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案很難懂

新老怪
文章: 5593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原53章 1
一、原文 1
二、注释辨析 1
三、校定及译文 3
四、章句详解 3

原53章
一、原文
王弼本: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䌽,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謂盜誇,非道也哉!

傅奕本: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惟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貨財有餘,是謂盜誇。道誇非道也哉!

帛書甲本:
·使我𢲞有知也□□大道唯□□□□□甚夷民甚好解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食貨□□□□□□□□□□□□
使我挈有知也,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民甚好解。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食,貨財有餘,是謂道誇。道誇,非道也。

帛書乙本:
使我介有知行于大道唯他是畏大道甚夷民甚好𠎿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猒食而齎財□□□□盜□□□非□也
使我介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民甚好𠎿。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食而資財有餘,是謂道□。道□,非道也。

二、注釋辨析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使:連詞,假如,如果。
介然:堅定不移貌。介:堅固。意指確信無疑、確定不易。介然一詞歷來說法不一。河上公釋作“大”,成玄英釋作“微小”,唐玄宗釋作“耿介”,陳璧虛釋作“孤、耿介”,朱熹《孟子章句》釋作“倏然(忽然義)之頃也”。馬敘倫認為當通“哲”,意指明曉。先秦典籍中該詞少見,《荀子·修身》:“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災然必以自惡也”,一般釋為堅定貌。老子此段以自身作喻,猶如今人常言“如果我…,假如我…,要是我…”。此處“介然”當意謂確實、確定。“介然有知”,意指確切地知曉、確實明白了,亦即確信無疑、明確無障。整段意思是假如我確信大道、明白大道,那我就會依道而行、守道不離,最怕有所偏失、有所乖異。
有知:知曉、明白。有:助詞,無實義。王引之《經傳釋詞》:“有,語助也,一字不成詞,則加有字以配之”
行:行為、行動。
於:介詞,引介“行”的方式。
唯…是…:固定結構,屬於賓語提前的倒裝句式。唯表示僅僅,是為助詞。
施:偏斜、改變、移動。也可理解為誇耀、誇張。此字之義往舊均釋作施為、施設,從注家解釋看,是意指在大道之上再增加點別的東西,也就是“有為”。這種解釋於意可行,然與文字含義略有差池。王念孫釋作“迤(斜行)”,論證詳實有力,此後劉師培、馬敘倫等頗有闡引。施的移動義見《詩經·周南·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穀”,偏斜義見於《孟子·離婁下》:“施從良人之所之”。馬敘倫又從下文“徑”字力證其見。此外施也有誇耀、誇大義,如《論語·公冶長》:“願無伐善,無施勞”。也約略可通。無論如何,老子“唯施是畏”之意與今日所言“真理跨出一步就是謬誤”、“真理來不得半點虛假”意通,此意下,諸解均可行。
畏:畏懼、擔憂。
𢲞:帛書甲本。字書未見,整理者釋為“挈(qiè)”。攜帶、持有。挈本字含義未達,當通“介”。整理者注雲:“𢲞,即挈之異體,各本皆作‘介’,嚴遵《道德指歸》釋此句雲‘負達抱通、提聰挈明’,注引經文作‘挈然有知’,而經的正文已改做介”。
他:帛書乙本。本字含義不通,整理者釋為“施”。

大道甚夷,而民好徑:
夷:平坦、平直。
好:喜愛、喜好。
徑:小道、小路。
解:帛書甲本。脫離、脫開、離開。此義頗通。整理者注雲:“乙本作𠎿,通行本作徑。解疑讀為嶰,指山谷間。一說解讀為徑”。
𠎿(jiě):帛書乙本。本字含義不通,當通“解”。高明釋為“徑”,其注雲:“𠎿乃解字之古形,徑與解字古音相同,可互相假用,在此徑為本字”。

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
朝:政事、政務。
除:清除、去除。“朝甚除”意指不理政事、怠慢政務。“朝甚除”句,注家基本從河上公、王弼注。河上公雲:“高臺榭,宮室修”,王弼雲:“朝,宮室也。除,潔好也”,兩解亦通。
蕪:荒廢、荒蕪。

服文䌽,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
服:穿戴。
文:華麗、華美。
䌽(cǎi):彩色絲織品。
帶:佩戴、攜帶。
厭:滿足、飽食。
財:此處泛指生活物資如米糧布帛等。
貨:金玉貨幣的總稱。財與貨是近義詞,泛指時區別甚微,對舉時財多指各類生活資料,貨多指金玉貨幣和奢侈性商品。如古籍中常常財與用構詞,貨與殖構詞。《管子·輕重乙》:“君有山海之財,而民用不足者…黃金刀布者,民之通貨也”。《周禮·天官塚宰》:“六曰商賈,阜通貨賄”,鄭玄注雲:“金玉曰貨,布帛曰賄”。《荀子·富國》:“財之本也”,楊倞注:“粟米布帛曰財”。
猒(yàn):帛書乙本。同“厭”。
齎(jī):帛書乙本。通“資”,資財、錢財。

是謂盜誇,非道也哉:
盜:偷竊、搶劫。
誇:矜誇、炫耀。許多傳本作“誇”,蔣錫昌列有30餘家,意同“誇”。帛書乙本字跡殘損,整理者注雲:“《韓非子·解老》作‘盜竽’。此本盜下僅存右部木旁,或是從木於聲之字。”

三、校定及譯文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䌽,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謂盜誇,非道也哉!

假如我確定 無疑地明白大道,就會依道而行,唯恐出了偏差。
大道非常平直,但人們卻喜歡崎嶇小徑。

政事非常怠忽,田地非常荒蕪,倉廩非常空虛,但卻身著華麗之服,佩戴鋒利之劍,飽嘗豐盛飲食,財物富足、金玉多有。這是強盜在炫耀啊!絕非奉道而行呀!

四、章句詳解
此章描述了當時統治階層 驕奢淫逸的腐敗生活,斥責統治者 是一群毫無廉恥 到處炫耀的強盜。指出這些都是 悖離大道的崎嶇小徑,因而必有災患,不能長久。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如果是我的話,倘使我知曉了大道,又對大道確信無疑,那我必然堅定不移地奉守大道、依道而行,總害怕偏離了大道,唯恐與大道不合。此處老子現身說法,但從下文看,也沒什麼效果。

大道甚夷,而民好徑:
大道非常平易平直,是康莊大道,然而人們總喜歡走羊腸小徑。“民”實指當權者、統治階層。在老子看來,大道簡直是最順暢最寬廣的光明之途,不就是減損欲念、消除邪念、放棄智謀、處下不爭、柔和寬緩、節儉仁慈、心胸廣遠,如此等等,這有什麼難度呢?但這其實也是最難的。外敵易去,內賊難除,內心的情志欲念實則很難消解,一遇外境觸動,就走火入魔了。只有那些道行高深、修道有成者才有堅定不移的信念和不受外境觸動的功夫。

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䌽,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謂盜誇,非道也哉:荒怠政事、輕慢政務,田野荒蕪、一片蒼涼,府庫空虛、倉儲虛設。可就是這樣,貴族們一天到晚裘袍玉帶、錦衣玉食、佩刀戴劍、到處招搖。老子說這是盜賊在四處炫耀啊!這哪裡能是行道呢?怎麼可能是守道不離呢?此段是對當時統治階層的素描。“盜誇”是對統治者的強烈怒斥。將統治階層視為強盜並予以激烈指斥,這是歷史上開天闢地之舉。梁啟超認為“道誇”一詞非常激烈,因而懷疑老子應當是戰國末期的人,五千文也是戰國末期形成。梁啟超不知道老子乃洞明宇宙真相、洞悉生命本真的至人,在老子而言不需要拖到戰國末期才可發表。
新老怪
文章: 5593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出處:大正新脩大藏經、卍新纂續藏經、乾隆大藏經,五燈會元、指月錄卷四、景德傳燈錄卷三、少室六門、傳法正宗卷五、雲門禪師語錄。

經文:有期城太守楊炫之,早慕佛乘,
問祖曰,西天五印師承為祖,其道如何,
祖曰,明佛心宗,行解相應,名之曰祖。‥‥
問祖曰願師久住世間,化導群有。
祖曰:吾即逝矣,不可久留,根性萬差,多逢愚難,
炫之曰:未審何人?弟子為師除得否?
祖曰:吾以傳佛秘密,利益迷塗,害彼自安,必無此理,
炫之曰:師若不言,何表通變觀照之力,祖不獲已,
乃為讖曰
「江槎分玉浪,管炬開金鎖,
五口相共行,九十無彼我。」
炫之莫測。禮辭而去。
新老怪
文章: 5593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 無極之理,靜而為經;太極之氣,動而為緯。經則常而不變,緯則變而有常。
1 常而不變,不易之易也;
2而有常,變易之易也;
3以三光大地,雌雄萬類,有質可見之物;天地交而生寒暑,日月交而生朔望,雌雄交而生萬類,為交易之易也。
妙吉祥如意
文章: 6845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妙吉祥如意 »

新老怪 寫: 週一 2月 24, 2025 10:59 am ● 無極之理,靜而為經;太極之氣,動而為緯。經則常而不變,緯則變而有常。
1.常而不變,不易之易也;
2.變而有常,變易之易也;
3以三光大地,雌雄萬類,有質可見之物;天地交而生寒暑,日月交而生朔望,雌雄交而生萬類,為交易之易也。
老子西昇經…(此經乃老子西隱過楚國大散關,遇關尹.喜而傳授道法,釋義道德經內容,關尹子當下所作之筆記,莊子稱此書為“記”,故,又稱老子西昇記)
老子西昇記
萬物無有常,成者不久完。三光無明冥,天地常照然。
觀諸次為道,存神於想思。道氣與三光,念身中所治。


三光,即是老子道德經云:三生萬物的(三)。
道家稱此為(天地人)三才。
佛家稱此為(佛法僧)三寶。
即是講:真如(無名、天)、法性(有名、地)於有漏界交合而生起我執(人)。
老子曰: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解深密經
於中最初一切種子,心識成熟展轉和合增長廣大…

佛家言:一切種子,有漏界一切法之緣起根本,即是相當於老子:三生萬物。的境界。
.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