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天神沒有肉體就沒有第6識?
環師誤解佛經明已
我寧願相信知名度較高丹霞 雲棲 智旭蕅益大師 蓮池大師
智旭 文句
其中唯留阿賴耶識全於末那(及)半分微細(意識)
從《雜阿含經》第809經記載,發現小乘學離欲惡不善法的荒繆行徑
-
- 文章: 119
- 註冊時間: 週日 4月 18, 2021 8:51 am
Re: 從《雜阿含經》第809經記載,發現小乘學離欲惡不善法的荒繆行徑
恆不住 寫: ↑週六 7月 22, 2023 6:46 pm不要轉移焦點
經云:「諸礙既銷,無礙無滅,其中唯留阿賴耶識全於末那半分微細,如是一類名為識處。」
今論楞嚴經上說的無色界四天之一:識天。
環師主張:識無邊處天中無第六意識。
雲棲反批:識無邊處天中有第六意識。
從而成了這[半分微細]到底是屬第六、第七不同看法。
1.環師理由:「身根既消無復六識。故唯二者獨留。」也就是此識天是無色界,色空俱滅,身根既銷,沒有境緣,五緣缺一,然第六意識必俱全五緣才能緣生故,此識天無第六識,所以這[辦分微細]應是第七識的。
2.您舉疏反批:環師誤解佛經。
[雲棲批環師之解誤
第六識三界九地。一切時有。唯除五位不行。此處識定。非五位攝。如何言滅。]
意思是說:環師誤解經文,
理由是:除了五無心位沒有第六意識外,第六識三界九地。一切時有。此識天又不是五無心位,所以有第六識在,這[辦分微細]應是第六識的。
個人認為環師並無誤解經文,
因為雖說意識常現起,第六識三界九地。一切時有。但五位不行,也視同沒有。
又第六識必俱全五緣才能緣生現起,這是緣合則生,緣散則滅之佛教正理。
環師說「身根既消無復六識。故唯二者獨留。」就是這個道理,
因此說不論五位或五緣,此識天都沒有第六識,這[半分微細]是第七識的,應理。
首楞嚴義疏
北宋長水子璿
.....
二識處
諸礙既銷。無礙無滅。其中唯留阿賴耶識全於末那半分微細。如是一類名為識處
初句結前空處。次句破空入識。銷礙之無亦亡。故云無礙無滅。此即唯觀於識。以
破於空也。其中下正釋。唯留賴耶全末那者。此七八二識更互相依。定性愚法全不知
有。冥然自留也。半分微細者即第六識。今留一半緣識之分。不留緣色空分。故云半
分。以此第六色心俱緣。故留半也。行人入此定時。厭患虛空無邊緣多則散能破於定
。即捨虛空。轉心緣識。心與識法相應。故名識處定。
... ....
個人認為中國第一個注釋楞嚴經的長水子璿大師,就說的非常好。
而環師說的應該是錯解了,因為與唯識理論不合。
-
- 文章: 119
- 註冊時間: 週日 4月 18, 2021 8:51 am
Re: 從《雜阿含經》第809經記載,發現小乘學離欲惡不善法的荒繆行徑
恆不住 寫: ↑週六 7月 22, 2023 6:46 pm不要轉移焦點
經云:「諸礙既銷,無礙無滅,其中唯留阿賴耶識全於末那半分微細,如是一類名為識處。」
今論楞嚴經上說的無色界四天之一:識天。
環師主張:識無邊處天中無第六意識。
雲棲反批:識無邊處天中有第六意識。
從而成了這[半分微細]到底是屬第六、第七不同看法。
1.環師理由:「身根既消無復六識。故唯二者獨留。」也就是此識天是無色界,色空俱滅,身根既銷,沒有境緣,五緣缺一,然第六意識必俱全五緣才能緣生故,此識天無第六識,所以這[辦分微細]應是第七識的。
2.您舉疏反批:環師誤解佛經。
[雲棲批環師之解誤
第六識三界九地。一切時有。唯除五位不行。此處識定。非五位攝。如何言滅。]
意思是說:環師誤解經文,
理由是:除了五無心位沒有第六意識外,第六識三界九地。一切時有。此識天又不是五無心位,所以有第六識在,這[辦分微細]應是第六識的。
個人認為環師並無誤解經文,
因為雖說意識常現起,第六識三界九地。一切時有。但五位不行,也視同沒有。
又第六識必俱全五緣才能緣生現起,這是緣合則生,緣散則滅之佛教正理。
環師說「身根既消無復六識。故唯二者獨留。」就是這個道理,
因此說不論五位或五緣,此識天都沒有第六識,這[半分微細]是第七識的,應理。
個人的看法是這樣的,其實學唯識,可先讀玄奘大師的八識規矩頌,
這個有很多現代白話文解釋,網路上也很多,解釋的都很好。
再來才是讀成唯識論,這個也有很多的白話文講記,網路上也有免費的講記下載,
連買書都可省了。
再來才是瑜伽師地論,這個有一百卷,內容較多,白話文能解釋的人較少,
這個有興趣的可能要買書來看,應該慢慢看就好,這樣就會有基本功才對?
就個人看法,環師解唯識理論,應該是錯解了,但如唯識不好,猜測其楞嚴經也應解的不好?
其注釋個人並沒看過,就純猜測而已?
就個人所知,所謂的識,其實就是一種生滅,也就是種子,所以九法界都有,唯佛已斷除。
佛並無生滅,所以八識永滅,佛以真如或諸法實相直接現出萬法,故雖有萬法,卻無生滅可言,
也無萬法之名。
八個識,其實都有相依關係,而且也都是無始時來界的,而九法界也中都有識的存在。
其只有現行與不現行的問題,但不會有斷滅的問題,而不現行,也並不表示就是斷滅。
例如:睡覺中五識不現行,並非表示人就已滅除了五識。
而四空定的識無邊處,並非唯識學的五無心位,故當然還是有第六意識的。
至於五緣是否有缺?應該是錯解了認為有缺,但其實並非是如此。
-
- 文章: 119
- 註冊時間: 週日 4月 18, 2021 8:51 am
Re: 從《雜阿含經》第809經記載,發現小乘學離欲惡不善法的荒繆行徑
恆不住 寫: ↑週六 7月 22, 2023 6:46 pm不要轉移焦點
經云:「諸礙既銷,無礙無滅,其中唯留阿賴耶識全於末那半分微細,如是一類名為識處。」
今論楞嚴經上說的無色界四天之一:識天。
環師主張:識無邊處天中無第六意識。
雲棲反批:識無邊處天中有第六意識。
從而成了這[半分微細]到底是屬第六、第七不同看法。
1.環師理由:「身根既消無復六識。故唯二者獨留。」也就是此識天是無色界,色空俱滅,身根既銷,沒有境緣,五緣缺一,然第六意識必俱全五緣才能緣生故,此識天無第六識,所以這[辦分微細]應是第七識的。
2.您舉疏反批:環師誤解佛經。
[雲棲批環師之解誤
第六識三界九地。一切時有。唯除五位不行。此處識定。非五位攝。如何言滅。]
意思是說:環師誤解經文,
理由是:除了五無心位沒有第六意識外,第六識三界九地。一切時有。此識天又不是五無心位,所以有第六識在,這[辦分微細]應是第六識的。
個人認為環師並無誤解經文,
因為雖說意識常現起,第六識三界九地。一切時有。但五位不行,也視同沒有。
又第六識必俱全五緣才能緣生現起,這是緣合則生,緣散則滅之佛教正理。
環師說「身根既消無復六識。故唯二者獨留。」就是這個道理,
因此說不論五位或五緣,此識天都沒有第六識,這[半分微細]是第七識的,應理。
個人的看法是這樣,其實想學佛法,可用印光大師為導航,印光大師文鈔講出太多的秘密。
例如:想讀法華經,其實其他祖師大德的著作,如沒時間的話,都可直接省略了,
只因智者大師的天台宗,其實可視同,就如佛之再來所親說。
再來印光大師也曾說過,蕅益大師其實是久證法身,而蓮池大師也不是什麼普通人。
也因此上述兩位大師的著作,都不可小看,其實印光大師文鈔中講到的東西非常多,都非常有價值,
大家可自行參閱即知。
而楞嚴經是佛法的小三藏,難度非常高,並非普通人都可注釋的,所以也要特別留意,
以免被誤導,就得不償失了,蕅益大師曾嚴厲批評過交光法師所注解楞嚴經的捨識用根,
其實這個應該很基本才對?想想,捨識用根,如還知道識,那麼自己就已在識中,又如何能捨?
再來根與識本就並存及互依,又如何能捨一用一?
古云開悟在楞嚴,其實楞嚴本就與禪宗一樣,也許有用棒喝或經文闡釋的方法不同,但其義則一,
但都不可迷妄於識才會是對的。
-
- 文章: 6280
-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從《雜阿含經》第809經記載,發現小乘學離欲惡不善法的荒繆行徑
第七末那意之根即是真如,故曰:真如乃唯識實性。
真如不染一法,從個人修佛功夫理論講,證滅盡定,一切止息,即是空性真如,即是一法不染之涅槃,大乘菩薩以無所得行般若波羅密多,可以悟入究竟涅槃。證一真如心。
二乘不迴心鈍阿羅漢,以惡不善法,心有罣礙,修定入空,走的是首楞嚴經強調的,另一條崎路。
所謂(不迴心),講的就是小乘行者,不知第七末那意之根即是真如,不知將此末那我執我見迴心於空性真如。發起真如之用,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切種智)。而是將此第七末那識內緣於阿賴耶識,而六識全斷。
其中,唯留阿賴耶識全,於末那半分細微。
此半分細微,就是講末那識內緣阿賴耶識而猶存的細微我見。
真如不染一法,從個人修佛功夫理論講,證滅盡定,一切止息,即是空性真如,即是一法不染之涅槃,大乘菩薩以無所得行般若波羅密多,可以悟入究竟涅槃。證一真如心。
二乘不迴心鈍阿羅漢,以惡不善法,心有罣礙,修定入空,走的是首楞嚴經強調的,另一條崎路。
所謂(不迴心),講的就是小乘行者,不知第七末那意之根即是真如,不知將此末那我執我見迴心於空性真如。發起真如之用,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切種智)。而是將此第七末那識內緣於阿賴耶識,而六識全斷。
其中,唯留阿賴耶識全,於末那半分細微。
此半分細微,就是講末那識內緣阿賴耶識而猶存的細微我見。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
- 文章: 6280
-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從《雜阿含經》第809經記載,發現小乘學離欲惡不善法的荒繆行徑
思考一下:
二能變,第七末那識,是怎麼輾轉能變而生起????
二能變,第七末那識,是怎麼輾轉能變而生起????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
- 文章: 3139
- 註冊時間: 週三 4月 14, 2021 9:18 am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九文句
智旭蕅益大師
判凡聖二類。
此等窮空不盡空相(若)從不還天聖道窮者如是一類名不迴心鈍阿羅漢若從無想諸外道天窮空不歸迷漏無聞便入輪轉。
此等窮空言既以空而滅色復以識而滅空又以無所有而滅識又以非想非非想而滅無所有則於空境可謂竭盡心力矣
然空理不居色外今既離色求空豈盡空理此鈍根那含與凡夫外道所以同歸迷悶也
但此中若從不還天聖道窮者直待非非想處八萬大劫壽滿方出三界生方便有餘穢土名不迴心鈍阿羅漢
若從無想諸外道天及廣果凡夫來者則一味求空不知迴頭觀察真空道理名為窮空不歸此乃迷有漏天作涅槃想既不聞出世真正法門則報盡還墮隨其夙業依舊輪轉於七趣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
楞嚴經講從色界第四禪天處不還天聖道 一直等到 非想非非想處天(無色界天最高層) 8萬大劫壽滿方出三界生方便有餘穢土名不迴心鈍阿羅漢
根本不是楊水源(妙吉祥如意)講的
若從無想諸外道天及廣果凡夫來者迷有漏天作涅槃想同歸迷悶報盡還墮隨其夙業依舊輪轉於七趣
判凡聖二類。
此等窮空不盡空相(若)從不還天聖道窮者如是一類名不迴心鈍阿羅漢若從無想諸外道天窮空不歸迷漏無聞便入輪轉。
此等窮空言既以空而滅色復以識而滅空又以無所有而滅識又以非想非非想而滅無所有則於空境可謂竭盡心力矣
然空理不居色外今既離色求空豈盡空理此鈍根那含與凡夫外道所以同歸迷悶也
但此中若從不還天聖道窮者直待非非想處八萬大劫壽滿方出三界生方便有餘穢土名不迴心鈍阿羅漢
若從無想諸外道天及廣果凡夫來者則一味求空不知迴頭觀察真空道理名為窮空不歸此乃迷有漏天作涅槃想既不聞出世真正法門則報盡還墮隨其夙業依舊輪轉於七趣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
楞嚴經講從色界第四禪天處不還天聖道 一直等到 非想非非想處天(無色界天最高層) 8萬大劫壽滿方出三界生方便有餘穢土名不迴心鈍阿羅漢
根本不是楊水源(妙吉祥如意)講的
若從無想諸外道天及廣果凡夫來者迷有漏天作涅槃想同歸迷悶報盡還墮隨其夙業依舊輪轉於七趣
-
- 文章: 1915
- 註冊時間: 週三 2月 02, 2022 7:09 pm
Re: 從《雜阿含經》第809經記載,發現小乘學離欲惡不善法的荒繆行徑
隨兄法安隨機談 寫: ↑週日 7月 23, 2023 11:59 am恆不住 寫: ↑週六 7月 22, 2023 6:46 pm
不要轉移焦點
經云:「諸礙既銷,無礙無滅,其中唯留阿賴耶識全於末那半分微細,如是一類名為識處。」
今論楞嚴經上說的無色界四天之一:識天。
環師主張:識無邊處天中無第六意識。
雲棲反批:識無邊處天中有第六意識。
從而成了這[半分微細]到底是屬第六、第七不同看法。
1.環師理由:「身根既消無復六識。故唯二者獨留。」也就是此識天是無色界,色空俱滅,身根既銷,沒有境緣,五緣缺一,然第六意識必俱全五緣才能緣生故,此識天無第六識,所以這[辦分微細]應是第七識的。
2.您舉疏反批:環師誤解佛經。
[雲棲批環師之解誤
第六識三界九地。一切時有。唯除五位不行。此處識定。非五位攝。如何言滅。]
意思是說:環師誤解經文,
理由是:除了五無心位沒有第六意識外,第六識三界九地。一切時有。此識天又不是五無心位,所以有第六識在,這[辦分微細]應是第六識的。
個人認為環師並無誤解經文,
因為雖說意識常現起,第六識三界九地。一切時有。但五位不行,也視同沒有。
又第六識必俱全五緣才能緣生現起,這是緣合則生,緣散則滅之佛教正理。
環師說「身根既消無復六識。故唯二者獨留。」就是這個道理,
因此說不論五位或五緣,此識天都沒有第六識,這[半分微細]是第七識的,應理。
首楞嚴義疏
北宋長水子璿
.....
二識處
諸礙既銷。無礙無滅。其中唯留阿賴耶識全於末那半分微細。如是一類名為識處
初句結前空處。次句破空入識。銷礙之無亦亡。故云無礙無滅。此即唯觀於識。以
破於空也。其中下正釋。唯留賴耶全末那者。此七八二識更互相依。定性愚法全不知
有。冥然自留也。半分微細者即第六識。今留一半緣識之分。不留緣色空分。故云半
分。以此第六色心俱緣。故留半也。行人入此定時。厭患虛空無邊緣多則散能破於定
。即捨虛空。轉心緣識。心與識法相應。故名識處定。
... ....
個人認為中國第一個注釋楞嚴經的長水子璿大師,就說的非常好。
而環師說的應該是錯解了,因為與唯識理論不合。
感謝討論
一音異解,各有看法
憨山大師說法:這[半分微細]屬第七識,與環師一樣。
理由也是說:此識天,「今六識已滅故不緣色空。」。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通議卷第九
唐天竺沙門般剌密帝譯
烏萇國沙門彌伽釋迦譯語
菩薩戒弟子清河房融筆受
明南嶽沙門憨山釋德清述
○二識處。
諸礙既銷無礙無滅。其中唯留阿賴耶識全於末那半分微細。如是一類名為識處。
議曰。此四空第二天乃厭空依識者也。諸礙既銷躡前空處也。無礙下名破空入識也。銷礙入無則不依色。無礙之無亦滅故不依空。唯觀於識故唯留賴耶。以末那為意根依內外門轉緣色空識三。今六識已滅故不緣色空。內緣八識見分為我故半分微細捨空依識名為識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