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學佛法,也如小學中學大學

寂照世間
文章: 4410
註冊時間: 週四 3月 25, 2021 4:33 pm

Re: 修學佛法,也如小學中學大學

文章 寂照世間 »

cyc320 寫: 週日 12月 05, 2021 1:26 pm 修世界悉檀,可得歡喜益
修為人悉檀,可得生善益
修對治悉檀,可得破惡益
修第一義悉檀,可得入理益

彼此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異名事業觀、工作觀、政績觀),相應相合,即入天乘善法?!
重點在一門深入,重點在一直進步

一樓二樓三樓四樓五樓,一直進步就對了
小學,低年級、高年級,國中,高中,大學,一直進步就對了

什麼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般若乘,只是表面文字而已
夢幻泡影的人乘乃至般若乘,都是虛假如夢幻。
雖然是虛假如夢幻,但是,一開始,還是需要老實修學的。

不然,你就不會深信,如夢見生死,覺悟即解脫。
也不會深信諸法無受三昧,
而如果你不信,那麼,你就不會深信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就是無上大法、大修行法。
而如果沒有深信,沒有修觀,那麼,就無法如如不動,不取於相。

而如果你不信大修行法之般若法,那麼,你就無法開啟般若智,而照見五蘊皆空。

夢幻的世界悉檀、為人悉檀、對治悉檀,第一義悉檀,都是很重要的。
夢幻的歡喜益、生善益、破惡益、入理益,也是很重要的。
所以,夢幻的人乘善法、天乘善法、聲聞法、緣覺法、般若法,一樣很重要。
cyc320
文章: 2550
註冊時間: 週一 3月 22, 2021 2:21 pm

Re: 修學佛法,也如小學中學大學

文章 cyc320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機緣品第七

禪者智隍。初參五祖。自謂已得正受。庵居長坐。積二十年。師弟子玄策。遊方至河朔。聞隍之名。造庵問云。汝在此作甚麼。隍曰。入定。策云。汝云入定。為有心入耶。為無心入耶。若無心入者。一切無情草木瓦石。應合得定。若有心入者。一切有情含識之流。亦應得定。隍曰。我正入定時。不見有有無之心。策曰。不見有有無之心。即是常定。何有出入。若有出入。即非大定。隍無對。良久。問曰。師嗣誰耶。策云。我師曹溪六祖。隍云。六祖以何為禪定。策云。我師所說。妙湛圓寂。體用如如。五陰本空。六塵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亂。禪性無住。離住禪寂。禪性無生。離生禪想。心如虛空。亦無虛空之量。
寂照世間
文章: 4410
註冊時間: 週四 3月 25, 2021 4:33 pm

Re: 修學佛法,也如小學中學大學

文章 寂照世間 »

cyc320 寫: 週二 12月 07, 2021 4:55 pm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機緣品第七

禪者智隍。初參五祖。自謂已得正受。庵居長坐。積二十年。師弟子玄策。遊方至河朔。聞隍之名。造庵問云。汝在此作甚麼。隍曰。入定。策云。汝云入定。為有心入耶。為無心入耶。若無心入者。一切無情草木瓦石。應合得定。若有心入者。一切有情含識之流。亦應得定。隍曰。我正入定時。不見有有無之心。策曰。不見有有無之心。即是常定。何有出入。若有出入。即非大定。隍無對。良久。問曰。師嗣誰耶。策云。我師曹溪六祖。隍云。六祖以何為禪定。策云。我師所說。妙湛圓寂。體用如如。五陰本空。六塵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亂。禪性無住。離住禪寂。禪性無生。離生禪想。心如虛空。亦無虛空之量。
【《六祖壇經》

◎懺悔第六
心中眾生,所謂邪迷心、誑妄心、不善心、嫉妬心、惡毒心,如是等心,盡是眾生。各須自性自度,是名真度。何名自性自度?即自心中邪見煩惱愚癡眾生,將正見度。既有正見,使般若智打破愚癡迷妄眾生,各各自度。邪來正度,迷來悟度,愚來智度,惡來善度;如是度者,名為真度。
又煩惱無邊誓願斷,將自性般若智,除却虛妄思想心是也。
又法門無盡誓願學,須自見性,常行正法,是名真學。
又無上佛道誓願成,既常能下心,行於真正,離迷離覺,常生般若。除真除妄,即見佛性,即言下佛道成。常念修行,是願力法。】

這兩段壇經的經文,是前後矛盾了。
那麼,是哪一段正確?哪一段錯誤?

用善來度惡,用正來度邪,用智來度愚,這是小學國中高中佛法。一二三四樓佛法。
用悟來度迷,這是大學佛法、五樓佛法。

佛法是有順序的,如果混在一起,那麼,就無法學好惡來善度、愚來智度,邪來正度。
而沒有前三者,沒有聽六祖的話,也就不會有迷來悟度那一天的到來了。
cyc320
文章: 2550
註冊時間: 週一 3月 22, 2021 2:21 pm

Re: 修學佛法,也如小學中學大學

文章 cyc320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行由品第一

一僧俗姓陳。名惠明。先是四品將軍。性行麤糙。極意參尋。為眾人先。趁及惠能。惠能擲下衣缽於石上。曰。此衣表信。可力爭耶。能隱草莽中。惠明至。提掇不動。乃喚云。行者。行者。我為法來。不為衣來。

惠能遂出。坐盤石上。惠明作禮云。望行者為我說法。惠能云。汝既為法而來。可屏息諸緣。勿生一念。吾為汝說明。良久。

惠能云。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惠明言下大悟。

復問云。上來密語密意外。還更有密意否。惠能云。與汝說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邊。明曰。惠明雖在黃梅。實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師也。惠能曰。汝若如是。吾與汝同師黃梅。善自護持。
寂照世間
文章: 4410
註冊時間: 週四 3月 25, 2021 4:33 pm

Re: 修學佛法,也如小學中學大學

文章 寂照世間 »

cyc320 寫: 週二 12月 07, 2021 6:04 pm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行由品第一

一僧俗姓陳。名惠明。先是四品將軍。性行麤糙。極意參尋。為眾人先。趁及惠能。惠能擲下衣缽於石上。曰。此衣表信。可力爭耶。能隱草莽中。惠明至。提掇不動。乃喚云。行者。行者。我為法來。不為衣來。

惠能遂出。坐盤石上。惠明作禮云。望行者為我說法。惠能云。汝既為法而來。可屏息諸緣。勿生一念。吾為汝說明。良久。

惠能云。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惠明言下大悟。

復問云。上來密語密意外。還更有密意否。惠能云。與汝說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邊。明曰。惠明雖在黃梅。實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師也。惠能曰。汝若如是。吾與汝同師黃梅。善自護持。
六祖直接指示惠明禪師
惠明禪師馬上就開悟了。

但是現代人,為什麼不如惠明禪師?
惠明禪師,可以言下大悟,而自己為什麼不可以?
要去了解自己與惠明禪師的差別之處?
然後,要想辦法如惠明禪師一般的開悟。

為何多年修學佛法,讀誦金剛經、六祖壇經,而無法如惠明禪師那樣開悟?
為什麼禪宗的頓法,還不是頓悟之法,因為,始終無法讓自己開悟、頓悟?
cyc320
文章: 2550
註冊時間: 週一 3月 22, 2021 2:21 pm

Re: 修學佛法,也如小學中學大學

文章 cyc320 »

由 新老怪 » 週日 12月 05, 2021 6:19 pm
承當個什麼?


俺休假之前,曾與某位仁兄就“末後句”的問題 有過一場小小的爭論,那位兄弟的話 是如此說的:“無論是座上虛空粉碎,大地平沉,親證那本來清靜,本不動搖,本不生滅,能生萬法的空性;還是明白了本來清靜,本不動搖,本不生滅,能生萬法的道理,都不算開悟,只能算是'如來禪',
只有當下承當,平等無滯,才算是開悟。'末後句'、'祖師禪'都是勘驗當人是否承當,承當了就是開悟,就是法身成就。當然承當要依理承當,依證承當。”
這位仁兄平日里對自己的見地 充滿自信,但實際上 見解是很糟糕的。彼於末後句、如來禪、祖師禪的謬誤暫且不表,單說這開悟與承當一節,即頗不著調。

衡量一個人是否開悟,要看他證沒證根本智;
辨別一個人悟得徹不徹,須看他起沒起後得智。
根本智於初地始證,後得智要在佛果乃圓。
根本智是自生智、自然智,悟即當下悟,沒有什麼承當不承當。
後得智是思擇智、觀待智,從妙明心 諦觀法相的林林差別而起,唯自識自肯乃始起興。
根本智從證空性而得,空性者,心性、法身、法性之別名也!
故證空性 既是證法身,證根本智。
說親證空性的人 沒有成就法身,就像指著太陽 說那不是日頭一樣幼稚!
證法身則必起後得,明白本來清靜,本不動搖,本不生滅,能生萬法的道理,即是後得智。
說根本與後得智慧 都已經證到的人還沒有開悟,就像站在日影裡 說白天還沒到來一樣可笑!
尋常所謂的承當,非言根本,乃說後得。
法界無盡,眾心千殊,根有利頓,機有速遲。
膽大者竊天下尚不為懼,膽小者拾束薪心亦懷憂。
證悟實相後,並非人人都可合擔承當,歸家穩坐。
對自己還有些猶豫,有幾分信不過,總覺著裡邊的事 不應該如此簡單,一定還什麼 希奇的東西自己沒見到,不敢承當 直下徹底承當的事,原本也是有的。
但那是後得位的事,與悟空性、證根本沒關係。
就好比個窮小子 走路時撿到個金元寶,雖然也心知那是金子,但總還有些吃不准 它的成色到底足不足。這種懷疑、猶豫只影響寶貝的使用價值,而不影響它的自身價值,金子就是金子,不會因你的懷疑 而變成黃銅。
證根本而不敢承當後得之人,只是暫時遮障自己的後得智,影響後得位的受用。
這種人你只能說他 悟得不到家,承當得不徹底,卻不能說他 根本未悟。
他日若能值遇善知識 隨緣點化,相機接引,很容易 就可以合擔承當,歸家穩坐。
據說老財 當年就是撿到個金元寶時 自己吃不准,後經牧牛老人 慧眼一鑑,方才放心 大膽收入懷中,而搖身一變成為財主的。
講依理承當,依證承當,這話沒錯。
承當個光影,承當個概念,肯定不是正確的承當。
可要說親證空性 還不叫依證承當,明白了由空性 所顯之真如妙理 還不算依理承當,我實在不知 除此而外還有什麼理、證能做為開悟的依據?!
一個連何為親證,何為承當,如何是虛假承當,如何才是正真承當都搞不清的人,很難讓人相信他已經獲得了真實的證悟。
而且我完全可以肯定,在這個壇子上 有這般見解者 絕非一個兩個,還有許多人 對承當一事 有著這樣那樣的誤解,所以今天 想閒扯幾句 有關承當的話題,萬一哪句 能讓您聽上去耳順心也順,就你也幸甚,我也幸甚矣。

講到承當 首先應該知道,凡事皆有其體、其相、其用,佛性亦然。
何為其體?空性;
何為其相?光明;
何為其用?解脫。
如實如量“承當”的前提,就是要證其體,識其相,得其用。
承當於我人見性一事影響致關重大,正確的承當 可以讓人跨入涅磐之門,受用解脫之果。
錯誤的承當 則不但貽誤當人之法身慧命,更有可能錯落因果,招下無邊禍殃,故先賢今哲 於此皆謹之又謹,慎而又慎。
承當的關鍵是空性,正確的承當 來自對空性正確的體悟,證悟空性 則必獲光明,必得解脫。
俄國文豪托爾斯泰有句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樣的,不幸有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俺現在把它改動 為正確的空性都是一樣的,錯誤的空性 則各有各的錯誤。俺從小到大隻遭罪,沒享福,什麼是幸福俺不知道,什麼是不幸俺可門清。下面俺就試著 分析分析哪些空性 是不幸而非幸福。

世人對空性的錯會與誤解 雖然數量甚多,擇其要者則有四種。
其一,以萬法無自性為空性,小乘行人 多是這種見解。世尊在小乘經典中 宣說的是析法真空的緣起觀,用解析的方法 證明一切法 並無實有之自性,以破眾生對自我的妄執。.
小乘雖然不承認萬法的獨立自性為真為實,但認為能生萬法的四大種為實有,因而只能樹立 少分不了義的法空觀,而無法建立 圓滿的空性見。
只證人 無我與少分的法無我,而不能證徹底究竟之法無我。
所以世尊在《解深密經》中說,聲聞、獨覺所獲之轉依不名法身,而名解脫身:“由解脫身故,說一切聲聞、獨覺與諸如來 平等平等,由法身故,說有差別。”
經上還說由析法所得之空 是最低劣的空性見,經這種見解 無法悟達大乘的勝義空性,所以大乘的空性是不通小乘的不共果證。

其二,以破盡一切概念上“有”的虛妄分別為空性,部分中觀學者 常犯此類錯誤。
中觀本身 是大乘究竟了義的空性見,中觀學人的問題 不是出在宗派的見解,而是來自機械的思辨方法。中觀是以破敵立宗的,敵之所立即我之所破,自續派 用離一多因,應成派 用非四生來破除世人對“有”的虛妄執著,用只破不立的方法 引導你證悟勝義空性。
打個比方說吧,水本來是無味的,如果你想知道 水是什麼味道,世人總會千方百計 給你安立個無味的概念,讓你從概念 去建立對味道的認識。中觀則不如是,他不說什麼味道是,只說什麼味道 不是—不是甜,不是鹹,不是酸,不是辣,不是苦,不是澀。總之,凡是你能說得出來的都不是。
你說他這樣講對不對?當然對!但問題是水 雖然無味,卻還有個無味之味在,這個無味之味 才是水的真味!但是這個真味 只能用舌頭品嚐到,而不能靠意識思量到。
空性無量,既不能被立,也不能被破,卻可以被你的真心所知,法眼所識。
中觀並不否認 這個離言之知與離情之識,但對之不做言詮,因為一落言詮 即乖真義,即與自宗相違。
所以中觀本身 只能破似空性,不能立真空性(任何人也同樣不能立)。
他的本意 是要讓你親嘗無味之味,但他提供的方法 只能指引個方向,提醒你往無味的路子去識取,而不能把無味之味 合盤端到你的面前。
用計度分別的心 去思量出個非分別的意境,最多只能獲得 思擇智與抉擇智,而不能證悟 自生智與自然智。同理,不但中觀拿給你的 不是真正的空性,《大般若經》上講的二十種空,也都不是 真正的空性。
注意!並非於佛不是,而是於你不是。
道屬悟,不屬知,看餅不能充飢,望水不能止渴,中觀的見解 也不能代替實際的修證。
所以,歷來習講中觀的宗派 都反對單純的聞思,而要輔以相應的觀修法門,以期悟入真實的空性。可
而今總有些望文生義之徒 偏喜歡尋前人的舌頭路,鑽古人的故紙堆,沒完沒了地死摳義理,空談名相,以為如此即把握了空性,以為只要通達了概念 熟記了要領 即證不證悟沒什麼大的差別。
呵呵!看來畫餅充飢般的痴漢,什麼時候也都是大有人在的。

其三,以為在萬法之外 別有個空性。
在有些人看來,法界是生滅的,空性是不生滅的,不生滅的空性 與生滅的法界之間的關係,就像虛空與宇宙中的天體一樣。
有的人就曾經說:佛性之於我們,就好像空氣與我們一樣。是呀!宇宙生時 虛空未曾生,天體滅時 虛空也未曾滅,人靜時空氣未曾來,人動時空氣未曾去,這不生不滅、不來不去的東西 難道不是空性嗎?
當然不是!不道彼不空,只是這對待之空 卻不是如來家的空性。
前邊的第一種空性 見雖然低劣,但畢竟還是一種合理的見解,
第二種空性 見雖然不能代替真實的證悟,但畢竟還是一種正確的見解,
而這種惡取之空性見 則是一種不折不扣的邪見!
據說一不小心掉進 黃金窩的野幹,就常做這般見解。呵呵!

其四,以為在心之外 別有一個空性。
還有些人只看見自己的心相、心用 是有生滅有來去,不知道自己的妙明心性 本無生滅;
只知道心未生時 空性已生,心已滅後 空性未滅,不知道心性無相 非生滅法,非動搖無去無來。
譬如糊塗村里 從來沒見過鏡子的痴漢,見到鏡子的影像 隨著光明的去來 而時生時滅,妄以為鏡子也在那裡時生時滅。
此等癡人亦復如是,不知空性即心性,人人迷昧於 妙幻之森羅,不知心性即空性,個個悵惘於湛寂之空靈。總在法外求心,心外求性,變著法的向心外求取、尋找非生滅的空性。
當然了,這種惡取之空性見 也是一種不折不扣的邪見。

如果你有這四種中的任何一種見解,把它當個寶貝去承當,我要說:你還不曾擁有幸福。
既然您和我一樣,都日思夜想地 盼望著幸福,就應該極力 遠離錯誤的承當,而爭取正確的承當。正確的承當即是成道,即是證果,證果則必顯德。
證體之德叫法身德,以空性即法身故;
識相之德叫般若德,以光明即般若故;
得用之德叫解脫德,以受用即自在故。
復次,法身德又叫定德,以心性非動搖故;
般若德又叫智德,以智光常遍照故;
解脫德又叫斷德,以有漏諸苦漸伏斷故。
願諸君各自努力,人人早日承當,早斷煩惱,早證菩提,早成聖道,早證佛果,早日獲得幸福安樂!
寂照世間
文章: 4410
註冊時間: 週四 3月 25, 2021 4:33 pm

Re: 修學佛法,也如小學中學大學

文章 寂照世間 »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要承擔什麼?
要能承認自己,有沒有深信金剛經?
沒有深信時,要能夠承擔

而有深信時,要能夠承擔一切人事物如夢幻泡影
而如夢幻泡影的人事物,所以,不必太計較,不必太在意
因為,一切的一切都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如夢幻的

承擔,並不容易。
沒有一樓人乘法的基礎,一堆人甚至連常行十善如處天堂,都還無法承擔。

而沒有一樓人乘、二樓天乘、三樓聲聞乘、四樓緣覺乘的基礎,
於是,多數人都不相信自己有開悟的一天。

因此,都無法承擔夢幻泡影大法,就是無上大法。
於是,多數人無數年過去了,還是無法面對自己,無法承擔自己。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要承擔什麼?
知夢即離,知幻即離,才是真正的承擔。
軟體之美
文章: 3168
註冊時間: 週三 4月 14, 2021 9:18 am

Re: 修學佛法,也如小學中學大學

文章 軟體之美 »

寂照世間 寫: 週二 12月 07, 2021 5:25 pm
這兩段壇經的經文,是前後矛盾了。
那麼,是哪一段正確?哪一段錯誤?
蝦米毀
寂照世間
文章: 4410
註冊時間: 週四 3月 25, 2021 4:33 pm

Re: 修學佛法,也如小學中學大學

文章 寂照世間 »

軟體之美 寫: 週二 12月 07, 2021 11:36 pm
寂照世間 寫: 週二 12月 07, 2021 5:25 pm
這兩段壇經的經文,是前後矛盾了。
那麼,是哪一段正確?哪一段錯誤?
蝦米毀
【《六祖壇經》
復說偈曰:
「兀兀不修善 騰騰不造惡 
 寂寂斷見聞 蕩蕩心無著 」

...

惡來善度】

壇經中,前後矛盾之處,還蠻多的。
就如此二處,那麼,是要行善,還是不要行善?

六祖明明說,要用善來度惡,但又交代說兀兀不修善。
這正是前後矛盾,前後相反。
所以,要常行十善嗎?

而當前後矛盾時,那麼,兩者都是正確的。
但要弄清楚明白,是在說什麼?

用善來度惡,這正是行善除惡,而這是指一樓人乘善法,二樓天乘善法,
三樓苦集滅道法,四樓前因後果法。
但是,這不是指五樓的夢幻般若法。

而兀兀不修善,正是指五樓的夢幻般若法
善法如夢幻,所以,不可以像一切迷人一樣,不識夢幻虛假,而枉受輪迴。

不可以像迷人一樣執著在行善。
但要【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因此,兀兀不修行,不是叫人不要行善。
而是叫人要行如夢幻泡影的十善
所以,跟惡來善度的行善,並沒有違背。

於是,我們要弄懂六祖的深義。

行善除惡,一二三四樓佛法,漸法
不修善,五樓般若法,頓法
cyc320
文章: 2550
註冊時間: 週一 3月 22, 2021 2:21 pm

Re: 修學佛法,也如小學中學大學

文章 cyc320 »

由 電火 » 週三 12月 08, 2021 1:31 am
楞伽經:
大慧白佛言:「世尊!云何妄想自性從相生?」

佛告大慧:
「緣起自性事相相,行顯現事相相,
計著有二種妄想自性。
如來、應供、等正覺之所建立,
謂名相計著相,及事相計著相。
名相計著相者,謂內外法計著。
事相計著相者,謂即彼如是內外自共相計著。
是名二種妄想自性相。若依若緣生,是名緣起。
云何成自性?謂離名相、事相妄想,聖智所得,及自覺聖智趣所行境界,是名成自性,如來藏心。」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名相覺想, 自性二相, 正智如如,
是則成相。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