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随筆

一點念想
勿忘初心
文章: 705
註冊時間: 週一 10月 25, 2021 8:10 pm

Re: 學佛随筆

文章 勿忘初心 »

阿飄 寫: 週三 7月 17, 2024 5:47 pm 『眾生』

也許我們可以解釋為:「眾念所生」

即然是念頭,當然就是虛妄不實。

既然虛妄不實!?我們日常不是也被五蘊(我/我所)「制約」了,
不是嗎!?
色→受→想→行→識。

日常一件「人/事 」⇒
時常引出 (五蘊) →

瞋/喜/憂/悲/惱/苦。

為何如此 ?
因全把「我」看的很實在 !
勿忘初心
文章: 705
註冊時間: 週一 10月 25, 2021 8:10 pm

Re: 學佛随筆

文章 勿忘初心 »

(接續主題)

佛陀為何一開頭就教導並囑咐行菩薩行者們,須破這「四相」的重要性。因為「生死」都在裡頭 !

但也不是一昧強逼自己無啊~無啊~非啊~非啊!空啊~空啊;甚至研究起全經有幾個〈非〉字 !或純感性的冥想催眠!老實說這些力量很有限。

佛說「三寶」。即〈佛〉、〈法〉、〈僧〉三寶。〈法〉寶從何見?!

《 見緣起即見〈 法 〉,見法即見佛 》

如此才能「實實在在服貼」的
⇒〈皈依法〉。(信服/勝解)

我們是〈三界〉相很重的眾生,不論自己行何種〈道〉?
(解脱道/佛菩提道)

無論修持何種〈法門〉?
如果沒有一份厭離(娑婆)的心念在心頭!也就是如果仍對娑婆事物看的很「實在」。
又何謂娑婆事物?也就是對自己「身心」的〈愛著〉!
如果不先淡除〈我相〉,那就更遑論後面的三相了!!

否則的話依然修行也修,愛娑婆仍愛娑婆(爱→取→有),那不就是生老死的結果?!你還能去哪裡?!還不是依然原地踏步?!

生命的流轉不是個別看,有些人看緣起(十二緣起支)是看成一塊一塊的。
十二支按理說是〈不可得〉。三世二重因果乃是方便的角度而立;
為何呢?!'因為每支皆「相依而生」且是「此生故彼生」!彼靠此此靠彼;有老死因有〈生〉,有生因〈有〉,有因〈取〉才有,有取因有〈爱〉;若回溯到源頭皆因「無明」!但實際上各各都像詐騙集團般;支支相互欺騙實不可得!

有了〈色〉則執著〈受〉;有受則陷入〈想〉~〈行〉~〈識〉。都以為各各實實在在,所以都誤以互相真實!

所以,
為何有些人不需要很深的〈定〉?!

因為終極點在「緣起」當中明白法〈無自性〉。而不是往法的細膩處不斷的追逐。有人因執著習氣濃厚才須依禪定去調伏,往内作觀察。

究竟處在佛陀時代;很多人都是〈慧解脱〉〈心解脱〉,並不需要太深的定。
(慧解脱、心解脱也是斷了「爱取有」,只是「方法」不從甚深襌定)

為何要很深的定?因為煩惱重;所以要繼績~繼續不斷深入定。就如「七種解脱」;有的人一剎那即解脱!有些人就必需從欲界→色界→無色界~~~逐步來。因為每人〈根性〉不一樣!
故云⇒〈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修行怎麽修?針對「苦集」。
若離開苦集無路可走。

在緣起支⇒
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爱→取→有→生→老死。

因爱→取→有,眾生因有不同的生老死,故有不同三界的生老死。三界相因各各眾生的三界相而有差別,故說「萬法唯心造」。
雖說無明不可得,但眾生在「執著顛倒」時有沒有〈無明〉?!當然有!因有了無明才有了三界輪廻。
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才有輪廻!

眾生有〈我〉。
對〈我〉的爱著根深蒂固,卻視而不見!!

我啊~做了很多善事~度了很多人!
我啊~~學了很多法,得了很多法益,大家都還沒學會。
我啊~是為大家好!大家都該聽我的。
慈悲心就該這樣發~~該如此如此做。
我啊~~我已開悟,已知不復更知。
我啊~已是見性佛了。

不斷的我!莪!我!

只問你⇒
日常中〈愛取有〉仍在否?
(瞋/喜/憂/悲/惱/苦)

竟然不知不覺,在不斷修行中所得的功德不斷回到自己的〈我相〉,修了老半天浪費大好光陰!
竟仍是在原地踏步!豈不是悲哀 !
豈又能遑論破人相,眾生相 ,壽者相 !
勿忘初心
文章: 705
註冊時間: 週一 10月 25, 2021 8:10 pm

Re: 學佛随筆

文章 勿忘初心 »

竟全然不知 !
最根源的執著就是那個「我」相 !
修來修去沒想仍是原地踏步!

所以菩薩是自利利他,為何要〈覺〉?!要〈覺〉眾生為何輪廻?!不然自己又掉入(執取)了其中,使自己不得解脱又豈能度眾生?

我們全因這個〈我〉沒淡沒斷!
工夫才上不去。
這可不是要〈斷滅〉一切法,而是眾生是在這個《度》的「因緣」當中〈妄執〉一法才開始顛倒!

如是因緣生生滅滅,就僅在乎覺不覺。就如⇒

我們看電視,知道那是假的就好;我們不需證明是假的,就把電視給碴了。只要不執著就好。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無相是來自觀察緣起,而不是來自冥想幻想成的無。智慧全來自緣起而全活了起來。此時才知一切緣起處皆是菩薩渡化眾生處。
五蘊即我。五蘊是使我們輪廻的根本。
但我們也能由此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流轉十二緣起使我們流轉三界,還滅十二緣起一樣是緣起。只是不執不著如此而矣。
是故;懂的悟入的人,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哪個地方不是悟入處?
哪個地方不是緣起處?!
如是緣起處只要如是觀察而不落入顛倒,都是悟入處 !不是嗎?!

爱→取→有→生→老死
這才知超越生死!有沒有生死?
沒有!!僅是顛倒而矣!無老死亦無老死盡,這才叫超越生死。

一旦當觀察到生活的苦集(因緣而起的執著爱取)以及生命的虛假 ( 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厭離不是對世間的敵對而全盤否定,而是全因我們對身心的爱著而所緊密捉著世間法。不是嗎?

所以;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行者,重要在真〈覺悟〉!否則都是在增長自己的〈虛妄執著爱取〉而矣。

是故金剛經教導我們
1 )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 發菩提心。
2 ) 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 不住亦無所得。
3 ) 度盡眾生 = 因能無所得的心才能顯現大慈大悲心。

「菩提心」必須與〈覺〉相應,以真覺而發菩提心的人會起大悲,起大悲的人會善巧方便不執著(不住);而無所得,因能無所得(不住)的心才能興大慈大悲心。這份無所得的心才知如何才是發菩提心。

不然充其量只是「好心/善心」而矣。也不是說沒有甪,但是它並不清淨!
因為它並不是與〈覺〉相應的〈菩提心〉!
自己都還在迷仍在執;自己依然在飄!度誰呀?!

所以才度出很多的 ⇒
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不是嗎?

如何降伏其心?!
就是不能落入「顛倒妄想執著」如此而矣(色聲香味觸法)。

在因緣和合的萬法中,因而妄想有一法可得而落入虛妄執取之中。
也因有〈我相、人相、眾生個、壽者相〉四相存在,而有後面跟著種種的執著(爱→取→有)而存在。
如果說我不全部都捨,只留一點點就好。行不行?
一和非一;在邏輯上即全部。因為你(被視為一)的存在,則非一就跟著在!我保留著左邊!沒有右邊何來左邊!?我保留上面就好!沒下面豈有上面!
為了保留一點愛著;說白了!沒有「我」相又何來左右上下?!
不是嗎 ?!
勿忘初心
文章: 705
註冊時間: 週一 10月 25, 2021 8:10 pm

Re: 學佛随筆

文章 勿忘初心 »

於是佷多人一有悟境;就以為自己開悟了!見性了!成聖成佛了!

如果真的明瞭何謂〈五蘊魔〉?!即知道自己已經著了道了!更遑論有更多的〈五十陰魔〉!

如自己平時不檢驗自己 ?!

自己在日常仍有濃厚的我相嗎 ?!

即是日常一件事能輕易引發你的 ⇒
瞋/喜/憂/悲/惱/苦!

如此你的→
玄關一指 / 佛力加持 / 電線杆 / 襌杖-不受後有 / 盪盪心無著-五樓法~~
只問斷了「愛取有」了也未?!斷了才真正稱之「心行處滅」!

是故是信你自己的〈五蘊魔〉?!
亦是信佛陀所宣說的出離生死的教法?!

我們學佛行者之心路歷程中,最大的障礙即是強烈的「我相〈自我意識〉」;就像影子隨着身體,遇到任何關係自我的緣境,便會頓然顯現出來。意識的內涵,雖然不定是感性或理性的,但總歸都自我的情識作用。

人心畢竟是依內境(內心世界),緣外塵境(色、聲、香、味、觸、法)透過眼耳鼻舌身的感覺產生念頭、感知、感官知覺下塑造「我、我所」行為造作染著固定制約。這些造作皆以習性、經驗養成等來判斷它的善惡好壞,苦樂悲歡,而且前念後念輾轉相續念念遷流地散亂著。因為您我大家這都是日常在這般習以為常,固定及僵化的模式,當然無法切斷這樣的慣性制約,當然無法認出「覺知」。因為〈想〉→〈行〉之間乃如電光一刹那般即完成的。我們的意念、言語甚至行為立即形成。
比如一句「你再說一便」?
語氣高低,我們聽者感受一定不同!
如果對方是天生的大嗓門呢?自己莫名起的〈瞋心〉又從何而來?習氣早已成自然。是吧!

但是「覺知」「觀照」該如何培養。
可沒那容易!

平時非得有「定力」的培養!

〈定〉即是將平時我們這一念心是「心猿意馬」的「到處向外攀緣」,在色聲香味觸分別執著拉回來。
所謂依藉「所緣」來安止,就是要利用感官所接受的諸多信息來做為〈助緣〉,來安住這隻心猴,讓心有一個可以依止的對境(所緣境)而穩定下來而不再散亂(最具代表性即「九住心」)。

心在此訓練之下是非常敏銳的,一有雜念妄想以及〈不善心所〉升起;在發動(行〉之前,就能宛如照妖鏡下無所遁形。否則〈想〉→〈行〉如電光;一刹那「言/行」立即就脱口/動手了,不是嗎?!
勿忘初心
文章: 705
註冊時間: 週一 10月 25, 2021 8:10 pm

Re: 學佛随筆

文章 勿忘初心 »

如果有長期經〈九住心〉訓練培養之下,〈覺知心〉能無形中即強大起來。在日常中就能在人事中的塵境裡〈想〉→〈行〉之間能有覺(知)察出、觀照出自己的「不善心所」即將發動!而將之制止。這不是三十七道品中的四正勤嗎?!
我們可別認為觀照覺知力很輕易得。那我們就太小看自己的業力習氣了。
佛法中的〈三無漏學〉可不是隨便說說!!先持「戒」;藉由持戒來〈防非止犯〉如五戒十善(身三口四意三)制約自己之行為,再來調伏〈自我〉不燥動,能「安住」之下,才能產生覺知觀照力。

無我,這個〈無〉並不是「沒有」。
人在日常怎能沒有「情感」對應人事?又不是木頭石雕?要達心行皆止的勝境也不是一日可及!可見這個〈我〉,可不得了。昔日佛陀出世之時即云 : 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但也不是自我催眠般不負責任地逃避的〈強忍〉〈壓抑〉下的不分別。倘若什麼事都不管,都不分別,豈非越弄越糊塗?不執著不分別者,乃是「任病」!非佛法也。

小弟認為金剛經云「無我相,無人相」。如果解為不要執著汝我。
那我請問您:「既然無我相,誰人講金剛經,無人相,誰人聽金剛經」?
是故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壽者相的所有的〈無〉,乃是突破原來的〈業我〉,逐漸清淨看清自已的虛妄;自己的顛倒。如能培養出這樣的能力,那恭喜您,您將智慧日日增長!
逍遙
文章: 605
註冊時間: 週五 1月 07, 2022 3:12 am

Re: 學佛随筆

文章 逍遙 »

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為何不是菩薩?!
菩薩乃是「自覺覺他」自已都在〈迷〉了!難道要一盲引眾盲?!
=============================
自已都在〈迷〉了---這只是部分--"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的原因
而"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真正的原因
是因為菩薩不能"住相"
所謂--應無所住,指的是--應無所住相
或是--「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舉例
真正愛你的父母,從小把屎把尿,無時無刻的隨時照顧你,拉拔你長大
你父母會認為,我今天給小孩吃一餐是多大功勞?安慰你不要哭又是功勞?
每天都在細數,我今天為小孩做了多少功勞
一個真的愛你的父母,會去細算,記得,執著這些功勞嗎?
當然不會,因為他們就是無私,無條件的愛你
不是要功德,要功勞,要滿足自我成就的心態,著相的愛你
無私,無條件,不求回報的愛,正如東方虛空,不可思量
也正是--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真正的意涵
這種--無私,無條件,只問耕耘,不問收穫的心
就是菩薩道菩提心的基礎
勿忘初心
文章: 705
註冊時間: 週一 10月 25, 2021 8:10 pm

Re: 學佛随筆

文章 勿忘初心 »

〈接續主題〉

不住;不是壓抑!不是強壓下來!不是擋在心外。也不是如駝鳥般的逃避。而是要能化解、調理。

面對緣境,如果沒有〈定〉的修養,一定是直覺反應,五蘊(色→受→想→行→識)一氣呵成。你的習氣何種最濃厚,就立即起什麼反應,過程(瞋/喜/憂/悲/惱/苦)、結果(結怨/未來業)就是什麼,毫無調整的空間 ⇒
「假使百千刼,所作皆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如果有定,即而有緩衝空間,在〈想〉〈行〉之間才能建立起〈間隔〉,經「覺知」和「觀照」來產生空相。依於這一段〈間隔〉與空相相應,去多方面及深入的想,衡量利弊得失,如何相應?!從此緣境來研究、分析、認識,進而有所體會發現。即是現代人所說的「5W1H」,來多角度分析。

這些發現不一定都能有了生脫死的效用,道業哪有這麽簡單!因這關係到自己根基利鈍;知見智慧深淺,經驗知識的陌生熟練。在〈行〉之後,缺失會減少許多。(未來業)

《密嚴經》說:「名是徧計執,相是依他起。」《楞伽經》則說:「相、名是妄想自性(徧計所執),妄想是緣起自性(依他起性),正智、如如是成自性(圓成實性)。」二者雖同是唯識經典,前者為相宗,後者被歸類為性宗,故所說有差別。而《瑜伽師地論》說:「若於依他起,遠離徧計執,當體即是圓成實。」又說:「徧計所執是『相無自性性』;依他起是『生無自性性』;圓成實是『勝義無自性性』。」依《楞伽經》的解釋,所謂相,就是眼識乃至意識所照的色乃至法。依相立名,是為名。也就是語言文字。為什麼語言文字是「相無自性性」,於萬事萬物,為它取名字,而起言說,所以名是強加上去的,是假立的,是客不是主。

名歸名,萬事萬物歸萬事萬物,不會說火就冒火,談水就出水濕衣,講錢就生錢出來,言車便有車到前,是假立的。

比如:在一白板上用紅筆寫個黑字。但是紅色的黑字能代表「黑」嗎?甚至黑字就能形容出「黑」的本體嗎?!於萬事萬物,為它取名字,而起言說,所以名是強加上去的,是假立的,是客不是主。
然而,即使懂得這些道理,沒有實際的修行,一遇順境、逆緣,人的貪瞋之心一起,一旦忍無可忍,於是開戰、畜生~~~的造口業。

正如古人說的:「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親行。」口業又細分為妄言、綺語、兩舌、惡口。經典說妄言乃至惡口,「能令眾生墮於地獄、餓鬼、畜生。」
俗話說:「利劍傷人痕易合,惡口傷人恨難消。」別人的恭維、讚歎,就夠我飄飄然很久了。對惡言咒罵,就像少了一塊肉那樣的難受,且怨氣難消。

忍;决不是壓抑自己,強逼自己!久了會忍出病來逼出毛病的,是要能化解!一開頭是要先能忍下來,闆鍵是忍下之後去觀察「為何」會起這〈情識作用〉的5W1H!

在《解深密經》在詮釋六波羅密的內容時,曾謂「忍」有三種,即:<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諦察法忍〉。其中,「耐怨害忍」是指忍受無知眾生對菩薩的侮辱與迫害。「安受苦忍」是指在行菩薩道時,必須忍耐所面臨的種種自然界的災患與苦難。這兩種「忍」,都與平常所謂的「忍耐」相同,比較容易理解。
至於「諦察法忍」則是指對諸法實相的清晰觀察。能透視諸法實相(真如)的空、無自性與無生,亦即具有這種觀照諸法實相的智慧,而且此心也安住(確信、認可)在這種實相境界之中,這就是「諦察法忍」的深意。所以,「諦察法忍」其實也可以為「無生法忍」一詞做另一角度的說明。
從「諦察法忍」的角度來觀察,其中的「忍」,是指觀察諸法實相的智慧,也指具有這種智慧之後,此心對其中理趣的「安住」,亦即對那種道理,內心所具有的確信不移的心境。這種忍可以稱之為「法忍」。其與忍耐他人迫害的「生忍」是不同層次的。
勿忘初心
文章: 705
註冊時間: 週一 10月 25, 2021 8:10 pm

Re: 學佛随筆

文章 勿忘初心 »

所以;〈忍〉也是有著無限層次,也就是「修養」一樣,有無限多層次。「修養」到那裡,標準也隨之改變。

詮釋「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的整個「過程」。「過程」本身是一種變化。修行的「過程」在不斷提升自己的修養,故有無限多的層次。
完全是「絕對」,也就是說「脫離了相對法」。相對法都「不圓」,但沒有關係,因為我們是人,只要依「當下的我」去做修正。

發現真的有「無限多層次」。既然「無限多」,當然就沒有「一個」標準。

譬如「傷害到我的自尊」,這個「自尊」又是什麼?人人的「標準」都不同!以一個學佛的人來說,就看領悟多少?看破放下多少?修養有多少而有不同。光一個「傷害到自己的什麼?」就够我們依之層層突破,參之不盡了。

又如:

「傷害到我的感情」,「我的感情」是什麼?

「傷害到我的利益」,「我的利益」是什麼?

再提升一層:

「傷害到我的修養」,「我的修養」是什麼?

更提升一層:

「傷害到『我』」,「我」是什麼??

所以 !!
善與惡、是與非、對或錯、迷與悟、又是什麽呢 ?

如此就是從「諦察法忍」的角度來觀察,我們說不是嗎?!
勿忘初心
文章: 705
註冊時間: 週一 10月 25, 2021 8:10 pm

Re: 學佛随筆

文章 勿忘初心 »

逍遙法友

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如所教住!?那到底該是怎麼樣的「住」法呢?!


不住 ?是佛說不住就不住?不論怎樣就不住就對了 !全擋在外面。對為什麼不住也不去瞭解!
催眠自己、強逼自己、壓抑自己!
這决不是長久之計!!

你說要如父母般的無私奉獻?!
菩薩不是純粹依〈感性〉去做事,而是要有〈智慧〉作判斷。

然而很多人修〈空〉,〈不住〉一切都不起〈分別〉叫修空?

很多人不知何謂「無想定」!何謂「非想非非想定」?在瑜伽師地論有一〈定〉,如不看到後面的解釋,乍看宛如我們一般學佛人所認知的「空」!但實際確是名為「惡取空」!

偏偏知道世間緣起,而自己認知違背緣起法。明明知道不能惡取空,而自己偏向其坑跳。發菩提心偏偏背離菩提心!

是佛法,即非佛法,是名佛法。這不是在玩弄文字。非也,僅在破執而矣。
不要只停留在表相,要滦究它的內涵。
一切法不可得,因不可得故而方便說;既是方便說哪裡是究竟!?所以應〈依義不依語〉故須明瞭佛法真實義。

不應〈住〉即執取。因它不長久,只能随〈緣〉應對「色香味觸法」。不是頑強的掋抗而是智慧的朗照。
所謂〈無所住〉;〈不住〉不是一個穩定的東西使我們抓得到,因它是變化的所以;我們就必須它以變化不定的心態看待它。〈無常〉的事物不能以〈常〉來看待。不是〈常〉來當〈常〉一定使人煩惱痛苦(如您所在意的親情),它本質是成住壞空;生住異滅。
勿忘初心
文章: 705
註冊時間: 週一 10月 25, 2021 8:10 pm

Re: 學佛随筆

文章 勿忘初心 »

經文

「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去〈行〉?
佛陀將以「布施」來作比喻。

很多人學錯了般若後,就開始「裝呆」。
說不要〈住〉!看到紅燈就照衝過去!
唉喲~佛祖保佑;幸好沒車過來!

紅燈!!不是說不分別!?不要住!?

當然要去分別!!
紅燈因何因緣而來?
乃因「世俗諦」因此而來分別;必須随順它。
是故有云 ⇒
「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不動。」

佛陀成佛後,見阿難也即叫阿難,不會叫成須菩提!不是嗎?難到佛陀自打嘴巴說不住;不分別!自己卻分別?!
不是吧?而是我們將竹竿到莱刀!

所以有些人執「空」~「無相」~「非」~「夢幻」~「不住」而成了〈斷滅〉或將「選擇性」的失智。

那不是智慧;而是將之斷滅想,或又執取另一「塊」。
這一塊叫啥?亦稱「無相之相」「非之非相」「無住之住相」「夢幻之夢幻相」?!別忘了「一與非一」的道理。

這亦是不好懂,須好好加以思惟。

就如「無想定」和「非想非非想定」差別在哪?!究竟結果乃是差很大。

一切法不能住!是否真不住?!
舉這樣的例子好了 ⇒

我們小時候都玩過「大富翁」!
買土地~蓋房子~~走到我的房子了;給錢給錢!哇~錢好多!
錢;假的!土地房子;假的!
知道是假的,但玩的很高興!
媽媽說~~不要玩了去睡覺。明天再玩。這輩子完了下輩子再來。
玩的很精彩,會不會住?
不會!因為知道是「假的」!
假的就不能玩?!假的好玩啊!

懂的人照玩!為什麼?賺到都是錢!
錢 - 假的!假錢也可以玩,只要不執著就好。

為什麼要布施?乃是對治〈貪〉。
貪 - 是種顛倒妄想,必須以布施對治。
所以布施必須「三輪體空」,如布施仍有「愛著」就稱之〈貪〉!
貪就不是布施的本義。
所以我們常布施也一逿〈執〉,如此成不清淨施。
佛陀為何舉〈布施〉?!
因為我們有眾多煩惱,所以佛法展現種種方便;為什佛要講 ⇒

布施、持戒、精進、忍辱、襌定、智慧

因人有不同的緣起而產生不同的煩惱,才必須講這〈六度〉萬行因應對治。
所以經典上布施有七十幾種,由粗到細。因為看到〈捨〉波羅蜜的法喜來自自利他。
這就是菩薩為何常在生死中?!
因為他/她除了要斷「我執」;還要斷「法執」才能圓滿菩提道。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