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頁 (共 2 頁)

Re: 修行的問題想請教各位老師!

發表於 : 週日 6月 18, 2023 10:02 am
隨機談
這個版面好像有點問題,大概是免費的緣故,故有一些固定的限制。

只要打字的時間多一點,好像就會自然會被登出,打的資料也都不見了。

所以就不能回答太多了,就這樣了。

Re: 修行的問題想請教各位老師!

發表於 : 週日 6月 18, 2023 10:40 am
路人
大德提及
這個版面好像有點問題,大概是免費的緣故,故有一些固定的限制。

只要打字的時間多一點,好像就會自然會被登出,打的資料也都不見了。

所以就不能回答太多了,就這樣了。

路人回答
先寫好草稿,再用複製貼上,就不用忙時間問題。

Re: 修行的問題想請教各位老師!

發表於 : 週日 6月 18, 2023 11:42 am
路人
大德提及
但念佛法門,本就是三根普被,能往生淨土成功,並沒有規定一定要上品上生。
如是這樣,就不會是三根普被了,則淨土法門何殊勝之有?

路人回答
念佛法門確是三根普被,但不是從結論講上根一定要入上品,下根入下品,才稱三根普被,而是指用同一個法門,對應不同根性而可同樣往生,至於往生品位是依於各人的信願行而定,和根性無關。殊勝在達成的條件是很簡單,不同於其他法門,成就與否會依於不同根性而有所區別。

Re: 修行的問題想請教各位老師!

發表於 : 週日 6月 18, 2023 11:43 am
貢巴

Re: 修行的問題想請教各位老師!

發表於 : 週日 6月 18, 2023 3:42 pm
不懂就問
論壇身份認證使用Cookie
expire timer timeout會自動登出
安卓手機系統瀏覽器有這個現象
可以試看看在登入時勾取記住我

修行的問題想請教各位老師!

發表於 : 週一 6月 19, 2023 12:50 pm
無相不相
禪與淨

關於禪與淨,在我已出版的書中,已談得蠻多了,從《一葦過江》就有〈飄花飛絮〉,而到《十住芳草》裡更有〈火燄化紅蓮〉,現再把這個問題綜合一下:

開宗明義

禪與淨本是相輔相成的,然今天很多人講到禪與淨,往往是用分別、對立、衝突的角度來看待,甚至到最後會覺得這兩個宗派、兩種修法,根本是水火不相容的。這其實不是法門優劣的問題,而是人為的偏端所致─因為眾生的心總不容易切合中道。因此今天,將講的重點有兩:第一、先說明禪淨相輔相成的關係;第二、更指出一些人心偏端的現象。

首先,我們要從基本的定義,來說明禪淨是相輔相成的。我們知道學禪就是求悟,以一個人如果未悟,即是睜眼的瞎子,開口都是夢話,似此之人,可能淨嗎?當然不可能!所以要悟才能淨。反之,如不是從最初的聞、思、修,戒、定、慧,去慢慢淨化我們的身心,那可能開悟嗎?當然也是不可能的!所以禪淨本就是相輔相成的,這是大前題。下面,我們將更從理、行、證,再指點出禪淨相輔相成的關係。

淨心與淨土

我相信大家都聽過一句話:「心淨則國土淨」,必先從身心的淨化,最後才能成就國土的淨化;所以,淨心是因,淨土為果。故如一個人依任何法門去修行,而讓他的身心慢慢產生沉澱、淨化的效果,他自然就能往生淨土。所以從淨心到淨土,只是因果的本然;故修行的重點當在於如何淨化我們的身心,而非只祈於佛力的加庇。然而很多人在提倡淨土時,往往只強調信願,而疏忽了淨心的前題,這竟是倒果為因也。

帶業與消業

前幾年,在佛教界產生一場關於:是「消業往生」或「帶業往生」的論戰?事實上這個問題並不難解,如一個人真已完全消業的話,那就已開大悟、證無生法忍了,這時那還有「往不往生」的問題。反過來說,如一個人的業都沒有淨化,卻還能往生淨土;那應該一切人都可往生,因一切人本就是帶業的。所以講消業往生或帶業往生,都還是眾生的偏端。

如從淨土宗的經論來看,一個人如帶的都是惡業,則不可能往生的。其次,業雖消了一部份,但還有很多惡業存在,於是即使往生,也不免是下品。必惡業能慢慢消,善業能漸漸長,才能由中品而趨向於上品。因此,能否往生及品位如何?這從淨心到淨土的因果去看,便應很容易瞭解。

自他互補

我們都認為修禪是純自力的法門,但若真如此,則你們就不用到這裡來打坐。為什麼必需共修呢?因為在自己家裡、或自己廟裡,就會鬆懈、厭倦,腿一痛就放腿,時間沒到就睡覺去了。以共修就有一股增上的力量,這你即使不說是他力,其實已具他力的成份。除大家一起打坐外,我們還希望有法師的開示!而法師的開示,不也是他力嗎?

我們也多認為原始佛教的聲聞乘是純粹的自力,然「聲聞乘」的原義為何?從聽聞聲音而能悟道,這不也寓意著他力嗎?至於中國禪宗更講:要有大禪師的點撥、棒喝,甚至印證,這不都在在明示著他力的必要嗎?如純靠自力就能開悟解脫,那我們也不用信佛,不用聞法,不用親近善知識了。

反過來說,有純粹的他力嗎?雖淨土宗一向強調信願行,然你能夠信受,能夠發願,這就已有自力的成分;更且還要念佛、修善,難道皆非自力嗎?如純靠他力就能往生,那應該一切人都能往生。因為純靠他力,便跟你個人的信仰、努力完全沒有關係。我相信任何一位信受淨土法門者,都不會接受這樣的結論─你不用歸依三寶,不用念佛,就在那裡等著阿彌陀佛來帶你往生。

所以自力與他力,從緣起來看,本是相關、互動的;可是為眾生偏端的習性,便免不了有些偏於自力,有些偏於他力。

信仰與智慧

前已說到「小信」與「大信」的差別─如只藉著佛菩薩的感應而生的信心,稱為「小信」。必通過對理的了解,尤其在行上的印證、體驗,才能有「大信心」。所以,小信可以不靠智慧;但大信一定要有智慧的基礎。而反過來說,如果你沒有信心,故不願去聽聞開示,不願去深入經教,不願精進修行,那怎麼能成就智慧呢?所以,信仰與智慧本也是相輔相成的,但禪宗卻偏重智慧,而淨土宗唯偏取信仰。

今生與來世

我們常說今世造善因,來世結善果;這本是因果,法爾如此的。然禪宗卻比較強調「今生的開悟」,而很少談來生的問題。而淨土宗剛好相反,只強調來世的往生,而不求今生的覺悟。因此,就今生與趨來世,還是各有所偏。

此土與他方

此土乃指娑婆世界,而他方其為十方淨土。這娑婆的因果與彼淨土的因果豈有兩致?所以我們便不可能放棄此土而求生他方。甚至認為已在此造惡業,將來還期往生極樂。這種情況就像有些人雖已在臺灣作姦犯科,卻想只要能偷渡到他國,就能逍遙法外。已作姦犯科要偷渡出去就已很不可能了;而即使一時儌倖,過一段時間後還將被押送回來,罪加一等。因此如放棄此土所當作的努力,而把希望寄託他方,正如緣木求魚,了不可得。

因此,淨心與淨土,自力與他力,智慧與信仰,今生與來世,此土與他方。從理上來看,都是相輔相成的,可是眾生就會造成種種偏端。

念佛與止觀

以上講的,都是從理論的基礎去分析。其次我們再從修行的法門來探討,當代某些修習淨土的人,往往把「念佛」非常狹隘的定義在持佛的名號。然就廣義的念佛,我們都知道,必福慧兩足才稱為佛。所以一個人既要信佛、學佛,就要常修習福慧兩足、理事無礙的佛道;而非只唸誦於阿彌陀佛的名號。故我們當時時、念念以學佛、成佛的信念,來修學一切止觀法門,這雖未持佛號,卻才是真正的念佛人。

第二、即使我們把「念佛」,定義得比較狹隘,就以持佛名號為念佛吧!如以專持佛號而能攝心,這其實還是止觀也。於是因內攝而淨化我們的身心,最後也能成就真正的智慧。反過來說,如一個人先能以禪定止觀,而止息一切妄念後,再來持名念佛,必能事半功倍而更快與佛感應。所以從修行的角度來看,念佛跟止觀還是相輔相成的。

往生與覺悟

最後我們就修行的目的而論,禪宗的目的乃求覺悟,而淨土宗為往生淨土。一個已覺悟的人,雖未必會發願往生淨土;但如他也有意往生淨土呢?阿彌陀佛可沒有說:已開悟的人,就不能去極樂世界。開悟的人不但能去得了極樂世界,而且必蓮品高昇。各位可去查查淨土三經:如只是持名,則即使往生也頂多中品,而不可能達上品。除必持名、修福善事業外,更得深入大乘經教,才可能達到上品。故已覺悟者,不但不妨礙往生,且必蓮位高昇。

於是有人要問:如雖求覺悟,但沒有覺悟呢?未開悟的人,能不能也往生呢?這就要看他對淨土法門是否有信願。如雖今生乃以參禪、打坐為主要課題,但我還希望下輩子能往生淨土,以具足這樣的信願,故還是可以往生的。如各位不信,可好好去查閱淨土三經,因為往生主要是以「具信願」為基本條件。故只要我們具此信願,且未造下什麼惡業,便不需操心能否往生的問題。

從淨土的經論中,我們本可以確定「具信願為往生之條件,依福慧定品位之高低」;而我們今天往往產生一些錯誤的看法,以為必「持名」才能往生,且佛號念得愈多,品位愈高。其實淨土三經中根本沒有這種說法。因為不論三輩或九品,都是從福慧來定高低的;而非一天念佛五萬聲者為中品,念十萬聲者才上品。又淨土三經中雖有講到「持佛名號」者可以往生,但卻沒有說:未持名號者,就不能往生。但很多人皆產生錯覺,以為我現在只是參禪,而沒有念佛,到時候阿彌陀佛會說:「你沒有念我的名號,你是外道,你出去!」如果祂的心量真的這麼小,那我勸你還是不去為妙。常所謂「以小人之腹,度君子之心」。其之所以會有以上的錯覺者,乃為多數人皆以凡俗的心態,去忖度佛心。

最後,往生的目的又是什麼呢?在淨土宗一向的迴向文中,乃有:「花開見佛悟無生」,求往生到那裡,終究也是希望能悟無生法忍。而非「西方極樂世界黃金舖地、七寶為池,我趕緊到那裡去享受無量光、無量壽吧!」若真如此,則不只是外道,而且是凡夫的貪婪愚蠢。《華嚴經》中有云:離菩提心而修一切善業,即為魔道。故如非為了覺悟,而修淨土法門,即為外道邪魔。

因此以上,我們或從理上看、或從行門及目的分析,皆可結論:禪淨本是相輔相成的。然眾生就是免不了偏執,故以下就要開始修理人了。

淨土所偏

有人說:修淨土者乃為心性畏怯,故希望有個佛可以靠,有個淨土可以去。這本是無可厚非的。甚至在修行上,唯以「持名」為內攝的方法,這也不能說錯。然若在理論上只強調淨土而捨淨心,只期勉於他力而捨自力,只強調信仰而捨智慧,這就是偏端也。尤其在修行上,持名只是其中的一種方式,而不是唯一的方式;可是很多修淨土法門者都錯以為那是唯一的方式,以為若不念阿彌陀佛的名號,祂就將把你哄出來。在佛教三藏十二部經典裡,所講的道理非常多,如認為末法時代就只有淨土三經才應研討,而剩下的都不宜看,甚至將之全部封殺出局,或貶為外道。雖神教常有:「順我者昌,逆我者亡」,但佛教絕不當是這個樣子。

經典不肯多看,打坐不敢嚐試,只企圖以一句「阿彌陀佛」的聖號,而希望得到往生淨土這麼美妙的成果。所以我說這不是大乘,也不是小乘,而是貪乘、懶乘。貪就是貪多貪好──無量光、無量壽;而懶就是經典不看,禪定不修;一句佛號,十念往生。這又貪又懶的形象,就像「速食麵」的文化,「俗又大碗,好呷又便宜」。

然後對不修淨土者,就用「隔陰之迷」來嚇唬他:「你敢不修我這種法門,你不怕下輩子墮三惡道去嗎?」如從前面所講的理、行、證來看,這是很明顯的偏端;但往往就會有人理直氣壯地說:「這是祖師說的!」我請問,你是用什麼標準來定義菩薩和祖師呢?或從西天到東土,竟有多少祖師呢?禪有禪的祖師,密有密的祖師。禪的祖師說:「念佛一聲,漱三口天。」同樣是祖師說的,你為什麼就不信呢?所以信不信──其實還為那句話:「同類相聚,共業相應」。因為你的業跟他相應,所以就覺得這句話很有道理。於是又因很多人皆信這一套,他就變成祖師了。於是本來非常殊勝莊嚴的佛教,結果被愈說愈狹隘,愈說愈不值錢。

禪宗所偏

中國禪宗常標榜其為頓悟法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這頓悟曾吸引住很多行者,也曾成就過很多祖師;但是我告訴你,它更害死過很多人。為什麼呢?《遺教經》裡有一句話:「清冷雲中,霹靂火起」──這頓悟從那裡頓起呢?很多人不知道!於是守株待兔地等過一輩子了,還頓不出一點火花來。禪宗甚至講到後來,更說:不要看經典,經典乃是葛藤;也不必打坐,禪不在坐(這腿痛的人聽起來最相應)。行住坐臥都是禪,像你們這樣苦哈哈的盤腿是幹什麼呢?於是學禪的人,既不持戒、不修定,也不看經典,而唯靠一個話頭,參「什麼是無?」、參「我是誰?」這情況就像先把一棵樹的根本、枝末全部砍盡了,卻希望它開花結果一般─沒有漸修的基礎,那來頓悟呢?

甚至更有人說:「我知道什麼叫祖師禪,譬如南泉斬貓、丹霞劈佛!」因此學禪乃愈學愈狂,愈學愈慢。剛才已調侃修淨土者乃吃速食麵,而學禪者竟是狂飆列車也。現在的人有些偏好速食麵,有些則著迷於飆車,這皆是時代眾生共業的標誌。結果不是頓悟成佛,而是錯誤成魔。於是我們放眼禪林,有多少學禪的人終變成外道,變成魔子魔孫呢?

因此若說「隔陰之迷」,似這般參禪而未開悟者,下輩子會到那裡去呢?不知道!因為狂飆的人最後會撞到那裡去?我們真的不知道,但終不會有好下場的。

中道心行

最後,我一向反對一個初學者,就來參禪、修淨,釋迦牟尼佛最初說法,是從三學、四諦、八正道,去打好我們解行的基礎,然後再用禪定、止觀來匡輔我們的心。更重要的要常提起菩提求覺之心。若此即使今生不開悟,你也不用擔心什麼隔陰之迷─因為我們是從根本的基礎去往上提昇的;而不是像剛才所說狂飆之類,先把根葉全部斬盡,而只求開悟。因為因果本是連續的,如《中觀》所謂的不常不斷。就像雖都不知道我們前輩子是做什麼的,但是我們今生或者還能出家,或者還在學佛,這難道都是偶然的嗎?不!一定是從過去,生生世世所累積下的善根因緣而有的;故即使我們不知道,但並不妨礙我們的繼續修行。如隔陰之迷後,便因果脫節;那佛三大阿僧祇劫又是怎麼修成的?佛也是從凡夫修起的呀!所以偏唱隔陰之迷者不但不是祖師、不是菩薩,而是斷見外道。

因此,我們若真想修學,還是宜從聞思中,先打好解行的基礎;然後再進一步參禪求覺。於是因心淨則國土淨,即使尚未大悟徹底,但既淨心的因已造下了,乃不用擔心沒有淨土的果。

如這樣你還不放心的話,則不妨把聞思修,戒定慧,參禪求覺的功德,全迴向往生極樂世界。剛才已說到,這輩子求覺悟,跟下輩子祈往生是根本不衝突的;又只要對西方淨土有信願,也並非一定要持名才能往生。甚至我也經常奉勸那些喜歡參禪打坐的人說:「如你今天有好的因緣,能安心在蒲團上坐一小時、兩小時,那當然正宜專心用數息、參禪的法門。反過來說,如是在等車、坐車,或做一些家務事時,你雖不方便再盤腿數息、參禪,但還是可念佛的。」而不要想:「我是學禪的!念什麼佛呢?」事實上,如我們只把「念佛」當作一種攝心、專注的方便,這與參禪的理念,絕對不會有相妨礙的。反過來說,一個修淨土法門者,在念佛之餘,還當提起疑情「究竟此念佛者是誰呢?」這也絕不會妨礙你的往生和蓮品的。

總之,禪淨兩者本是相輔相成的,可是為什麼被人說成這樣的水火不相容呢?這就是末法眾生啊!因為大家都捨根本而取枝末,所以才愈偏端與矛盾。好!這問題今天就講到這裡,各位還有沒有問題?

問答

問:現在流行專修某種法門,如地藏法門或觀音法門之類!請問老師對此有何看法?

答:基本上我還是認為,修行必先打穩聞思修、戒定慧的基礎,然後再去專修某種法門。因為所有的法門,如離開佛教的理,就已不是佛法了。修行的法門,不在於其所用形象的類別,而在於要從自己的心態、觀念、知見去調整。否則這些法門,最後必將愈發展愈偏端、愈狹隘。

問:有些信眾認為不可在家中供奉地藏菩薩,不曉得這種風氣是怎麼形成的?

答:我想這可能出自一般人對地藏菩薩的錯誤印象。地藏菩薩經常給人的感覺是:他是專門到地獄裡去救度那些沒頭沒臉的眾生(與民間目蓮救母的故事相附會)。而地獄的眾生大概都是陰類,所以如你供奉祂,就有一大堆那一類眾生跟著到你家來。

其實依《地藏菩薩本願經》看,地藏菩薩從恆河沙佛以來,就勤在六道度化一切眾生,何止地獄而已!甚至釋迦佛臨涅槃時,還特將娑婆世界的眾生托付給祂呢!

至於別人要供什麼菩薩,那當然是他個人的事,我們既不阻止,也不勸勉。不要想「地藏王菩薩這麼偉大!而多數眾生卻不供祂,不是太委屈,太可惜了嗎?」──我想這也是偏端。

如就整個佛理來講,所謂佛佛道同。而我們往往只認為大悲唯觀世音菩薩,大智乃文殊菩薩。所以要尋智慧,就要去求文殊菩薩;言下之意觀音菩薩沒有智慧,而文殊菩薩不慈悲。故如求大慈大悲、救災救難,就只能去找觀音菩薩;若有眼不識泰山而找上文殊菩薩,祂就絕對仗著寶劍,痛罵你怎麼這般放不下,而把你踢出來。這都是我們眾生偏端的習性,其實祂們都是等覺、妙覺以上的菩薩,悲智雙全,那須你這般瞎心分別呢?如就佛佛道同而言,供任何一尊菩薩,智慧、福德其實完全一樣,但眾生就是放不下哩!

Re: 修行的問題想請教各位老師!

發表於 : 週一 6月 19, 2023 2:17 pm
輕舟
參禪最主要的目標是徹底明白自己生死事(徹悟佛法大意),也是公開的案例(公案)中表示的事情,不看經不坐禪不修行的原因是這種事情跟通不通經、坐不坐禪、修不修行沒有直接關係,不是像學習一種技能一樣靠練習累積,而是機緣成熟一念智慧開悟佛知見,這需要起於真正的疑情(對一件事產生求解欲),時時提起可以薰習八識田的種子,使求解之心時時在識田深處於時時現前的狀態,達到欲求解解不了,想放又放不下的情況(禪子曰:如吞熱鐵丸一樣吞不下又吐不出。)以便在眾生緣能乘機一時撞破,這種參禪法門也有念佛及牧牛的作用,像淨土中說的如母憶子,子亦憶母,直到相遇的那一天一時成就。

Re: 修行的問題想請教各位老師!

發表於 : 週一 6月 19, 2023 2:51 pm
非心非佛
蓮花生大士: 『因果業報,須信非虛。生死事大,無常迅速,應求解脫。先尋擇金剛上師,以為依止。虔誦四歸依,誓心不退。發大菩提心,廣度有情。嚴持淨戒,以立根基。常觀十二支因緣,明生死本。次習禪定,內觀自心,本來清淨。修深般若波羅蜜,了知諸法,猶如夢幻。心不執著,身隨所安。妄念起時,勿隨勿制。緣境違順,塵影好醜,不起愛憎。惟常覺照,而忘覺照。佛心自心,本自如如。我見破盡。心一境性,即是成佛。』 

Re: 修行的問題想請教各位老師!

發表於 : 週一 6月 19, 2023 10:14 pm
二楞子
先瞭解ㄧ下「念佛」是什麼意思。

淨宗念佛跟《阿含經》完全ㄧ樣~~
《阿含經》:「當于爾時,無有貪欲、瞋恚、愚癡,唯有清淨、質直之心;以直心故,得法、得義、得親近佛,心生歡喜;以歡喜故,身得猗樂;以身樂故,其心得定;以得定故,怨家及己親族,於此二人,無怨憎想,心常平等,住法流水,入於定心修念佛,心趣向涅槃,是名念佛。」

淨土宗為何念佛?
厭離娑婆,欣向極樂,大家耳熟能詳吧!為何要厭離娑婆?因為人生無常、苦、空,「ㄧ大苦集聚」,為了要解脫煩惱,因此念佛,欣向極樂(無有眾苦),這不就是四聖諦——苦、集、滅、道嗎?
厭離娑婆,不就是已了知世俗無可愛之處,所以才可以有『無有貪欲、瞋恚、愚癡,唯有清淨、質直之心』。

有了這個心,才能看清楚娑婆世俗的真實相貌:「諸法眾緣生,無自性,了不可得」,以這樣子的體證念佛就是「實相念佛」,看清楚實相,所以放得下執著,沒有煩惱,生起歡喜,故說『以直心故,得法、得義、得親近佛,心生歡喜』 。

以這樣子的歡喜,沒有娑婆的貪欲旁鶩,念起佛來心定,心定下來,能看得清楚,仇人、親人皆是眾因緣而成,總是一場空,愛恨總是因自心不平等而生,心平等了,了知ㄧ切法空,自然趣向寂靜,故說:『以歡喜故,身得猗樂;以身樂故,其心得定;以得定故,怨家及己親族,於此二人,無怨憎想,心常平等,住法流水,入於定心修念佛,心趣向涅槃,是名念佛。』

淨土宗念佛,我們念的是「名」以召「德」,您念的可能是「四個字」而已,內容差很多啊~

所以,念佛當然可以開悟~~八宗都是廣義的念佛,心裏沒有念佛,怎麼會學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