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經白話心得(63)

回覆文章
訪客

楞伽經白話心得(63)

文章 訪客 »

「爾時,大慧菩薩復白佛言:惟願為說一切諸法剎那壞相。世尊!云何一切法剎那?」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那個時候,大慧菩薩請問世尊說:世尊!懇請世尊慈悲為我等演說「一切諸法剎那壞相」。

世尊!為什麼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屬於生滅的無常的,為何一切法剎那不住呢?

(惟願為說一切諸法剎那壞相。世尊!云何一切法剎那?)

注解:

世尊所說之法皆是建立在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遠離一切有無兩邊的「真如實性」(佛性)之上,如果離開了真如實性而另有所說法,那就不是世尊所說之法。

因此世尊所說的「一切諸法剎那壞相」,當然也是建立在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之上。

也就是說:雖然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屬於生滅的無常的,但其本自具足的體性,皆是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而無有任何絲毫的改變。

但是迷惑的眾生根本沒有世尊所親證的「真如實性」概念,所以我們在觀察諸法萬物的時候,僅僅只有觀察到其「表面」的世俗「生滅現象」,卻沒有觀察到其本自具足的體性,卻是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

我們眾生自從無始以來總是執著於、迷戀於諸法萬物表面的「生滅現象」,因此在不知不覺之中,為了保有我們自身的「利益」,例如財色名利等等,因此就會不斷地去追逐能夠使我們快樂的一切事物,所以在無形之中,就會不斷地長養我們的貪瞋癡,長養我們的執著分別與妄想,以至於難以自拔,卻不知道如果當下能夠回歸於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的正智修行,不斷地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即是菩提智慧、解脫自在、一切妄想分別停歇之處。

然而世尊所親證的「佛性」實深不可測、不可思議,佛性無法用文字語言來描述,更無法用意識來體會,那麼我們眾生該如何修行才能夠相應於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呢?

佛性在境界中不可思議大功德力的表現,指的即是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無邊無量的種種清淨梵行,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即謂之與佛性相應,唯有與佛性相應的清淨梵行,才能夠引領一切眾生走向究竟圓滿的自在。

為什麼佛性在境界中不可思議大功德力的「表現」,指的即是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無邊無量的種種清淨「梵行」呢?

阿含經有云: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這一句經文即是充分說明了如欲成就「如來智慧」,其所需要的「條件」是什麼。
經文中的「梵行已立、所作已作」指的即是成就「因緣具足、功德圓滿」,並且唯有藉由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才能夠積功累德,待得因緣具足、功德圓滿,自可得證、自可解脫、自可得大自在。故曰「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我們的「成就」必須建立在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之上,若違反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那最後將會是一場空夢。然而「行如是因、得如是果」則正是完完全全符合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


「佛告大慧: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


「佛告大慧:一切法者,謂:善、不善、無記、有為、無為、世間、出世間、有罪、無罪、有漏、無漏、受、不受。大慧!略說心.意.意識及習氣,是五受陰因,是心.意.意識習氣,長養凡愚善不善妄想。大慧!修三昧樂,三昧正受現法樂住,名為賢聖善無漏。大慧!善不善者,謂八識。何等為八?謂如來藏,名識藏。心、意、意識、及五識身,非外道所說。大慧!五識身者,心.意.意識俱。善不善相,展轉變壞,相續流注,不壞身生,亦生亦滅。不覺自心現,次第滅餘識生。形相差別攝受,意識五識,俱相應生,剎那時不住,名為剎那。大慧!剎那者,名識藏,如來藏意俱生識習氣剎那。無漏習氣非剎那,非凡愚所覺。計著剎那論故,不覺一切法剎那非剎那,以斷見壞無為法。大慧!七識不流轉,不受苦樂,非涅槃因。大慧!如來藏者,受苦樂與因俱,若生若滅。四住地、無明住地所醉。凡愚不覺,剎那見妄想勳心。」


原本經文:「佛告大慧:一切法者,謂:善、不善、無記、有為、無為、世間、出世間、有罪、無罪、有漏、無漏、受、不受。大慧!略說心.意.意識及習氣,是五受陰因,是心.意.意識習氣,長養凡愚善不善妄想。大慧!修三昧樂,三昧正受現法樂住,名為賢聖善無漏。大慧!善不善者,謂八識。何等為八?謂如來藏名識藏。心、意、意識、及五識身,非外道所說。」

「佛告大慧:(眾生在境界中所產生的)一切法者,(即是所)謂:善、不善、無記、有為、無為、世間、出世間、有罪、無罪、有漏、無漏、受、不受(等等諸法)。大慧!略說(眾生藉由)心.意.意識(等等諸識所產生的種種諸識相)及習氣(等等諸因),(即)是(眾生產生色受想行識等等)五受陰(之)因,(即)是(眾生受到)心.意.意識(種種諸識相以及種種)習氣(不斷地熏習之下),(所以才會不斷)長養凡愚善不善(種種)妄想(,故而不得解脫、不得自在)。大慧!(然而聖人如實)修三昧樂,(如實安住於)三昧正受現法樂住(,而遠離一切妄想分別),名為賢聖善無漏(法)。大慧!(眾生所產生的)善不善者(種種諸相,皆是藉由八識所產生的種種諸識相),(此即是所)謂八識(產生種種諸識相)。何等為八(識)?謂如來藏名(為)識藏(以及其餘七識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體性)。(何謂八識?)心(識藏)、意、意識、及五識身(即謂之八識),(然我所說之八識,)非(如)外道所說。」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世尊告訴大慧菩薩說:我所說之法皆是建立在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之上,然而迷惑眾生根本沒有真如實性的概念,所以總是藉由意識妄想心,虛妄分別世間一切諸法,總是不斷落入有無兩邊,總是不斷落入非有即無、非長即短、非善即惡等等世俗諸法,因此不得解脫、不得自在。例如:善、不善、無記、有為、無為、世間、出世間、有罪、無罪、有漏、無漏、受、不受等等世俗諸法。

(佛告大慧:(眾生在境界中所產生的)一切法者(,皆是屬於落入有無兩邊的世俗諸法),(即是所)謂:善、不善、無記、有為、無為、世間、出世間、有罪、無罪、有漏、無漏、受、不受(等等諸法)。)

大慧!我現在簡單地說明一下,為什麼眾生會在境界中產生種種色受想行識等等五蘊的現象呢?

所有一切眾生皆必須藉由「諸識」在境界中的種種作用,才能夠令眾生產生種種的「覺知感受」(五陰、諸識相、善不善等等諸法),也就是因為這一些覺知感受,才能夠讓眾生察覺得知「境界」以及境界中「諸法萬物」的存在,但是由於眾生太過執著於、迷戀於這一些生滅無常的種種覺知感受,彷彿失去了這一些覺知感受就無法生存似的,所以一定會想盡辦法來保有這一些覺知感受,也就是因為如此,在不知不覺之中,就會令眾生產生種種的貪瞋癡,產生種種的執著、分別與妄想,也因此才會不斷長養眾生善不善種種妄想分別的習氣,故不得解脫、不得自在。

(大慧!略說(眾生藉由)心.意.意識(等等諸識所產生的種種諸識相)及習氣(等等諸因),(即)是(眾生產生色受想行識等等)五受陰(之)因,(即)是(眾生受到)心.意.意識(種種諸識相以及種種)習氣(不斷地熏習之下),(所以才會不斷)長養凡愚善不善(種種)妄想(,故而不得解脫、不得自在)。)

大慧!修行人若能夠如實回歸於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的正智修行(修三昧樂),即可慢慢遠離一切虛妄分別,遠離一切貪瞋癡,待得因緣成熟、具足功德,即可凡面對境界均能夠如實知見,而不再受到外在境界的種種束縛,解脫而得大自在。修行人若能夠如此成就,即謂之成就「賢聖善無漏」之法。

(大慧!(然而聖人如實)修三昧樂,(如實安住於)三昧正受現法樂住(,而遠離一切妄想分別),名為賢聖善無漏(法)。)

大慧!所有一切眾生在境界中所產生的種種善不善等等「諸相」,皆是屬於八種識在境界中所產生的種種「諸識相」。

為什麼呢?因為眾生必須要靠著諸識在境界中的作用,才能夠察覺得知境界以及境界中諸法萬物的存在,如果眾生不具備諸識,那麼將無法察覺得知境界的存在,若無法察覺得知境界的存在,那麼眾生要如何修行呢?

(大慧!(眾生所產生的)善不善者(種種諸相,皆是藉由八識所產生的種種諸識相),(此即是所)謂八識(產生種種諸識相)。)

大慧!眾生所具備的八種識是指那八種呢?眾生所具備的八識其體性皆是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而無有任何的差別。

例如阿賴耶識本自具足的體性,即是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如來藏)。眾生所具備的八種識指的即是:心(識藏、阿賴耶識)、意(末那識)、意識、及五識身(眼耳鼻舌身五根識)等等八種識。

(何等為八(識)?謂如來藏名(為)識藏(以及其餘七識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體性)。(何謂八識?)心(識藏)、意、意識、及五識身(即謂之八識)。)

大慧!我所說的八種識皆是建立在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之上,若離開了真如實性而另有所說法,那就不是我所說的八種識。

((然我所說之八識,)非(如)外道所說。)

注解:

「佛告大慧:(眾生在境界中所產生的)一切法者,(即是所)謂:善、不善、無記、有為、無為、世間、出世間、有罪、無罪、有漏、無漏、受、不受(等等諸法)。」

經文中的「一切法」指的即是: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不管是有形的、無形的、有情的、無情的、色法非色法、心法非心法等等諸法,通通包括在內。

例如「善不善」等等諸法。然而在這裏所說的「一切法」最主要是在強調眾生藉由諸識所產生的種種諸識相。

但是由於迷惑的眾生根本沒有世尊所親證的真如實性概念,所以一切眾生在觀察一切諸法的時候,都只有觀察到極為膚淺且表淺的表面生滅現象,也就是因為如此,眾生才會落入有無兩邊,落入心意識思維的妄想,不斷執著於種種生滅之法,因而產生種種的妄想分別,而無有一刻停歇之時。

殊不知,當下回歸於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的正智修行,才能引領眾生走向究竟圓滿的清淨自在,也才能令眾生逐漸遠離一切落入有無兩邊的妄想分別。


「大慧!略說(眾生藉由)心.意.意識(等等諸識所產生的種種諸識相)及習氣(等等諸因),(即)是(眾生產生色受想行識等等)五受陰(之)因,(即)是(眾生受到)心.意.意識(種種諸識相以及種種)習氣(不斷地熏習之下),(所以才會不斷)長養凡愚善不善(種種)妄想(,故而不得解脫、不得自在)。」

這一句經文即是世尊簡單地說明,為什麼眾生會在境界中產生種種落入有無兩邊的妄想分別。

經文中的「五受陰」指的即是有情眾生所產生的「五蘊」現象。五蘊指的即是:色受想行識等等五蘊。

眾生五蘊簡單地來說指的即是:眾生藉由「諸識」在境界中所產生的種種「覺知感受」(諸識相)。

我們眾生是如何察覺得知境界以及境界中諸法萬物的存在呢?

就是藉由「諸識」在境界中所產生的種種「覺知感受」,才能夠令眾生察覺得知境界以及境界中諸法萬物的存在,因此諸識對於我們眾生而言,是屬於不可或缺,非常重要的「修行工具」。

如果眾生無法察覺得知境界以及境界中諸法萬物的存在,試問我們眾生要如何在境界中修行呢?既然無法在境界中修行,那麼我們眾生將無法到達究竟圓滿的境界,所以我們應當善用我們的「修行工具」(諸識),而不是捨棄我們的修行工具。

如果捨棄了修行的工具,那麼我們將一無是處,與一顆無生命的石頭又有何異呢?

但是我們眾生卻太過執著於、迷戀於種種藉由諸識所產生的覺知感受,彷彿離開了這些覺知感受,我們就無法生存似的,所以我們一定會想盡辦法去追逐種種能令我們感到愉快的「覺知感受」(例如財色名利等等世俗之法),也就是因為如此,在不知不覺之中,就會不斷地長養我們的貪瞋癡,不斷地長養我們的執著、分別與妄想,而無有一刻停歇之時。故曰「是心.意.意識(種種)習氣(因),長養凡愚善不善妄想。」


「大慧!(然而聖人如實)修三昧樂,(如實安住於)三昧正受現法樂住(,而遠離一切妄想分別),名為賢聖善無漏(法)。」

經文中的「修三昧樂」指的即是:在境界中實踐無邊無量的清淨梵行。

經文中的「三昧正受現法樂住」指的即是:因緣具足法相成熟的大成就者,凡面對境界均能夠如實知見,解脫而得大自在。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修行人若能夠如實回歸於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的正智修行,不斷地在境界中實踐與真如實性相應的清淨梵行,即可遠離一切貪瞋癡,遠離一切執著、分別與妄想,待得因緣具足、功德圓滿,自可得證、自可解脫、自可得大自在。故曰「賢聖善無漏(之法)」。


「大慧!(眾生所產生的)善不善者(種種諸相,皆是藉由八識所產生的種種諸識相),(此即是所)謂八識(產生種種諸識相)。」

我們眾生必須要藉由諸識在境界中所產生的種種「覺知感受」,才能夠察覺得知境界以及境界中一切諸法的存在,因此藉由諸識所產生的種種覺知感受,也可以稱為「諸識相」。

一切諸法指的即是世尊在上面經文中所提到的:善、不善、無記、有為、無為、世間、出世間。有罪、無罪、有漏、無漏、受、不受等等諸法。


「何等為八(識)?謂如來藏名(為)識藏(以及其餘七識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體性)。(何謂八識?)心(識藏)、意、意識、及五識身(即謂之八識),(然我所說之八識,)非(如)外道所說。」

經文中的「謂如來藏名識藏(體性)」其中的「如來藏」指的即是一切諸法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

其中的「識藏」指的即是眾生所具備的第八識阿賴耶識。

經文中的「謂如來藏名識藏」不可以解釋為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即是等同眾生所具備的阿賴耶識。這樣的解釋是不正確的。

因為真如實性是屬於不生不滅的「體性」,並且一切眾生本自具足的體性,皆是同一真如實性(如來藏),而無有任何的差別。

反觀眾生所具備的阿賴耶識,是屬於藉由「因緣和合」所產生的生滅之法,與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是完全不相同的,因此經文中的「如來藏」(真如實性)並不是指眾生在境界中所具備的阿賴耶識。

所有一切眾生不管是有情的無情的,其本自具足的體性,皆是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而無有任何的差別。然而有情眾生與無情眾生最大的差別就是在於阿賴耶識的有無,具備阿賴耶識的眾生即稱為有情眾生,不具備阿賴耶識的眾生即稱為無情眾生。

例如一顆石頭其體性即是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但是一顆石頭並不具備阿賴耶識,因此一顆石頭並非是有情眾生,既然石頭不屬於具備阿賴耶識的有情眾生,自然也就「無識可轉」,既然無識可轉,那麼自然也就無法成佛。這也就是為什麼世尊從未對無情眾生授記的原因。

那麼我們眾生所具備的阿賴耶識是如何產生的呢?我們眾生所具備的阿賴耶識皆是藉由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而生。

在前面的經文中世尊有提到「流注生」,流注生指的即是始生之阿賴耶識,也就是因為這個「始生之阿賴耶識」,開啟了我們眾生幾無盡頭的生死輪迴之旅。

因此有人可能會問,在生死輪迴之前,「我」(始生之阿賴耶識)到底在哪裏?藉由世尊所說的「流注生」,在這裏可以很肯定地回答,在生死輪迴之前,這個「我」(始生之阿賴耶識)根本不存在。

阿賴耶識記錄了我們眾生自從無始劫以來,所造作的一切因果業報,眾生所有一切的作為,不管是為善還是為惡,通通都會記錄在阿賴耶識裏面,而無有任何的遺漏,在阿賴耶識裏面所記錄的點點滴滴,最後將成為我們眾生所受的種種因果業報,造善因就得善果,造惡因就一定會得到惡果,因果業報絲毫不爽。

每位眾生皆各自具備自己的阿賴耶識,與別人的阿賴耶識是不相同的。如果每一個人所具備的阿賴耶識皆是相同的話,那麼就會變成你所造作的因果業報,就等於是別人的因果業報,別人所造作的因果業報就等於是你的因果業報,如此一來,即完全違反了「行如是因、得如是果」的基本原則,因此每位眾生皆具備自己的阿賴耶識。

那麼經文中所提到的「謂如來藏名識藏」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其所指的即是:謂如來藏名識藏本自具足體性。

一定要加上「體性」這兩個字,如果不加上體性這兩個字,就會完全誤解世尊所要表達的真實意義。

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其體性皆是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然而我們眾生所具備的阿賴耶識,也是屬於境界中的「諸法」,其體性當然也是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而無有任何的差別。

因此經文中的「謂如來藏名識藏」即是屬於世尊所謂的「隱覆之說」,所以我們在看世尊所說經典的時候,千萬不可以執著於其表面文字上的意思,一定要根據經文的上下文,才能夠判斷經文是在表達什麼意思,千萬不可以斷章取義,也不可以執著於其表面文字上的意思。

經文中的「心、意、意識、及五識身」指的即是我們眾生所具備的八種識。

經文中的「心」指的即是第八識阿賴耶識。

經文中的「意」指的即是第七識末那識。

經文中的「意識」指的即是第六意識。

經文中的「五識身」指的即是眼耳鼻舌身等等五根識。

世尊所說的「諸識」(八種識)是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如果離開了真如實性而另有所說法,那就不是世尊所說的諸識。故曰「(然我所說之八識,)非(如)外道所說。」


原本經文:「大慧!五識身者心.意.意識俱。善不善相,展轉變壞,相續流注。不壞身生,亦生亦滅。不覺自心現,次第滅餘識生,形相差別攝受。意識五識俱相應生,剎那時不住,名為剎那。大慧!剎那者。名識藏如來藏。意俱生識習氣,剎那,無漏習氣非剎那,非凡愚所覺。計著剎那論故,不覺一切法剎那非剎那,以斷見壞無為法。大慧!七識不流轉,不受苦樂,非涅槃因。大慧!如來藏者,受苦樂與因俱,若生若滅。四住地、無明住地所醉。凡愚不覺剎那,見妄想勳心。」


「大慧!(眾生)五識身者(與)心.意.意識(共)俱(,能生種種諸識相)。(如是藉由諸識所產生的)善不善(種種諸識)相,(如是諸識相不斷)展轉變壞,(如是諸識相不斷)相續流注。(諸識相本自具足的真如實性實是)不壞身生(,非是屬於生滅之法),(然而藉由諸識所產生的種種諸識相則是屬於)亦生亦滅(的生滅之法)。(迷惑眾生卻總是)不覺自心(所)現(的種種諸識相),(如是執著於)次第滅(而)餘識(繼)生(的種種諸識相),(如是虛妄分別種種)形相差別攝受(的生滅之法,故不得解脫不得自在)。(一切眾生藉由)意識五識俱相應生(的種種諸識相,皆是屬於短暫的生滅之法),(如是諸識相)剎那時不住,(故)名為(種種諸識相即是屬於)剎那(生滅之法)。大慧!剎那者(名之為空)。(何以故?空)名識藏(本自具足體性,亦名)如來藏。意俱生(種種諸)識(相,是有漏)習氣,(如是種種諸識相皆是屬於)剎那(不住的生滅之法),(然而我所說的第一義諦)無漏習氣非(是屬於)剎那(生滅之法),(第一義諦真如實性實深不可測不可思議,)非凡愚所覺。(然而迷惑眾生)計著剎那(生滅之)論故,(如是)不覺一切法(本自具足真如實性非)剎那非(不)剎那(的真實意義),(如是)以(外道種種)斷見壞(我所說之第一義諦)無為法。大慧!七識(本自具足真如實性)不流轉(,非是屬於生滅之法),(如是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不受苦樂,(如是第一義諦真如實性非涅槃非生死,是故真如實性)非涅槃(生死)因。大慧!如來藏者(名諸識本自具足真如實性),(如是諸識)受苦樂與因(共)俱(,皆是屬於生滅之法),(因此藉由諸識所產生的種種諸識相皆是屬於)若生若滅(的生滅之法)。(然而迷惑眾生總是為)四住地、無明住地(的種種妄想分別)所醉。(如是)凡愚不覺剎那(本自具足的體性,即是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如是不斷受到妄)見妄想勳心(的束縛,而不得解脫、不得自在)。」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眾生所具備的眼耳鼻舌身等等五根識,總是與其他三種識在一起,其它的三種識指的即是心(阿賴耶識).意(末那識).意識(第六意識)等等三種識。然而眾生所具備的諸識,能夠產生種種剎那變壞的諸識相。

(大慧!(眾生)五識身者(與)心.意.意識(共)俱(,能生種種諸識相)。)

大慧!眾生藉由「諸識」所產生的種種「諸識相」,例如善不善等等諸法,皆是屬於生滅無常之法,展轉須臾、頃刻之間即會變壞,縱使「諸識相」相續流注源源不斷,仍然是頃刻變壞,因此藉由諸識所產生的種種諸識相,皆是屬於剎那生滅之法。

((如是藉由諸識所產生的)善不善(種種諸識)相,(如是諸識相不斷)展轉變壞,(如是諸識相不斷)相續流注。)

大慧!雖然藉由「諸識」所產生的種種「諸識相」皆是屬於生滅無常之法,但諸識相本自具足的「體性」,卻是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而無有任何的差別。

((諸識相本自具足的真如實性實是)不壞身生(,非是屬於生滅之法),(然而藉由諸識所產生的種種諸識相則是屬於)亦生亦滅(的生滅之法)。)

大慧!由於所有一切迷惑的眾生根本沒有諸佛如來所親證的真如實性概念,總是執著於、迷戀於念念不住、頃刻變壞的種種「諸識相」,不斷地歷經諸識相起、諸識相滅的過程,因此在不知不覺之中,即會增長了自己的虛妄分別,增長了自己的執著與妄想,故不得解脫、不得自在。

((迷惑眾生卻總是)不覺自心(所)現(的種種諸識相),(如是執著於)次第滅(而)餘識(繼)生(的種種諸識相),(如是虛妄分別種種)形相差別攝受(的生滅之法,故不得解脫不得自在)。)

大慧!一切眾生藉由諸識所產生的種種諸識相,皆是屬於短暫的生滅之法,所以把眾生所產生的種種諸識相,形容為剎那不住。

然而我所說的「剎那」是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如果離開了真如實性而另有所說法,那就不是我所說的「剎那」。

但是迷惑的眾生卻總是執著於種種生滅無常、剎那即滅的「諸識相」,卻不知道當下回歸於諸識相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即是菩提智慧、解脫自在之處。

((一切眾生藉由)意識五識俱相應生(的種種諸識相,皆是屬於短暫的生滅之法),(如是諸識相)剎那時不住,(故)名為(種種諸識相即是屬於)剎那(生滅之法)。)

大慧!我所說的「剎那」又名之為「空」。然而我所說的「空」並非是空空如也、一無所有的意思,我所說的「空」指的即是對於「真如實性」所作的「方便之說」。

也就是說:我所說的「空」指的即是真如實性,真如實性即是「識藏體性」,真如實性又名「如來藏」。

(大慧!剎那者(名之為空)。(何以故?空)名識藏(本自具足體性,亦名)如來藏。)

大慧!眾生所有一切藉由「諸識」所產生的種種「諸識相」,皆是屬於生滅無常的有漏世俗習氣,然而諸識相本自具足的體性,卻是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

真如實性具足一切「內因」,當然也包括了一切「真因」(無漏因)與「妄因」(習氣因)。真如實性非習氣非不習氣、非剎那非不剎那,非是屬於生滅無常之法。但是一切迷惑的眾生那裏會知道這個道理呢?

(意俱生(種種諸)識(相,是有漏)習氣,(如是種種諸識相皆是屬於)剎那(不住的生滅之法),(然而我所說的第一義諦)無漏習氣非(是屬於)剎那(生滅之法),(第一義諦真如實性實深不可測不可思議,)非凡愚所覺。)

大慧!迷惑的眾生根本沒有諸佛如來所親證的真如實性概念,所以總是執著於剎那變壞的種種諸識相,卻不知種種生滅無常的諸識相,其本自具足的體性,卻是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真如實性非剎那非不剎那,非是屬於生滅無常之法。

((然而迷惑眾生)計著剎那(生滅之)論故,(如是)不覺一切法(本自具足真如實性非)剎那非(不)剎那(的真實意義)。)

大慧!如果修行人總是執著於生滅無常的種種「諸識相」,那麼即會落入外道所建立的「斷滅見」,認為所有一切諸法,終將回歸於滅壞,此種不正確的邪說邪見,將破壞諸佛如來建立在不生不滅真如實性之上的「無為法」,此種不可思議的無為法,將引領一切眾生走向究竟圓滿的清淨自在。

((如是)以(外道種種)斷見壞(我所說之第一義諦)無為法。)

大慧!一切眾生所具備的七識,雖然是屬於生滅無常之法,但其本自具足的體性,卻是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而無有任何的差別。真如實性非流轉非不流轉、非苦非樂、非涅槃非生死。

(大慧!七識(本自具足真如實性)不流轉(,非是屬於生滅之法),(如是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不受苦樂,(如是第一義諦真如實性非涅槃非生死,是故真如實性)非涅槃(生死)因。)

大慧!一切眾生所具備的諸識,其體性皆是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真如實性又名「如來藏」。

(大慧!如來藏者(名諸識本自具足真如實性)。)

大慧!一切眾生所具備的「諸識」以及諸識在境界中所產生的種種「諸識相」(例如苦樂等等諸法),皆是藉由因緣和合而生,皆是屬於生滅之法。

((如是諸識)受苦樂與因(共)俱(,皆是屬於生滅之法),(因此藉由諸識所產生的種種諸識相皆是屬於)若生若滅(的生滅之法)。)

大慧!然而所有一切迷惑的眾生,卻總是執著於、迷戀於種種生滅無常的諸識相,因此妄言一切諸法皆是生滅無常、剎那變壞。

但是他們這種極為膚淺且表淺的表面生滅觀察,是不正確的。雖然所有一切諸法皆是屬於生滅之相,但其本自具足的體性,卻是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而無有任何的改變。然而迷惑的眾生,那裏會知道這個道理呢?

((然而迷惑眾生總是為)四住地、無明住地(的種種妄想分別)所醉。(如是)凡愚不覺剎那(本自具足的體性,即是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如是不斷受到妄)見妄想勳心(的束縛,而不得解脫、不得自在)。)

注解:

「大慧!(眾生)五識身者(與)心.意.意識(共)俱(,能生種種諸識相)。」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眾生所具備的八種識。八種識指的即是:阿賴耶識、末那識、意識、以及眼耳鼻舌身五根識。

眾生必須要有阿賴耶識的存在,其餘的前七識才會存在,因此前七識總是伴隨著阿賴耶識而產生。

我們眾生在每次生死輪迴的時候,前七識將會消失,但是阿賴耶識並不會消失,然而在我們眾生再次入胎投生之時,又會產生全新一組的前七識,也就是因為如此,在正常的情況之下,我們將不會記得前世的事。

阿賴耶識為什麼不會消失呢?因為我們眾生種種生死輪迴因果業報的「依據」,全部儲存在阿賴耶識裏面,如果阿賴耶識會消失的話,那麼我們眾生的生死輪迴與因果業報將會變得完全沒有意義,所以我們眾生的阿賴耶識並不會消失。

雖然阿賴耶識並不會真正地消失,但仍然是屬於一再不斷變化的生滅之法,若修行人能夠成就不可思議的因緣具足、功德圓滿,即可轉識成智,成就無上菩提智慧。


「(如是藉由諸識所產生的)善不善(種種諸識)相,(如是諸識相不斷)展轉變壞,(如是諸識相不斷)相續流注。(諸識相本自具足的真如實性實是)不壞身生(,非是屬於生滅之法),(然而藉由諸識所產生的種種諸識相則是屬於)亦生亦滅(的生滅之法)。」

經文中的「善不善相」指的即是:藉由諸識所產生的種種諸識相。然而種種諸識相皆是屬於生滅的無常之法。故曰「展轉變壞,相續流注。」

經文中的「不壞身生」指的即是:諸識相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真如實性不生不滅。故曰「不壞身」。

經文中的「亦生亦滅」指的即是:種種生滅無常、剎那變壞的「諸識相」。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雖然所有一切藉由諸識所產生的種種「諸識相」,例如善不善等等諸識相,皆是屬於生滅的無常的,展轉剎那之間即會變壞,但其本自具足的體性,卻是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而未曾有絲毫的改變。


「(迷惑眾生卻總是)不覺自心(所)現(的種種諸識相),(如是執著於)次第滅(而)餘識(繼)生(的種種諸識相),(如是虛妄分別種種)形相差別攝受(的生滅之法,故不得解脫、不得自在)。」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由於迷惑眾生總是執著於、迷戀於種種生滅無常的諸識相,不斷地識相起識相滅,如是妄想分別不斷,因而凡面對境界總是不能夠如實知見,一定會起執著、起分別、起妄想,故不得解脫、不得自在。


「(一切眾生藉由)意識五識俱相應生(的種種諸識相,皆是屬於短暫的生滅之法),(如是諸識相)剎那時不住,(故)名為(種種諸識相即是屬於)剎那(生滅之法)。」

世尊所說的「剎那」是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若離開了真如實性而另有所說法,那就不是世尊所說的「剎那」。

雖然所有一切藉由諸識所產生的種種諸識相,皆是屬於生滅的無常的,但其本自具足的體性卻是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而無有任何的差別。然而迷惑的眾生,那裏會知道這個道理呢?


「大慧!剎那者(名之為空)。(何以故?空)名識藏(本自具足體性,亦名)如來藏。」

在入楞伽經裏面把這一句經文翻譯為:大慧!言剎尼迦(剎那)者,名之為空,阿梨耶識(本自具足體性)名如來藏,(真如實性)無共意轉識熏習,故名為空,(真如實性)具足無漏熏習(內因)法故,(故)名為不空。

世尊所說的「剎那」是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真如實性又名為「空」,但並不是其表面文字上空空如也、空無一法的意思。因此經文中的「空」即是對於真如實性所作的「方便之說」,真如實性即是藏識本自具足體性,真如實性亦名「如來藏」。

真如實性遠離一切諸相、遠離一切妄想分別、遠離一切習氣,故名之「空」。真如實性具足一切「無漏因」(佛性上的內因),故名為「不空」。


「意俱生(種種諸)識(相,是有漏)習氣,(如是種種諸識相皆是屬於)剎那(不住的生滅之法),(然而我所說的第一義諦)無漏習氣非(是屬於)剎那(生滅之法),(第一義諦真如實性實深不可測不可思議,)非凡愚所覺。」

經文中的「意俱生識習氣剎那」指的即是:藉由諸識所產生的種種諸識相,皆是屬於生滅的、無常的。

經文中的「無漏習氣非剎那」指的即是:雖然所有一切「諸識相」皆是屬於生滅的、無常的,但其本自具足的體性,卻是不生不滅、具足一切無漏因(真因)、習氣因(妄因)的真如實性,所以真如實性並非是屬於生滅無常、剎那變壞之法。故曰「(然而我所說的第一義諦)無漏習氣非(是屬於)剎那(生滅之法)。」

諸佛如來所親證的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實深不可測不可思議,唯有回歸於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的正智修行,不斷地實踐清淨的梵行,才能夠引領眾生走向究竟圓滿的解脫自在。然而迷惑的眾生那裏會知道這個道理呢?故曰「(第一義諦真如實性實深不可測不可思議,)非凡愚所覺。」


「(然而迷惑眾生)計著剎那(生滅之)論故,(如是)不覺一切法(本自具足真如實性非)剎那非(不)剎那(的真實意義),(如是)以(外道種種)斷見壞(我所說之第一義諦)無為法。」

經文中的「計著剎那論故」指的即是:迷惑的眾生總是執著於種種生滅無常、剎那變壞的「諸識相」,故不得解脫、不得自在。

經文中的「不覺一切法剎那非剎那」指的即是:雖然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識相皆是屬於生滅的無常的,但其本自具足的體性,卻是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而無有任何的差別。然而迷惑的眾生那裏會知道這個道理呢?

由於迷惑眾生只有觀察到「諸識相」極其表淺且膚淺的表面生滅,因此執著地認為一切諸法終將回歸於「滅壞」,此等邪說邪見,即是等同外道所建立的斷滅見,此等外道所建立的斷滅見,也將破壞諸佛如來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的「無為法」。故曰「(如是)以(外道種種)斷見壞(我所說之第一義諦)無為法。」


「大慧!七識(本自具足真如實性)不流轉(,非是屬於生滅之法),(如是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不受苦樂,(如是第一義諦真如實性非涅槃非生死,是故真如實性)非涅槃(生死)因。」

經文中的「七識」是指其體性而言,而其體性即是真如實性。真如實性非流轉非不流轉、非苦非樂、非涅槃非生死。事實上,所有一切諸法其體性皆是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佛性),而無有任何的差別。


「大慧!如來藏者(名諸識本自具足真如實性),(如是諸識)受苦樂與因(共)俱(,皆是屬於生滅之法),(因此藉由諸識所產生的種種諸識相皆是屬於)若生若滅(的生滅之法)。」

在入楞伽經裏面把這一句經文翻譯為:「大慧!如來藏不受苦樂非(涅槃)生死因,餘法者共生共滅。」

經文中的「如來藏」指的即是一切諸法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遠離一切有無兩邊的真如實性。既然如來藏是不生不滅,那麼又怎麼會受到苦樂與因緣的束縛呢?

所以經文中的「受苦樂與因俱」應該是指:藏識(或是諸識)受苦樂與因緣共俱。經文中的「如來藏者」應該是指:如來藏者不生不滅,名藏識本自具足真如實性。

經文中的「若生若滅」指的即是:藉由諸識所產生的種種「諸識相」,皆是屬於生滅的、無常的。


「(然而迷惑眾生總是為)四住地、無明住地(的種種妄想分別)所醉。(如是)凡愚不覺剎那(本自具足的體性,即是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如是不斷受到妄)見妄想勳心(的束縛,而不得解脫、不得自在)。」

經文中的「四住地」指的即是:四種煩惱住地。其所指的即是:見一處住地、欲愛住地、色愛住地、有愛住地。

大寶積經云:「此四住地。能生一切遍起煩惱。起煩惱者。剎那剎那與心相應」。

何謂「剎那剎那與心相應」?意思就是:若生起煩惱的時候,可以藉由我們眾生的意識察覺得到。

經文中的「無明住地」指的即是:無始無明住地。大寶積經云:「無明住地。無始時來心不相應」。

何謂「無始時來心不相應」?意思就是:存在於佛性上的妄因,無法藉由我們眾生的意識察覺得到。因此經文中的「無始無明住地」其所指的即是存在於佛性上的「妄因」。

我們眾生之所以會產生無明,完全是由於佛性上「妄因」的作用,所以說我們眾生的無明是不可避免的、是一定會發生的。佛性上妄因即是屬於「內因」。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迷惑的眾生總是執著於迷戀於種種生滅無常的諸識相,故凡面對境界總是不能夠「如實知見」,一定會落入有無兩邊,一定會落入心意識思維的妄想,故不得解脫、不得自在。


最後是由 Anonymous 於 週四 4月 21, 2022 1:47 am 推文。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