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云何是見了了?...
又云何說十二因緣名為佛性?...
A1,親眼見佛性
A2,十二因緣為法,其法性為第一義空,在無情稱作法性,於有情叫作佛性
大般涅槃經獅子吼菩薩品研讀
-
- 文章: 3138
- 註冊時間: 週日 7月 25, 2021 10:36 pm
大般涅槃經獅子吼菩薩品研讀
了了有遍知.徹見之義.正遍知.
在以下這段經文回答了幾個問題.
首先是
諸佛世尊以何眼故。見於佛性而得了了。善男子。慧眼見故不得明了。佛眼見故故得明了。
其次是如何了了的方法..
為菩提行故則不了了。若無行故則得了了。住十住故雖見不了。住不住故則得了了。
菩薩摩訶薩智慧因故見不了了。諸佛世尊斷因果故見則了了。
各位善知識
云何是住不住?...
云何是斷因果?...
在以下這段經文回答了幾個問題.
首先是
諸佛世尊以何眼故。見於佛性而得了了。善男子。慧眼見故不得明了。佛眼見故故得明了。
其次是如何了了的方法..
為菩提行故則不了了。若無行故則得了了。住十住故雖見不了。住不住故則得了了。
菩薩摩訶薩智慧因故見不了了。諸佛世尊斷因果故見則了了。
各位善知識
云何是住不住?...
云何是斷因果?...
-
- 文章: 3138
- 註冊時間: 週日 7月 25, 2021 10:36 pm
Re: 大般涅槃經獅子吼菩薩品研讀
見應有見的廣度深度
經云
十住菩薩見一切法.無常無我無樂無淨。非一切法分見常樂我淨。以是義故。十分之中得見一分。諸佛世
尊見一切法無常無我無樂無淨。非一切法見常樂我淨。以是義故。見於佛性如觀掌中阿摩勒果。
文中
分是指少分
一切依據本經是指生死.非一切是指三寶.
經云一切者名為生死。非一切者名為三寶。
經云
十住菩薩見一切法.無常無我無樂無淨。非一切法分見常樂我淨。以是義故。十分之中得見一分。諸佛世
尊見一切法無常無我無樂無淨。非一切法見常樂我淨。以是義故。見於佛性如觀掌中阿摩勒果。
文中
分是指少分
一切依據本經是指生死.非一切是指三寶.
經云一切者名為生死。非一切者名為三寶。
-
- 文章: 2551
- 註冊時間: 週一 3月 22, 2021 2:21 pm
Re: 大般涅槃經獅子吼菩薩品研讀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義 圓瑛大師著
五眼通收十界,如來五眼圓具,菩薩惟具前四,二乘但具前三,天趣具 二,鬼神有業報五通,亦得具二,其餘四趣眾生,祇具肉眼,又則肉眼通十界,天眼通六界,慧眼通四界,法眼通二界,佛眼惟佛界。偈曰:天眼通非礙,肉眼礙非 通,法眼惟觀俗,慧眼了知空,佛眼如千日,照異體還同,圓明法界內,無處不含容。
五眼通收十界,如來五眼圓具,菩薩惟具前四,二乘但具前三,天趣具 二,鬼神有業報五通,亦得具二,其餘四趣眾生,祇具肉眼,又則肉眼通十界,天眼通六界,慧眼通四界,法眼通二界,佛眼惟佛界。偈曰:天眼通非礙,肉眼礙非 通,法眼惟觀俗,慧眼了知空,佛眼如千日,照異體還同,圓明法界內,無處不含容。
-
- 文章: 2551
- 註冊時間: 週一 3月 22, 2021 2:21 pm
Re: 大般涅槃經獅子吼菩薩品研讀
云何是住不住?...
云何是斷因果?...
A1:識見非住非不住
A2:眼見非因非果
云何是斷因果?...
A1:識見非住非不住
A2:眼見非因非果
-
- 文章: 4410
- 註冊時間: 週四 3月 25, 2021 4:33 pm
Re: 大般涅槃經獅子吼菩薩品研讀
【《新華嚴經論.卷3》
三約顯理者。
1.初破外道自性故。說緣生法定是實有。
2.二漸次破二乘緣生實有執。故說此緣生以為假有。以彼怖畏此真空故。猶存假有。而接引之。
3.後時方就究竟大乘。說此緣生即是性空平等一味不礙二諦。是故法相大乘有所得等。屬第二教。非真了義。
此三教次第如智光論師說。此乃西國法將立教各有一途。皆詮聖教。在彼一方軌式。仰惟高旨未可僉量。但通玄自參聖教。以管窺天以述意懷。用呈後哲。准其教旨略立十種教。總該佛日出興始終教意。何者為十。
第一時說小乘純有教
第二時說般若破有明空教
第三時說解深密經為和會空有明不空不有教
第四時說楞伽經明說假即真教
第五時說維摩經明即俗恒真教
第六時說法華經明引權歸實起信教
第七時說涅槃經令諸三乘捨權向實教。
第八時說華嚴經於剎那之際通攝十世圓融無始終前後通該教
第九共不共教
第十不共共教】
【第一時說小乘純有教者。為諸凡夫繫著世法以為實有。隨於色塵作諸不善。以不善故墮於苦趣。還將有法轡勒彼心。以戒防護制諸不善。故名純有教。於小乘中。還說無表性戒等通其大體。但隨根性用事不同。如二乘菩薩亦爾。經云。若人受佛戒則入諸佛位。亦以性戒論之。又云。如是千百億各接微塵眾俱來至我所者。初以報化身引接。後以令歸法身實報。若上根者。法身事理一時為依本故。
第二時說般若破有明空教者。既說小乘實有。令成軌範制其身語意得住善法。則說生空等觀。方說法空教。破彼繫著。漸向法身。
第三時說解深密經為和會空有教者。為於前空有二教和會。令邊見者不滯空有二門。為不空不有教。為二乘人滅識證寂住寂無知。為迴彼故。寄說第九阿陀那識為純淨識。五六七八等識。常依彼九識以為依止。凡愚不了妄執為我。如水暴流不離水體。諸波浪等以水為依。五六七八識。常以淨識為依故。漸迴二乘之心達識成智。何故安立九識為淨識者。為二乘人久於生死業種六七八識有怖畏故。恐彼難信方便。於生死種外別立淨識。漸漸引之。意欲使令留惑不滅使令悲智漸漸得生。深密經云如是菩薩雖由法住以智為依止。漸令空見者達識成智。
第四時說楞伽經說假即真教者。如楞伽經。直為大乘根堪之者。頓說第八業種之識。名為如來藏識。又云。得相者是識。不得相者是智。又經云。藏識海常住。境界風所動。此經直於無明業種。以明智門。明與無明其性不二。起信論亦同此說。此教雖說無明業種成智。猶希出俗未現同纏也。
第五時說維摩經即俗恒真教者。為維摩經中不以聲聞二乘及三乘菩薩為知法者故。是以十大弟子。杜口於毘耶。彌勒光嚴。息芳言於法夕。此經破前四種教中菩薩聲聞染淨未亡常欣出俗即以淨名。身居俗士。明即俗恒真。壞彼淨相常懷染淨。故說無明有愛為如來種等。使令三乘之眾淨相心亡。出俗入纏平等無礙。方明實德。為有實宗。還現實報淨土。如佛以足指接地所現之土是也。為三乘根劣藉佛神通。信劣土亡非自證故。自餘之意。前判教分宗門中已說。是故此維摩經名即俗恒真教。故以文殊為法身。以維摩詰明入纏之行。即以法身為體。以行為用。乃令體用自相問答。為三乘樂學如如空理厭假修真積行多生方成佛者。令歸法界性相理事因果同時。此經同別。前判教分宗門中已說。
第六時說法華經引權歸實教者。為羅漢隨空會寂。緣覺會十二緣生法皆無體性。六根識及名色心境三事自性無生。如是二人。皆心識滅。三界業滅。智慈不生。又為析法明空。以空破惑。樂生淨土。及留惑潤生菩薩。並不了一切眾生無明諸惑。皆從一切如來根本性淨普光明無中邊智之所生。皆有淨土穢土自佛他佛欣厭等諸邪見。不稱真障。引此三根令歸本智。故即以妙法蓮華。令知無明生死性本唯智體性自無染。但迷悟不同無有二性。以蓮華像之。引彼三根令歸本故。是故法華經云。世間相常住。一如判教分宗門中已說。
第七時說涅槃經令諸三乘捨權向實教者。為餘三乘教中為責慢故。為不信故。說有情畢竟不得成佛。令起信進修行。於此經中明一切有情皆有佛性如佛無異。但為無明覆故不見。前為三權末後是實。是三乘中修假真如。及空教三祇之滿極是見性之初門。於中佛與迦葉菩薩問答。亦和會初成正覺時。為大菩薩說法界法門時道理故。更有餘同別意。前判教分宗門中已說。涅槃經。是三乘中捨權就實。相盡見性之門。法華即是捨權就實法界緣起理事性相之門。一部之經俱三乘中第六時教。但為化相門中說時前後故。分涅槃經為第七時教。然其智境無有次第古今時也。
第八時說華嚴經於剎那際。通攝三世及十世同圓融教者。如經說云。入剎那際三昧降神受生八相成道入涅槃。總不移時。為依本性理智本無時故。非權依本也。故名為入。非是本法性中而有出入三昧。以化儀軌則。施方便言。不可隨言。滯其化跡。令諸群品都無所歸。是故諸明人。莫隨其言言佛世尊一人入剎那際三昧。諸佛世尊常於法身智海。與眾生數等諸三昧門。應眾生見本無出入。應如是知。如來三昧出入之相。此經教門無始無終。是佛實報果德性相圓周。若求其頭尾長短始終路絕。該括諸教諸行。世間境界一切行解。依本總作一時一際法門。本如是故。該彼三世諸時。為一際一剎那時故。猶如眾流皆歸海故。出此法外。別生情量。總是權門。非究竟說。如此法門佛不出世。亦無涅槃。為依本法非情教故。依本法也。即無出入。依權學者。即說出世入般涅槃。從初發心十住之首。以三昧力頓印三界。三世一際諸法一味。解脫涅槃常寂滅味。更無始終。因果一際。諸性一性。諸智一智。諸相一相。諸行一行。三世一念。一念三世。乃至十世。如是等法自在無礙。此經法門無始無終。名為常轉法輪。是故此經教門。依本安立以備大根。依本一際不立始終。為非虛妄見故。入一總得餘。為法界一際故。不同權學見未盡故。入餘總得一。為法界體無礙故。如圓珠無方。如明鏡頓照。如虛空無隔。如響無依。如影不礙。如化人所生故。此法門者。是該括始終一際圓滿無礙無成無壞無出無沒常轉法輪。若人了得此法門者。佛智自然智無師智之所現前。為此法無出沒故。還以自然無出沒智而自能得之。非情計思量之所能得也。一切權教法門。總在其中。一時而說。為諸權教不出法界無三世故。各依自見無量差殊。此一乘教是始成正覺時說。若依情是最初成佛時說。若依智是無始終說。
第九共不共教者。為說諸大乘經。人天三乘同聞得益各別。又華嚴經云。於一毛端處。及以一塵中。諸佛轉法輪。眾生解差別。又經云。菩薩在一小眾生身中。成等正覺轉法輪。度無量眾生。其小眾生不知不覺。此乃常與眾生共。及以大小乘共在佛海中。身之與心本無差別。然見佛不見佛。聞法不聞法。解脫知見。大小及苦樂。各各不同。是故名為共不共教。又經云。入剎那際三昧。示現從兜率天降神母胎出現轉法輪入涅槃。此乃於無時之中諸眾生等自得時分。見初中後。於一音法內自得人天小乘大乘佛乘。自得道果。各各不同。見佛住劫受命長短。各自差別。而實如來性無造作無生無滅。然以無作法性無垢白淨之智。自體清淨與一切眾生本來體同。故稱眾生應聞。不違彼念。為法性智本無造作者。以法性智自在故。能稱彼念令無失時。如是佛共法共智共時共身共心共乘。以知見解脫各各不共故。言共不共教。亦如五百聲聞共在華嚴會而如聾如盲。是其事也。
第十不共共教者。如華嚴經中。十方雲集諸來菩薩及佛國土所從來方不同各別。所共同聲說法總同聞法。獲益能同能別。又於會中。天龍八部人非人等各各差殊。同得聞毘盧遮那果德法門。具同具別自在。諸餘三乘亦有如是不共共教。准例可知。如是十教。總是如來於本法界一剎那際一時一聲。頓印如響。隨諸眾生自分根力漸頓不同。是故於今以圓數故略分十種教門。用彰進修解行差別。如上十時教門。總是如來無心三世智海一時說故。由根聞故。大小及時分差別自根而生。】
三約顯理者。
1.初破外道自性故。說緣生法定是實有。
2.二漸次破二乘緣生實有執。故說此緣生以為假有。以彼怖畏此真空故。猶存假有。而接引之。
3.後時方就究竟大乘。說此緣生即是性空平等一味不礙二諦。是故法相大乘有所得等。屬第二教。非真了義。
此三教次第如智光論師說。此乃西國法將立教各有一途。皆詮聖教。在彼一方軌式。仰惟高旨未可僉量。但通玄自參聖教。以管窺天以述意懷。用呈後哲。准其教旨略立十種教。總該佛日出興始終教意。何者為十。
第一時說小乘純有教
第二時說般若破有明空教
第三時說解深密經為和會空有明不空不有教
第四時說楞伽經明說假即真教
第五時說維摩經明即俗恒真教
第六時說法華經明引權歸實起信教
第七時說涅槃經令諸三乘捨權向實教。
第八時說華嚴經於剎那之際通攝十世圓融無始終前後通該教
第九共不共教
第十不共共教】
【第一時說小乘純有教者。為諸凡夫繫著世法以為實有。隨於色塵作諸不善。以不善故墮於苦趣。還將有法轡勒彼心。以戒防護制諸不善。故名純有教。於小乘中。還說無表性戒等通其大體。但隨根性用事不同。如二乘菩薩亦爾。經云。若人受佛戒則入諸佛位。亦以性戒論之。又云。如是千百億各接微塵眾俱來至我所者。初以報化身引接。後以令歸法身實報。若上根者。法身事理一時為依本故。
第二時說般若破有明空教者。既說小乘實有。令成軌範制其身語意得住善法。則說生空等觀。方說法空教。破彼繫著。漸向法身。
第三時說解深密經為和會空有教者。為於前空有二教和會。令邊見者不滯空有二門。為不空不有教。為二乘人滅識證寂住寂無知。為迴彼故。寄說第九阿陀那識為純淨識。五六七八等識。常依彼九識以為依止。凡愚不了妄執為我。如水暴流不離水體。諸波浪等以水為依。五六七八識。常以淨識為依故。漸迴二乘之心達識成智。何故安立九識為淨識者。為二乘人久於生死業種六七八識有怖畏故。恐彼難信方便。於生死種外別立淨識。漸漸引之。意欲使令留惑不滅使令悲智漸漸得生。深密經云如是菩薩雖由法住以智為依止。漸令空見者達識成智。
第四時說楞伽經說假即真教者。如楞伽經。直為大乘根堪之者。頓說第八業種之識。名為如來藏識。又云。得相者是識。不得相者是智。又經云。藏識海常住。境界風所動。此經直於無明業種。以明智門。明與無明其性不二。起信論亦同此說。此教雖說無明業種成智。猶希出俗未現同纏也。
第五時說維摩經即俗恒真教者。為維摩經中不以聲聞二乘及三乘菩薩為知法者故。是以十大弟子。杜口於毘耶。彌勒光嚴。息芳言於法夕。此經破前四種教中菩薩聲聞染淨未亡常欣出俗即以淨名。身居俗士。明即俗恒真。壞彼淨相常懷染淨。故說無明有愛為如來種等。使令三乘之眾淨相心亡。出俗入纏平等無礙。方明實德。為有實宗。還現實報淨土。如佛以足指接地所現之土是也。為三乘根劣藉佛神通。信劣土亡非自證故。自餘之意。前判教分宗門中已說。是故此維摩經名即俗恒真教。故以文殊為法身。以維摩詰明入纏之行。即以法身為體。以行為用。乃令體用自相問答。為三乘樂學如如空理厭假修真積行多生方成佛者。令歸法界性相理事因果同時。此經同別。前判教分宗門中已說。
第六時說法華經引權歸實教者。為羅漢隨空會寂。緣覺會十二緣生法皆無體性。六根識及名色心境三事自性無生。如是二人。皆心識滅。三界業滅。智慈不生。又為析法明空。以空破惑。樂生淨土。及留惑潤生菩薩。並不了一切眾生無明諸惑。皆從一切如來根本性淨普光明無中邊智之所生。皆有淨土穢土自佛他佛欣厭等諸邪見。不稱真障。引此三根令歸本智。故即以妙法蓮華。令知無明生死性本唯智體性自無染。但迷悟不同無有二性。以蓮華像之。引彼三根令歸本故。是故法華經云。世間相常住。一如判教分宗門中已說。
第七時說涅槃經令諸三乘捨權向實教者。為餘三乘教中為責慢故。為不信故。說有情畢竟不得成佛。令起信進修行。於此經中明一切有情皆有佛性如佛無異。但為無明覆故不見。前為三權末後是實。是三乘中修假真如。及空教三祇之滿極是見性之初門。於中佛與迦葉菩薩問答。亦和會初成正覺時。為大菩薩說法界法門時道理故。更有餘同別意。前判教分宗門中已說。涅槃經。是三乘中捨權就實。相盡見性之門。法華即是捨權就實法界緣起理事性相之門。一部之經俱三乘中第六時教。但為化相門中說時前後故。分涅槃經為第七時教。然其智境無有次第古今時也。
第八時說華嚴經於剎那際。通攝三世及十世同圓融教者。如經說云。入剎那際三昧降神受生八相成道入涅槃。總不移時。為依本性理智本無時故。非權依本也。故名為入。非是本法性中而有出入三昧。以化儀軌則。施方便言。不可隨言。滯其化跡。令諸群品都無所歸。是故諸明人。莫隨其言言佛世尊一人入剎那際三昧。諸佛世尊常於法身智海。與眾生數等諸三昧門。應眾生見本無出入。應如是知。如來三昧出入之相。此經教門無始無終。是佛實報果德性相圓周。若求其頭尾長短始終路絕。該括諸教諸行。世間境界一切行解。依本總作一時一際法門。本如是故。該彼三世諸時。為一際一剎那時故。猶如眾流皆歸海故。出此法外。別生情量。總是權門。非究竟說。如此法門佛不出世。亦無涅槃。為依本法非情教故。依本法也。即無出入。依權學者。即說出世入般涅槃。從初發心十住之首。以三昧力頓印三界。三世一際諸法一味。解脫涅槃常寂滅味。更無始終。因果一際。諸性一性。諸智一智。諸相一相。諸行一行。三世一念。一念三世。乃至十世。如是等法自在無礙。此經法門無始無終。名為常轉法輪。是故此經教門。依本安立以備大根。依本一際不立始終。為非虛妄見故。入一總得餘。為法界一際故。不同權學見未盡故。入餘總得一。為法界體無礙故。如圓珠無方。如明鏡頓照。如虛空無隔。如響無依。如影不礙。如化人所生故。此法門者。是該括始終一際圓滿無礙無成無壞無出無沒常轉法輪。若人了得此法門者。佛智自然智無師智之所現前。為此法無出沒故。還以自然無出沒智而自能得之。非情計思量之所能得也。一切權教法門。總在其中。一時而說。為諸權教不出法界無三世故。各依自見無量差殊。此一乘教是始成正覺時說。若依情是最初成佛時說。若依智是無始終說。
第九共不共教者。為說諸大乘經。人天三乘同聞得益各別。又華嚴經云。於一毛端處。及以一塵中。諸佛轉法輪。眾生解差別。又經云。菩薩在一小眾生身中。成等正覺轉法輪。度無量眾生。其小眾生不知不覺。此乃常與眾生共。及以大小乘共在佛海中。身之與心本無差別。然見佛不見佛。聞法不聞法。解脫知見。大小及苦樂。各各不同。是故名為共不共教。又經云。入剎那際三昧。示現從兜率天降神母胎出現轉法輪入涅槃。此乃於無時之中諸眾生等自得時分。見初中後。於一音法內自得人天小乘大乘佛乘。自得道果。各各不同。見佛住劫受命長短。各自差別。而實如來性無造作無生無滅。然以無作法性無垢白淨之智。自體清淨與一切眾生本來體同。故稱眾生應聞。不違彼念。為法性智本無造作者。以法性智自在故。能稱彼念令無失時。如是佛共法共智共時共身共心共乘。以知見解脫各各不共故。言共不共教。亦如五百聲聞共在華嚴會而如聾如盲。是其事也。
第十不共共教者。如華嚴經中。十方雲集諸來菩薩及佛國土所從來方不同各別。所共同聲說法總同聞法。獲益能同能別。又於會中。天龍八部人非人等各各差殊。同得聞毘盧遮那果德法門。具同具別自在。諸餘三乘亦有如是不共共教。准例可知。如是十教。總是如來於本法界一剎那際一時一聲。頓印如響。隨諸眾生自分根力漸頓不同。是故於今以圓數故略分十種教門。用彰進修解行差別。如上十時教門。總是如來無心三世智海一時說故。由根聞故。大小及時分差別自根而生。】
-
- 文章: 4410
- 註冊時間: 週四 3月 25, 2021 4:33 pm
Re: 大般涅槃經獅子吼菩薩品研讀
【《新華嚴經論.卷2》
⑨第九涅槃經明佛性為宗者。
與華嚴有十種別一種同。十種別者。
一說法處別。二境界莊嚴別。三大會來眾別。四所建法輪主伴別。五所來之眾聞法別。
六報土淨穢別。七佛身權實別。八出生滅度現相別。九示教行相別。十從初為友軌範別。
一種同者。如雪山有草。名曰肥膩。牛若食者。純得醍醐。無有青黃赤白黑色。
㈠一說法處別者。
涅槃經在拘尸那國阿利羅拔提河邊娑羅雙樹間說。華嚴經在摩竭提國菩提場中寶菩提樹下說。故言說法處別。
㈡二境界莊嚴別者。
如說此大涅槃經時。娑羅雙樹吉祥福地。縱廣三十二由旬。大眾充滿其間無空缺處。爾時四方無邊身菩薩。以其眷屬所坐之處。或如針鋒。或如錐頭。微塵十方如微塵等諸佛世界諸大菩薩悉來集會。又文云。爾時三千大千世界。以佛神力故地皆柔軟。無有丘墟沙土礫石荊棘毒草。眾寶莊嚴。猶如西方無量壽佛極樂世界。是時大眾悉見十方如微塵等諸佛世界。如於明鏡自觀己身。觀諸佛土亦復如是。又下文娑羅雙樹忽然變白。廣如經說。如說華嚴經時。有十蓮華藏世界海。又上下二十重。最下重中略言。十佛世界微塵數廣大國周圍。一一國有十佛剎微塵數諸小國。以為眷屬。以上倍增。如是十蓮華藏世界中。金剛為地。樹臺樓閣殿堂池海。皆眾寶莊嚴。如經所說。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摩竭提國阿蘭若法菩提場中始成正覺。其地堅固金剛所成。上妙寶輪及眾寶華清淨摩尼以為嚴飾。諸色相海無邊顯現。如是以下直至一切佛土不思議劫所有莊嚴。悉皆含容顯現。中間兩紙已來經。是歎佛境界所有莊嚴。又下文華藏世界品廣說如此莊嚴。則是如來自身實報之所莊嚴。非如此涅槃經中以佛神力為眾生故暫化令淨。所以然者。為此涅槃經來眾三乘根眾雜故。若不以佛神力持。無功自見。如華嚴經中。一乘根純無有雜眾。如聲聞為根別故。在其會內元來不見。經中雖然還有以佛神力。下文還有。法如是故。又言佛神者。應真曰神。非同實是凡夫加令暫見。名之曰神。當知華藏莊嚴本明實報。涅槃神力暫爾權施。又涅槃經推佛淨土在於西方過三十二恒河沙佛土之外。不在此處。故即明知。是化非為實故。
㈢三大會來眾別者。
說此大涅槃經。所有來眾總是人天種性。三乘之眾皆是憶念如來涕淚盈目。荷奉香薪。嗟苦悲哀。戀承佛日。如是等眾。宜堪聞佛滅度之眾。除諸一乘菩薩入佛智等眾。餘皆例然。華嚴經所來之眾。皆性智海中佛果位內諸菩薩眾。純是一乘。更無別種。人天神眾皆悉同根。入佛智流具佛知見。初會之中十佛世界微塵等諸菩薩眾。皆從如來善根海生。善根海者。則是如來法身智海大智所生。一切諸佛以法身根本智以為根本所生。若不如是。所有行門總屬有為。如此之眾。從初發心入佛智海。寄治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六位。淺深行相差別不同。涅槃三乘同攝。人天善種同來至會。華嚴經三乘之眾不霑其會。設在會內如聾不聞。當知涅槃會三乘菩薩聲聞人天眾不同華嚴。此是一乘位中菩薩眾也。初發心位階同佛位。入佛智流同佛知見。為真佛子也。
㈣四所建法輪主伴別者。
涅槃經勸請之首。即是迦葉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師子吼菩薩舍利弗等。為法軌度勸請之首。魔王波旬勸請如來入涅槃。如華嚴經建法之首。即是普賢文殊覺首法慧功德林金剛幢金剛藏等。如是十首十慧十林十幢十藏。佛果位內大菩薩等。建立五位佛果之行相法門故。以諸位明位位中有佛果故。故如華嚴經所有建立法度問答諸菩薩。皆是十方此土諸菩薩眾。盡是神洞真源智齊法界。十方應現。不來而到。不去而至。稱法性之施設。非往來之所致。纖塵之內。乃有無盡身雲。微毫之中。顯現難思相海。十方法界一切皆然。一切處忽然而有無所從來。忽爾而無亦無所去。於一切處一切時。於有情身相境界山河大海十方虛空。示現色像。有無自在。無盡重重。皆是如是大菩薩眾。是故不同涅槃經中迦葉菩薩聲聞舍利弗。生在人家。示同凡位。引彼三乘之種。見佛涅槃而生悲感。涕流盈目而來集會。
㈤五所來之眾聞法別者。
此涅槃經。為諸聲聞二乘權教菩薩。行諸觀行未離執障。樂著諸行執持行相。於此行相迷無作法身無證無修本來自體也。以行修生修顯建立菩提涅槃能所等證。如來為此根故。於此涅槃經說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所行善行及能證菩提。是生法故。所證涅槃。是滅法故。既心存能所。生滅不休。以生滅不休。便滯真理。今此涅槃經中故說諸行及能證菩提所證涅槃。二俱滅故方應真理。故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是故如來隱身不現。及諸能所心盡。名大涅槃。二乘涅槃可有能所有修有證。是故名為有為無漏。是故如來涅槃無有能所。是故涅槃經中。純陀向文殊師利菩薩言。莫謂如來同於諸行。復次文殊師利。為知而說不知而說。而言如來同於諸行。若言如來同於諸行。則不得言於三界中為人天中自在法王。是故大涅槃經令彼三乘。令知諸行菩提能證所證涅槃悉是無常。生者本無不證諸滅。無行無修名大涅槃。是名圓寂。是故涅槃經令諸三乘樂著行者離行離修。有所證者令行無證無修。如華嚴經。所有他方來眾此土人天霑其會位。從始發心即達理事自在理行無礙。文殊理普賢行。一時頓印如印印泥。一時頓印無有先後中間等。皆依本法。法爾合然。若存始終因果先後。皆是凡情。皆是生滅。有成有壞。皆是隨根破繫不開成佛正宗。諸教引生之門。皆入華嚴理智果海。方為契當。教門明著龜鏡宛然。宜可遍攬經文觀智隨照。豁然開悟智日雲披。頓陟妙峯。俄登智海。凡聖二見因定水而滌除。悲智二門。以法身而方現。此華嚴經直為最上大心者說。如將寶位直受凡庸。如夜夢千秋覺已隨滅。如涅槃經所說雪山有草。名曰肥膩。牛若食者。純得醍醐。無有青黃赤白黑色。最上大心者亦復如是。頓見佛性便成正覺。不從小位漸漸而來。是故今言來眾聞法別。以涅槃經攝末從體。未論智慈真俗並用無礙。
㈥六報土淨穢所居別者。
涅槃經佛報土指在西方。過三十二恒河沙佛土有釋迦報土。為三乘權學垢淨未亡。見此娑婆穢惡不淨。如來於是權指報土在於西方。華嚴實教法門。則此娑婆世界清淨無垢。十方世界清淨無瑕。為實教菩薩垢淨盡故。境界純淨。權教菩薩無垢淨處自生穢故。故指報土在於西方。
㈦七佛身權實別者。
如涅槃經中。三十二相如來是權。涅槃圓寂真理是實。為一切報相無量莊嚴皆依真而有故。如華嚴經。毘盧遮那佛理事無二。不壞法身而隨相海。無量無盡。即相即性。即報即理。如光如影。自在無礙。且略明權實廣待下文。
㈧八出生滅度現相別者。
此涅槃經。為諸人天聲聞緣覺二乘之人。施設從兜率天降神受生及入涅槃八相成道。亦為諸大乘菩薩。說不從兜率天降神母胎。說常樂我淨無始無終不生不滅。然且隱身不現。仍推報土在於西方。去此三十二恒河沙。佛土之外。有釋迦報土。以此娑婆則為化土穢境有此事別引彼權根。華嚴經即不然。直示本身本法出超情見。無始無終三世相絕。一圓真報。不生不滅。不常不斷。性相無礙自在果海法門。直受上上根人。教門行相勢分如是。不同權學依次第漸漸而成。只如蹬峯九仞。不可以絕其蹤。履十層之級者。不可以亡其跡。常見官階一品。但以為臣。聞古士夫忽有身登九五。明珠頓照普見無方。澤淋大海渧渧皆滿。一塵空性法界無差。品類有情強生留繫。根器不等權實不同。以此教門千差萬別。須知權實識假修真。不可久滯權宗迷其實教者也。
㈨九示教行相別者。
如涅槃經。十地菩薩於如來性品中說。菩薩位階十地。尚不了了知見佛性。
則從凡夫十信心後十住之位。小分而見如來之性。安立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階降。漸漸而修。等覺位中方明果行。圓滿妙覺之位。方是如來。
亦說雪山有草名曰肥膩。牛若食者。純得醍醐。無有青黃赤白黑色。亦復說頓成之教。當知此經還有五乘六乘七八九十乘等法門種性。又此經中餘聲聞乘緣覺乘外有三種菩薩乘。通彼二乘為五乘也。并取人天五戒十善。即為六乘七乘故。又三乘之人同聞各得自法互參有九乘。
其三種菩薩乘行相云何。一修無我法門乘。二從十住至十地漸見佛性乘。三如雪山肥膩草牛若食者純得醍醐乘。不從乳酪生熟蘇等漸漸方成。如來性品中說。菩薩摩訶薩既見性已咸作是言。甚奇世尊。我等流轉無量生死。常為無我之所惑亂。即是法華華嚴經中說。有諸菩薩經無量劫修六波羅蜜得六神通。讀誦通利八萬四千法藏。猶故不信此深經典。是其例也。所得神通不依性起。為修眾善及無我等觀。報勝諸天。又如北越單人。先世亦修無我所觀。報生彼國。壽千年衣食自然。粳米七寸火珠熟之。香所及處皆來共食。無有佛法不得解脫。皆是過去行解訛謬。故致斯咎。令其所得永不得亡。如此涅槃經。都會人天外道三乘差別。畢竟皆歸佛性涅槃圓寂無性真理。未示報相無自他。圓該理事智用無礙重重。仍立自他淨穢等別。故說釋迦報土過西方三十二恒河沙之剎。由根未全堪教從根設引。彼三乘有繫直彰。佛性圓寂真如理門。未得示報相重重。礙諸有見。便生惑著。便障法身。
如涅槃經中十地後佛果法門。乃是華嚴經中十住初心之所見處。即雪山之草名為肥膩。牛若食者純得醍醐。無有青黃赤白黑色。
如華嚴經中。十住菩薩初心見道。頓見自他無始無終無古無今本來是佛。身心性相本是佛生。以此佛門以為解脫。乘如來乘直至道場。善財童子。一萬諸龍六千比丘。五百優婆塞。五百優婆夷。五百童子。五百童女頓彰五位。總齊佛果理智之門。初住則十地。初住即佛位。若初住不即佛位者。如世卿臣從初九品至階一品但得名臣不得名王。當知權教。安立五位諸地次第。一一而蹬至三祇之滿劫。但為菩薩不名為佛。不名為乘如來乘直至道場。但為修無我觀。悲勝二乘。不見佛性。名為菩薩。若小見性者亦得佛乘。如大海中一毫之渧乃至多渧。一一渧中皆得大海。如是菩薩五位之中十住十地。一一位內皆有佛果。如彼海水一毫之渧。不離佛性行諸行故。以彼佛性而有進修。如華嚴經。直以佛全果不動智等十智如來。示凡信修。如有凡夫頓昇寶位。身持王位遍知臣政。一切群品無不該含。華嚴經中法門菩薩行相亦復如是。從初發心十住之始。頓見如是如來法身佛性無作智果。遍行普賢一切萬行。隨緣不滯悉皆無作。涅槃經云。佛性非是作。但為客塵煩惱所覆故。今從十住初位。以無作三昧自體應真。煩惱客塵全無體性。唯真體用。無貪嗔癡任運即佛。故一念相應一念成佛。一日相應一日成佛。何須劫數漸漸而修。多劫積修三祇至果。心緣劫量見障何休。諸佛法門本非時攝。計時立劫非是佛乘。
㈩十從初為友軌範別者。
如涅槃經中說。雪山童子遇羅剎而發心。重半偈而輕命。聞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言佛性涅槃。不可以行修。不可以心證。為不可以行修。行是有為。是無常故。不可以心證。有能所故。是故行不可以修其性。心不可以證其理。為心則性更無能所故。是故純陀言。莫謂如來同於諸行。如華嚴經善財童子所立軌範。從文殊師利發菩提心。至末後普賢菩薩。五十三善知識。一一皆云。我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教我學菩薩道行菩薩行。不云諸行無常等事。何以故。
為此華嚴經明緣起法界門。理事無二。無緣不寂。無事不真。十方世界一真性海。大智圓周為國土境界。總為性海為一真法界。非有情無情隨業說故。為華嚴中純真境界總為智故。
十住菩薩以慧為國。十行菩薩以智為國。十迴向十地以妙為國。不說情與無情二見差別。以華嚴經為彰本法,異三乘權學教故。是無情是有情。有生有滅故。是故涅槃經中。以雪山童子說諸行無常者。三乘根種性行下劣故。佛令以行調柔折伏麁惡方堪入道。便於所說計行成實。障無作性廢契真理。以是義故。說諸行無常能所證亦是生滅法。不同善財一念發心。頓無能所。了三世性。性絕古今。自覺自心本來是佛。不成正覺不證菩提。身心性相無證修者。不成不壞本來如是。隨緣動寂不壞有無。所行諸行皆唯智起。是故不說諸行無常。
一種同者。
如涅槃經中。雪山肥膩草喻。又如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佛法眾僧無有差別。三寶性相常樂我淨。一切諸佛無有畢竟入於涅槃。華嚴經云。如來不出世。亦無有涅槃。如涅槃中。訶二乘曲見。佛從兜率天宮降神處胎。是八相成道皆為曲見。即如華嚴經智入三世而無來往。十方諸佛以無古今性成大菩提。一念見道古今見盡。新故總無。還同已前億千劫佛不可說劫佛。一時成佛。亦與未來不可說劫佛一時成佛。以自證見三世無時故。以無時故即無去來。
設使眾生不自見知自己身心本來正覺。自己身心正覺全德本無有滅。設有眾生若自見。知自己身心本來正覺。於自正覺本來無生。本如是故。本無能覺所覺者故。
若有覺者還如是覺。本無能覺及所覺者故。如是本覺佛之境界。無凡無聖。無定無亂。不修不證。不智不愚。不生不滅。
三乘權教為下劣者說。引來至此華嚴實教。頓受佛門。涅槃經雖說佛性法身理與華嚴共同。所說報土佛身及相智用全別。如前十門准知。只如法華涅槃兩部之教。雖化佛所為。皆欲令彼二乘及人天種類。成就一乘之法。是故法華經中。破三乘遠繫故。令龍女以其本法剎那之際便得菩提。涅槃經。破闡提之無佛性故。令屠兒廣額賢劫之中而成正覺。又雪山肥膩草牛若食者純得醍醐。不作乳蘇方成妙藥。一下直頓體不變移。如彼龍女所得之果。此法華涅槃二部之教。勢分大義。皆令三乘捨權入實成就法界一實真門。自餘諸教皆方便說。設有但論理事。少分而談。於中事儀不能全具。唯是華嚴法界毘盧遮那根本佛門。理事性相輪圓具足。諸餘漸學究竟總歸。時諸學者隨路流滯。隨於權教於中繫者多劫。方迴種性下愚自生艱難。非是聖旨故致如斯。
問曰。如涅槃經中屠兒廣額賢劫之中而成正覺者。如佛所說。賢劫之中千佛出世。於中定數。教有明文。更著廣額一人。千數有剩。云何數內重成佛耶。
答曰。
三乘權學繫未亡者。重成不得。至其體達三世盡劫佛皆總一時同成正覺。本無先後無妨礙。為法本體性無時故。凡情橫繫妄作時生。妄見網中見佛出世。而實諸佛應真會本無出無沒。是故華嚴經云。諸佛不出世亦無有涅槃。諸佛但自體應真。任性圓寂。稱性緣起。對現色身無來無去。無造作故。
⑨第九涅槃經明佛性為宗者。
與華嚴有十種別一種同。十種別者。
一說法處別。二境界莊嚴別。三大會來眾別。四所建法輪主伴別。五所來之眾聞法別。
六報土淨穢別。七佛身權實別。八出生滅度現相別。九示教行相別。十從初為友軌範別。
一種同者。如雪山有草。名曰肥膩。牛若食者。純得醍醐。無有青黃赤白黑色。
㈠一說法處別者。
涅槃經在拘尸那國阿利羅拔提河邊娑羅雙樹間說。華嚴經在摩竭提國菩提場中寶菩提樹下說。故言說法處別。
㈡二境界莊嚴別者。
如說此大涅槃經時。娑羅雙樹吉祥福地。縱廣三十二由旬。大眾充滿其間無空缺處。爾時四方無邊身菩薩。以其眷屬所坐之處。或如針鋒。或如錐頭。微塵十方如微塵等諸佛世界諸大菩薩悉來集會。又文云。爾時三千大千世界。以佛神力故地皆柔軟。無有丘墟沙土礫石荊棘毒草。眾寶莊嚴。猶如西方無量壽佛極樂世界。是時大眾悉見十方如微塵等諸佛世界。如於明鏡自觀己身。觀諸佛土亦復如是。又下文娑羅雙樹忽然變白。廣如經說。如說華嚴經時。有十蓮華藏世界海。又上下二十重。最下重中略言。十佛世界微塵數廣大國周圍。一一國有十佛剎微塵數諸小國。以為眷屬。以上倍增。如是十蓮華藏世界中。金剛為地。樹臺樓閣殿堂池海。皆眾寶莊嚴。如經所說。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摩竭提國阿蘭若法菩提場中始成正覺。其地堅固金剛所成。上妙寶輪及眾寶華清淨摩尼以為嚴飾。諸色相海無邊顯現。如是以下直至一切佛土不思議劫所有莊嚴。悉皆含容顯現。中間兩紙已來經。是歎佛境界所有莊嚴。又下文華藏世界品廣說如此莊嚴。則是如來自身實報之所莊嚴。非如此涅槃經中以佛神力為眾生故暫化令淨。所以然者。為此涅槃經來眾三乘根眾雜故。若不以佛神力持。無功自見。如華嚴經中。一乘根純無有雜眾。如聲聞為根別故。在其會內元來不見。經中雖然還有以佛神力。下文還有。法如是故。又言佛神者。應真曰神。非同實是凡夫加令暫見。名之曰神。當知華藏莊嚴本明實報。涅槃神力暫爾權施。又涅槃經推佛淨土在於西方過三十二恒河沙佛土之外。不在此處。故即明知。是化非為實故。
㈢三大會來眾別者。
說此大涅槃經。所有來眾總是人天種性。三乘之眾皆是憶念如來涕淚盈目。荷奉香薪。嗟苦悲哀。戀承佛日。如是等眾。宜堪聞佛滅度之眾。除諸一乘菩薩入佛智等眾。餘皆例然。華嚴經所來之眾。皆性智海中佛果位內諸菩薩眾。純是一乘。更無別種。人天神眾皆悉同根。入佛智流具佛知見。初會之中十佛世界微塵等諸菩薩眾。皆從如來善根海生。善根海者。則是如來法身智海大智所生。一切諸佛以法身根本智以為根本所生。若不如是。所有行門總屬有為。如此之眾。從初發心入佛智海。寄治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六位。淺深行相差別不同。涅槃三乘同攝。人天善種同來至會。華嚴經三乘之眾不霑其會。設在會內如聾不聞。當知涅槃會三乘菩薩聲聞人天眾不同華嚴。此是一乘位中菩薩眾也。初發心位階同佛位。入佛智流同佛知見。為真佛子也。
㈣四所建法輪主伴別者。
涅槃經勸請之首。即是迦葉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師子吼菩薩舍利弗等。為法軌度勸請之首。魔王波旬勸請如來入涅槃。如華嚴經建法之首。即是普賢文殊覺首法慧功德林金剛幢金剛藏等。如是十首十慧十林十幢十藏。佛果位內大菩薩等。建立五位佛果之行相法門故。以諸位明位位中有佛果故。故如華嚴經所有建立法度問答諸菩薩。皆是十方此土諸菩薩眾。盡是神洞真源智齊法界。十方應現。不來而到。不去而至。稱法性之施設。非往來之所致。纖塵之內。乃有無盡身雲。微毫之中。顯現難思相海。十方法界一切皆然。一切處忽然而有無所從來。忽爾而無亦無所去。於一切處一切時。於有情身相境界山河大海十方虛空。示現色像。有無自在。無盡重重。皆是如是大菩薩眾。是故不同涅槃經中迦葉菩薩聲聞舍利弗。生在人家。示同凡位。引彼三乘之種。見佛涅槃而生悲感。涕流盈目而來集會。
㈤五所來之眾聞法別者。
此涅槃經。為諸聲聞二乘權教菩薩。行諸觀行未離執障。樂著諸行執持行相。於此行相迷無作法身無證無修本來自體也。以行修生修顯建立菩提涅槃能所等證。如來為此根故。於此涅槃經說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所行善行及能證菩提。是生法故。所證涅槃。是滅法故。既心存能所。生滅不休。以生滅不休。便滯真理。今此涅槃經中故說諸行及能證菩提所證涅槃。二俱滅故方應真理。故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是故如來隱身不現。及諸能所心盡。名大涅槃。二乘涅槃可有能所有修有證。是故名為有為無漏。是故如來涅槃無有能所。是故涅槃經中。純陀向文殊師利菩薩言。莫謂如來同於諸行。復次文殊師利。為知而說不知而說。而言如來同於諸行。若言如來同於諸行。則不得言於三界中為人天中自在法王。是故大涅槃經令彼三乘。令知諸行菩提能證所證涅槃悉是無常。生者本無不證諸滅。無行無修名大涅槃。是名圓寂。是故涅槃經令諸三乘樂著行者離行離修。有所證者令行無證無修。如華嚴經。所有他方來眾此土人天霑其會位。從始發心即達理事自在理行無礙。文殊理普賢行。一時頓印如印印泥。一時頓印無有先後中間等。皆依本法。法爾合然。若存始終因果先後。皆是凡情。皆是生滅。有成有壞。皆是隨根破繫不開成佛正宗。諸教引生之門。皆入華嚴理智果海。方為契當。教門明著龜鏡宛然。宜可遍攬經文觀智隨照。豁然開悟智日雲披。頓陟妙峯。俄登智海。凡聖二見因定水而滌除。悲智二門。以法身而方現。此華嚴經直為最上大心者說。如將寶位直受凡庸。如夜夢千秋覺已隨滅。如涅槃經所說雪山有草。名曰肥膩。牛若食者。純得醍醐。無有青黃赤白黑色。最上大心者亦復如是。頓見佛性便成正覺。不從小位漸漸而來。是故今言來眾聞法別。以涅槃經攝末從體。未論智慈真俗並用無礙。
㈥六報土淨穢所居別者。
涅槃經佛報土指在西方。過三十二恒河沙佛土有釋迦報土。為三乘權學垢淨未亡。見此娑婆穢惡不淨。如來於是權指報土在於西方。華嚴實教法門。則此娑婆世界清淨無垢。十方世界清淨無瑕。為實教菩薩垢淨盡故。境界純淨。權教菩薩無垢淨處自生穢故。故指報土在於西方。
㈦七佛身權實別者。
如涅槃經中。三十二相如來是權。涅槃圓寂真理是實。為一切報相無量莊嚴皆依真而有故。如華嚴經。毘盧遮那佛理事無二。不壞法身而隨相海。無量無盡。即相即性。即報即理。如光如影。自在無礙。且略明權實廣待下文。
㈧八出生滅度現相別者。
此涅槃經。為諸人天聲聞緣覺二乘之人。施設從兜率天降神受生及入涅槃八相成道。亦為諸大乘菩薩。說不從兜率天降神母胎。說常樂我淨無始無終不生不滅。然且隱身不現。仍推報土在於西方。去此三十二恒河沙。佛土之外。有釋迦報土。以此娑婆則為化土穢境有此事別引彼權根。華嚴經即不然。直示本身本法出超情見。無始無終三世相絕。一圓真報。不生不滅。不常不斷。性相無礙自在果海法門。直受上上根人。教門行相勢分如是。不同權學依次第漸漸而成。只如蹬峯九仞。不可以絕其蹤。履十層之級者。不可以亡其跡。常見官階一品。但以為臣。聞古士夫忽有身登九五。明珠頓照普見無方。澤淋大海渧渧皆滿。一塵空性法界無差。品類有情強生留繫。根器不等權實不同。以此教門千差萬別。須知權實識假修真。不可久滯權宗迷其實教者也。
㈨九示教行相別者。
如涅槃經。十地菩薩於如來性品中說。菩薩位階十地。尚不了了知見佛性。
則從凡夫十信心後十住之位。小分而見如來之性。安立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階降。漸漸而修。等覺位中方明果行。圓滿妙覺之位。方是如來。
亦說雪山有草名曰肥膩。牛若食者。純得醍醐。無有青黃赤白黑色。亦復說頓成之教。當知此經還有五乘六乘七八九十乘等法門種性。又此經中餘聲聞乘緣覺乘外有三種菩薩乘。通彼二乘為五乘也。并取人天五戒十善。即為六乘七乘故。又三乘之人同聞各得自法互參有九乘。
其三種菩薩乘行相云何。一修無我法門乘。二從十住至十地漸見佛性乘。三如雪山肥膩草牛若食者純得醍醐乘。不從乳酪生熟蘇等漸漸方成。如來性品中說。菩薩摩訶薩既見性已咸作是言。甚奇世尊。我等流轉無量生死。常為無我之所惑亂。即是法華華嚴經中說。有諸菩薩經無量劫修六波羅蜜得六神通。讀誦通利八萬四千法藏。猶故不信此深經典。是其例也。所得神通不依性起。為修眾善及無我等觀。報勝諸天。又如北越單人。先世亦修無我所觀。報生彼國。壽千年衣食自然。粳米七寸火珠熟之。香所及處皆來共食。無有佛法不得解脫。皆是過去行解訛謬。故致斯咎。令其所得永不得亡。如此涅槃經。都會人天外道三乘差別。畢竟皆歸佛性涅槃圓寂無性真理。未示報相無自他。圓該理事智用無礙重重。仍立自他淨穢等別。故說釋迦報土過西方三十二恒河沙之剎。由根未全堪教從根設引。彼三乘有繫直彰。佛性圓寂真如理門。未得示報相重重。礙諸有見。便生惑著。便障法身。
如涅槃經中十地後佛果法門。乃是華嚴經中十住初心之所見處。即雪山之草名為肥膩。牛若食者純得醍醐。無有青黃赤白黑色。
如華嚴經中。十住菩薩初心見道。頓見自他無始無終無古無今本來是佛。身心性相本是佛生。以此佛門以為解脫。乘如來乘直至道場。善財童子。一萬諸龍六千比丘。五百優婆塞。五百優婆夷。五百童子。五百童女頓彰五位。總齊佛果理智之門。初住則十地。初住即佛位。若初住不即佛位者。如世卿臣從初九品至階一品但得名臣不得名王。當知權教。安立五位諸地次第。一一而蹬至三祇之滿劫。但為菩薩不名為佛。不名為乘如來乘直至道場。但為修無我觀。悲勝二乘。不見佛性。名為菩薩。若小見性者亦得佛乘。如大海中一毫之渧乃至多渧。一一渧中皆得大海。如是菩薩五位之中十住十地。一一位內皆有佛果。如彼海水一毫之渧。不離佛性行諸行故。以彼佛性而有進修。如華嚴經。直以佛全果不動智等十智如來。示凡信修。如有凡夫頓昇寶位。身持王位遍知臣政。一切群品無不該含。華嚴經中法門菩薩行相亦復如是。從初發心十住之始。頓見如是如來法身佛性無作智果。遍行普賢一切萬行。隨緣不滯悉皆無作。涅槃經云。佛性非是作。但為客塵煩惱所覆故。今從十住初位。以無作三昧自體應真。煩惱客塵全無體性。唯真體用。無貪嗔癡任運即佛。故一念相應一念成佛。一日相應一日成佛。何須劫數漸漸而修。多劫積修三祇至果。心緣劫量見障何休。諸佛法門本非時攝。計時立劫非是佛乘。
㈩十從初為友軌範別者。
如涅槃經中說。雪山童子遇羅剎而發心。重半偈而輕命。聞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言佛性涅槃。不可以行修。不可以心證。為不可以行修。行是有為。是無常故。不可以心證。有能所故。是故行不可以修其性。心不可以證其理。為心則性更無能所故。是故純陀言。莫謂如來同於諸行。如華嚴經善財童子所立軌範。從文殊師利發菩提心。至末後普賢菩薩。五十三善知識。一一皆云。我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教我學菩薩道行菩薩行。不云諸行無常等事。何以故。
為此華嚴經明緣起法界門。理事無二。無緣不寂。無事不真。十方世界一真性海。大智圓周為國土境界。總為性海為一真法界。非有情無情隨業說故。為華嚴中純真境界總為智故。
十住菩薩以慧為國。十行菩薩以智為國。十迴向十地以妙為國。不說情與無情二見差別。以華嚴經為彰本法,異三乘權學教故。是無情是有情。有生有滅故。是故涅槃經中。以雪山童子說諸行無常者。三乘根種性行下劣故。佛令以行調柔折伏麁惡方堪入道。便於所說計行成實。障無作性廢契真理。以是義故。說諸行無常能所證亦是生滅法。不同善財一念發心。頓無能所。了三世性。性絕古今。自覺自心本來是佛。不成正覺不證菩提。身心性相無證修者。不成不壞本來如是。隨緣動寂不壞有無。所行諸行皆唯智起。是故不說諸行無常。
一種同者。
如涅槃經中。雪山肥膩草喻。又如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佛法眾僧無有差別。三寶性相常樂我淨。一切諸佛無有畢竟入於涅槃。華嚴經云。如來不出世。亦無有涅槃。如涅槃中。訶二乘曲見。佛從兜率天宮降神處胎。是八相成道皆為曲見。即如華嚴經智入三世而無來往。十方諸佛以無古今性成大菩提。一念見道古今見盡。新故總無。還同已前億千劫佛不可說劫佛。一時成佛。亦與未來不可說劫佛一時成佛。以自證見三世無時故。以無時故即無去來。
設使眾生不自見知自己身心本來正覺。自己身心正覺全德本無有滅。設有眾生若自見。知自己身心本來正覺。於自正覺本來無生。本如是故。本無能覺所覺者故。
若有覺者還如是覺。本無能覺及所覺者故。如是本覺佛之境界。無凡無聖。無定無亂。不修不證。不智不愚。不生不滅。
三乘權教為下劣者說。引來至此華嚴實教。頓受佛門。涅槃經雖說佛性法身理與華嚴共同。所說報土佛身及相智用全別。如前十門准知。只如法華涅槃兩部之教。雖化佛所為。皆欲令彼二乘及人天種類。成就一乘之法。是故法華經中。破三乘遠繫故。令龍女以其本法剎那之際便得菩提。涅槃經。破闡提之無佛性故。令屠兒廣額賢劫之中而成正覺。又雪山肥膩草牛若食者純得醍醐。不作乳蘇方成妙藥。一下直頓體不變移。如彼龍女所得之果。此法華涅槃二部之教。勢分大義。皆令三乘捨權入實成就法界一實真門。自餘諸教皆方便說。設有但論理事。少分而談。於中事儀不能全具。唯是華嚴法界毘盧遮那根本佛門。理事性相輪圓具足。諸餘漸學究竟總歸。時諸學者隨路流滯。隨於權教於中繫者多劫。方迴種性下愚自生艱難。非是聖旨故致如斯。
問曰。如涅槃經中屠兒廣額賢劫之中而成正覺者。如佛所說。賢劫之中千佛出世。於中定數。教有明文。更著廣額一人。千數有剩。云何數內重成佛耶。
答曰。
三乘權學繫未亡者。重成不得。至其體達三世盡劫佛皆總一時同成正覺。本無先後無妨礙。為法本體性無時故。凡情橫繫妄作時生。妄見網中見佛出世。而實諸佛應真會本無出無沒。是故華嚴經云。諸佛不出世亦無有涅槃。諸佛但自體應真。任性圓寂。稱性緣起。對現色身無來無去。無造作故。
-
- 文章: 3138
- 註冊時間: 週日 7月 25, 2021 10:36 pm
Re: 大般涅槃經獅子吼菩薩品研讀
世尊一再地宣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又說一切眾生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師子吼菩薩向世尊提問..
時師子吼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若佛與佛性無差別者。一切眾生何用修道。
佛言。善男子。如汝所問是義不然。佛與佛性雖無差別。然諸眾生悉未具足。善男子。譬如有人惡心害母。害已生悔三業雖善。是人故名地獄人也。何以故。是人定當墮地獄故。是人雖無地獄陰界諸入。猶故得名為地獄人。善男子。是故我於諸經中說。若見有人修行善者名見天人。修行惡者名見地獄。何以故。定受報故。善男子。一切眾生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是故我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一切眾生真實未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以是義故。我於此經而說是偈
本有今無 本無今有
三世有法 無有是處
善男子。有者凡有三種。一未來有。二現在有。三過去有。一切眾生未來之世。當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佛性。一切眾生現在悉有煩惱諸結。是故現在無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一切眾生過去之世有斷煩惱。是故現在得見佛性。以是義故。我常宣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乃至一闡提等亦有佛性。一闡提等無有善法。佛性亦善.以未來有故。一闡提等悉有佛性。何以故。一闡提等定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善男子。譬如有人家有乳酪。有人問言。汝有蘇耶。答言。我有酪實非蘇。以巧方便定當得故。故言有蘇。眾生亦爾。悉皆有心。凡有心者定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是義故。我常宣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
各位善知識
云何是
本有今無 本無今有
三世有法 無有是處
云何是有心
時師子吼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若佛與佛性無差別者。一切眾生何用修道。
佛言。善男子。如汝所問是義不然。佛與佛性雖無差別。然諸眾生悉未具足。善男子。譬如有人惡心害母。害已生悔三業雖善。是人故名地獄人也。何以故。是人定當墮地獄故。是人雖無地獄陰界諸入。猶故得名為地獄人。善男子。是故我於諸經中說。若見有人修行善者名見天人。修行惡者名見地獄。何以故。定受報故。善男子。一切眾生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是故我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一切眾生真實未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以是義故。我於此經而說是偈
本有今無 本無今有
三世有法 無有是處
善男子。有者凡有三種。一未來有。二現在有。三過去有。一切眾生未來之世。當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佛性。一切眾生現在悉有煩惱諸結。是故現在無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一切眾生過去之世有斷煩惱。是故現在得見佛性。以是義故。我常宣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乃至一闡提等亦有佛性。一闡提等無有善法。佛性亦善.以未來有故。一闡提等悉有佛性。何以故。一闡提等定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善男子。譬如有人家有乳酪。有人問言。汝有蘇耶。答言。我有酪實非蘇。以巧方便定當得故。故言有蘇。眾生亦爾。悉皆有心。凡有心者定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是義故。我常宣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
各位善知識
云何是
本有今無 本無今有
三世有法 無有是處
云何是有心
-
- 文章: 2551
- 註冊時間: 週一 3月 22, 2021 2:21 pm
Re: 大般涅槃經獅子吼菩薩品研讀
云何是
本有今無 本無今有
三世有法 無有是處
云何是有心
A1:比如,本來不動,今則無少法可得;本來無物,今有名為佛性;
三世有法可得,無有是處
A2:用心修行,到決定信 佛說:「眾生皆有佛性」
本有今無 本無今有
三世有法 無有是處
云何是有心
A1:比如,本來不動,今則無少法可得;本來無物,今有名為佛性;
三世有法可得,無有是處
A2:用心修行,到決定信 佛說:「眾生皆有佛性」
-
- 文章: 3138
- 註冊時間: 週日 7月 25, 2021 10:36 pm
Re: 大般涅槃經獅子吼菩薩品研讀
令諸佛常樂我淨的究竟是何?一般眾生不能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原因為何?...
本經云
佛性者即首楞嚴三昧性如醍醐。即是一切諸佛之母。以首楞嚴三昧力故。而令諸佛常樂我淨。一切眾生悉有首楞嚴三昧。以不修行故不得見。是故不能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又首楞嚴這三個字的意涵為何?
本經云
首楞者。名一切畢竟。嚴者名堅。一切畢竟而得堅固名首楞嚴。以是故言首楞嚴定名為佛性。
本經亦云
首楞嚴三昧者。有五種名。一者首楞嚴三昧。二者般若波羅蜜。三者金剛三昧。四者師子吼三昧。五者佛性。隨其所作處處得名。
各位善知識
您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必備之首楞嚴三昧也未?...
本經云
佛性者即首楞嚴三昧性如醍醐。即是一切諸佛之母。以首楞嚴三昧力故。而令諸佛常樂我淨。一切眾生悉有首楞嚴三昧。以不修行故不得見。是故不能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又首楞嚴這三個字的意涵為何?
本經云
首楞者。名一切畢竟。嚴者名堅。一切畢竟而得堅固名首楞嚴。以是故言首楞嚴定名為佛性。
本經亦云
首楞嚴三昧者。有五種名。一者首楞嚴三昧。二者般若波羅蜜。三者金剛三昧。四者師子吼三昧。五者佛性。隨其所作處處得名。
各位善知識
您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必備之首楞嚴三昧也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