佛本心也。
人,暫離一切相,以識此我,名曰根本。
上,時時是樂寂滅,時時是樂莊嚴,時時是無形無相,時時是與諸佛應酬,都是真,不是幻。
我在處皆真,在三千大千處,三千大千皆真,可得謂拈花為幻?幻。
此我實相無相
問曰:「此我實相無相,世尊開示大眾,當教人在離一切相,獨知獨覺,深隱秘密寂滅境中識此真我,而何以以手拈花?
顯然在人眼目中,不離身心幻化,為教外別傳。無形無相之我,得返本還源之根本,而歸於寂靜,乃謂上等人說。則包含十方,小則細入微塵。現成之理,不煩思議 而可即得也。只可引上中下三等,教外之傳方可為佛祖之師。乃是世尊權法,為三等人 不能即信,故善誘之,必歸於此,始是住手之地。
無始至今,總是一真法界,並無分別。故為造作,乃自然而然 而勢所必至如此,雖此我亦無如何也。 ,
都在眼目之前,豈可指之為無定之幻? 若是拈花乃顯然之幻,不可以謂之正傳,則是成過十方諸佛亦幻,墮落十方眾生亦幻,諸佛之樂亦幻,眾生之苦亦幻,都如夢如幻,何以謂之一真法界?
謂之一真法界者,蓋無往而不真也。可乎。耶?
佛只有此一真佛乘教人,其餘皆黃葉也,非佛本心也。
人,暫離一切相,以識此我,名曰根本。
上,時時是樂寂滅,時時是樂莊嚴,時時是無形無相,時時是與諸佛應酬,都是真,不是幻。
我在處皆真,在三千大千處,三千大千皆真,可得謂拈花為幻?幻。
-
- 文章: 5202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九八、泊在平地
〖公案原文〗
師一日雲:今時參禪人,如蠅子相似,有些腥膻氣味便泊。須是從頭與他拈卻,到無氣味處,泊在平地上。從上來作家宗師能為人,惟睦州,見你有坐地處,便鏟卻。從頭秖是鏟將去。
〖鋸解秤砣〗
有一天,大慧禪師說:現在參禪的人,稍微得點消息,便住在上面,死抱著不放。就象那蠅子一樣,有點兒腥膻氣味,它就粘著上了。
必須“驅耕夫牛、奪饑人食”,把他的消息徹底奪去。使他到無氣味處,泊在平地上——本地風光,朗然現前了!
禪宗祖師,為人的手段很多。比如睦州禪師,見你有粘著處,立即鏟掉。再有再鏟,一直鏟下去。待徹底鏟盡,看,是什麼!
讓我們來看看睦州禪師是怎樣鏟雲門的吧:
睦州才見雲門來,便閉卻門。
雲門扣門,睦州問:“你是誰?”
雲門答:“我是文偃。”
睦州曰:“作甚麼?”
雲門曰:“己事未明,乞師指示。”
睦州開門一見,便閉卻。
雲門如是連三日扣門。
至第三日,睦州開門,雲門拶入,睦州便擒住曰:“道!道!”
雲門擬議,睦州便推出曰:“秦時[車+度]轢鑽!”遂掩門,損雲門一足。
雲門從此悟入。
[車+度]轢(讀音極似“陀螺”),就是“轉”的意思。
[車+度]轢鑽,就是陀螺——一種在地上轉的玩具。陀螺轉起來的時候,就粘在一個地方,一直在那個地方轉。
秦時——秦朝的時候,比喻由來已久了。
秦時[車+度]轢鑽,意思是說:“你早就是這麼粘著!”
〖公案原文〗
師一日雲:今時參禪人,如蠅子相似,有些腥膻氣味便泊。須是從頭與他拈卻,到無氣味處,泊在平地上。從上來作家宗師能為人,惟睦州,見你有坐地處,便鏟卻。從頭秖是鏟將去。
〖鋸解秤砣〗
有一天,大慧禪師說:現在參禪的人,稍微得點消息,便住在上面,死抱著不放。就象那蠅子一樣,有點兒腥膻氣味,它就粘著上了。
必須“驅耕夫牛、奪饑人食”,把他的消息徹底奪去。使他到無氣味處,泊在平地上——本地風光,朗然現前了!
禪宗祖師,為人的手段很多。比如睦州禪師,見你有粘著處,立即鏟掉。再有再鏟,一直鏟下去。待徹底鏟盡,看,是什麼!
讓我們來看看睦州禪師是怎樣鏟雲門的吧:
睦州才見雲門來,便閉卻門。
雲門扣門,睦州問:“你是誰?”
雲門答:“我是文偃。”
睦州曰:“作甚麼?”
雲門曰:“己事未明,乞師指示。”
睦州開門一見,便閉卻。
雲門如是連三日扣門。
至第三日,睦州開門,雲門拶入,睦州便擒住曰:“道!道!”
雲門擬議,睦州便推出曰:“秦時[車+度]轢鑽!”遂掩門,損雲門一足。
雲門從此悟入。
[車+度]轢(讀音極似“陀螺”),就是“轉”的意思。
[車+度]轢鑽,就是陀螺——一種在地上轉的玩具。陀螺轉起來的時候,就粘在一個地方,一直在那個地方轉。
秦時——秦朝的時候,比喻由來已久了。
秦時[車+度]轢鑽,意思是說:“你早就是這麼粘著!”
-
- 文章: 5202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龍樹菩薩在《中論·觀去來品》中說:「已去無有去,未去亦無去。離已去未去,去時亦無去。」
我們同樣可以用這樣的道理來解釋「無生」:
「已生無有生,未生亦無生。離已生未生,生時亦無生。」什麼意思呢?
譬如,春天的草,已長出一尺高了,因草已生出來,故名為春草,那就不能稱它為生了。
換句話說,既然草已長成,生的過程已經消失、已經沒有了,還談什麼生呢?所以,「已生無有生」。本來這草 可以長兩尺高,眼前只長了一尺,還有一尺沒生出來,既然還沒有生,就沒有生的現象表現出來,亦不能稱之為生,故云「未生亦無生」。
以此推理,既然已生的草 不能謂之生,未生的草 也不能謂之生,生相是飄渺不可得的。
離開這個已生、未生,只說「生的時候」吧。
既然已經離開了已生、未生——「離已生未生」,那還有什麼「生的時候」可說呢——「生時亦未生」。所以「生」是了不可得的。此即無生之理。
我們同樣可以用這樣的道理來解釋「無生」:
「已生無有生,未生亦無生。離已生未生,生時亦無生。」什麼意思呢?
譬如,春天的草,已長出一尺高了,因草已生出來,故名為春草,那就不能稱它為生了。
換句話說,既然草已長成,生的過程已經消失、已經沒有了,還談什麼生呢?所以,「已生無有生」。本來這草 可以長兩尺高,眼前只長了一尺,還有一尺沒生出來,既然還沒有生,就沒有生的現象表現出來,亦不能稱之為生,故云「未生亦無生」。
以此推理,既然已生的草 不能謂之生,未生的草 也不能謂之生,生相是飄渺不可得的。
離開這個已生、未生,只說「生的時候」吧。
既然已經離開了已生、未生——「離已生未生」,那還有什麼「生的時候」可說呢——「生時亦未生」。所以「生」是了不可得的。此即無生之理。
-
- 文章: 5202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一」是一個,「異」是多個。
不一不異,是說既不是一個,也不是多個。「一」是相同之意,「異」是差別之意。
「不一」者就是說 世上無一物不是由「多」聚合成的。
以我們的身體而言,是由皮膚、肌肉、骨骼、神經、心、肝、肺、脾、胃、腎等等組合而成,足見不是「一」了。因為五臟六腑各司其職,此部份不同彼部份,心是心,肝是肝,不是一個,各不相同,故身體為多個器官 聚合而成。但若說是多個,又不對了。
因為身體是一個整體,多個器官聚合而成的是一個人,而不是多個人。這就是「不異」。本體為一,有什麼差別呢?因此,可說多為一,說一為多,一多無礙。
佛法就是這麼圓融透徹,誠非其他宗教可比,由此可見一斑了。
再說「不來不去」。若說「來」,人自何處來呢?不來,又何以有人呢?若說「去」,人將到何處去呢?不去,何以人又會消失呢?這個問題是現今哲學家想解決而又無法解決的神秘難題。只有學佛修證才知道,來、去是虛幻的妄想,一切眾生的本體——真如佛性,是不來不去、不生不滅的。世間的一切事物都是虛妄幻想,無不是由我們妄想、分別、執著、顛倒而成。於是,才有生有滅、有常有斷、有一有異、有來有去。
剛才,我們由對不生不滅的解釋,而旁及到不常不斷、不異不一、不來不去的妙理。
我們當知:一切相對的事相 都是虛幻的,只有真心 才是絕對真實的。
相對的都是妄心所致,都是虛幻的假相,都是由我們分別計度、妄想執著而來的,故稱「遍計所執性」。
須把這個「遍計所執」打倒,識得「依他起」,識得有相的事物 都沒有自體,都是因緣和合而成。
只有識得「依他起」,才能證得覺者智,證得「圓成實性」。
那就會親切、深徹地感受到,世間一切事物 皆我人真性所顯現、所作成,本不生滅,本無得失。就不再去追逐物境、貪取無厭了,從而歸家穩坐。
不一不異,是說既不是一個,也不是多個。「一」是相同之意,「異」是差別之意。
「不一」者就是說 世上無一物不是由「多」聚合成的。
以我們的身體而言,是由皮膚、肌肉、骨骼、神經、心、肝、肺、脾、胃、腎等等組合而成,足見不是「一」了。因為五臟六腑各司其職,此部份不同彼部份,心是心,肝是肝,不是一個,各不相同,故身體為多個器官 聚合而成。但若說是多個,又不對了。
因為身體是一個整體,多個器官聚合而成的是一個人,而不是多個人。這就是「不異」。本體為一,有什麼差別呢?因此,可說多為一,說一為多,一多無礙。
佛法就是這麼圓融透徹,誠非其他宗教可比,由此可見一斑了。
再說「不來不去」。若說「來」,人自何處來呢?不來,又何以有人呢?若說「去」,人將到何處去呢?不去,何以人又會消失呢?這個問題是現今哲學家想解決而又無法解決的神秘難題。只有學佛修證才知道,來、去是虛幻的妄想,一切眾生的本體——真如佛性,是不來不去、不生不滅的。世間的一切事物都是虛妄幻想,無不是由我們妄想、分別、執著、顛倒而成。於是,才有生有滅、有常有斷、有一有異、有來有去。
剛才,我們由對不生不滅的解釋,而旁及到不常不斷、不異不一、不來不去的妙理。
我們當知:一切相對的事相 都是虛幻的,只有真心 才是絕對真實的。
相對的都是妄心所致,都是虛幻的假相,都是由我們分別計度、妄想執著而來的,故稱「遍計所執性」。
須把這個「遍計所執」打倒,識得「依他起」,識得有相的事物 都沒有自體,都是因緣和合而成。
只有識得「依他起」,才能證得覺者智,證得「圓成實性」。
那就會親切、深徹地感受到,世間一切事物 皆我人真性所顯現、所作成,本不生滅,本無得失。就不再去追逐物境、貪取無厭了,從而歸家穩坐。
-
- 文章: 5202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a唐朝有個龐蘊居士,一家四口都圓證大道了。他說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偈子:「有男不婚,有女不嫁,大家團圞圓,共說無生話。」因為他們一家都修證有成,所以,不屑做那種世俗的婚禮之事了,兒子不結婚,女兒不嫁人,全家相聚共說「無生話」。你看這有多少妙趣,全家都證到無生法忍了。
b宋朝的大慧宗杲(妙喜)禪師寫信開示當時的羅快然居士,有下面一段話:
昔龐居士有言:「有男不婚,有女不嫁,大家團圞圓,共說無生話。」後來,元豐間,有個士人,謂之無為居士,姓楊、名傑、字次公。嘗參前輩,於宗門中有真實得力處。
曾和龐公此偈云:「男大須婚,女長須嫁,討甚閒工夫?更說無生話!」
這兩個俗漢子,將他十方常住 一片田地,不向官中印契,各自分疆列界,道我知有,而時時向無佛處稱尊。
c當時亦有個不平的,謂之海印信禪師,時住蘇州定慧。因見無為此偈,亦有一偈曰:「我無男婚,亦無女嫁,困來便打眠,管甚無生話。」
這三個老漢說此三偈,快然居士開眼也著、合眼也著、不開不合也著。
妙喜見得,冷地看。看則不無,畢竟快然居士向開眼處著到耶、合眼處著到耶、不開不合處著到耶?若在開眼處著到,則落在龐公圈裏;
在合眼處著到,則落在楊無為圈裏;
在不開不合處著到,則落在海印禪師圈裏。
快然見恁麼說,定道「總不恁麼」。若總不恁麼,又落在妙喜圈裏。
要出三老圈則易,要出妙喜圈則難。
快然畢竟如何出得?待歸延平嫁了女,卻緩緩地來為你說破。
因記得古德一偈,並書其後,庶幾快然不在中途躲根,亦老婆心之切耳。
偈曰:「學道如鑽火,逢煙未可休,直待金星現,歸家始到頭。」
更有一個問頭:「且哪里是快然歸的家?」若透得這一問,男婚女嫁都在裏許;若未識得家,且業識茫茫,盡在外邊走!亦怪妙喜不得。
b宋朝的大慧宗杲(妙喜)禪師寫信開示當時的羅快然居士,有下面一段話:
昔龐居士有言:「有男不婚,有女不嫁,大家團圞圓,共說無生話。」後來,元豐間,有個士人,謂之無為居士,姓楊、名傑、字次公。嘗參前輩,於宗門中有真實得力處。
曾和龐公此偈云:「男大須婚,女長須嫁,討甚閒工夫?更說無生話!」
這兩個俗漢子,將他十方常住 一片田地,不向官中印契,各自分疆列界,道我知有,而時時向無佛處稱尊。
c當時亦有個不平的,謂之海印信禪師,時住蘇州定慧。因見無為此偈,亦有一偈曰:「我無男婚,亦無女嫁,困來便打眠,管甚無生話。」
這三個老漢說此三偈,快然居士開眼也著、合眼也著、不開不合也著。
妙喜見得,冷地看。看則不無,畢竟快然居士向開眼處著到耶、合眼處著到耶、不開不合處著到耶?若在開眼處著到,則落在龐公圈裏;
在合眼處著到,則落在楊無為圈裏;
在不開不合處著到,則落在海印禪師圈裏。
快然見恁麼說,定道「總不恁麼」。若總不恁麼,又落在妙喜圈裏。
要出三老圈則易,要出妙喜圈則難。
快然畢竟如何出得?待歸延平嫁了女,卻緩緩地來為你說破。
因記得古德一偈,並書其後,庶幾快然不在中途躲根,亦老婆心之切耳。
偈曰:「學道如鑽火,逢煙未可休,直待金星現,歸家始到頭。」
更有一個問頭:「且哪里是快然歸的家?」若透得這一問,男婚女嫁都在裏許;若未識得家,且業識茫茫,盡在外邊走!亦怪妙喜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