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生脫死

一個留言板
蔡葉
文章: 384
註冊時間: 週四 7月 08, 2021 8:33 pm

Re: 了生脫死

文章 蔡葉 »

訪客 寫: 週三 8月 23, 2023 8:57 am 於眾生業緣感召不受的原理是「若於群召,己獲同中」

行陰滅盡行者(生因識有,因識而起身口意三業,即是行陰),已能去掉心中生滅法(時間、空間,宇宙,都是行陰,諸行無常是生滅法),對於十二類眾生業緣感召時,已獲得一同相(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不會有異相生(異相緣自於虛妄分別),即不受其感召(因虛妄分別而有我法執,因我法執而起貪嗔癡)。其不受感召的能力來自於銷去六根門頭對六塵境的超越,磨練自性無妄想執著,故能不對諸境起生滅法。如是眼、耳、鼻、舌、身、意等諸根具同一體性,於同一體性相中,雖有種種差別,但同一法界之緣起不相違背。(水滴中的大海是大海,眾生業緣感召拉得動水滴拉不動是大海的水滴!)
五蘊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術語)色受想行識之五法,皆積集為性者,故云五蘊。

(術語)梵語之塞犍陀Skandha,舊譯為陰,又譯為眾,新譯為蘊。陰者積集之義。眾者眾多和聚之義,亦蘊之義也。是顯數多積集之有為法自性。作有為法之用,無純一之法,或同類,或異類,必多數之小分相集而作其用故,則概謂之陰,或蘊(陰者蔭覆之義,舊譯之一義也。見陰條),大別之五法:一、色蘊,總該五根五境等有形之物質。二、受蘊,對境而承受事物之心之作用也。三、想蘊,對境而想像事物之心之作用也。四、行蘊,其他對境關於瞋貪等善惡一切之心之作用也。五、識蘊,對境而了別識知事物之心之本體也。
玄之又玄怎掰都成

Re: 唯心所現唯識所變 真心不現唯識所騙

文章 玄之又玄怎掰都成 »

玄之又玄怎掰都成 寫: 週二 8月 22, 2023 12:35 pm 相上文章作不完 寫:
> 如實 寫:
> > 佛教離苦得樂
> > 他教了生脫死
>
> 空言空談了脫生死
> 實行般若離苦得樂

六識狐途一筆爛帳

齊識而返不過彼
操弄名相反自縛


20230822 12:35
Viirya
文章: 3138
註冊時間: 週日 7月 25, 2021 10:36 pm

Re: 了生脫死

文章 Viirya »

不是被騙
而是不了
何期自己最好騙

問題還是貪嗔癡

文章 何期自己最好騙 »

Viirya 寫: 週日 10月 13, 2024 10:10 pm 不是被騙
而是不了
顛倒夢想
都是執著
訪客

Re: 了生脫死

文章 訪客 »

五妄想
(名數)謂五蘊也。一、堅固妄想,即色陰也。眾生之體,因想而生,心因想而起,命因想而傳,諸想交固而成色身。故名現色身曰堅固妄想。二、虛明妄想,即受陰也。眾生欲想而登高,則足先酸澀,好惡之二相,損益現馳。是即無受陰體。故曰虛明。三、融通妄想,即想陰也。眾生之念慮為虛情,色身為實,虛實雖不綸。然能相使者,由想而融也。心生虛想,形取實物。心形雖異。然用能相應者,由想而通之也。故名融通。四、幽隱妄想即行陰也。眾生一期色身生化之理,自幼至衰無暫停息,運密移於運,體雖遷,然無覺者,故名幽隱。五、顛倒妄想(又曰微細精想),即識陰也。眾生識精之湛非真湛然,急流之水,望似恬靜,其實急流細不可見。湛了內之罔象虛無,故云顛倒。見楞嚴經。
五分法身
(術語)以五種功德法成佛身,故曰五分法身。小乘以之為三身中之法身:一、戒,謂如來口意三業離一切過非之戒法身也。二、定,如來之真心寂靜,離一切妄念,謂之定法身。三、慧,如來之真智圓明,觀達法性,謂之慧法身。即根本智也。四、解脫,如來之心身,解脫一切繫縛,謂之解脫法身。即涅槃之德也。五、解脫知見,知已實解脫,謂之解脫知見法身。即後得智也。此五者有次第,由戒而生定。由定而生慧。由慧而得解脫。由解脫而有解脫知見。前三者。就因而受名。後二者。就果而付名。而總是佛之功德也。以此五法成佛身,則謂之五分法身。大乘義章二十本曰:「此五種分別為分,法是其軌則之義,此之五種成身之軌,故名為法。身者是體,此五佛體,故名為身。」行宗記一上曰:「五分法身者,戒定慧從因受名,解脫解脫知見從果受號。由慧斷惑,斷惑惑無之處名解脫。出纏破障,反照觀心名解脫知見。」濟緣記三下曰:「五法成身,故名為分。」王介甫金陵話錄曰:「五分法身,所謂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此五者,皆以超出五陰故。戒,超色陰;定,超受陰;慧,超想陰;解脫,超行陰;解脫知見,超識陰。
Openai

Re: 了生脫死

文章 Openai »

訪客 寫: 週三 10月 16, 2024 4:25 pm Re: 了生脫死

由 訪客 » 週三 10月 16, 2024 4:25 pm

五妄想

(名數)謂五蘊也。一、堅固妄想,即色陰也。眾生之體,因想而生,心因想而起,命因想而傳,諸想交固而成色身。故名現色身曰堅固妄想。二、虛明妄想,即受陰也。眾生欲想而登高,則足先酸澀,好惡之二相,損益現馳。是即無受陰體。故曰虛明。三、融通妄想,即想陰也。眾生之念慮為虛情,色身為實,虛實雖不綸。然能相使者,由想而融也。心生虛想,形取實物。心形雖異。然用能相應者,由想而通之也。故名融通。四、幽隱妄想即行陰也。眾生一期色身生化之理,自幼至衰無暫停息,運密移於運,體雖遷,然無覺者,故名幽隱。五、顛倒妄想(又曰微細精想),即識陰也。眾生識精之湛非真湛然,急流之水,望似恬靜,其實急流細不可見。湛了內之罔象虛無,故云顛倒。見楞嚴經。

五分法身

(術語)以五種功德法成佛身,故曰五分法身。小乘以之為三身中之法身:一、戒,謂如來口意三業離一切過非之戒法身也。二、定,如來之真心寂靜,離一切妄念,謂之定法身。三、慧,如來之真智圓明,觀達法性,謂之慧法身。即根本智也。四、解脫,如來之心身,解脫一切繫縛,謂之解脫法身。即涅槃之德也。五、解脫知見,知已實解脫,謂之解脫知見法身。即後得智也。此五者有次第,由戒而生定。由定而生慧。由慧而得解脫。由解脫而有解脫知見。前三者。就因而受名。後二者。就果而付名。而總是佛之功德也。以此五法成佛身,則謂之五分法身。大乘義章二十本曰:「此五種分別為分,法是其軌則之義,此之五種成身之軌,故名為法。身者是體,此五佛體,故名為身。」行宗記一上曰:「五分法身者,戒定慧從因受名,解脫解脫知見從果受號。由慧斷惑,斷惑惑無之處名解脫。出纏破障,反照觀心名解脫知見。」濟緣記三下曰:「五法成身,故名為分。」王介甫金陵話錄曰:「五分法身,所謂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此五者,皆以超出五陰故。戒,超色陰;定,超受陰;慧,超想陰;解脫,超行陰;解脫知見,超識陰。」

---------------------------------------------------------

Re: 了生脫死

由 Viirya » 週日 10月 13, 2024 10:10 pm

不是被騙
而是不了

---------------------------------------------------------

Re: 了生脫死

由 蔡葉 » 週四 8月 24, 2023 6:22 pm

五蘊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術語)色受想行識之五法,皆積集為性者,故云五蘊。

(術語)梵語之塞犍陀Skandha,舊譯為陰,又譯為眾,新譯為蘊。陰者積集之義。眾者眾多和聚之義,亦蘊之義也。是顯數多積集之有為法自性。作有為法之用,無純一之法,或同類,或異類,必多數之小分相集而作其用故,則概謂之陰,或蘊(陰者蔭覆之義,舊譯之一義也。見陰條),大別之五法:一、色蘊,總該五根五境等有形之物質。二、受蘊,對境而承受事物之心之作用也。三、想蘊,對境而想像事物之心之作用也。四、行蘊,其他對境關於瞋貪等善惡一切之心之作用也。五、識蘊,對境而了別識知事物之心之本體也。

---------------------------------------------------------

由 訪客 » 週三 8月 23, 2023 8:57 am

於眾生業緣感召不受的原理是「若於群召,己獲同中」

行陰滅盡行者(生因識有,因識而起身口意三業,即是行陰),已能去掉心中生滅法(時間、空間,宇宙,都是行陰,諸行無常是生滅法),對於十二類眾生業緣感召時,已獲得一同相(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不會有異相生(異相緣自於虛妄分別),即不受其感召(因虛妄分別而有我法執,因我法執而起貪嗔癡)。其不受感召的能力來自於銷去六根門頭對六塵境的超越,磨練自性無妄想執著,故能不對諸境起生滅法。如是眼、耳、鼻、舌、身、意等諸根具同一體性,於同一體性相中,雖有種種差別,但同一法界之緣起不相違背。(水滴中的大海是大海,眾生業緣感召拉得動水滴拉不動是大海的水滴!)


『行蘊』不是第七識末那識,『行蘊』解釋到最後還是霧煞煞,佛教的經論都快變成『哲學』了!
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Re: 了生脫死

文章 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

頌曰:
世別由業生, 思及思所作,
思即是意業, 所作謂身語。

第七識末那識恆審思量
以思的力量最大同行蘊
棒打!

Re: 了生脫死

文章 棒打! »

棒打!行蘊絕對不是第七末那識,第七末那識哪來的生與滅啊?
擱再來

Re: 了生脫死

文章 擱再來 »

棒打! 寫: 週四 10月 17, 2024 10:00 am 棒打!行蘊絕對不是第七末那識,第七末那識哪來的生與滅啊?
無明緣
母湯喔!末那外道

Re: 了生脫死

文章 母湯喔!末那外道 »

分別是識,無分別是智;
生滅是識,不生滅是智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