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次,大慧!未來世智者,當以離一異、俱不俱見相。我所通義,問無智者。彼即答言:『此非正問。』。謂色等常無常,為異不異,如是涅槃、諸行相所相、求那所求那造所造、見所見、塵及微塵、修與修者,如是比展轉相。如是等問,而言佛說無記止論。非彼癡人之所能知,謂聞慧不具故。如來.應供.等正覺,令彼離恐怖句故,說言無記,不為記說。又止外道見論故,而不為說。大慧!外道作如是說,謂:『命即是身。』如是等無記論。大慧!彼諸外道愚癡,於因作無記論,非我所說。大慧!我所說者,離攝所攝,妄想不生。云何止彼?大慧!若攝所攝計著者,不知自心現量,故止彼。大慧!如來.應供.等正覺,以四種記論為眾生說法。大慧!止記論者,我時時說,為根未熟,不為熟者。」(這一段經文在大乘入楞伽經裏面翻譯得比較明確。)
這一整段經文是在說明:世尊在教化眾生時,會採用各種不同的善巧方便,對同樣道理的描述,會有不同的說法,會根據眾生不同的「根器」而有不同的說法。
這裏所說的「根器」並不是指眾生的「聰明才智」,而是指眾生累世累劫以來所種下的「善根」。
在這裏有提到佛說的「無記」,「無記」就是不再繼續作說明的意思。佛說「無記」並不是說以下的東西,佛已經不知道了,而是為了要配合眾生的根器,不要一下子說太深太難,以至於使眾生無法接受而產生排斥,如果是這樣子的話,那就達不到世尊教化眾生的目的。
所以世尊會以「無記」作為回應,其意思是「不再繼續回答」的意思。另一方面,世尊有時候以「無記」作為回應,是為了要避免與外道作不必要的爭論。
原本經文:「復次,大慧!未來世智者,當以離一異、俱不俱見相。我所通義,問無智者。彼即答言:『此非正問。』」
「復次,大慧!未來(外道)世智者,當以(不能如實知)離一異、俱不俱見相(等等之真實意義)。(故)我所通義,問(外道)無智者。彼(外道無智)即答言:『此非正問。』」
這一段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接下來,大慧!我(世尊)所說之法皆是建立在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之上。
真如實性非一非異、非俱非不俱、非有非無、遠離一切諸相、遠離一切有無兩邊。然而真如實性實深不可測、不可思議,並不是那一些外道所具備的世俗之智所能夠了知通達的。
(復次,大慧!未來(外道)世智者,當以(不能如實知)離一異、俱不俱見相(等等之真實意義)。)
大慧!我(世尊)所親證的「真如實性」實深不可測、不可思議,如果把我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的種種甚深法義,其所具備的真實義到底是什麼的「問題」,把這個問題,拿去問那一些根本不具備真正智慧的諸外道,那一些愚癡的諸外道就會推托說:「你所問的問題,並不是正問」。並且拒絕正面回答你的問題。
((故)我所通義,問(外道)無智者。彼(外道無智)即答言:此非正問。)
注解:
「未來(外道)世智者,當以(不能如實知)離一異、俱不俱見相(等等真實意義)。」
經文中「未來世智者」其中的「世智」指的即是:那一些不具備真正智慧的諸外道修行人。
經文中的「當以(不能如實知)離一異、俱不俱見相(等等之真實意義)」指的即是:那些修行不如法的諸外道,不能夠如實知世尊所說的非一非異、非俱非不俱、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實意義。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那一些不具備真正智慧的諸外道修行人,根本沒有世尊所親證的「真如實性」概念,所以根本無法了解世尊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的種種諸法。
真如實性非一非異、非俱非不俱、遠離一切有無兩邊、遠離一切諸相。故曰「復次,大慧!未來(外道)世智者,當以(不能如實知)離一異、俱不俱見相(等等真實意義)」。
「(故)我所通義,問(外道)無智者。彼(外道無智)即答言:此非正問。」
經文中的「我所通義」其中的「我」指的即是世尊。
經文中的「我所通義」是指什麼意思呢?其所指的即是:世尊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的如來正法。
世尊所說之法皆是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若離開了真如實性而另有所說法,那就不是世尊所說之法。
佛性實深不可測、不可思議。世尊所說的第一義諦指的即是佛性(真如實性)。世尊所說的所有經典皆是以佛性作為核心。
佛性是世尊當年所親証的,佛性是的確存在的,我們大家一定要相信世尊所說的話。
然而所有一切的諸外道,他們根本不能夠通達、了知世尊所親證的「真如實性」,所以如果你向那一些修行不如法的諸外道,請教他們說:世尊所說的「如實之法」到底是「一」還是「異」,其所要表達的真實意義到底是什麼呢?
此時他們就會推拖說:「你所問的這個問題,是不恰當的問題,所以並不是正問」。
緊接著他們會藉口說:如果你把這一些類似的問題,拿去問世尊本人,世尊皆以「不予回答」(無記或是置答)做為處理,所以你所問的這些問題並不是正問。
那一些諸外道哪裏會知道世尊在教化眾生的時候,會根據眾生「根器」的不同,而有種種不同的「說法」,如果眾生的根器足夠,那麼世尊所說之法就會更加地深入。
所以有時候眾生向世尊請教問題的時候,世尊可能會以「不予回答」做為處理,但是世尊所作的「不予回答」,並不是說你所問的問題沒有答案,或是世尊本人不知道答案,而是因為眾生不具備足夠的「智慧」,所以沒有能力聽受世尊所說的甚深法義,所以世尊才會以「不予回答」來做為處理,這一些會在下面的經文中提到。
然而那一些愚癡的諸外道,卻不明白世尊為什麼會做出「不予回答」的真正意涵,而推拖說:你所問的問題,並不是正問,所以無法回答。
世尊所親證的佛性實深不可測、不可思議。唯有成就「無量功德」的諸佛如來才能夠親證佛性。
佛性無法用文字語言來描述,更無法用意識來體會,所有對於佛性的描述皆是屬於方便說、方便譬喻。
我們最常看到的佛性「方便說」例如:非一非異、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增不減、不淨不垢、遠離一切諸相等等,這一些全部都是佛性的方便說。
但是我們無法直接利用佛性的「方便說」,必須要將佛性的方便說加以引申之後,才能夠對我們眾生有實際的幫助。
佛性在境界中不可思議大功德力的「表現」,指的即是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無邊無量的種種「梵行」,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即謂之與佛性「相應」,唯有與佛性相應的清淨梵行,才能夠引領我們眾生走向究竟圓滿的解脫自在。
我們的「成就」必須建立在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之上,若違反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那最後將會是一場空夢。
行如是因,得如是果。唯有在境界中實踐梵行,才能夠積功累德,待得因緣具足、功德圓滿,自可得證、自可解脫、自可得大自在。用說的、用想的,那是完全沒有用的。
原本經文:「謂色等常無常,為異不異,如是涅槃、諸行相所相、求那所求那造所造、見所見、塵及微塵、修與修者,如是比展轉相,如是等問,而言佛說無記止論。非彼癡人之所能知,謂聞慧不具故。」
「謂色等常無常,為異不異,如是涅槃、諸行相所相、求那所求那造所造、見所見、塵及微塵、修與修者,如是比(此)展轉相,如是等(甚深之)問,而(彼外道妄)言佛說無記止論。(然我所說之第一義諦真如實性)非彼癡人之所能知,謂聞慧不具故。」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緊接著那一些不具備真正智慧的諸外道,他們會藉口說:如果你們向你們的佛世尊,請教有關於以下種種類似的問題,你們的佛世尊也都以「不予回答」(無記)做為處理。
例如:色法是常還是無常,是異還是非異;永生不滅的涅槃與生滅無常的有為之相,到底是一還是異;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相,到底是一還是異;造物主與造物主所創造的諸法萬物,到底是一還是異;能見與所見,到底是一還是異;塵與微塵,到底是一還是異;修與修者,到底是一還是異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你們的佛世尊,都以「不予回答」(無記)做為處理。
(謂色等常無常,為異不異?如是涅槃、諸行相所相、求那所求那造所造、見所見、塵及微塵、修與修者,如是比(此)展轉相,如是等(甚深之)問,而(彼外道妄)言佛說無記止論。)
大慧!如果有人向我(世尊)問法,我以「不予回答」(無記)作為回應,並不是我不知道答案,或是無法回答,而是「不再繼續回答」的意思。
因為我所說之法皆是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然而真如實性實深不可測、不可思議,並非是那些愚癡的諸外道所能夠聽受的,因為他們根本不具備足夠的智慧福德,所以無法聽受我所說的甚深法義,因此我才會以「不予回答」作為回應。
((然我所說之第一義諦真如實性)非彼癡人之所能知,謂聞慧不具故。)
注解:
世尊所說的第一義諦指的即是佛性。世尊所說的所有經典皆是以佛性作為核心。
為什麼佛性對於我們眾生會如此地重要呢?這是因為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其體性皆是佛性(真如實性)。
如果沒有「佛性」的存在,那麼就不會有任何境界以及境界中諸法萬物的存在,所以佛性對於所有一切的眾生而言,不管是有情的、無情的、有形的、無形的,皆有著密切、不可分的關係。
但是世尊所親證的「佛性」實在是深不可測、不可思議,唯有成就「無量功德」的諸佛如來才能夠真正地了知、通達佛性的真實義。
例如:如果有人向世尊問說:表現在境界中的「色法」是「一」還是「異」呢?如果沒有足夠智慧可以聽受甚深法義的眾生,世尊會以「不予回答」做為處理。
那麼表現在境界中的「色法」到底是「一」還是「異」呢?這個問題要分為體以及用兩種解釋。
體:
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其「體性」皆是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並且是同一體性、同一真如實性、同一佛性、無有任何的差別。故曰「一」。
用:
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其形態、性質各個不同。故曰「異」。
然而我們常常會看到「非一非異」這個名詞,「非一非異」這個名詞,事實上,就是代表著佛性的「方便說」。
佛性不生不滅、非一非不一、非異非不異。故方便曰「非一非異」。而並不是其表面文字上「一」或是「異」的意思。
綜合以上的解釋,所以這一句經文其所要表達的內涵即是:
如果你向不具備真正智慧的諸外道,請問那些諸外道說:什麼是非一非異等等的甚深法義之時,那些諸外道就會推托說:「你所問的這個問題,並不是正問」。
因為你們的佛世尊當被問到:「謂色等常無常,為異不異......。」等等這些問題的時候,你們的佛世尊也都以「不予回答」作為回應。
然而那些愚痴的諸外道,他們那裏會知道,世尊在教化眾生的時候,會根據眾生根器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回答,如果在時機不對的時候,世尊甚至不予回答,但並不是說世尊不知道這一些問題的答案。
事實上這些問題的答案,世尊在楞伽經裏面全部都回答過了。故曰「(然我所說之第一義諦真如實性)非彼癡人之所能知,謂聞慧不具故」。
原本經文:「如來.應供.等正覺,令彼離恐怖句故,說言無記,不為記說。又止外道見論故,而不為說。」
「如來.應供.等正覺,(欲)令彼離恐怖句故,(故暫時)說言無記,不為記說。又(為)止外道見論故,(故)而不為說。」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為什麼有時候眾生向佛世尊提問問題的時候,佛世尊會以「不予回答」來作為回應呢?在這裏有兩個理由。
第一個理由是:因為提問的眾生不具備足夠的根器以及智慧,所以佛世尊如果向他勉強演說甚深的法義,不僅眾生可能無法接受,甚至會產生排斥、恐懼的心理,近而遠離佛世尊的教誨,所以佛世尊才會以「不予回答」作為回應。
(如來.應供.等正覺,(欲)令彼離恐怖句故,(故暫時)說言無記,不為記說。)
第二個理由是:所有一切不具備正知正見的諸外道,他們常常會以各種稀奇古怪的問題,來為難佛世尊,佛世尊希望那些諸外道能夠停止這一些愚蠢的問題,所以佛世尊會以「不予回答」來作為回應,就是希望不要與外道作無謂的爭論。
(又(為)止外道見論故,(故)而不為說。)
注解:
「如來.應供.等正覺,(欲)令彼離恐怖句故,(故暫時)說言無記,不為記說。」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世尊會根據眾生所具備種種根器的不同,而有種種不同的說法,如果眾生所提的問題超過他所能了解的範圍之時,世尊有時候就會暫時以「不予回答」來作為回應,因為如果勉強回答他的問題,可能會讓他產生恐懼畏懼的心理,進而遠離佛世尊的教誨。
世尊所說的經典,其所表現的甚深法義,實在是深不可測、不可思議。
那麼我們眾生該如何修行,才能夠慢慢地體會到世尊所要表達的甚深法義是什麼意思呢?
只有一個辦法,而這個辦法是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用說的、用想的,那是完全沒有用的。
「又(為)止外道見論故,(故)而不為說。」
由於所有一切的諸外道,他們根本沒有世尊所說「佛性」的概念,所以他們所造作的種種立論,都是屬於落入有無兩邊,落入心意識思維妄想的「邪說邪見」,根本無法引領眾生走向究竟的圓滿解脫。
然而那些修行不如法的諸外道,又喜歡拿著這些「邪說邪見」,來問難、刁難世尊,世尊如果碰到這個問題,那麼世尊可能就會以「不予回答」作為回應。故曰「又(為)止外道見論故,(故)而不為說」。
世尊所說「無記」並不是真的「無記」。世尊在教化眾生的時候,都會善用各種的善巧方便,其最大的目的就是希望眾生能夠得到真實的利益。
所以在某一些方面還不適合對眾生說的時候,世尊就會以「不予回答」作為回應。
但那只是世尊暫時不說,而不是說世尊不知道,因為以避免所說的法義太過於深奧,而讓眾生無法接受,甚至產生了排斥。
另一方面是為了要防止與外道作爭論所以才會說「無記」。故曰「令彼離恐怖句故,說言無記,不為記說。又止外道見論故,而不為說」。
原本經文:「大慧!外道作如是說,謂:『命即是身。』如是等無記論。大慧!彼諸外道愚癡,於因,作無記論,非我所說。大慧!我所說者,離攝所攝,妄想不生。」
「大慧!外道(妄)作如是說,謂:『(作者所作之)命即是身。』如是等(邪說邪見外道作)無記論。大慧!彼諸外道愚癡,於(諸法之生)因,(妄)作無記論,(此是外道無記)非我所說(無記)。大慧!我所說者(皆是建立在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之上),(真如實性)離攝所攝,妄想不生。」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由於所有一切的諸外道不能夠通達、了知諸佛如來所親證的「真如實性」,以及諸佛如來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的因緣和合,所以他們所造作的種種立論,最後都會落入有無兩邊,落入心意識思維的妄想,根本是不正確的。
大慧!例如有些外道認為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藉由萬能的造物主所創造的,造物主所創造的「身」即是代表著「命」,然而造物主所創造的種種不同的「身」,即代表著有種種不同的「命」。
(外道(妄)作如是說,謂:(作者所作之)命即是身。)
大慧!由於所有一切的諸外道,他們不能夠解釋為什麼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藉由萬能的造物主所創造的,所以他們把這個問題歸納為「無記」。
也就是說:外道認為這個問題不需要回答,因為造物主創造所有一切的諸法萬物,這是自然而然、天經地義的道理,因此根本不需要回答這個問題,所以他們把這個問題歸納為「無記」。
(如是等(邪說邪見外道作)無記論。)
大慧!那一些愚癡的諸外道,根本沒有諸佛如來所親證的真如實性,以及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的因緣和合而生的概念,所以那些諸外道把他們所造作有關於造物主「命即是身」的立論歸納為「無記」,這是不正確的。
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並非是藉由萬能的「造物主」所創造的,而是藉由「因緣和合」而產生的,所以外道所造作的「造物主」,根本是不存在的。
因此外道所說的無記與我所說的無記,其本質上是完全不相同的。外道所說的無記意思就是他們根本不知道真正的原因為何,所以才會推拖說無記,但是我所說的無記意思是暫時不予回答,而並非是說我無法回答這個問題。
(彼諸外道愚癡,於(諸法之生)因,(妄)作無記論,(此是外道無記)非我所說(無記)。)
大慧!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其「體性」皆是本自具足的「真如實性」(佛性),如果佛性不存在的話,那麼也就不會有任何境界以及境界中諸法萬物的存在,所以佛性即是所有一切眾生的唯一依歸,不管是有情的、無情的、有形的、無形的通通包括在內。
因此我所說之法皆是建立在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之上,如果離開了真如實性而另有所說法,那就不是我所說之法。
真如實性不生不滅、非攝非所攝、遠離一切有無、遠離一切諸相、遠離一切妄想分別。然而所有一切修行不如法的諸外道,那裏會知道這個道理呢?
(我所說者(皆是建立在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之上),(真如實性)離攝所攝,妄想不生。)
注解:
「大慧!外道(妄)作如是說,謂:『(作者所作之)命即是身。』如是等(邪說邪見外道作)無記論。」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有些外道認為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由萬能的「造物主」隨心所欲所創造的。
外道認為:造物主所創造的「身」即是「命」,種種不同的「身」就代表著有種種不同的「命」。
然而為什麼種種不同的「身」就有種種不同的「命」,愚癡的外道不能夠回答這個問題,所以他們把這個問題歸納為「無記」。
也就是說:造物主創造所有一切的諸法萬物,這是天經地義、自然而然根本不需要回答這個問題。故曰「外道(妄)作如是說,謂:『(作者所作之)命即是身。』如是等(邪說邪見外道作)無記論。」
「彼諸外道愚癡,於(諸法之生)因,(妄)作無記論,(此外道無記)非我所說(無記)。」
經文中「於因作無記論」其中的「因」即是在表達: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是如何產生的呢?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那一些愚癡的諸外道根本沒有世尊所說的「佛性」以及「因緣和合」而生的概念,所以他們天真地認為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藉由萬能的「造物主」隨心所欲所創造的。
由於愚癡的諸外道,他們不能夠回答為什麼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藉由造物主所創造的問題,所以他們把這個問題歸納為「無記」。
事實上,外道所謂的「造物主」根本是不存在的。那麼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是如何產生的呢?
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藉由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而生,而並非是由「造物主」所創造的。故曰「彼諸外道愚癡,於(諸法之生)因,(妄)作無記論,(此外道無記)非我所說(無記)。」
「大慧!我所說者(皆是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第一義諦真如實性)離攝所攝,妄想不生。」
經文中的「離攝所攝,妄想不生」即是在描述佛性。
佛性不生不滅、非攝非所攝、遠離一切有無兩邊、遠離一切諸相、遠離一切分別妄想。
世尊所說的「第一義諦」指的即是「佛性」。世尊所說的所有經典皆是以「佛性」作為依歸、作為核心。
為什麼「佛性」對於所有一切的眾生如此地重要呢?
這是因為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其體性皆是佛性。如果沒有佛性的存在,那麼也就不會有任何境界以及境界中諸法萬物的存在,所以佛性是所有一切眾生的唯一依歸。
我們眾生為什麼會有「生死輪迴」的現象,這是由於「佛性」存在的緣故,然而我們眾生的「了脫生死」,其所依靠的仍然是佛性,所以佛性對於我們眾生而言,有著絕對密切、不可分的關係。然而所有一切迷惑的諸外道,哪裏會知道這個道理呢?
原本經文:「云何止彼?大慧!若攝所攝計著者,不知自心現量,故止彼。大慧!如來.應供.等正覺,以四種記論為眾生說法。大慧!止記論者,我時時說,為根未熟,不為熟者。」
「云何止彼(外道)?大慧!若(外道)攝所攝計著者,不(如實)知自心現量,故止彼。大慧!如來.應供.等正覺,以四種記論為眾生說法。大慧!止記論者,我時時說,(但)為根未熟,不為熟者。」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為什麼有時候諸外道向我(世尊)提問的時候,我會以「不予回答」作為回應呢?(云何止彼(外道)?)
大慧!這是因為那一些迷惑的諸外道根本沒有我所說的「佛性」概念,所以凡面對境界均不能夠如實知見,一定會落入有、無兩邊,一定會落入心意識思維的妄想,根本不具備足夠的智慧可以聽受我所說的甚深法義,所以我會以「不予回答」作為回應。
(若(外道)攝所攝計著者,不(如實)知自心現量,故止彼。)
大慧!諸佛如來會根據眾生根器的不同,而有四種方式為眾生演說甚深法義,其所指的即是:一向、詰問、分別(由淺至深)、止論等四種方式。
(如來.應供.等正覺,以四種記論為眾生說法。)
大慧!我(世尊)所使用的「止論」方式,即是所謂的「不予回答」。
為什麼我會使用「不予回答」方式來回應眾生的提問呢?這是因為提問的眾生並不具備足夠的根器以及智慧,所以我所說的甚深法義,他根本聽不懂,甚至無法接受,所以我才會以「不予回答」作為回應。
如果提問的眾生具備足夠的根器以及智慧,那麼我一定會如實地回答他所提的問題,而不會有所保留。
(止記論者,我時時說,(但)為根未熟,不為熟者。)
注解:
「云何止彼?」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世尊為什麼有時候會以「不予回答」(無記)來回應眾生所提的問題?
「大慧!若(外道)攝所攝計著者,不(如實)知自心現量,故止彼。」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由於提問的眾生根本不具備足夠的根器以及智慧,並且具足了一切執著、分別與妄想,所以這一類迷惑的眾生,是沒有能力聽受世尊所說的甚深法義,所以世尊才會以「不予回答」作為回應。
經文中的「攝所攝計著者,不知自心現量」其所要表達的內涵即是:迷惑的眾生當面對境界的時候,總是不能夠「如實知見」,一定會起執著、起分別、起妄想,一定會落入有無兩邊,一定會落入心意識思維的妄想,故煩惱障礙不斷,生死輪迴不斷。
「大慧!如來.應供.等正覺,以四種記論為眾生說法。」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諸佛如來常常用四種方式來為眾生演說甚深法義。那四種方式呢?
其所指的即是:一向(直接回答)、詰問(反問)、分別(由淺至深逐漸次第回答)、止論(不予回答)等四種方式。
「大慧!止記論者,我時時說,(但)為根未熟,不為熟者。」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對於不具備足夠的根器以及智慧的眾生,世尊會以「不予回答」作為回應,但是對於已經具備足夠智慧的眾生,世尊不會以「不予回答」作為回應。故曰「止記論者,我時時說,(但)為根未熟,不為熟者」。
「復次,大慧!一切法離所作,因緣不生,無作者故,一切法不生。大慧!何故一切性離自性?以自覺觀時,自共性相不可得,故說一切法不生。何故一切法不可持來,不可持去?以自共相,欲持來,無所來;欲持去,無所去;是故一切法,離持來去。大慧!何故一切諸法不滅?謂性自性相無故,一切法不可得,故一切法不滅。大慧!何故一切法無常?謂相起無常性,是故說一切法無常。大慧!何故一切法常?謂相起無生性,無常常,故說一切法常。」
這一整段經文就是在描述佛性。
原本經文:「復次,大慧!一切法離所作,因緣不生,無作者故,一切法不生。」
「復次,大慧!一切法(體性)離所作,因緣不生,無作者故,一切法(體性)不生。」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接下來,大慧!我所說的「一切法不生」並非是其表面文字上的意思,我所說的「一切法不生」這是用來描述「真如實性」所作的「方便之說」。
雖然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屬於生滅的無常的,但其本自具足的體性卻是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
真如實性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非作者非所作、遠離一切作者所生、並非是經由因緣和合而生的諸法萬物所可比擬的。故方便曰「一切法(體性)不生」。
(一切法(體性)離所作,因緣不生,無作者故,一切法(體性)不生。)
注解:
在不同的譯本,翻譯上如果有些許的差異,那在表面上的解釋可能會有些許的不同。但是末學仍然以這一部經典的翻譯為主。
但是請各位不用擔心,不同的譯本絕對不會影響到對第一義諦(佛性)的表達。
「復次,大慧!一切法(體性)離所作,因緣不生。」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描述佛性。
經文中的「一切法」是指其「體性」而言,而其體性即是佛性。
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其體性皆是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佛性)。
佛性非所作非不所作、非生非不生,並非是藉由因緣和合而生的諸法萬物所可比擬的。故曰「一切法(體性)離所作,因緣不生」。
「無作者故,一切法(體性)不生。」
在這裏請大家注意:經文中的「一切法不生」不可以解釋為:在境界中並沒有任何「諸法萬物」的產生。
事實上,在境界中有著無邊無量的諸法萬物產生,所以並不是其表面文字上「一切法不生」的意思。
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是如何產生的呢?
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藉由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而生,因此並非是「一切法不生」。
那麼經文中的「一切法不生」到底是在指什麼呢?經文中的「一切法不生」即是在描述「佛性」。
經文中的「一切法」是指其「體性」而言,而其體性即是佛性。
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其體性皆是佛性。「佛性」非作者非不作者、非作非不作、非生非不生。故方便曰「無作者故,一切法(體性)不生」。而並非其表面文字上「一切法不生」的意思。
我們如果執著於「一切法不生」的表面文字意思,那麼就會落入外道的「斷滅見」。
我們如果執著於「一切法不生」的表面文字意思,那麼試問:諸佛如來又為何如此辛苦地為我們眾生講經說法呢?
所以我們在看世尊所說經典之時,不可以拘泥於表面文字上的意思,也不可以執著於依文解義,如果執著於表面文字上的意思,那麼將無法了解世尊所要表達的真實意義為何。
原本經文:「大慧!何故一切性離自性?以自覺觀時,自共性相不可得,故說一切法不生。」
「大慧!何故一切性離自性?(聖賢)以自覺觀時,(如實知)自共性相(體性)不可得,故說一切法(體性)不生。」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何謂「一切性離自性」呢?我所說的「一切性離自性」這是用來描述真如實性所作的方便之說,而並非是其表面文字上的意思。
一切諸法其本自具足的體性皆是真如實性。真如實性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非有非無、遠離一切有無兩邊,而無有任何的差別。
(何故一切性(體性)離自性?)
大慧!凡是成就「無量功德」的諸佛如來,皆可親証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真如實性指的即是佛性。佛性不生不滅、非可得非不可得、遠離一切諸相、並非是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所可比擬的。
((聖賢)以自覺觀時,(如實知)自共性相(體性)不可得,故說一切法(體性)不生。)
注解:
「大慧!何故一切性(體性)離自性?」
經文中的「自性」是指:所有一切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其在境界中所表現出來的性質或是特徵等等。然而諸法萬物表現在境界中的特徵或是「性質」等等,都是屬於生滅的、無常的。
經文中的「一切性」是指其「體性」而言,而其體性即是「佛性」。
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其體性皆是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佛性)。佛性不生不滅、非是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所可比擬的。故曰「一切性(體性)離自性」。
「(聖賢)以自覺觀時,(如實知)自共性相(體性)不可得,故說一切法(體性)不生。」
經文中的「自共性相(體性)不可得」即是在描述佛性。
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其體性皆是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
佛性非相非不相、遠離一切有無兩邊、非可得非不可得。故曰「自共性相(體性)不可得」。
經文中的「一切法不生」即是在描述佛性。並非是其表面文字上一切法不生的意思。
經文中的「一切法」是指其體性而言,而其體性即是佛性。佛性不生不滅、非生非不生、非滅非不滅。故曰「一切法(體性)不生」。
經文中的「(聖賢)以自覺觀」指的即是:成就「因緣具足、功德圓滿」的大成就者。
唯有成就「因緣具足、功德圓滿」的大成就者,才能夠如實地了知、通達諸佛如來所親證的「真如實性」。
行如是因,得如是果。唯有在境界中實踐梵行,才能夠積功累德,待得因緣具足、功德圓滿,自可得證、自可解脫、自可得大自在。
原本經文:「何故一切法不可持來,不可持去?以自共相,欲持來,無所來;欲持去,無所去;是故一切法,離持來去。」
「何故一切法(體性)不可持來,(亦)不可持去?以自共相(皆同一體性),欲持來,無所來;欲持去,無所去;是故一切法(體性),離持來去。」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何謂「一切法不可持來,不可持去」呢?
(何故一切法不可持來,不可持去?)
大慧!我(世尊)所說的「一切法不可持來,不可持去」這是在描述「真如實性」所作的方便之說。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其體性皆是同一真如實性,而無有任何的差別。
真如實性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增不減、不淨不垢、遠離一切諸相、遠離一切有無兩邊、並非是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所可比擬的。所以我說一切法其本自具足的「真如實性」不來不去。
(以自共相(皆同一體性),欲持來,無所來;欲持去,無所去;是故一切法(體性),離持來去。)
注解:
「何故一切法(體性)不可持來,不可持去?」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描述「佛性」。
經文中的「一切法」是指其「體性」而言,而其體性即是佛性。佛性不生不滅、不來不去。故方便曰「一切法(體性)不可持來,不可持去?」。
「以自共相(皆同一體性),欲持來,無所來;欲持去,無所去;是故一切法(體性),離持來去。」
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其體性,皆是本自具足的真如實性,而無有任何的差別。如果真如實性不存在的話,那麼也就不會有任何境界以及境界中諸法萬物的存在,所以一切諸法萬物皆是以真如實性作為唯一的依歸。
真如實性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增不減、不淨不垢、遠離一切諸相、遠離一切有無兩邊,並非是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所可比擬的。
佛性在境界中不可思議大功德力的「表現」,指的即是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無邊無量的種種清淨「梵行」,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即謂之與佛性相應,唯有與佛性相應的清淨梵行,才能夠引領一切眾生走向究竟圓滿的解脫自在。
因此所有一切修行人唯有如實回歸於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的正智修行,不斷地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不斷地在境界中增長自己的菩提智慧,不斷地在境界中積功累德,待得因緣具足、功德圓滿,自可得證、自可解脫、自可得大自在。
原本經文:「大慧!何故一切法無常?謂相起無常性,是故說一切法無常。大慧!何故一切法常?謂相起無生性,無常常,故說一切法常。」
「大慧!何故一切法無常?謂相起無常性,是故說一切法無常。大慧!何故一切法常?謂相起無生性,無常(諸法其體性是)常,故說一切法(其體性是)常。」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何謂「一切法無常」呢?(大慧!何故一切法無常?)
大慧!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屬於生滅的、無常的,所以說一切法無常。故曰「一切法無常」。
(謂相起無常性,是故說一切法無常。)
大慧!何謂「一切法常」呢?(何故一切法常?)
大慧!雖然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屬於生滅的無常的,但其本自具足的體性,卻是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真如實性不生不滅、遠離一切有無兩邊、遠離一切諸相、無所不在、無時不在、周遍一切法界。故曰「一切法(體性)常」。
(謂相起無生性,無常(諸法其體性是)常,故說一切法(其體性是)常。)
注解:
「大慧!何故一切法無常?謂相起無常性,是故說一切法無常。」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屬於生滅的、無常的。故曰「相起無常性,一切法無常」。
「謂相起無生性,無常(諸法其體性是)常,故說一切法(其體性是)常。」
經文中的「謂相起無生性」其中的「相」即是泛指: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
經文中的「謂相起無生性」其中的「無生性」指的即是佛性。佛性不生不滅、非生非不生。故方便曰「無生」。而並不是其表面文字上「生」或是「不生」的意思。
經文中的「相起無生性」即是在表達: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其體性皆是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
如果沒有「佛性」的存在,那麼也不會有任何境界以及境界中諸法萬物的存在,所以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以「佛性」作為唯一的「依歸」。故曰「謂相起無生性」。
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是如何產生的呢?
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藉由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而生。
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指的即是: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藉由內因與外因經由「因緣和合」而生。內因就是直接存在於佛性上。而外因指的即是:已經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這個道理世尊在前面的經文中已經有提過了。
經文中的「無常常」指的即是:無常性常。也就是:諸法無常,體性是常。
何謂「無常性常」呢?
其中的「無常」指的即是: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屬於生滅的、無常的。故曰「無常」。
其中的「性常」指的即是:雖然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屬於生滅的、無常的,但是其本自具足、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卻是不生不滅、無所不在、無時不在、周遍一切法界。故曰「性常」。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記論有四種, 一向及詰問,
分別及止論, 以制諸外道。
有及非有生, 僧佉毘舍師,
一切悉無記, 彼如是顯示。
正覺所分別, 自性不可得,
以離於言說, 故說離自性。」
「記論有四種, 一向及詰問,
分別及止論, 以制諸外道。」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諸佛如來常常使用四種方式來向眾生講經說法。是那四種方式呢?
其所指的即是:一向(直接回答)、詰問(反問)、分別(由淺至深逐漸次第分別回答)、止論(不予回答)等四種方式。
(記論有四種,一向及詰問,分別及止論。)
諸佛如來所具備的智慧實深不可測、不可思議,諸佛如來使用這四種方式為眾生講經說法,就足以摧伏所有一切諸外道所造作的種種邪說邪見。
(以制諸外道。)
注解:
經文中的「記論有四種」指的即是:世尊在為眾生說法時有四種不同表達方式。其實不只這四種方式。
四種不同的表達方式指的即是:一向(直接回答)、及詰問(反質問)、分別(間接回答。例如:指出對方的「錯誤」當作回答等等)、止論(不予回答)。
世尊在教化眾生的時候,會根據眾生不同的根器,而說法有所不同。譬如說一向、詰問、分別及止論等等方式。世尊這麼作的原因,也是為了要防止與外道起爭論。
「有及非有生, 僧佉毘舍師,
一切悉無記, 彼如是顯示。」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所有一切的諸外道所造作的種種立論,皆擺脫不了落入有、無兩邊的窠臼,不是執著於「有」,就是執著於「無」。
例如:外道的「僧佉論師」即是執著於「有」,外道的「毘舍論師」即是執著於「無」。(有及非有生,僧佉毘舍師。)
然而如果你去問那一些落入有無兩邊的外道論師,什麼是「有」、什麼是「無」、什麼是「非有非無」等等的真實義,那一些外道的論師就會推托說:你所提的問題,並不是正問。
因為他們會藉口說:如果把這一些諸如此類問題,拿去問你們的佛世尊,你們的佛世尊將會以「不予回答」作為回應,所以你所提的問題,並不是正問。(一切悉無記,彼如是顯示。)
注解:
世尊所謂的「無記」指的即是:不再繼續回答的意思。而並不是:世尊不知道答案。
世尊在講經說法的時候,會根據眾生根器以及智慧的不同,而有種種不同的說法。如果眾生所具備的智慧,比不上其所提的問題,世尊可能就會以「不予回答」作為回應。
因為如果勉強回答的話,眾生可能會聽不懂,或是無法接受,甚至產生排斥的心理,所以世尊才會以「不予回答」作為回應。
「有及非有生,僧佉毘舍師。」
經文中的「僧佉毘舍師」即是泛指:所有執著於有、無的一切諸外道。「僧佉師」執著於「有」,「毘舍師」執著於「無」。
「正覺所分別,自性不可得,以離於言說,故說離自性。」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諸佛如來所親證的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實深不可測、不可思議。
「真如實性」指的即是「佛性」。佛性不生不滅、非得非不得、非文字語言所可表達。
(正覺所分別,自性不可得,以離於言說,故說離自性。)
注解:
「正覺所分別,自性不可得。」
經文中的「正覺」指的即是:成就「無量功德」的諸佛如來。
經文中的「自性」指的即是佛性。
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其體性皆是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佛性不生不滅、非可得非不可得。故曰「自性(真如實性)不可得」。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成就「無量功德」的諸佛如來,能夠真正了知、通達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所以凡面對境界均能夠「如實知見」,清清楚楚、了了然然、明明白白。
「以(真如實性)離於言說,故說離自性。」
經文中的「以(真如實性)離於言說」即是在表達:佛性無法用文字語言來描述,更無法用意識來體會,所有對於佛性的描述,皆是屬於方便說、方便譬喻。事實上,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無法圓滿地、完整地表達佛性。
經文中的「離自性」即是在描述佛性。佛性不生不滅、遠離一切有無兩邊、遠離一切諸相、遠離一切諸性。故曰「離自性」。
楞伽經白話心得(26)
-
- 文章: 3240
- 註冊時間: 週三 4月 14, 2021 9:18 am
Re: 楞伽經白話心得(26)
已刪訪客 寫: ↑週五 2月 11, 2022 2:09 pm 重複貼了,麻煩請版主刪除,謝謝。
最後是由 Anonymous 於 週一 2月 21, 2022 9:53 am 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