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
善男子!佛性即是如來,如來即是法,法即是常。
善男子!常者即是如來,如來即是僧,僧即是常。
以是義故,從因生法,不名為常。
是諸外道無有一法,不從因生。
善男子!是諸外道不見佛性、如來及法,是故外道所可言說,悉是妄語,無有真諦。
前六識是色法。不是心法
-
- 文章: 3168
- 註冊時間: 週三 4月 14, 2021 9:18 am
Re: 前六識是色法。不是心法
太武斷了,難怪被台壇禁止發言
[心相]
(一)指心之相狀。有心內相與心外相之別。心之本性清淨平等,稱為心內相。心隨諸緣而生種種對境,稱為心外相。〔維摩經卷中〕
(二)心之本來面目。〔維摩經卷中〕
(三)心之行相。即指見分。〔圓覺經〕
(四)肉團心。即心臟之形狀。 p1404 [FROM佛光大辭典]
-
- 文章: 3168
- 註冊時間: 週三 4月 14, 2021 9:18 am
Re: 前六識是色法。不是心法
這哪是「非是心性」即=六識非心法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色不相應非心性故,如聲光等,理非染、淨內法所熏,豈能持種?又彼離識無實自性,寧可執為內種依止?轉識相應諸心所法,如識間斷易脫起故,不自在故,非心性故,不能持種,亦不受熏,故持種心理應別有。
https://book.bfnn.org/books3/2089.htm
講解:色法和不相應行法,並非心性,好像音、光一樣,理非染、淨,不可受熏,不能持種。再者,這色法和不相應行法,它們離識之外沒有實在自性,怎麼能為內種所依止呢?與轉識相應的心所有法,它們和相應的心王一樣會間斷,性不自在,所以不能持種,也不能受熏。因此除轉識及相應心所法外,依理而論,別有一個第八識的持種心。
-
- 文章: 3168
- 註冊時間: 週三 4月 14, 2021 9:18 am
-
- 文章: 808
- 註冊時間: 週一 8月 02, 2021 8:41 pm
Re: 前六識是色法。不是心法
突然浮起"三心兩意"這四個字!
另類想法,設分類有九種識,九八七、前六及前五。
兩意者,前六及前五皆以意推行,不名心。
而後三之九八七,通可名心。故分別前後,前者意識,後者心識。
然後三則以第九識稱為真心本心。
佛經上也提及三心,根本心、依根本心及起事心。.....至說根本心盡,得至法身。識自本心,見自本性。這根本心盡之後,方可說見自本性。見自本性,才知諸法實相,因法性非識境故。
大家不妨一起參較一下。
另類想法,設分類有九種識,九八七、前六及前五。
兩意者,前六及前五皆以意推行,不名心。
而後三之九八七,通可名心。故分別前後,前者意識,後者心識。
然後三則以第九識稱為真心本心。
佛經上也提及三心,根本心、依根本心及起事心。.....至說根本心盡,得至法身。識自本心,見自本性。這根本心盡之後,方可說見自本性。見自本性,才知諸法實相,因法性非識境故。
大家不妨一起參較一下。
-
- 文章: 1348
- 註冊時間: 週六 12月 11, 2021 9:59 am
Re: 前六識是色法。不是心法
在《阿毗達摩》我們就可以看到『心』是無常的
剎那生滅,從根塵相應,也就是識的生起
就開始進入了『心路過程』,ㄧ秒鐘有上億個心生起
所謂的心,只是一個『識知目標的過程』而已
而有學友把這些節點拆開,說這一點才是心,錯繆了
看《嗏啼經》就非常清楚明白了。
輪子不是汽車
雨刷也不是汽車
§ 心之定義 §
心,純粹是識知目標的過程,而非識知目標的「我」,並無一個自我或者造作者。我們很多時候會把心認為是我、我的,因為我們不能夠如實知見心的生滅。心的生滅相當迅速,一眨眼的時間就有數十億個心生滅,所以我們沒有辦法分辨其實心只是一串相續不斷的過程,而把它認為是一個我。看電視時,你同時用眼看也用耳聽,有時還一邊進食,比較好動的人,或許還會搖腳,這樣一共有多少個動作?眼睛看到、耳朵聽到、舌頭嚐到、腳搖晃,共有四個動作。你做動作時,一定認為是「我在看、我在聽、我在吃、我在搖腳」,那個「我見」是很強烈的存在。但實際上看到的是眼識。當色塵(顏色)撞擊到眼根的時候,眼識就會生起,這是因緣法。聲音撞擊到耳朵的時候,耳識就生起;食物的味道撞擊舌根的時候,舌識就會生起;身體在搖的時候,身識就會生起。此外,每一個都是生滅的。耳朵聽到,滅了之後,又再生起,聲音一直撞擊,耳識便持續生起,一直會聽到聲音。眼識與舌識亦同。這些都是因緣和合之法,並沒有一個「我」去看、聽、吃與搖腳。但是我們卻將之全當做是一個「我」,原因在於我們不能夠如實知見究竟法。心的生滅過於迅速,以至於我們把聽到的、看到的、吃到的、腳在動的,全當成是一個「我」,將之歸納認為是「我」在做。
《嗏啼經》
這個問題不只是現在人才有。在佛陀時代,中部(Majjhima Nikāya)有一個比丘叫沙帝(Sati),他跟同伴們說:「一直在輪迴中飄泊的是同一個心。」他認為聽到的、看到的、嚐到的,都是一個我、一個心,同一個心在輪迴中飄泊。他的同參道友說:「嘿!你不可以這麼說,佛陀沒有這麼講。」但是沙帝比丘仍堅持:「的確是這樣!在輪迴中飄泊輪轉的是同一個心。」我們有沒有這種想法呢?如果有的話就要被佛陀責罵了。同參道友無法說服他,於是報告佛陀,佛陀說:「好!你叫他過來。」沙帝比丘來到佛陀面前,佛陀說:「聽說你主張我教的法,是同一個心在輪迴中飄泊輪轉,是不是?」 在佛陀面前誰也不敢說謊,因為佛陀有他心通。沙帝比丘說:「是的。」 佛陀:「你說同一個心在輪迴中飄泊,這個心是什麼?」 沙帝比丘回道:「就是那個能夠表現、能夠感覺,而且能夠隨處承受一切善惡業報的東西。」 佛陀開始責罵他,並跟他講緣起。佛陀說:「心識有很多種,眼識、耳識、鼻識、身識、舌識等,我所說的種種的識,都是因緣和合而生的。沒有因緣和合,識不會生起。識的名稱,是依靠所生起的因緣而得到名。比如說眼識,當色塵撞擊到你的眼根,就生起眼識,不會叫耳識;聲音撞擊到耳根,就生起耳識;氣味撞擊到鼻根,就生起鼻識;味道撞擊到舌根,就生起舌識。所以識是從它生起的因緣而得名。色塵一旦消失,眼識就不生起了,所以當因緣消你看著電視時,眼識不可能跳到耳識,耳識聽到了;耳識跳到鼻識,鼻識聞到了;鼻識跳到舌識,舌識吃到了,沒有這樣的法。一切都是因緣和合之法,因緣在,果就存在;因緣滅,果就滅,不會從一處跳到另外一處。佛陀跟他解釋整個因緣法,以及促成眼識、鼻識、耳識生起之因。所以,心識並不是一個自我,沒有一個我,而是隨著因緣而生滅,隨著因緣而得名。將心定義為純粹只是識知的過程,純粹只是活動,是為了對治一般人所持的「我見」。
剎那生滅,從根塵相應,也就是識的生起
就開始進入了『心路過程』,ㄧ秒鐘有上億個心生起
所謂的心,只是一個『識知目標的過程』而已
而有學友把這些節點拆開,說這一點才是心,錯繆了
看《嗏啼經》就非常清楚明白了。
輪子不是汽車
雨刷也不是汽車
§ 心之定義 §
心,純粹是識知目標的過程,而非識知目標的「我」,並無一個自我或者造作者。我們很多時候會把心認為是我、我的,因為我們不能夠如實知見心的生滅。心的生滅相當迅速,一眨眼的時間就有數十億個心生滅,所以我們沒有辦法分辨其實心只是一串相續不斷的過程,而把它認為是一個我。看電視時,你同時用眼看也用耳聽,有時還一邊進食,比較好動的人,或許還會搖腳,這樣一共有多少個動作?眼睛看到、耳朵聽到、舌頭嚐到、腳搖晃,共有四個動作。你做動作時,一定認為是「我在看、我在聽、我在吃、我在搖腳」,那個「我見」是很強烈的存在。但實際上看到的是眼識。當色塵(顏色)撞擊到眼根的時候,眼識就會生起,這是因緣法。聲音撞擊到耳朵的時候,耳識就生起;食物的味道撞擊舌根的時候,舌識就會生起;身體在搖的時候,身識就會生起。此外,每一個都是生滅的。耳朵聽到,滅了之後,又再生起,聲音一直撞擊,耳識便持續生起,一直會聽到聲音。眼識與舌識亦同。這些都是因緣和合之法,並沒有一個「我」去看、聽、吃與搖腳。但是我們卻將之全當做是一個「我」,原因在於我們不能夠如實知見究竟法。心的生滅過於迅速,以至於我們把聽到的、看到的、吃到的、腳在動的,全當成是一個「我」,將之歸納認為是「我」在做。
《嗏啼經》
這個問題不只是現在人才有。在佛陀時代,中部(Majjhima Nikāya)有一個比丘叫沙帝(Sati),他跟同伴們說:「一直在輪迴中飄泊的是同一個心。」他認為聽到的、看到的、嚐到的,都是一個我、一個心,同一個心在輪迴中飄泊。他的同參道友說:「嘿!你不可以這麼說,佛陀沒有這麼講。」但是沙帝比丘仍堅持:「的確是這樣!在輪迴中飄泊輪轉的是同一個心。」我們有沒有這種想法呢?如果有的話就要被佛陀責罵了。同參道友無法說服他,於是報告佛陀,佛陀說:「好!你叫他過來。」沙帝比丘來到佛陀面前,佛陀說:「聽說你主張我教的法,是同一個心在輪迴中飄泊輪轉,是不是?」 在佛陀面前誰也不敢說謊,因為佛陀有他心通。沙帝比丘說:「是的。」 佛陀:「你說同一個心在輪迴中飄泊,這個心是什麼?」 沙帝比丘回道:「就是那個能夠表現、能夠感覺,而且能夠隨處承受一切善惡業報的東西。」 佛陀開始責罵他,並跟他講緣起。佛陀說:「心識有很多種,眼識、耳識、鼻識、身識、舌識等,我所說的種種的識,都是因緣和合而生的。沒有因緣和合,識不會生起。識的名稱,是依靠所生起的因緣而得到名。比如說眼識,當色塵撞擊到你的眼根,就生起眼識,不會叫耳識;聲音撞擊到耳根,就生起耳識;氣味撞擊到鼻根,就生起鼻識;味道撞擊到舌根,就生起舌識。所以識是從它生起的因緣而得名。色塵一旦消失,眼識就不生起了,所以當因緣消你看著電視時,眼識不可能跳到耳識,耳識聽到了;耳識跳到鼻識,鼻識聞到了;鼻識跳到舌識,舌識吃到了,沒有這樣的法。一切都是因緣和合之法,因緣在,果就存在;因緣滅,果就滅,不會從一處跳到另外一處。佛陀跟他解釋整個因緣法,以及促成眼識、鼻識、耳識生起之因。所以,心識並不是一個自我,沒有一個我,而是隨著因緣而生滅,隨著因緣而得名。將心定義為純粹只是識知的過程,純粹只是活動,是為了對治一般人所持的「我見」。
-
- 文章: 783
- 註冊時間: 週日 3月 28, 2021 9:47 pm
Re: 前六識是色法。不是心法
大開眼界學友,
學友的問題,癥結或許出於翻譯問題。
同樣的經文,因為白話翻譯、斷句標點的關係,會有不同的解讀,
以下提供另一種白話翻譯,請學友參考 :
整篇經文連貫起來,意思是 ~
1.當內眼處 (眼根)是正常運作的、而外部的色法映入眼簾,對應的眼識產生,而了知外部的色法;這樣的過程,歸納於色取蘊(色陰)。
這句話,並沒有絲毫把 "眼識" 當成色法的意思。
2. 當內意處 (意根) 也是正常運作,而法境映入意根,對應的意識產生,而了知外界的色法,這樣的過程,歸納於色取蘊(色陰)。
這句話,同理,也沒有絲毫把 "意識" 當成色法的意思。
言內色者何。所謂眼也。外者是色。若有眼識 彼名內色。
斷句標點 ~ 言內色者何。所謂眼也。外者是色。若有眼識彼,名內色。
1. 但凡有2種色法,一種在內 (內色)、一種在外 (外色)。
甚麼叫做內色呢? 就是所謂的 "眼根" ,而外界的色法則是 "外色";若眼根識別該外界色法,這眼根就稱為內色。
這句經文,也絲毫沒有把 "眼識" 視為色法的意思。
同理 : 耳內聲外。鼻內香外。舌內味外。身內觸外。意內法外。......也沒有把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看成色法的意思。
這樣解讀,應該就很清楚了 !
六識,不屬於色法 !
以上簡述
平安喜樂
學友的問題,癥結或許出於翻譯問題。
同樣的經文,因為白話翻譯、斷句標點的關係,會有不同的解讀,
以下提供另一種白話翻譯,請學友參考 :
翻譯 : (南北對讀)
中阿含經 卷七(30)》
內眼處及色。眼識知外色。是屬色陰。
內意處及法。意識知外色法。是屬色陰。
整篇經文連貫起來,意思是 ~
1.當內眼處 (眼根)是正常運作的、而外部的色法映入眼簾,對應的眼識產生,而了知外部的色法;這樣的過程,歸納於色取蘊(色陰)。
這句話,並沒有絲毫把 "眼識" 當成色法的意思。
2. 當內意處 (意根) 也是正常運作,而法境映入意根,對應的意識產生,而了知外界的色法,這樣的過程,歸納於色取蘊(色陰)。
這句話,同理,也沒有絲毫把 "意識" 當成色法的意思。
翻譯 :
《大寶積經》
凡有二種色。一者內。二者外。
言內色者何。所謂眼也。外者是色。若有眼識 彼名內色。
耳內聲外。鼻內香外。舌內味外。身內觸外。意內法外。..
言內色者何。所謂眼也。外者是色。若有眼識 彼名內色。
斷句標點 ~ 言內色者何。所謂眼也。外者是色。若有眼識彼,名內色。
1. 但凡有2種色法,一種在內 (內色)、一種在外 (外色)。
甚麼叫做內色呢? 就是所謂的 "眼根" ,而外界的色法則是 "外色";若眼根識別該外界色法,這眼根就稱為內色。
這句經文,也絲毫沒有把 "眼識" 視為色法的意思。
同理 : 耳內聲外。鼻內香外。舌內味外。身內觸外。意內法外。......也沒有把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看成色法的意思。
這樣解讀,應該就很清楚了 !
六識,不屬於色法 !
以上簡述
平安喜樂
-
- 文章: 3685
- 註冊時間: 週日 12月 26, 2021 11:15 am
Re: 前六識是色法。不是心法
的確如此漫步的犀牛 寫: ↑週日 1月 09, 2022 12:43 pm 大開眼界學友,
學友的問題,癥結或許出於翻譯問題。
同樣的經文,因為白話翻譯、斷句標點的關係,會有不同的解讀,
以下提供另一種白話翻譯,請學友參考 :
翻譯 : (南北對讀)
中阿含經 卷七(30)》
內眼處及色。眼識知外色。是屬色陰。
內意處及法。意識知外色法。是屬色陰。
整篇經文連貫起來,意思是 ~
1.當內眼處 (眼根)是正常運作的、而外部的色法映入眼簾,對應的眼識產生,而了知外部的色法;這樣的過程,歸納於色取蘊(色陰)。
這句話,並沒有絲毫把 "眼識" 當成色法的意思。
2. 當內意處 (意根) 也是正常運作,而法境映入意根,對應的意識產生,而了知外界的色法,這樣的過程,歸納於色取蘊(色陰)。
這句話,同理,也沒有絲毫把 "意識" 當成色法的意思。
翻譯 :
《大寶積經》
凡有二種色。一者內。二者外。
言內色者何。所謂眼也。外者是色。若有眼識 彼名內色。
耳內聲外。鼻內香外。舌內味外。身內觸外。意內法外。..
言內色者何。所謂眼也。外者是色。若有眼識 彼名內色。
斷句標點 ~ 言內色者何。所謂眼也。外者是色。若有眼識彼,名內色。
1. 但凡有2種色法,一種在內 (內色)、一種在外 (外色)。
甚麼叫做內色呢? 就是所謂的 "眼根" ,而外界的色法則是 "外色";若眼根識別該外界色法,這眼根就稱為內色。
這句經文,也絲毫沒有把 "眼識" 視為色法的意思。
同理 : 耳內聲外。鼻內香外。舌內味外。身內觸外。意內法外。......也沒有把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看成色法的意思。
這樣解讀,應該就很清楚了 !
六識,不屬於色法 !
以上簡述
平安喜樂
這些經文並不難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