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阿那含因入【滅盡定】,而證得阿羅漢果」?
《雜阿含259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尊者舍利弗共摩訶拘絺羅在耆闍崛山。
摩訶拘絺羅晡時【從禪起】,詣舍利弗所,共相問訊,相娛悅已,卻坐一面。
時,摩訶拘絺羅語舍利弗:「欲有所問,仁者寧有閑暇見答以不?」
舍利弗言:「仁者且問,知者當答。」
時摩訶拘絺羅問舍利弗言:「若比丘未得無間等法,欲求無間等法,云何方便求?思惟何等法?」
舍利弗言:「若比丘未得無間等法,欲求無間等法,精勤思惟:【五受陰為病、為癰、為刺、為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是所應處故。若比丘於此五受陰精勤思惟,得須陀洹果證。」
又問舍利弗:「得須陀洹果證已,欲得斯陀含果證者,當思惟何等法?」
舍利弗言:「拘絺羅!已得須陀洹果證已,欲得斯陀含果證者,亦當精勤思惟:【此五受陰法為病、為癰、為刺、為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是所應處故。若比丘於此五受陰精勤思惟,得斯陀含果證。」
摩訶拘絺羅又問舍利弗言:「得斯陀含果證已,欲得阿那含果證者,當思惟何等法?」
舍利弗言:「拘絺羅!得斯陀含果證已,欲得阿那含果證者,當復精勤思惟:【此五受陰法為病、為癰、為刺、為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是所應處故。若比丘於此五受陰精勤思惟,[得阿那含果證。」
摩訶拘絺羅又問舍利弗言:「得阿那含果證已,欲得阿羅漢果證者,當思惟何等法?」
舍利弗言:「拘絺羅!]得阿那含果證已,欲得阿羅漢果證者,當復精勤思惟:【此五受陰法為病、為癰、為刺、為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是所應處故。若比丘於此五受陰法精勤思惟,得阿羅漢果證。」
摩訶拘絺羅又問舍利弗:「得阿羅漢果證已,復思惟何等法?」
舍利弗言:「摩訶拘絺羅!阿羅漢亦復思惟:【此五受陰法為病、為癰、為刺、為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為得未得故,證未證故,見法樂住故。」
時,二正士各聞所說,歡喜而去。
誰說「阿那含因入滅盡定,而證得阿羅漢果」?
-
- 文章: 1348
- 註冊時間: 週六 12月 11, 2021 9:59 am
Re: 誰說「阿那含因入滅盡定,而證得阿羅漢果」?
從頭到尾都是:
【此五受陰法為病、為癰、為刺、為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是所應處故。若比丘於此五受陰法精勤思惟。
得阿羅漢後捨法。
未見滅盡定。
【此五受陰法為病、為癰、為刺、為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是所應處故。若比丘於此五受陰法精勤思惟。
得阿羅漢後捨法。
未見滅盡定。
-
- 文章: 2037
- 註冊時間: 週二 2月 01, 2022 8:49 am
-
- 文章: 2037
- 註冊時間: 週二 2月 01, 2022 8:49 am
-
- 文章: 1348
- 註冊時間: 週六 12月 11, 2021 9:59 am
Re: 誰說「阿那含因入滅盡定,而證得阿羅漢果」?
節自莊春江老師聖者之流
依早期經典說,佛陀是解脫者,佛陀的弟子,如尊者大迦葉、目揵連、舍利弗、迦旃延、須菩提、優波離、富樓那等阿羅漢,也都是解脫者。此外,傳說在佛陀出世之前,人間也有解脫者,稱為「辟支佛」,例如,有名叫多迦羅尸棄的辟支佛[26],有名叫無患的辟支佛[27],有名叫善目的辟支佛[28]等。這樣,經中所說的解脫者,大致有這三類[29]。那麼,這三類解脫者有什麼異同呢?首先,就貪、瞋、癡已斷,永離煩惱,生死已盡,不再輪迴的解脫內涵來說,這三類解脫者是完全一樣的,沒有所謂優劣的差別[30],他們的差別,只在於解脫的學程不同,以及解脫後教化眾生的能力有所差異而已。依經上說,佛陀與辟支佛,他們都是出生在沒有佛法流傳的時代,是「無師自悟」而證入解脫的,而阿羅漢是佛陀的弟子,他們都依循著佛陀的教導,才證入解脫的,這是阿羅漢與佛陀、辟支佛最明顯的差異[31]。而佛陀與辟支佛的差別則是,佛陀有豐富教化眾生的方便能力,能教化廣大的眾生,也願意積極地廣化眾生,開創佛法廣為流傳的格局,就像釋迦牟尼佛開創了二千多年來,佛法廣傳世間的大格局一樣。而辟支佛通常在成就解脫後,只是隨緣地生活,隨緣地教化眾生,然後默默地入涅槃,沒有像佛陀積極地開創佛法教化眾生的格局[32]。
「須陀洹」:經中對「須陀洹」的典型形容是:已斷「身見」、「戒禁取」、「疑」,並且只在天上、人間等善趣,最多七次的往生,於其間便能斷盡煩惱,到達正覺解脫。
「斯陀含果」:標準是「斷三結,貪、瞋、癡薄」,薄的意思是還沒有斷除,但也不至於有太大的影響力,造成煩惱。這類的聖者比起「須陀洹」更接近解脫了,經上說,他們最多只會再往生一次,就會完成解脫[15](斯陀含的義譯即為「一來」)。
「阿那含果」:標準是斷「身見、戒禁取、疑、貪、瞋」(這五項稱為五下分結),只剩下癡──無明;深層的我慢之類的煩惱尚未斷盡。這一類的聖者他們不會再來人間了,最多往生天界後,即在天界成就解脫(阿那含的義譯即為「不還」)。
「阿羅漢果」:的標準則是「貪、瞋、癡永盡,一切煩惱永盡」。「阿羅漢」義譯為「應」、「應供」。
依早期經典說,佛陀是解脫者,佛陀的弟子,如尊者大迦葉、目揵連、舍利弗、迦旃延、須菩提、優波離、富樓那等阿羅漢,也都是解脫者。此外,傳說在佛陀出世之前,人間也有解脫者,稱為「辟支佛」,例如,有名叫多迦羅尸棄的辟支佛[26],有名叫無患的辟支佛[27],有名叫善目的辟支佛[28]等。這樣,經中所說的解脫者,大致有這三類[29]。那麼,這三類解脫者有什麼異同呢?首先,就貪、瞋、癡已斷,永離煩惱,生死已盡,不再輪迴的解脫內涵來說,這三類解脫者是完全一樣的,沒有所謂優劣的差別[30],他們的差別,只在於解脫的學程不同,以及解脫後教化眾生的能力有所差異而已。依經上說,佛陀與辟支佛,他們都是出生在沒有佛法流傳的時代,是「無師自悟」而證入解脫的,而阿羅漢是佛陀的弟子,他們都依循著佛陀的教導,才證入解脫的,這是阿羅漢與佛陀、辟支佛最明顯的差異[31]。而佛陀與辟支佛的差別則是,佛陀有豐富教化眾生的方便能力,能教化廣大的眾生,也願意積極地廣化眾生,開創佛法廣為流傳的格局,就像釋迦牟尼佛開創了二千多年來,佛法廣傳世間的大格局一樣。而辟支佛通常在成就解脫後,只是隨緣地生活,隨緣地教化眾生,然後默默地入涅槃,沒有像佛陀積極地開創佛法教化眾生的格局[32]。
「須陀洹」:經中對「須陀洹」的典型形容是:已斷「身見」、「戒禁取」、「疑」,並且只在天上、人間等善趣,最多七次的往生,於其間便能斷盡煩惱,到達正覺解脫。
「斯陀含果」:標準是「斷三結,貪、瞋、癡薄」,薄的意思是還沒有斷除,但也不至於有太大的影響力,造成煩惱。這類的聖者比起「須陀洹」更接近解脫了,經上說,他們最多只會再往生一次,就會完成解脫[15](斯陀含的義譯即為「一來」)。
「阿那含果」:標準是斷「身見、戒禁取、疑、貪、瞋」(這五項稱為五下分結),只剩下癡──無明;深層的我慢之類的煩惱尚未斷盡。這一類的聖者他們不會再來人間了,最多往生天界後,即在天界成就解脫(阿那含的義譯即為「不還」)。
「阿羅漢果」:的標準則是「貪、瞋、癡永盡,一切煩惱永盡」。「阿羅漢」義譯為「應」、「應供」。
-
- 文章: 1348
- 註冊時間: 週六 12月 11, 2021 9:59 am
Re: 誰說「阿那含因入滅盡定,而證得阿羅漢果」?
因此我們可以了解,外道可以解脫的便是辟支佛
禪定,也非佛教所獨有
因此九次第定,依次第便可以達成
外道自可依修禪定而得越界ㄧ禪(滅盡定)
它與那伽定差別就在於那伽定是以願力而入
因此就有上述莊春江老師所述佛陀與辟支佛的差別。
但是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和定的關係
是會有一定的關係,至少,出三界ㄧ定是處滅盡定情況
禪定,也非佛教所獨有
因此九次第定,依次第便可以達成
外道自可依修禪定而得越界ㄧ禪(滅盡定)
它與那伽定差別就在於那伽定是以願力而入
因此就有上述莊春江老師所述佛陀與辟支佛的差別。
但是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和定的關係
是會有一定的關係,至少,出三界ㄧ定是處滅盡定情況
-
- 文章: 3685
- 註冊時間: 週日 12月 26, 2021 11:15 am
Re: 誰說「阿那含因入滅盡定,而證得阿羅漢果」?
辟支佛處無佛時
有說須陀洹第七世於無佛時證小辟支佛
有說辟支佛前世已接觸佛法
如果前世為曾接觸佛法
他能證辟支佛也是正道
所以外道的定義要用在何處
不要變成外道能解脫
自認不是外道卻不能解脫
這是很實在的問題
獨覺的覺會是外道嗎
覺自心的能力
一切以此為主
離此都是戲論
有說須陀洹第七世於無佛時證小辟支佛
有說辟支佛前世已接觸佛法
如果前世為曾接觸佛法
他能證辟支佛也是正道
所以外道的定義要用在何處
不要變成外道能解脫
自認不是外道卻不能解脫
這是很實在的問題
獨覺的覺會是外道嗎
覺自心的能力
一切以此為主
離此都是戲論
-
- 文章: 1348
- 註冊時間: 週六 12月 11, 2021 9:59 am
Re: 誰說「阿那含因入滅盡定,而證得阿羅漢果」?
慧解脫阿羅漢證二無我
「假入涅槃」時心、心所滅去,心流停止
所以也可以說入滅盡定
不過已解脫的越界菩薩
靜心息處慮,來去娑婆,早已成就滅盡定
「假入涅槃」時心、心所滅去,心流停止
所以也可以說入滅盡定
不過已解脫的越界菩薩
靜心息處慮,來去娑婆,早已成就滅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