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第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共摩訶比丘僧大數五千分,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無復煩惱,心得好解脫、慧得好解脫,其心調柔軟摩訶那伽,所作已辦,棄擔能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智已得解脫——唯阿難在學地得須陀洹。復有五百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皆得聖諦。
復有菩薩摩訶薩——皆得陀羅尼及諸三昧,行空、無相、無作,已得等忍、得無閡陀羅尼,悉是五通,言必信受無復懈怠,已捨利養名聞,說法無所悕望,度深法忍得無畏力,過諸魔事,一切業障悉得解脫。巧說因緣法。從阿僧祇劫以來發大誓願,顏色和悅,常先問訊,所語不麁,於大眾中而無所畏。無數億劫說法巧出。
『解了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虛空、如響、如揵闥婆城、如夢、如影、如鏡中像、如化,得無閡無所畏。』
『悉知眾生心行所趣,以微妙慧而度脫之。意無罣閡,大忍成就,如實巧度。』】
【諸法無受三昧】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第一》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我不得不見菩薩,當教何等菩薩般若波羅蜜?世尊!我不見菩薩法來去,而與菩薩作字言是菩薩,我則疑悔。世尊!又菩薩字無決定、無住處。所以者何?是字無所有故。無所有亦無定無處。若菩薩聞是事,不驚不怖,不沒不退,當知是菩薩畢竟住不退轉地,住無所住。
「復次,世尊!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不應色中住,不應受想行識中住。何以故?若住色中,為作色行;若住受想行識中,為作識行。若行作法,則不能受般若波羅蜜,不能習般若波羅蜜;不具足般若波羅蜜,則不能成就薩婆若。何以故?色無受、想,受想行識無受想。若色無受則非色;受想行識無受則非識。般若波羅蜜亦無受。
菩薩應如是學行般若波羅蜜,是名菩薩諸法無受三昧,
廣大無量無定,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壞。何以故?是三昧,不可以相得。若是三昧可以相得,先尼梵志於薩婆若智不應生信。
先尼梵志以有量智入是法中,入已不受色,不受受想行識。
是梵志不以得聞見是智,不以內色見是智,不以外色見是智,不以內外色見是智,亦不離內外色見是智;
不以內受想行識見是智,不以外受想行識見是智,不以內外受想行識見是智,亦不離內外受想行識見是智。
先尼梵志信解薩婆若智,以得諸法實相,故得解脫。
得解脫已,於諸法中無取無捨,乃至涅槃亦無取無捨。
世尊!是名菩薩般若波羅蜜不受色,不受受想行識。雖不受色,不受受想行識,未具足佛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終不中道而般涅槃。】
這是五樓般若法
也是大修行法
有誰想要學的?
如果有人想要學的話,請先加強四樓佛法、三二一樓佛法。
不然的話,大概不相信自己可以學會【諸法無受三昧】?
【諸法無受三昧】
-
- 文章: 4410
- 註冊時間: 週四 3月 25, 2021 4:33 pm
Re: 【諸法無受三昧】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5 冊 No. 1509 大智度論
大智度初品中 十喻釋論 第十一 (第六卷)
龍樹菩薩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奉 詔譯
【經】
解了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虛空、如響、如犍闥婆城、如夢、如影、如鏡中像、如化。
【論】是十喻,為解空法故。
問曰:若一切諸法空如幻,何以故諸法有可見、可聞、可嗅、可甞、可觸、可識者?
若實無所有,不應有可見乃至可識。
復次,若無而妄見者,何以不見聲、聞色?若皆一等空無所有,何以有可見、不可見者?以諸法空故,如一指第一甲無,第二甲亦無,何以不見第二甲,獨見第一甲?以是故知:第一甲實有故可見,第二甲實無故不可見。
答曰:
諸法相雖空,亦有分別可見、不可見。
譬如幻化象、馬及種種諸物,雖知無實,然色可見,聲可聞,與六情相對,不相錯亂。
諸法亦如是,雖空而可見、可聞,不相錯亂。
如《德女經》說:
德女白佛言:『世尊!如無明內有不?』
佛言:『不!』
『外有不?』
佛言:『不!』
『內外有不?』
佛言:『不!』
『世尊!是無明從先世來不?』
佛言:『不!』
『從此世至後世不?』
佛言:『不!』
『是無明有生者、滅者不?』
佛言:『不!』
『有一法定實性,是名無明不?』
佛言:『不!』
爾時德女復白佛言:『若無明無內,無外,亦無內外,不從先世至今世、今世至後世,亦無真實性者,云何從無明緣行乃至眾苦集?世尊!譬如有樹,若無根者,云何得生莖節枝葉華果?』
佛言:『諸法相雖空,凡夫無聞無智故,而於中生種種煩惱;煩惱因緣,作身、口、意業;業因緣作後身;身因緣受苦受樂。是中無有實作煩惱,亦無身、口、意業,亦無有受苦樂者。譬如幻師,幻作種種事;於汝意云何?是幻所作內有不?』
「答言:『不!』
『外有不?』
答言:『不!』
『內外有不?』
答言:『不!』
『從先世至今世,今世至後世不?』
答言:『不!』
『幻所作有生者滅者不?』
答言:『不!』
『實有一法是幻所作不?』
答言:『不!』
佛言:『汝頗見頗聞幻所作妓樂不?』
答言:『我亦聞亦見。』
佛問德女:『若幻空,欺誑無實,云何從幻能作伎樂?』
德女白佛:『世尊!是幻相爾,雖無根本而可聞見。』
佛言:『無明亦如是,雖不內有,不外有,不內外有;不先世至今世,今世至後世,亦無實性,無有生者、滅者,而無明因緣諸行生,乃至眾苦陰集。如幻息、幻所作亦息;無明亦爾,無明盡,行亦盡,乃至眾苦集皆盡。』」
復次,是幻譬喻示眾生,一切有為法空不堅固;如說:「一切諸行如幻,欺誑小兒,屬因緣,不自在,不久住。」
是故說「諸菩薩知諸法如幻」。
大智度初品中 十喻釋論 第十一 (第六卷)
龍樹菩薩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奉 詔譯
【經】
解了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虛空、如響、如犍闥婆城、如夢、如影、如鏡中像、如化。
【論】是十喻,為解空法故。
問曰:若一切諸法空如幻,何以故諸法有可見、可聞、可嗅、可甞、可觸、可識者?
若實無所有,不應有可見乃至可識。
復次,若無而妄見者,何以不見聲、聞色?若皆一等空無所有,何以有可見、不可見者?以諸法空故,如一指第一甲無,第二甲亦無,何以不見第二甲,獨見第一甲?以是故知:第一甲實有故可見,第二甲實無故不可見。
答曰:
諸法相雖空,亦有分別可見、不可見。
譬如幻化象、馬及種種諸物,雖知無實,然色可見,聲可聞,與六情相對,不相錯亂。
諸法亦如是,雖空而可見、可聞,不相錯亂。
如《德女經》說:
德女白佛言:『世尊!如無明內有不?』
佛言:『不!』
『外有不?』
佛言:『不!』
『內外有不?』
佛言:『不!』
『世尊!是無明從先世來不?』
佛言:『不!』
『從此世至後世不?』
佛言:『不!』
『是無明有生者、滅者不?』
佛言:『不!』
『有一法定實性,是名無明不?』
佛言:『不!』
爾時德女復白佛言:『若無明無內,無外,亦無內外,不從先世至今世、今世至後世,亦無真實性者,云何從無明緣行乃至眾苦集?世尊!譬如有樹,若無根者,云何得生莖節枝葉華果?』
佛言:『諸法相雖空,凡夫無聞無智故,而於中生種種煩惱;煩惱因緣,作身、口、意業;業因緣作後身;身因緣受苦受樂。是中無有實作煩惱,亦無身、口、意業,亦無有受苦樂者。譬如幻師,幻作種種事;於汝意云何?是幻所作內有不?』
「答言:『不!』
『外有不?』
答言:『不!』
『內外有不?』
答言:『不!』
『從先世至今世,今世至後世不?』
答言:『不!』
『幻所作有生者滅者不?』
答言:『不!』
『實有一法是幻所作不?』
答言:『不!』
佛言:『汝頗見頗聞幻所作妓樂不?』
答言:『我亦聞亦見。』
佛問德女:『若幻空,欺誑無實,云何從幻能作伎樂?』
德女白佛:『世尊!是幻相爾,雖無根本而可聞見。』
佛言:『無明亦如是,雖不內有,不外有,不內外有;不先世至今世,今世至後世,亦無實性,無有生者、滅者,而無明因緣諸行生,乃至眾苦陰集。如幻息、幻所作亦息;無明亦爾,無明盡,行亦盡,乃至眾苦集皆盡。』」
復次,是幻譬喻示眾生,一切有為法空不堅固;如說:「一切諸行如幻,欺誑小兒,屬因緣,不自在,不久住。」
是故說「諸菩薩知諸法如幻」。
-
- 文章: 4410
- 註冊時間: 週四 3月 25, 2021 4:33 pm
Re: 【諸法無受三昧】
小品般若經教諸法無受三昧【諸法無受三昧】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第一》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我不得不見菩薩,當教何等菩薩般若波羅蜜?世尊!我不見菩薩法來去,而與菩薩作字言是菩薩,我則疑悔。世尊!又菩薩字無決定、無住處。所以者何?是字無所有故。無所有亦無定無處。若菩薩聞是事,不驚不怖,不沒不退,當知是菩薩畢竟住不退轉地,住無所住。
「復次,世尊!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不應色中住,不應受想行識中住。何以故?若住色中,為作色行;若住受想行識中,為作識行。若行作法,則不能受般若波羅蜜,不能習般若波羅蜜;不具足般若波羅蜜,則不能成就薩婆若。何以故?色無受、想,受想行識無受想。若色無受則非色;受想行識無受則非識。般若波羅蜜亦無受。
菩薩應如是學行般若波羅蜜,是名菩薩諸法無受三昧,
廣大無量無定,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壞。何以故?是三昧,不可以相得。若是三昧可以相得,先尼梵志於薩婆若智不應生信。
先尼梵志以有量智入是法中,入已不受色,不受受想行識。
是梵志不以得聞見是智,不以內色見是智,不以外色見是智,不以內外色見是智,亦不離內外色見是智;
不以內受想行識見是智,不以外受想行識見是智,不以內外受想行識見是智,亦不離內外受想行識見是智。
先尼梵志信解薩婆若智,以得諸法實相,故得解脫。
得解脫已,於諸法中無取無捨,乃至涅槃亦無取無捨。
世尊!是名菩薩般若波羅蜜不受色,不受受想行識。雖不受色,不受受想行識,未具足佛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終不中道而般涅槃。】
而修學小品般若經之人,要以先尼梵志為目標,為善知識
先尼梵志,從此處而入是法中
而我們也要努力的讓自己,也入此法中
什麼是諸法無受三昧?
而此三昧,又如何入?
諸法無受三昧,是五樓般若法
講過很多遍了,五樓法需要一二三四樓的基礎
當然,如果你是上根利智或發大丈夫志之人,而可以當下承擔
那麼,可以很快的學會
而如果不是,那麼,就要按照五樓法,按照順序,先學一樓法,
再學二三四樓法,而等基礎打好之後,才有機會可以學會五樓法。
此一二三四樓法有,故有彼五樓法
此有故彼有
沒有此一二三四樓法,此四樓法無,故無彼五樓法
此無故彼無
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這是四樓緣覺法。
-
- 文章: 2550
- 註冊時間: 週一 3月 22, 2021 2:21 pm
Re: 【諸法無受三昧】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
-
- 文章: 4410
- 註冊時間: 週四 3月 25, 2021 4:33 pm
Re: 【諸法無受三昧】
什麼是諸法無受三昧?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直接跳出六趣夢、大千夢
覺後空空無大千,所以諸法無受,所以不受諸法
知夢即離,離夢即覺
知是空花,即無輪轉
卻來觀世間猶如夢中事
很簡單吧,都是老生常談
但是,這是五樓法,需要一一樓一樓的往上爬
當然,也可以不爬,因為一至五樓通通如夢幻泡影
你也可以直接醒過來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直接跳出六趣夢、大千夢
覺後空空無大千,所以諸法無受,所以不受諸法
知夢即離,離夢即覺
知是空花,即無輪轉
卻來觀世間猶如夢中事
很簡單吧,都是老生常談
但是,這是五樓法,需要一一樓一樓的往上爬
當然,也可以不爬,因為一至五樓通通如夢幻泡影
你也可以直接醒過來
-
- 文章: 4410
- 註冊時間: 週四 3月 25, 2021 4:33 pm
Re: 【諸法無受三昧】
【諸法無受三昧】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第一》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我不得不見菩薩,當教何等菩薩般若波羅蜜?世尊!我不見菩薩法來去,而與菩薩作字言是菩薩,我則疑悔。世尊!又菩薩字無決定、無住處。所以者何?是字無所有故。無所有亦無定無處。若菩薩聞是事,不驚不怖,不沒不退,當知是菩薩畢竟住不退轉地,住無所住。
「復次,世尊!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不應色中住,不應受想行識中住。何以故?若住色中,為作色行;若住受想行識中,為作識行。若行作法,則不能受般若波羅蜜,不能習般若波羅蜜;不具足般若波羅蜜,則不能成就薩婆若。何以故?色無受、想,受想行識無受想。若色無受則非色;受想行識無受則非識。般若波羅蜜亦無受。
菩薩應如是學行般若波羅蜜,是名菩薩諸法無受三昧,
廣大無量無定,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壞。何以故?是三昧,不可以相得。若是三昧可以相得,先尼梵志於薩婆若智不應生信。
先尼梵志以有量智入是法中,入已不受色,不受受想行識。
是梵志不以得聞見是智,不以內色見是智,不以外色見是智,不以內外色見是智,亦不離內外色見是智;
不以內受想行識見是智,不以外受想行識見是智,不以內外受想行識見是智,亦不離內外受想行識見是智。
先尼梵志信解薩婆若智,以得諸法實相,故得解脫。
得解脫已,於諸法中無取無捨,乃至涅槃亦無取無捨。
世尊!是名菩薩般若波羅蜜不受色,不受受想行識。雖不受色,不受受想行識,未具足佛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終不中道而般涅槃。】
先尼梵志,悟入諸法無受三昧
什麼是諸法無受三昧?
其實,就是般若波羅蜜。
先尼梵志,信薩婆若智、解薩婆若智,所以得諸法實相,故得解脫。
諸法無受三昧、薩婆若智、諸法實相、解脫
真正的無所得,是與諸法無受三昧、薩婆若智、諸法實相、解脫息息相關的。
而不是凡夫都沒得佛法的利益的無所得,不是什麼都不會..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第一》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我不得不見菩薩,當教何等菩薩般若波羅蜜?世尊!我不見菩薩法來去,而與菩薩作字言是菩薩,我則疑悔。世尊!又菩薩字無決定、無住處。所以者何?是字無所有故。無所有亦無定無處。若菩薩聞是事,不驚不怖,不沒不退,當知是菩薩畢竟住不退轉地,住無所住。
「復次,世尊!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不應色中住,不應受想行識中住。何以故?若住色中,為作色行;若住受想行識中,為作識行。若行作法,則不能受般若波羅蜜,不能習般若波羅蜜;不具足般若波羅蜜,則不能成就薩婆若。何以故?色無受、想,受想行識無受想。若色無受則非色;受想行識無受則非識。般若波羅蜜亦無受。
菩薩應如是學行般若波羅蜜,是名菩薩諸法無受三昧,
廣大無量無定,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壞。何以故?是三昧,不可以相得。若是三昧可以相得,先尼梵志於薩婆若智不應生信。
先尼梵志以有量智入是法中,入已不受色,不受受想行識。
是梵志不以得聞見是智,不以內色見是智,不以外色見是智,不以內外色見是智,亦不離內外色見是智;
不以內受想行識見是智,不以外受想行識見是智,不以內外受想行識見是智,亦不離內外受想行識見是智。
先尼梵志信解薩婆若智,以得諸法實相,故得解脫。
得解脫已,於諸法中無取無捨,乃至涅槃亦無取無捨。
世尊!是名菩薩般若波羅蜜不受色,不受受想行識。雖不受色,不受受想行識,未具足佛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終不中道而般涅槃。】
先尼梵志,悟入諸法無受三昧
什麼是諸法無受三昧?
其實,就是般若波羅蜜。
先尼梵志,信薩婆若智、解薩婆若智,所以得諸法實相,故得解脫。
諸法無受三昧、薩婆若智、諸法實相、解脫
真正的無所得,是與諸法無受三昧、薩婆若智、諸法實相、解脫息息相關的。
而不是凡夫都沒得佛法的利益的無所得,不是什麼都不會..
-
- 文章: 4410
- 註冊時間: 週四 3月 25, 2021 4:33 pm
Re: 【諸法無受三昧】
頓法:諸法無受三昧
不受有所得,不受無所得,有所得無所得皆不受,是名諸法無受、諸法無受三昧。
不受色,不受受,不受想,不受行,不受識
不受眼,不受耳,不受鼻,不受舌,不受身,不受意
不受色,不受聲,不受香,不受味,不受觸,不受法
如何不受?
不受有所得,不受無所得,有所得無所得皆不受,是名諸法無受、諸法無受三昧。
不受色,不受受,不受想,不受行,不受識
不受眼,不受耳,不受鼻,不受舌,不受身,不受意
不受色,不受聲,不受香,不受味,不受觸,不受法
如何不受?
-
- 文章: 1915
- 註冊時間: 週三 2月 02, 2022 7:09 pm
-
- 文章: 783
- 註冊時間: 週日 3月 28, 2021 9:47 pm
Re: 【諸法無受三昧】
其實,這個無受三昧,算是一個好命題。
但是在許多學友口中,常常不是高推聖境、不然就是天馬行空,在不然就成了自走砲煙火大會了。
有點可惜。
學友們,
三三昧解脫門的範圍,都可稱為無受三昧;可惜境界太高,一般凡夫難以企及。
所以,我們應該把目標轉向務實的、凡夫可以練習的無受三昧。
這類凡夫可學習的無受三昧,只要身、心正常,務實,其實是每個人都能學習的。
其實沒有很難,行住坐臥,都可鍛鍊。(當然,坐姿,較適合長時間鍛鍊)
以下就簡單分享,
名稱 : 無受三昧,sarvadharmāparigṛhīta+samādhi
命名 : 這種三昧,只要是依 āparigṛhīta (無所著) 而得名。
所緣 : 一切法,sarva-dharma,只要是指蘊、處、界,通常以五蘊為代表。 (後期佛法則延伸到一切有為法、無為法、不可說法/勝義諦+畢竟空)
屬性 : 適用於奢摩他、與毗缽舍那,屬於有為、世間法範圍。
關鍵 : 捨,upekkhe。 (又名 :平等舍、平捨、世第一法,但與捨覺支略略不同)
修學方法:
1. 藉由所緣,提起正念、正知。
2. 先暫時離開世間貪、憂等等雜事。
3. 然後盡可能調伏五蓋,讓躁動的心,先能安靜下來。
4. 對於觀察的所緣,不要動不動就下定義,先不要排斥,要容納他;也先不要雀躍擁抱,保持知道就好,然後讓心先穩定在這樣的狀態。
5. 繼續練習,調整自己的心,讓心在觀察所緣時,保持中立、而不牽涉其中。
1~5 穩定了,這就是 無受三昧。
修學常見誤區 :
1. 我慢
(當我們練習到一定程度,常會不由自主地竊喜、暗爽.....這就中招了,這常被誤認為法喜充滿,但其實是我慢現身。)
2. 麻木不仁
(當我們在保持距離、中立旁觀的過程中,頓然,心感到冷淡了、對所緣、修學目標的熱忱都淡了,這常被誤認為超脫世外,其實是麻木不仁的痴)
3. 其他
(多而繁雜,略)
=====
以上簡略分享 無受三昧的大概。
有些學友,是不是開始耐不住的想放大絕、甩噴子了......
無妨,
建議,摸索一下無受三昧,閉著眼感受一下,然後...要噴...再來噴.....
看看有沒有那種...千年古道、今朝翻新的噴子 !
請全部放馬過來,
我們的寂照世間學友正....呷沁飯等著你呢 !
咱有夢幻大法... 不怕 !
平安 喜樂
但是在許多學友口中,常常不是高推聖境、不然就是天馬行空,在不然就成了自走砲煙火大會了。
有點可惜。
學友們,
三三昧解脫門的範圍,都可稱為無受三昧;可惜境界太高,一般凡夫難以企及。
所以,我們應該把目標轉向務實的、凡夫可以練習的無受三昧。
這類凡夫可學習的無受三昧,只要身、心正常,務實,其實是每個人都能學習的。
其實沒有很難,行住坐臥,都可鍛鍊。(當然,坐姿,較適合長時間鍛鍊)
以下就簡單分享,
名稱 : 無受三昧,sarvadharmāparigṛhīta+samādhi
命名 : 這種三昧,只要是依 āparigṛhīta (無所著) 而得名。
所緣 : 一切法,sarva-dharma,只要是指蘊、處、界,通常以五蘊為代表。 (後期佛法則延伸到一切有為法、無為法、不可說法/勝義諦+畢竟空)
屬性 : 適用於奢摩他、與毗缽舍那,屬於有為、世間法範圍。
關鍵 : 捨,upekkhe。 (又名 :平等舍、平捨、世第一法,但與捨覺支略略不同)
修學方法:
1. 藉由所緣,提起正念、正知。
2. 先暫時離開世間貪、憂等等雜事。
3. 然後盡可能調伏五蓋,讓躁動的心,先能安靜下來。
4. 對於觀察的所緣,不要動不動就下定義,先不要排斥,要容納他;也先不要雀躍擁抱,保持知道就好,然後讓心先穩定在這樣的狀態。
5. 繼續練習,調整自己的心,讓心在觀察所緣時,保持中立、而不牽涉其中。
1~5 穩定了,這就是 無受三昧。
修學常見誤區 :
1. 我慢
(當我們練習到一定程度,常會不由自主地竊喜、暗爽.....這就中招了,這常被誤認為法喜充滿,但其實是我慢現身。)
2. 麻木不仁
(當我們在保持距離、中立旁觀的過程中,頓然,心感到冷淡了、對所緣、修學目標的熱忱都淡了,這常被誤認為超脫世外,其實是麻木不仁的痴)
3. 其他
(多而繁雜,略)
=====
以上簡略分享 無受三昧的大概。
有些學友,是不是開始耐不住的想放大絕、甩噴子了......
無妨,
建議,摸索一下無受三昧,閉著眼感受一下,然後...要噴...再來噴.....
看看有沒有那種...千年古道、今朝翻新的噴子 !
請全部放馬過來,
我們的寂照世間學友正....呷沁飯等著你呢 !
咱有夢幻大法... 不怕 !
平安 喜樂
-
- 文章: 4410
- 註冊時間: 週四 3月 25, 2021 4:33 pm
Re: 【諸法無受三昧】
諸法無受三昧,這是屬於般若經的大智慧,這不是漸法,而是第一義的頓法。
頓法是五樓的般若法,是需要有前四樓的基礎的
所以,要先從人乘、天乘、聲聞、緣覺,漸漸的進步提昇,後來,才能悟入
諸法無受三昧,而得解脫。
先尼梵志,信薩婆若智、解薩婆若智,所以得諸法實相,故得解脫。
諸法無受三昧、薩婆若智、諸法實相、解脫
頓法是五樓的般若法,是需要有前四樓的基礎的
所以,要先從人乘、天乘、聲聞、緣覺,漸漸的進步提昇,後來,才能悟入
諸法無受三昧,而得解脫。
先尼梵志,信薩婆若智、解薩婆若智,所以得諸法實相,故得解脫。
諸法無受三昧、薩婆若智、諸法實相、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