溈山靈祐禪師摘茶次,欲示仰山證入體性之法門。
(緣起於現象兼帶本體界,禪師見仰山終日性用,未得空理,欲與他參究理事體用道理。)
禪師謂仰山曰:「終日摘茶,袛聞子聲,不見子形。」
(整日只聽汝喋喋不休,未見汝體性顯露片刻。)
仰山撼茶樹。
(振撼茶樹,以示其體,及體之用也。)
禪師曰:「子袛得其用,不得其體。」
(振撼茶樹亦僅得其用而已,卻不能悟其體性真實!)
仰山曰:「未審和尚如何?」
(請和尚垂示,應如何始得?)
師良久。
(當下即是,動念即乖,若不如此用功,將永無了悟體性,證得無上禪定解脫力。)
仰山曰:「和尚袛得體,不得其用。」
(師父僅會住空守寂,不得其用。)
禪師曰:「放子三十棒!」
(執著有為之法,始終不能真實了悟自性,更未能體會 本無自性;體性 因緣而生諸法,超現實中 吾等體性自應緣之道理。仰山師只逞口舌之能,更不聽教導,該放三十棒!)
仰山曰:「和尚棒某甲喫,某甲棒教誰喫?」
(戲罵之間,傳承心法,乃禪宗之特質。)
禪師曰:「放子三十棒!」
(再加三十棒可也。)
公案很難懂
-
- 文章: 5247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禪宗歷代法偈-禪宗公案314
釋迦佛入涅盤說無常偈曰: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至尊釋迦牟尼佛傳法之偈: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西方一祖迦葉尊者傳法偈:法法本來法,無法無非法。何於一法中,有法有不法?
西方二祖阿難尊者傳法偈:本來付有法,付了言無法。各各須自悟,悟了無無法。
三祖商那和修尊者傳法偈:非法亦非心,無心亦無法。說是心法時,是法非心法。
四祖優波鞠多尊者傳法偈:心自本來心,本心非有法。有法有本心,非心非本法。
五祖提多迦尊者傳法偈: 通達本法心,無法無非法。悟了同未悟,無心亦無法。
六祖彌遮迦尊者傳法偈: 無心無可得,說得不名法。若了心非心,始解心心法。
七祖婆須蜜尊者傳法偈: 心同虛空界,示等虛空法。證得虛空時,無是無非法。
八祖佛陀難提尊者傳法偈:虛空無內外,心法亦然。若了虛空故,是達真如理。
九祖伏馱蜜多尊者傳法偈:真理本無名,因名顯真理。受得真實法,非真亦非偽。
十祖脅尊傳法偈: 真體自然真,因真說有理。領得真真法,無行亦無止。
十一祖富那夜奢尊者法偈:迷悟如隱顯,明暗不相離。今付隱顯法,非一亦非二。
十二祖馬鳴尊者傳法偈: 隱顯即本法,明暗元不二。今付悟了法,非取亦非離。
十三祖迦毗摩羅尊者法偈:非隱非顯法,說是真實際。悟此隱顯法,非愚亦非智。
十四祖龍樹尊者傳法偈: 為明隱顯法,方說解脫理。於法心不證,無嗔亦無喜。
十五位祖迦那提婆尊者法偈:本對傳法人,為說解脫理。於法實無證,無終亦無始。
十六祖羅多尊者法偈: 於法實無證,不取亦不離。法非有無相,內外雲何起?
十七祖僧伽難提尊者法偈:心地本無生,因地従緣起。緣種不相妨,華果亦是。
十八祖伽耶舍多尊者法偈:有種有心地,因緣能發萌。於緣不相礙,當生生不生。
十九祖鳩摩羅多尊者法偈:性上本無生,為對求人說。於法既無得,何懷決不決。
二十祖闍夜多尊者傳法偈:言不合無生,同於法界性。若能如是解,通達事理竟。
二十一祖婆修盤頭尊者偈:泡幻同無礙,如何不了悟,達法在其中,非今亦非古。
二十二祖摩蝗羅尊者法偈:心隨萬境轉,轉處實能幽。隨流認得性,無喜復無憂。
二十三祖鶴勒那尊者法偈:一法一切法,一切一法攝。吾身非有無,何分一切塔?
二十四祖師子尊者傳法偈:正說知見時,知見俱是心。當心即知見,知見即於今。
二十五祖婆舍斯多尊者偈:聖人說知見,當境無是非。我今悟真性,無道亦無理。
二十六祖不如密多尊者偈:真性心地藏,無頭亦無尾。應緣而化物,方便呼為智。
二十七祖般若多羅尊者偈:心地生諸種,因事復生理。果滿菩提圓,從華開世界起。
二十八祖菩提達磨祖師偈:吾本來磅土,傳法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二祖慧可大祖禪師傳法偈:本來緣有地,因地種華生。本來無有種,華亦不曾生。
三祖僧璨鑑智禪師傳法偈:華種雖因地,従地種華生。若無人下種,華地盡無生。
四祖道信大醫禪師傳法偈:華種有生性,因地華生生。大緣與性合,當生生不生。
五祖弘忍大滿禪師傳法偈: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既無種,無性亦無生。
六祖慧能大鑑禪師傳法偈:心地含諸種,普雨悉皆生。頓悟華情已,菩提果自成。
南嶽懷讓禪師傳法偈:心地含諸種,遇澤悉皆萌。三昧華無相,何壞復何成!
馬祖道一禪師傳法偈:心地隨時說,菩提亦只寧。事理俱無礙,當生即不生。
尺童——
心心法法心心法,心花心花。
情種種情情種種,瓜果果瓜果。
釋迦佛入涅盤說無常偈曰: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至尊釋迦牟尼佛傳法之偈: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西方一祖迦葉尊者傳法偈:法法本來法,無法無非法。何於一法中,有法有不法?
西方二祖阿難尊者傳法偈:本來付有法,付了言無法。各各須自悟,悟了無無法。
三祖商那和修尊者傳法偈:非法亦非心,無心亦無法。說是心法時,是法非心法。
四祖優波鞠多尊者傳法偈:心自本來心,本心非有法。有法有本心,非心非本法。
五祖提多迦尊者傳法偈: 通達本法心,無法無非法。悟了同未悟,無心亦無法。
六祖彌遮迦尊者傳法偈: 無心無可得,說得不名法。若了心非心,始解心心法。
七祖婆須蜜尊者傳法偈: 心同虛空界,示等虛空法。證得虛空時,無是無非法。
八祖佛陀難提尊者傳法偈:虛空無內外,心法亦然。若了虛空故,是達真如理。
九祖伏馱蜜多尊者傳法偈:真理本無名,因名顯真理。受得真實法,非真亦非偽。
十祖脅尊傳法偈: 真體自然真,因真說有理。領得真真法,無行亦無止。
十一祖富那夜奢尊者法偈:迷悟如隱顯,明暗不相離。今付隱顯法,非一亦非二。
十二祖馬鳴尊者傳法偈: 隱顯即本法,明暗元不二。今付悟了法,非取亦非離。
十三祖迦毗摩羅尊者法偈:非隱非顯法,說是真實際。悟此隱顯法,非愚亦非智。
十四祖龍樹尊者傳法偈: 為明隱顯法,方說解脫理。於法心不證,無嗔亦無喜。
十五位祖迦那提婆尊者法偈:本對傳法人,為說解脫理。於法實無證,無終亦無始。
十六祖羅多尊者法偈: 於法實無證,不取亦不離。法非有無相,內外雲何起?
十七祖僧伽難提尊者法偈:心地本無生,因地従緣起。緣種不相妨,華果亦是。
十八祖伽耶舍多尊者法偈:有種有心地,因緣能發萌。於緣不相礙,當生生不生。
十九祖鳩摩羅多尊者法偈:性上本無生,為對求人說。於法既無得,何懷決不決。
二十祖闍夜多尊者傳法偈:言不合無生,同於法界性。若能如是解,通達事理竟。
二十一祖婆修盤頭尊者偈:泡幻同無礙,如何不了悟,達法在其中,非今亦非古。
二十二祖摩蝗羅尊者法偈:心隨萬境轉,轉處實能幽。隨流認得性,無喜復無憂。
二十三祖鶴勒那尊者法偈:一法一切法,一切一法攝。吾身非有無,何分一切塔?
二十四祖師子尊者傳法偈:正說知見時,知見俱是心。當心即知見,知見即於今。
二十五祖婆舍斯多尊者偈:聖人說知見,當境無是非。我今悟真性,無道亦無理。
二十六祖不如密多尊者偈:真性心地藏,無頭亦無尾。應緣而化物,方便呼為智。
二十七祖般若多羅尊者偈:心地生諸種,因事復生理。果滿菩提圓,從華開世界起。
二十八祖菩提達磨祖師偈:吾本來磅土,傳法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二祖慧可大祖禪師傳法偈:本來緣有地,因地種華生。本來無有種,華亦不曾生。
三祖僧璨鑑智禪師傳法偈:華種雖因地,従地種華生。若無人下種,華地盡無生。
四祖道信大醫禪師傳法偈:華種有生性,因地華生生。大緣與性合,當生生不生。
五祖弘忍大滿禪師傳法偈: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既無種,無性亦無生。
六祖慧能大鑑禪師傳法偈:心地含諸種,普雨悉皆生。頓悟華情已,菩提果自成。
南嶽懷讓禪師傳法偈:心地含諸種,遇澤悉皆萌。三昧華無相,何壞復何成!
馬祖道一禪師傳法偈:心地隨時說,菩提亦只寧。事理俱無礙,當生即不生。
尺童——
心心法法心心法,心花心花。
情種種情情種種,瓜果果瓜果。
-
- 文章: 5247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朱 士 行
─ 漢土第一位依法受戒之比丘 ─
朱士行,曹魏時代之穎川(河南許州)人,少年出家。
曹魏嘉平年中(249~253),曇柯迦羅傳來《僧祇戒本》,
並提創行羯摩法受戒,師依法受戒成為比丘,不同於之前僅僅以離俗出家
的為僧者;因此,後人將師當作漢土真正比丘的第一人。
師出家之後,專心致力於研讀經典。當時最流行的譯本是《道行般若》
(漢靈帝時竺佛朔譯出,亦即《小品般若經》之舊本,文句比較簡略,
義理也不夠完備。)師在洛陽便常常講解此經,覺得此經之譯本文意
隱晦、艱澀,刪略頗多。師常慨嘆:「此經乃大乘佛法精要之所在,
但所譯的本子義理未盡。」遂立志發願西行 尋找原本來彌補這一缺憾。
師於曹魏甘露五年(260)從洛陽出發,西行出關,
渡過沙漠,輾轉到了大乘佛法盛行的于闐(新疆),
果然得到《放光般若經》的梵本,
共九十章,即派弟子弗如壇 把經本送回洛陽。
正要出發之時,于闐的一些小乘學僧 向國王報告:
「漢地沙門,欲以婆羅門書,惑亂正典,
國王是一國之王,此事若不加以制止,
將來必定會擾亂大法,欺惑漢地民眾,此乃國王之過失。」
因此,國王就下令 不准把經典帶出于闐。
師得知這消息後,十分悲痛,就請求國王 以焚燒經典為試驗。
國王准許了師的請求,於是就在宮殿前堆起木柴,以火燒之。
師走至火堆之前,發誓道:「若佛法應當流傳漢地,經書不應被燒毀,
如果不能得到護祐,也只好聽從天命之安排了。」
立誓畢 就把經典投進火堆中,大火馬上熄滅,經書一字無損,
大家十分驚異,讚歎佛法的神通廣大。終於獲准 把經書帶出于闐,
於西元二八二年送回洛陽。
之後又過了十年,於西元二九一年才在陳留界內 倉垣水南寺 由無羅叉比丘
(西域人,稽古通今,博識多學。)和竺叔蘭居士(印度人,
其父輩時避難於河南;居士少年時好游獵,由於親見殺生的種種因緣果報,
就改邪歸正,學習佛法,博究音律,擅長梵漢兩種語言。)
合譯為漢文,稱為《放光般若經》。
《放光般若經》與《光讚般若經》是同一部經典的兩種譯本,
《光讚般若經》是由于闐僧人祇多羅在西元二八六年帶來,
由竺法護在同年中譯出,傳來的時間比《放光般若經》晚四年,
但譯出的時間 卻早五年。譯文完全依照印度文句直譯,不加修改潤飾,
內容雖然詳盡,但言辭直拙,缺乏文采。
而《放光般若經》的譯文則文字精練,崇尚簡約,刪減了重複之處,
從而使每項內容 都凸顯易見,一目了然。然而崇尚簡約,
就必然對經文有所割捨,及謄寫時 總是以竺叔蘭翻譯的為準則。
《放光般若經》的譯出,對當時的佛學影響重大,
譯本盛行於華夏京師,凡有心學習的都奉為圭臬。
中山(河北定縣唐縣一帶)支和尚派人到倉垣,
用斷絹謄寫,帶回中山,中山的最高長官 以及眾多僧眾,
於中山城南四十里處,持幢幡隆重迎接這部經,可謂空前盛況。
當時學者如帛法祚、支孝龍、竺法汰、于法開等,
或者加以注疏,或者從事講說,
都借著《放光般若經》來弘揚般若學說。
師終生留在西域,八十歲示寂。
依西域的習俗,採用火化,當柴火都燒盡時,
身體卻很完好無恙,大家十分驚異,主持葬禮者 乃念道:
「如果是真得道,身體則當化為灰燼。」話音剛落,屍骨即碎散。
於是收拾其遺骨舍利入殮,並為之建塔紀念。師之弟子名法益的,
從于闐回來,就把親眼目睹 其師的事跡流傳開來,
於是師的神異事跡 就普為漢人所知了。
師生於魏晉玄學(老莊玄理)盛行之際,而佛教的《般若經》
也正於此時傳來中國,般若學說頗契合當時之時機,因此得以普遍傳揚,
而《般若經》的傳譯,師之功德獨卓。
師自曹魏甘露五年(260)離開洛陽,西行求法,
至太康三年(283)卒於于闐,共二十多年,師行萬理路,
搜尋梵本,並派遣弟子 將梵本送回漢士,
所願得遂,而己身卻卒於異域,可謂為法忘軀。之後,西行求法者,
代不乏人,師可謂開風氣之先者,是西行求法的第一人。
四百年後,
唐代玄奘大師 繼承前人之志業 而邁越前古。論及成就,師固不能與之相抗衡;
但誓志堅貞,風骨嶙峋,則亦不多讓焉!
文:千佛山雜誌 編輯部 / 出處:高僧傳略記 /期數:229期 2008年9月刊
─ 漢土第一位依法受戒之比丘 ─
朱士行,曹魏時代之穎川(河南許州)人,少年出家。
曹魏嘉平年中(249~253),曇柯迦羅傳來《僧祇戒本》,
並提創行羯摩法受戒,師依法受戒成為比丘,不同於之前僅僅以離俗出家
的為僧者;因此,後人將師當作漢土真正比丘的第一人。
師出家之後,專心致力於研讀經典。當時最流行的譯本是《道行般若》
(漢靈帝時竺佛朔譯出,亦即《小品般若經》之舊本,文句比較簡略,
義理也不夠完備。)師在洛陽便常常講解此經,覺得此經之譯本文意
隱晦、艱澀,刪略頗多。師常慨嘆:「此經乃大乘佛法精要之所在,
但所譯的本子義理未盡。」遂立志發願西行 尋找原本來彌補這一缺憾。
師於曹魏甘露五年(260)從洛陽出發,西行出關,
渡過沙漠,輾轉到了大乘佛法盛行的于闐(新疆),
果然得到《放光般若經》的梵本,
共九十章,即派弟子弗如壇 把經本送回洛陽。
正要出發之時,于闐的一些小乘學僧 向國王報告:
「漢地沙門,欲以婆羅門書,惑亂正典,
國王是一國之王,此事若不加以制止,
將來必定會擾亂大法,欺惑漢地民眾,此乃國王之過失。」
因此,國王就下令 不准把經典帶出于闐。
師得知這消息後,十分悲痛,就請求國王 以焚燒經典為試驗。
國王准許了師的請求,於是就在宮殿前堆起木柴,以火燒之。
師走至火堆之前,發誓道:「若佛法應當流傳漢地,經書不應被燒毀,
如果不能得到護祐,也只好聽從天命之安排了。」
立誓畢 就把經典投進火堆中,大火馬上熄滅,經書一字無損,
大家十分驚異,讚歎佛法的神通廣大。終於獲准 把經書帶出于闐,
於西元二八二年送回洛陽。
之後又過了十年,於西元二九一年才在陳留界內 倉垣水南寺 由無羅叉比丘
(西域人,稽古通今,博識多學。)和竺叔蘭居士(印度人,
其父輩時避難於河南;居士少年時好游獵,由於親見殺生的種種因緣果報,
就改邪歸正,學習佛法,博究音律,擅長梵漢兩種語言。)
合譯為漢文,稱為《放光般若經》。
《放光般若經》與《光讚般若經》是同一部經典的兩種譯本,
《光讚般若經》是由于闐僧人祇多羅在西元二八六年帶來,
由竺法護在同年中譯出,傳來的時間比《放光般若經》晚四年,
但譯出的時間 卻早五年。譯文完全依照印度文句直譯,不加修改潤飾,
內容雖然詳盡,但言辭直拙,缺乏文采。
而《放光般若經》的譯文則文字精練,崇尚簡約,刪減了重複之處,
從而使每項內容 都凸顯易見,一目了然。然而崇尚簡約,
就必然對經文有所割捨,及謄寫時 總是以竺叔蘭翻譯的為準則。
《放光般若經》的譯出,對當時的佛學影響重大,
譯本盛行於華夏京師,凡有心學習的都奉為圭臬。
中山(河北定縣唐縣一帶)支和尚派人到倉垣,
用斷絹謄寫,帶回中山,中山的最高長官 以及眾多僧眾,
於中山城南四十里處,持幢幡隆重迎接這部經,可謂空前盛況。
當時學者如帛法祚、支孝龍、竺法汰、于法開等,
或者加以注疏,或者從事講說,
都借著《放光般若經》來弘揚般若學說。
師終生留在西域,八十歲示寂。
依西域的習俗,採用火化,當柴火都燒盡時,
身體卻很完好無恙,大家十分驚異,主持葬禮者 乃念道:
「如果是真得道,身體則當化為灰燼。」話音剛落,屍骨即碎散。
於是收拾其遺骨舍利入殮,並為之建塔紀念。師之弟子名法益的,
從于闐回來,就把親眼目睹 其師的事跡流傳開來,
於是師的神異事跡 就普為漢人所知了。
師生於魏晉玄學(老莊玄理)盛行之際,而佛教的《般若經》
也正於此時傳來中國,般若學說頗契合當時之時機,因此得以普遍傳揚,
而《般若經》的傳譯,師之功德獨卓。
師自曹魏甘露五年(260)離開洛陽,西行求法,
至太康三年(283)卒於于闐,共二十多年,師行萬理路,
搜尋梵本,並派遣弟子 將梵本送回漢士,
所願得遂,而己身卻卒於異域,可謂為法忘軀。之後,西行求法者,
代不乏人,師可謂開風氣之先者,是西行求法的第一人。
四百年後,
唐代玄奘大師 繼承前人之志業 而邁越前古。論及成就,師固不能與之相抗衡;
但誓志堅貞,風骨嶙峋,則亦不多讓焉!
文:千佛山雜誌 編輯部 / 出處:高僧傳略記 /期數:229期 2008年9月刊
-
- 文章: 5247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天台.智者大師
智顗 (538~597),隋代荊州華容(今湖南華容縣)人,俗姓陳,
父親是梁朝的將軍。智者大師,是中國天台宗的開宗祖師。
(一說三祖,即以慧文、慧思為初祖、二祖)。
其母在懷孕時,曾夢見五彩的香煙繚繞在懷,
想要拂去時,卻聽到有人說:
「這是宿世的因緣,寄託王道,福德自至,為甚麼要拂去呢?」
當師出生的那一夜晚,滿室通明,直到第二天夜裡,光明才散去。
全家大喜,欲殺豬宰雞慶賀一番,不料火燒不起來,湯也燒不熱,
慶祝的事很不順,又突然有二僧人敲門,說:
「這小孩有厚德,日後必出家修行。」
說完之後 即消失不見,令在場的眾人 都十分訝異。
大師的眼睛是重瞳,古來的聖賢豪傑如舜、項羽等,都是重瞳。
父母擔心此異相 招來禍害,便刻意掩藏,但終為外人知曉。
師從小睡覺必定合掌,坐必定向西方,稍長即不亂吃東西,
見佛像便拜,遇出家人則十分恭敬。才七歲,
就喜歡到寺院,出家人見師與一般小孩不同,
便教其念誦《法華經》的〈普門品〉沒料到只教一遍,就會背誦了。
父母愛子心切,怕其出家,不准他繼續念誦。
十五歲時,正值梁末兵亂,家人分散,感嘆榮華富貴不久長,
遂發願出家修行,荷担如來家業。十八歲,禮湘州(湖南長沙)
果願寺法緒和尚出家,授以十戒,並依慧曠律師學律。
之後,隱居大賢山讀誦《法華經》、《無量義經》與
《普賢觀經》,約二十天,三部經已讀得精熟。
陳文帝天嘉元年(560)聽說慧思禪師從北方南下,居於光州(河南光山縣)
大蘇山,就前往依止之。
慧思經常感嘆:
「過去在靈山同聽《法華經》,宿緣所致,現又重聚矣。」
即為其說四安樂行。師於此山修法華三昧,歷經三夜,
當念誦至〈藥王品〉:
「諸佛同讚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句時,
便豁然解悟,於定中 見慧思在靈鷲山七寶淨土上,
聽佛說《法華經》。
慧思常派他代為說法,聽者皆十分佩服 其睿智和辯才。
除三三昧、三觀智不甚精通,需向慧思請教外,
其餘的,慧思都任其闡釋、發揮。
有一次,慧思坐在聽眾的席次 聽其講解,就對眾徒說:
「此吾之義兒,恨其定力少耳!」師學成之後 便向慧思辭別,
慧思說: 「你與陳國有緣,前往弘法 必能利益眾生。」
陳光大五年(567)師率領法喜等三十餘人,到了金陵(南京)弘揚禪法。
兩年後,受請住瓦官寺,開講《法華經》題,樹立新的宗義,判釋經教,
奠定了天台宗教觀的基礎。師在瓦官寺約八年,除講《法華經》題之外,
又說《大智度論》和《次第禪門》,並寫《六妙法門》,當時的達官貴族,
對師非常崇敬,經常往瓦官寺聽法,而江南地帶的名僧大德,
也紛紛率徒眾前來 問道參禪。
陳太建七年(575),師離開金陵,入天台山,在北面山峰,
創立伽藍。又往寺北的華頂峰,修頭陀行,晝夜禪觀,
忽然狂風,雷廷震吼,魑魅蜂湧而來,各各吐火怪叫,
極是恐怖嚇人,師不為之所動,保持正念,
這些現象即一一消失。
又突然之間,出現身心煩痛,如被火燒,
並看見亡故的父母,把頭枕在自己的膝上,苦苦哀號,
師知這些只是幻相,仍依法修持,不為所動,
未久這些現象 也消失了。又突然出現一西域僧人,曰:
「能在各種情況下 制敵勝怨,方才是勇。」
陳後主至德三年(585),受陳後主的七番懇請,
師又回到金陵,住於靈曜寺,被迎至太極殿講《大智度論》、
《仁王般若經》,慧曠、慧辯等名僧
都奉命參加討論。後移居光宅寺,講《法華經》,由弟子灌頂隨聽隨記,
錄成《法華文句》。此後,師所說經義,多由灌頂筆錄成書。
隋開皇十一年(591),晉王楊廣為揚州總督,
非常崇仰師之修養,欲從師受戒,遂頻頻致書遣使禮請。
師三次婉辭,都推辭不掉,乃請王許其四願,
則同意前往。四願為:
一、勿以禪法相期, 二、勿以世俗應酬相求,
三、隨時可以自由行動,四、應允隨時能回歸林野山澤中。
楊廣一心求淨戒,便毫不猶豫答應。師為楊廣授菩薩戒,
受到「智者」的稱號。從此,師被稱為「智者大師」。
開皇十三年,師回到故鄉荊州,在玉泉山 創立玉泉寺。
玉泉山地形險惡,荒山草叢,毒蛇遍野,師在此建寺,百姓稱快,謂:
「三毒之藪,踐者寒心;創寺其間,絕無憂慮。」但好景不常,
那年春天乾旱,因此百姓又改口說 是建立寺院,觸怒了山神,故遭此災。
師便率領弟子們 到泉水的發源地,誦經祈雨,不久便感得風起雲湧,
大雨如注,那些謠言 便不攻自破。師在玉泉寺兩年,
宣講《法華經玄義》和《摩訶止觀》。
開皇十五年春天,師接受楊廣之請,再到揚州弘法,並撰《淨名經疏》。
九月,辭歸天台,重整山寺,習靜林泉,並於病中對弟子們口授《觀心論》。
開皇十七年(597)十月,楊廣又遣使 入山迎請下山弘法。
師臨行前,將身邊物分贈他人,又預先設定新寺地,勾畫寺圖藍本,
並囑咐弟子:「在此建佛寺,如同我畫的藍本,這莊嚴的佛寺,
在我死後落成,我無法看到,但你們會看得見。」師標定寺基後,
即隨使者啟程,走到石城時,竟然生病了。師謂:
「晉王希望我下山弘法,我未辜負其期待,但我知 會在石城圓寂,
因此不必再向前趕路。把我的衣缽、道具分為兩分:
一分供養彌勒菩薩,一分充作羯摩。」
然後面向西方,稱念阿彌陀佛 和觀世音菩薩聖號。
於十一月二十四日圓寂,世壽六十,僧臘四十。
師生平造寺三十六所,圓寂後,晉王依照師的遺願 在天台山創見佛寺,
於大業元年(605)即帝位時 賜名為國清寺。師弘法三十餘年,著作非常豐富,
少部分是親自撰寫,大部份由弟子灌頂筆錄成書。著作有《淨名經疏》、
《覺意三昧》、《小止觀》、《法華三昧行法》等數十種。
師建立了天台宗的解行規範,其中的《法華經玄義)、《法華經文句》、
《摩訶止觀》稱為天台三大部,《觀音玄義》、《觀音義疏》、
《金光明經玄義》、《金光明經文句》、《觀無量壽佛經疏》,
稱為天台五小部。其特色在教觀雙運,解行並重,對中國佛教影響深遠。
智顗 (538~597),隋代荊州華容(今湖南華容縣)人,俗姓陳,
父親是梁朝的將軍。智者大師,是中國天台宗的開宗祖師。
(一說三祖,即以慧文、慧思為初祖、二祖)。
其母在懷孕時,曾夢見五彩的香煙繚繞在懷,
想要拂去時,卻聽到有人說:
「這是宿世的因緣,寄託王道,福德自至,為甚麼要拂去呢?」
當師出生的那一夜晚,滿室通明,直到第二天夜裡,光明才散去。
全家大喜,欲殺豬宰雞慶賀一番,不料火燒不起來,湯也燒不熱,
慶祝的事很不順,又突然有二僧人敲門,說:
「這小孩有厚德,日後必出家修行。」
說完之後 即消失不見,令在場的眾人 都十分訝異。
大師的眼睛是重瞳,古來的聖賢豪傑如舜、項羽等,都是重瞳。
父母擔心此異相 招來禍害,便刻意掩藏,但終為外人知曉。
師從小睡覺必定合掌,坐必定向西方,稍長即不亂吃東西,
見佛像便拜,遇出家人則十分恭敬。才七歲,
就喜歡到寺院,出家人見師與一般小孩不同,
便教其念誦《法華經》的〈普門品〉沒料到只教一遍,就會背誦了。
父母愛子心切,怕其出家,不准他繼續念誦。
十五歲時,正值梁末兵亂,家人分散,感嘆榮華富貴不久長,
遂發願出家修行,荷担如來家業。十八歲,禮湘州(湖南長沙)
果願寺法緒和尚出家,授以十戒,並依慧曠律師學律。
之後,隱居大賢山讀誦《法華經》、《無量義經》與
《普賢觀經》,約二十天,三部經已讀得精熟。
陳文帝天嘉元年(560)聽說慧思禪師從北方南下,居於光州(河南光山縣)
大蘇山,就前往依止之。
慧思經常感嘆:
「過去在靈山同聽《法華經》,宿緣所致,現又重聚矣。」
即為其說四安樂行。師於此山修法華三昧,歷經三夜,
當念誦至〈藥王品〉:
「諸佛同讚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句時,
便豁然解悟,於定中 見慧思在靈鷲山七寶淨土上,
聽佛說《法華經》。
慧思常派他代為說法,聽者皆十分佩服 其睿智和辯才。
除三三昧、三觀智不甚精通,需向慧思請教外,
其餘的,慧思都任其闡釋、發揮。
有一次,慧思坐在聽眾的席次 聽其講解,就對眾徒說:
「此吾之義兒,恨其定力少耳!」師學成之後 便向慧思辭別,
慧思說: 「你與陳國有緣,前往弘法 必能利益眾生。」
陳光大五年(567)師率領法喜等三十餘人,到了金陵(南京)弘揚禪法。
兩年後,受請住瓦官寺,開講《法華經》題,樹立新的宗義,判釋經教,
奠定了天台宗教觀的基礎。師在瓦官寺約八年,除講《法華經》題之外,
又說《大智度論》和《次第禪門》,並寫《六妙法門》,當時的達官貴族,
對師非常崇敬,經常往瓦官寺聽法,而江南地帶的名僧大德,
也紛紛率徒眾前來 問道參禪。
陳太建七年(575),師離開金陵,入天台山,在北面山峰,
創立伽藍。又往寺北的華頂峰,修頭陀行,晝夜禪觀,
忽然狂風,雷廷震吼,魑魅蜂湧而來,各各吐火怪叫,
極是恐怖嚇人,師不為之所動,保持正念,
這些現象即一一消失。
又突然之間,出現身心煩痛,如被火燒,
並看見亡故的父母,把頭枕在自己的膝上,苦苦哀號,
師知這些只是幻相,仍依法修持,不為所動,
未久這些現象 也消失了。又突然出現一西域僧人,曰:
「能在各種情況下 制敵勝怨,方才是勇。」
陳後主至德三年(585),受陳後主的七番懇請,
師又回到金陵,住於靈曜寺,被迎至太極殿講《大智度論》、
《仁王般若經》,慧曠、慧辯等名僧
都奉命參加討論。後移居光宅寺,講《法華經》,由弟子灌頂隨聽隨記,
錄成《法華文句》。此後,師所說經義,多由灌頂筆錄成書。
隋開皇十一年(591),晉王楊廣為揚州總督,
非常崇仰師之修養,欲從師受戒,遂頻頻致書遣使禮請。
師三次婉辭,都推辭不掉,乃請王許其四願,
則同意前往。四願為:
一、勿以禪法相期, 二、勿以世俗應酬相求,
三、隨時可以自由行動,四、應允隨時能回歸林野山澤中。
楊廣一心求淨戒,便毫不猶豫答應。師為楊廣授菩薩戒,
受到「智者」的稱號。從此,師被稱為「智者大師」。
開皇十三年,師回到故鄉荊州,在玉泉山 創立玉泉寺。
玉泉山地形險惡,荒山草叢,毒蛇遍野,師在此建寺,百姓稱快,謂:
「三毒之藪,踐者寒心;創寺其間,絕無憂慮。」但好景不常,
那年春天乾旱,因此百姓又改口說 是建立寺院,觸怒了山神,故遭此災。
師便率領弟子們 到泉水的發源地,誦經祈雨,不久便感得風起雲湧,
大雨如注,那些謠言 便不攻自破。師在玉泉寺兩年,
宣講《法華經玄義》和《摩訶止觀》。
開皇十五年春天,師接受楊廣之請,再到揚州弘法,並撰《淨名經疏》。
九月,辭歸天台,重整山寺,習靜林泉,並於病中對弟子們口授《觀心論》。
開皇十七年(597)十月,楊廣又遣使 入山迎請下山弘法。
師臨行前,將身邊物分贈他人,又預先設定新寺地,勾畫寺圖藍本,
並囑咐弟子:「在此建佛寺,如同我畫的藍本,這莊嚴的佛寺,
在我死後落成,我無法看到,但你們會看得見。」師標定寺基後,
即隨使者啟程,走到石城時,竟然生病了。師謂:
「晉王希望我下山弘法,我未辜負其期待,但我知 會在石城圓寂,
因此不必再向前趕路。把我的衣缽、道具分為兩分:
一分供養彌勒菩薩,一分充作羯摩。」
然後面向西方,稱念阿彌陀佛 和觀世音菩薩聖號。
於十一月二十四日圓寂,世壽六十,僧臘四十。
師生平造寺三十六所,圓寂後,晉王依照師的遺願 在天台山創見佛寺,
於大業元年(605)即帝位時 賜名為國清寺。師弘法三十餘年,著作非常豐富,
少部分是親自撰寫,大部份由弟子灌頂筆錄成書。著作有《淨名經疏》、
《覺意三昧》、《小止觀》、《法華三昧行法》等數十種。
師建立了天台宗的解行規範,其中的《法華經玄義)、《法華經文句》、
《摩訶止觀》稱為天台三大部,《觀音玄義》、《觀音義疏》、
《金光明經玄義》、《金光明經文句》、《觀無量壽佛經疏》,
稱為天台五小部。其特色在教觀雙運,解行並重,對中國佛教影響深遠。
-
- 文章: 5247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虛雲和尚禪七開悟
虛雲和尚欲至揚州高旻寺打禪七,忽失足墮水,
浮沈一晝夜,漁者網得之,救甦,居數日,逕赴高旻。
知事僧見容瘁,問:「有病否?」曰:「無。」
乃謁月朗和尚,詢山中事後,即請代職。
師不允,又不言墮水事,祇求在堂中打七。
高旻家風嚴峻,如請職事拒不就者,視為慢眾,
於是表堂,打香板,師順受不語。
而病益加劇,血流不止,且小便滴精,以死為待。
在禪堂中晝夜精勤,澄清一念,不知身是何物。
經二十餘日,眾病頓愈。
旋采石磯住持德岸 送衣物來供,見容光煥發大欣慰,
乃舉師墮水事告眾,皆欽歎。
禪堂內職不令師輪值,得便修行,
從此萬念頓息,工夫「落堂」,晝夜如一,行動如飛。
一夕,夜放晚香時,開目一看,
忽見大光明如同白晝,內外洞澈。
隔垣見香燈師小解,又見西單師在圊中,
遠及河中行船,兩岸樹木種種色色,悉皆了見,
是時纔鳴三板耳。翌日,詢問香燈及西單,
果然,師知是境,不以為異。
至臘月八七,第三晚,六枝香開靜時,護七例沖開水,
濺予手上,茶杯墮地,一聲破碎,頓斷疑根,
慶快平生,如從夢醒。自念出家漂泊數十年,
於黃河茅棚,被個俗漢一問,不知水是甚麼,
若果當時踏翻鍋灶,看文吉有何言語。
此次若不墮水大病,若不遇順攝逆攝,
知識教化,幾乎錯過一生,那有今朝。
因述偈曰:
杯子撲落地 響聲明瀝瀝
虛空粉碎也 狂心當下息
又偈:
燙著手,打碎杯 家破人亡語難開
春到花香處處秀 山河大地是如來
虛雲和尚欲至揚州高旻寺打禪七,忽失足墮水,
浮沈一晝夜,漁者網得之,救甦,居數日,逕赴高旻。
知事僧見容瘁,問:「有病否?」曰:「無。」
乃謁月朗和尚,詢山中事後,即請代職。
師不允,又不言墮水事,祇求在堂中打七。
高旻家風嚴峻,如請職事拒不就者,視為慢眾,
於是表堂,打香板,師順受不語。
而病益加劇,血流不止,且小便滴精,以死為待。
在禪堂中晝夜精勤,澄清一念,不知身是何物。
經二十餘日,眾病頓愈。
旋采石磯住持德岸 送衣物來供,見容光煥發大欣慰,
乃舉師墮水事告眾,皆欽歎。
禪堂內職不令師輪值,得便修行,
從此萬念頓息,工夫「落堂」,晝夜如一,行動如飛。
一夕,夜放晚香時,開目一看,
忽見大光明如同白晝,內外洞澈。
隔垣見香燈師小解,又見西單師在圊中,
遠及河中行船,兩岸樹木種種色色,悉皆了見,
是時纔鳴三板耳。翌日,詢問香燈及西單,
果然,師知是境,不以為異。
至臘月八七,第三晚,六枝香開靜時,護七例沖開水,
濺予手上,茶杯墮地,一聲破碎,頓斷疑根,
慶快平生,如從夢醒。自念出家漂泊數十年,
於黃河茅棚,被個俗漢一問,不知水是甚麼,
若果當時踏翻鍋灶,看文吉有何言語。
此次若不墮水大病,若不遇順攝逆攝,
知識教化,幾乎錯過一生,那有今朝。
因述偈曰:
杯子撲落地 響聲明瀝瀝
虛空粉碎也 狂心當下息
又偈:
燙著手,打碎杯 家破人亡語難開
春到花香處處秀 山河大地是如來
-
- 文章: 5247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禪家多俊傑-禪宗公案315
尺童
三位從虎邊走過。
泉問歸宗:“剛才見的老虎像什麼?”
宗曰:“像貓兒。”
宗卻問師,師曰:“像狗子。”
又問南泉,泉曰:“我見是個大蟲。”
尺童——
南泉下套:剛才你們看見老虎起什麼「見」呀?
歸宗:像貓。 (貓見,歸宗墮落成貓)
師:像狗。 (變成狗了)
南泉給謎底:「我見」是吃人老虎。
師半夏上黃檁山,
見蘗看經。
師曰:“我將謂是個人,元來是唵黑豆老和尚。”
尺童-本來以為黃檁是明白人,原來是吃黑豆的老和尚。
(開玩笑,說吃黑字或紙上求法如吃貨,啥也不懂--懂的就不太看經尋覓了,得意忘言了)
師問仰山:涅盤經四十卷,多少是佛說,多少是魔說?
仰山:都是魔說。
師感嘆:以後沒人能奈何你了! (佛都奈何不了你了)
仰山問:慧寂即一期之事。行履在甚處麼。
(開悟也就剎那間,然後即歇息,那還怎麼做、怎麼住世、怎麼行道?)
答:只貴子眼正。不說子行履。 (得了正法眼,遍地都是道。)
!因普請鋤地次,有僧聞鼓聲,舉起鋤頭,大笑歸去,
師雲:「俊哉!此是觀音入理之門。」
後喚其僧問:「你今日見甚道理?雲:「某甲早晨未吃粥,聞鼓聲歸吃飯。
簡譯:
一僧因聞鼓聲,頓悟無生,興奮得高舉起鋤頭,大笑而去。
師知其頓悟:高舉鋤頭的姿態、豪爽大笑而歸,真如俊傑!這和觀音悟道的原理一樣呀。
後來叫來僧問:你今天見什麼道理了?
答:早晨沒吃飯,餓呀,結果聽到開飯鼓聲,高興壞了。
師哈哈大笑,印可了這傻X!
尺童-各位留神:這哥們不傻,已經大徹大悟! ! !
尺童
三位從虎邊走過。
泉問歸宗:“剛才見的老虎像什麼?”
宗曰:“像貓兒。”
宗卻問師,師曰:“像狗子。”
又問南泉,泉曰:“我見是個大蟲。”
尺童——
南泉下套:剛才你們看見老虎起什麼「見」呀?
歸宗:像貓。 (貓見,歸宗墮落成貓)
師:像狗。 (變成狗了)
南泉給謎底:「我見」是吃人老虎。
師半夏上黃檁山,
見蘗看經。
師曰:“我將謂是個人,元來是唵黑豆老和尚。”
尺童-本來以為黃檁是明白人,原來是吃黑豆的老和尚。
(開玩笑,說吃黑字或紙上求法如吃貨,啥也不懂--懂的就不太看經尋覓了,得意忘言了)
師問仰山:涅盤經四十卷,多少是佛說,多少是魔說?
仰山:都是魔說。
師感嘆:以後沒人能奈何你了! (佛都奈何不了你了)
仰山問:慧寂即一期之事。行履在甚處麼。
(開悟也就剎那間,然後即歇息,那還怎麼做、怎麼住世、怎麼行道?)
答:只貴子眼正。不說子行履。 (得了正法眼,遍地都是道。)
!因普請鋤地次,有僧聞鼓聲,舉起鋤頭,大笑歸去,
師雲:「俊哉!此是觀音入理之門。」
後喚其僧問:「你今日見甚道理?雲:「某甲早晨未吃粥,聞鼓聲歸吃飯。
簡譯:
一僧因聞鼓聲,頓悟無生,興奮得高舉起鋤頭,大笑而去。
師知其頓悟:高舉鋤頭的姿態、豪爽大笑而歸,真如俊傑!這和觀音悟道的原理一樣呀。
後來叫來僧問:你今天見什麼道理了?
答:早晨沒吃飯,餓呀,結果聽到開飯鼓聲,高興壞了。
師哈哈大笑,印可了這傻X!
尺童-各位留神:這哥們不傻,已經大徹大悟! ! !
-
- 文章: 5247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眨 眼 之 間
對於想要知道自己的人,有兩條路可以走。
第一條是知識之路:
閱讀經典、研究過去的學者、盡可能收集很多的概念。
那是比較容易的路。
只因為那比較容易並沒什麼錯,但那也是錯的。
第二條路是不去顧慮其他人:
無論多麼重要的經典,都無法讓你 一瞥自己的本性。
一萬個佛也無法 讓你成為一個佛。
知道或不去知道你的本性 是你自己的權利,你無法被老師或父母強迫。
是的,他們可以強加知識在你身上,他們可以強加思想在你身上。
他們確實強加在你身上,卻沒有考慮 如果你充滿了思想和概念,
你變成幾乎是殘廢的,無法知道自己的本性。
這些借來的知識 使你如此沉重 以致於你無法 到達更高的山峰。
你必須放下 你所有的負擔。
當你往山上走時,甚至呼吸 都變得很困難;
甚至要穿上你的衣服 都變得很困難。
你必須放下所有的負擔,你必須成為無負擔的。
登山時 所發生的 也會發生在意識的內在世界裡。
如果你想要進入,你必須一次斬斷 所有給予你的知識。
燒掉它們!在這條路上,無知會比較好 -
因為至少無知是單純的- 不是充滿知識的。
博學多聞 是知道自己的最大阻礙,
因為你用彷彿你已經知道的方式思考。
但是存在裡沒有「彷彿」- 無論你知道或不知道。
不可能透過話語去溝通;所有的文字 將會帶來誤解。
只有活著的師父的存在,沒有話語的寧靜,
也許可以使你一瞥,成為你裡面的一個觸發點。
那並不是師父造成的;那會發生是因為你的感受力、因為你的敞開。
某個東西喀嚓,沒有別的字可以替代「喀嚓」。
南浦禪師對元中說:
自古以來,過去曾出現在世界上的成道者們,
憑著他們自己的體驗,為我們指出 在我們面前的東西是什麼……
那些已經知道的人- 他們的困難是如何傳達。
你知道鹽的味道,但是你無法透過語言表示。
語言有其限制,而你的本性的體驗是無限的。
透過受到限制的語言 來表達那個無限的 是一個極大風險的工作。
即便它被完全正確地表達,它也將會失敗。
鑑於這個情況,古代的師父不依賴經典,甚至不依賴語言。
他們是他們自己的權威;那和世界上所有的經典 是否說了什麼無關。
他們知道真理的味道。
他們的權威 不是來自他們的學識;
他們就是他們自己的權威。
那產生一個問題,因為他們不能使用經典;
他們不能使用一般的溝通方式。
因此,他們使用任何在他們面前的東西。
所以我們看到他們 敲著椅子、舉著撢子、敲打著地面、
揮著棍子、打著鼓或滾動著球……
任何東西,只是為了讓你醒來。
因為問題 不是在於給你一個哲學的教導;
問題在於存在 性的覺醒。
當西方 首次知道禪師,他們想:
「這些人 完全地瘋狂!有人詢問真理而你卻打他?」
顯然地,那看起來是瘋狂地-
更瘋狂地是因為那個人被打了,
卻帶著極大的感激 合十鞠躬並觸碰禪師的腳!
西方 感到完全地茫然。
當禪的書籍開始被翻譯時,西方的哲學家 敲打著自己的頭。
他們從未聽過 給發問者一巴掌,就是在回答那個發問者。
他們不知道 在那個打擊和搧巴掌之中,有些暗示被給出了。
有個禪師甚至把人 從二樓窗戶丟到地上。
那個人來到並問:「真理是什麼?」
- 師父不只使他骨折,還跳到他身上問他說:「你知道了嗎?」
那個可憐的傢伙只得說:「是的,師父。」
在禪的傳統之外,這種事件是完全不可知的。
但是你必須了解它,暗示的是什麼。
當一個禪師打人,他是在說:
「你就是真理,而你還在問它?你在開玩笑嗎?
你就是佛,你還在問什麼是佛?」
藉由打你,他只是在說:
「看著你自己,而不是像乞丐一樣,
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的去問。
只要向內走然後看。」他的打擊是一個震撼;
在那個震撼中,也許你的思想會停止,有各種可能。
你沒有期待被打;你只是帶著 深深地謙虛來到,觸碰師傅的腳……
有時候,甚至還沒問問題 就被師傅打,
因為他的到來而且觸碰了腳,表示出他有些問題想問。
是什麼問題並不重要,你只是應該被打!那把你丟回到你自己;
那是用一種存在性的方式 表示你就是答案- 不用到處尋找。
沒有其他方式可以傳達,他們設計了任何可以讓你醒來的方法,
把你丟回你自己。問問題表示你把責任丟給師父,要他回答你。
但是他的答案 不會是你的答案。
沒有人的答案 可以是你的答案。
你的答案 必須在你自己裡面成長,如同一朵玫瑰成長。
那就是師父透過打你來回答你:不用去哪兒,只要向內看;
停止發問,停止乞求,因為你已經 在諸佛的佛境裡,
但是你沒向內看。也許用力的打一下,
也許師傅把弟子從窗戶丟出去 可以讓弟子從夢遊狀態醒來-
那個我們所在的狀態- 半夢半醒,只有最低程度的清醒。
我們的存在的主要部分 是極度地沉睡。
現代心理學家說,只有十分之一是清醒的,十分之九是極度沉睡的。
因為你裡面的這個 極度的沉睡,不可能去知道真理、知道存在的本質。
南浦 是在說這些古代的師父 必須依賴奇怪的方法,
但這只是因為一個原因:某個能讓你覺醒的方法。
南浦又說:即便如此,學識出眾的元中啊,
你已經花了很長的時間 去四處拜訪僧院。
不用擔心 這些我曾經提過的日曆-
只要去走那個 你自己看到的活生生的路。
南浦說:「不用擔心這些老舊的日曆-
只要去走在活生生的路上,那個你的生命的由來的路上。」
那個你的生命 升起的地方,那是活生生的路。
那不是在你的外面。你必須在你裡面,深深的挖掘出源頭,
挖掘出連接你和宇宙存在的路,那只能是在 內在進行的工作。
只要去走那個 你自己看到的活生生的路;
像一隻飛越天際的老鷹,向東去,向西去。
不用擔心 - 無論路朝向何方,去吧。
它最終將帶著你來到存在的中心。
眨眼之間,你跨過,到達另一邊。
這個發生 只會發生在眨眼之間。
佛和不是佛(no-buddha)的距離如此的短,
覺醒和沉睡的差別 如此的小,
就在眨眼之間,你已經到了更遠的一邊,到了彼岸。
必須清楚地了解:這條路並沒有很長。
把它稱為路只是 象徵性的;沒有其他方式可以說它。
它只是一個視野的改變:
你看出去,你閉上眼睛,然後看著其中 (look within)。
然後你繼續看,更深地,向內看,
盡你可能地,你將會找到你生命的源頭。
就像一朵玫瑰花 想要找到它的生命源頭。
它將如何找到?
它將必須向內移動,移動到樹枝,朝著根部,
朝著供給養份 和生命力的地方移動。
我們都有根,但它們是看不見的。
禪只不過是發現我們的根。
知道自己根的人,稱為佛。
有一次,南浦對棝秀說:
與成道者 有巨大關聯的原因和環境,並非和你的日常生活 是不同的。
這裡和那裡之間 並無分別。
它遍及於過去和現在,穿過天界照耀著,映射在塵世。
那就是 為什麼在不可數的過去世的 發生的每件事,正發生在當下。
過去- 巨大的過去,無止盡的過去- 在你後方。但是它到哪了?
一個巨大的未來- 永恆的未來,無盡的未來- 在你前方。它藏在哪?
禪的理解是,整個過去 就藏在當下,整個未來也藏在當下。
當下包含整個宇宙- 過去,現在,未來。
如果你可以了解當下,你就可以了解整個永恆。
所以靜心者 會忘記所有的過去,放下所有對未來的渴求。
知道現在就足夠了。
藉著知道它,藉著進入它的錯綜複雜,你將會知道整個宇宙。
當你到達你的生命源頭……那也是原子般的,一個單獨的生命源頭。
但是那必須 以某種方式 連接著宇宙;否則你無法活下來。
所以一但你找到你的生命源頭,你就找到了那個方式。
就在眨眼之間,你已經位於彼岸。你已經進入宇宙的存在。
也許禪是唯一 能達到宗教性 體驗的科學方法。
只重視那些我們在意的英雄的偉大精神。
在任何符號變得清晰之前,在任何圖像顯現之前,
強烈地集中,看,看,來或去,直到你的努力 完全地準備好。
一切都藏在看 (look)裡面,藏在警覺 (watch)裡面;
如此強烈地去看 (see)以致於你整個能量 都集中起來。
那麼存在對你將不會再是神秘的。
在那個集中下,你變成準備好的,所有的神祕將會對你敞開。
一念之間,你達到了一 - 就在一念間。
一但你到達你的生命源頭,那麼只是一瞬間,
眨眼之間,你與存在合而為一。
生和死的思想 都被摧毀了,突然間你清楚地看到 你的本來面目,
你原初之地的景象;一切都那麼地清楚。
然後你像佛一樣的看和聽,像過去的成道者一樣的知道和行動。
知道你的生命源頭,在眨眼之間做一個量子跳躍到達彼岸,
和整體、宇宙合而為一。之後你會像佛一樣的行動。
你無法不像佛一樣的行動。你的行為,手勢,話語或寧靜、
走動或靜止,將有和任何佛同樣的品質。
諸佛都進入到同樣的宇宙源頭。
禪沒有要尋找任何神。
它的尋找可以稱為成為一 - 和整體合而為一。
這個合而為一使你是一切,已經是一切,將會是一切。
沒有任何東西 會被留在整體之外,你會與它合而為一。
--- Osho
對於想要知道自己的人,有兩條路可以走。
第一條是知識之路:
閱讀經典、研究過去的學者、盡可能收集很多的概念。
那是比較容易的路。
只因為那比較容易並沒什麼錯,但那也是錯的。
第二條路是不去顧慮其他人:
無論多麼重要的經典,都無法讓你 一瞥自己的本性。
一萬個佛也無法 讓你成為一個佛。
知道或不去知道你的本性 是你自己的權利,你無法被老師或父母強迫。
是的,他們可以強加知識在你身上,他們可以強加思想在你身上。
他們確實強加在你身上,卻沒有考慮 如果你充滿了思想和概念,
你變成幾乎是殘廢的,無法知道自己的本性。
這些借來的知識 使你如此沉重 以致於你無法 到達更高的山峰。
你必須放下 你所有的負擔。
當你往山上走時,甚至呼吸 都變得很困難;
甚至要穿上你的衣服 都變得很困難。
你必須放下所有的負擔,你必須成為無負擔的。
登山時 所發生的 也會發生在意識的內在世界裡。
如果你想要進入,你必須一次斬斷 所有給予你的知識。
燒掉它們!在這條路上,無知會比較好 -
因為至少無知是單純的- 不是充滿知識的。
博學多聞 是知道自己的最大阻礙,
因為你用彷彿你已經知道的方式思考。
但是存在裡沒有「彷彿」- 無論你知道或不知道。
不可能透過話語去溝通;所有的文字 將會帶來誤解。
只有活著的師父的存在,沒有話語的寧靜,
也許可以使你一瞥,成為你裡面的一個觸發點。
那並不是師父造成的;那會發生是因為你的感受力、因為你的敞開。
某個東西喀嚓,沒有別的字可以替代「喀嚓」。
南浦禪師對元中說:
自古以來,過去曾出現在世界上的成道者們,
憑著他們自己的體驗,為我們指出 在我們面前的東西是什麼……
那些已經知道的人- 他們的困難是如何傳達。
你知道鹽的味道,但是你無法透過語言表示。
語言有其限制,而你的本性的體驗是無限的。
透過受到限制的語言 來表達那個無限的 是一個極大風險的工作。
即便它被完全正確地表達,它也將會失敗。
鑑於這個情況,古代的師父不依賴經典,甚至不依賴語言。
他們是他們自己的權威;那和世界上所有的經典 是否說了什麼無關。
他們知道真理的味道。
他們的權威 不是來自他們的學識;
他們就是他們自己的權威。
那產生一個問題,因為他們不能使用經典;
他們不能使用一般的溝通方式。
因此,他們使用任何在他們面前的東西。
所以我們看到他們 敲著椅子、舉著撢子、敲打著地面、
揮著棍子、打著鼓或滾動著球……
任何東西,只是為了讓你醒來。
因為問題 不是在於給你一個哲學的教導;
問題在於存在 性的覺醒。
當西方 首次知道禪師,他們想:
「這些人 完全地瘋狂!有人詢問真理而你卻打他?」
顯然地,那看起來是瘋狂地-
更瘋狂地是因為那個人被打了,
卻帶著極大的感激 合十鞠躬並觸碰禪師的腳!
西方 感到完全地茫然。
當禪的書籍開始被翻譯時,西方的哲學家 敲打著自己的頭。
他們從未聽過 給發問者一巴掌,就是在回答那個發問者。
他們不知道 在那個打擊和搧巴掌之中,有些暗示被給出了。
有個禪師甚至把人 從二樓窗戶丟到地上。
那個人來到並問:「真理是什麼?」
- 師父不只使他骨折,還跳到他身上問他說:「你知道了嗎?」
那個可憐的傢伙只得說:「是的,師父。」
在禪的傳統之外,這種事件是完全不可知的。
但是你必須了解它,暗示的是什麼。
當一個禪師打人,他是在說:
「你就是真理,而你還在問它?你在開玩笑嗎?
你就是佛,你還在問什麼是佛?」
藉由打你,他只是在說:
「看著你自己,而不是像乞丐一樣,
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的去問。
只要向內走然後看。」他的打擊是一個震撼;
在那個震撼中,也許你的思想會停止,有各種可能。
你沒有期待被打;你只是帶著 深深地謙虛來到,觸碰師傅的腳……
有時候,甚至還沒問問題 就被師傅打,
因為他的到來而且觸碰了腳,表示出他有些問題想問。
是什麼問題並不重要,你只是應該被打!那把你丟回到你自己;
那是用一種存在性的方式 表示你就是答案- 不用到處尋找。
沒有其他方式可以傳達,他們設計了任何可以讓你醒來的方法,
把你丟回你自己。問問題表示你把責任丟給師父,要他回答你。
但是他的答案 不會是你的答案。
沒有人的答案 可以是你的答案。
你的答案 必須在你自己裡面成長,如同一朵玫瑰成長。
那就是師父透過打你來回答你:不用去哪兒,只要向內看;
停止發問,停止乞求,因為你已經 在諸佛的佛境裡,
但是你沒向內看。也許用力的打一下,
也許師傅把弟子從窗戶丟出去 可以讓弟子從夢遊狀態醒來-
那個我們所在的狀態- 半夢半醒,只有最低程度的清醒。
我們的存在的主要部分 是極度地沉睡。
現代心理學家說,只有十分之一是清醒的,十分之九是極度沉睡的。
因為你裡面的這個 極度的沉睡,不可能去知道真理、知道存在的本質。
南浦 是在說這些古代的師父 必須依賴奇怪的方法,
但這只是因為一個原因:某個能讓你覺醒的方法。
南浦又說:即便如此,學識出眾的元中啊,
你已經花了很長的時間 去四處拜訪僧院。
不用擔心 這些我曾經提過的日曆-
只要去走那個 你自己看到的活生生的路。
南浦說:「不用擔心這些老舊的日曆-
只要去走在活生生的路上,那個你的生命的由來的路上。」
那個你的生命 升起的地方,那是活生生的路。
那不是在你的外面。你必須在你裡面,深深的挖掘出源頭,
挖掘出連接你和宇宙存在的路,那只能是在 內在進行的工作。
只要去走那個 你自己看到的活生生的路;
像一隻飛越天際的老鷹,向東去,向西去。
不用擔心 - 無論路朝向何方,去吧。
它最終將帶著你來到存在的中心。
眨眼之間,你跨過,到達另一邊。
這個發生 只會發生在眨眼之間。
佛和不是佛(no-buddha)的距離如此的短,
覺醒和沉睡的差別 如此的小,
就在眨眼之間,你已經到了更遠的一邊,到了彼岸。
必須清楚地了解:這條路並沒有很長。
把它稱為路只是 象徵性的;沒有其他方式可以說它。
它只是一個視野的改變:
你看出去,你閉上眼睛,然後看著其中 (look within)。
然後你繼續看,更深地,向內看,
盡你可能地,你將會找到你生命的源頭。
就像一朵玫瑰花 想要找到它的生命源頭。
它將如何找到?
它將必須向內移動,移動到樹枝,朝著根部,
朝著供給養份 和生命力的地方移動。
我們都有根,但它們是看不見的。
禪只不過是發現我們的根。
知道自己根的人,稱為佛。
有一次,南浦對棝秀說:
與成道者 有巨大關聯的原因和環境,並非和你的日常生活 是不同的。
這裡和那裡之間 並無分別。
它遍及於過去和現在,穿過天界照耀著,映射在塵世。
那就是 為什麼在不可數的過去世的 發生的每件事,正發生在當下。
過去- 巨大的過去,無止盡的過去- 在你後方。但是它到哪了?
一個巨大的未來- 永恆的未來,無盡的未來- 在你前方。它藏在哪?
禪的理解是,整個過去 就藏在當下,整個未來也藏在當下。
當下包含整個宇宙- 過去,現在,未來。
如果你可以了解當下,你就可以了解整個永恆。
所以靜心者 會忘記所有的過去,放下所有對未來的渴求。
知道現在就足夠了。
藉著知道它,藉著進入它的錯綜複雜,你將會知道整個宇宙。
當你到達你的生命源頭……那也是原子般的,一個單獨的生命源頭。
但是那必須 以某種方式 連接著宇宙;否則你無法活下來。
所以一但你找到你的生命源頭,你就找到了那個方式。
就在眨眼之間,你已經位於彼岸。你已經進入宇宙的存在。
也許禪是唯一 能達到宗教性 體驗的科學方法。
只重視那些我們在意的英雄的偉大精神。
在任何符號變得清晰之前,在任何圖像顯現之前,
強烈地集中,看,看,來或去,直到你的努力 完全地準備好。
一切都藏在看 (look)裡面,藏在警覺 (watch)裡面;
如此強烈地去看 (see)以致於你整個能量 都集中起來。
那麼存在對你將不會再是神秘的。
在那個集中下,你變成準備好的,所有的神祕將會對你敞開。
一念之間,你達到了一 - 就在一念間。
一但你到達你的生命源頭,那麼只是一瞬間,
眨眼之間,你與存在合而為一。
生和死的思想 都被摧毀了,突然間你清楚地看到 你的本來面目,
你原初之地的景象;一切都那麼地清楚。
然後你像佛一樣的看和聽,像過去的成道者一樣的知道和行動。
知道你的生命源頭,在眨眼之間做一個量子跳躍到達彼岸,
和整體、宇宙合而為一。之後你會像佛一樣的行動。
你無法不像佛一樣的行動。你的行為,手勢,話語或寧靜、
走動或靜止,將有和任何佛同樣的品質。
諸佛都進入到同樣的宇宙源頭。
禪沒有要尋找任何神。
它的尋找可以稱為成為一 - 和整體合而為一。
這個合而為一使你是一切,已經是一切,將會是一切。
沒有任何東西 會被留在整體之外,你會與它合而為一。
--- Osho
-
- 文章: 5247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空 無
一些宗教一直在對你說:
「你會找到上帝,你會找到靈魂,
你會找到這個或那個。」
而真理是:
你將找不到任何東西。
空無是美麗的。
空無意味著自由、無限。
整個天空都是你的。
你找不到任何人,因此就沒有爭吵的問題,
沒有誰高 誰低的問題,沒有爭搶地盤的問題。
我不是一個做宗教生意的人,
我其實是在把這種生意 連根拔起。
這是世界上 最醜陋的生意。
因此要明白:只有空無,絕對的空無將被找到。
這是好事,因為空無是寧靜、和平、無煩惱的。
你已經發現了那個空間。
佛陀稱之為「涅盤」。
涅盤的意思就是空無。
佛陀是唯一 用對了詞的人。
如果你準備成為空無,你才真正進入了靜心。
如果你想成為某個東西,那你就必須向外走。
「某個東西」總是外在於你的。
你能成為總統、首相或別的什麼。
但這些都是外在的。
什麼上帝、天堂、地獄都是外在於你的。
我的體驗是:內在的世界 就是空無的世界。
而空無自身 有一種美、一種浩瀚的芬芳。
如果你體驗到了空無,
你就不會去關心什麼上帝、
天堂、地獄或任何東西,
— 這些統統都是胡說,都是虛構的。
真理 就是龍捲風的中心。
龍捲風威力相當大,相當活躍。但它的中心是:
完全寧靜的、無為的、空無的。
--- Osho
一些宗教一直在對你說:
「你會找到上帝,你會找到靈魂,
你會找到這個或那個。」
而真理是:
你將找不到任何東西。
空無是美麗的。
空無意味著自由、無限。
整個天空都是你的。
你找不到任何人,因此就沒有爭吵的問題,
沒有誰高 誰低的問題,沒有爭搶地盤的問題。
我不是一個做宗教生意的人,
我其實是在把這種生意 連根拔起。
這是世界上 最醜陋的生意。
因此要明白:只有空無,絕對的空無將被找到。
這是好事,因為空無是寧靜、和平、無煩惱的。
你已經發現了那個空間。
佛陀稱之為「涅盤」。
涅盤的意思就是空無。
佛陀是唯一 用對了詞的人。
如果你準備成為空無,你才真正進入了靜心。
如果你想成為某個東西,那你就必須向外走。
「某個東西」總是外在於你的。
你能成為總統、首相或別的什麼。
但這些都是外在的。
什麼上帝、天堂、地獄都是外在於你的。
我的體驗是:內在的世界 就是空無的世界。
而空無自身 有一種美、一種浩瀚的芬芳。
如果你體驗到了空無,
你就不會去關心什麼上帝、
天堂、地獄或任何東西,
— 這些統統都是胡說,都是虛構的。
真理 就是龍捲風的中心。
龍捲風威力相當大,相當活躍。但它的中心是:
完全寧靜的、無為的、空無的。
--- Osho
-
- 文章: 5247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念佛非大乘-禪宗公案316
有法師問:念佛是有相大乘,禪師如何看?
師曰:無相都不算大乘,何況有相?經雲:取相凡夫,隨宜為說。
又問:願生淨土,不知道真有淨土麼?
師曰:經雲: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即佛土淨;若心清淨,所在之處,皆為淨土;譬如生國王家,決定紹王業,發心向佛道,是生淨佛國;其心若不淨,在所生處,皆是穢土;淨穢在心,不在國土。
又問:常聽說道,不知道什麼人能看見?
師曰:有慧眼者能看見。
曰:非常喜歡大乘,怎麼學成?
師曰:悟即得,不悟不得。
曰:如何得悟?
師曰:可以諦觀(觀真諦)。
曰:像什麼東西? (觀什麼呀?像什麼?)
師曰:不像任何東西。
曰:應該是絕對空吧。
師曰:空無極限。
曰:那是有吧。
師曰:有而無相。
曰:我不悟,怎麼樣?
師曰:你不悟,也沒人勉強。
又問:佛法在於三際麼? (三際:內外中)
師曰:見在無相,不在其外;應用無窮,不在於內;中間無住處,三際不可得。
曰:此言大混。 (這話太模糊含混)
師曰:你正說「混」字時,在內外麼?
曰:弟子研究了一下,內外無蹤跡。
師曰:若無蹤跡,上面那句話明顯不模糊。
曰:怎麼才能作佛?
師曰:心即佛,心作佛。
曰:眾生入地獄,佛性入不入?
師曰:如今正作惡時,還有善麼?
曰:無。
師曰:眾生入地獄,佛性也一樣。
(暗示眾生入地獄時,佛性已不存,如作惡時 善無蹤跡)
曰:不是說一切眾生 皆有佛性麼?
師曰:作佛用是佛性,作賊用是賊性,作眾生用是眾生性;性無形相,隨用立名。經雲: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僧問:什麼是佛?
師曰:離心之外,即無有佛。
曰:什麼是法身?
師曰:心是法身,謂能生萬法,故號法界之身。起信論雲:所言法者,謂眾生心;即依此心,顯示摩訶衍義。
又問:為什麼說 有大經卷,內在一微塵?
師曰:智慧是經卷。經雲:有大經卷,量等三千大千界,內在一微塵中。一塵者,是一念心塵也,故雲一念塵中,演出河沙偈,時人自不識。
又問:何名大義城?何名大義王?
師曰:身為大義城,心為大義王。經雲:多聞者善於義,不善於言說;言說生滅,義不生滅;義無形相,在言說之外;心為大經卷,心為大義王。若不了了識心者,不名善義,只是學語人也。
又問:般若經雲:度九類眾生,皆入無餘涅盤。又雲:實無眾生得滅度者。此兩段經文,如何融會貫通?前人後人都說:實度眾生,而不取眾生相;我常因此存疑 不能明白,請老師說說。
師曰:九類眾生,一身俱足,隨造隨成;是故無明為卵生,煩惱包裹為胎生,愛水浸潤為濕生,倏起煩惱為化生。悟即是佛,迷號眾生。菩薩只以念念心為眾生,若了念念心體空,名為度眾生也。智者於自本際上 度於未形(未成型眾生,代指無明、煩惱等抽象的九類眾生),未形既空,即知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僧問:言語是心麼?
師曰:言語是緣,不是心。
曰:離緣什麼是心?
師曰:離言語無心。
曰:離言語既無心,這個心到底是什麼?
師曰:心無形相,非離言語、非不離言語,心常湛然,應用自在。祖師雲:若了心非心,始解心心法。
僧問:什麼是定慧同等同時學?
師曰:定是體,慧是用;從定起慧,從慧歸定;如水與波,一體更無前後;名定慧等學。即出家就別尋言逐語,行住坐臥,都是你真性作用,什麼處與道不相應?只要安住一會兒休歇了。若不隨外境之風,(真)性水常自湛湛(通透明徹)。無事時 多珍重!
有法師問:念佛是有相大乘,禪師如何看?
師曰:無相都不算大乘,何況有相?經雲:取相凡夫,隨宜為說。
又問:願生淨土,不知道真有淨土麼?
師曰:經雲: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即佛土淨;若心清淨,所在之處,皆為淨土;譬如生國王家,決定紹王業,發心向佛道,是生淨佛國;其心若不淨,在所生處,皆是穢土;淨穢在心,不在國土。
又問:常聽說道,不知道什麼人能看見?
師曰:有慧眼者能看見。
曰:非常喜歡大乘,怎麼學成?
師曰:悟即得,不悟不得。
曰:如何得悟?
師曰:可以諦觀(觀真諦)。
曰:像什麼東西? (觀什麼呀?像什麼?)
師曰:不像任何東西。
曰:應該是絕對空吧。
師曰:空無極限。
曰:那是有吧。
師曰:有而無相。
曰:我不悟,怎麼樣?
師曰:你不悟,也沒人勉強。
又問:佛法在於三際麼? (三際:內外中)
師曰:見在無相,不在其外;應用無窮,不在於內;中間無住處,三際不可得。
曰:此言大混。 (這話太模糊含混)
師曰:你正說「混」字時,在內外麼?
曰:弟子研究了一下,內外無蹤跡。
師曰:若無蹤跡,上面那句話明顯不模糊。
曰:怎麼才能作佛?
師曰:心即佛,心作佛。
曰:眾生入地獄,佛性入不入?
師曰:如今正作惡時,還有善麼?
曰:無。
師曰:眾生入地獄,佛性也一樣。
(暗示眾生入地獄時,佛性已不存,如作惡時 善無蹤跡)
曰:不是說一切眾生 皆有佛性麼?
師曰:作佛用是佛性,作賊用是賊性,作眾生用是眾生性;性無形相,隨用立名。經雲: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僧問:什麼是佛?
師曰:離心之外,即無有佛。
曰:什麼是法身?
師曰:心是法身,謂能生萬法,故號法界之身。起信論雲:所言法者,謂眾生心;即依此心,顯示摩訶衍義。
又問:為什麼說 有大經卷,內在一微塵?
師曰:智慧是經卷。經雲:有大經卷,量等三千大千界,內在一微塵中。一塵者,是一念心塵也,故雲一念塵中,演出河沙偈,時人自不識。
又問:何名大義城?何名大義王?
師曰:身為大義城,心為大義王。經雲:多聞者善於義,不善於言說;言說生滅,義不生滅;義無形相,在言說之外;心為大經卷,心為大義王。若不了了識心者,不名善義,只是學語人也。
又問:般若經雲:度九類眾生,皆入無餘涅盤。又雲:實無眾生得滅度者。此兩段經文,如何融會貫通?前人後人都說:實度眾生,而不取眾生相;我常因此存疑 不能明白,請老師說說。
師曰:九類眾生,一身俱足,隨造隨成;是故無明為卵生,煩惱包裹為胎生,愛水浸潤為濕生,倏起煩惱為化生。悟即是佛,迷號眾生。菩薩只以念念心為眾生,若了念念心體空,名為度眾生也。智者於自本際上 度於未形(未成型眾生,代指無明、煩惱等抽象的九類眾生),未形既空,即知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僧問:言語是心麼?
師曰:言語是緣,不是心。
曰:離緣什麼是心?
師曰:離言語無心。
曰:離言語既無心,這個心到底是什麼?
師曰:心無形相,非離言語、非不離言語,心常湛然,應用自在。祖師雲:若了心非心,始解心心法。
僧問:什麼是定慧同等同時學?
師曰:定是體,慧是用;從定起慧,從慧歸定;如水與波,一體更無前後;名定慧等學。即出家就別尋言逐語,行住坐臥,都是你真性作用,什麼處與道不相應?只要安住一會兒休歇了。若不隨外境之風,(真)性水常自湛湛(通透明徹)。無事時 多珍重!
-
- 文章: 5247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一個宗教性的故事
有一個偉大的哲學家與思想家克.謙德,
某一天,他去看拉瑪克裏虛那。
他想要擊敗拉瑪克裏虛那,而當然地,
他非常擅長於偉大的辯論。
他辯論反對神、反對宗教、
反對拉瑪克裏虛那 正在做的整個無意義的事,
他試圖證明拉瑪克裏虛那是個傻瓜,沒有神,
沒有人曾經證明過神的存在。
他說了又說,但漸漸地,他開始感覺有點怪異,
因為拉瑪克裏處那 只是笑。
他會聆聽這些論點然後 笑 — 而且不只是笑,
他會跳起來,擁抱克.謙德,親吻他然後說:
「太漂亮了!我從來沒聽過這種論點!這是真正的聰明過人,才思敏捷。」
克.謙德開始覺得很窘。
一群人已經聚集過來,看到偉大的哲學家克.謙德
正要去拉瑪克裏虛那的地方,
很多人知悉這裏 將會有事情發生而過來聽。
甚至他們也開始覺得 這整個路程是白走了。
「這實在是一件怪事。」
而拉瑪克裏虛那 手舞足蹈、大笑,他說:
「即使如果在我的思維裏,
曾經對神有過任何的懷疑,
現在你已經將它們摧毀了。怎麼可能沒有神,
而會有這樣的聰明才智呢?
你就是證明,克.謙德 — 我相信你。」
而克.謙德在事後的回憶錄中寫:
拉瑪克裏虛那的笑聲擊敗我 — 永遠地擊敗我。
我忘記所有的爭論。它們看起來如此愚蠢!
他沒有和我爭論,他甚至沒有說一個字反駁我。
他只是親我、擁抱我、笑、跳舞。
從來沒有人 像他一樣如此地欣賞我 —
而我卻在和他唱反調!
他對我這樣說:「克.謙德,你的在,如許的聰明機智,
如許的天才,就足以證明神存在!」
克.謙德寫下:
但實際上是他的在、他的笑聲、他的舞蹈、
他的擁抱和親吻 向我證明神存在;
否則,怎麼可能會有像拉瑪克裏虛那這樣的現象呢?
沒有受過教育的拉瑪克裏虛那,
鄉下人的拉瑪克裏虛那 證實比非常巧辯的,
受過教育的克.謙德更有內涵,發生什麼事?
某種非常優美的發生。
拉瑪克裏虛那是真正的宗教性;
他知道宗教是什麼,他知道神性是什麼。
將生命視為一種方式的舞蹈,將生命視為歌唱;
接受生命裏所有的層面,沒有任何的判斷 —
愛任何它所是的樣子。
有一個偉大的哲學家與思想家克.謙德,
某一天,他去看拉瑪克裏虛那。
他想要擊敗拉瑪克裏虛那,而當然地,
他非常擅長於偉大的辯論。
他辯論反對神、反對宗教、
反對拉瑪克裏虛那 正在做的整個無意義的事,
他試圖證明拉瑪克裏虛那是個傻瓜,沒有神,
沒有人曾經證明過神的存在。
他說了又說,但漸漸地,他開始感覺有點怪異,
因為拉瑪克裏處那 只是笑。
他會聆聽這些論點然後 笑 — 而且不只是笑,
他會跳起來,擁抱克.謙德,親吻他然後說:
「太漂亮了!我從來沒聽過這種論點!這是真正的聰明過人,才思敏捷。」
克.謙德開始覺得很窘。
一群人已經聚集過來,看到偉大的哲學家克.謙德
正要去拉瑪克裏虛那的地方,
很多人知悉這裏 將會有事情發生而過來聽。
甚至他們也開始覺得 這整個路程是白走了。
「這實在是一件怪事。」
而拉瑪克裏虛那 手舞足蹈、大笑,他說:
「即使如果在我的思維裏,
曾經對神有過任何的懷疑,
現在你已經將它們摧毀了。怎麼可能沒有神,
而會有這樣的聰明才智呢?
你就是證明,克.謙德 — 我相信你。」
而克.謙德在事後的回憶錄中寫:
拉瑪克裏虛那的笑聲擊敗我 — 永遠地擊敗我。
我忘記所有的爭論。它們看起來如此愚蠢!
他沒有和我爭論,他甚至沒有說一個字反駁我。
他只是親我、擁抱我、笑、跳舞。
從來沒有人 像他一樣如此地欣賞我 —
而我卻在和他唱反調!
他對我這樣說:「克.謙德,你的在,如許的聰明機智,
如許的天才,就足以證明神存在!」
克.謙德寫下:
但實際上是他的在、他的笑聲、他的舞蹈、
他的擁抱和親吻 向我證明神存在;
否則,怎麼可能會有像拉瑪克裏虛那這樣的現象呢?
沒有受過教育的拉瑪克裏虛那,
鄉下人的拉瑪克裏虛那 證實比非常巧辯的,
受過教育的克.謙德更有內涵,發生什麼事?
某種非常優美的發生。
拉瑪克裏虛那是真正的宗教性;
他知道宗教是什麼,他知道神性是什麼。
將生命視為一種方式的舞蹈,將生命視為歌唱;
接受生命裏所有的層面,沒有任何的判斷 —
愛任何它所是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