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大乘?

新老怪
文章: 5042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何謂大乘?

文章 新老怪 »

這十種供養雲 都是如來禪的機鋒,下面擇要點擊。

摩尼王雲,如觀掌中庵摩羅果。
樓閣雲,克勤祖師說"薰風自南來,殿閣生微冷"。
樹雲,趙州"庭前柏樹子"。
師子座雲,問:"如何是和尚圓通? "正勤院希奉禪師 敲禪床三下。
光焰雲,僧問「如何是法身? "利山和尚曰"空華陽焰"。
新老怪
文章: 5042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何謂大乘?

文章 新老怪 »

庭前柏樹子
           

趙州.從諗禪師流傳於叢林的公案,
其中最為世人所點提的、
誦詠最久的,當屬他的「庭前柏樹子」了。

僧人問趙州禪師:「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趙州:「庭前柏樹子。」
僧人曰:「和尚莫境示人!」
趙州:「我不將境示人!」
僧人再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趙州:「庭前柏樹子。」

在禪宗公案中,師徒對話最常見的一句話
便是「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表面上問的是「達摩祖師西來的意旨何在?」
而實際上問的是:

「如何是佛?」或
「如何成佛作祖?」或
「如何開悟?」。

趙州的回答顯然答非所問,
其實禪宗公案類似的回話,都答非所問,
難怪僧人不得其解,就如同蚊子叮鐵牛、苦無下嘴處。

汾陽善昭禪師為這則公案寫了一首詩:
庭前柏樹地中生,不假牛黎嶺上耕。
正示西來千種路,鬰密稠林是眼睛。

「庭前柏樹地中生」句,喻道本天成,
如眾生本具佛性,不假修持,緣至即能開悟,
如柏樹之成長,不待牛犁耕作,
只要陽光、雨水等四時運作合宜,自然成樹成林,
亦即因緣際會,千條道路,都是入道要門,
因為道無所不在,自性遍周沙界。
趙州因柏樹子正在庭前,故舉柏樹子答僧人。

泐潭靈澈禪師也為這則公案寫了一首詩:
因僧問我西來意,我話居山七八年。
草履祇裁三個耳,麻衣曾補兩番肩。
東庵每見西庵雪,下澗常流上澗泉。
半夜白雲消散後,一輪明月到窗前。

泐潭禪師認為 趙州柏樹子的答話不具深義,
不必依此求解索意,
而應如趙州所得法要-
「平常心是道」,「饑來則食,困則眠」。
所以,泐潭詩中「居山七八年」,「草履裁三耳」,
及「麻衣補兩番」等,都是平常生活所見,
以平常心 面對平常生活即是,「庭前柏樹子」亦是平常景物,
以平心對平常柏樹子便能見道。  

而「東庵每見西庵雪,下澗常流上澗泉。」
乃以東庵 比喻東土中華,西庵 比喻西方天竺,
言東土所悟之道,與西方天竺無殊,
上澗是古,下澗是今,
古今之道 無別無異。

後句「半夜白雲消散後,一輪明月到窗前。」
白雲喻「煩惱」,
明月喻「自性」,
待到夜半白雲散去之後,明月自現;
心中無明、煩惱除去之後,
你的佛性自然顯現,
言語喻說,均為無益,
不必勞心費力,去參「庭前柏樹子」啊!

作者:李蕭錕
新老怪
文章: 5042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何謂大乘?

文章 新老怪 »

趙州禪師的“庭前柏樹子”,
就是讓愚頑的人們 去掉蔽遮在心中的雲翳,把握眼前之下人心,契入禪境,從根本上 截斷一切妄念。

唐朝趙州觀音院佛堂前,萬里晴空,風和日麗。古柏森森,枝搖條拽。大殿內,僧眾列集,表情肅穆,都在聚精會神,聽趙州禪師講禪。

趙州從諗禪師:
“老僧我,年青的時候,曾到溈山靈祜禪師處學習,恰好,有學僧前來拜謁。
學僧問溈山:
‘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溈山不回答問題,反而對來人說:
‘把禪床給我搬過來’。
據我看來,作為得道宗師,當時他不應該 這樣來回答學人的問題,應該以本份事 來來開示和導引。”
話音剛落,馬上有學僧起立,當庭發問:“請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呢?”
趙州禪師抬頭,仰望著風中搖拽的古柏,意味深長地回答道:“庭前柏樹子。”
學僧又問道:“**,你不要用境界開示來人。你還是請您明確告訴,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呢?”
趙州道:“好吧,我不用境界開示,我會明確告訴你。”
學僧追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趙州正色,朗聲答言:“庭前柏樹子!”

學僧所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話中的“祖師”,是指禪宗的中土初祖達摩。
自慧能以後,禪門**們反覆參究 為什麼達摩從西土而來,急切地感悟達摩來中土 弘揚禪法到底意趣如何,所以,“如何是祖師西來意?”,一直成為禪門中的熱門話題。答案,林林總總。

其中,唯獨趙州禪師的回答,最為情趣盎然,最為合情合理,最讓人咀嚼不已。
“至道無難,唯嫌揀擇。才有語言,便是揀擇。”
趙州禪師的這些話,就是指出:語言,即是分別妄想。眼前的學僧刨根問底,死死咬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就是一種 分別妄想。

如果趙州禪師像日後的大梅法常禪師說“西來無意”,
顯然就缺乏活的機用,墮入無事的死水,微瀾不起。
所以,趙州禪師並不接學僧的話頭,他隨口一句“庭前柏樹子”,其實是張牙舞爪,
抖擻威風,目的就是想促使學僧 能悚然驚醒,頓斷理路。
學僧性愚,不依不饒,認為趙州和尚是“將境示人”,以譬喻還譬喻,懷疑趙州禪師的答言模稜兩可。
趙州禪師很有耐心,表示說“我不將境示人”。
學僧自以為得計,再次追問。
不料,趙州禪師依舊是那句“庭前柏樹子!”

如果盡剝禪悟的隱語不深究,趙州禪師所說的“庭前柏樹子”,只是隨意表達的一種物體罷了。
如果他當時 看見迎頭飛來一隻烏鴉,肯定會回答“一隻大烏鴉!”
所以,他所說的是“柏樹子”,只不過用這個概念 來推翻學僧粘連於物的執著,來表達禪不可言道的精髓所在。

至此,這個公案還不算完。
那個學僧慧根短淺,但是喜歡刨根問底。
隔了幾天,他看到趙州和尚坐在院子裡面晒太陽,就問:“柏樹子,有沒有佛性呢?”
趙州禪師:“有。”
學僧:“柏樹子既然有佛性,它什麼時候能成佛呢?”
趙州禪師:“待虛空落地時。”
學僧:“虛空幾時落地?”
趙州禪師:“待柏樹子成佛時。”
學僧惘然,耷拉著腦袋,喪家犬一般,悻悻而去。

其實,趙州禪師的“虛空落地時”,不是實指,而是借喻禪宗至境中 那種能夠泯滅心和境等種種妄想差別的境界,也就是身處“妙高峰頂”的感覺。
佛教的“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指出一切都是境由心生。
1所以,學僧以俗眼觀之,柏樹子是境;
2但趙州禪師以佛眼觀之,柏樹子就是心。
正因為如此,在前一個語境中,趙州禪師言之鑿鑿,說他自己並沒有“將境示人”。
學僧不是知名達慧的根器,他轉頭再問趙州禪師“柏樹子可有佛性?”顯然,他還是固執於“有情”。
柏樹子在“有情”的前提下,才能**它是否有佛性。
如果柏樹子屬於“無情”的類別,當然它就沒有佛性。
趙州禪師泯滅差別,消除六根,想給學僧打通凡聖,斷言柏樹子有佛性,能夠成佛。
這是因為,境即是心,心即是境,所以,“無情”的柏樹子,也是“有情”之心的外現。
那個學僧的問題,恰恰是不少 初入禪悟之門的人們的問題,正是他們自己內心中 對於問題、名相的執著,最終成為了自己 修禪悟道的最大障礙。
趙州禪師的“庭前柏樹子”,就是讓愚頑的人們 去掉蔽遮在心中的雲翳,
把握眼前之下人心,契入禪境,從根本上 截斷一切妄念。

:mrgreen:
大德,還會樹雲嗎
大德,還會五眼嗎
新老怪
文章: 5042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何謂大乘?

文章 新老怪 »

"譬如真如,遍一切處,無有邊際;善根迴向亦復如是,遍一切處,無有邊際"。

a從唯識明心的見處看,本句是說第八識真如心的 虛空無為性,
"善根回向亦復如是"是指前七識轉 依第八識的真如性。

b從禪宗見性的見地看,本句中的"
真如"表示正法眼藏內的"空性藏",
"善根"表示正法眼藏內的"正眼"或"清淨六根",
"遍一切處無有邊際"表示正法眼藏內的"法"。
˙綜合起來,就是因地善根依法轉依契合於果地真如心。
新老怪
文章: 5042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何謂大乘?

文章 新老怪 »

下面以人間與欲界諸天的關係為例,來說明此數列的運用。
人間50年,等於四王天的一天;
人間100年,等於懹利天的一天;
人間200年,等於夜摩天的一天;
人間400年,等於兜率天的一天;......。
此處出現的數位序列50-100-200-400......,就是所謂的"菩薩演算法"應用的例子。
新老怪
文章: 5042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何謂大乘?

文章 新老怪 »

開悟的前提是"永離妄想執著"。
問題是,什麼叫做「永離妄想執著」? 若說空無相無願,才是永離妄想執著,那麼大阿羅漢或八地菩薩 才能達到此境界,如此凡夫就沒有見性開悟的希望了。
可是靈山付法會上,世尊明確指出 正法眼藏見性開悟大法是"凡夫成佛"的法門。
其次,不說永離妄想執著,就說暫離妄想執著好了:在四空定中,仍有空無邊、識無邊、無所有和非想非非想的細微意識之妄想執著;在無想定和滅盡定中,前六識全部暫滅,如何能夠現量證悟 正法眼藏或自佛世界呢?
再說,若滅盡定第九次定 能暫離妄想執著,為何大阿羅漢 還是不能見性開悟呢?
還有,自古以來見性開悟的禪師 也並非都是"永離妄想執著"的呀。
若開悟的前提是「永離妄想執著」,就像馬祖對龐蘊所言「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即向汝道」,對於眾生而言,這兩者在現實生活中 都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呀!
可是馬祖對龐蘊居士說了上述禪語后,龐蘊根本沒去吸西江水,"於言下頓領玄旨"。
也就是說,馬祖此句 是見性開悟後的自佛世界如幻法境界,而非見性開悟的前提條件,所以龐蘊聞祖言後 反觀觀自性、反聞聞自性,當下就明白馬祖的禪機,頓然見性開悟了。
我們對如來或普賢菩薩的"永離妄想執著",也應如是解會,這不是見性開悟的前提,
而是引導開悟的禪機,或是開悟後 才能明白的密語。
新老怪
文章: 5042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何謂大乘?

文章 新老怪 »

從禪宗見性的見地看,
參禪破初參過重關後,就發現自佛世界內,任何自性人 都是"永離妄想執著",他們如同幻人作幻事,不入六識不會六塵,無我人眾生壽者諸相諸見。
有些大德可能會問:若禪師說的 都是見性開悟的境界,而且你說自佛世界中人 永離妄想執著的執著,
˙那麼汾州禪師 為何對學人說"別妄想",
雪峰祖師為何對學人說"莫寐語"?
其實,雪峰汾州說此話,不是指學人意識心 離妄想執著 無念清淨后 就能見性開悟,也不是呵責學人 起心動念想開悟 就是打妄想、說寐語,
而是指學人發問時,在其自佛世界內 有一個幻人 似打妄想實無妄想、似說寐語實無寐語。
若人會得慧能六祖的"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就明白汾州雪峰兩祖的 玄機密意了。

:mrgreen: 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
新老怪
文章: 5042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何謂大乘?

文章 新老怪 »

「慧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

「慧能沒伎倆」
是針對有伎倆而言的。所謂有伎倆,即是有功夫,心有所住,不空蕩,著在功夫上了,這就是法執。

「不斷百思想」,
思想就是識神。一提起識神,大家都害怕了。識神本是個壞東西,是生死根本,但我們認識了本性之後, 識神就變為妙用了。
識神是為主人工作的僕人,真如猶如主人, 主人指揮做什麼事,識神就做什麼事,方見妙用無邊。
所以,思想用不著斷,斷了就不能起用了。
真心和識神,如水和波,除掉 了波,水也沒有了。
真心發起思想,才能應緣接物、隨緣起用, 才能神妙無邊。
假如斷除了思想,象一塊木頭、石頭,那還有什 麼用呢?所以「不斷百思想」。

「對境心數起」,
不起心動念,怎麼能起用呢?雖起心 動念而不著相,等於沒有起心動念。
絕不是一切都不知道、 死而不動,而是了了分明、妙用無邊。
所以,「對境心數起」正 是起用時。

「菩提作麼長」,
菩提是妙明真心,不增不減、不生不滅, 即使修成果地佛,也沒增加一分,怎麼會有所增長呢?
cyc320
文章: 2461
註冊時間: 週一 3月 22, 2021 2:21 pm

Re: 何謂大乘?

文章 cyc320 »

悟與誤 聖嚴法師講
今晚先分五個部分來談悟:第一,什麼是悟;第二,悟的種類;第三,悟的層次;第四,悟的現象;第五,悟的方法。
一、什麼是悟?
我們先說什麼是悟。一般所說的悟是理解、啟發、醒覺、相對的意思。所謂理解就是過去不知道的,現在知道了。可能諸位小時候都有被人捉弄的經驗;例如有人在你背後把你的眼睛一矇,叫你猜是誰。你呢,是怎麼也猜不著,等到對方一放手,你掉頭一看,便說:「啊!原來是你啊!」這就是開悟。啟發呢?是旁敲側擊地讓你瞭解,對於你不知道的事,怎麼解釋你也不懂時,用一種比喻或其他方法,讓你從另外一面去想像那是什麼東西。醒覺呢?本來是懵懵懂懂、糊裡糊塗,但是一旦有人提醒你,你會恍然道:「哦!原來是這個樣子啊!我過去不知道,現在知道了。」相對呢?就是互相面對面。有人是對面不相識,相見不相認的。諸位大概有過類似經驗吧!在四個月前,發生一件很有趣的事, 就是前任的臺北市長楊金欉先生,他想皈依三寶,結果他太太的閨友是我的皈依弟子,楊市長也就決定來北投皈依。皈依儀式結束後,我請他到客廳坐。他看到我客廳掛的字上寫有「聖嚴法師」,才驚奇地叫道:「啊!你就是聖嚴法師。」

佛教中所說的悟,從大乘經典而言,例如《楞嚴經》中說到,迷的人正是在迷的路上走,而悟的人是從迷中得悟,要靠有人指示他如何轉迷為悟。《法華經》的〈方便品〉則說:諸佛世尊示現在世間一定是有原因的,是什麼原因呢?就是要使眾生開佛知見,使眾生得到究竟清淨,使眾生知道佛的知見是什麼,最後,使眾生進入佛的知見。因此天臺宗說:佛出現世間是為了四個字,就是「開示悟入」;開眾生的佛知見,示眾生的佛知見,使眾生悟到佛的知見,然後進入佛的知見。佛教裡將法師說法叫開示,也就是此意。我今晚在這兒也可以說是開示,開示諸位的佛知見,而使諸位能悟入佛的知見。從《法華經》的定義來說,所有的佛法都在於使眾生悟入佛的知見。佛的知見是什麼呢?是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無相就是實相,就是無我的意思,也就是無執著的意思。

另從禪宗祖師們而言,例如佛眼禪師曾說:「迷者迷悟,悟者悟迷;悟者知方向,迷者以南為北。」迷悟其實是同樣的東西。可是迷的人總是放不下、丟不開、捨不得,而悟的人覺得一切都非常自然。貪是不好的,貪心是一種煩惱, 特別是貪財。其他像貪睡、貪利、貪名、貪色、貪地位等,只要是貪任何東西都是不好的。有人問我,如果說要錢即是貪,那我不是不要做生意了?而佛教不也在鼓勵人布施、鼓勵人做功德,這是不是也是貪呢?我說,如果寺院收的錢進了我的口袋,由我私人支配來用,那就是貪。如果這錢拿來維持寺院的種種活動,而這些活動都是為了弘法、為讓眾生得益的,那就不叫貪。又有人問:我們公司賺了錢拿來回饋社會,我們經營的事業也是為了大眾的利益,那也叫貪嗎?我說,當然不是。因此,凡是以自我為中心所追求的一切叫貪,並非為了個人、自我而做的任何事就不叫作貪。禪宗祖師們說的悟,是指悟到我們不必要執著以自我為中心,所以能夠放下一切。能夠放下的人才是有擔當的。也就是說越能夠放下的人,他的心量越大,那他的悟境也就更高深了。

二、悟的種類

至於悟的種類,可分為世間的悟與佛教所說的悟。首先來看,世間的悟可分二類:靈感的啟發、神示天啟。所謂靈感,是說詩人、畫家、小說家藉以來創作的靈思。有一次我在美國碰到一位畫家兼攝影家,他正在看一片樹葉,有一片枯黃的葉子掉在地上,還有被蟲咬齧的痕跡。後來他拍攝那片葉子。
我問他樹葉有什麼好看?他說:「我看到了宇宙全體的原理,我看到上帝來跟我說話,也看到佛在裡面說法。它這裡頭有完整的美,也有殘缺不全的美。我看到整個自然界的發展史,我簡直可寫一本很厚的書來寫今天的發現。」諸位有這種經驗嗎?還有次我看到一位詩人在觀察螞蟻上樹,見他眼神跟螞蟻上上下下,不斷爬來爬去。我問他到底在跟踪哪隻螞蟻呢?他說他在看牠們的總司令。我聽得呆了。這只是藝術家們的觀察和聯想,事實上並不一定是那樣。我們來看看,臺灣洪通的畫。洪通畫的畫裡,人的頭上可以長花,花的上面可長出人,就像樹上有鳥,鳥的頭上也可生出樹,這是他的靈感。我又遇過一個小男孩,他躲在桌子底下,我問他在幹什麼?他告訴我說桌子下面有好多人。我一看根本沒人。他指著桌子的腳、椅子的腿還有桌子的紋路給我看,說這是誰、那是誰,並說:「我的爸爸就像這個樣子。」

接下來我們談神示天啟,這可以說是民間宗教信仰的一種現象。諸位是否見過被鬼神附體的人?有很多人曾經看過。例如臺灣的劉和穆事件,還有一位目前住在西雅圖的某活佛,他原來住在臺中,也是這樣的人。他們是以聲音、光影等異象來顯現,讓你感覺到他是個開悟的人,他們自己也說他們是大徹大悟的人。現今有很多佛教以外的外道人士,都用這種方式來表示自己是開悟的人。

或是用感情來打動人的,或是非常浪漫、藝術的,但並不是真正的悟。若靠鬼神的力量而自認為是開了悟,那是在說鬼話、神話,這個人就沒有開悟了。但是不開悟並不表示沒有作用,我們並不是說藝術、學術不好,或說民間信仰沒作用。

至於佛教的悟可分三種:信悟、解悟、證悟。信悟即因很虔誠地信仰佛菩薩、三寶,而得到諸佛菩薩的感應、護法龍天的加持,使得信心很肯定。當我是個小沙彌的時候,剛出家,讀課誦背不出來,後來我師父要我每天早上在大家未起床時先到觀世音菩薩前拜五百拜,他說這樣就會聰明,就會很快背出課誦。我就依言拜了三個月,突然間我就聰明起來了,背課誦背得很快。諸位我是否開悟了?當然沒有,但也可以說開悟了。這是觀世音菩薩給我的加持,使我的業障消了,不再笨笨的。這種說法好像很玄,好像一貫道裡給你五個字,如「無太佛彌勒」,並先給你在眉心點一點。嘿!你就真的變得聰明了。啊!不能說他們是邪說,他們好像真有名堂。

然而,佛教和其他民間宗教信仰的神示、天啟所以不同,在於佛教有佛法作為指示、標準,我們雖有感應或加持,卻不會說自己已是佛、是大菩薩,或說自己已大徹大悟。但外道的人會這麼說。

解悟是看了佛經、佛書或聽了佛法,對佛法生起信心而產生理解的作用。
認為佛法不可思議,是世間最好的法,也因此有了悟。佛經裡說解悟如數寶,是數別人的寶,如在銀行裡工作的職員,數的是別人的錢。因此在有修有證的人看來,講經說法的法師只是在數寶,只有解悟而沒有證悟。因此當我要我的弟子代我說法時,我的弟子就謙虛的說:「師父啊!我們未開悟,如要我們去說法就是在數寶啊!」我說銀行不是也需要職員嗎?所以你暫時數寶吧!也有人問我是否開悟了,我通常會說我不知道。那人便會問我說既然不知道自己是否開悟,怎麼可以來說法呢?我說我只要讓別人開悟就好了,我開不開悟沒關係。這也就是說,我自己沒錢沒關係,只要幫你們數錢就好了。所以,解悟也是悟,也是要說給別人聽,進而去修行的。

至於證悟,指親自體驗到佛法根本的原理,而如法修持,修戒、修定、修慧,一一破除貪、瞋、無明,乃至大徹大悟。證悟分大小乘兩種悟。小乘的悟是悟到自己不存在,因為我們的生命是無常的,身體也是無常的,那就瞭解到自己原來是無我的,也就不會有任何的執著,即沒有所謂的貪瞋癡。小乘的悟只是悟到自己生命的無常,未能悟到諸法的本身也是不存在的。因此小乘的悟把生死看作很可怕的事,所以要離開生死,進入涅槃。大乘的悟則更深一層悟到生死這樁事的景象也是空的,所以他不執著生死,或離開生死這個問題, 而還以大悲心在生死之中自由地來往。離開生死,並非逃避人間、逃開三界,而是不受三界的束縛、生死的困擾。例如世上沒有一個國家沒有監獄,犯了法的人進入監獄後便不自由了,所以犯人渴望出獄,並且出來後不希望再回去。這種情形如同我們凡夫需要修行,修行後離開三界,三界如牢獄,出了三界便不希望再回去。這是小乘的悟。但大乘的菩薩不怕進監牢,大乘菩薩當然不會因犯法而進監牢,而是要進去弘法,所以是來去自如的。

三、悟的層次

接著談悟的層次。唐朝圭峯宗密禪師說,禪的修行共有五種,第一種是外道,因為他們執常執斷,欣上厭下。所謂常是認定自己從神的根本來,又將回到神的裡面去,並以為自己將來也會是最高的神(常見指多神教、一神教等非佛教的宗教,不論他是相信永遠的靈魂或永恆的上帝)。斷則是指無因無果論,通常反對、或沒有宗教信仰的人會持斷見。各位會懷疑,沒有宗教信仰的人還會修禪定嗎?會的。現在有很多人練氣功、太極、靜坐等,但是他們不一定和宗教有關係,他們只是希望讓身體健康、心情平和。這就近於斷見的外道。古代的祖師說,寧可有常見如須彌山,不要有斷見如芥子許。

佛法雖認為斷見常見皆是外道,但以一般而言,有宗教信仰的常見總較唯物論的斷見更注重道德。

第二種是修禪定的凡人,雖是正信因果,但仍有執著。他們執著禪定快樂與安定,所以非常注意禪定,認為禪定就是解脫。其實,如執著禪定就是貪執於禪定,就不會出三界。第三種是悟得我空的小乘,那就得到解脫境,即不以定境為自己執著的地方。這要消除了貪執於定的念頭才能超出三界。第四種是悟得我法二空的大乘。第五種是頓悟自性,發現自己的心與佛無二無別,此是最上乘。

有位禪師說他曾大悟三十六次,小悟不知其數。可見禪宗的悟,不是一次就能把所有問題解決。所謂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疑就是追究,即參禪。禪宗有個公案,趙州禪師的一個弟子問他: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那狗是否有佛性呢?禪師說沒有。他的目的是為了要破弟子的執著。他知道弟子明明知道眾生都有佛性,卻偏偏問他狗是否有佛性,他說沒有之後弟子就麻煩了。因為在禪宗裡,弟子要聽師父的話。這時弟子就會苦苦追想為什麼師父說狗沒有佛性。

到宋朝時,大慧宗杲禪師要其弟子們參「為什麼狗沒有佛性?」結果一夜之間使三十六人開悟。諸位請用此法看看,看能有多少人開悟。(此時會場觀眾有人問:「狗為什麼沒有佛性?」聖嚴法師說:「你問了就開悟了嗎?但有時一直問下去會成為神經病呢?」眾笑。)既然大疑有大悟、小疑有小悟,所以悟一定有它的層次。凡夫見性是悟理,很多人以為禪宗說的,悟後很多事皆能解決,其實這是不一定的。

我們分三點來說:第一是親自見到自性與佛性是無分別的,這是見性,禪宗叫破參。也就是問狗為何沒佛性,突然間明白了為什麼老師會如此說法!可是見到自己的本性就是佛性,並不等於就是佛。如同我們看到山,還未爬山。第二是悟後起修,就如見到了山,而向山上爬,因為見性後就離開常見與斷見兩種邪見,一定能夠對佛法正信不退,努力修行。他的煩惱必定還存在,他必須繼續修行。第三是聖位的悟,是體驗到實相就是無相。禪宗有三關之說,第一叫初關,就是破疑團見佛性。第二關叫重關,即前面所說大悟小悟不斷。第三關叫牢關,直到最後破牢關,才是真正出三界,能夠證道得無生法忍,而能生死自在。
四、悟的現象

悟的現象可分兩種,第一類是通常的現象,第二類是特別的現象。通常的現象只要修行就能得到。這也分兩類,第一類是覺受,即感覺到自己有受用。比如說「輕安境」,我曾有位戒兄在念拜觀音菩薩時,突然覺得渾身輕鬆自在,他一邊拜一邊走,後來越走越快──走了二十多公里,這時他覺得累了, 才發覺他沒有在拜觀音菩薩而是在走路。這種情形是輕安境。但是當他感到累時,他發現世界跟以前不一樣了,他的心情在輕鬆中有安定感,眼見世界所有東西都是清淨的,他以為他已開悟了。若沒有人指正他,他會以為他已經開悟了。接著還有「聰明境」,有位法師打坐,幾天後突然詩興大發,竟在一個晚上寫了四百多首詩偈,且詩句非常優美。這位法師認為他開悟了,否則怎可能在一夜之間寫出四百多首詩呢?但這不是真的開悟呢!有一種叫「靈敏境」,有個人說他在打坐時能聽到螞蟻打架的聲音。有回當他打坐,好像聽到兩頭牛在打架,睜開眼並未見到牛,而是發現兩隻螞蟻在地上打來打去。我在美國時曾遇到一個緬甸人,他是位化學博士,向我學打坐,兩個星期後他就不來了。經過三個月之後他又來了。我問他說為什麼這麼久沒來,他說:「我不必來啊!因為我在家裡打坐時就可以看到你。我問你什麼,你就告訴我什麼,所以我不必走一趟就可以跟你學打坐啦!」我心裡好奇怪,究竟是他來了?還是我去了?(眾笑)若是別人遇到這種情形可能會沾沾自喜,以為自己成佛了。可是我只對他說:「你入魔了,你有麻煩了。」其實這些都非開悟,若你當成是悟,只不過是「誤」罷了!

通常現象的第二類,則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這也不是真正的開悟。第一種情況見山是山, 見水是水的情形是還沒有修行的時候。第二種情況是太用功了,忘記外在的環境。第三種情況可能是他不用功了,又意識到外在環境了;但也可能是真的開悟了──如今你不再執著山水,不像在開悟前對山水有所執著,有所不捨。

至於悟的特別的現象,是指未悟之前如喪考妣,悟了之後更喪考妣。未悟之前因為自己未明白大道理,心裡非常難過,覺得要特別努力用功;悟了之後,又覺得責任重大,眾生太苦,所以更要積極努力普度群生。或者是未悟之時僅止於修行,悟了之後,沒事可做也無事不可做。譬如過世才三年的廣欽老和尚說:「沒來也沒去,沒什麼代誌(事情)」。即悟了之後啥事都沒有。這是指他開悟後,虛懷若谷如凡夫一樣,但他的慈悲、智慧和凡夫是截然不同的。沒有什麼事可做,什麼事也都可以做,只要是度眾生的事。
五、悟的方法

接著說第五點悟的方法,這有三種:第一種是漸法,是慢慢修行的方法;第二種是頓法,是一下子就開悟的方法。漸法又分三個階段,就是由散心到專心,由專心至定心,由定心至慧心,也就是開悟。不一定要透過打坐或參禪,只要念佛拜佛時能專修,也可以通過這三階段達到開悟之境。頓法就是不用任何方法, 只是一直坐或者一直參問一句話頭。第三種方法是念佛。其實念佛是最好的方法,人人都會念佛,只要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就可以從散心念佛直到一心念佛,最終獲得念佛三昧,必定開悟。如果念佛而不開悟,我們求阿彌陀佛接引,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因此念佛是最容易、最可靠的。如果我們念佛能開悟最好,不能開悟的話,阿彌陀佛也會在我們臨終時來接引我們,到西方後再精進修行而開悟。

最後,要告訴各位的是,悟是要靠每個人自己來修行的,不要指望以取巧的方法、或請其他人給你一個咒語、或加持就可開悟,這是不可能的。如果有此類事情發生,這仍是屬於世間的悟的層次,不是真正的悟。我們要有這樣的正知見,不然就會被它所「誤」,而不能夠真正的「悟了」。

(一九八八年八月十八日講於臺中市中興堂,本文轉載自一九八八年九月二日《臺灣日報》第八版)
新老怪
文章: 5042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何謂大乘?

文章 新老怪 »

1. 若有眾生。 欲意所纏。 來詣我所。 我為說法。 彼聞法已。 則離貪欲。 得菩薩無著境界三昧。

˙婆須說法,表開示佛知見的從上佛祖西來意,
眾生"聞法"表領會此見性大法。
"離貪欲"表回頭轉腦,
"得菩薩無著境界三昧",表契入佛知見的向上菩提道。
若人會得經首的"如是我聞,一時佛在"之禪機,會得傅大士所說的"欲知佛何在,只這語聲是"之機鋒,就明白婆須女的第一招之奧妙了。
主題已鎖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