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法寶壇經 坐禪品第五
師示眾云。此門坐禪。元不著心。亦不著淨。亦不是不動。若言著心。心原是妄。知心如幻。故無所著也。若言著淨。人性本淨。由妄念故。蓋覆真如。但無妄想。性自清淨。起心著淨。卻生淨妄。妄無處所。著者是妄。淨無形相。卻立淨相。言是工夫。作此見者。障自本性。卻被淨縛。
善知識。若修不動者。但見一切人時。不見人之是非善惡過患。即是自性不動。善知識。迷人身雖不動。開口便說他人是非長短好惡。與道違背。若著心著淨。即障道也。
師示眾云。善知識。何名坐禪。此法門中。無障無礙。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
善知識。何名禪定。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心即不亂。本性自淨自定。只為見境思境即亂。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也。
善知識。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外禪內定。是為禪定。菩薩戒經云。我本性元自清淨。善知識。於念念中。自見本性清淨。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要分層來學
要先學不見他人過,還要去學稱讚善知識。
要如何稱讚?
要先去觀察善知識的優點長處。
不見他人之是非善惡過患,這個很重要。
也就是,不對他人起討厭、生氣、怨恨。
為什麼,可以不討厭、不生氣、不怨恨他人?
因為,不去看對方的缺點過錯。
如果沒看到對方的缺點錯誤,請問,又如何討厭.生氣.怨恨得起來?
坦白講,學會這一點的學佛者,就已經是少數了。
如何不討厭他人.不生氣.不怨恨他人?
除了慈悲與原諒之外,此處的置之不理,不看,也是一個好方法。
六祖壇經,沒有一般人想像中的簡單。
處處都是重點。
但是,不見他人過,也不見得很好學起來。
之前遇到一些人,就都學不會。
原因是,不願意原諒他人,不願意放下他人的過錯。
前提還是因為,自己過得不夠好。
還沒有學會常行十善如處天堂。
而因自己過得不好,所以,也不願意讓別人好過。
又說到了原點,還是需要先學好十善法
要先讓自己常行十善,如處天堂。
才願意暫時放下別人的過錯,暫時的不見他人過。
不見他人過,沒有那麼好學。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講記
-
- 文章: 4410
- 註冊時間: 週四 3月 25, 2021 4:33 pm
Re: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講記
善知識。若修不動者。但見一切人時。不見人之是非善惡過患。即是自性不動。善知識。迷人身雖不動。開口便說他人是非長短好惡。與道違背。若著心著淨。即障道也。
分五層
1.般若夢幻喻
夢中所見之人,都是虛假不實的
因此,但見一切人時,了悟對方如夢中所見,虛假夢幻。
所以,不見他人的是非善惡過患。
是非善惡過患,如夢幻泡影,所以如如不動,不取於相。
2.緣覺前因後果
了解看到他人的缺點錯誤,就如同聞到他人的臭味
了解看到善知識的優點長處,就如同聞到善知識的香味
了解了這些,於是,智慧從中生起
3.聲聞苦集滅道
去看他人的缺點錯誤,就如同聞到他人的臭味
去聞臭味是因,聞到臭味而討厭,不舒服是果。
苦因,是去看對方的是非善惡過患。
滅苦之法,慈悲原諒,或是此處的不去看對方的是非善惡過患。
2.可以常行十善如處天堂
多常行十善,歡喜快樂如處天堂,來沖淡聞到他人臭味帶來的煩惱
痛苦。
1.只能行人乘善法
背後有不單純動機的行善,與沒有學佛之人的行善,沒什麼差異。
還是時時煩惱痛苦之人
分五層
1.般若夢幻喻
夢中所見之人,都是虛假不實的
因此,但見一切人時,了悟對方如夢中所見,虛假夢幻。
所以,不見他人的是非善惡過患。
是非善惡過患,如夢幻泡影,所以如如不動,不取於相。
2.緣覺前因後果
了解看到他人的缺點錯誤,就如同聞到他人的臭味
了解看到善知識的優點長處,就如同聞到善知識的香味
了解了這些,於是,智慧從中生起
3.聲聞苦集滅道
去看他人的缺點錯誤,就如同聞到他人的臭味
去聞臭味是因,聞到臭味而討厭,不舒服是果。
苦因,是去看對方的是非善惡過患。
滅苦之法,慈悲原諒,或是此處的不去看對方的是非善惡過患。
2.可以常行十善如處天堂
多常行十善,歡喜快樂如處天堂,來沖淡聞到他人臭味帶來的煩惱
痛苦。
1.只能行人乘善法
背後有不單純動機的行善,與沒有學佛之人的行善,沒什麼差異。
還是時時煩惱痛苦之人
-
- 文章: 4410
- 註冊時間: 週四 3月 25, 2021 4:33 pm
Re: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講記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師示眾云。此門坐禪。元不著心。亦不著淨。亦不是不動。若言著心。心原是妄。知心如幻。故無所著也。
所以,心原是如夢幻,如夢幻故妄。
知心如夢幻,故無所著也。
直接從夢中覺醒就好了
直接覺後空空無大千六趣,就好了。
如夢見生死,覺悟即解脫
覺悟生死如夢,一切求心自息
但這個太深,很少人能懂。
一般人都沒看懂六祖此處說什麼?
知心如幻,知境如夢,所以,如如不動,不取於相。
因為,著境即煩惱,離境即菩提。
如何離境?
知夢即離,知幻即離。
六祖壇經,其實不適合初學者,因為,其中內容太過複雜了。
有體,有用,有體用分開,有體用不二。
有時說一樓,有時說五樓
初學者,很難從六祖壇經中進步,通常會迷失在壇經中。
因為,很容易就弄錯。
-
- 文章: 2550
- 註冊時間: 週一 3月 22, 2021 2:21 pm
Re: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講記
文/聖嚴法師
化敵為友最好的方法
在我所提倡的「心五四」運動中,「四感」是與人相處時的四種主張──感恩、感謝、感化、感動。其中,「感動」的意思是指,以智慧來處理事、以慈悲來對待人,以勤勉、謹慎、恭敬、謙虛、寬容的態度,凡事從自己以身作則,自然能夠產生力量感動他人。
可是,只要存有想感動別人的念頭,心中就一定有特定對象,也會產生期待;一旦期待落空,就會覺得挫折、無奈。但如果只是單純的幫助他人,心中沒有特定的對象,也不在乎做了以後會不會有人受到感動,只是默默的行善、助人,別人反而會因此受到感動,而跟著一起做。
例如,一般人在下班後或假日,都會去看電影、逛街,或上館子大吃一頓。可是我們出家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沒有放過一天假;出家人一無所有,沒有自己的財產、家屬、事業,既不是為了自己的兒孫,也不是要陞官發財,只是為了弘法利生的事業而忙碌,這種單純為了奉獻而付出的無私精神,常使許多人受到感動。
可是我的本意並不是要使人感動,因為和尚的本份,就是服務眾生,所謂「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鐘」,我只是盡自己的責任而已。我不應該跟一般在家人一樣放假出去玩,也不會和別人計較:「你們常有假期,我都沒有,好可憐哦!」我不但不會這樣想,反而會非常感謝大家給我機會奉獻。
我也經常對我的弟子們說:「我真是感恩你們!我對你們沒有恩,是你們對我有恩。」我對他們的感恩心,是根據佛法的觀念而來的,也就是所謂的「三輪體空」。如果沒有受者的成就,也不能圓滿布施的因緣,所以要感謝他們給我培福的機會。
我的弟子聽我這麼說,心裡都非常感動,心想:「明明是師父辛辛苦苦地在教我們、幫我們,為什麼他還要感恩我們呢?」他們被感動之後,心靈因此受到啟迪而轉變,更願意主動幫忙,發心奉獻。
化敵為友最好的方法
在我所提倡的「心五四」運動中,「四感」是與人相處時的四種主張──感恩、感謝、感化、感動。其中,「感動」的意思是指,以智慧來處理事、以慈悲來對待人,以勤勉、謹慎、恭敬、謙虛、寬容的態度,凡事從自己以身作則,自然能夠產生力量感動他人。
可是,只要存有想感動別人的念頭,心中就一定有特定對象,也會產生期待;一旦期待落空,就會覺得挫折、無奈。但如果只是單純的幫助他人,心中沒有特定的對象,也不在乎做了以後會不會有人受到感動,只是默默的行善、助人,別人反而會因此受到感動,而跟著一起做。
例如,一般人在下班後或假日,都會去看電影、逛街,或上館子大吃一頓。可是我們出家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沒有放過一天假;出家人一無所有,沒有自己的財產、家屬、事業,既不是為了自己的兒孫,也不是要陞官發財,只是為了弘法利生的事業而忙碌,這種單純為了奉獻而付出的無私精神,常使許多人受到感動。
可是我的本意並不是要使人感動,因為和尚的本份,就是服務眾生,所謂「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鐘」,我只是盡自己的責任而已。我不應該跟一般在家人一樣放假出去玩,也不會和別人計較:「你們常有假期,我都沒有,好可憐哦!」我不但不會這樣想,反而會非常感謝大家給我機會奉獻。
我也經常對我的弟子們說:「我真是感恩你們!我對你們沒有恩,是你們對我有恩。」我對他們的感恩心,是根據佛法的觀念而來的,也就是所謂的「三輪體空」。如果沒有受者的成就,也不能圓滿布施的因緣,所以要感謝他們給我培福的機會。
我的弟子聽我這麼說,心裡都非常感動,心想:「明明是師父辛辛苦苦地在教我們、幫我們,為什麼他還要感恩我們呢?」他們被感動之後,心靈因此受到啟迪而轉變,更願意主動幫忙,發心奉獻。
-
- 文章: 4410
- 註冊時間: 週四 3月 25, 2021 4:33 pm
Re: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講記
【例如,一般人在下班後或假日,都會去看電影、逛街,或上館子大吃一頓。可是我們出家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沒有放過一天假;出家人一無所有,沒有自己的財產、家屬、事業,既不是為了自己的兒孫,也不是要陞官發財,只是為了弘法利生的事業而忙碌,這種單純為了奉獻而付出的無私精神,常使許多人受到感動。
可是我的本意並不是要使人感動,因為和尚的本份,就是服務眾生,所謂「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鐘」,我只是盡自己的責任而已。我不應該跟一般在家人一樣放假出去玩,也不會和別人計較:「你們常有假期,我都沒有,好可憐哦!」我不但不會這樣想,反而會非常感謝大家給我機會奉獻。】
這裏就有天乘善法的概念在裏面
奉獻付出行善,不是為了要升官發財,不是為了要上天堂,不是為了怕受惡報,不是為了要求名利,不是為了要眾生學生弟子的尊敬,不是為了..
只是很單純的奉獻而已,很單純的布施行善而已
本意並不是要別人感動,只是盡到自己的本份
什麼是自己的本份?
上求佛道,是自己的本份
下化眾生,是自己的本份
力有能及,便順手幫人,是自己的本份
行善,其實如同呼吸一般的自然
有我在的地方,跟沒有我的地方,就是有一點不同。
因為有我,所以,這個地方,可能會有一點光明
感謝大家給我有奉獻的機會,給我成就菩薩道的機會
因為大家,所以,我才有機會圓滿菩薩道。
阿彌陀佛
令人讚嘆的心境
可是我的本意並不是要使人感動,因為和尚的本份,就是服務眾生,所謂「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鐘」,我只是盡自己的責任而已。我不應該跟一般在家人一樣放假出去玩,也不會和別人計較:「你們常有假期,我都沒有,好可憐哦!」我不但不會這樣想,反而會非常感謝大家給我機會奉獻。】
這裏就有天乘善法的概念在裏面
奉獻付出行善,不是為了要升官發財,不是為了要上天堂,不是為了怕受惡報,不是為了要求名利,不是為了要眾生學生弟子的尊敬,不是為了..
只是很單純的奉獻而已,很單純的布施行善而已
本意並不是要別人感動,只是盡到自己的本份
什麼是自己的本份?
上求佛道,是自己的本份
下化眾生,是自己的本份
力有能及,便順手幫人,是自己的本份
行善,其實如同呼吸一般的自然
有我在的地方,跟沒有我的地方,就是有一點不同。
因為有我,所以,這個地方,可能會有一點光明
感謝大家給我有奉獻的機會,給我成就菩薩道的機會
因為大家,所以,我才有機會圓滿菩薩道。
阿彌陀佛
令人讚嘆的心境
-
- 文章: 3136
- 註冊時間: 週日 7月 25, 2021 10:36 pm
Re: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講記
在起二用的開示中.國師提到是心即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
可見應觀法界性.所觀的應是心性.藉由止觀禪修而明心見性.
開示文中亦提到若離妄念.唯一真如
可見應觀法界性.所觀的應是心性.藉由止觀禪修而明心見性.
開示文中亦提到若離妄念.唯一真如
-
- 文章: 4410
- 註冊時間: 週四 3月 25, 2021 4:33 pm
Re: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講記
《妄盡還源觀講記.淨空老法師.第三集》
【三者.一塵含容空有遍。】
『空』是虛空,『有』是森羅萬象、是萬有,這一塵裡面全都包括了。一塵裡頭有世界,這科學沒有發現,科學發現基本粒子,不知道基本粒子裡頭有宇宙。『一塵』如是,塵塵如是。這個法界,《華嚴經》上說,普賢菩薩常常進入微塵裡面的世界,去禮拜十方諸佛,去幫助佛度化眾生,不亦樂乎!我們了解這個事實真相,你就一定要曉得,我們的心量跟這三遍是同一個境界,為什麼今天我們的心量變得這麼小,兩個人都不能相容。
「含容空有」,含空就是大乘教上常講的心包太虛,心包太虛是含空,容有是量周沙界,這是我們的自性,這是我們自己原有的就是本來有的心量。這個心量到什麼時候你才恢復?
你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就恢復了。這是佛的心量,是法身菩薩的心量,是我們自己本來的心量,現在變得這麼小,什麼都不能包容,這叫自找苦吃。所以你懂得他這六條,前面三條完全是給我們講諸法實相,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它就是這樣的。
從這個真相上你能體會是一體,整個宇宙是一體,一切眾生跟我是一體,有情眾生跟我是一體,無情眾生跟我還是一體。
從一體裡面露出來的叫親愛,儒家所講的仁義,這是性德,是自然而然具有的,不是外面學來的,學不到的。只要你把執著分別妄想放下,不能完全放下,放下少分,性德就透少分,放下一分就透一分,放下兩分就透兩分,這叫修行功夫。
每天念再多的經,拜再多的佛,磕多少頭,如果你的心量沒有拓開,沒用,那等於零,這個道理不能不懂。
真正修行,沒有別的,章嘉大師早年教導我,學佛,看破放下而已。
真的這個看破要靠佛經,如果我們不讀佛經,哪裡曉得這些事實真相?
讀了之後,要知道,這是佛菩薩的境界,不是我的境界,
為什麼?我沒有放下。
所以老師告訴我,看得破在前,放得下在後。你聽到佛在經上說的這些事實真相,明白了,就應該放下,為什麼?放下我才能證得。如果不放下,這是佛的境界、菩薩境界,這不是我的境界,我雖然知道,我得不到受用,一放下我就得受用,智慧就生了。
沒有放下,這是知識;放下之後,那是智慧。
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給我們做的示範,十九歲出去求學,三十歲成道。沒成道之前是知識,怎麼成道的?放下就成道。成道之後是智慧,這個智慧在佛經上講的,後得智。什麼叫後得智?無所不知。但是後得前面有根本,根本智是什麼?根本智是清淨心。般若無知是根本智,無所不知是它起作用,它起作用是無所不知。所以首先要修清淨心,清淨心是真清淨,一塵不染,你要把一切染污全放下。
所以,起心動念是染污,分別是重染污,執著是最嚴重的染污。有執著,這個世間就變成六道,六道三途,執著變現的。我們對一切人事物不再執著,能做到隨緣,那好,六道輪迴不見了,沒有了,沒有了你到哪裡去?你到四聖法界去了,提升了;四聖是聲聞、緣覺、菩薩、佛。也就是淨土裡面所講的,六道是凡聖同居土,四聖法界是方便有餘土,你升級了,你升上去了。四聖法界裡頭還有分別,還有妄想。分別妄想斷了,十法界沒有了,四聖法界沒有了,什麼出現?實報莊嚴土出現,你又升了。實報莊嚴土,我們一般就稱為一真法界,但是這裡面還有現象,就是精神跟物質現象都有。為什麼有現象?起心動念沒有了,起心動念的習氣沒斷,所以它有現象。習氣要是斷了的話,實報土沒有了,出現什麼?出現常寂光,那就是自性清淨圓明體顯露出來。所以常寂光淨土什麼時候見到?你見到、體會到,八地以上的境界,真正契入那是究竟佛果,等覺菩薩還差一點。等覺菩薩還有一分無明習氣,這個無明習氣斷掉之後,實報土不見了,常寂光淨土現前,那才永恆不變。這些理事、性相、因果,佛在《華嚴》裡面講得非常透徹。我們雖然沒有契入,常常聽,聽得耳熟,也不亦樂乎。在五乘佛法裡面,我們在哪個階層?我們在人天,在人天乘這個界限裡面,我們也能得少分的學習樂趣。
當然,最重要的,你明白這個道理了,你要真做功夫。功夫怎麼做?放下。你能放下一分,你就證得一分,這一分是什麼?智慧、德能、相好,你放下兩分,你就證得兩分,你得受用了。你要執著,不肯放下,那你只停留在知識的階段,智慧沒有現前,不得受用。得受用,最明顯的,最淺顯的,相貌變了,為什麼?相隨心轉,相貌變了,體質變了,本來體質不健康,多病,全沒有了,相隨心轉。首先從最基本的地方,就是我們的身體,從身體轉變,然後我們生活環境上轉變,這個環境是先由居住的小環境,慢慢就擴大,它就影響。修證功夫在這裡就見到實效,它不是假的,是可以能夠證實的。這些東西,外國人講磁場,真正這裡有個有修行、有道德的人,他的磁場不一樣。你進入他的磁場你會心平氣和,你會生歡喜,覺得那是一種享受。這是最初我二十六歲親近章嘉大師,走入他這個大門之後,就感覺得不一樣。縱然老師一句話不說,我在那裡也享受到這個磁場,那種安寧、歡喜,會感覺到。所以心量不可以不拓開,拓開心量就跟性德相應,就能夠融合,這一融合之後,自然四種性德就透出來。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三者.一塵含容空有遍。】
『空』是虛空,『有』是森羅萬象、是萬有,這一塵裡面全都包括了。一塵裡頭有世界,這科學沒有發現,科學發現基本粒子,不知道基本粒子裡頭有宇宙。『一塵』如是,塵塵如是。這個法界,《華嚴經》上說,普賢菩薩常常進入微塵裡面的世界,去禮拜十方諸佛,去幫助佛度化眾生,不亦樂乎!我們了解這個事實真相,你就一定要曉得,我們的心量跟這三遍是同一個境界,為什麼今天我們的心量變得這麼小,兩個人都不能相容。
「含容空有」,含空就是大乘教上常講的心包太虛,心包太虛是含空,容有是量周沙界,這是我們的自性,這是我們自己原有的就是本來有的心量。這個心量到什麼時候你才恢復?
你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就恢復了。這是佛的心量,是法身菩薩的心量,是我們自己本來的心量,現在變得這麼小,什麼都不能包容,這叫自找苦吃。所以你懂得他這六條,前面三條完全是給我們講諸法實相,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它就是這樣的。
從這個真相上你能體會是一體,整個宇宙是一體,一切眾生跟我是一體,有情眾生跟我是一體,無情眾生跟我還是一體。
從一體裡面露出來的叫親愛,儒家所講的仁義,這是性德,是自然而然具有的,不是外面學來的,學不到的。只要你把執著分別妄想放下,不能完全放下,放下少分,性德就透少分,放下一分就透一分,放下兩分就透兩分,這叫修行功夫。
每天念再多的經,拜再多的佛,磕多少頭,如果你的心量沒有拓開,沒用,那等於零,這個道理不能不懂。
真正修行,沒有別的,章嘉大師早年教導我,學佛,看破放下而已。
真的這個看破要靠佛經,如果我們不讀佛經,哪裡曉得這些事實真相?
讀了之後,要知道,這是佛菩薩的境界,不是我的境界,
為什麼?我沒有放下。
所以老師告訴我,看得破在前,放得下在後。你聽到佛在經上說的這些事實真相,明白了,就應該放下,為什麼?放下我才能證得。如果不放下,這是佛的境界、菩薩境界,這不是我的境界,我雖然知道,我得不到受用,一放下我就得受用,智慧就生了。
沒有放下,這是知識;放下之後,那是智慧。
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給我們做的示範,十九歲出去求學,三十歲成道。沒成道之前是知識,怎麼成道的?放下就成道。成道之後是智慧,這個智慧在佛經上講的,後得智。什麼叫後得智?無所不知。但是後得前面有根本,根本智是什麼?根本智是清淨心。般若無知是根本智,無所不知是它起作用,它起作用是無所不知。所以首先要修清淨心,清淨心是真清淨,一塵不染,你要把一切染污全放下。
所以,起心動念是染污,分別是重染污,執著是最嚴重的染污。有執著,這個世間就變成六道,六道三途,執著變現的。我們對一切人事物不再執著,能做到隨緣,那好,六道輪迴不見了,沒有了,沒有了你到哪裡去?你到四聖法界去了,提升了;四聖是聲聞、緣覺、菩薩、佛。也就是淨土裡面所講的,六道是凡聖同居土,四聖法界是方便有餘土,你升級了,你升上去了。四聖法界裡頭還有分別,還有妄想。分別妄想斷了,十法界沒有了,四聖法界沒有了,什麼出現?實報莊嚴土出現,你又升了。實報莊嚴土,我們一般就稱為一真法界,但是這裡面還有現象,就是精神跟物質現象都有。為什麼有現象?起心動念沒有了,起心動念的習氣沒斷,所以它有現象。習氣要是斷了的話,實報土沒有了,出現什麼?出現常寂光,那就是自性清淨圓明體顯露出來。所以常寂光淨土什麼時候見到?你見到、體會到,八地以上的境界,真正契入那是究竟佛果,等覺菩薩還差一點。等覺菩薩還有一分無明習氣,這個無明習氣斷掉之後,實報土不見了,常寂光淨土現前,那才永恆不變。這些理事、性相、因果,佛在《華嚴》裡面講得非常透徹。我們雖然沒有契入,常常聽,聽得耳熟,也不亦樂乎。在五乘佛法裡面,我們在哪個階層?我們在人天,在人天乘這個界限裡面,我們也能得少分的學習樂趣。
當然,最重要的,你明白這個道理了,你要真做功夫。功夫怎麼做?放下。你能放下一分,你就證得一分,這一分是什麼?智慧、德能、相好,你放下兩分,你就證得兩分,你得受用了。你要執著,不肯放下,那你只停留在知識的階段,智慧沒有現前,不得受用。得受用,最明顯的,最淺顯的,相貌變了,為什麼?相隨心轉,相貌變了,體質變了,本來體質不健康,多病,全沒有了,相隨心轉。首先從最基本的地方,就是我們的身體,從身體轉變,然後我們生活環境上轉變,這個環境是先由居住的小環境,慢慢就擴大,它就影響。修證功夫在這裡就見到實效,它不是假的,是可以能夠證實的。這些東西,外國人講磁場,真正這裡有個有修行、有道德的人,他的磁場不一樣。你進入他的磁場你會心平氣和,你會生歡喜,覺得那是一種享受。這是最初我二十六歲親近章嘉大師,走入他這個大門之後,就感覺得不一樣。縱然老師一句話不說,我在那裡也享受到這個磁場,那種安寧、歡喜,會感覺到。所以心量不可以不拓開,拓開心量就跟性德相應,就能夠融合,這一融合之後,自然四種性德就透出來。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
- 文章: 3136
- 註冊時間: 週日 7月 25, 2021 10:36 pm
Re: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講記
國師於二者.一塵含容空有遍.之答非常精采.如
答。大智圓明。睹纖毫而周性海。真源朗現。處一塵而耀全身。萬法起必同時一際。理無前後。何以故。由此一塵虛相。能翳於真。即是染也。由此塵相。空無所有。即是淨也。由此塵性。本體同如。即是真也。由此塵相。緣生幻有。即是俗也。由於塵相。念念遷變。即是生死。由觀塵相。生滅相盡。空無有實。即是涅槃。由塵相大小。皆是妄心分別。即是煩惱。由塵相體本空寂。緣慮自盡。即是菩提。由塵相體無遍計。即是小乘法也。由塵性無生無滅。依他似有。即是大乘法也。如是略說。若具言之。假使一切眾生懷疑各異。一時同問如來。如來唯以一塵字。而為解釋。宜深思之。經云。一切法門無盡海。一言演說盡無餘。依此義故。名一塵出生無盡遍。
此等即是國師所觀.其意甚深.吾等凡夫望塵莫及.
答。大智圓明。睹纖毫而周性海。真源朗現。處一塵而耀全身。萬法起必同時一際。理無前後。何以故。由此一塵虛相。能翳於真。即是染也。由此塵相。空無所有。即是淨也。由此塵性。本體同如。即是真也。由此塵相。緣生幻有。即是俗也。由於塵相。念念遷變。即是生死。由觀塵相。生滅相盡。空無有實。即是涅槃。由塵相大小。皆是妄心分別。即是煩惱。由塵相體本空寂。緣慮自盡。即是菩提。由塵相體無遍計。即是小乘法也。由塵性無生無滅。依他似有。即是大乘法也。如是略說。若具言之。假使一切眾生懷疑各異。一時同問如來。如來唯以一塵字。而為解釋。宜深思之。經云。一切法門無盡海。一言演說盡無餘。依此義故。名一塵出生無盡遍。
此等即是國師所觀.其意甚深.吾等凡夫望塵莫及.
-
- 文章: 3136
- 註冊時間: 週日 7月 25, 2021 10:36 pm
Re: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講記
再貼國師開示
假使一切眾生懷疑各異。一時同問如來。如來唯以一塵字。而為解釋。宜深思之。
假使一切眾生懷疑各異。一時同問如來。如來唯以一塵字。而為解釋。宜深思之。
-
- 文章: 3136
- 註冊時間: 週日 7月 25, 2021 10:36 pm
Re: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講記
依此能遍之境而行四德.第一德是隨緣妙用無方德.
國師云
以大悲故.名曰隨緣
以大智故.名曰妙用
理即事故.名隨緣
事即理故.名妙用
依本起末故隨緣
攝末歸本故妙用
國師云
以大悲故.名曰隨緣
以大智故.名曰妙用
理即事故.名隨緣
事即理故.名妙用
依本起末故隨緣
攝末歸本故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