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大乘?

寂照世間
文章: 4410
註冊時間: 週四 3月 25, 2021 4:33 pm

Re: 何謂大乘?

文章 寂照世間 »

二)《梵網經》的思想架構是屬於《華嚴經》的系統,所以它跟《華嚴經》 一樣,主張以清淨心為本。清淨心實際上就是眾生的本有佛性,所以《維摩經》叫它為「本心」。所謂開悟就是悟此清淨的本心和眾生的本性,也是非常堅固而富有感化力的佛性,在眾生稱為如來藏;它裡邊藏著的是本來的佛,也就是自心之中藏著本有的佛性。如果能夠一念之間頓息一切的執著攀緣妄想,便叫作「頓見真如本性」,發覺眾生與佛無二無別。清淨心的色彩貫穿著《六祖壇經》的思想,也可以說,《六祖壇經》的所謂最尊、最上、最第一的法門,便是叫人明自心見自性的法門。
開悟還要悟妄想執著是虛假不實的
也就是還要悟什麼是顛倒夢.顛倒想?
也就是要悟五蘊為什麼是空的?
六趣夢是顛倒夢,認人事物為實有而起思慮是名顛倒想
寂照世間
文章: 4410
註冊時間: 週四 3月 25, 2021 4:33 pm

Re: 何謂大乘?

文章 寂照世間 »

cyc320 寫: 週二 8月 24, 2021 10:30 am 六祖壇經的思想 聖嚴法師講
一、提要
《六祖壇經》流傳的版本甚多,本文不作考訂。

《六祖壇經》的思想系統,雖用《般若經》,實則是沿襲如來藏的觀點,用般若的空慧,實證真如佛性,即是明心見性。《六祖壇經》中引用《金剛經》者凡五見,引用《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簡稱為《文殊說般若經》)者一處。其目的是在證明相無而性有,強調本心及本性實在。所引般若經典,乃在取其作為修證的觀行方便,那便是般若三昧及一行三昧。

《六祖壇經》引用《維摩經》者計六例,共有五種觀念:頓悟、守心與直心、行住坐臥的日常生活即是修行、動靜一體、不二。此外尚可在《六祖壇經》中見到《涅槃經》、《梵網經》、《法華經》、《華嚴經》、《觀無量壽經》、《大乘本生心地觀經》等的思想。

《六祖壇經》的心理實踐,名為「無念法門」,它又有無住、無著、 無相等不同的名稱,以無念得智慧,以無著離煩惱,以無相證佛性。《六祖壇經》的生活實踐是以懺悔、發願、受三皈依戒為準則,而又將之導歸心理實踐的「無相法門」。

二、前言
從傳統的觀點和信仰來說,《六祖壇經》是禪宗的第六祖惠能大師(西元六三八年─七一三年)所說,但自從敦煌本的《六祖壇經》出現之後,日本和中國的學術界對於《六祖壇經》的作者產生了爭論──究竟是出於六祖惠能的思想,還是出於神會(西元六六八年─七六〇年)偽造?本文不擬討論這些問題,而只討論其思想內容。

《六祖壇經》收在《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四十八卷的有兩種:第一種叫《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通常被稱為《敦煌出土六祖壇經》;第二種叫《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是中國通用且流傳最廣的一種,乃元朝至元年間比丘宗寶所編,而敦煌本《六祖壇經》是由六祖的弟子法海所輯。看起來敦煌本的應該比較可靠,而且宗寶編的《六祖壇經》在文字上也比較通順,可能是後期經過傳、抄、潤飾而成。目前又發現曹溪本, 其實就是宗寶本的另一種抄本。以上三種,文字各有出入,特別是敦煌本,其段落次第的銜接和其他兩種版本都不一樣。因此可以證明,這三種版本屬於兩個系統,但也不能確定宗寶編的《六祖壇經》原始資料,比敦煌本更晚出。這些乃屬於學術界的版本考證問題,本文也不加以論述(註一)。

本文所想討論的是《六祖壇經》的思想內容,參考各種版本(註二),採取各本中共同所有的資料加以綜合,作為討論的重點。
註解
註一 有關《六祖壇經》的考證,最早有日本的宇井伯壽撰《第二禪宗史研究》第一篇〈壇經考〉;在中國有印順法師的《中國禪宗史》第六章〈壇經之成立及其演變〉;此外,鈴木大拙、柳田聖山等日本學者,均對《六祖壇經》做過考證的工作;在美國的《六祖壇經》英譯,我所見到的兩種:1.The Platform Sutra of the Sixth Patriarch,by Philip B. Yampolsky (New York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67.)2.The PlatformScripture : the basic classic of zen buddhism, translated by Wing-tsit Chan.

註二 本文對《六祖壇經》文句的引用,是依據《大正新脩大藏經》的宗寶編集本。(《大正新脩大藏經》,以下簡稱《大正》)

三、《六祖壇經》的思想系統
我們知道,中國的禪宗傳自印度的菩提達摩,他於西元五二七年到達中國,成為中國禪宗的第一代祖師。他的思想源頭是根據四卷本的《楞伽經》;北宗神秀的弟子淨覺所輯的《楞伽師資記》,就是介紹從印度禪傳承到中國禪的系統,也可以講這是北宗禪,是以《楞伽經》的思想為主流。可是南宗的六祖惠能,雖也接受《楞伽經》思想的體系,但他卻以《金剛經》作為他的禪法的依據。因此,從《六祖壇經》的內容固然可以看到濃厚的如來藏思想的成分,那是受了《楞伽經》系統的影響;同時又發現他特別強調般若和智慧功能,所以又是屬於般若思想的傳承者。照道理,般若的思想是屬於「空」的,也可說是屬於中觀哲學的範疇;而《楞伽經》的思想既強調唯識,更強調如來藏,實際是以發揮如來藏思想為其重心,這是印度大乘佛教的另一個系統。至於《六祖壇經》怎麼可能把如來藏和中觀的兩系合而為一,這是值得討論的問題。

其實《六祖壇經》是以般若為方法,以如來藏為目標,用般若的空觀來破除煩惱的執著,以期達到「明心見性」的目的。所謂「明心」就是無煩惱的清淨心,「見性」就是見到與佛無二無別的佛性。佛性是如來藏的另一個名字, 清淨心是般若智慧的別名,它是用般若智慧以達見性成佛的目的。此二者雖有不同的名字,也有不同的立場,然而是一體的兩面。若得其一,必得其二,不見其一,不得其二;明心一定能見性,見性一定是心地光明。

從中觀的立場看般若,若得般若即見諸法自性是空,那就是目的,不再另有如來藏、佛性、法性等目的可求。可是從如來藏系統來看,般若只是功能,不是其本體;功能必定有其所屬,所以產生了如來藏和佛性等思想。於是《六祖壇經》雖讓人見到般若的思想,實際上是以如來藏為根本,這是非常明顯的事。

四、《六祖壇經》裡的般若思想
《六祖壇經》用了兩種般若系統的經典,一是《金剛經》,二是《文殊說般若經》。經中引用並提到《金剛經》的句子和內容的,有如下幾處:

(一)〈行由品〉:「惠能一聞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心即開悟,遂問客誦何經?客曰:『《金剛經》。』」(註一)

(二)同品又說:「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註二)

(三)同品又有:「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為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註三)
(四)〈般若品〉全品都談「摩訶般若波羅蜜」的意義,同時強調「須修般若行,持誦《金剛般若經》,即得見性。」又說:「聞說《金剛經》,心開悟解」(註 四),而稱此法門為「般若三昧」(註五)。
(五)〈定慧品〉引《文殊說般若經》所提倡的「一行三昧」(註六)來說明《淨名經》(即《維摩經》)的「直心是道場」、「直心是淨土」(註七)這兩句話。
現在我們要討論它所引的般若系統經典的思想及其目的。首先我們必須注意《金剛經》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話對於《六祖壇經》思想的重要性和惠能之所以能夠成為中國禪宗史上最偉大的禪師的原因。這句話雖然是《金剛經》的精義所在,但不一定是最重要的經句。《金剛經》的通常論法是:「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非法非非法」。這是排除執著,不執空也不執有;執有固然是有,執空還是落於「有」的一邊,「空」、「有」是相對的。可是就六祖最受用的那句話而言,雖然叫它「無住」,但還是要有「心」。這個心在現象上是智慧心,無住是不住於煩惱心,雖不住於煩惱心,但仍然有智慧心。因為求見清淨的佛性需要智慧,而對眾生的救濟也需要智慧,所以是「有」而不是「空」。若將這句話連著《金剛經》的前文來看,是說生了清淨心的菩薩,莊嚴了佛的國土,等於沒有莊嚴佛的國土,那才叫莊嚴了佛的國土; 也就是行一切善等於沒有行一切善,那才叫行一切善。的確,這種清淨心就是無執著的智慧心,六祖惠能聽了這句經文就開悟,也就是跟智慧心相應。不過《金剛經》沒有說到開悟之後悟的是佛性,開悟本身就是目的,這跟六祖所體會的有所出入。
至於《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將這兩句的前後經文連起來看,是說不要把如來的身相當成真實的如來,因為如來不可以用他的身相來衡量和範圍,也可以說如來是遍於一切相而不等於任何一相,不能認定任何一相就是佛;對所有一切相都不執著,才能真正見到如來。所以其下還有兩句經文:「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可是從《六祖壇經》的觀點來看,「相」是虛妄的,而心性是實在的,所以《六祖壇經》說:「識自本心,見自本性」,「本不生滅」(註八),這種不生又不滅的本心和本性,在《金剛經》中是看不到的。也就是說,相無性有,這與《楞伽經》的思想有些相同。
在《六祖壇經》中沒有舉出《文殊說般若經》的名字,但其所舉「一行三昧」是出於《文殊說般若經》,而且在第四祖道信的〈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早已引用過此經的「一行三昧」之修行方法,目的是在以該經的「念佛心是佛」說明《楞伽經》的「諸佛心第一」(註九)。《文殊說般若經》提到,在沒有進入一行三昧之前,「應處空閑,捨諸亂意,不取相貌,繫心一佛,專稱名字。」進入一行三昧之後,便是「法界一相,繫緣法界,是名一行三昧。……如法界緣,不退不壞,不思議,無礙無相。」可見《六祖壇經》引用一行三昧的目的,不在於般若的思想,而是在於修行的目的;著重的是一行三昧的本身,不是進入三昧的方法。所以《六祖壇經》說:「於一切處行住坐臥,常行一直心」,《文殊說般若經》中並未作如是說,那是《維摩經》的境界,也可以說,法界一相,無礙無相;因為無礙,所以行住坐臥的日常生活,都在三昧之中。這到後來的「無門關」便說出:「那伽(以龍喻佛)大定」(註一〇)的思想,實際上也是智慧的功用。

至於「般若三昧」之名,未見於任何其他經典,而《六祖壇經》說修行般若行,持誦《金剛經》,就能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所謂般若行,是指離一切境而無生滅,能夠「來去自由,通用無滯」(註一一),它就是「無住、無往、亦無來」的大智慧,以此智慧觀照一切法而能夠「無念、無憶、無著」(註一二),這就是見性成佛的般若三昧。在《六祖壇經》中也特別強調「摩訶般若波羅蜜」,並且要大眾以清淨心來念這句話,能得智慧;念時不僅是用口念,而且要「心口相應」(註一三),可見這是修行的方法。他把「摩訶」解釋為廣大的心量,如虛空無有邊,沒有一法可得,因為自性真空。可是《六祖壇經》又提醒我們,不要認為是空就以空心靜坐而成無記空(註一四);也就是說,既對一切法不可執著, 也不可讓心中成為一片空洞。這還是從修行的方法來肯定「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觀點,同時也否定了一般所說的「沈空滯寂」就是悟境的觀念。禪宗的悟是指在活活潑潑的生活中,不受任何境界所動搖的心。
六祖壇經屬於般若法,需要有天乘、聲聞乘、緣覺乘的基礎
當然,如果您能發大丈夫志,也可以直接承擔,而承擔久了就能頓悟。

不過,就我觀察,可以是上根利智或發大丈夫志的人,實在太少。
所以建議,請先常行十善,讓自己從人乘先進步提昇至天乘。
也建議修學苦集滅道減少煩惱痛苦
修學前因後果而解開疑惑與心結

六祖壇經很適合初學者讀,因為,會吸引更多的人來修學佛法。
但是,因為其中內容有體有用,有體用不二,所以,很難讀,一般人很
容易搞混弄亂,因此不適合當成初學者的修學法門。

六祖壇經大多數的內容,需要有修學自性假立尋思才能看懂,而有些內
容需要具有自性假立尋思所引如實智,才能真正看懂。
寂照世間
文章: 4410
註冊時間: 週四 3月 25, 2021 4:33 pm

Re: 何謂大乘?

文章 寂照世間 »

《文殊說般若經》提到,在沒有進入一行三昧之前,「應處空閑,捨諸亂意,不取相貌,繫心一佛,專稱名字。」進入一行三昧之後,便是「法界一相,繫緣法界,是名一行三昧。……如法界緣,不退不壞,不思議,無礙無相。」

一行三昧
法王經有解釋
一切諸佛與眾生,同一性相,一體無異。

眾生與諸佛同性、同體,甚至同相
同相比較難懂
同相的相,所指的相,不是有形有相的相
而是空相、無作相、無願相、不增不減相、不垢不淨相.有無不二相..
而此處是不退不壞相.不思議相.無礙無相相

在什麼條件或前提下?
一切諸佛與眾生,才會同一體同一性,同一相?
同體、同性,還比較容易懂
同相,就很難懂

因為同體同性,而也同相,所以,是名法界一相。
而繫緣於同體同性同相的法界,是名繫緣法界一相,所以即是一行三昧
寂照世間
文章: 4410
註冊時間: 週四 3月 25, 2021 4:33 pm

Re: 何謂大乘?

文章 寂照世間 »

頓法很直接不嚕嗦,而漸法很嚕嗦不直接

所以頓法很好講,能懂就懂,不能懂就不能懂。
沒有什麼好說的

而漸法就不同,能懂就懂,不能懂的時候,還可以降維,可以降低程度再來講。
例如不懂般若大乘法,這沒事,還可以來說緣覺前因後果法
而如果還不懂前因後果的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也沒事,還可以講苦集滅道。
而如果還不懂苦集滅道的話,也沒事,還可以講常行十善如處天堂的天乘善法。
而如果還不懂天乘善法,也沒事,還可以講人乘善法
cyc320
文章: 2552
註冊時間: 週一 3月 22, 2021 2:21 pm

Re: 何謂大乘?

文章 cyc320 »

《梵網經》若佛子!迴向心者,第一義空。於實法空智照有實諦。業道相續因緣中道,名為實諦。假名諸法我人主者,名為世諦。於此二有諦,深深入空而無去來,幻化受果而無受,故深深心解脫。
相應於《華嚴經》仁今問是義,  為曉悟群蒙,
我如其性答,  惟仁應諦聽。
諸法無作用,  亦無有體性,
是故彼一切,  各各不相知。
譬如河中水,  湍流競奔逝,
各各不相知,  諸法亦如是。
亦如大火聚,  猛焰同時發,
各各不相知,  諸法亦如是。
又如長風起,  遇物咸鼓扇,
各各不相知,  諸法亦如是。
又如眾地界,  展轉因依住,
各各不相知,  諸法亦如是。
眼耳鼻舌身,  心意諸情根,
以此常流轉,  而無能轉者。
法性本無生,  示現而有生,
是中無能現,  亦無所現物。
眼耳鼻舌身,  心意諸情根,
一切空無性,  妄心分別有。
如理而觀察,  一切皆無性,
法眼不思議,  此見非顛倒。
若實若不實,  若妄若非妄,
世間出世間,  但有假言說。

亦相應於《六祖壇經》

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無上菩提。須得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不生不滅。於一切時中。念念自見。萬法無滯。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實。若如是見。即是無上菩提之自性也。
寂照世間
文章: 4410
註冊時間: 週四 3月 25, 2021 4:33 pm

Re: 何謂大乘?

文章 寂照世間 »

cyc320 寫: 週二 8月 24, 2021 5:46 pm 《華嚴經》
仁今問是義,為曉悟群蒙,我如其性答,惟仁應諦聽。
諸法無作用,亦無有體性,是故彼一切,各各不相知。
譬如河中水,湍流競奔逝,各各不相知,諸法亦如是。
亦如大火聚,猛焰同時發,各各不相知,諸法亦如是。
又如長風起,遇物咸鼓扇,各各不相知,諸法亦如是。
又如眾地界,展轉因依住,各各不相知,諸法亦如是。
眼耳鼻舌身,心意諸情根,以此常流轉,而無能轉者。
法性本無生,示現而有生,是中無能現,亦無所現物。
眼耳鼻舌身,心意諸情根,一切空無性,妄心分別有。
如理而觀察,一切皆無性,法眼不思議,此見非顛倒。
若實若不實,若妄若非妄,世間出世間,但有假言說。
仁者今問此義,為讓眾生了悟,我不異其性而答,希望諸仁者深心諦聽。

【諸法無作用,亦無有體性,是故彼一切,各各不相知。】
諸法如夢幻,故說無作用,亦無有體性。故說各各不相知。

【法性本無生,示現而有生,是中無能現,亦無所現物】
一切世間人事物,如夢幻泡影,如夢中人所見之人事物。
所以諸法本無生,而示現如夢中而有生,因緣法如夢幻,故說此中無能現,亦無所現物。

【眼耳鼻舌身,心意諸情根,一切空無性,妄心分別有。
 如理而觀察,一切皆無性,法眼不思議,此見非顛倒。
 若實若不實,若妄若非妄,世間出世間,但有假言說。】
眼耳鼻舌身意.意根.八識等,一切如夢中人所有,故說一切空無性,妄心分別有。
不異理而觀察,一切如夢幻故無實,真法眼離思議,此般若見非顛倒。
是實或不實,是妄或非妄,世間或出世間,皆如夢幻泡影,故說但有假言說。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十喻,這是重點。
《六祖壇經》
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無上菩提。須得言下識自本。見自本。不生不滅。於一切時中。念念自見。萬法無滯。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實。若如是見。即是無上菩提之自性也。
【《大乘止觀法門》
②初出眾名者。
此心:即是自性清淨心。又名真如。亦名佛性。復名法身。又稱如來藏。亦號法界。復名法性。如是等名無量無邊。故言眾名。】

無上菩提,須得言一下即識自本(自性清淨),見自本(自清淨)心
見自本自性清淨心,也見一切法如夢幻泡影故不生不滅。
一切時中,念念常行般若智,於萬法中無滯。
一物中見真,而一切人事物中亦真。
萬境皆在同體同性同相的法界中,是故萬境自如如。
而照見萬境如如之心,即是般若智,即是自性假立尋思所引如實智。故名即是真實。
如果能如此見,即是自性假立尋思所引如實智所見之無上菩提之自性清淨心也。
cyc320
文章: 2552
註冊時間: 週一 3月 22, 2021 2:21 pm

Re: 何謂大乘?

文章 cyc320 »

金剛經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佛告須菩提。莫作
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
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
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
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
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
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
應捨何況非法
寂照世間
文章: 4410
註冊時間: 週四 3月 25, 2021 4:33 pm

Re: 何謂大乘?

文章 寂照世間 »

cyc320 寫: 週二 8月 24, 2021 7:17 pm 金剛經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佛告須菩提。莫作
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
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
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
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
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
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
應捨何況非法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這是金剛經中佛所教的無上止觀大法。

尊者問。會有眾生得聞如此金剛經言說章句,而生深信.實信嗎?
佛答尊者言。不要這麼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之後,有因持戒修福老實用功者,於此
金剛經章句能生起深信心,以此金剛經章句為真實大法。

而此人能修觀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即是修學自性假立尋思。
而自性假立尋思,修行日久之後,會引發『自性假立尋思所引如實智』。即般若波羅
蜜、般若智。
是諸眾生
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因為,時常修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所以,我如夢中之我,人如夢中之人,眾生如夢中之眾生
因此,此人不再有我相、人相、眾生相的差別執著。
為什麼?
因為,我相人相眾生相皆如夢中所見.虛妄不實。
於是,此人不再有我相、人相、眾生相的執著。
為什麼?
因為,如果心取諸相,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
而如果心取我相人相,而忘記我相人相如夢幻泡影,亦為執著我相人相..
而如果心取非我相非人相,而忘記我相人相如夢幻泡影,亦為執著我相人相..

因此之故,所以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因為,法如夢中之法,非法如夢中之非法。
法如夢幻泡影般之法,非法亦如夢幻泡影般之非法。
以此之故,佛時常說汝等比丘,應知我說法如同過河之筏喻,未過河之時,須有舟筏
,而過河上岸之後,不再須要揹著舟筏,應該要放下了。
cyc320
文章: 2552
註冊時間: 週一 3月 22, 2021 2:21 pm

Re: 何謂大乘?

文章 cyc320 »

不被自己障礙住
佛教有一種「業」的觀念,凡是我們的一舉一動,不論經由語言、思考,或是身體所表現出來的任何一種行為,都稱之為業;因此我們任何起心動念或舉手投足,可以說都是在造業。(文/聖嚴法師) 
 
人不可能不造業,但卻可以讓自己不要產生業障,因為一旦有了業障,就會障礙到原本該做的事、該想的念頭、該說的話,讓人進退兩難。
 
所謂造成障礙,是指自己的身口意行為造成他人的困擾、自己的麻煩;也就是說,因為你的緣故,造成別人或自己時間、能力、財力等的損失,以致於讓事情進行得不順利,那就是障礙了。
 
而且你造成別人的損失、傷害,對方可能就會來討回公道、要求補償,他們就像是你的「債權人」,而你就是一個欠債的人。如果你得罪的人很多,又經常讓很多人受到傷害,這麼一來,你自己就會常常遇到障礙,這些就成了你得業障。
 
如何不讓自己產生業障呢?只要我們的起心動念、舉手投足,都能有益於人,也有益於己,就不會造成障礙。
 
可是我們大多數得人多半很自私,都只想到對自己有利,而不管別人如何。這自私的我其實是非常愚蠢的,還以為讓別人受損失就是佔便宜,殊不知這些行為雖然暫時利益了自己,可是往長遠來看,卻是對自己不利的。這種自私又自我的行為,不僅害人,而且害己,所以是很愚蠢的。
 
例如在團體生活中,如果我把自己的垃圾,通通丟到別人那裡,只管自己的環境乾淨就好。短時間內似乎是得了方便,但是時間一久,隔壁傳來的臭氣,同樣也會污染到自己居住的環境。而且,我把垃圾丟給別人,別人也會把垃圾丟到我這裡,互相製造幹擾、敵對,結果更是得不償失,反受其害。所以這種愚蠢的我、自私的我,是我們要解脫、要放下的。
但是當我們放下自私、愚蠢的我之後,同時也要提起「功德的我」,所謂功德的我,是指大公無私、為他不為己的我。乍看之下,自己好像沒得到任何益處,其實,當我們為他人著想時,自己一定也已包含在其中,不自私反而是我們為人處事最好、最安全的方法。
 
幫助一切眾生,讓他人得到利益,同時自己也獲得心靈的安寧,這是「大我」的境界。如果再進一個層次,那就是「無我」。佛法所說「無我」的意思,是指對於我所做的一切功德,都不計較。也就是說,我付出一切幫助所有人,可是心中不求回饋,我只是做我應該做的事,做過之就不再多想、不再多說,心中沒有牽掛,這便是無我。
 
這就好像佛菩薩以智慧和慈悲來廣度眾生,是用清淨的、無染的、無條件的愛心來幫助所有的人。佛菩薩因為永遠為眾生的利益著想,所以不會再製造任何障礙,因為沒有障礙,所以佛菩薩的功德和力量是最大的,不僅在這個世界上,在十方三世無窮的時間、無窮的空間之中也處處都在、時時都在。

 
佛菩薩以智慧處理事的業是「慧業」,以慈悲幫助人的業是「福業」,雖然都是業,但是這種業不會製造障礙,是能成長我們的功德,讓我們左右逢源。像這種使我們處處都能夠自在的「慧業」和「福業」,就是我們應該學習的,也是人人都能夠學會的。
新老怪
文章: 5271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何謂大乘?

文章 新老怪 »



˙人人面前觸目菩提,六根門頭放光動地。

可是禪師所說的六根,不是指面門上的浮塵根,也不是指大腦中樞神經內 司管見聞覺知的勝義根,而是自佛世界 或正法眼藏內的六根,我們權且將其稱為清淨勝義根。
這些就是法華經法師功德品所說的清淨六根,各具百千功德,
即是本經後文十方諸佛 對阿難所說的菩提涅槃根本的六根,
也是後文中諸菩薩所證的諸根圓通。
雲何六入本如來藏妙真如性?也就是說,由浮塵六根 六入的世俗境界,反觀乃至反思自性,從而見性成菩提道,親證自佛世界般若波羅蜜如幻法,見到真空妙有不二的中道空性。
主題已鎖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