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貫一公案很難懂?
其實公案根本不用懂,因為如可以想的“懂”的話,當然會在一貫道了,
但如不“懂”的話,在一貫道反而待不下去了
公案很難懂
-
- 文章: 5297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大機大用
一法不立,只是死水中鱉;一法不廢,方是活水里龍。識末後者,必起大機;行向上者,定發大用。禪宗真正超然物外、特立獨行處,一在入門之不拘一格,更在末後、向上所起之機用。
讀罷老人 開解的公案,常使人不得不為宗門大佬 神鬼莫測的機用而拍案,更為老人的金睛火眼而叫絕。但欽佩、嘆服之餘,俺又總有一點 小小的遺憾,就是一直不見有人 對何為大機何謂大用做個概念的詮釋,以致有人 竟然鬧出大機之機 就是機緣之機的笑話。為了讓大家不再重蹈他人之故輒,俺今天就把大機大用的義理介紹一下。
禪門所謂機用,乃證悟根本以後 所起之後得智,也就是法、報、化三身中的化身智。對應來說,大機是如所有智,大用是盡所有智(注)。當然,後得二智 具無量義,法界之相無盡,眾生之身無盡,盡所之智無盡;法界之性無盡,眾生之心無盡,如所之智亦無盡。禪宗之機用,是盡、如二智的精華,雖出於二智,亦超於二智。
簡言之,大機是觀察、理解、領受的智慧,
大用是闡述、應對、表達的智慧。
禪門機用 雖理盡千端,事容萬物,但真正出彩,真正使人扼腕嘆服的,主要表現在臨濟四賓主句中的主驗主 與主驗賓兩句。
所謂賓主,是明眼人與瞎眼人之意:
主驗主,乃兩個明眼人 相互切磋技藝;
主驗賓,為明眼人 勘驗調教瞎眼漢。
主驗主,如二人下棋。能夠看出對方落子 是何目的,裡邊都藏了些 什麼陰險招數,這就“機”。但光識對方招數不夠,欲破其敵,還要發出 自己的精妙之招,這個應對之招 即是“用”。
主驗賓,如醫生診治。能看出病人得的是什麼 疑難雜症,是為“機”;
能夠給人對症下藥,醫好他的病,是為“用”。
在臨機的應用上,知道何時該放何時該收,知道何時 應為主何時應做賓,知道何種人 該棒何種人該哄,這是機;能夠恰當地把握收放的時機,能夠自如地 移賓換主棄主為賓,能夠適時地打出棒子送出糖果,這是用。
所以說,機為體,用為表;機為枝幹,用為花果。發後得智者,皆是得機在先,起用在後:得機者未必得用,得用者必已得機,如是把脈,方能窺古人機之端,識古人用之跡。下面俺就借溈山的兩則公案,為大家啟發一下 前人機用的奧秘。
公案一:
師上堂曰:“老僧百年後,向山下作一水牯牛,左脅下書五字——溈山僧某甲。當恁麼時,喚作溈山僧,又是水牯牛,喚作水牯牛,又是溈山僧,喚什麼即得?”
仰山出,禮拜而退。
解:
溈山水牯牛是一則 雙照又雙奪的公案,開解其中奧義的竅訣,首先要識得溈山之機。
1所謂雙照,就是真如之體 隨緣不變,溈山僧與水牯牛,身形非一,體性非異,體即照用,用亦照體,須其理而動則照。
2所謂雙奪,就是真如之體 不變隨緣,溈山僧與水牯牛,體性非異,身形非一,體即奪用,用亦奪體,逆其理而動則奪。
能看到這步,為初識溈山機。然辯機若只到這份上,則只為識得教之機,非為識得禪之機。識教機宜,識禪機難,欲從溈山棒下過,還要識得第二機。
第一機下會得,只落死用,第二機下識取,方得活用。
溈山的第二機,是要考考堂上各位 是否能於既不傷體,又不離用,既不以人奪牛,亦不以牛奪人處,下出自己的轉語。不即不離,不觸不背,是禪門下語的關鍵。
溈山這一問,你既不能 只照顧體而忘了用,也不能只照顧用 而忘了體;既不能完全離開體用去答(背),也不能直接落在 體用上去答(觸)。
有的人才見溈山問,就想:既然隨緣不變,不變隨緣,不管怎麼變,反正水牯牛 不異溈山僧,溈山也不異水牯牛,我乾脆答個 山水牯牛如何?當然不行!
因為溈山僧與水牯牛 都是從世俗顯現而假立為名,人不是牛,牛不是人,既不能一身,又安能一以名之?這叫既背其機,更昧其用。
溈山號稱千五百人善知識,然水牯牛一則 除仰山外,未見另有他人出來抵對。
是溈山的問話深到滿堂之人 俱不識麼?顯然不是!連壇上各位 都能說出一二的事,那些常年行腳的人會不知?或許是他人 在仰山搶了頭彩後,不願再出來狗尾續貂。
水牯牛之問話,後人有代下轉語曰:“師無異名”。老人說這是就體答——以體攝用,以用歸體,而又不明落體用——確是神來之筆。
老人自己又從用上 更代下一轉語:“從來閒名滿五湖”。以用攝體,以體歸用,也又不明落體用,更是妙筆生輝!
這樣的轉語,不到“凡聖兩忘,情盡體露”那種爐火純青的地步,是答不出來的。
俗話說:“知父莫若子”,仰山跟隨溈山那麼多年,當然知道他這問話的用意,乃從眾“出,禮拜而退”。嘿嘿!饒你堂頭千般伎倆,總在他仰山開眼閉眼處。不管你是從體答 還是從用收,涵蓋體用抑或透出體用,他只管禮拜了退!
當然,溈山之所以輕易放過仰山,是因為他早已知道 那童子的家底,子能識父,父又如何不識其子?若是新到禪和 若也這般答話,溈山自然不會 如此草草放過,必要於來日另行勘過的。師無異名、從來閒名滿五湖 與禮拜而退,單從識機顯用而言 並無高低差別。若是新到,應取前二者,也好讓溈山 有個知你識你處。而仰山盤桓身邊多年,若再落言說 就有失用之嫌,怎麼都不如“禮拜而退”來得緊湊、乾淨。他這一拜看似簡單,實則大難,若非本錢多多,溈山的大堂豈是說出即出得的?
溈山父子 既不似黃檗、臨濟般狠辣,也不比石頭師徒油滑,但其軟中透硬、綿里藏針的手段 卻每令久參 瞠眉諸方側目。所以太虛大師說黃檗、臨濟得馬祖之大機大用,溈山、仰山得馬祖之深機深用,確實深恰斯人。
一法不立,只是死水中鱉;一法不廢,方是活水里龍。識末後者,必起大機;行向上者,定發大用。禪宗真正超然物外、特立獨行處,一在入門之不拘一格,更在末後、向上所起之機用。
讀罷老人 開解的公案,常使人不得不為宗門大佬 神鬼莫測的機用而拍案,更為老人的金睛火眼而叫絕。但欽佩、嘆服之餘,俺又總有一點 小小的遺憾,就是一直不見有人 對何為大機何謂大用做個概念的詮釋,以致有人 竟然鬧出大機之機 就是機緣之機的笑話。為了讓大家不再重蹈他人之故輒,俺今天就把大機大用的義理介紹一下。
禪門所謂機用,乃證悟根本以後 所起之後得智,也就是法、報、化三身中的化身智。對應來說,大機是如所有智,大用是盡所有智(注)。當然,後得二智 具無量義,法界之相無盡,眾生之身無盡,盡所之智無盡;法界之性無盡,眾生之心無盡,如所之智亦無盡。禪宗之機用,是盡、如二智的精華,雖出於二智,亦超於二智。
簡言之,大機是觀察、理解、領受的智慧,
大用是闡述、應對、表達的智慧。
禪門機用 雖理盡千端,事容萬物,但真正出彩,真正使人扼腕嘆服的,主要表現在臨濟四賓主句中的主驗主 與主驗賓兩句。
所謂賓主,是明眼人與瞎眼人之意:
主驗主,乃兩個明眼人 相互切磋技藝;
主驗賓,為明眼人 勘驗調教瞎眼漢。
主驗主,如二人下棋。能夠看出對方落子 是何目的,裡邊都藏了些 什麼陰險招數,這就“機”。但光識對方招數不夠,欲破其敵,還要發出 自己的精妙之招,這個應對之招 即是“用”。
主驗賓,如醫生診治。能看出病人得的是什麼 疑難雜症,是為“機”;
能夠給人對症下藥,醫好他的病,是為“用”。
在臨機的應用上,知道何時該放何時該收,知道何時 應為主何時應做賓,知道何種人 該棒何種人該哄,這是機;能夠恰當地把握收放的時機,能夠自如地 移賓換主棄主為賓,能夠適時地打出棒子送出糖果,這是用。
所以說,機為體,用為表;機為枝幹,用為花果。發後得智者,皆是得機在先,起用在後:得機者未必得用,得用者必已得機,如是把脈,方能窺古人機之端,識古人用之跡。下面俺就借溈山的兩則公案,為大家啟發一下 前人機用的奧秘。
公案一:
師上堂曰:“老僧百年後,向山下作一水牯牛,左脅下書五字——溈山僧某甲。當恁麼時,喚作溈山僧,又是水牯牛,喚作水牯牛,又是溈山僧,喚什麼即得?”
仰山出,禮拜而退。
解:
溈山水牯牛是一則 雙照又雙奪的公案,開解其中奧義的竅訣,首先要識得溈山之機。
1所謂雙照,就是真如之體 隨緣不變,溈山僧與水牯牛,身形非一,體性非異,體即照用,用亦照體,須其理而動則照。
2所謂雙奪,就是真如之體 不變隨緣,溈山僧與水牯牛,體性非異,身形非一,體即奪用,用亦奪體,逆其理而動則奪。
能看到這步,為初識溈山機。然辯機若只到這份上,則只為識得教之機,非為識得禪之機。識教機宜,識禪機難,欲從溈山棒下過,還要識得第二機。
第一機下會得,只落死用,第二機下識取,方得活用。
溈山的第二機,是要考考堂上各位 是否能於既不傷體,又不離用,既不以人奪牛,亦不以牛奪人處,下出自己的轉語。不即不離,不觸不背,是禪門下語的關鍵。
溈山這一問,你既不能 只照顧體而忘了用,也不能只照顧用 而忘了體;既不能完全離開體用去答(背),也不能直接落在 體用上去答(觸)。
有的人才見溈山問,就想:既然隨緣不變,不變隨緣,不管怎麼變,反正水牯牛 不異溈山僧,溈山也不異水牯牛,我乾脆答個 山水牯牛如何?當然不行!
因為溈山僧與水牯牛 都是從世俗顯現而假立為名,人不是牛,牛不是人,既不能一身,又安能一以名之?這叫既背其機,更昧其用。
溈山號稱千五百人善知識,然水牯牛一則 除仰山外,未見另有他人出來抵對。
是溈山的問話深到滿堂之人 俱不識麼?顯然不是!連壇上各位 都能說出一二的事,那些常年行腳的人會不知?或許是他人 在仰山搶了頭彩後,不願再出來狗尾續貂。
水牯牛之問話,後人有代下轉語曰:“師無異名”。老人說這是就體答——以體攝用,以用歸體,而又不明落體用——確是神來之筆。
老人自己又從用上 更代下一轉語:“從來閒名滿五湖”。以用攝體,以體歸用,也又不明落體用,更是妙筆生輝!
這樣的轉語,不到“凡聖兩忘,情盡體露”那種爐火純青的地步,是答不出來的。
俗話說:“知父莫若子”,仰山跟隨溈山那麼多年,當然知道他這問話的用意,乃從眾“出,禮拜而退”。嘿嘿!饒你堂頭千般伎倆,總在他仰山開眼閉眼處。不管你是從體答 還是從用收,涵蓋體用抑或透出體用,他只管禮拜了退!
當然,溈山之所以輕易放過仰山,是因為他早已知道 那童子的家底,子能識父,父又如何不識其子?若是新到禪和 若也這般答話,溈山自然不會 如此草草放過,必要於來日另行勘過的。師無異名、從來閒名滿五湖 與禮拜而退,單從識機顯用而言 並無高低差別。若是新到,應取前二者,也好讓溈山 有個知你識你處。而仰山盤桓身邊多年,若再落言說 就有失用之嫌,怎麼都不如“禮拜而退”來得緊湊、乾淨。他這一拜看似簡單,實則大難,若非本錢多多,溈山的大堂豈是說出即出得的?
溈山父子 既不似黃檗、臨濟般狠辣,也不比石頭師徒油滑,但其軟中透硬、綿里藏針的手段 卻每令久參 瞠眉諸方側目。所以太虛大師說黃檗、臨濟得馬祖之大機大用,溈山、仰山得馬祖之深機深用,確實深恰斯人。
-
- 文章: 5297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也談理事圓融
常開心師兄:
據楞嚴經,喝酒吃肉,暗與貪婬,縱有妙悟,終是魔所附體。若如是,我成魔了。
善來,後學實乃魔附體,行踪污穢,不守戒行,他日福盡,當墜地獄。
何因緣而入魔境?
一日,某同事入吾室中,吾欲贈高僧說法之書與他,同事說,學佛的書我不看。我說,為甚麼?同事說,他不想約束自已。便走了。
吾思維,我並沒有叫同事約束自已。但同事卻一聞學佛書籍,便避之三舍。何故?吾本願守清規五戒,示同事們清淨梵樂,而同事們卻視之為苦,不能吃喝嫖賭,人生無樂可言。吾雖知真樂梵行,其樂遠勝吃喝嫖賭。然其人不悅,寧羨鴛鴦不羨仙,根本無非接受守戒之說。
故我捨清規五戒,而與其混和。願常以內心精進覺悟、正確思維、正確心態,正確方法,示與同事們。與女同事們說綺語,她們競然很開心,頻頻暗送秋天的菠菜。有些完事後,後學才發現,女人真得會背著自已丈夫 做出不忠的事情。其開放的程度,遠超乎自已的想像。
這些話,出了禪版,我是不會說的。因為我深深地知道,教興全憑戒嚴。我這舍戒入魔之行,只會敗壞教風,誤人子弟。而宗門也只是論功夫,不談境界,只貴見地,不重行履。版主如果覺得不妥,便刪去這貼吧。
我成魔了。為了不給後來者 造成困惑誤導,我今後也盡量少地發貼了。
善自護念,各自珍重!
一念之前師兄:
居士怕因果.因果怕和尚.
那天還說.啥都好.今天就說魔了
和光同塵.暗自梵行.有多難!
都只因戒.定之功夫不夠.沒有證得小乘果.就急於出世!
最後是泥菩薩過河 只此一生能證得四果羅漢 已是了不起.不要好高騖遠了!
常開心師兄:
有修有證,皆如夢幻;無修無證,豈不更“了”?左行好,右行也好,亦左亦右也好,不左不右也好。
如是事事無礙,理理無礙,豈可以小乘毒污臟大乘寶器?
止、止、仁者莫以戒定慧約束我自在。我之自在,隨遇而安,於生老病死處解脫,於貪嗔癡中得自在,並不取彼捨此,亦不取此舍彼。
一念之前師兄:
小乘豈是毒污?沒有小乘根基 妄談大乘是腳下無根.
隨你於理 天花亂墜.
文字般若 縱橫無礙.
也還是在 泥坑里爬!
哪有那末多大乘寶器?最後都是看你的行履.而不是所謂的見地........
戒不嚴持.定不勤修..........動不動就學 維摩居士!用你的話來說就是唯魔!!!
小乘是重要的階段.先了色身,進而了“身見”與“我執”
只有實證過的 才有資格說小乘不究竟
坐禪你證到了三禪以上沒?
白骨觀.不淨觀你能觀起來否?
修安般能得止息否?
如都修成.那來成魔之說?
南師云:悠悠愛河、慾海,正為生死根本,觀慧不證,定力不成,豈易言了生脫死 乃至向上勝妙成就哉!
想要和光同塵.梵行密用.行菩薩道.只怕度眾生不成.反被眾生度這話由你著\這個階段來說.成魔如箭!!!
說魔都是抬舉你.至多只是個鬼.一個風流鬼!
常開心師兄:
修行,不要迷於形式外相,而應通過形式而深入本質。
念佛、誦經,禮懺、法會,化緣、放生、布施種種行為,種種善法,無非形式。若能緊緊把握道的本質,堅固菩提心,皈依覺正淨,一切萬行,始非瞎作。
故般若為眼,眼開始知,有時向前是在退步,有時退步是更接近道的本質。
但有起心,便是著魔。
才是動念,早乖道意。
我今雖作如是行,雖為而實無為,雖作而實無作。眾生本是佛,何用我妄為?如今動念乖,無為隨緣為。
一念之前師兄:
又一個無修的大菩薩。
說自己成魔了。實際是想說自己成佛了。
如果真如此
恭喜。恭喜
常開心師兄:
我就是佛!
久矣,我見如斯!
何用人前賣弄?
人亦是佛,佛前賣弄,豈不關公面前耍大刀?
仁者,各自隨緣好去,天下仁者無二心,相隔不遠。
一念之前師兄:
修行人在兩個時點上 是無法欺騙自己的,這兩處也正是勘驗自己的地方。一個是睡夢中,一個就是頻死之際.
靜中功夫十分,動中才有一分;動中功夫十分,睡夢中只有一分;睡夢中有十分,八苦交煎,生死臨頭,又只有一分。
如果當真 都如如不動.不滯絲毫
閣下當然佛菩薩
弟子百拜叩首.!!
我不是佛.所以我要拜佛!
如佛者常開心
閣下敢承當否?!
與女同事們說綺語,她們競然很開心,頻頻暗送秋天的菠菜。有些完事後,後學才發現,女人真得會背著自已丈夫做出不忠的事情。其開放的程度,遠超乎自已的想像。
遠超乎自已的想-----------:之前佛在想像什末?
有些完事後,後學才發現--------佛的他心通和宿命通跑哪去了?
女人真得會----------佛又在懷疑甚末?
這個就是你行的菩薩道.?
之後她得到了什末?
你又收穫了什末?
不要給我說睡緣放曠,不求而求!本質對你來說就是個屁!或者一泡精液
想放就放的事
這邊五欲六塵 想空空不了.想出出不離.
那邊一套無修而修的第一義諦現成的理論
正好不怕果報
首鼠兩端.哪邊想搞了/來哪邊/互不干懾
拉了一褲子屎的
第一義諦可以你擦擦屁股.
又能心安理得,何樂而不為?
這就是要當婊子.又要立牌坊
學佛學成這樣.真是有才!
情執未斷盡.談甚末理?
理越多.業越多.
minlinfong師兄:
若真修道人,只是自看,汝看他作甚?自己眼目定動,染著別人言句,又是無明生起,卻要把咎歸到別人身上麼?他人於事上、理上有不到處,汝若有心幫他,何妨直指?某觀此貼由來,乃是自省、懺悔、警醒之意,師兄看到哪裡去了?
此地既然是禪宗論壇,則只論見地,若要嚴格來,凡諸宗門、經典言句,皆不得道著,只是自取平常日常用語來談,以見當人的見地如何,若如是,恐怕此壇子 必然草深三尺。
法無、佛恩放寬尺度,壇子自然熱鬧一些。壇子熱鬧,人多嘴必雜,難免口角。我說無德之語,自是有過,今向師兄道謙。
常開心師兄:
若論功夫,仁者所說在理。
莫論夢中或死前,便是大病漸老之時,或是遇有逆緣現前,可是起一念,一呼一吸之間,無不是勘驗自已的地方。
只是後學 無甚功夫,貪嗔癡重,常合塵逐妄,便不想捨此而另求解脫,何不於貪嗔癡中立地成佛,何不於六根塵上生歡喜?
痛苦,如同百味中的苦瓜良藥,何不樂而食之。嘗盡娑婆世界 酸甜苦辣,亦不白來人間走一回。
功夫之事,有修有證,緣起緣滅,縱經千萬劫,終是落空亡。仁者不必如此。汝何不開悟汝之自性,無始以來,本來就如如不動,不滯絲毫?
我與汝 並無差別,汝與諸佛列祖 亦無差別,何必自賤貴他,捨身上無價珠 而遠乞他食?我即是佛,何不敢承當?只是於愚癡頓根人前,不亂言,恐彼謗佛故。
仁者於南教授書中 漸入道理,卻並未體味到 南教授心地無非自性戒,有容乃大之度量。我常自比阿彌陀佛,亦常自比延壽禪師,亦常自比永嘉大師,亦常自比 畜生道中諸眾生,亦常自比天人,亦常自比地獄眾生,亦常自比諸凡夫俗人。
仁者,自性一般,佛性皆同。故不輕一眾生,更何況論壇中諸同參道友?
雖然,一時見有差別,夢有不同,但其性無二。吾輩當深達其理,而隨緣說。
一念之前師兄:
見地真到了.功夫自然也有了
怕就怕見地不真.實證不徹.又怨功夫不真,是毒.!
那天你說天下無不是好.我由衷讚歎.可是功夫 又何嘗不是好.?
功夫雖然不究競.但畢竟是修道的助緣.能深入心物一元的堅固阿賴耶識
助你去掉情執.生理上也得以解脫.只此二者足已.還要在功夫上追求甚末?
看了你3月26號的懺悔.覺得\與於昨天 反差太大.必有一假.
歷史上的祖師說 功夫非究竟那是對有功夫.執功為道的人說的
是勉勵他們更上層樓.同體大悲.發利眾的菩提心.不執於小我.解脫
但看看歷代的大法師.又有幾個沒在功夫上下過大功夫.念佛.打坐.頭陀行.辟穀............這都是助道緣!
現代人誘惑.干擾都太多/
作功夫成功的難度本來就比單純的古人大很多
就因為信不堅.行不徹
常開心師兄:
今於此發貼,說及貪婬,一言觸及是非不順處。便成熱貼。
眾若有疑,當依佛法僧三寶而解除,切不可依諍論而得解。
諍論之事,別業不同,見有相差,豈可以我之見解 而說服他人,接受自已的度化?若是他人修養學識遠勝自已,那不是想以自已不透脫的見解 強加給見地更透脫的人?
眾生參公案,公案中的高僧大德 都及不願意寫出自已的行履。為甚麼?怕後人拿自已的行履當作標準,來比後來的人。或是後來的人,拿自已的行履盲目校樣。
自苦以來,有難行能行之菩薩應化,但並非每個菩薩都一定是示現難行能行。若作如是見,必會將身邊善知識當作庸人俗夫,而錯過。
或有人,聞此貼中言,為其淫穢之邪教,增添道理。此也各自取之。正如大地生百草,有苦有甘,若救人,亦可取大地所生之草,若害人,亦可取大地所生之草。然此非大地之咎,實是其人心邪。
理說到此,是魔是佛,已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如何通過聞思修,而入於理無礙,事無礙,理理無礙,事事無礙,無物不容,無事不達,超越迷悟,不滯生死的佛知見中。仁者,假作真時真亦假。
我不誑汝。迷時,我可叫痛;夢時,我可以流淚,可這並不礙我作佛。
正如,釋迦降王宮後,豈非覺者?若是覺者,為何還要苦修多年 而後睹明星而悟道?若是睹明星而悟道,難道釋迦之前非覺者?為何經中又說,久遠劫前,釋迦早已成佛?那時成佛豈是假佛?
仁者,不斷聞思修,可以上進,可能漸透。在這之中,便是不斷破取我見的過程。
祝仁者 早日能擔當!開示悟入,只是於迷人,說有漸次。
若於覺者,解即證,證即解,當下證解,並無漸次。
證得極樂與地獄平等,此事並不難?試觀人世間,有人殘疾無足,無業乞討,已是人間地獄,但卻能心懷感恩,聞一方有難而捐已之錢,此非地獄生紅蓮之喻?
佛於增上慢人,方說戒定慧,方是解脫之道。正如世間人,知道要有房有車有錢,才可以開心放心一般。
若是大智慧人,便是手殘足殘,家徒四壁,亦不改其樂。當然,有房有車有錢,亦不改其樂。
正所謂,隨所遇處恆安樂,有錢沒錢,都安樂。增上慢人,則不如是。增上慢人,得先修戒定慧,憑戒定慧,方才悟得安樂。並非後學吝法,實是仁者信心不足,說了汝也不信。但若是高僧大德與汝解說,仁者必會 信解受持。
一念之前師兄:
久遠劫前,釋迦早已成佛
為何還要苦修多年 而後睹明星而悟道?
常開心師兄:
後學之言輕,仁者聞之,恐無信心。仁者若是真的想知道,可以禮請本論壇的法無大善知識解說。法無大德 有修有證,論壇公認,其言可信。
一念之前師兄:
既然把球踢給法無師兄.
那就向法無師兄請法!請法無師慈悲開示!
法無:
諸位師兄好,既然常開心師兄和一念之前師兄 要法無做個裁判,哪老漢就羅嗦一番,所謂言者無罪,聞者足戒!
我觀二位師兄所諍論 乃是宗門與教下之諍,二位平心靜氣,且聽老漢一一道來!
常開心師兄所言據楞嚴經,喝酒吃肉,暗與貪婬,縱有妙悟,終是魔所附體。若如是,我成魔了。善來,後學實乃魔附體,行踪污穢,不守戒行,他日福盡,當墜地獄。
豈不聞楞嚴經亦有云:我滅度後。敕諸菩薩。及阿羅漢。應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種種形。度諸輪轉。或作沙門。白衣居士。人王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 婬女寡婦。姦偷屠販。與其同事。稱嘆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終不自言。我真菩薩。真阿羅漢。洩佛密因。輕言未學。惟除命終。陰有遺付。
華嚴經善才童子五十三參,所參訪善知識中 亦有妓女屠夫!
當知常開心師兄 是方便說而已,學佛重在心行,不在外表,六祖亦云:心平何勞持戒,行直無用修禪!雖然恁麼,但經亦有云:佛不在世,以戒為師,戒為道元功德母,諸兄切莫草草,放縱心行!
老漢接人向以膽大包天著稱,從不按常理出牌,然自九三年在五台山碧山寺 十方戒壇授在家菩薩戒,至今仍半月半月誦戒,與佛之戒律,視為無上義,嚴於律己,不敢忽忘!刻刻牢記 當以自身為機用,以煉鍛學人操履,其為身教,亦至嚴矣!何能謂禪者皆狂?
丹霞燒佛,南泉斬貓,濟顛酒肉,大道疏狂,皆為對機而發,並絕非偶然。且諸師皆果位中人,故敢如此。因果歷然,誰能撥置?
此事且置,下面讓老漢敷衍一番 所謂宗門教下之義,這就先要談談如何判教!
言宗門者一向注重真實理體,一乘實相,體幻如虛,單破不立,無智無得,唯論見性,《畢竟空義》。
教下則一法不捨,漸次修證,萬法具足,信願行三,《聖義有義》。
釋迦世尊滅度500-600年,印度大乘興起,宗即三論,體幻如虛,單破不立,佛尚不可得,何況餘法?
教即法相唯識,萬法不捨,粗說即“百法名門”所謂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細說則十二因緣,四諦法,六波羅蜜,十二入,十八界,三十七道品 如是等等名相之說。
隨此二大乘昌明鼎盛一時,後傳入中國,兩千年來 二宗各執“聖意有”與“畢竟空”而爭論不休,實非佛本意。
世尊在《解深秘經》中就說:“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
殊不知如來藏識,轉成本來淨相,便更名為真如,由薰習種性,便名為如來藏,此中畢竟無我,非物非心,何嚐一定說 為勝義有呢?
同一道理,佛說般若方面,一切法如夢如幻,無去無來,而性空無相,又真實不虛,他又何嘗定說為畢竟空呢?
說到參禪直求修證的人,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通宗不通教,於是許多在意根下 立定足根,或在獨影境上 依他起用,就相隨境界而轉;或著清淨、空無,或認光明、爾焰;或樂機辨縱橫;或死守古人言句。
殊不知參禪,也僅是佛法求證的初學入門方法,不必故自鳴高,不肯印證教理,得少為足,便以為是。這同一般淺見 誤解唯識學說者,認為“諸法無自性”、或“一切無自性”,自己未加修證體認,便說禪宗的明心見性是邪說,都同樣犯了莫大的錯誤。
須知“諸法無自性”、“一切無自性”,這個觀念,是指宇宙萬有的現象畍中,一切形器群象,或心理思想分別 所生的種種知見,都沒有一個固定自存,或永恆不變的獨立自性。這些一切萬象,統統都是如來藏中的 變相而已,所以說它“無自性”。
殊不知大道同味,法流無方,海性超四維 凝攝一毫之上,須彌包虛空 藏歸芥子之中!
《大乘起信論》雲:“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 大總相法門體,所謂:心性不生不滅。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心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是故一切法,從本已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以一切言說,假名無實,但隨妄念,不可得故;言真如者,亦無有相。謂言說之極,因言遣言,此真如體,無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亦無可立,以一切法 皆同如故。當知一切法不可說、不可念故,名為真如。”
所謂禪者,佛法之體,無生滅,不同言教有作為也。
所謂教者,佛法之用,有生滅,不同禪宗無作為也。
禪若同教,法體則有斷滅之過。教若同禪,佛法則有二法之過。
然禪雖不同教,而教不能離禪。何以故?
禪如水也,教如波也,佛欲明禪,故而說教,教從禪生,禪不從教生故。
禪不同教,猶如水能生波,波不能生水,水有實體,波是假名,故不同也。
教不能離禪者,教從禪生,離禪無教故。猶如波從水生,離水無波故。
何以禪為法體,教為法用也?禪如水故,水能起波,波不能起水,故以禪為體,而不以教為體也。教如波故,波生於水,水不生於波,故以教為用,而不以禪為用也。
何以禪無生滅,而教有生滅也?禪如水故,水雖成波,而水體不滅,息波歸水,水亦不生,是故禪無生滅也。教如波故,波從水起,是為波生;波還歸水,是為波滅;是故教有生滅也。
諸位,教是佛說,當從佛生,云何而言 教從禪生耶?佛即心,心即禪。是故如來為一大事因緣出現世間,無非欲令眾生 明自本心。此心言思路絕。
縱宗門不立文字而言,世尊49年未說一字,末後何以弘教?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若無名相,何來辯機?
實則宗不離教,教不離宗。宗教無二,真俗無二,性相無二,理事無二,空有無二,空性名相,圓融無礙。此無二體,亦無不二。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行解、理事,性相圓融無礙,方入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法界,方解生佛不二、一真法界之理事圓融、一乘圓頓之妙理。
諸位,一大藏教 總是佛陀宣說,且不可言高低卑劣!金剛經云:是法平等,無有高下!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至於法門揀擇,至唐而諸宗悉備,可謂極盛。
天台、賢首、慈恩,以宏教;臨濟、曹洞、溈仰、雲門、法眼,以宏宗;南山,則嚴淨毘尼;蓮宗,則專修淨土。如各部之分司其職,猶六根之互相為用。良以教為佛語,宗為佛心,律為佛行。心語行三,決難分屬。
是故佛於宗門 讚為第一義諦,於教下諸經 讚為經王,其他亦然,豈後世宏經者,必須決定於五大部,分出此高彼下,不許經經偏贊乎?
禪宗者贊禪宗,教下者贊教下。不如是,不能生人正信,起人景仰。
但宜善會其義,不可以詞害意。此為對機矣!
佛道者,即淺即深,即小即大,法法圓通,故名常住!
供養諸位師兄!南無阿彌陀佛!
常開心師兄:
據楞嚴經,喝酒吃肉,暗與貪婬,縱有妙悟,終是魔所附體。若如是,我成魔了。
善來,後學實乃魔附體,行踪污穢,不守戒行,他日福盡,當墜地獄。
何因緣而入魔境?
一日,某同事入吾室中,吾欲贈高僧說法之書與他,同事說,學佛的書我不看。我說,為甚麼?同事說,他不想約束自已。便走了。
吾思維,我並沒有叫同事約束自已。但同事卻一聞學佛書籍,便避之三舍。何故?吾本願守清規五戒,示同事們清淨梵樂,而同事們卻視之為苦,不能吃喝嫖賭,人生無樂可言。吾雖知真樂梵行,其樂遠勝吃喝嫖賭。然其人不悅,寧羨鴛鴦不羨仙,根本無非接受守戒之說。
故我捨清規五戒,而與其混和。願常以內心精進覺悟、正確思維、正確心態,正確方法,示與同事們。與女同事們說綺語,她們競然很開心,頻頻暗送秋天的菠菜。有些完事後,後學才發現,女人真得會背著自已丈夫 做出不忠的事情。其開放的程度,遠超乎自已的想像。
這些話,出了禪版,我是不會說的。因為我深深地知道,教興全憑戒嚴。我這舍戒入魔之行,只會敗壞教風,誤人子弟。而宗門也只是論功夫,不談境界,只貴見地,不重行履。版主如果覺得不妥,便刪去這貼吧。
我成魔了。為了不給後來者 造成困惑誤導,我今後也盡量少地發貼了。
善自護念,各自珍重!
一念之前師兄:
居士怕因果.因果怕和尚.
那天還說.啥都好.今天就說魔了
和光同塵.暗自梵行.有多難!
都只因戒.定之功夫不夠.沒有證得小乘果.就急於出世!
最後是泥菩薩過河 只此一生能證得四果羅漢 已是了不起.不要好高騖遠了!
常開心師兄:
有修有證,皆如夢幻;無修無證,豈不更“了”?左行好,右行也好,亦左亦右也好,不左不右也好。
如是事事無礙,理理無礙,豈可以小乘毒污臟大乘寶器?
止、止、仁者莫以戒定慧約束我自在。我之自在,隨遇而安,於生老病死處解脫,於貪嗔癡中得自在,並不取彼捨此,亦不取此舍彼。
一念之前師兄:
小乘豈是毒污?沒有小乘根基 妄談大乘是腳下無根.
隨你於理 天花亂墜.
文字般若 縱橫無礙.
也還是在 泥坑里爬!
哪有那末多大乘寶器?最後都是看你的行履.而不是所謂的見地........
戒不嚴持.定不勤修..........動不動就學 維摩居士!用你的話來說就是唯魔!!!
小乘是重要的階段.先了色身,進而了“身見”與“我執”
只有實證過的 才有資格說小乘不究竟
坐禪你證到了三禪以上沒?
白骨觀.不淨觀你能觀起來否?
修安般能得止息否?
如都修成.那來成魔之說?
南師云:悠悠愛河、慾海,正為生死根本,觀慧不證,定力不成,豈易言了生脫死 乃至向上勝妙成就哉!
想要和光同塵.梵行密用.行菩薩道.只怕度眾生不成.反被眾生度這話由你著\這個階段來說.成魔如箭!!!
說魔都是抬舉你.至多只是個鬼.一個風流鬼!
常開心師兄:
修行,不要迷於形式外相,而應通過形式而深入本質。
念佛、誦經,禮懺、法會,化緣、放生、布施種種行為,種種善法,無非形式。若能緊緊把握道的本質,堅固菩提心,皈依覺正淨,一切萬行,始非瞎作。
故般若為眼,眼開始知,有時向前是在退步,有時退步是更接近道的本質。
但有起心,便是著魔。
才是動念,早乖道意。
我今雖作如是行,雖為而實無為,雖作而實無作。眾生本是佛,何用我妄為?如今動念乖,無為隨緣為。
一念之前師兄:
又一個無修的大菩薩。
說自己成魔了。實際是想說自己成佛了。
如果真如此
恭喜。恭喜
常開心師兄:
我就是佛!
久矣,我見如斯!
何用人前賣弄?
人亦是佛,佛前賣弄,豈不關公面前耍大刀?
仁者,各自隨緣好去,天下仁者無二心,相隔不遠。
一念之前師兄:
修行人在兩個時點上 是無法欺騙自己的,這兩處也正是勘驗自己的地方。一個是睡夢中,一個就是頻死之際.
靜中功夫十分,動中才有一分;動中功夫十分,睡夢中只有一分;睡夢中有十分,八苦交煎,生死臨頭,又只有一分。
如果當真 都如如不動.不滯絲毫
閣下當然佛菩薩
弟子百拜叩首.!!
我不是佛.所以我要拜佛!
如佛者常開心
閣下敢承當否?!
與女同事們說綺語,她們競然很開心,頻頻暗送秋天的菠菜。有些完事後,後學才發現,女人真得會背著自已丈夫做出不忠的事情。其開放的程度,遠超乎自已的想像。
遠超乎自已的想-----------:之前佛在想像什末?
有些完事後,後學才發現--------佛的他心通和宿命通跑哪去了?
女人真得會----------佛又在懷疑甚末?
這個就是你行的菩薩道.?
之後她得到了什末?
你又收穫了什末?
不要給我說睡緣放曠,不求而求!本質對你來說就是個屁!或者一泡精液
想放就放的事
這邊五欲六塵 想空空不了.想出出不離.
那邊一套無修而修的第一義諦現成的理論
正好不怕果報
首鼠兩端.哪邊想搞了/來哪邊/互不干懾
拉了一褲子屎的
第一義諦可以你擦擦屁股.
又能心安理得,何樂而不為?
這就是要當婊子.又要立牌坊
學佛學成這樣.真是有才!
情執未斷盡.談甚末理?
理越多.業越多.
minlinfong師兄:
若真修道人,只是自看,汝看他作甚?自己眼目定動,染著別人言句,又是無明生起,卻要把咎歸到別人身上麼?他人於事上、理上有不到處,汝若有心幫他,何妨直指?某觀此貼由來,乃是自省、懺悔、警醒之意,師兄看到哪裡去了?
此地既然是禪宗論壇,則只論見地,若要嚴格來,凡諸宗門、經典言句,皆不得道著,只是自取平常日常用語來談,以見當人的見地如何,若如是,恐怕此壇子 必然草深三尺。
法無、佛恩放寬尺度,壇子自然熱鬧一些。壇子熱鬧,人多嘴必雜,難免口角。我說無德之語,自是有過,今向師兄道謙。
常開心師兄:
若論功夫,仁者所說在理。
莫論夢中或死前,便是大病漸老之時,或是遇有逆緣現前,可是起一念,一呼一吸之間,無不是勘驗自已的地方。
只是後學 無甚功夫,貪嗔癡重,常合塵逐妄,便不想捨此而另求解脫,何不於貪嗔癡中立地成佛,何不於六根塵上生歡喜?
痛苦,如同百味中的苦瓜良藥,何不樂而食之。嘗盡娑婆世界 酸甜苦辣,亦不白來人間走一回。
功夫之事,有修有證,緣起緣滅,縱經千萬劫,終是落空亡。仁者不必如此。汝何不開悟汝之自性,無始以來,本來就如如不動,不滯絲毫?
我與汝 並無差別,汝與諸佛列祖 亦無差別,何必自賤貴他,捨身上無價珠 而遠乞他食?我即是佛,何不敢承當?只是於愚癡頓根人前,不亂言,恐彼謗佛故。
仁者於南教授書中 漸入道理,卻並未體味到 南教授心地無非自性戒,有容乃大之度量。我常自比阿彌陀佛,亦常自比延壽禪師,亦常自比永嘉大師,亦常自比 畜生道中諸眾生,亦常自比天人,亦常自比地獄眾生,亦常自比諸凡夫俗人。
仁者,自性一般,佛性皆同。故不輕一眾生,更何況論壇中諸同參道友?
雖然,一時見有差別,夢有不同,但其性無二。吾輩當深達其理,而隨緣說。
一念之前師兄:
見地真到了.功夫自然也有了
怕就怕見地不真.實證不徹.又怨功夫不真,是毒.!
那天你說天下無不是好.我由衷讚歎.可是功夫 又何嘗不是好.?
功夫雖然不究競.但畢竟是修道的助緣.能深入心物一元的堅固阿賴耶識
助你去掉情執.生理上也得以解脫.只此二者足已.還要在功夫上追求甚末?
看了你3月26號的懺悔.覺得\與於昨天 反差太大.必有一假.
歷史上的祖師說 功夫非究竟那是對有功夫.執功為道的人說的
是勉勵他們更上層樓.同體大悲.發利眾的菩提心.不執於小我.解脫
但看看歷代的大法師.又有幾個沒在功夫上下過大功夫.念佛.打坐.頭陀行.辟穀............這都是助道緣!
現代人誘惑.干擾都太多/
作功夫成功的難度本來就比單純的古人大很多
就因為信不堅.行不徹
常開心師兄:
今於此發貼,說及貪婬,一言觸及是非不順處。便成熱貼。
眾若有疑,當依佛法僧三寶而解除,切不可依諍論而得解。
諍論之事,別業不同,見有相差,豈可以我之見解 而說服他人,接受自已的度化?若是他人修養學識遠勝自已,那不是想以自已不透脫的見解 強加給見地更透脫的人?
眾生參公案,公案中的高僧大德 都及不願意寫出自已的行履。為甚麼?怕後人拿自已的行履當作標準,來比後來的人。或是後來的人,拿自已的行履盲目校樣。
自苦以來,有難行能行之菩薩應化,但並非每個菩薩都一定是示現難行能行。若作如是見,必會將身邊善知識當作庸人俗夫,而錯過。
或有人,聞此貼中言,為其淫穢之邪教,增添道理。此也各自取之。正如大地生百草,有苦有甘,若救人,亦可取大地所生之草,若害人,亦可取大地所生之草。然此非大地之咎,實是其人心邪。
理說到此,是魔是佛,已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如何通過聞思修,而入於理無礙,事無礙,理理無礙,事事無礙,無物不容,無事不達,超越迷悟,不滯生死的佛知見中。仁者,假作真時真亦假。
我不誑汝。迷時,我可叫痛;夢時,我可以流淚,可這並不礙我作佛。
正如,釋迦降王宮後,豈非覺者?若是覺者,為何還要苦修多年 而後睹明星而悟道?若是睹明星而悟道,難道釋迦之前非覺者?為何經中又說,久遠劫前,釋迦早已成佛?那時成佛豈是假佛?
仁者,不斷聞思修,可以上進,可能漸透。在這之中,便是不斷破取我見的過程。
祝仁者 早日能擔當!開示悟入,只是於迷人,說有漸次。
若於覺者,解即證,證即解,當下證解,並無漸次。
證得極樂與地獄平等,此事並不難?試觀人世間,有人殘疾無足,無業乞討,已是人間地獄,但卻能心懷感恩,聞一方有難而捐已之錢,此非地獄生紅蓮之喻?
佛於增上慢人,方說戒定慧,方是解脫之道。正如世間人,知道要有房有車有錢,才可以開心放心一般。
若是大智慧人,便是手殘足殘,家徒四壁,亦不改其樂。當然,有房有車有錢,亦不改其樂。
正所謂,隨所遇處恆安樂,有錢沒錢,都安樂。增上慢人,則不如是。增上慢人,得先修戒定慧,憑戒定慧,方才悟得安樂。並非後學吝法,實是仁者信心不足,說了汝也不信。但若是高僧大德與汝解說,仁者必會 信解受持。
一念之前師兄:
久遠劫前,釋迦早已成佛
為何還要苦修多年 而後睹明星而悟道?
常開心師兄:
後學之言輕,仁者聞之,恐無信心。仁者若是真的想知道,可以禮請本論壇的法無大善知識解說。法無大德 有修有證,論壇公認,其言可信。
一念之前師兄:
既然把球踢給法無師兄.
那就向法無師兄請法!請法無師慈悲開示!
法無:
諸位師兄好,既然常開心師兄和一念之前師兄 要法無做個裁判,哪老漢就羅嗦一番,所謂言者無罪,聞者足戒!
我觀二位師兄所諍論 乃是宗門與教下之諍,二位平心靜氣,且聽老漢一一道來!
常開心師兄所言據楞嚴經,喝酒吃肉,暗與貪婬,縱有妙悟,終是魔所附體。若如是,我成魔了。善來,後學實乃魔附體,行踪污穢,不守戒行,他日福盡,當墜地獄。
豈不聞楞嚴經亦有云:我滅度後。敕諸菩薩。及阿羅漢。應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種種形。度諸輪轉。或作沙門。白衣居士。人王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 婬女寡婦。姦偷屠販。與其同事。稱嘆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終不自言。我真菩薩。真阿羅漢。洩佛密因。輕言未學。惟除命終。陰有遺付。
華嚴經善才童子五十三參,所參訪善知識中 亦有妓女屠夫!
當知常開心師兄 是方便說而已,學佛重在心行,不在外表,六祖亦云:心平何勞持戒,行直無用修禪!雖然恁麼,但經亦有云:佛不在世,以戒為師,戒為道元功德母,諸兄切莫草草,放縱心行!
老漢接人向以膽大包天著稱,從不按常理出牌,然自九三年在五台山碧山寺 十方戒壇授在家菩薩戒,至今仍半月半月誦戒,與佛之戒律,視為無上義,嚴於律己,不敢忽忘!刻刻牢記 當以自身為機用,以煉鍛學人操履,其為身教,亦至嚴矣!何能謂禪者皆狂?
丹霞燒佛,南泉斬貓,濟顛酒肉,大道疏狂,皆為對機而發,並絕非偶然。且諸師皆果位中人,故敢如此。因果歷然,誰能撥置?
此事且置,下面讓老漢敷衍一番 所謂宗門教下之義,這就先要談談如何判教!
言宗門者一向注重真實理體,一乘實相,體幻如虛,單破不立,無智無得,唯論見性,《畢竟空義》。
教下則一法不捨,漸次修證,萬法具足,信願行三,《聖義有義》。
釋迦世尊滅度500-600年,印度大乘興起,宗即三論,體幻如虛,單破不立,佛尚不可得,何況餘法?
教即法相唯識,萬法不捨,粗說即“百法名門”所謂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細說則十二因緣,四諦法,六波羅蜜,十二入,十八界,三十七道品 如是等等名相之說。
隨此二大乘昌明鼎盛一時,後傳入中國,兩千年來 二宗各執“聖意有”與“畢竟空”而爭論不休,實非佛本意。
世尊在《解深秘經》中就說:“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
殊不知如來藏識,轉成本來淨相,便更名為真如,由薰習種性,便名為如來藏,此中畢竟無我,非物非心,何嚐一定說 為勝義有呢?
同一道理,佛說般若方面,一切法如夢如幻,無去無來,而性空無相,又真實不虛,他又何嘗定說為畢竟空呢?
說到參禪直求修證的人,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通宗不通教,於是許多在意根下 立定足根,或在獨影境上 依他起用,就相隨境界而轉;或著清淨、空無,或認光明、爾焰;或樂機辨縱橫;或死守古人言句。
殊不知參禪,也僅是佛法求證的初學入門方法,不必故自鳴高,不肯印證教理,得少為足,便以為是。這同一般淺見 誤解唯識學說者,認為“諸法無自性”、或“一切無自性”,自己未加修證體認,便說禪宗的明心見性是邪說,都同樣犯了莫大的錯誤。
須知“諸法無自性”、“一切無自性”,這個觀念,是指宇宙萬有的現象畍中,一切形器群象,或心理思想分別 所生的種種知見,都沒有一個固定自存,或永恆不變的獨立自性。這些一切萬象,統統都是如來藏中的 變相而已,所以說它“無自性”。
殊不知大道同味,法流無方,海性超四維 凝攝一毫之上,須彌包虛空 藏歸芥子之中!
《大乘起信論》雲:“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 大總相法門體,所謂:心性不生不滅。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心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是故一切法,從本已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以一切言說,假名無實,但隨妄念,不可得故;言真如者,亦無有相。謂言說之極,因言遣言,此真如體,無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亦無可立,以一切法 皆同如故。當知一切法不可說、不可念故,名為真如。”
所謂禪者,佛法之體,無生滅,不同言教有作為也。
所謂教者,佛法之用,有生滅,不同禪宗無作為也。
禪若同教,法體則有斷滅之過。教若同禪,佛法則有二法之過。
然禪雖不同教,而教不能離禪。何以故?
禪如水也,教如波也,佛欲明禪,故而說教,教從禪生,禪不從教生故。
禪不同教,猶如水能生波,波不能生水,水有實體,波是假名,故不同也。
教不能離禪者,教從禪生,離禪無教故。猶如波從水生,離水無波故。
何以禪為法體,教為法用也?禪如水故,水能起波,波不能起水,故以禪為體,而不以教為體也。教如波故,波生於水,水不生於波,故以教為用,而不以禪為用也。
何以禪無生滅,而教有生滅也?禪如水故,水雖成波,而水體不滅,息波歸水,水亦不生,是故禪無生滅也。教如波故,波從水起,是為波生;波還歸水,是為波滅;是故教有生滅也。
諸位,教是佛說,當從佛生,云何而言 教從禪生耶?佛即心,心即禪。是故如來為一大事因緣出現世間,無非欲令眾生 明自本心。此心言思路絕。
縱宗門不立文字而言,世尊49年未說一字,末後何以弘教?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若無名相,何來辯機?
實則宗不離教,教不離宗。宗教無二,真俗無二,性相無二,理事無二,空有無二,空性名相,圓融無礙。此無二體,亦無不二。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行解、理事,性相圓融無礙,方入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法界,方解生佛不二、一真法界之理事圓融、一乘圓頓之妙理。
諸位,一大藏教 總是佛陀宣說,且不可言高低卑劣!金剛經云:是法平等,無有高下!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至於法門揀擇,至唐而諸宗悉備,可謂極盛。
天台、賢首、慈恩,以宏教;臨濟、曹洞、溈仰、雲門、法眼,以宏宗;南山,則嚴淨毘尼;蓮宗,則專修淨土。如各部之分司其職,猶六根之互相為用。良以教為佛語,宗為佛心,律為佛行。心語行三,決難分屬。
是故佛於宗門 讚為第一義諦,於教下諸經 讚為經王,其他亦然,豈後世宏經者,必須決定於五大部,分出此高彼下,不許經經偏贊乎?
禪宗者贊禪宗,教下者贊教下。不如是,不能生人正信,起人景仰。
但宜善會其義,不可以詞害意。此為對機矣!
佛道者,即淺即深,即小即大,法法圓通,故名常住!
供養諸位師兄!南無阿彌陀佛!
-
- 文章: 5297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關於傳承問題探討
:
泉邊:
這些年來,在網上瀏覽久了,發現一個普遍的現象,絕大多數的師兄 都是在網上看書自學自修。通過書本 或者網絡學佛,或許可以獲得一些因果正見,但可惜的是,當你瀏覽各大佛教板塊,你會發現那些所謂學佛人 除了爭吵之外,實在看不出他們 對因果有絲毫的尊重。 一個普遍的現像是,大家都在山腳下,但每個佛教徒 都喜歡談論山頂上的事,大家都喜歡 看地圖猜測那山頂風光和道路風景,是的,通往那山頂的路非常多,但可惜每條路上 都充滿了陷阱和危險,所以攀登出世間之山頂 和世間登山完全不同,它更需要善知識的引導。很多佛教徒 會自毀緣起,喜歡自己看書學佛,或許會有自欺的理由,但真正的原因 是增上慢,福德淺薄,我可以百分百肯定 地下個斷言,這樣見解的人 沒有一個能成就的,沒有一個。
不注重師承,不僅會毀掉 今生的修行,也會影響來世,它會讓你未來世 很難遇見善知識。我們只要有正常的因明思維 就會發現師承的重要性,如論如何,我們都會發現這樣一個事實,只有到達山頂的人,才會熟悉 通往山頂的道路,如果我們不注重師承,就會如古人說:“自心邪迷,妄念顛倒,外善知識即有教授,救不可得”。但善知識是很難遇到的,能遇見一個真正的善知識,也需要多生的資糧,福德薄的人 會遇見假的善知識,自己沒有智慧,沒有辦法。這都是因為多生不重視師承的原因,所以會有遇見邪師假師的緣,所以我們現在 萬不可在自毀緣起,學每個法都要尋找這個法的的法主,這個很重要。六祖說:“何名大善知識?解最上乘法,直示正路,是大善知識,是大因緣,所謂化道令得見性。一切善法,皆因大善知識能發起故。”
我們都希望 有大善知識作我們的師傅,得到他的直示正路、化導見性。可是,師傅是解最上乘法的善知識,一切開啟般若智慧的善法,都是大善知識 為了啟蒙眾生而發起的,就像釋迦牟尼佛入世說法 化導眾生一樣,是大因緣,這個因緣 需要我們多生的累積,萬不可自毀緣起。
傳聖法師:
釋迦如來於菩提樹下悟道,得無師智,自然智。無師智者,即此智不從師處而得也。故無有師承可言矣!而婆羅門法,流傳數千年不斷,故亦能使傳承不斷。但你能說:由於釋迦如來沒有師承我就不跟他學,婆羅門有數千年的傳承,我就跟他學,應該是不會錯的。你說這樣認為還對嗎?瞎卻你眼目 可別怨怪他人啊!
又如昔時 香嚴擊竹而悟道,志徹賭桃花而悟道……這樣的禪師很多。你總不能 因為他們沒有師承就生賺棄之心 而起疑謗吧?其實,這都是沒有智慧的人 所顧忌的,因為他們沒有辨別能力,分不清是非邪正,故只有去找一些 名望高的人而作依止了!這個嘛,誰也奈何不了!緣法如此,勉強不得。佛在世時,外道也很多,誹謗的也不少,並未一一感化而攝受之。今人之所以強調傳承,我認為跟六祖的弟子 玄策所說的話大有關聯。 因永嘉閱維摩經發明心地,玄策乃問其師承,永嘉曰:我聽方等經論,各有師承,後於維摩經悟佛心宗,未有證明者。玄策雲:威音王已前即得,威音王已後無師自悟,盡是天然外道! 永嘉曰:願仁者為我證據。玄策曰:我言輕,可去找六祖大師,我與偕行。
大家注意了!永嘉說我聽方等諸經,各有師承。也就是說,但解經論中真實意者,此即是師承也,以佛法僧三寶為師故!若不會佛祖意,即是與真實義作仇家也。你縱是拜名師為師,給你抄了一張法卷 作為傳承依據,而你卻錯會佛法,不悟自性,你充其量 也只是個名利中的迷人罷了!
其實,玄策所說,乃是激勵語。即激發永嘉 找六祖證明也!切不可作死語會。然而,玄策也是悟了的人,何以不為其證明呢?因言輕故也!即使給永嘉證明所悟不虛,但由於沒有名望,他無名小卒的證明 又豈能信服於人哉? 由此故知,接名師之傳承 實是屬於世間法,為了將來弘法令學人不疑其出處也!
但是大家卻忘了六祖所說:三世諸佛 十二部經,在人性中 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須求善知識指示方見,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執謂須他善知識方得解脫者,無有是處。何以故?自心內有知識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顛倒,外善知識 雖有教授,救不可得……
昨日黃花:
六祖聞金剛經而悟,不是小小,後到五祖會下,卻道猶欠篩在。永嘉聞維摩而悟,後至六祖處為其印證。靈雲、香嚴從緣而悟,溈山為其印證。船子和尚為使夾山徹底死心,覆船為其印證。可見宗門種草,非是草莽英雄。
一則,印證不印證,雖是緣份,卻是宗規正脈,無印證而傳法,為宗門正脈所不許,何以故?禍亂宗門之始也!如今之傳承,早已不在此例。
二則,即便真悟,欲成宗門法器,也須鉗錘鍛煉,始成龍象。如仰山之於溈山,臨濟之於黃檗,趙州之於南泉。
三則,宗門一法,極微細極微細,若非過來人 為你印證,難免魚目混珠,當面蹉過。宗門活例,比比皆是。永嘉雲:非不非,是不是,差之毫釐失千里。是則龍女頓成佛,非則善星生陷墜。
為宗門學子 警醒之語!除此之外,自度則可,度人危亡乎!
法無:
老漢恰巧與永嘉大師 有過相同經歷,雖經早期念佛 根塵脫落,參禪打坐 歷經數年,唯識三載,如數家寶,後於維摩經 悟佛心宗,又無師自通 古體經文,精煉祖師公案,機鋒無限,轉語絕後,忽然間得個 昭昭靈靈現前,便自謂是無位真人,赤肉團上 晃晃出入,從此親見本來面目!眼歷山河大地 皆入毘盧性海,芸芸眾生 無非海會蓮池!
當時自己確認大事了必,遂於當地寺院 成立講堂,開講金剛,華嚴,法華,楞嚴,涅磐,維摩諸經,歷時三年,經百餘會,激勵初學,拈提祖法,辯才無礙,稱阿阇梨,莊嚴隆重,軌範具足,降伏釋老諸宗,收徒無數,曾感的異香滿堂,天籟渺渺,加持佛子往生,個個瑞相,紅光滿面,無一缺憾。
後自感心內 究竟揣踹,遂行腳名山大川,訪師問祖,遭遇明眼祖師 大加呵斥,從此方識情塵積滯如山,識浪奔催如海,未得謂得,未證謂證,瞞己瞞人,欺心欺佛,此生若不遇大善知識,只恐知見海中 又添一條枉死瞎鱉! 是故老漢 腳跟立定,將平生所悟所學 一切佛法,參禪境界,無量三昧,只一併掃卻,統統丟到陰溝裡去,從此不在沾染一滴!諸位,佛法不是易事,珍重!珍重!
:
泉邊:
這些年來,在網上瀏覽久了,發現一個普遍的現象,絕大多數的師兄 都是在網上看書自學自修。通過書本 或者網絡學佛,或許可以獲得一些因果正見,但可惜的是,當你瀏覽各大佛教板塊,你會發現那些所謂學佛人 除了爭吵之外,實在看不出他們 對因果有絲毫的尊重。 一個普遍的現像是,大家都在山腳下,但每個佛教徒 都喜歡談論山頂上的事,大家都喜歡 看地圖猜測那山頂風光和道路風景,是的,通往那山頂的路非常多,但可惜每條路上 都充滿了陷阱和危險,所以攀登出世間之山頂 和世間登山完全不同,它更需要善知識的引導。很多佛教徒 會自毀緣起,喜歡自己看書學佛,或許會有自欺的理由,但真正的原因 是增上慢,福德淺薄,我可以百分百肯定 地下個斷言,這樣見解的人 沒有一個能成就的,沒有一個。
不注重師承,不僅會毀掉 今生的修行,也會影響來世,它會讓你未來世 很難遇見善知識。我們只要有正常的因明思維 就會發現師承的重要性,如論如何,我們都會發現這樣一個事實,只有到達山頂的人,才會熟悉 通往山頂的道路,如果我們不注重師承,就會如古人說:“自心邪迷,妄念顛倒,外善知識即有教授,救不可得”。但善知識是很難遇到的,能遇見一個真正的善知識,也需要多生的資糧,福德薄的人 會遇見假的善知識,自己沒有智慧,沒有辦法。這都是因為多生不重視師承的原因,所以會有遇見邪師假師的緣,所以我們現在 萬不可在自毀緣起,學每個法都要尋找這個法的的法主,這個很重要。六祖說:“何名大善知識?解最上乘法,直示正路,是大善知識,是大因緣,所謂化道令得見性。一切善法,皆因大善知識能發起故。”
我們都希望 有大善知識作我們的師傅,得到他的直示正路、化導見性。可是,師傅是解最上乘法的善知識,一切開啟般若智慧的善法,都是大善知識 為了啟蒙眾生而發起的,就像釋迦牟尼佛入世說法 化導眾生一樣,是大因緣,這個因緣 需要我們多生的累積,萬不可自毀緣起。
傳聖法師:
釋迦如來於菩提樹下悟道,得無師智,自然智。無師智者,即此智不從師處而得也。故無有師承可言矣!而婆羅門法,流傳數千年不斷,故亦能使傳承不斷。但你能說:由於釋迦如來沒有師承我就不跟他學,婆羅門有數千年的傳承,我就跟他學,應該是不會錯的。你說這樣認為還對嗎?瞎卻你眼目 可別怨怪他人啊!
又如昔時 香嚴擊竹而悟道,志徹賭桃花而悟道……這樣的禪師很多。你總不能 因為他們沒有師承就生賺棄之心 而起疑謗吧?其實,這都是沒有智慧的人 所顧忌的,因為他們沒有辨別能力,分不清是非邪正,故只有去找一些 名望高的人而作依止了!這個嘛,誰也奈何不了!緣法如此,勉強不得。佛在世時,外道也很多,誹謗的也不少,並未一一感化而攝受之。今人之所以強調傳承,我認為跟六祖的弟子 玄策所說的話大有關聯。 因永嘉閱維摩經發明心地,玄策乃問其師承,永嘉曰:我聽方等經論,各有師承,後於維摩經悟佛心宗,未有證明者。玄策雲:威音王已前即得,威音王已後無師自悟,盡是天然外道! 永嘉曰:願仁者為我證據。玄策曰:我言輕,可去找六祖大師,我與偕行。
大家注意了!永嘉說我聽方等諸經,各有師承。也就是說,但解經論中真實意者,此即是師承也,以佛法僧三寶為師故!若不會佛祖意,即是與真實義作仇家也。你縱是拜名師為師,給你抄了一張法卷 作為傳承依據,而你卻錯會佛法,不悟自性,你充其量 也只是個名利中的迷人罷了!
其實,玄策所說,乃是激勵語。即激發永嘉 找六祖證明也!切不可作死語會。然而,玄策也是悟了的人,何以不為其證明呢?因言輕故也!即使給永嘉證明所悟不虛,但由於沒有名望,他無名小卒的證明 又豈能信服於人哉? 由此故知,接名師之傳承 實是屬於世間法,為了將來弘法令學人不疑其出處也!
但是大家卻忘了六祖所說:三世諸佛 十二部經,在人性中 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須求善知識指示方見,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執謂須他善知識方得解脫者,無有是處。何以故?自心內有知識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顛倒,外善知識 雖有教授,救不可得……
昨日黃花:
六祖聞金剛經而悟,不是小小,後到五祖會下,卻道猶欠篩在。永嘉聞維摩而悟,後至六祖處為其印證。靈雲、香嚴從緣而悟,溈山為其印證。船子和尚為使夾山徹底死心,覆船為其印證。可見宗門種草,非是草莽英雄。
一則,印證不印證,雖是緣份,卻是宗規正脈,無印證而傳法,為宗門正脈所不許,何以故?禍亂宗門之始也!如今之傳承,早已不在此例。
二則,即便真悟,欲成宗門法器,也須鉗錘鍛煉,始成龍象。如仰山之於溈山,臨濟之於黃檗,趙州之於南泉。
三則,宗門一法,極微細極微細,若非過來人 為你印證,難免魚目混珠,當面蹉過。宗門活例,比比皆是。永嘉雲:非不非,是不是,差之毫釐失千里。是則龍女頓成佛,非則善星生陷墜。
為宗門學子 警醒之語!除此之外,自度則可,度人危亡乎!
法無:
老漢恰巧與永嘉大師 有過相同經歷,雖經早期念佛 根塵脫落,參禪打坐 歷經數年,唯識三載,如數家寶,後於維摩經 悟佛心宗,又無師自通 古體經文,精煉祖師公案,機鋒無限,轉語絕後,忽然間得個 昭昭靈靈現前,便自謂是無位真人,赤肉團上 晃晃出入,從此親見本來面目!眼歷山河大地 皆入毘盧性海,芸芸眾生 無非海會蓮池!
當時自己確認大事了必,遂於當地寺院 成立講堂,開講金剛,華嚴,法華,楞嚴,涅磐,維摩諸經,歷時三年,經百餘會,激勵初學,拈提祖法,辯才無礙,稱阿阇梨,莊嚴隆重,軌範具足,降伏釋老諸宗,收徒無數,曾感的異香滿堂,天籟渺渺,加持佛子往生,個個瑞相,紅光滿面,無一缺憾。
後自感心內 究竟揣踹,遂行腳名山大川,訪師問祖,遭遇明眼祖師 大加呵斥,從此方識情塵積滯如山,識浪奔催如海,未得謂得,未證謂證,瞞己瞞人,欺心欺佛,此生若不遇大善知識,只恐知見海中 又添一條枉死瞎鱉! 是故老漢 腳跟立定,將平生所悟所學 一切佛法,參禪境界,無量三昧,只一併掃卻,統統丟到陰溝裡去,從此不在沾染一滴!諸位,佛法不是易事,珍重!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