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我們開了智慧,明白了這個身體 根本沒有,根本是虛假的,完全是由於我們妄念 造作取境而有。
那麼,連身體都沒有了,哪里還有生老病死呢?
我們如果知道 身體只是暫時住的房子,並不是主人公,主人公是我們的真如佛性,那麼我們就不會 執著這個身體,從而把它看得太寶貴了;
也不會欲望無窮、不斷高漲,要這個、求那個,沒完沒了、永無止境。
我們生活 在這個世間,也就一切隨緣了。
因為一切都是虛妄,了不可得。何況對衣食住行 等生活條件的需求,也都是人的習氣,是長期養成的習慣,並不是非如此不可。
比如:住慣了花園洋房的人,一旦去住茅棚,他就不習慣了。
但是常住茅棚的人,他覺得蠻好,也沒覺得不舒服。
所以這是個習慣問題。
我們學佛 就要明白這個根本,一切都是自性的作用。
「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一切都是我的心所造作。
識得這個根本之後,一切放下,把這個心空掉,一切都隨緣,能上能下,那就自在了。
所以說,學佛就是 要斷除這些集因,能做到,就不會招感苦果了。
公案很難懂
-
- 文章: 5219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無智亦無得。
無智,就是無般若之智可證。無得,就是無佛可成,無菩提果可得。佛這樣說,是為了破菩薩的法執。
菩薩修六度萬行諸法,以布施度慳貪(即吝嗇),以持戒度污染,以忍辱度嗔恚(即光火),以精進度懈怠,以禪定度散亂,以智慧度愚癡。由於修此諸法的緣故,就執牢了這些法,認為有法可修,有般若智可得,有眾生可度,有佛可成。
心中不免具有 此六波羅蜜的形象,執有之心未忘於懷,故而有法執,有微細的法見,心不空淨,就不能得到究竟涅槃。
佛說「無智亦無得」,以此明示菩薩,六度的智慧 也不是究竟智慧,由此所得之果 也不是究竟佛果。
僧問大珠慧海和尚:「如何是生死業?」
大珠曰:「求大涅槃是生死業,捨垢取淨是生死業,有得有證是生死業,不脫對治門是生死業。」
這就是《彌陀經》上說的「見濁」,即污染,把行人染糊塗了。
本來求大涅槃 是要解脫成佛的,但因見地不正,而生取捨心故,反而成生死業了,豈不可惜乎?
況且有智無智 都是幻心作用,同是性空,俱是假名。
本無一法可得,強分為二,豈不愚癡?
昔日世尊得燃燈佛授記,成無上菩提。
但世尊並不取以為聖,因為世尊知道,一切性空無實,無有少法可得,不過假名為菩提而已。
所以,菩薩必須到「法無我」的時候,才算罣礙淨盡。
因此之故,諸法空相中,以空一切法為法體。
六度法以及前面所講的十八界、十二因緣、四諦法以及諸法之總——五蘊法 皆是鏡光中的影子,了不可得,故稱之為「無」,或「空」。
這個空,非頑空,非斷滅空,而是妙有真空。
猶如鏡光,一切影子 都依鏡光而成,但卻不可執鏡光為實有。
這也就是說,在真空實相中,雖行六度 而無行六度之見,一法也不執。
不執著有六度可行,就是無智;無得果之心、無佛可成,就是無得。
由此大徹大悟,方為五住煩惱斷盡,二種生死永亡。
無智,就是無般若之智可證。無得,就是無佛可成,無菩提果可得。佛這樣說,是為了破菩薩的法執。
菩薩修六度萬行諸法,以布施度慳貪(即吝嗇),以持戒度污染,以忍辱度嗔恚(即光火),以精進度懈怠,以禪定度散亂,以智慧度愚癡。由於修此諸法的緣故,就執牢了這些法,認為有法可修,有般若智可得,有眾生可度,有佛可成。
心中不免具有 此六波羅蜜的形象,執有之心未忘於懷,故而有法執,有微細的法見,心不空淨,就不能得到究竟涅槃。
佛說「無智亦無得」,以此明示菩薩,六度的智慧 也不是究竟智慧,由此所得之果 也不是究竟佛果。
僧問大珠慧海和尚:「如何是生死業?」
大珠曰:「求大涅槃是生死業,捨垢取淨是生死業,有得有證是生死業,不脫對治門是生死業。」
這就是《彌陀經》上說的「見濁」,即污染,把行人染糊塗了。
本來求大涅槃 是要解脫成佛的,但因見地不正,而生取捨心故,反而成生死業了,豈不可惜乎?
況且有智無智 都是幻心作用,同是性空,俱是假名。
本無一法可得,強分為二,豈不愚癡?
昔日世尊得燃燈佛授記,成無上菩提。
但世尊並不取以為聖,因為世尊知道,一切性空無實,無有少法可得,不過假名為菩提而已。
所以,菩薩必須到「法無我」的時候,才算罣礙淨盡。
因此之故,諸法空相中,以空一切法為法體。
六度法以及前面所講的十八界、十二因緣、四諦法以及諸法之總——五蘊法 皆是鏡光中的影子,了不可得,故稱之為「無」,或「空」。
這個空,非頑空,非斷滅空,而是妙有真空。
猶如鏡光,一切影子 都依鏡光而成,但卻不可執鏡光為實有。
這也就是說,在真空實相中,雖行六度 而無行六度之見,一法也不執。
不執著有六度可行,就是無智;無得果之心、無佛可成,就是無得。
由此大徹大悟,方為五住煩惱斷盡,二種生死永亡。
-
- 文章: 5219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野狐禪(聖嚴法師《禪語100》)
問:
百丈懷海禪師說法時,常有一位老人去聽法,有一天百丈問老人是誰,老人說他以前也是修行人,曾有人問他:「大修行者也會落於因果嗎?」他答說:「不落因果。」結果竟因這句話而以野狐之身輪迴生死五百次。現在這位野狐化身的老人就請百丈為他說法,老人問百丈:「大修行者也會落於因果嗎?」百丈回答:「不昧因果。」老人聽了這句話就從畜生道解脫了。一字之差或一個觀念的錯誤,會讓人誤入歧途,難以翻身,實在可怕。請師父開示。
答:
我們常聽到有人談禪、有人教禪、有人引證禪境,但也聽到他們相互批評是野狐禪。只要我們真正了解野狐禪的公案,也許就清楚誰是野狐禪誰不是了。如果不用功,也沒有親自的、確實的體驗,卻走捷徑、抄近路、取便宜而沾沾自喜,認為自己已經得到禪的悟境或禪的心要,都可能跟野狐禪分不了家。也就是說,如果不講究先付出才有收穫的因果,就是野狐禪。因果可以用兩種方式來說,一種是邪因得邪果,正因得正果。如果是邪因,因為因地不正,果地一定也會遭殃。比如說,要斷除我執 才能真正悟入禪境,如果心有企圖,跟貪欲、名利或憤怒、怨恨、驕傲、嫉妒等心念相應 而努力修行,雖然修的是禪法,但因因地不正,即使也講因果,亦是野狐禪。如果為求神通、為求感應、為求神秘經驗、為求現生的福利而修禪法,也是野狐禪。這些是邪因邪果的野狐禪。另一種因果的說法 是無因而求果 或是不相信有因果,這也是野狐禪。所謂無因而求果,是有人認為禪是頓悟的法門,最好不要修行戒定慧,也不要修六度法門,乃至人間的倫理道德 也可以擱在一旁,希望用禪的觀念和方法頓悟成佛。這些人也許會有一些心理上的反應 和精神上的體驗,卻也是野狐禪的一種。不相信有因果,就跟百丈所見到的那位老人一樣:自己還是凡夫,就否定有因果的現象和法則,即使再怎麼修行,還是落入畜生道而不得解脫。這在禪宗是如此,在一般人亦是如此。人應該走正道,不要投機取巧 而走旁門偏道,否則即使獲得一時的僥倖,但落入魔境而不自知,苦頭在後,長久不能翻身。
(聖嚴法師《禪語100》)
問:
百丈懷海禪師說法時,常有一位老人去聽法,有一天百丈問老人是誰,老人說他以前也是修行人,曾有人問他:「大修行者也會落於因果嗎?」他答說:「不落因果。」結果竟因這句話而以野狐之身輪迴生死五百次。現在這位野狐化身的老人就請百丈為他說法,老人問百丈:「大修行者也會落於因果嗎?」百丈回答:「不昧因果。」老人聽了這句話就從畜生道解脫了。一字之差或一個觀念的錯誤,會讓人誤入歧途,難以翻身,實在可怕。請師父開示。
答:
我們常聽到有人談禪、有人教禪、有人引證禪境,但也聽到他們相互批評是野狐禪。只要我們真正了解野狐禪的公案,也許就清楚誰是野狐禪誰不是了。如果不用功,也沒有親自的、確實的體驗,卻走捷徑、抄近路、取便宜而沾沾自喜,認為自己已經得到禪的悟境或禪的心要,都可能跟野狐禪分不了家。也就是說,如果不講究先付出才有收穫的因果,就是野狐禪。因果可以用兩種方式來說,一種是邪因得邪果,正因得正果。如果是邪因,因為因地不正,果地一定也會遭殃。比如說,要斷除我執 才能真正悟入禪境,如果心有企圖,跟貪欲、名利或憤怒、怨恨、驕傲、嫉妒等心念相應 而努力修行,雖然修的是禪法,但因因地不正,即使也講因果,亦是野狐禪。如果為求神通、為求感應、為求神秘經驗、為求現生的福利而修禪法,也是野狐禪。這些是邪因邪果的野狐禪。另一種因果的說法 是無因而求果 或是不相信有因果,這也是野狐禪。所謂無因而求果,是有人認為禪是頓悟的法門,最好不要修行戒定慧,也不要修六度法門,乃至人間的倫理道德 也可以擱在一旁,希望用禪的觀念和方法頓悟成佛。這些人也許會有一些心理上的反應 和精神上的體驗,卻也是野狐禪的一種。不相信有因果,就跟百丈所見到的那位老人一樣:自己還是凡夫,就否定有因果的現象和法則,即使再怎麼修行,還是落入畜生道而不得解脫。這在禪宗是如此,在一般人亦是如此。人應該走正道,不要投機取巧 而走旁門偏道,否則即使獲得一時的僥倖,但落入魔境而不自知,苦頭在後,長久不能翻身。
(聖嚴法師《禪語100》)
-
- 文章: 5219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野狐禪(星雲禪話《沒時間老》)
百丈懷海禪師是馬祖道一禪師的嗣人,“馬祖創叢林,百丈立清規”,可見他對禪門的貢獻。
一日,百丈禪師說法圓滿,大眾皆已退去,獨有一老者逗留未去,禪師問道:
“前面站立的是什麼人?”
老者答道:“我並不是人,實在是一隻野狐,過去古佛時,曾在此百丈山修行,後因一位學僧問道:'大修行人還落因果也無?'我回答說:'不落因果!'因此一答語,我五百世墮在狐身,今請禪師代一轉語,希望能脫野狐之身!”
百丈禪師聽後,慈悲地說道:“請問!”
老者合掌問道:“大修行人還落因果也無?”
百丈禪師答道:“不昧因果!”
老者於言下大悟,作禮告辭後,第二天百丈禪師領導寺中大眾 到後山石岩之下洞內,以杖挑出一野狐死屍,禪師囑依亡僧之禮火葬。
這是一則有名的公案,只為了回答學僧說一句“不落因果”,為什麼五百世墮入狐身?
百丈禪師為其轉說一句“不昧因果”為什麼能脫去 五百世狐身之苦?
其間一字之差,實有天壤之別。
問:“大修行的人 還落因果也無?”
答曰:“不落因果。”此即指有修行的人 不受因果報應,這種隨便胡亂的指點,
錯矣!差矣!因為任何人 都逃不出因果報應之外。
百丈禪師的“不昧因果”,實乃至理名言,因為任何修行悟道的人,都要“不昧因果”。故無門禪師曾有頌云:
“不落不昧,兩採一賽;
不昧不落,千錯萬錯!”
(星雲禪話《沒時間老》)
百丈懷海禪師是馬祖道一禪師的嗣人,“馬祖創叢林,百丈立清規”,可見他對禪門的貢獻。
一日,百丈禪師說法圓滿,大眾皆已退去,獨有一老者逗留未去,禪師問道:
“前面站立的是什麼人?”
老者答道:“我並不是人,實在是一隻野狐,過去古佛時,曾在此百丈山修行,後因一位學僧問道:'大修行人還落因果也無?'我回答說:'不落因果!'因此一答語,我五百世墮在狐身,今請禪師代一轉語,希望能脫野狐之身!”
百丈禪師聽後,慈悲地說道:“請問!”
老者合掌問道:“大修行人還落因果也無?”
百丈禪師答道:“不昧因果!”
老者於言下大悟,作禮告辭後,第二天百丈禪師領導寺中大眾 到後山石岩之下洞內,以杖挑出一野狐死屍,禪師囑依亡僧之禮火葬。
這是一則有名的公案,只為了回答學僧說一句“不落因果”,為什麼五百世墮入狐身?
百丈禪師為其轉說一句“不昧因果”為什麼能脫去 五百世狐身之苦?
其間一字之差,實有天壤之別。
問:“大修行的人 還落因果也無?”
答曰:“不落因果。”此即指有修行的人 不受因果報應,這種隨便胡亂的指點,
錯矣!差矣!因為任何人 都逃不出因果報應之外。
百丈禪師的“不昧因果”,實乃至理名言,因為任何修行悟道的人,都要“不昧因果”。故無門禪師曾有頌云:
“不落不昧,兩採一賽;
不昧不落,千錯萬錯!”
(星雲禪話《沒時間老》)
-
- 文章: 5219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一指禪(長清僧《參公案》)
長清師:很多人習禪,用的是理解,而不是用全部的身心 去感悟和體驗!
“哇!我終於理解了 道無處不在,一切本來清淨。道在屎尿,為證明一下我的見地出格,老子今天就要在這里拉一泡屎!龍樹菩薩說,淫怒嗔癡皆是道,我理解了,老子就要去行淫,你不敢比了吧,說明你還不如我!”悲哉!如此修禪,貽害無窮,下地獄如箭射!
開示悟入,同佛知見。“知”與“見”,其意云何?“知”者,正確理解,知道明白;“見”者,實證實悟,親自見到。舉例,我們說電影院裡 有很多座位,聽者一听就知道 並且也相信確實有很多座位,這就是知。但這種知同親自進到電影院 看見有很多座位是大不一樣的!
俱祗禪師遇到有人問西來意,唯舉一指以答之。叢林目之為“一指禪”。小童子見了,也模仿禪師的樣子舉一指而對他人。咦,都是豎起一指,小童子與俱祗大師有什麼分別?
今天下禪人應被削去手指者多矣!
(長清僧《參公案》之四一)
長清師:很多人習禪,用的是理解,而不是用全部的身心 去感悟和體驗!
“哇!我終於理解了 道無處不在,一切本來清淨。道在屎尿,為證明一下我的見地出格,老子今天就要在這里拉一泡屎!龍樹菩薩說,淫怒嗔癡皆是道,我理解了,老子就要去行淫,你不敢比了吧,說明你還不如我!”悲哉!如此修禪,貽害無窮,下地獄如箭射!
開示悟入,同佛知見。“知”與“見”,其意云何?“知”者,正確理解,知道明白;“見”者,實證實悟,親自見到。舉例,我們說電影院裡 有很多座位,聽者一听就知道 並且也相信確實有很多座位,這就是知。但這種知同親自進到電影院 看見有很多座位是大不一樣的!
俱祗禪師遇到有人問西來意,唯舉一指以答之。叢林目之為“一指禪”。小童子見了,也模仿禪師的樣子舉一指而對他人。咦,都是豎起一指,小童子與俱祗大師有什麼分別?
今天下禪人應被削去手指者多矣!
(長清僧《參公案》之四一)
-
- 文章: 5219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一指禪(星雲法師《大機大用》)
金華俱胝禪師的道場裡,有一天,時近黃昏,天上下著毛毛細雨,一位名叫實際的比丘尼來到庵里,她不經通報,也不脫笠,迳自進入禪堂,持著錫杖,繞俱胝禪師禪座三匝,道:“你說得有道理,我就脫下斗笠。”
她一連問了三次,俱胝禪師一時不知所以,連一句話也答不出。實際比丘尼生了氣,便拂袖欲去,俱胝禪師只覺慚愧,就禮貌地說道:“天色已暗,且留一宿吧!”
實際比丘尼停下腳步道:“你說得有理,我就留下來。”
俱胝禪師仍不知該如何回答,才是說得有理。
後來,天龍禪師光臨到此,俱胝禪師就把實際比丘尼問話的經過 來請示天龍禪師。天龍禪師豎起了一根指頭開示他,俱胝當下大悟。
從此以後,俱胝禪師凡是遇到有人請示 佛法禪道,他便豎起一根指頭,學者都能因此有所契悟,因此“俱胝一指”,相當有名。
在俱胝禪師座下,有個沙彌也學老師的樣子,凡是求道者,只要俱胝禪師不在,也不管人家問他的是什麼,他也學著師父豎起一根指頭。有一天,俱胝就將沙彌叫到法堂,問道:“你也懂得佛法?”
沙彌道:“懂得!”
俱胝禪師道:“如何是佛?”
沙彌很自然的 又豎起一根指頭,俱胝禪師便拿起剪刀 將沙彌的手指剪斷,沙彌痛得大聲怪叫,俱胝禪師就喝道:“你再說明一下,如何是佛?”
沙彌自然地 想再舉起一指,猛然不見指頭,當下大悟。
“你說得有道理,我就脫下笠帽”,其實,真理並非可說,若有言語,皆非真理。
俱胝的無言,不是不說,只是想說 而不知如何說。
一有思想分別,則離禪更遠。
當然能夠對機一說,相似一說,或能溝通彼此。
即天龍禪師豎出一指,俱胝禪師方知真理是一,此外無二亦無三。
從此以一指 傳授學人。沙彌依樣葫蘆,妄豎一指,使禪落於無知的形相,而俱胝禪師的一剪,
剪斷他的形相,有形到無形,從有相到無相,以此會歸於禪心,因此沙彌也能契入了。
(星雲法師《大機大用》)
金華俱胝禪師的道場裡,有一天,時近黃昏,天上下著毛毛細雨,一位名叫實際的比丘尼來到庵里,她不經通報,也不脫笠,迳自進入禪堂,持著錫杖,繞俱胝禪師禪座三匝,道:“你說得有道理,我就脫下斗笠。”
她一連問了三次,俱胝禪師一時不知所以,連一句話也答不出。實際比丘尼生了氣,便拂袖欲去,俱胝禪師只覺慚愧,就禮貌地說道:“天色已暗,且留一宿吧!”
實際比丘尼停下腳步道:“你說得有理,我就留下來。”
俱胝禪師仍不知該如何回答,才是說得有理。
後來,天龍禪師光臨到此,俱胝禪師就把實際比丘尼問話的經過 來請示天龍禪師。天龍禪師豎起了一根指頭開示他,俱胝當下大悟。
從此以後,俱胝禪師凡是遇到有人請示 佛法禪道,他便豎起一根指頭,學者都能因此有所契悟,因此“俱胝一指”,相當有名。
在俱胝禪師座下,有個沙彌也學老師的樣子,凡是求道者,只要俱胝禪師不在,也不管人家問他的是什麼,他也學著師父豎起一根指頭。有一天,俱胝就將沙彌叫到法堂,問道:“你也懂得佛法?”
沙彌道:“懂得!”
俱胝禪師道:“如何是佛?”
沙彌很自然的 又豎起一根指頭,俱胝禪師便拿起剪刀 將沙彌的手指剪斷,沙彌痛得大聲怪叫,俱胝禪師就喝道:“你再說明一下,如何是佛?”
沙彌自然地 想再舉起一指,猛然不見指頭,當下大悟。
“你說得有道理,我就脫下笠帽”,其實,真理並非可說,若有言語,皆非真理。
俱胝的無言,不是不說,只是想說 而不知如何說。
一有思想分別,則離禪更遠。
當然能夠對機一說,相似一說,或能溝通彼此。
即天龍禪師豎出一指,俱胝禪師方知真理是一,此外無二亦無三。
從此以一指 傳授學人。沙彌依樣葫蘆,妄豎一指,使禪落於無知的形相,而俱胝禪師的一剪,
剪斷他的形相,有形到無形,從有相到無相,以此會歸於禪心,因此沙彌也能契入了。
(星雲法師《大機大用》)
-
- 文章: 5219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天龍一指禪(馮學成《明月藏鷺· 六、頌古聯珠》)
金華俱胝和尚,初住庵時,有尼頂笠攜錫,繞師三匝,曰:“道得即下笠子。”如是三問,師皆無對,尼便去。師曰:“日勢稍晚,何不且住?”尼曰:“道得即住。”師又無對。尼去後,師歎曰:“我雖處丈夫之形,而無丈夫之器,不如棄庵往諸方尋善知識去。”其夜山神告曰:“不須離此,將有肉身菩薩來為說法。”逾旬,果天龍和尚到,師迎禮,具陳前事,龍豎一指示之,師大悟。自此凡學者參問,師惟舉一指,無別提唱。將順世,謂眾曰:“吾得天龍一指頭禪,一生用不盡。”言訖示滅。
提示:這是一個既優美,又難解的故事,千多年來,一直是叢林佳話。古德云:“不是菩薩不坐山,沒有開悟不閉關。”住庵,即在深山無人之處 結一草庵而住,兼坐山閉關兩大功能。這位俱胝和尚,尚未開悟便住庵,先就犯了大忌,無怪面對那個尼姑,竟無言可對。當然,後來他在天龍和尚那裡 因“一指”而悟,但“豎指頭”仍然是無言,裡面有什麼差別呢?差別是明顯的,悟前心裡茫然,悟後心裡透亮,雖同為無言,而給人的氣象不同。
唐五代時,禪僧們常有一些古怪動作或言語,令那些佛學大師不知所措,此即為一例,下面看有關偈頌。
對揚深愛老俱胝,宇宙空來更有誰?
曾向滄溟下浮木,夜濤相共接盲龜。
宋·雪竇重顯
品析:佛經中有一則寓言故事,大海中有一隻盲龜,掙扎漂泊不知有多少年了,累得快死時,忽然撞著漂來的一段浮木,木頭中央恰恰有一個孔,剛好讓這盲龜爬上來,並得救了。佛經於是說,人身難得啊,中土(文化昌榮之邦)難生啊!佛法難遇啊!如這個盲龜一樣,所以要珍惜人生,修行佛法。依據這樣的故事,據說武則天作了一首《開經偈》,也就是在誦讀佛經之前,必須誠心誠意地 先讀這首偈子: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武則天的這首《開經偈》,可以說是對雪竇重顯禪師偈子的最好註腳。“宇宙空來更有誰?”茫茫宇宙尚且為空,那麼佛法、人生、人心、豎一個指頭、一切一切的意義 不都是那麼嗎?這則公案是如此的喜劇,無怪後來禪師們都有“對揚深愛老俱胝”的感覺。千人來問,萬人來朝,坐在蒲團上,默默豎起一根指頭……
問答機關豈易酬,無錢難作好風流。
心中有事說不得,只得忙忙豎指頭。
宋·佛國唯白
品析:這首偈頌極有風趣,輕鬆地表達“天龍一指禪”公案的秘旨。什麼是佛?什麼是禪?還有菩提、第一義、道,等等,千經萬論也說不清、道不盡,在問難中 又怎麼可以盡其意呢?所以是“問答機關豈易酬”。
“人不風流只為貧”,風流,而且要風流好,成為好風流,錢是多多益善的,無錢則寸步難行了——知識也是一樣。
但禪宗是“減法”,講的是“損之又損”,不像其他教派 需要在法上多多益善,使用“加法”。“不立文字”、“直指人心”,那麼一個指頭 就足夠了,因為,這的確是“心中有事說不出”的啊! “只得忙忙豎指頭”,將這個情景拍成一集動畫片,效果一定很特別。
佳人睡起懶梳頭,把得金釵插便休。
大抵還她肌骨好,不塗紅粉也風流。
宋·報恩演
品析:現在一些追星族,看見明星們的風采,常常追相效仿。不知明星們 多是“天生麗質”,自己反成了“東施效顰”了。真正的美人,是“濃妝淡抹總相宜”的。
禪宗也是如此,明心見性以後,一切都不過“如此”而已,無須在理論上、語言上再加修飾了。所以豎個指頭也好、棒也好、喝也好,都屬“不塗紅粉也風流”一類,因為自己絕對相信 自己是“肌骨好”的。由於這種自信,禪宗到了宋代,相當多的禪師 愛用艷情詩來表達禪意,從而使之在傳統的山水詩、田園詩的清冷中,透出了一股溫馨的生活氣息,別有一派生機。
俱胝老子指頭禪,二十年來用不殘。
信有道人方外術,了無俗物眼前看。
所得甚簡,施設甚寬,大千剎海飲毫端。
麟龍無限落誰手,珍重任公把釣竿。
宋·天童正覺
品析:前一段時期 國內流行的“氣功”、“特異功能”,使許多人迷惑不解。當然,這在中國,歷來是古已有之,統被稱為“方外術”。從先秦燕齊方士到蜀楚巫祝,都給人們 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對於方術,中國歷來毀譽不一,佛教中也常談神通妙用,但禪宗看來,這一切都如夢如幻,還不如這個天龍的“一指禪”。因為方術畢竟是“俗物”,弄神弄鬼,譁眾取寵。“信有道人方外術,了無俗物眼前看”,佛教最終極的真理,既用不著那種種繁瑣的理論來證明,也無須用方士們的神通來證明,這些對佛禪來說,都是畫蛇添足了。“空”,還有什麼可說的、可表演的呢?
所以,明白了這層道理,就會感到“所得甚簡”——一點也不復雜,豎個指頭 都是多餘之事了。“施設甚寬”——人間萬事萬物,無不從此中流出,沒有半點阻礙,如同可以把大千世界的海水 放進毫毛尖那樣大的酒杯中不值一飲那樣。
有了這樣的境界和氣概,如同莊子所描寫的那位任公一樣,用九頭大公牛作餌,在東海中獨釣“麟龍”了。有關“天龍一指禪”公案的偈頌,下面再舉兩首:
席簾蓬戶在門頭,誰謂村居院落幽。
雨散雲收山岳露,珊瑚枝上掛金鉤。
宋·慧照預
俱胝一指頭,吃飯飽方休。
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楊州。
宋·大慧宗杲
(馮學成《明月藏鷺·六、《頌古聯珠》選析》)
金華俱胝和尚,初住庵時,有尼頂笠攜錫,繞師三匝,曰:“道得即下笠子。”如是三問,師皆無對,尼便去。師曰:“日勢稍晚,何不且住?”尼曰:“道得即住。”師又無對。尼去後,師歎曰:“我雖處丈夫之形,而無丈夫之器,不如棄庵往諸方尋善知識去。”其夜山神告曰:“不須離此,將有肉身菩薩來為說法。”逾旬,果天龍和尚到,師迎禮,具陳前事,龍豎一指示之,師大悟。自此凡學者參問,師惟舉一指,無別提唱。將順世,謂眾曰:“吾得天龍一指頭禪,一生用不盡。”言訖示滅。
提示:這是一個既優美,又難解的故事,千多年來,一直是叢林佳話。古德云:“不是菩薩不坐山,沒有開悟不閉關。”住庵,即在深山無人之處 結一草庵而住,兼坐山閉關兩大功能。這位俱胝和尚,尚未開悟便住庵,先就犯了大忌,無怪面對那個尼姑,竟無言可對。當然,後來他在天龍和尚那裡 因“一指”而悟,但“豎指頭”仍然是無言,裡面有什麼差別呢?差別是明顯的,悟前心裡茫然,悟後心裡透亮,雖同為無言,而給人的氣象不同。
唐五代時,禪僧們常有一些古怪動作或言語,令那些佛學大師不知所措,此即為一例,下面看有關偈頌。
對揚深愛老俱胝,宇宙空來更有誰?
曾向滄溟下浮木,夜濤相共接盲龜。
宋·雪竇重顯
品析:佛經中有一則寓言故事,大海中有一隻盲龜,掙扎漂泊不知有多少年了,累得快死時,忽然撞著漂來的一段浮木,木頭中央恰恰有一個孔,剛好讓這盲龜爬上來,並得救了。佛經於是說,人身難得啊,中土(文化昌榮之邦)難生啊!佛法難遇啊!如這個盲龜一樣,所以要珍惜人生,修行佛法。依據這樣的故事,據說武則天作了一首《開經偈》,也就是在誦讀佛經之前,必須誠心誠意地 先讀這首偈子: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武則天的這首《開經偈》,可以說是對雪竇重顯禪師偈子的最好註腳。“宇宙空來更有誰?”茫茫宇宙尚且為空,那麼佛法、人生、人心、豎一個指頭、一切一切的意義 不都是那麼嗎?這則公案是如此的喜劇,無怪後來禪師們都有“對揚深愛老俱胝”的感覺。千人來問,萬人來朝,坐在蒲團上,默默豎起一根指頭……
問答機關豈易酬,無錢難作好風流。
心中有事說不得,只得忙忙豎指頭。
宋·佛國唯白
品析:這首偈頌極有風趣,輕鬆地表達“天龍一指禪”公案的秘旨。什麼是佛?什麼是禪?還有菩提、第一義、道,等等,千經萬論也說不清、道不盡,在問難中 又怎麼可以盡其意呢?所以是“問答機關豈易酬”。
“人不風流只為貧”,風流,而且要風流好,成為好風流,錢是多多益善的,無錢則寸步難行了——知識也是一樣。
但禪宗是“減法”,講的是“損之又損”,不像其他教派 需要在法上多多益善,使用“加法”。“不立文字”、“直指人心”,那麼一個指頭 就足夠了,因為,這的確是“心中有事說不出”的啊! “只得忙忙豎指頭”,將這個情景拍成一集動畫片,效果一定很特別。
佳人睡起懶梳頭,把得金釵插便休。
大抵還她肌骨好,不塗紅粉也風流。
宋·報恩演
品析:現在一些追星族,看見明星們的風采,常常追相效仿。不知明星們 多是“天生麗質”,自己反成了“東施效顰”了。真正的美人,是“濃妝淡抹總相宜”的。
禪宗也是如此,明心見性以後,一切都不過“如此”而已,無須在理論上、語言上再加修飾了。所以豎個指頭也好、棒也好、喝也好,都屬“不塗紅粉也風流”一類,因為自己絕對相信 自己是“肌骨好”的。由於這種自信,禪宗到了宋代,相當多的禪師 愛用艷情詩來表達禪意,從而使之在傳統的山水詩、田園詩的清冷中,透出了一股溫馨的生活氣息,別有一派生機。
俱胝老子指頭禪,二十年來用不殘。
信有道人方外術,了無俗物眼前看。
所得甚簡,施設甚寬,大千剎海飲毫端。
麟龍無限落誰手,珍重任公把釣竿。
宋·天童正覺
品析:前一段時期 國內流行的“氣功”、“特異功能”,使許多人迷惑不解。當然,這在中國,歷來是古已有之,統被稱為“方外術”。從先秦燕齊方士到蜀楚巫祝,都給人們 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對於方術,中國歷來毀譽不一,佛教中也常談神通妙用,但禪宗看來,這一切都如夢如幻,還不如這個天龍的“一指禪”。因為方術畢竟是“俗物”,弄神弄鬼,譁眾取寵。“信有道人方外術,了無俗物眼前看”,佛教最終極的真理,既用不著那種種繁瑣的理論來證明,也無須用方士們的神通來證明,這些對佛禪來說,都是畫蛇添足了。“空”,還有什麼可說的、可表演的呢?
所以,明白了這層道理,就會感到“所得甚簡”——一點也不復雜,豎個指頭 都是多餘之事了。“施設甚寬”——人間萬事萬物,無不從此中流出,沒有半點阻礙,如同可以把大千世界的海水 放進毫毛尖那樣大的酒杯中不值一飲那樣。
有了這樣的境界和氣概,如同莊子所描寫的那位任公一樣,用九頭大公牛作餌,在東海中獨釣“麟龍”了。有關“天龍一指禪”公案的偈頌,下面再舉兩首:
席簾蓬戶在門頭,誰謂村居院落幽。
雨散雲收山岳露,珊瑚枝上掛金鉤。
宋·慧照預
俱胝一指頭,吃飯飽方休。
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楊州。
宋·大慧宗杲
(馮學成《明月藏鷺·六、《頌古聯珠》選析》)
-
- 文章: 5219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天龍一指禪(湛愚老人《心燈錄》卷四)
客問曰:“俱胝雲:'吾得天龍一指頭禪,一生用不盡。'何謂一指頭禪?”
曰:“一指猶云些些子,得此一生便用不盡。曹山說俱胝承當處鹵莽,只認得一機一境。
難道一機一境,擴而充之,不可以蓋覆大千麼?
俱胝雲。一生用不盡,可見在此一指上得,方能該全體大用,與臨濟黃檗 佛法無多子相同。
試問曹山,誰不是一機一境上悟去?睹明星而悟,不是一機一境麼?
但曹山意有所在,不是說俱胝鹵莽,恐後人執定一指不能盡徹,豈不鹵莽?”
客曰:“一指頭如何便是禪?”
曰:“幹屎橛且是佛,如何一指頭不是禪?”
客躍然而起曰:“弟子悟得天上天下無不是我。”
曰:“識得便休。”
(湛愚老人《心燈錄》卷四)
客問曰:“俱胝雲:'吾得天龍一指頭禪,一生用不盡。'何謂一指頭禪?”
曰:“一指猶云些些子,得此一生便用不盡。曹山說俱胝承當處鹵莽,只認得一機一境。
難道一機一境,擴而充之,不可以蓋覆大千麼?
俱胝雲。一生用不盡,可見在此一指上得,方能該全體大用,與臨濟黃檗 佛法無多子相同。
試問曹山,誰不是一機一境上悟去?睹明星而悟,不是一機一境麼?
但曹山意有所在,不是說俱胝鹵莽,恐後人執定一指不能盡徹,豈不鹵莽?”
客曰:“一指頭如何便是禪?”
曰:“幹屎橛且是佛,如何一指頭不是禪?”
客躍然而起曰:“弟子悟得天上天下無不是我。”
曰:“識得便休。”
(湛愚老人《心燈錄》卷四)
-
- 文章: 5219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只豎一指(白雲禪師《碧岩錄探討》)
舉:俱胝和尚凡有所問,只豎一指。
頌古:對揚深愛老俱胝,宇宙空來更有誰?曾向滄溟下浮木,夜濤相共接盲龜。
垂示:堆山積岳,撞牆磕壁,佇思停機,一場苦屈;或有漢出來掀翻大海,踢倒須彌,喝散白雲,打破虛空;直向一機一境,坐斷天下人舌頭,無爾近傍處;且道從上來,是什麼人曾恁麼?試舉看:
野老曰:
俱胝一指,雖然道出了太多消息,可是,指歸指,眾生歸眾生,消息歸消息,就像是浩海中一根浪木,它畢竟給與了人類 一些什麼?是救命物?是啟示物?抑或是養命物?海濤凶湧,微波蕩漾,而浮木仍歸是浮木,波起浪沉,若非有心人,有誰識得其間消息?!如日虧月盈,寒暑更替,若非有心人,有誰體取 其中意境?!
大德!姑蘇城外 響起的鐘聲,而聽聞的人,往往陶然於那份寒山古剎,超塵脫俗的幽靜裡;很少有人為之警,為之悟,為之積極!就像是眼前囚赴刑,為之嘆惜喟然以外,有幾人設想到:“他倘若,就是自己?”將會如何?如何?!或者是:“他為什麼這樣?”或疑,或思,或感,或覺;就像是俱胝和尚的“指”!大德!山高路遠,崎嶇坎坷,那豎起的一指,是橋?是梯?是拄杖?是繩索?
千句萬句,道什麼皆得,切忌說“是一指禪”!因為禪只是一個圓,什麼也沒有,什麼也不像。
肯麼?透得麼?兩目不投指,餘光攬內情,啟合隨君意,凝窺最傷神!
任它去,當面錯,生染著,拖屍禍!咂!豎指的是誰?俱胝、俱胝!
(白雲禪師《碧岩錄探討》)
舉:俱胝和尚凡有所問,只豎一指。
頌古:對揚深愛老俱胝,宇宙空來更有誰?曾向滄溟下浮木,夜濤相共接盲龜。
垂示:堆山積岳,撞牆磕壁,佇思停機,一場苦屈;或有漢出來掀翻大海,踢倒須彌,喝散白雲,打破虛空;直向一機一境,坐斷天下人舌頭,無爾近傍處;且道從上來,是什麼人曾恁麼?試舉看:
野老曰:
俱胝一指,雖然道出了太多消息,可是,指歸指,眾生歸眾生,消息歸消息,就像是浩海中一根浪木,它畢竟給與了人類 一些什麼?是救命物?是啟示物?抑或是養命物?海濤凶湧,微波蕩漾,而浮木仍歸是浮木,波起浪沉,若非有心人,有誰識得其間消息?!如日虧月盈,寒暑更替,若非有心人,有誰體取 其中意境?!
大德!姑蘇城外 響起的鐘聲,而聽聞的人,往往陶然於那份寒山古剎,超塵脫俗的幽靜裡;很少有人為之警,為之悟,為之積極!就像是眼前囚赴刑,為之嘆惜喟然以外,有幾人設想到:“他倘若,就是自己?”將會如何?如何?!或者是:“他為什麼這樣?”或疑,或思,或感,或覺;就像是俱胝和尚的“指”!大德!山高路遠,崎嶇坎坷,那豎起的一指,是橋?是梯?是拄杖?是繩索?
千句萬句,道什麼皆得,切忌說“是一指禪”!因為禪只是一個圓,什麼也沒有,什麼也不像。
肯麼?透得麼?兩目不投指,餘光攬內情,啟合隨君意,凝窺最傷神!
任它去,當面錯,生染著,拖屍禍!咂!豎指的是誰?俱胝、俱胝!
(白雲禪師《碧岩錄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