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頁 (共 10 頁)
Re: 求解
發表於 : 週日 1月 15, 2023 5:10 pm
由 周善為
中國原已具備了儒道二家思想基礎,
這是大乘佛教只在中國興旺的正因。
Re: 求解
發表於 : 週日 1月 15, 2023 5:59 pm
由 藍海千尋
中國儒道二家思想,是銜接佛教法義的。
孔孟是儒家
老子是道家
若言通佛法教義,也只限於道家思想。
儒家就可以免了,入世思想(有為)與佛法出世教義(無為),南轅北轍。
我只批評儒家,可沒批判道家哩!
佛法與儒學.....什麼比什麼?
Re: 求解
發表於 : 週日 1月 15, 2023 6:21 pm
由 逍遙
藍海千尋 寫: ↑週日 1月 15, 2023 3:22 pm
求解經義
整篇經文太長
我先只取其中一段
---
復次善男子!眾生起見,凡有二種:一者常見,二者斷見。如是二見不名中道,無常無斷乃名中道
花開了--永遠不謝--這就是經文中的--常
花永遠不開--這就是經文中的--斷
事實上,世上的花是--有開有謝
有開--就不是斷--就是
1無斷
有謝--就是會變,就不是常,就是
2無常
1,2合起來,就是無常無斷,就是中道--無常無斷乃名中道
順帶一提的就是
無常無斷--事實上就是三法印的--無常
真正的無常--已經包括無斷
為何?
因為斷就是一種常(永遠都"沒有")
所以真正懂的人,說無常即可
不懂的人,可以再補上無斷--成為無常無斷
其實以前我就說過很多次了
真正懂的人,單單做到--無常
就足以解脫
甚至不需要說空,不需要說性
Re: 求解
發表於 : 週日 1月 15, 2023 6:22 pm
由 藍海千尋
譯者不同,名相不一,但義理相通,此曰義同名異。
也有一種情況,同一義理,同一譯者,在佛說不同場合,也會使用不同的名相。
最終目的只有一個:令閱聽者更容易體會。
真如,法性,法身,如來藏,真空,第一義空,正覺,菩提,三菩提.金剛身......這都是名異義同的名相。
就有人跟佛陀作對,執著名相不能自已,沒有真如名相就窒礙難行,走不下去了!
自己孔孟連篇,還道別人學佛都得吾日三省吾身?
Re: 求解
發表於 : 週日 1月 15, 2023 6:27 pm
由 周善為
《金剛經》說:「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所謂「修一切善法」,即是修等賢菩薩行,即是修儒家「人溺己溺,人飢己飢」,「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仁者」胸懷。
您不見《六祖壇經》常以「仁者亅稱呼佛弟子?
Re: 求解
發表於 : 週日 1月 15, 2023 6:28 pm
由 周善為
藍海千尋 寫: ↑週日 1月 15, 2023 5:59 pm
中國儒道二家思想,是銜接佛教法義的。
孔孟是儒家
老子是道家
若言通佛法教義,也只限於道家思想。
儒家就可以免了,入世思想(有為)與佛法出世教義(無為),南轅北轍。
我只批評儒家,可沒批判道家哩!
佛法與儒學.....什麼比什麼?
《金剛經》說:「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所謂「修一切善法」,即是修等賢菩薩行,即是修儒家「人溺己溺,人飢己飢」,「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仁者」胸懷。
您不見《六祖壇經》常以「仁者亅稱呼佛弟子?
Re: 求解
發表於 : 週日 1月 15, 2023 6:37 pm
由 逍遙
再順便提一件事
我常看到很多人,甚至經文中
常常出現--無常,接著對應出-常--的這種對應出來的論述
跟上面說的--無常有一樣嗎?
有沒有一樣,其實該問你自己
如果你的內心深處,有一點點從無常中,對應產生的--常
那麼這兩個都是你"比"出來的
比--不是壞事,可以讓人能夠清楚
我們在學任何東西,第六意識,最大的利器就是--比
不能比,失去比,無從比,保證你變成低階,如禽獸
禽獸也還會比,只是比的能力較人類低
所以我們會說第六意識最大的功能就是分別--說穿了就是比,又或是說"相對"
然而這種比,初時好用
但最後仍須由相對--變成絕對
不二--不好不壞--說的就是這個
回歸正題
若你的常,是從無常比出來的
那麼應該不用我再說--這種不是"中道",不是絕對
若你的--無常,純粹就是根據事實(花有開有謝)觀察出的--"絕對義"
因為你心裡面根本沒有常,也不是比出來的
那麼這個無常--也可以是中道
同理--你也可以自行發展出--根據事實,不是比出來的常--也可以是中道義
Re: 求解
發表於 : 週日 1月 15, 2023 6:42 pm
由 藍海千尋
整篇經文太長
我先只取其中一段
---復次善男子!眾生起見,凡有二種:一者常見,二者斷見。如是二見不名中道,無常無斷乃名中道
花開了--永遠不謝--這就是經文中的--常
花永遠不開--這就是經文中的--斷
事實上,世上的花是--有開有謝
有開--就不是斷--就是1無斷
有謝--就是會變,就不是常,就是2無常
1,2合起來,就是無常無斷,就是中道--無常無斷乃名中道
順帶一提的就是
無常無斷--事實上就是三法印的--無常
真正的無常--已經包括無斷
為何?
因為斷就是一種常(永遠都"沒有")
所以真正懂的人,說無常即可
不懂的人,可以再補上無斷--成為無常無斷
其實以前我就說過很多次了
真正懂的人,單單做到--無常
就足以解脫
甚至不需要說空,不需要說性
你說的也不算短!
常斷兩邊(邊見)....對境是無常有為法(蘊法),故經文指為:眾生起見
有為法恆動無常:
1.認為蘊法存在(曾經存在),此是世間愚人,就跟有人認為有鼻子,有嗅覺, 有中毒死亡一樣....這是常見。
2.認為蘊法不存在 ,這是斷見無。
注意:認為蘊法不存在,即是立有蘊法才說蘊法不存在,所以‘’斷見無‘’意指:蘊法先見有後說無。
跟當體空是完全不同的境界。
你所說的斷見:花永遠不開。
不如說斷見是:花不存在。
佛說:花不存在,不會被當成斷見無。
三乘人說:無有花却是屬於斷見。
原因:三乘人從來不曾離開過妄心,以妄心說無有花,還是妄。(立有說無)(以妄說真)
境界才是常斷邊見的決定者,跟所說內容實不相干。
Re: 求解
發表於 : 週日 1月 15, 2023 6:53 pm
由 藍海千尋
您不見《六祖壇經》常以「仁者亅稱呼佛弟子?
你應常見佛陀喝斥二乘.....
大般涅槃經:驅遣,呵斥,舉發(糾治)壞正法者(護正法)。
何況是謗法華經者。
Re: 求解
發表於 : 週日 1月 15, 2023 6:58 pm
由 逍遙
常斷兩邊(邊見)....對境是無常有為法(蘊法),故經文指為:眾生起見
有為法恆動無常:
=========================
你要不要回歸經文--無常無斷乃名中道
你自創了--無常有為法
別地方不說
但在這裡是直接牴觸經文
你是說中道是--無常有為法嗎?
經文也不是不能牴觸
你可以直接說--這段不好,然後提供理由看法
若說得完整,我一樣會覺得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