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燈錄》卷一
此我入火不焚、入水不溺
天下之物 有能綿密、無有間斷、不可分、不可別 如此我者乎?
有能長久堅固不壞 如此我者乎?有能於大而無不包、於小而無不入 如此我者乎?
有能入火不焚、入水不溺 如此我者乎?有能上等諸佛、下等眾生 如此我者乎?
有能變化出生萬物之相 而獨居無相 如此我者乎?有一物可以似此我者乎?總之,盡劫不能說盡此我之妙、此我之尊,而至近至易 竟不過而一問,何也?
此我為誰?即今當下你能視、能聞、能言、能嗅、能執、能走者即是。
此即是佛,不必胡疑。
我若哄你,我就定墮地獄。
不可聽諸方野狐精,教你抱語句混參,瞬息五年十年虛度。
總之諸方 不曾有真見識,以訥傳蹬,互相授受 欺瞞不少。
我每聞其所說,令人恨煞,好好一輪明月,被他推入 雲霧之中。
於密室授受,囑其不可語者。遂習熟古人問答語句,開堂登座,數年後踐蹋不堪,自覺無味,而竟至甘心老死,不亦哀哉!
公案很難懂
-
- 文章: 5675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阿難。一切眾生。輪迴世間。由二顛倒分別見妄。當處發生。當業輪轉。雲何二見。一者眾生別業妄見。二者眾生同分妄見。
通曰。
將明見精是妄。故以別業妄見。及同分妄見。分別開示。知別業之為妄。而同分之妄。可以例知。
知同分之為妄。而見精之妄。可以例知。
知見精之為妄。而見見者不妄。可以例知。
悉此。則見非是見。可自洞然無疑矣。
見聞覺知。同為虛妄顛倒。而獨詳辨於見者何。前雲使汝流轉。心目為咎。
故流逸奔色。惟見難制。阿難為摩登所惑。匪摩登能惑阿難。由阿難見妄為病耳。
況此見妄流思。原屬生滅。而真見無還。湛然常住。
故以盲人之見見色。則色無可好。以見暗之見見明。則見本非緣。
直達見之源。了知非見所及。又何流轉之咎哉。
昔溈山問仰山。大地眾生。業識茫茫無本可據。子作麼生知他有之與無。
仰曰。慧寂有驗處。
時有一僧從面前過。仰召曰。闍黎。
僧回首。
仰曰。和尚。這個便是業識茫茫。無本可據。
溈曰。此是師子一滴乳。迸散六斛驢乳。
天童頌雲。
一喚回首識我不。依稀羅月又成鉤。
千金之子才流落。漠漠窮途有許愁。
即此一則。謂之別業妄見可也。
又陳操尚書與僚屬登樓次。見數僧行來。
有一官人曰。來者總是行腳僧。
操曰不是。
曰焉知不是。
操曰待來勘過。須臾僧至樓前。
操驀然喚上座。僧皆舉首。
公謂諸官曰。不信道。官罔措。
天童拈曰。陳尚書當面白拈。瞞長蘆一點不得。
即此一則。謂之同分妄見可也。
若其中有個漢。呼喚不回頭。當令仰山吐舌。陳操謝過。
通曰。
將明見精是妄。故以別業妄見。及同分妄見。分別開示。知別業之為妄。而同分之妄。可以例知。
知同分之為妄。而見精之妄。可以例知。
知見精之為妄。而見見者不妄。可以例知。
悉此。則見非是見。可自洞然無疑矣。
見聞覺知。同為虛妄顛倒。而獨詳辨於見者何。前雲使汝流轉。心目為咎。
故流逸奔色。惟見難制。阿難為摩登所惑。匪摩登能惑阿難。由阿難見妄為病耳。
況此見妄流思。原屬生滅。而真見無還。湛然常住。
故以盲人之見見色。則色無可好。以見暗之見見明。則見本非緣。
直達見之源。了知非見所及。又何流轉之咎哉。
昔溈山問仰山。大地眾生。業識茫茫無本可據。子作麼生知他有之與無。
仰曰。慧寂有驗處。
時有一僧從面前過。仰召曰。闍黎。
僧回首。
仰曰。和尚。這個便是業識茫茫。無本可據。
溈曰。此是師子一滴乳。迸散六斛驢乳。
天童頌雲。
一喚回首識我不。依稀羅月又成鉤。
千金之子才流落。漠漠窮途有許愁。
即此一則。謂之別業妄見可也。
又陳操尚書與僚屬登樓次。見數僧行來。
有一官人曰。來者總是行腳僧。
操曰不是。
曰焉知不是。
操曰待來勘過。須臾僧至樓前。
操驀然喚上座。僧皆舉首。
公謂諸官曰。不信道。官罔措。
天童拈曰。陳尚書當面白拈。瞞長蘆一點不得。
即此一則。謂之同分妄見可也。
若其中有個漢。呼喚不回頭。當令仰山吐舌。陳操謝過。
-
- 文章: 5675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心燈錄》卷一
誰教你拖這死屍來
人只知此身是我,因有形相可見,哪知此身 有生有滅,而不知能運用此身者 乃真我也。古德雲:「誰教你拖這死屍來?」靈利人只此一句便悟去,又何須五年十年。總是開示者不得親切,而悟入者 不得其門,大家亂混一場散去。
每日從早至夕日用往來,或動或靜,或喜或怒,總是此一我為之。此我即佛也。為什麼只攀緣外物,而忘其為我,終日終年為聲色所困?世尊教人 開佛知見,今既知得此我,而時時開佛之知,開佛之見,則端然一佛,何樂如之。
當今之世,教人入道,且不必倡導一切經教 並一切善知識語句,當直指出此我,乃法王,乃大總持,使學者信了。然後將經教語句作證據,不過明此我而已,管保他一聞千悟,哪裡費許多煩絮?
今諸方自家不曾悟,遇人便將一無理路公案 劈面摔來,要人仰看他是獅子兒,不可思議,真令人羞煞。
學人迷悶而去,和尚亦胡混歸方丈,彼此都不知為些什麼,竟是光天化日之下,一夥夢漢胡鬧而已。
誰教你拖這死屍來
人只知此身是我,因有形相可見,哪知此身 有生有滅,而不知能運用此身者 乃真我也。古德雲:「誰教你拖這死屍來?」靈利人只此一句便悟去,又何須五年十年。總是開示者不得親切,而悟入者 不得其門,大家亂混一場散去。
每日從早至夕日用往來,或動或靜,或喜或怒,總是此一我為之。此我即佛也。為什麼只攀緣外物,而忘其為我,終日終年為聲色所困?世尊教人 開佛知見,今既知得此我,而時時開佛之知,開佛之見,則端然一佛,何樂如之。
當今之世,教人入道,且不必倡導一切經教 並一切善知識語句,當直指出此我,乃法王,乃大總持,使學者信了。然後將經教語句作證據,不過明此我而已,管保他一聞千悟,哪裡費許多煩絮?
今諸方自家不曾悟,遇人便將一無理路公案 劈面摔來,要人仰看他是獅子兒,不可思議,真令人羞煞。
學人迷悶而去,和尚亦胡混歸方丈,彼此都不知為些什麼,竟是光天化日之下,一夥夢漢胡鬧而已。
-
- 文章: 5675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心燈錄》卷一
靈山拈花 直示此我
世尊時在靈山,大梵天王以金色波羅花獻佛,捨身為床座,請佛為眾生說法。
世尊登座,拈花示眾,其時人天百萬,悉皆罔措,獨有金色頭陀,破顏微笑。
世尊雲:「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分付摩訶大迦葉。」所謂直指教外別傳也。教內者,一切經教也,都是有法有路有門,漸修漸悟,將來成就惟悟我。
而在教外者,直指也,無法無路無門,只在當下 指出此我,便是正法眼藏,便是不生不滅之妙心,便是無相之實相,不用修證,不用尋求。此我從來不曾出戶,而能運用一切。
今之能拈花者,非我而誰耶?
大眾之心 都在高遠奇妙處見佛,至此顯出 一不高不遠 不奇不妙、至平至常、人人皆能之拈花,則莫知所措矣。
惟金色公 大悟此我已久,今見眾罔措,不覺破顏一笑。
笑者,笑其實知道我也。哪知此笑之我,同拈花之我,與大眾罔措之我,一時光明照耀遍三千大千世界。
惟世尊金色公知之,而大眾如在長夜。
此一切經教中 所未曾直指 如此者也。故曰:此教外別傳也。
別之雲者乃不同於教也,非別異之別也。
殊不知此 正是世尊正傳,直指當下,此我即是,更無別法。嗚呼異哉!
此我從覺明空味以後逃亡,至世尊拈花之時 才顯然出示於人,安得不令人痛哭耶?
茫茫大地,混合十方,教你從哪裡尋求?
這大道根源 原來此我即是,不動足已登彼岸,不用修已登蓮台。
世尊之恩,教人從哪裡報起?惟有度生而已。
世尊數十年 以黃葉為黃金,以化城為暫息之地,亦可謂婆心極矣。
至此則覬面示人,指出此我。一拈花、一微笑 將一切經教玄奇妙義,都推向無何有之鄉,而毫無用處。
只要會得 此拈花微笑者,便能驅使 此一切妙義,而此我 獨巍然自尊。
此我即正法眼藏,即涅槃妙心。
凡一切小乘 天魔外道之法,為此眼一照,皆粉碎去,而此眼 則深隱不露纖毫,十方如來也窺他不見,故曰藏。
此我從來 不生不滅,而不可思議,故曰妙心。
此我無相,而亙古如斯,其實相也大矣,故曰實相無相。
用付金色公一人,而靈山百千萬眾 皆不知斯義,真令我不解。所謂太容易,翻教人易昏,此之謂耶。
實相無相。
靈山拈花 直示此我
世尊時在靈山,大梵天王以金色波羅花獻佛,捨身為床座,請佛為眾生說法。
世尊登座,拈花示眾,其時人天百萬,悉皆罔措,獨有金色頭陀,破顏微笑。
世尊雲:「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分付摩訶大迦葉。」所謂直指教外別傳也。教內者,一切經教也,都是有法有路有門,漸修漸悟,將來成就惟悟我。
而在教外者,直指也,無法無路無門,只在當下 指出此我,便是正法眼藏,便是不生不滅之妙心,便是無相之實相,不用修證,不用尋求。此我從來不曾出戶,而能運用一切。
今之能拈花者,非我而誰耶?
大眾之心 都在高遠奇妙處見佛,至此顯出 一不高不遠 不奇不妙、至平至常、人人皆能之拈花,則莫知所措矣。
惟金色公 大悟此我已久,今見眾罔措,不覺破顏一笑。
笑者,笑其實知道我也。哪知此笑之我,同拈花之我,與大眾罔措之我,一時光明照耀遍三千大千世界。
惟世尊金色公知之,而大眾如在長夜。
此一切經教中 所未曾直指 如此者也。故曰:此教外別傳也。
別之雲者乃不同於教也,非別異之別也。
殊不知此 正是世尊正傳,直指當下,此我即是,更無別法。嗚呼異哉!
此我從覺明空味以後逃亡,至世尊拈花之時 才顯然出示於人,安得不令人痛哭耶?
茫茫大地,混合十方,教你從哪裡尋求?
這大道根源 原來此我即是,不動足已登彼岸,不用修已登蓮台。
世尊之恩,教人從哪裡報起?惟有度生而已。
世尊數十年 以黃葉為黃金,以化城為暫息之地,亦可謂婆心極矣。
至此則覬面示人,指出此我。一拈花、一微笑 將一切經教玄奇妙義,都推向無何有之鄉,而毫無用處。
只要會得 此拈花微笑者,便能驅使 此一切妙義,而此我 獨巍然自尊。
此我即正法眼藏,即涅槃妙心。
凡一切小乘 天魔外道之法,為此眼一照,皆粉碎去,而此眼 則深隱不露纖毫,十方如來也窺他不見,故曰藏。
此我從來 不生不滅,而不可思議,故曰妙心。
此我無相,而亙古如斯,其實相也大矣,故曰實相無相。
用付金色公一人,而靈山百千萬眾 皆不知斯義,真令我不解。所謂太容易,翻教人易昏,此之謂耶。

-
- 文章: 5675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心燈錄》卷一
千七百則公案與拈花無別
餘向也悟拈花微笑之旨,不禁手舞足蹈。外而視天地萬物,內而視心意知識,近而視眼耳鼻舌及身與手足奔執應酬一切日用,至靜而一絲不掛,動與法界相應,何莫不是拈花微笑之旨?然不過此一我為之也。後來用拂子敲禪床,作圓光,一棒一喝,動口動手,總是拈花一脈相傳,何須用經教繁文?而直指之妙乃如此,學者可不於此具眼。
後代上堂,將拂子一拂雲:與當日拈花是同是別?如能會得此我者,許他說同,乃世尊嫡派兒孫。若不會此我者,乃胡說亂道,竟據法王位,此輩必墮地獄。近年來此輩處處皆是,亦嘗捫心自悔而生一慚愧之心乎?抑安然自以為是耶?哀哉!
千七百語句雖有差別,然總是拈花一義,總歸正法眼藏、涅槃妙心。若離此,則邪魔外道。正法眼藏無眼,涅槃妙心無心,無心無眼,是謂真眼真心。我無眼乃具真眼,我無心乃具真心。真心普遍,真眼普照。普照則色色皆吾眼,普遍則物物皆吾心。非吾心寄於物,吾眼寄於色也。乃即色即眼,即物即心,則可悟即心即我,即眼即我矣。世尊拈花而言及心眼者,要人悟此我拈花,拈花即此我也。他日以青蓮目從左視右、從右視左亦此義,而未得金色公一笑,不得表出正法眼藏、涅槃妙心。至今日始言別傳者,蓋時節因緣也。然四十九年內直指者甚多,而人自不會耳。
拈花開示眾人,此開示之直指也。一落言語,即成剩義。要人因拈花悟得此我,豈不痛快?無奈皆不能悟,遂發出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兩句等以付迦葉。學者心粗,總不肯細想如何拈花示眾而發出心眼等句?與拈花一義否?更進拈花一層否?相合否?不相合否?果能細細追參,則拈花乃以事以相開示,正法等句以理開示。以事以相得悟者堅,以理得悟者恍惚。所以後代兒孫在事上悟者強。在理上悟者弱。在經教上悟者弱,在當下劈面語句上或境上悟者強。世尊於此事理雙示。拈花與迦葉一笑後付法。又雲正法等句者,不得不剖示其理為眾也。後代能事理雙示者,則鮮有其人。而以事示眾者,餘亦未能得見。或有以理示人者,而論理又不能到極處。不但祖道已絕,而如來禪亦絕矣。悲夫。
千七百則公案與拈花無別
餘向也悟拈花微笑之旨,不禁手舞足蹈。外而視天地萬物,內而視心意知識,近而視眼耳鼻舌及身與手足奔執應酬一切日用,至靜而一絲不掛,動與法界相應,何莫不是拈花微笑之旨?然不過此一我為之也。後來用拂子敲禪床,作圓光,一棒一喝,動口動手,總是拈花一脈相傳,何須用經教繁文?而直指之妙乃如此,學者可不於此具眼。
後代上堂,將拂子一拂雲:與當日拈花是同是別?如能會得此我者,許他說同,乃世尊嫡派兒孫。若不會此我者,乃胡說亂道,竟據法王位,此輩必墮地獄。近年來此輩處處皆是,亦嘗捫心自悔而生一慚愧之心乎?抑安然自以為是耶?哀哉!
千七百語句雖有差別,然總是拈花一義,總歸正法眼藏、涅槃妙心。若離此,則邪魔外道。正法眼藏無眼,涅槃妙心無心,無心無眼,是謂真眼真心。我無眼乃具真眼,我無心乃具真心。真心普遍,真眼普照。普照則色色皆吾眼,普遍則物物皆吾心。非吾心寄於物,吾眼寄於色也。乃即色即眼,即物即心,則可悟即心即我,即眼即我矣。世尊拈花而言及心眼者,要人悟此我拈花,拈花即此我也。他日以青蓮目從左視右、從右視左亦此義,而未得金色公一笑,不得表出正法眼藏、涅槃妙心。至今日始言別傳者,蓋時節因緣也。然四十九年內直指者甚多,而人自不會耳。
拈花開示眾人,此開示之直指也。一落言語,即成剩義。要人因拈花悟得此我,豈不痛快?無奈皆不能悟,遂發出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兩句等以付迦葉。學者心粗,總不肯細想如何拈花示眾而發出心眼等句?與拈花一義否?更進拈花一層否?相合否?不相合否?果能細細追參,則拈花乃以事以相開示,正法等句以理開示。以事以相得悟者堅,以理得悟者恍惚。所以後代兒孫在事上悟者強。在理上悟者弱。在經教上悟者弱,在當下劈面語句上或境上悟者強。世尊於此事理雙示。拈花與迦葉一笑後付法。又雲正法等句者,不得不剖示其理為眾也。後代能事理雙示者,則鮮有其人。而以事示眾者,餘亦未能得見。或有以理示人者,而論理又不能到極處。不但祖道已絕,而如來禪亦絕矣。悲夫。
-
- 文章: 5675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心燈錄》卷一
七佛出世直明此我
此我自無始至於今日,不知歷過多少生死。或為人、或為物、或為男、或為女,總是此明明一我,昭然不昧。至於而今,知當下此刻明明一我,則知過去未來 惟此一我。此我無相,自無始以來 所受之身,皆是無相之我所發。一切如幻的泡影,凡一切形相並此身 皆如幻非實。即此心此識 亦如幻非實。以如幻之心之識之身,造如幻之善之惡,得如幻之罪之福,而茫茫然迷此我於生死之中,至將來受無窮無盡之苦,不亦癡乎?
能刻下自返此無相之我,而頓歇之,再不去行履 往昔如幻之事,當下即佛,何用修證?雖往昔所造,有罪有福,皆空無所住,而任我逍遙。彼罪福於往昔緣我而不能離者,蓋我有心有識故也。今既知只有無相之我,則知幻之心識頓離,而罪福又何有哉?讀毘婆屍佛一偈即可了畢,何用多言哉?
屍棄佛雲: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亦是幻。
起諸善、造諸惡,試問是誰起誰造?答曰:「我也。」試問為什麼起,為什麼造?答曰:「因迷而不知此我也,故起造也。」然雖迷而起造,而起造皆幻,即所起造之境之事之物之業亦幻,與此我了不相干,只是受生死勞苦為可憐耳。哪知此幻皆由身心所出?人視此身為真為實,而不知同於聚沫暫時留滯耳。此心如風,人以為虛靈不昧,亦不過石火電光虛明不實,暫時留影耳。以如幻之身心,起而造諸善惡,真所謂無根無實。能知此我真實,有相身心皆幻,則一切皆空,惟我獨在,即與佛等,有何疑哉?
毘舍浮佛雲:假借四大以為身。
此一句明明說出此我,可以震醒千古。我本無相,今假借四大為身,若無此我,是誰假藉此身?若非此我居其中,則此身安能行住坐臥?可見此身非真,有我在焉。身既非真,則心生亦幻,何以故?蓋因境有心,無心無境。前境若無,心於何有?何況罪福。即當起時,亦如滅也。只要識此真實之我、不生不滅之妙體,則身心罪福之境,即在當前,亦如住於虛空,有何憂樂?而眾生執身心罪福為真實事,所以此我漂流苦海。深可憐憫。
拘留孫佛雲:見此肉身無識,是佛假借之身。
佛者,我也,了此如風之心如幻,是佛權變之幻。佛者,我也,非我不能見,非我不能了也。今此我了得身心在我,本性中空無所有,惟有此我而已矣,則斯人與諸佛何殊也?眾生惟認身心是實,佛只說身心皆幻。身心是實則此我漂流,身心是幻則此我常住。觀身心皆幻,而況身心之外之所有不歸於空得乎?
拘那含牟尼佛雲:佛不見身知是佛。
惟佛能見此身非實,故不見其有此身也。不見其有此身,則真知獨存。此真知即我、即佛也。今果能實有此真知之我,即此是佛,而謂別有佛妄矣。惟真知之智者,能知罪福之性皆空,而惟有此我,則坦然遊戲生死之途,有何畏哉?此偈又加一知字,說此我更透。蓋惟我能知,此知即我,不可作見聞覺知一例看,不可作所知愚看。所知愚,蓋謂此知落所則愚,非知愚也。後永嘉雲:「不可知知,惟知而已。」此知即我也。
迦葉佛雲:一切眾生性清淨,
從本無生無可滅,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無罪福。如此等偈意義明了,一見便解,人多略過而不知也。何以故?蓋此偈明了,則一切語句皆了。若此了彼不了,何以謂能了此偈也?此偈直指此我示人,更為明切。此我總被幻生之身心、幻化之罪福認為有生有滅,而污染此本來清淨之我。日久歲深,遂受一切苦厄,無法脫離。今一旦悟此我為真,彼皆是幻,則當下躍出樊籠,與佛無別,不過還他本來清淨,則看此一偈足矣,又何鬚後來者煩唇舌耶?
釋迦佛偈雲:法本法無法。
所傳之法,即傳此我也。然究此我之本源實無所謂法也,亦無所謂我之名也。然即此無法之法是亦法矣,故曰無法之法亦法亦法也。今付此無法之時,此無法之法中,生一切陀羅尼之法,以度眾生。而究其一切法,又何曾有一法,不過惟有此我,假名之為法耳。即以法名此我亦可也。所謂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亦我之名也。只要將此七偈一再細參,證明此我,仰瞻世尊拈花之時,明明以此我示眾。此際有文字否?有名相否?有擬議否?有隱密否?世尊之我明明拈,大眾之我明明見,只有一金色公明微笑,其笑為何?笑大眾之明明一我,而多此一疑也。則金色公之我,與世尊拈花之我,水乳交融,而大眾之我,遂在大門之外。
七佛出世直明此我
此我自無始至於今日,不知歷過多少生死。或為人、或為物、或為男、或為女,總是此明明一我,昭然不昧。至於而今,知當下此刻明明一我,則知過去未來 惟此一我。此我無相,自無始以來 所受之身,皆是無相之我所發。一切如幻的泡影,凡一切形相並此身 皆如幻非實。即此心此識 亦如幻非實。以如幻之心之識之身,造如幻之善之惡,得如幻之罪之福,而茫茫然迷此我於生死之中,至將來受無窮無盡之苦,不亦癡乎?
能刻下自返此無相之我,而頓歇之,再不去行履 往昔如幻之事,當下即佛,何用修證?雖往昔所造,有罪有福,皆空無所住,而任我逍遙。彼罪福於往昔緣我而不能離者,蓋我有心有識故也。今既知只有無相之我,則知幻之心識頓離,而罪福又何有哉?讀毘婆屍佛一偈即可了畢,何用多言哉?
屍棄佛雲: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亦是幻。
起諸善、造諸惡,試問是誰起誰造?答曰:「我也。」試問為什麼起,為什麼造?答曰:「因迷而不知此我也,故起造也。」然雖迷而起造,而起造皆幻,即所起造之境之事之物之業亦幻,與此我了不相干,只是受生死勞苦為可憐耳。哪知此幻皆由身心所出?人視此身為真為實,而不知同於聚沫暫時留滯耳。此心如風,人以為虛靈不昧,亦不過石火電光虛明不實,暫時留影耳。以如幻之身心,起而造諸善惡,真所謂無根無實。能知此我真實,有相身心皆幻,則一切皆空,惟我獨在,即與佛等,有何疑哉?
毘舍浮佛雲:假借四大以為身。
此一句明明說出此我,可以震醒千古。我本無相,今假借四大為身,若無此我,是誰假藉此身?若非此我居其中,則此身安能行住坐臥?可見此身非真,有我在焉。身既非真,則心生亦幻,何以故?蓋因境有心,無心無境。前境若無,心於何有?何況罪福。即當起時,亦如滅也。只要識此真實之我、不生不滅之妙體,則身心罪福之境,即在當前,亦如住於虛空,有何憂樂?而眾生執身心罪福為真實事,所以此我漂流苦海。深可憐憫。
拘留孫佛雲:見此肉身無識,是佛假借之身。
佛者,我也,了此如風之心如幻,是佛權變之幻。佛者,我也,非我不能見,非我不能了也。今此我了得身心在我,本性中空無所有,惟有此我而已矣,則斯人與諸佛何殊也?眾生惟認身心是實,佛只說身心皆幻。身心是實則此我漂流,身心是幻則此我常住。觀身心皆幻,而況身心之外之所有不歸於空得乎?
拘那含牟尼佛雲:佛不見身知是佛。
惟佛能見此身非實,故不見其有此身也。不見其有此身,則真知獨存。此真知即我、即佛也。今果能實有此真知之我,即此是佛,而謂別有佛妄矣。惟真知之智者,能知罪福之性皆空,而惟有此我,則坦然遊戲生死之途,有何畏哉?此偈又加一知字,說此我更透。蓋惟我能知,此知即我,不可作見聞覺知一例看,不可作所知愚看。所知愚,蓋謂此知落所則愚,非知愚也。後永嘉雲:「不可知知,惟知而已。」此知即我也。
迦葉佛雲:一切眾生性清淨,
從本無生無可滅,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無罪福。如此等偈意義明了,一見便解,人多略過而不知也。何以故?蓋此偈明了,則一切語句皆了。若此了彼不了,何以謂能了此偈也?此偈直指此我示人,更為明切。此我總被幻生之身心、幻化之罪福認為有生有滅,而污染此本來清淨之我。日久歲深,遂受一切苦厄,無法脫離。今一旦悟此我為真,彼皆是幻,則當下躍出樊籠,與佛無別,不過還他本來清淨,則看此一偈足矣,又何鬚後來者煩唇舌耶?
釋迦佛偈雲:法本法無法。
所傳之法,即傳此我也。然究此我之本源實無所謂法也,亦無所謂我之名也。然即此無法之法是亦法矣,故曰無法之法亦法亦法也。今付此無法之時,此無法之法中,生一切陀羅尼之法,以度眾生。而究其一切法,又何曾有一法,不過惟有此我,假名之為法耳。即以法名此我亦可也。所謂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亦我之名也。只要將此七偈一再細參,證明此我,仰瞻世尊拈花之時,明明以此我示眾。此際有文字否?有名相否?有擬議否?有隱密否?世尊之我明明拈,大眾之我明明見,只有一金色公明微笑,其笑為何?笑大眾之明明一我,而多此一疑也。則金色公之我,與世尊拈花之我,水乳交融,而大眾之我,遂在大門之外。
-
- 文章: 5675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心燈錄》卷一
此我實相無相
問曰:「此我實相無相,世尊開示大眾,當教人在離一切相,獨知獨覺,深隱秘密寂境中 識此真我,
而何以以手拈花?顯然在人眼目中,不離身心幻化,為教外傳。」
答櫦花得返本還源之根本,而歸於寂靜,乃謂上等人說。一現成之理,不煩思議而可即得也。尊權法,為三等人不能即信,故善誘之,必歸於此,始是住手之地。 蓋因有許多 根性委曲,乃有此上中下之繁說也。乃自然而然而勢所必至如此,雖此我亦無如何也。 ,都如夢如幻,何以謂真法界? 謂之一真法界者,蓋無往而不真也。教人,其餘皆黃葉也,非佛本心也。莊嚴,時時是無形無相,時時與諸佛應酬,都是真,不是幻。知之矣。
此我實相無相
問曰:「此我實相無相,世尊開示大眾,當教人在離一切相,獨知獨覺,深隱秘密寂境中 識此真我,
而何以以手拈花?顯然在人眼目中,不離身心幻化,為教外傳。」
答櫦花得返本還源之根本,而歸於寂靜,乃謂上等人說。一現成之理,不煩思議而可即得也。尊權法,為三等人不能即信,故善誘之,必歸於此,始是住手之地。 蓋因有許多 根性委曲,乃有此上中下之繁說也。乃自然而然而勢所必至如此,雖此我亦無如何也。 ,都如夢如幻,何以謂真法界? 謂之一真法界者,蓋無往而不真也。教人,其餘皆黃葉也,非佛本心也。莊嚴,時時是無形無相,時時與諸佛應酬,都是真,不是幻。知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