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經白話心得(37)

回覆文章
訪客

楞伽經白話心得(37)

文章 訪客 »

原本經文:「爾時,大慧菩薩白佛言:世尊!何故世尊於大眾中唱如是言:我是過去一切佛,及種種受生,我爾時作漫陀轉輪聖王、六牙大象,及鸚鵡鳥、釋提桓因、善眼仙人。如是等百千生經說。」

「爾時,大慧菩薩白佛言:世尊!何故世尊於大眾中唱如是言:我是過去一切佛,及種種受生,我爾時作漫陀轉輪聖王、六牙大象,及鸚鵡鳥、釋提桓因、善眼仙人。如是等百千(本)生經說。」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這個時候,大慧菩薩請問世尊說:世尊!為什麼您曾經對大眾說:我是過去一切佛。世尊是世尊,諸佛是諸佛,這是不一樣的;然而世尊卻說「我是過去一切佛」,這其中有什麼特別的密意嗎?

(何故世尊於大眾中唱如是言:我是過去一切佛?)

世尊也曾經對大眾說種種的「本生經」,其中有提到以前曾是:漫陀轉輪聖王、六牙大象,及鸚鵡鳥、釋提桓因、善眼仙人等等。世尊說這麼多關於自己的本生之事,這其中有什麼特別的密意嗎?

(及種種受生,我爾時作漫陀轉輪聖王、六牙大象,及鸚鵡鳥、釋提桓因、善眼仙人。如是等百千(本)生經說。)

注解:

根據世尊在下面經文中所作的回答,世尊有明確回答「我是過去一切佛」的問題,但是世尊並沒有明確回答「本生經」的問題(在入楞伽經裏面有稍微回答「本生經」的問題)。

「我是過去一切佛。」

世尊在下面的經文中用「四種平等」來回答這個問題,根據世尊的回答,世尊所說的「我是過去一切佛」有兩種意思。

第一種:現今成就的諸佛如來與過去所有一切已經成就的諸佛如來,具有相同的「體性」,而這個相同的體性指的即是「佛性」。故曰「我是過去一切佛」。

第二種:所有一切過去的諸佛如來皆已親證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佛性),並通達、了知所有一切法性,然而現在以及未來成就的諸佛如來,其不可思議的成就與過去的諸佛如來所成就的覺行圓滿是完全一樣的,而無有任何的分別、差異。故曰「我是過去一切佛」。

所有一切眾生都會歷經無數次的生死輪迴,其「身份」也會一直不停的轉變,所以諸佛如來在成就之前其「身份」也都會一直不停的轉變。

但是迷惑的眾生無法得知自己前世之事,但是成就的諸佛如來卻可藉由不可思議的廣大神通,可以得知自己在過去世的種種經歷,也就是因為如此,諸佛如來可為眾生演說種種成千上百的「本生之經」,並藉由本生之經來教化、啟發眾生。


世尊在向大眾說法的時候,所用的方法、體裁等等大致上可以分為十二個種類,這十二個種類就是所謂的十二部經。

哪十二部經呢?其所指的即是:一契經、二重頌、三諷頌、四因緣、五本事、六本生、七希有、八譬喻、九論議、十自說、十一方廣、十二授記。

例如:
契經是指:梵語稱為「修多羅」。其體裁是「長行直說」。在用字上並沒有任何的限制,直到所要表達的意思完全能夠表達為止。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故稱為契經。

重頌是指:梵語稱為「祇夜」。其體裁是「六句四句三句二句」。在用字上是有字數上的限制。在經文中所提到的「重點」,再利用較為簡短的偈言,重復再說一次故稱為重頌。

諷頌是指:梵語稱為「伽陀」。其體裁是類似一句一句的偈言。其風格是:利用勝妙之文讚詠。其中的諷並不是諷刺的意思,而是作文讚詠的意思。

因緣是指:梵語稱為「尼陀羅」。世尊在說法的時候,有時候會借助某些特殊的「因緣」而有所說法。有一點像是世尊對眾生所作的「機會教育」。

本事是指:梵語稱為「伊帝目多」。其說法的內容是有關於:如來說座下聖弟子前世等等之事。

本生是指:梵語稱為「闍多伽」。其說法的內容是有關於:如來說自己還是菩薩的時候,在因地修行時所發生的種種不可思議之事。例如:上面經文中所說的轉輪聖王、六牙大象,及鸚鵡鳥、釋提桓因、善眼仙人等等受生身份。

希有是指:梵語稱為「阿浮達磨」。其說法的內容是有關於:極為不可思議、殊勝、稀有之事。例如天地七種不可思議「震動」等等。

譬喻是指:梵語稱為「婆陀」。世尊在說法的時候,為了要讓眾生產生比較深刻的印象,有時候會善用各種巧妙的「譬喻」來說法。例如:世尊把眾生所在的「三界」譬喻為「火宅」。

論議是指:梵語稱為「優婆提舍」。其說法的內容是有關於:說法者與當機者之間的互相辯論。論議常常以一問一答的方式出現。

自說是指:梵語稱為「優陀那」。世尊說法的方式常常是以其弟子提問,而世尊回答弟子的問題,但是在沒有弟子提問的時候,世尊也會隨順聽法弟子的因緣,自發性地為弟子演說種種不可思議的妙法,這一種的說法方式即稱為「不問自說」。

方廣是指:梵語稱為「毘佛略」。「方」的意思是指:法、真理。「廣」是指廣大的意思。如果所說的經典其內容範圍非常地廣大、包羅萬象,那麼即是屬於「方廣」的經典。例如很多的大乘經典大都是屬於「方廣」。

授記是指:梵語稱為「和伽羅」。世尊在說法的時候,常常都會有一位當機的菩薩作為貫串法會的主軸,在法會中世尊常常會為這一位當機的菩薩預授佛記。諸如此類的內容,就是屬於「預授佛記」的體裁。


「佛告大慧:以四等故,如來.應供.等正覺,於大眾中唱如是言:『我爾時作拘留孫、拘那含牟尼、迦葉佛。』云何四等?謂:字等、語等、法等、身等,是名四等。以四種等故,如來.應供.等正覺,於大眾中唱如是言。云何字等?若字稱我為佛,彼字亦稱一切諸佛,彼字自性無有差別,是名字等。云何語等?謂:我六十四種梵音言語相生,彼諸如來.應供.等正覺,亦如是六十四種梵音言語相生,無增無減,無有差別,迦陵頻伽梵音聲性。云何身等?謂:我與諸佛法身及色身相好,無有差別,除為調伏彼彼諸趣差別眾生故,示現種種差別色身,是名身等。云何法等?謂:我及彼佛,得三十七菩提分法。略說佛法無障礙智,是名四等。是故如來.應供.等正覺,於大眾中唱如是言。」


原本經文:「佛告大慧:以四等故,如來.應供.等正覺,於大眾中唱如是言:『我爾時作拘留孫、拘那含牟尼、迦葉佛。』云何四等?謂:字等、語等、法等、身等,是名四等。以四種等故,如來.應供.等正覺,於大眾中唱如是言。」

「佛告大慧:以四(種平)等故,如來.應供.等正覺,於大眾中唱如是言:『我爾時作拘留孫、拘那含牟尼、迦葉佛。』云何四等?謂:字等、語等、法等、身等,是名四等。以四種等故,如來.應供.等正覺,於大眾中唱如是言。」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世尊告訴大慧菩薩說:「我」是過去一切諸佛。「我」是過去拘留孫、拘那含牟尼、迦葉佛等等諸佛。

大慧你可能會覺得奇怪,我是我,諸佛如來是諸佛如來,是不一樣的,那麼為什麼我(世尊)仍然會說「我是過去一切諸佛」呢?這是因為有四種不可思議的「平等」,所以我才會這麼說。

(以四(種平)等故,如來.應供.等正覺,於大眾中唱如是言:我爾時作拘留孫、拘那含牟尼、迦葉佛。)

大慧!是那四種不可思議的「平等」呢?其所指的即是:字平等、語平等、法平等、身平等。

(云何四等?謂:字等、語等、法等、身等,是名四等。)

大慧!就是因為這四種不可思議的「平等」,所以我(世尊)才會說:「我」是過去一切諸佛。

(以四種等故,如來.應供.等正覺,於大眾中唱如是言。)

注解:

「以四等故,如來.應供.等正覺,於大眾中唱如是言:『我爾時作拘留孫、拘那含牟尼、迦葉佛。』」


「以四等故」

經文中的「以四等故」指的即是:字平等、語平等、法平等、身平等四種平等。

每一個字與其他的每一個字皆不一樣,為何會說字平等呢?

每一句語與其他的每一句語皆不一樣,為何會說語平等呢?

每一個法與其他的每一個法皆不一樣,為何會說法平等呢?

每一個身與其他的每一個身皆不一樣,為何會說身平等呢?

經文中的「字、語、法、身」即是泛指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當然不會是一樣的,那麼為何會說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一切平等呢?

原來經文中所說的平等是指其體性而言,而其體性即是佛性。

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其體性皆是本自具足的真如實性,真如實性指的即是佛性。

佛性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遠離一切有無兩邊、無有任何的差異、無有任何的分別。

事實上,所有一切的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不管是有情的、無情的、有形的、無形的,皆同一體性、同一法身、同一真如實性、無有任何的分別。故曰「平等」。


「我爾時作拘留孫、拘那含牟尼、迦葉佛。」

經文中的「我」是指釋迦牟尼佛。

經文中的「拘留孫、拘那含牟尼、迦葉佛」是指釋迦牟尼佛之前的三位如來。這三位如來是娑婆世界的前三尊佛,而釋迦牟尼佛則是第四佛。

釋迦牟尼佛與前面賢劫的三尊如來是不一樣的,那麼世尊(釋迦牟尼佛)為何會說我是過去一切諸佛呢?

世尊所說的:「我爾時作拘留孫、拘那含牟尼、迦葉佛」要分為體以及用兩種解釋。

體:
世尊所說的「我爾時作拘留孫、拘那含牟尼、迦葉佛」即是在表達:釋迦牟尼佛與過去一切所有成就的諸佛如來,皆具有相同的「體性」,並且是同一體性。

而這個體性指的即是:所有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無有任何差別的「真如實性」(佛性)。故曰「我是過去一切諸佛」。

用:
世尊所說的「我爾時作拘留孫、拘那含牟尼、迦葉佛」即是在表達:釋迦牟尼佛與過去所有一切諸佛,皆親證了不可思議的「真如實性」,皆通達、了知所有一切諸法的法性,皆成就了不可思議的覺行圓滿,與過去所有一切諸佛如來所成就的殊勝功德並無二致。故曰「我是過去一切諸佛」。


「云何四(平)等?謂:字等、語等、法等、身等,是名四等。」

何為「四平等」?世尊在下面的經文中還會再作解釋。


「以四種(平)等故,如來.應供.等正覺,於大眾中唱如是言。」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所有一切諸佛如來皆本自具足同一體性、同一法身、同一佛性、同一真如實性,無有任何的分別、無有任何的差別、一切皆平等。故曰「我是過去一切諸佛」。

為何佛性對於我們眾生會如此地重要呢?這是因為所有一切眾生皆以「佛性」作為唯一的「依歸」。

也就是說:如果沒有佛性的存在,那麼也就不會有任何境界以及境界中諸法萬物的存在,所以佛性對於所有一切眾生、諸法萬物而言,有著絕對密切、不可分的關係。

佛性無法用文字語言來描述,更無法用意識來體會,所有對於佛性的描述皆是屬於方便說、方便譬喻。


「云何字等?若字稱我為佛,彼字亦稱一切諸佛,彼字自性無有差別,是名字等。」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何謂字平等呢?所有一切成就無量功德的諸佛如來,其名號皆有「佛」字,不管是過去的、現在的、未來的一切諸佛皆是如此。

(云何字等?若字稱我為佛,彼字亦稱一切諸佛。)

大慧!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其體性皆是本自具足的「真如實性」,無有任何的差別。

然而諸佛如來所共通的「佛字」,當然也屬於境界中的諸法,所以其體性也是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無有任何差別的真如實性。

就猶如所有一切成就的諸佛如來其體性也都是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無有任何差別的「真如實性」(佛性)一般。故曰「字平等」。

(彼字自性無有差別,是名字等。)

注解:

「若字稱我為佛,彼字亦稱一切諸佛。」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所有一切成就的諸佛如來,皆具有共通的佛字。故曰「(佛)字平等」。

但事實上,這一種解釋是屬於非常表面的解釋,無法凸顯出世尊所要表達的真實意義。


「彼字自性無有差別,是名字等。」

這一句經文即可以凸顯出世尊所要表達的真實意義。

經文中的「自性」即是在描述佛性(真如實性)。

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不管是有情的、無情的、有形的、無形的,其「體性」(自性)皆是本自具足的「真如實性」。

真如實性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遠離一切有無、無有任何的分別。故曰「彼字自性無有差別,是名字等」。

諸佛如來所共通的「佛字」,這是隨順眾生所創造出來的「方便名稱」,既然是屬於方便名稱,那麼就是屬於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既然是屬於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那麼此等「方便名稱」其本自具足的「體性」仍然是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

不僅僅是「字」的「自性」皆是「真如實性」。事實上,所有一切諸法,不管是有情的、無情的、有形的、無形的皆共有同一自性、同一佛性、同一體性、同一真如實性、平等平等、無有任何的差別。故曰「平等」。


原本經文:「云何語等?謂:我六十四種梵音言語相生,彼諸如來.應供.等正覺,亦如是六十四種梵音言語相生,無增無減,無有差別,迦陵頻伽梵音聲性。」

「云何語等?謂:我六十四種梵音言語相生,彼諸如來.應供.等正覺,亦如是六十四種梵音言語相生,無增無減,無有差別,迦陵頻伽梵音聲性(無有差別)。」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何謂「語平等」呢?(云何語等?)

大慧!我(世尊)以「六十四」種不可思議殊勝、美妙的梵音語言,為所有一切眾生講經說法,並期望眾生皆能夠離苦得樂,解脫而得大自在。

(我六十四種梵音言語相生。)

大慧!然而過去所有一切諸佛如來也是以「六十四」種不可思議殊勝、美妙的梵音語言,為所有一切眾生講經說法,並期望眾生皆能夠離苦得樂,解脫而得大自在。

(彼諸如來.應供.等正覺,亦如是六十四種梵音言語相生。)

大慧!不管是現在的「我」(世尊),還是過去所有一切的諸佛如來,皆用無比殊勝美妙的迦陵頻伽梵音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但不管是使用何種的美妙音聲說法,其所說之法,皆是以一切眾生本自具足的「真如實性」作為唯一的依歸。真如實性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不增不減、無有任何的差別。

(無增無減,無有差別,迦陵頻伽梵音聲性(無有差別)。)

注解:

「云何語等?謂:我六十四種梵音言語相生,彼諸如來.應供.等正覺,亦如是六十四種梵音言語相生。」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何謂語平等呢?其所指的即是:我(世尊)以六十四種梵音言語為眾生講經說法,然而過去的一切諸佛也是以六十四種梵音言語為眾生講經說法,所以稱為「語平等」。

但是這一種解釋是屬於比較表面的解釋,無法真正凸顯出世尊所要表達的真實意義。


「無增無減,無有差別,迦陵頻伽梵音聲性(無有差別)。」

這一句經文可以真正地凸顯出世尊所要表達的真實意義。

這一句經文是倒裝句其所指的即是:迦陵頻伽梵音聲性,無增無減,無有差別。

經文中的「迦陵頻伽」是指一種鳥名,然而這一種鳥所發出的聲音是非常地美妙,無比動聽且令人愉悅,所以「迦陵頻伽梵音」比喻為無比美妙、莊嚴殊勝的說法音聲。

經文中的「迦陵頻伽梵音聲性」是在表達什麼呢?經文中的「聲性」即是在表達「迦陵頻伽梵音」其本自具足的「體性」。

其本自具足的體性是指什麼呢?其本自具足的體性指的即是:真如實性。

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其體性皆是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然而「迦陵頻伽梵音」也是屬於境界中的諸法,所以其體性當然也是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佛性)。

佛性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來不去、遠離一切諸相、無有任何的差別。故曰「無增無減,無有差別,迦陵頻伽梵音聲性(無有差別)」。

所以經文中的「語平等」其所要表達的真實義是:雖然釋迦牟尼佛與過去所有一切諸佛,皆以無比殊勝的六十四種梵音言語為眾生講經說法,但是不管諸佛如來是用何種梵音語言為眾生講經說法,其所說之法皆是以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作為唯一的「依歸」。故曰「語平等」。

如果離開了「真如實性」而另有所說法,那麼其所說之法就不是諸佛如來所說之法,而是屬於外道所造作的邪說邪見。

世尊所親證的佛性實深不可測、不可思議。例如:世尊所說的苦、空、無我、寂靜涅槃、因緣和合(世尊所說的十二因緣即是屬於因緣和合)、五法、三自性(遍計所執、依他起性、圓成實性)等等諸法,無一不是以「真如實性」作為核心、作為依歸。

那麼我們眾生該如何修行才能夠與具足一切、圓滿一切功德的「真如實性」相應呢?只有一個條件,而這個條件即是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

佛性在境界中不可思議大功德力的表現,指的即是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無邊無量的種種梵行。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即謂之與佛性相應,唯有與佛性相應的清淨梵行,才能夠引領我們眾生走向究竟圓滿的清淨自在,除此之外,我們沒有其他的路可以到達彼岸。


「云何身等?謂:我與諸佛法身及色身相好,無有差別,除為調伏彼彼諸趣差別眾生故,示現種種差別色身,是名身等。」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何謂「身平等」呢?(云何身等?)

大慧!我與過去一切諸佛皆具有同一體性、同一法身、同一佛性、同一真如實性,無有任何的差別。故曰「身平等」。

(我與諸佛法身,無有差別。)

大慧!我與過去一切諸佛皆成就三十二應身、八十種好等等相好莊嚴、無比殊勝的色身,其色身無有任何的差別。故曰「身平等」。

(我與諸佛色身相好,無有差別。)

大慧!諸佛如來大慈大悲,為教化所有一切眾生,會隨順眾生種種不同的「形體」,而示現、應化成種種不同的「形體」,為眾生講經說法。

但是雖然諸佛如來會應化成種種不同的形體,然而種種不同形體其本自具足的「真如實性」卻絲毫沒有改變。故曰「身(性)平等」。

(除為調伏彼彼諸趣差別眾生故,示現種種差別色身,是名身等。)

注解:

「云何身等?謂:我與諸佛法身及色身相好,無有差別。」

這一句經文要分為體以及用兩種解釋。

體:
經文中的「法身」即是在描述佛性。
所有一切諸佛如來皆具有同一法身、同一佛性、同一真如實性,而無有任何的差別。故曰「身平等」。

請注意:是具有同一法身,而不是諸佛如來各有各的法身。

事實上,不僅僅是諸佛如來皆具有同一法身,所有一切諸佛如來與眾生皆具有同一法身,而無有任何的差別。

用:
所有一切成就「無量功德」的諸佛如來,皆具備相好莊嚴、具足八十種好的三十二應身,其色身相好,無有任何的差別。故曰「身平等」。


「除為調伏彼彼諸趣差別眾生故,示現種種差別色身,是名身等。」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所有一切大慈大悲的諸佛如來,為教化眾生會隨順種種不同形體的眾生,而示現種種不同的應化色身,為其講經說法。

雖然諸佛如來示現種種不同的形體為眾生講經說法,但是種種不同的形體,其本自具足的真如實性卻絲毫沒有改變過。故曰「身(性)平等」。


「云何法等?謂:我及彼佛,得三十七菩提分法。略說佛法無障礙智,是名四等。」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何謂「法平等」呢?(云何法等?)

大慧!我以及過去一切諸佛如來皆同證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佛性),並且通達、了知所有一切令眾生離苦得樂的「教化方法」,皆是以真如實性作為唯一的「依歸」。例如三十七道品等等諸法。故曰「法平等」。

(謂:我及彼佛,得三十七菩提分法。)

大慧!以上就是我所說的四種平等,然而這四種平等皆是以「真如實性」作為依歸,而無有任何的差別。故曰平等。

唯有以真如實性作為唯一依歸的修行,才能夠成就出具足一切智慧、無有任何障礙的大成就者。

(略說佛法無障礙智,是名四等。)

注解:

「我及彼佛,得三十七菩提分法。」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所有一切成就無量功德的諸佛如來,通達一切諸法,具足一切慈悲、智慧以及梵行,凡面對境界均能夠如實知見,而無有任何的障礙。

經文中的「得三十七菩提分法」要分為體以及用兩種解釋。

體:
諸佛如來所說的一切諸法,例如三十七道品、六度萬行等等諸法,皆是以真如實性作為唯一的依歸。故曰「法(性)平等」。

用:
所有一切成就「無量功德」的諸佛如來,皆了知、通達一切法性,凡面對境界均能夠如實知見,而無有任何的障礙。故曰「法平等」。


「略說佛法無障礙智,是名四等。」

世尊所說的「四種平等」皆是以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作為唯一的核心、唯一的依歸,若能夠通達「四種平等」的真實意義,那麼即可成就諸佛如來所成就的無盡智慧,而無有任何的障礙。

那麼該如何才能夠真正地通達「四種平等」呢?只有一個條件,而這個條件就是「因緣具足、功德圓滿」。

行如是因,得如是果。唯有在境界中實踐梵行,才能夠積功累德,待得因緣具足、功德圓滿,自可得證、自可解脫、自可得大自在。

行如是因,得如是果。任何的修行方法、修行次第皆不可以離開清淨的梵行,若是離開清淨的梵行而另有所修行,那麼其所作所為皆是屬於邪行。既然是屬於邪行,那麼又怎麼能夠得到究竟圓滿的清淨自在呢?


何謂三十七道品?
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是四念處。

已生惡令永斷、未生惡令不生、已生善令增長、未生善令得生是四正勤。

欲如意足、念如意足、精進如意足、思惟如意足是四如意足。

信根、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是五根。

信力、進力、念力、定力、慧力是五力。

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除覺分、捨覺分、定覺分、念覺分是七覺分。

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是八正道。

以八正道為例。
修行人若不以「真如實性」作為唯一修行的依歸,那麼何來的正見呢?

因為世尊所說的第一義諦指的即是真如實性,世尊所說的所有經典皆是以真如實性作為核心,所以一切修行人所建立的正見,皆是以真如實性作為依歸,若不以真如實性作為依歸而有所修行,那麼皆是屬於外道所建立的邪行。


修行人若不以「真如實性」作為唯一修行的依歸,那麼何來的正思惟呢?

迷惑的眾生當面對境界的時候總是起執著、起分別、起妄想,總是落入有無兩邊,總是落入心意識思維的妄想,總是被外在的境界所擺佈,故不得解脫、不得自在。

那麼該如何才能夠慢慢地遠離意識妄想心的束縛,並且建立起凡事正向面對境界的正思惟呢?只有一個辦法,而這個辦法即是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

也就是說:實踐清淨的「梵行」即是在境界中相應於「真如實性」的具體表現,唯有如此才能夠建立起正思惟。


修行人若不以「真如實性」作為唯一修行的依歸,那麼何來的正語呢?

何謂正語?能莊嚴一切眾生之語、能柔和一切眾生之語、能撫慰一切眾生令得安樂之語、能化解一切暴戾之語、能令眾生開啟智慧之語、能調伏貪瞋癡之語、能令眾生遠離執著分別與妄想之語、布施慈悲之語等等皆是屬於正語。

然而所有一切修行人該如何才能夠建立起不可思議的正語呢?只有一個辦法,而這個辦法即是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

也就是說:實踐清淨的「梵行」即是在境界中相應於「真如實性」的具體表現,唯有如此才能夠建立起正語。


修行人若不以「真如實性」作為唯一修行的依歸,那麼何來的正業呢?

何謂正業?能令眾生出離一切五濁惡世之善業,即謂之正業。

那麼我們眾生該如何才能夠累積自己的善業呢?只有一個辦法,而這個辦法即是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

佛性在境界中不可思議大功德力的表現,指的即是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無邊無量的種種梵行。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即謂之與佛性相應,唯有與佛性相應的清淨梵行,才能夠引領我們眾生走向究竟圓滿的清淨自在。

行如是因,得如是果。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即是我們眾生唯一的選擇、唯一的依靠、唯一的出路,除此之外,我們沒有其他的路可以到達彼岸。


修行人若不以「真如實性」作為唯一修行的依歸,那麼何來的正命呢?

何謂正命?所有一切發菩提心的修行人,皆應該從事不令自己忘失菩提本心的正當職業或是途徑,藉由正當的途徑來維持自己修行的大丈夫事業,並且遠離一切的財色名利誘惑,遠離一切的不正當利益,若能夠如此關照自己的法身慧命,而不誤入歧途,即謂之正命。

那麼修行人該如何觀照自己的法身慧命,而不會誤入歧途呢?只有一個辦法,而這個辦法即是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

唯有藉由清淨的梵行,才能夠讓我們遠離一切利益是非的誘惑,安貧樂道而無有任何的非分妄想。


修行人若不以「真如實性」作為唯一修行的依歸,那麼何來的正精進呢?

迷惑的眾生對於出離生死的修行大事業,總是心猿意馬、好高騖遠、而不肯腳踏實地地在境界中如實地修行,如果聽聞那邊有可以令人疾得涅槃的消息,那麼就會一窩蜂地盲目跟從,而忘失了自己初發的菩提心。

那麼何謂以真如實性作為唯一「依歸」的修行呢?其所指的即是在境界中實踐無邊無量的種種清淨梵行。

行如是因,得如是果。任何的修行方法、修行次第皆不可以離開清淨的梵行,如果離開了清淨的梵行,那麼將無法得到究竟圓滿的解脫自在。

所以一切的修行人皆應當深刻地體認唯有在境界中身體力行、勇猛精進、永不退轉地實踐清淨的梵行,才是唯一走向菩提的康莊大道,並且藉由建立起這一種不可思議的正精進,即可遠離一切外道壞人法身慧命的種種邪說邪見,而不再使修行人心猿意馬好高騖遠。


修行人若不以「真如實性」作為唯一修行的依歸,那麼何來的正念呢?

何謂正念?修行人若能夠時時刻刻善加護念自己的菩提本心,並且使自己求道的菩提本心永遠不離開慈悲、智慧以及梵行,即謂之「正念」。

在境界中以真如實性作為唯一修行的依歸,其所指的即是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有唯有在境界中實踐清淨梵行,才能夠使修行人永保修行的正念,而不誤入歧途。


修行人若不以「真如實性」作為唯一修行的依歸,那麼何來的正定呢?

何謂正定?制心一處、凡面對境界均能夠「如實知見」,清清楚楚、了了然然、明明白白,而不會受到外在境界的束縛,即謂之「正定」。

那麼我們眾生該如何才能夠真正地達到如實知見的境界呢?只有一個條件,而這個條件就是「因緣具足、功德圓滿」。

那麼我們眾生該如何才能夠慢慢地達到如實知見的境界呢?只有一個條件,而這個條件就是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

因此唯有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才能夠使我們這顆不斷向外攀緣的意識妄想心,慢慢回歸於「正定」(如實知見)的懷抱。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迦葉拘留孫、  拘那含是我,
 以此四種等,  我為佛子說。」


「迦葉拘留孫、拘那含是我。」

這一句經文即是的表達:我是過去一切佛。

何謂「我是過去一切佛」?這要分為體以及用兩種解釋。

體:
「我是過去一切佛」其所要表達的即是:所有一切成就無量功德的諸佛如來,皆是同一法身、同一體性、同一真如實性、同一佛性、無有二致一切平等、無有任何的差別。故曰「迦葉拘留孫、拘那含是我」。

用:
「我是過去一切佛」其所要表達的即是:所有一切成就無量功德的諸佛如來,皆親證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皆通達、了知一切法性、凡面對境界均能夠如實知見,其所成就不可思議的覺行圓滿,無有任何的分別。故曰「迦葉拘留孫、拘那含是我」。


「以此四種等,我為佛子說。」

經文中的「四種等」是指四種平等。何謂四種平等?其所指的即是:字平等、語平等、身平等、法平等。

然而世尊所說的這「四種平等」,皆是以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作為依歸。佛性一切眾生皆有,故曰「平等」。


最後是由 Anonymous 於 週五 3月 25, 2022 10:28 pm 推文。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