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兩三滴

一個留言板
糟老頭
文章: 325
註冊時間: 週日 9月 05, 2021 1:36 pm

金剛經兩三滴

文章 糟老頭 »

(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金剛經兩三滴

金剛經從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一直到以恆河沙等生命布施,所得功德都不如受持金剛經乃至四句偈,何以故?
四句偈是那四句,古來大德有不同的看法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26分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32分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5分
上面三段文,古大德都有人說過,其內含意思都一樣,就是教導眾生,不要執迷外相,要遠離一切相,破妄才能顯真,更有從廣義理解,不侷限在那一句話,法無定法,只要是闡釋般若性空妙義皆可

若狹義的用金剛經本身來理解,第一次出現[乃至四句偈]是在第八分
通常,假如是大眾並不熟知的新名詞,世尊皆會主動加以解釋,或由弟子提岀請教世尊,何謂四句偈?
世尊沒說,須菩提尊者也沒問,就表示他已知道,也就是在第八分之前已提過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否則,須菩提怎會知道世尊後面會講26分[若以色見我。。。)及32分的(一切有為法。。。)

為何受持四句偈功德,非滿恆河沙世界七寶,或身命布施所得福德所能比較
依個人淺見,第八分說(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
這句話意思,須菩提之答言得福甚多,是就福德[相]而答,而不是就[性]
若論(相)確有大小多寡之分,但都是生滅法,緣聚則生,緣散則滅,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若論(性)則是法爾如是,不增不減,不生不滅,離開相對的數量觀念,一實一虛,如何能做比呢?

雖然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但也不能落入斷滅,啥事都不做了。
28分: (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布施)
因緣會遇時,還是要面對它,處理它,因果不爽,有善因必得善果
(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
一切法苦空無常無我,(知)只是理解,一門知識,未必能起作用,還須歷境煉心,長期薰修,生處轉熟,熟處轉生,直到知識融為生命,才能在不經作意下,自生作用,這就到了照見五蘊皆空地步,證入空性,豈是有相福德所能比
所以接著說(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
凡布施必得福報,(不受)是指身受心不受,也就是心不在境界上計度比較,執著分別,之所以能如此,就因為在行施造因時(所作福德,不應貪著)。
也就是(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
糟老頭
文章: 325
註冊時間: 週日 9月 05, 2021 1:36 pm

Re: 金剛經兩三滴

文章 糟老頭 »

那麼如何證得(無我)呢?
法無定法,可能方便多門
這裏提供一段世尊親自教導

若比丘於空露地,若林樹間,善正思惟,觀察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如是思惟,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所以者何?
無常想者,能建立無我想;聖弟子住無我想,心離我慢,順得涅槃。
漫步的犀牛
文章: 816
註冊時間: 週日 3月 28, 2021 9:47 pm

Re: 金剛經兩三滴

文章 漫步的犀牛 »

路過、碎嘴。

1.印順導師認為的四句。

金剛經的四句偈,千百年來眾說紛紜,各有各的道理。

根據 印順導師的說法,

四句,是的意思。

四句偈,就是少許幾句偈文的意思。

也就是說,受持少許幾句金剛經的經文,福德就不可思議了。

至於哪幾句?

都可以 ! 每一句重要的問答,都是四句偈。

====

2. 體裁式的四句。

古印度的頌法,往往是四句編成一個偈頌。

也就是說,任何一偈,都是四句偈。

換言之,本經中的重要對答裡的任何一偈,都可以說是四句偈!

=====

3.犀牛的不同看法 : 經文不是四句偈、而是....四句偈等 ! 弟子們常常漏了這個 "等" 字了。

四句偈等。 四句偈後面還有一個字!

金剛經中,6個四句偈後面,都有一個 ""字。

,複數、表示列舉不盡、不及備載的意思。

因此,意思就有點不同了。

舉例 : 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

受持、讀頌這整部經、乃至任何各別的偈頌,為他人開示講解、這個功德福報勝過前述福報。

所以,這樣理解的四句偈,

就不是指向 "特定"的四句偈了;而是一種類比式的敘事手法。

意思是 ~ 不用整部經,只要乃至於一個偈頌,就夠了!

所以,

犀牛認為 :

整部經,根本沒有強調"某個四句偈" 的意思,只是一種類比說法而已,

所以,無須耗費精神在辨別到底是哪個四句,只要掌握經文的精髓即可。



佳節愉快

平安喜樂
漫步的犀牛
文章: 816
註冊時間: 週日 3月 28, 2021 9:47 pm

Re: 金剛經兩三滴

文章 漫步的犀牛 »

另外,真正值得一提的是這個 :
糟老頭 寫: 週一 12月 23, 2024 11:04 am .....(略)

若比丘於空露地,若林樹間,善正思惟,觀察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如是思惟,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所以者何?
無常想者,能建立無我想;聖弟子住無我想,心離我慢,順得涅槃。
這一段,沒問題。

但是,這與中後期出現的大乘佛教的修學法,是不相容的 !

犀牛倒是無意分析太多,只是提醒一下大乘的禪修者 :

撇開種種的...空、人我空、一切法空、畢竟空.....等等的暗示性心理枷鎖。

然後看看以下衝突 :

1. 怎麼觀察緣起 ? 腿盤起來、眼睛閉上,正是眼前一抹黑的現實,怎麼觀緣起 ?

2.無我、無我所,就是里程碑了嗎? 你的無我、無我所,跟無所有處,有甚麼不一樣?

3. 走到這裡,都無我、無我所了,還有路嗎 ? 前路何在 ?! (等授記? 等某個徵兆? 還是等誰來拉你一把? 還是...無所謂,反正也走不到這兒。)

====

事實上,走到無我、無我所,還只是預備動作而已。

因為,這一般理解的無我、無我所,距離去除薩加耶見,還搭不上邊。


佳節愉快

福慧圓滿
雞精

Re: 金剛經兩三滴

文章 雞精 »

金剛經兩三滴 :正、反、合
蔡葉
文章: 424
註冊時間: 週四 7月 08, 2021 8:33 pm

Re: 金剛經兩三滴

文章 蔡葉 »

上面三段文,古大德都有人說過,其內含意思都一樣,就是教導眾生,不要執迷外相,要遠離一切相,破妄才能顯真,更有從廣義理解,不侷限在那一句話,法無定法,只要是闡釋般若性空妙義皆可
金剛經的修學主軸在[破妄]而不是在[建真]:可是經文又說如來所說法[非實非虛,或[凡所有相皆虛妄].....。讓人誤解[既是虛妄不實的東西,就甭理它,不實在的東西也不須改變..。]
根據蔡葉的修學:眾生人類要破的[妄]是何物?是十二因緣的[無明]支。[無明]又是從人類身心七大元素的[識大]本來面目的突出物,所以當眾生的色身驅動主力崩毀後,就換[識大]此眾生的本來面目來驅動色身,若要啟用般若也就是七大之一的[空大]智慧,就須震毀[識大]才能到[空大]的解脫彼岸。
糟老頭
文章: 325
註冊時間: 週日 9月 05, 2021 1:36 pm

Re: 金剛經兩三滴

文章 糟老頭 »

感恩樓上大德們的分享

南無阿彌陀佛
糟老頭
文章: 325
註冊時間: 週日 9月 05, 2021 1:36 pm

Re: 金剛經兩三滴

文章 糟老頭 »

事實上,走到無我、無我所,還只是預備動作而已。
因為,這一般理解的無我、無我所,距離去除薩加耶見,還搭不上邊。
這確實是個問題
[無我、無我所],以前在台壇夢未醒大德,常會提出這個觀念
當時我也很納悶,無法接受
若無我,無我所,那也不用為吃飯而忙碌了,車子房子被人佔用,也沒關係,連愛人妻子跟人家跑了,也不關你的事,車子開在馬路上,也不用管紅綠燈了
那不是天下大亂了嗎?

依現在的理解
[無我、無我所]的無,並不是在否定因緣聚合的[我],及[一切物]的暫時存在
而是說,我,我所,一切皆因緣生,因緣滅
當中沒有一個常住,實實,不變的東西
否則,就不會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如果[無]是否定詞,那就變成斷滅,虛無,還談什麼[一切有為法],如是觀,要觀什麼如夢如幻呢?
頭像
大開眼界
文章: 1789
註冊時間: 週五 12月 31, 2021 6:32 pm

南傳與大乘修法的差異

文章 大開眼界 »

雜阿含經270
若比丘於空露地,若林樹間,善正思惟,觀察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如是思惟,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所以者何?
無常想者,能建立無我想;聖弟子住無我想,心離我慢,順得涅槃。
漫步的犀牛 寫: 週二 12月 24, 2024 11:38 am 寫: 這一段,沒問題。
但是,這與中後期出現的大乘佛教的修學法,是不相容的 !

犀牛倒是無意分析太多,只是提醒一下大乘的禪修者 :
撇開種種的...空、人我空、一切法空、畢竟空.....等等的暗示性心理枷鎖。
然後看看以下衝突 :
1. 怎麼觀察緣起 ? 腿盤起來、眼睛閉上,正是眼前一抹黑的現實,怎麼觀緣起 ?
你說阿含的修法 與中後期大乘修法 有衝突 不相容
這應該是你對南傳/大乘修法 都認識不夠, 才有此錯誤說法

觀緣起法 當然包括觀自己身心, 這就必然講到四念處
你若了解四念處真正修什麼, 就不會再誤會南傳修法大乘修法衝突

南傳長部《大念處經》
比丘如何於身觀身而住耶?...於內身之觀身而住;又於外身之觀身而住;或於內外身,觀身而住。或於身,觀生法而住;又於身,觀滅法而住;又於身,觀生滅法而住。尚又對於智識所成及憶念所成,皆會『有身』之思念現前。彼當無所依而住,亦不執著世間之任何物而住

如何比丘於受觀受而住耶?...於內受,觀受而住;於外受,觀受而住;又於內外受,觀受而住。或於受,觀生法而住;於受,觀滅法而住;又於受,觀生滅法而住。尚又智識所成及憶念所成,皆會『有受』之思念現前。彼當無所依而住,且不執著世間任何物

比丘如何於心觀心耶?...於心,觀心而住;又於外心,觀心而住;又於內外心,觀心而住。或於心,觀生法而住;於心,觀滅法而住;又於心,觀生滅法而住。尚又智識所成及憶念所成,皆會『有心』之思念現前。彼當無所依而住,且不執著世間任何物

比丘如何於法觀法而住耶?...於內法,觀法而住;又於外法,觀法而住;又於內外法,觀法而住。或於法,觀生法而住;又於法,觀滅法而住;又於法,觀生滅法而住。尚又智識所成及憶念所成,皆會『有法』之思念現前。彼當無所依而住,且不執著世間任何物

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N0004_022


《大念處經》清楚說, 修四念處的目的, 是為了達到:無所依而住,且不執著世間任何物
無所依而住 亦不執著世間任何物」這很清楚也是中後期大乘佛教所教導的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諸如來心都無所住。所以者何。諸佛之心。不住色蘊乃至識蘊。不住眼處乃至意處...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精勤修學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不應住眼處。亦不應住耳鼻舌身意處...


為了達到無所依而住, 中後期大乘佛教所給的方法是:不住眼耳鼻舌身意
修「不住眼耳鼻舌身意」修「四念處」更能快速達到「無所依而住」, 無我境界)
這是南傳大乘修法的差異; 這不叫做衝突, 不相容
頭像
大開眼界
文章: 1789
註冊時間: 週五 12月 31, 2021 6:32 pm

大乘修法 直搗黃龍

文章 大開眼界 »

大開眼界 寫: 週一 12月 30, 2024 9:34 pm 為了達到無所依而住, 中後期大乘佛教所給的方法是:不住眼耳舌身意
修「不住眼耳鼻舌身意」比修「四念處」更能快速達到「無所依而住」
這是南傳大乘修法的差異; 這不叫做衝突, 不相容
為何說, 修「不住眼耳鼻舌身意」比修「四念處」更能快速達到「無所依而住」(解脫境界)

《大乘密嚴經》一切諸根境 有情之縛因 
《楞嚴經》汝欲識知俱生無明。使汝輪轉生死結根。唯汝六根更無他物。

《雜阿含經230》
...則無世間 亦不施設世間。所以者何。六入處滅則觸滅。如是乃至純大苦聚滅


眾生輪迴生死, 不得解脫, 肇因就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連阿含經也同樣說, 六根滅 則純大苦聚滅
大乘教人「不住眼耳鼻舌身意」, 就是"直擒賊"的修法
所以才說, 修不住眼耳鼻舌身意 修四念處 更能快速取證

不住眼耳鼻舌身意,就能斷滅眼耳鼻舌身意

大乘佛經這樣教, 但事實上罕有人照著修
這是人的問題。不是南傳/大乘衝突的問題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