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
揭諦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婆訶
---------------------------------------------------------------------------------------------------------------------------------------------------------------
想請問各位,能否說明什麼是"觀自在菩薩?還有"波羅揭諦"的意思? "般若波羅蜜多"又是甚麼? 十分感謝!
我是etororo,etoro的部落格
心經問題請教
-
- 文章: 36
- 註冊時間: 週四 1月 20, 2022 12:46 am
Re: 心經問題請教
我昨天在網路上偶遇的一個影片,作者號稱是最準確的解釋,沒有之一? ^.^ ??? 影片如下:
心經最準確的解釋,是唯一,沒有之一
看此片我想應該進補一下科學的: 光譜、物體受光照與吸光、反射的顏色(就是眼睛接收呈現的顏色)的基本原理,「自動控制」,「系統學」,「AI 人工智能」,生物的條件反射實驗(帕夫洛夫研究狗的口水與外在刺激的聯結),了解一下科學的發展進程。對於作者其他影片中提到的「量子」解說,因為我沒量子學的基礎,所以無從知道,明瞭影片所說,也就無從知其真假。
Feeling、Emotion、Cycle of Life 原住民的祭典的「老人飲酒歌」:
Return to Innocence
心經最準確的解釋,是唯一,沒有之一
看此片我想應該進補一下科學的: 光譜、物體受光照與吸光、反射的顏色(就是眼睛接收呈現的顏色)的基本原理,「自動控制」,「系統學」,「AI 人工智能」,生物的條件反射實驗(帕夫洛夫研究狗的口水與外在刺激的聯結),了解一下科學的發展進程。對於作者其他影片中提到的「量子」解說,因為我沒量子學的基礎,所以無從知道,明瞭影片所說,也就無從知其真假。
Feeling、Emotion、Cycle of Life 原住民的祭典的「老人飲酒歌」:
Return to Innocence
-
- 文章: 36
- 註冊時間: 週四 1月 20, 2022 12:46 am
Re: 心經問題請教
感謝 "掛羊頭賣狗肉" 網友提供的連結,連結中對心經有很多心經詞彙的解說,謝謝。
六根就是人身的六種感覺,包括眼、耳、鼻、舌、身、意六個識根(感官器官)。科技已進步到光控,聲控,觸控,溫控,濕度控...等等!也有各類的Sensors,感知器、開關等等。
佛還是比較先知的還有:香控、味控、意控!
六根就是人身的六種感覺,包括眼、耳、鼻、舌、身、意六個識根(感官器官)。科技已進步到光控,聲控,觸控,溫控,濕度控...等等!也有各類的Sensors,感知器、開關等等。
佛還是比較先知的還有:香控、味控、意控!
Re: 心經問題請教
有此一說,心經的觀自在菩薩是八地菩薩!
***
爾時,金剛藏菩薩告解脫月菩薩言:
「佛子!菩薩摩訶薩於七地中,善修習方便慧,善清淨諸道,善集助道法。大願力所攝,如來力所加,自善力所持,常念如來力、無所畏、不共佛法,善清淨深心思覺,能成就福德智慧,大慈大悲不捨眾生,入無量智道,入一切法,本來無生、無起、無相、無成、無壞、無盡、無轉、無性為性,初、中、後際皆悉平等,無分別如如智之所入處,離一切心、意、識分別想,無所取著猶如虛空,入一切法如虛空性,是名:得無生法忍。
「佛子!菩薩成就此忍,即時得入第八不動地,為深行菩薩難可知無差別,離一切相、一切想、一切執著,無量無邊,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及,離諸諠諍,寂滅現前。譬如比丘,具足神通,得心自在,次第乃至入滅盡定,一切動心、憶想分別悉皆止息。此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住不動地,即捨一切功用行,得無功用法,身、口、意業念務皆息,住於報行。譬如有人,夢中見身墮在大河,為欲渡故,發大勇猛,施大方便;以大勇猛、施方便故,即便覺寤,既覺寤已,所作皆息。菩薩亦爾,見眾生身在四流中,為救度故,發大勇猛,起大精進;以勇猛、精進故,至不動地;既至此已,一切功用靡不皆息,二行、相行悉不現前。佛子!如生梵世,欲界煩惱皆不現前;住不動地亦復如是,一切心、意、識行皆不現前。此菩薩摩訶薩,菩薩心、佛心、菩提心、涅槃心尚不現起,況復起於世間之心!
「佛子!此地菩薩本願力故,諸佛世尊親現其前與如來智,令其得入法流門中,作如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此忍第一,順諸佛法。然善男子!我等所有十力、無畏、十八不共諸佛之法,汝今未得,汝應為欲成就此法勤加精進,勿復放捨於此忍門。又善男子!汝雖得是寂滅解脫,然諸凡夫未能證得,種種煩惱皆悉現前,種種覺觀常相侵害,汝當愍念如是眾生。又善男子!汝當憶念本所誓願,普大饒益一切眾生,皆令得入不可思議智慧之門。又善男子!此諸法法性,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常住不異,諸佛不以得此法故名為如來,一切二乘亦能得此無分別法。又善男子!汝觀我等身相無量,智慧無量,國土無量,方便無量,光明無量,清淨音聲亦無有量;汝今宜應成就此事。又善男子!汝今適得此一法明,所謂:一切法無生、無分別。善男子!如來法明,無量入,無量作,無量轉,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劫不可得知;汝應修行,成就此法。又善男子!汝觀十方無量國土、無量眾生、無量法、種種差別,悉應如實通達其事。』
「佛子!諸佛世尊與此菩薩如是等無量起智門,令其能起無量無邊差別智業。佛子!若諸佛不與此菩薩起智門者,彼時即入究竟涅槃,棄捨一切利眾生業。以諸佛與如是等無量無邊起智門故,於一念頃所生智業,從初發心乃至七地所修諸行,百分不及一,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分亦不及一;如是,阿僧祇分,歌羅分,算數分,譬諭分,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何以故?佛子!是菩薩先以一身起行,今住此地,得無量身、無量音聲、無量智慧、無量受生、無量淨國,教化無量眾生,供養無量諸佛,入無量法門,具無量神通,有無量眾會道場差別,住無量身、語、意業集一切菩薩行,以不動法故。佛子!譬如乘船欲入大海,未至於海,多用功力;若至海已,但隨風去,不假人力以至大海,一日所行比於未至,其未至時設經百歲亦不能及。佛子!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積集廣大善根資糧,乘大乘船到菩薩行海,於一念頃以無功用智入一切智智境界,本有功用行經於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所不能及。
「佛子!菩薩住此第八地,以大方便善巧智所起無功用覺慧,觀一切智智所行境。所謂:觀世間成,觀世間壞;由此業集故成,由此業盡故壞。幾時成?幾時壞?幾時成住?幾時壞住?皆如實知。又知地界小相、大相、無量相、差別相,知水、火、風界小相、大相、無量相、差別相,知微塵細相、差別相、無量差別相。隨何世界中所有微塵聚及微塵差別相,皆如實知;隨何世界中所有地、水、火、風界各若干微塵,所有寶物若干微塵,眾生身若干微塵,國土身若干微塵,皆如實知。知眾生大身、小身各若干微塵成,知地獄身、畜生身、餓鬼身、阿脩羅身、天身、人身各若干微塵成,得如是知微塵差別智。又知欲界、色界、無色界成,知欲界、色界、無色界壞,知欲界、色界、無色界小相、大相、無量相、差別相,得如是觀三界差別智。
「佛子!此菩薩復起智明,教化眾生。所謂:善知眾生身差別,善分別眾生身,善觀察所生處;隨其所應而為現身,教化成熟。此菩薩於一三千大千世界,隨眾生身信解差別,以智光明普現受生;如是,若二、若三,乃至百千,乃至不可說三千大千世界,隨眾生身信解差別,普於其中示現受生。此菩薩成就如是智慧故,於一佛剎其身不動,乃至不可說佛剎眾會中悉現其身。佛子!此菩薩隨諸眾生身心信解種種差別,於彼佛國眾會之中而現其身。所謂:於沙門眾中示沙門形,婆羅門眾中示婆羅門形,剎利眾中示剎利形;如是,毘舍眾、首陀眾、居士眾、四天王眾、三十三天眾、夜摩天眾、兜率陀天眾、化樂天眾、他化自在天眾、魔眾、梵眾,乃至阿迦尼吒天眾中,各隨其類而為現形。又應以聲聞身得度者,現聲聞形;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現辟支佛形;應以菩薩身得度者,現菩薩形;應以如來身得度者,現如來形。佛子!菩薩如是於一切不可說佛國土中,隨諸眾生信樂差別,如是如是而為現身。
「佛子!此菩薩遠離一切身想分別,住於平等。此菩薩知眾生身、國土身、業報身、聲聞身、獨覺身、菩薩身、如來身、智身、法身、虛空身。此菩薩知諸眾生心之所樂,能以眾生身作自身,亦作國土身、業報身,乃至虛空身。又知眾生心之所樂,能以國土身作自身,亦作眾生身、業報身,乃至虛空身。又知諸眾生心之所樂,能以業報身作自身,亦作眾生身、國土身,乃至虛空身。又知眾生心之所樂,能以自身作眾生身、國土身,乃至虛空身。隨諸眾生所樂不同,則於此身現如是形。此菩薩知眾生集業身、報身、煩惱身、色身、無色身,又知國土身小相、大相、無量相、染相、淨相、廣相、倒住相、正住相、普入相、方網差別相,知業報身假名差別,知聲聞身、獨覺身、菩薩身假名差別,知如來身有菩提身、願身、化身、力持身、相好莊嚴身、威勢身、意生身、福德身、法身、智身,知智身善思量相、如實決擇相、果行所攝相、世間出世間差別相、三乘差別相、共相、不共相、出離相、非出離相、學相、無學相,知法身平等相、不壞相、隨時隨俗假名差別相、眾生非眾生法差別相、佛法聖僧法差別相,知虛空身無量相、周遍相、無形相、無異相、無邊相、顯現色身相。佛子!菩薩成就如是身智已,得命自在、心自在、財自在、業自在、生自在、願自在、解自在、如意自在、智自在、法自在。得此十自在故,則為不思議智者、無量智者、廣大智者、無能壞智者。
「此菩薩如是入已,如是成就已,得畢竟無過失身業、無過失語業、無過失意業。身、語、意業隨智慧行,般若波羅蜜增上,大悲為首,方便善巧,善能分別,善起大願,佛力所護,常勤修習利眾生智,普住無邊差別世界。佛子!舉要言之:菩薩住此不動地,身、語、意業諸有所作,皆能積集一切佛法。佛子!菩薩住此地,得善住深心力,一切煩惱不行故;得善住勝心力,不離於道故;得善住大悲力,不捨利益眾生故;得善住大慈力,救護一切世間故;得善住陀羅尼力,不忘於法故:得善住辯才力,善觀察分別一切法故;得善住神通力,普往無邊世界故:得善住大願力,不捨一切菩薩所作故;得善住波羅蜜力,成就一切佛法故;得如來護念力,一切種、一切智智現前故。此菩薩得如是智力,能現一切諸所作事,於諸事中無有過咎。
「佛子!此菩薩智地名為:不動地,無能沮壞故;名為:不轉地,智慧無退故;名為:難得地,一切世間無能測故;名為:童真地,離一切過失故;名為:生地,隨樂自在故;名為:成地,更無所作故;名為:究竟地,智慧決定故;名為:變化地,隨願成就故;名為:力持地,他不能動故;名為:無功用地,先已成就故。佛子!菩薩成就如是智慧,入佛境界,佛功德照,順佛威儀,佛境現前,常為如來之所護念,梵、釋、四王、金剛力士常隨侍衛,恒不捨離諸大三昧,能現無量諸身差別,於一一身有大勢力,報得神通三昧自在,隨有可化眾生之處示成正覺。佛子!菩薩如是入大乘會,獲大神通,放大光明,入無礙法界,知世界差別,示現一切諸大功德,隨意自在,善能通達前際,後際,普伏一切魔邪之道,深入如來所行境界,於無量國土修菩薩行,以能獲得不退轉法,是故說名:住不動地。
「佛子!菩薩住此不動地已,以三昧力,常得現見無量諸佛,恒不捨離承事供養。此菩薩於一一劫、一一世界,見無量百佛、無量千佛,乃至無量百千億那由他佛,恭敬尊重,承事供養,一切資生悉以奉施。於諸佛所得於如來甚深法藏,受世界差別等無量法明;若有問難世界差別如是等事,無能屈者。如是經於無量百劫、無量千劫,乃至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所有善根轉增明淨。譬如真金治作寶冠,置閻浮提主聖王頂上,一切臣民諸莊嚴具無與等者;此地菩薩所有善根亦復如是,一切二乘乃至第七地菩薩所有善根無能及者,以住此地大智光明,普滅眾生煩惱黑闇,善能開闡智慧門故。佛子!譬如千世界主大梵天王,能普運慈心,普放光明,滿千世界;此地菩薩亦復如是,能放光明,照百萬佛剎微塵數世界,令諸眾生滅煩惱火而得清涼。此菩薩,十波羅蜜中,願波羅蜜增上;餘波羅蜜非不修行,但隨力隨分。是名:略說諸菩薩摩訶薩第八不動地;若廣說者,經無量劫不可窮盡。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地,多作大梵天王,主千世界,最勝自在,善說諸義,能與聲聞、辟支佛、諸菩薩波羅蜜道;若有問難世界差別,無能退屈。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諸所作業,皆不離念佛,乃至不離念一切種、一切智智。復作是念:『我當於一切眾生中為首、為勝,乃至為一切智智依止者。』此菩薩若以發起大精進力,於一念頃,得百萬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三昧,乃至示現百萬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菩薩以為眷屬;若以菩薩殊勝願力自在示現,過於是數,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劫不能數知。」
***
爾時,金剛藏菩薩告解脫月菩薩言:
「佛子!菩薩摩訶薩於七地中,善修習方便慧,善清淨諸道,善集助道法。大願力所攝,如來力所加,自善力所持,常念如來力、無所畏、不共佛法,善清淨深心思覺,能成就福德智慧,大慈大悲不捨眾生,入無量智道,入一切法,本來無生、無起、無相、無成、無壞、無盡、無轉、無性為性,初、中、後際皆悉平等,無分別如如智之所入處,離一切心、意、識分別想,無所取著猶如虛空,入一切法如虛空性,是名:得無生法忍。
「佛子!菩薩成就此忍,即時得入第八不動地,為深行菩薩難可知無差別,離一切相、一切想、一切執著,無量無邊,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及,離諸諠諍,寂滅現前。譬如比丘,具足神通,得心自在,次第乃至入滅盡定,一切動心、憶想分別悉皆止息。此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住不動地,即捨一切功用行,得無功用法,身、口、意業念務皆息,住於報行。譬如有人,夢中見身墮在大河,為欲渡故,發大勇猛,施大方便;以大勇猛、施方便故,即便覺寤,既覺寤已,所作皆息。菩薩亦爾,見眾生身在四流中,為救度故,發大勇猛,起大精進;以勇猛、精進故,至不動地;既至此已,一切功用靡不皆息,二行、相行悉不現前。佛子!如生梵世,欲界煩惱皆不現前;住不動地亦復如是,一切心、意、識行皆不現前。此菩薩摩訶薩,菩薩心、佛心、菩提心、涅槃心尚不現起,況復起於世間之心!
「佛子!此地菩薩本願力故,諸佛世尊親現其前與如來智,令其得入法流門中,作如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此忍第一,順諸佛法。然善男子!我等所有十力、無畏、十八不共諸佛之法,汝今未得,汝應為欲成就此法勤加精進,勿復放捨於此忍門。又善男子!汝雖得是寂滅解脫,然諸凡夫未能證得,種種煩惱皆悉現前,種種覺觀常相侵害,汝當愍念如是眾生。又善男子!汝當憶念本所誓願,普大饒益一切眾生,皆令得入不可思議智慧之門。又善男子!此諸法法性,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常住不異,諸佛不以得此法故名為如來,一切二乘亦能得此無分別法。又善男子!汝觀我等身相無量,智慧無量,國土無量,方便無量,光明無量,清淨音聲亦無有量;汝今宜應成就此事。又善男子!汝今適得此一法明,所謂:一切法無生、無分別。善男子!如來法明,無量入,無量作,無量轉,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劫不可得知;汝應修行,成就此法。又善男子!汝觀十方無量國土、無量眾生、無量法、種種差別,悉應如實通達其事。』
「佛子!諸佛世尊與此菩薩如是等無量起智門,令其能起無量無邊差別智業。佛子!若諸佛不與此菩薩起智門者,彼時即入究竟涅槃,棄捨一切利眾生業。以諸佛與如是等無量無邊起智門故,於一念頃所生智業,從初發心乃至七地所修諸行,百分不及一,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分亦不及一;如是,阿僧祇分,歌羅分,算數分,譬諭分,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何以故?佛子!是菩薩先以一身起行,今住此地,得無量身、無量音聲、無量智慧、無量受生、無量淨國,教化無量眾生,供養無量諸佛,入無量法門,具無量神通,有無量眾會道場差別,住無量身、語、意業集一切菩薩行,以不動法故。佛子!譬如乘船欲入大海,未至於海,多用功力;若至海已,但隨風去,不假人力以至大海,一日所行比於未至,其未至時設經百歲亦不能及。佛子!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積集廣大善根資糧,乘大乘船到菩薩行海,於一念頃以無功用智入一切智智境界,本有功用行經於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所不能及。
「佛子!菩薩住此第八地,以大方便善巧智所起無功用覺慧,觀一切智智所行境。所謂:觀世間成,觀世間壞;由此業集故成,由此業盡故壞。幾時成?幾時壞?幾時成住?幾時壞住?皆如實知。又知地界小相、大相、無量相、差別相,知水、火、風界小相、大相、無量相、差別相,知微塵細相、差別相、無量差別相。隨何世界中所有微塵聚及微塵差別相,皆如實知;隨何世界中所有地、水、火、風界各若干微塵,所有寶物若干微塵,眾生身若干微塵,國土身若干微塵,皆如實知。知眾生大身、小身各若干微塵成,知地獄身、畜生身、餓鬼身、阿脩羅身、天身、人身各若干微塵成,得如是知微塵差別智。又知欲界、色界、無色界成,知欲界、色界、無色界壞,知欲界、色界、無色界小相、大相、無量相、差別相,得如是觀三界差別智。
「佛子!此菩薩復起智明,教化眾生。所謂:善知眾生身差別,善分別眾生身,善觀察所生處;隨其所應而為現身,教化成熟。此菩薩於一三千大千世界,隨眾生身信解差別,以智光明普現受生;如是,若二、若三,乃至百千,乃至不可說三千大千世界,隨眾生身信解差別,普於其中示現受生。此菩薩成就如是智慧故,於一佛剎其身不動,乃至不可說佛剎眾會中悉現其身。佛子!此菩薩隨諸眾生身心信解種種差別,於彼佛國眾會之中而現其身。所謂:於沙門眾中示沙門形,婆羅門眾中示婆羅門形,剎利眾中示剎利形;如是,毘舍眾、首陀眾、居士眾、四天王眾、三十三天眾、夜摩天眾、兜率陀天眾、化樂天眾、他化自在天眾、魔眾、梵眾,乃至阿迦尼吒天眾中,各隨其類而為現形。又應以聲聞身得度者,現聲聞形;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現辟支佛形;應以菩薩身得度者,現菩薩形;應以如來身得度者,現如來形。佛子!菩薩如是於一切不可說佛國土中,隨諸眾生信樂差別,如是如是而為現身。
「佛子!此菩薩遠離一切身想分別,住於平等。此菩薩知眾生身、國土身、業報身、聲聞身、獨覺身、菩薩身、如來身、智身、法身、虛空身。此菩薩知諸眾生心之所樂,能以眾生身作自身,亦作國土身、業報身,乃至虛空身。又知眾生心之所樂,能以國土身作自身,亦作眾生身、業報身,乃至虛空身。又知諸眾生心之所樂,能以業報身作自身,亦作眾生身、國土身,乃至虛空身。又知眾生心之所樂,能以自身作眾生身、國土身,乃至虛空身。隨諸眾生所樂不同,則於此身現如是形。此菩薩知眾生集業身、報身、煩惱身、色身、無色身,又知國土身小相、大相、無量相、染相、淨相、廣相、倒住相、正住相、普入相、方網差別相,知業報身假名差別,知聲聞身、獨覺身、菩薩身假名差別,知如來身有菩提身、願身、化身、力持身、相好莊嚴身、威勢身、意生身、福德身、法身、智身,知智身善思量相、如實決擇相、果行所攝相、世間出世間差別相、三乘差別相、共相、不共相、出離相、非出離相、學相、無學相,知法身平等相、不壞相、隨時隨俗假名差別相、眾生非眾生法差別相、佛法聖僧法差別相,知虛空身無量相、周遍相、無形相、無異相、無邊相、顯現色身相。佛子!菩薩成就如是身智已,得命自在、心自在、財自在、業自在、生自在、願自在、解自在、如意自在、智自在、法自在。得此十自在故,則為不思議智者、無量智者、廣大智者、無能壞智者。
「此菩薩如是入已,如是成就已,得畢竟無過失身業、無過失語業、無過失意業。身、語、意業隨智慧行,般若波羅蜜增上,大悲為首,方便善巧,善能分別,善起大願,佛力所護,常勤修習利眾生智,普住無邊差別世界。佛子!舉要言之:菩薩住此不動地,身、語、意業諸有所作,皆能積集一切佛法。佛子!菩薩住此地,得善住深心力,一切煩惱不行故;得善住勝心力,不離於道故;得善住大悲力,不捨利益眾生故;得善住大慈力,救護一切世間故;得善住陀羅尼力,不忘於法故:得善住辯才力,善觀察分別一切法故;得善住神通力,普往無邊世界故:得善住大願力,不捨一切菩薩所作故;得善住波羅蜜力,成就一切佛法故;得如來護念力,一切種、一切智智現前故。此菩薩得如是智力,能現一切諸所作事,於諸事中無有過咎。
「佛子!此菩薩智地名為:不動地,無能沮壞故;名為:不轉地,智慧無退故;名為:難得地,一切世間無能測故;名為:童真地,離一切過失故;名為:生地,隨樂自在故;名為:成地,更無所作故;名為:究竟地,智慧決定故;名為:變化地,隨願成就故;名為:力持地,他不能動故;名為:無功用地,先已成就故。佛子!菩薩成就如是智慧,入佛境界,佛功德照,順佛威儀,佛境現前,常為如來之所護念,梵、釋、四王、金剛力士常隨侍衛,恒不捨離諸大三昧,能現無量諸身差別,於一一身有大勢力,報得神通三昧自在,隨有可化眾生之處示成正覺。佛子!菩薩如是入大乘會,獲大神通,放大光明,入無礙法界,知世界差別,示現一切諸大功德,隨意自在,善能通達前際,後際,普伏一切魔邪之道,深入如來所行境界,於無量國土修菩薩行,以能獲得不退轉法,是故說名:住不動地。
「佛子!菩薩住此不動地已,以三昧力,常得現見無量諸佛,恒不捨離承事供養。此菩薩於一一劫、一一世界,見無量百佛、無量千佛,乃至無量百千億那由他佛,恭敬尊重,承事供養,一切資生悉以奉施。於諸佛所得於如來甚深法藏,受世界差別等無量法明;若有問難世界差別如是等事,無能屈者。如是經於無量百劫、無量千劫,乃至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所有善根轉增明淨。譬如真金治作寶冠,置閻浮提主聖王頂上,一切臣民諸莊嚴具無與等者;此地菩薩所有善根亦復如是,一切二乘乃至第七地菩薩所有善根無能及者,以住此地大智光明,普滅眾生煩惱黑闇,善能開闡智慧門故。佛子!譬如千世界主大梵天王,能普運慈心,普放光明,滿千世界;此地菩薩亦復如是,能放光明,照百萬佛剎微塵數世界,令諸眾生滅煩惱火而得清涼。此菩薩,十波羅蜜中,願波羅蜜增上;餘波羅蜜非不修行,但隨力隨分。是名:略說諸菩薩摩訶薩第八不動地;若廣說者,經無量劫不可窮盡。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地,多作大梵天王,主千世界,最勝自在,善說諸義,能與聲聞、辟支佛、諸菩薩波羅蜜道;若有問難世界差別,無能退屈。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諸所作業,皆不離念佛,乃至不離念一切種、一切智智。復作是念:『我當於一切眾生中為首、為勝,乃至為一切智智依止者。』此菩薩若以發起大精進力,於一念頃,得百萬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三昧,乃至示現百萬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菩薩以為眷屬;若以菩薩殊勝願力自在示現,過於是數,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劫不能數知。」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不行深也是可以自觀自在 只是浪費光陰
阿惟越致,又名阿鞞跋致(梵語:Avinivartanīya、Avaivartika、Avivartika,藏語:Phir mi ldog-pa),意譯為不退轉,即修行佛法之過程中得悟,不退墮於二乘、凡夫、惡趣等,也不退失所証得之果位、觀念、行法。
解釋
編輯
大湖法雲禪寺阿鞞跋致嶺路碑
不同佛經裡對「不退轉」的具體敘述有所不同。《菩薩瓔珞本業經》認為,菩薩十住(十地)中的第七住(第七地)常住於不退﹔《瑜伽師地論》卷三十七載,初地為不退位,但《大乘起信論》以為,初地不退乃方便說。
佛學大辭典
編輯
丁福保的《佛學大辭典》的解釋如下:
阿鞞跋致[1]
(術語)Avaivart,又作阿毘跋致,或作阿惟越致,譯曰不退轉。不退轉成佛進路之義。是菩薩階位之名。經一大阿僧祇劫之修行,則至此位。《阿彌陀經》曰:「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同《慈恩疏》曰:「阿鞞跋致者,阿之言無,鞞跋致之言退轉。故《大品經》云:不退轉故,名阿鞞跋致。(中略)是人不為諸魔所動,更無退轉。」
又
不退[2]
(術語)梵語曰阿毘跋致Avinivartaniya,又Avaivartika,譯曰不退。功德善根,愈增進而無退失退轉也。如不退之土,不退之位等,又不退轉,言勤行修習也。如不退之念佛,不退之勤行等。
佛光大辭典
編輯
《佛光大辭典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的解釋如下:
不退[3]
梵語 avinivartanīya。音譯為阿惟越致、阿鞞跋致、阿毘跋致。又作不退轉、無退、必定。退,乃謂退步、退墮之意,指退墮惡趣及二乘地(聲聞、緣覺之位),即由所證得之菩薩地及所悟之法退失。反之,不再退轉,至必能成佛之位,則為不退。不退位又作不退轉地。在有部四善根位中,至忍位則不再墮退惡趣,故稱不退。《大般若經》卷四四九載,入見道而得無生法忍,則不再墮退二乘地而得不退。復次,菩薩階位中,十住中之第七住,稱為不退轉住,由此產生諸種不退之說。
三不退,乃《吉藏法華義疏》卷一之說。對此解釋有四說,現採第一說,三不退指:(1)位不退,十住位中第七住以上之菩薩不再退轉二乘地。(2)行不退,十地之中,第七地菩薩所作之修行,不再退轉。(3)念不退,第八地以上之菩薩無須刻意精進,自然可進道而不動念。
四不退,三不退加處不退(往生彌陀淨土,不再退轉),則為四不退,係迦才《淨土論》卷上之說。此外,窺基於《法華玄贊》卷二,亦立四不退:(1)信不退,在十信位中,第六心以上之菩薩,不再起邪見。(2)位不退,十住位之中,第七住以上之菩薩,不再退轉二乘地。(3)證不退,初地以上之菩薩之法,不再退失。(4)行不退,八地以上之菩薩,能修有為與無為行,而不再退轉。懷感之《釋淨土群疑論》卷四亦有此四不退之說。智旭之《阿彌陀經要解》舉出念、行、位、畢竟等四不退說;慈恩之《四土圖說》則有願、行、智、位等四不退說。
五不退,信、位、證、行等四不退,若加煩惱不退(等覺位之菩薩,不再為煩惱而退轉),則為五不退。〔《大寶積經》卷二十七、卷七十七、卷一一一、北本《大般涅槃經》卷二十八、《彌勒菩薩所問經論》卷一、《攝大乘論釋》卷八、《大毘婆沙論》卷六、《俱舍論》卷二十三、《十住毘婆沙論》卷五易行品〕
解釋
編輯
大湖法雲禪寺阿鞞跋致嶺路碑
不同佛經裡對「不退轉」的具體敘述有所不同。《菩薩瓔珞本業經》認為,菩薩十住(十地)中的第七住(第七地)常住於不退﹔《瑜伽師地論》卷三十七載,初地為不退位,但《大乘起信論》以為,初地不退乃方便說。
佛學大辭典
編輯
丁福保的《佛學大辭典》的解釋如下:
阿鞞跋致[1]
(術語)Avaivart,又作阿毘跋致,或作阿惟越致,譯曰不退轉。不退轉成佛進路之義。是菩薩階位之名。經一大阿僧祇劫之修行,則至此位。《阿彌陀經》曰:「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同《慈恩疏》曰:「阿鞞跋致者,阿之言無,鞞跋致之言退轉。故《大品經》云:不退轉故,名阿鞞跋致。(中略)是人不為諸魔所動,更無退轉。」
又
不退[2]
(術語)梵語曰阿毘跋致Avinivartaniya,又Avaivartika,譯曰不退。功德善根,愈增進而無退失退轉也。如不退之土,不退之位等,又不退轉,言勤行修習也。如不退之念佛,不退之勤行等。
佛光大辭典
編輯
《佛光大辭典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的解釋如下:
不退[3]
梵語 avinivartanīya。音譯為阿惟越致、阿鞞跋致、阿毘跋致。又作不退轉、無退、必定。退,乃謂退步、退墮之意,指退墮惡趣及二乘地(聲聞、緣覺之位),即由所證得之菩薩地及所悟之法退失。反之,不再退轉,至必能成佛之位,則為不退。不退位又作不退轉地。在有部四善根位中,至忍位則不再墮退惡趣,故稱不退。《大般若經》卷四四九載,入見道而得無生法忍,則不再墮退二乘地而得不退。復次,菩薩階位中,十住中之第七住,稱為不退轉住,由此產生諸種不退之說。
三不退,乃《吉藏法華義疏》卷一之說。對此解釋有四說,現採第一說,三不退指:(1)位不退,十住位中第七住以上之菩薩不再退轉二乘地。(2)行不退,十地之中,第七地菩薩所作之修行,不再退轉。(3)念不退,第八地以上之菩薩無須刻意精進,自然可進道而不動念。
四不退,三不退加處不退(往生彌陀淨土,不再退轉),則為四不退,係迦才《淨土論》卷上之說。此外,窺基於《法華玄贊》卷二,亦立四不退:(1)信不退,在十信位中,第六心以上之菩薩,不再起邪見。(2)位不退,十住位之中,第七住以上之菩薩,不再退轉二乘地。(3)證不退,初地以上之菩薩之法,不再退失。(4)行不退,八地以上之菩薩,能修有為與無為行,而不再退轉。懷感之《釋淨土群疑論》卷四亦有此四不退之說。智旭之《阿彌陀經要解》舉出念、行、位、畢竟等四不退說;慈恩之《四土圖說》則有願、行、智、位等四不退說。
五不退,信、位、證、行等四不退,若加煩惱不退(等覺位之菩薩,不再為煩惱而退轉),則為五不退。〔《大寶積經》卷二十七、卷七十七、卷一一一、北本《大般涅槃經》卷二十八、《彌勒菩薩所問經論》卷一、《攝大乘論釋》卷八、《大毘婆沙論》卷六、《俱舍論》卷二十三、《十住毘婆沙論》卷五易行品〕
-
- 文章: 6294
-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心經問題請教
觀自在菩薩摩訶薩,已經完成心解脫,(照見五蘊皆空)應該說八地以上之後身菩薩摩訶薩。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