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性⼆乘和變易⽣死
「變易生死」觀念主要見於如來藏系經典,當中以《勝鬘經》所述最詳細,亦最被受重視。《勝鬘經》唱言佛陀說二乘人得涅槃,乃是「方便有餘不了義」,其實二乘人「有餘生法不盡」;[7]而《勝鬘經》所謂「餘生法」,即是變易生死。就此經主對比「分段」和「變易」兩種生死:
有二種死。何等為二?謂分段死、不思議變易死。分段死者,謂虛偽眾生;不思議變易死者,謂阿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意生身、乃至究竟無上菩提。二種死中,以分段死故,說阿羅漢、辟支佛智「我生已盡」。……阿羅漢、辟支佛所斷煩惱,更不能受後有故,說「不受後有」;非盡一切煩惱,亦非盡一切受生,故說「不受後有」。[8]
「分段生死」為所有虛偽眾生所經歷的生死,是有分位段限,故名「分段」。
「變易生死」為二乘聖者和上位菩薩經歷的生死,是沒有分位段限,十分微妙,非常人所能思惟,故說是「不可思議」;經歷這種生死的聖者之身體並非父母所生,而是隨其意樂而變起,故說是「變易」,是「意生」。又「意生」之身雖然微妙,還是有生滅變化,要到達至究竟無上覺悟,才會不再起現。經文表示佛陀說二乘聖者「我生已盡」,是表示他們再沒有分段生死;說二乘聖者「不受後有」,是表示他們已經斷除導至分段存有的煩惱。其實二乘聖者還未斷除導至變易存有的煩惱,仍然要承受變易生死之苦。
《勝鬘經》對導至變易生死的煩惱,有詳細闡述:
有煩惱是阿羅漢、辟支佛所不能斷。煩惱有二種。何等為二?謂住地煩惱,及起煩惱。住地有四種。何等為四?謂見一處住地、欲愛住地、色愛住地、有愛住地。此四種住地,生一切起煩惱。「起」者,剎那心剎那相應。世尊!心不相應無始無明住地。[9]
引文首先表明有些煩惱是二乘聖者所不能斷除,繼而舉出「住地」和「起」兩類煩惱。「住地煩惱」包括了「見一處住地」、「欲愛住地」、「色愛住地」、「有愛住地」四種煩惱;以它們為所依,衍生一切表層的煩惱,故稱「住地」。[10]至於「起煩惱」,即是指住地煩惱所生「起」的各種表層煩惱。引文最後提到一種最深層的「無始無明住地」煩惱,對它有如下狀述:
如是無明住地力,於有愛數四住地,無明住地其力最大。……恆沙等數上煩惱依,亦令四種煩惱久住。阿羅漢、辟支佛智所不能斷,唯如來菩提智之所能斷。[11]
「無始無明住地煩惱」顧名思義,是「無始」以來已經存在,以「無明」為本性。根據以上引文,它的力量要遠比其他四種住地煩惱大;恆河沙數的「起煩惱」,與及四住地煩惱,都是依於它而有。它是二乘聖者所不能斷除,唯有佛才能斷除。亦正因為二乘聖者、以至上位菩薩不能斷除無明住地煩惱,他們還有變易生死的苦惱:
如是無明住地緣,無漏業因,生阿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三種意生身。……阿羅漢、辟支佛斷四種住地,無漏不盡,不得自在力,亦不作證。無漏不盡者,即是無明住地。[12]
二乘聖者和上位菩薩已經斷除四種住地煩惱,然而他們仍然有無明住地煩惱未嘗斷盡。以無明住地煩惱為助緣,以無漏業為親因,遂有意生身生起。而有意生身,便有變易生死的限制,不能證得究竟解脫,沒有佛的大自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