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須深盜法經探源,辨正世尊親傳原始佛教,即是大乘佛法

輕舟
文章: 1433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9:46 pm

Re: 從須深盜法經探源,辨正世尊親傳原始佛教,即是大乘佛法

文章 輕舟 »

妙吉祥如意 寫: 週五 10月 28, 2022 5:26 pm 問我何用!?增添爭論而已,倒不如以修佛開悟者之實例來做理解印證真佛法!!

凡夫俗子嘴巴講空,卻不知真空妙有。
凡夫俗子嘴巴講有,殊不知妙有真空。

等你把以上問題搞清楚了,再來談無我法,才有意義……

🤣🤣🤣🤣🤣🤣🤣🤣
等你哪天明白了,你會覺得自己可恥。

但那時你也會知道可恥如夢幻泡影。
妙吉祥如意
文章: 6302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從須深盜法經探源,辨正世尊親傳原始佛教,即是大乘佛法

文章 妙吉祥如意 »

輕舟 寫: 週五 10月 28, 2022 5:31 pm 那倒也行,入道有二途,一者行入,一者語入。

你我現在互動是語入,明白叫開悟,生活中證明叫證道。

生活中依道奉行是行入,四念處、無著住、動中禪、八正道、六波羅蜜都是牧牛之道。
呵呵~您存在腦筋那些觀念,轉成語言文字,叫口悟!!

倒不如努力找到法寶先~~~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輕舟
文章: 1433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9:46 pm

Re: 從須深盜法經探源,辨正世尊親傳原始佛教,即是大乘佛法

文章 輕舟 »

你要怎麼認為是你的事,我到什麼程度是我的事。
妙吉祥如意
文章: 6302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從須深盜法經探源,辨正世尊親傳原始佛教,即是大乘佛法

文章 妙吉祥如意 »

呵呵,彼此,彼此!!互相勉勵!!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輕舟
文章: 1433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9:46 pm

Re: 從須深盜法經探源,辨正世尊親傳原始佛教,即是大乘佛法

文章 輕舟 »

心如化工匠,幻化諸世間。

勤勉。
妙吉祥如意
文章: 6302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從須深盜法經探源,辨正世尊親傳原始佛教,即是大乘佛法

文章 妙吉祥如意 »

輕舟 寫: 週五 10月 28, 2022 4:18 pm
妙吉祥如意 寫: 週五 10月 28, 2022 2:51 pm
輕舟 寫: 週五 10月 28, 2022 2:22 pm 沉迷其中,業力使然。
所謂,緣起性空,是小乘法……
大乘佛法,是講緣起實性(一合相),真空妙有,空而不空。

金剛經
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則非世界。是名世界 。何以故。若世界實有者則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則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須菩提。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覺林菩薩偈
爾時覺林菩薩.承佛威力.遍觀十方.而說頌言:

譬如工畫師.分布諸彩色.虛妄取異相.大種無差別.
大種中無色.色中無大種.亦不離大種.而有色可得.


🤣🤣🤣🤣🤣🤣🤣🤣🤣🤣
唯一佛乘無二亦無三,這是法華經中所說。
唯一佛乘可以理解為佛法只有一種,但因人因事不同說起來有千萬差別,所以有十二部經,八萬四千法門。

金剛經說一切有為之法,如夢幻泡影,意思不就是指一切【有為】皆是【緣起】?【如幻】不就是指【無自性】?無自性不就是諸法真實性?無真實性就無生,無生就無為,生而無生名涅槃。
就像說一台車子是各種零件製造出來的,這叫緣起,一拆開可以析成虛空,這叫性空,那麼性空就是車子的真實性(真的無自性)。

佛法的重點不是要讓人獲得什麼,而是要讓人明白沒有什麼可以獲得,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斷除一個人對法產生妄想執著,從而天真自由無掛礙。

實有得,就認為實有生老病死,假有得就認為假有生死病死,這叫一真一切真,一假一切假。
金剛經說一切有為之法,如夢幻泡影,意思不就是指一切【有為】皆是【緣起】?【如幻】不就是指【無自性】?無自性不就是諸法真實性?無真實性就無生,無生就無為,生而無生名涅槃。
就像說一台車子是各種零件製造出來的,這叫緣起,一拆開可以析成虛空,這叫性空,那麼性空就是車子的真實性(真的無自性)。
………………
呵呵,利用車子拆解成零件,就沒車子之存在(空),這種觀念只能證明有漏界(欲界)事物表象的成住壞空,所謂一切法相(例如汽車組裝拆解)的因緣假合,!!但,卻不能契入真理實相,請問,甚深甚深佛法只講事物(法)的表象嗎!?
所以說,凡夫俗子所了解的自以為是的(緣起性空)之言,是小乘法,非是佛教真理。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佛告大慧:
諸識有二種生住滅,非思量所知。
諸識有二種生:謂流注生,及相生。
有二種住:謂流注住,及相住。
有二種滅:謂流注滅,及相滅。


請問,何謂流注???何謂相????
就是連大乘佛法詮釋內法界的(流注)法理,都還夠不著一切種子阿陀那識(真有為法)的境界呢,更別說沾上法身實相(無漏界)的甚深妙義呢,大乘佛法豈止一個似是而非的(空)字了得~~~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怪道1412

Re: 從須深盜法經探源,辨正世尊親傳原始佛教,即是大乘佛法

文章 怪道1412 »

大冶精金應無變色(方便說 識性、總體性、生滅)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妙有非有)

  十玄也就是十個法門,分別叫做同時具足相應門、諸藏純雜具德門、一多相容不同門、諸法相即自在門、秘密隱顯俱成門、細微相容安立門、因陀羅網境界門、托事顯法生解門、十世隔法異成門、唯心回轉善成門。這十個法門因為有借助圓數「十」以顯無盡、無礙的意味,所以也稱為「十玄無盡」或「十玄無礙」。

  《華嚴經‧賢首品》中本有「天帝網」的說法,認為宇宙萬法之間的關係猶如帝釋天宮殿裝飾的珠網那樣,珠光交輝,重疊無盡,用來說明諸法彼此含攝、融合無間。法藏的老師、被尊為華嚴二祖的智儼在《華嚴一乘十玄門》中孤明先發,說以十玄,繼之法藏在《華嚴金師子章》中進一步發揮,兩人在名稱上雖然不完全一樣,但其基本思路是一致的。

  具體上,第一同時相應門是說:「金與師子,同時成立,圓滿俱足。」金體與師子相互對應而成一緣起,同時顯現為金師子,金體與師子,並無先後。承遷注曰:「依法界體起諸事法。」即本體隨緣而顯事相,同時事相借幻色以明本體。師子猶如「大海一滴,具百川之味」。體之與相,完滿俱足。

  第二諸藏純雜具德門是說,如果用金師子的眼去包攝整個師子相,則整個師子純粹都是眼;如果用金師子的耳去包攝整個師子相,則整個師子純粹都是耳。其它各根如鼻、舌、身也是如此。因為眼、耳、鼻、舌、身各根互有不同,是「一一皆雜」; 眼、耳、鼻、舌、身各根又都可以包攝整個師子相,是「一一皆純」。既雜又純,互具功德,圓滿自足。淨源《類解》注曰:「眼即耳等,皆雜也。如菩薩入一三昧,即六度皆修,是無邊諸余行德,俱時成就,故名為雜耳,非眼等皆純也。又入一三昧,唯行佈施,無量無邊,更無餘行,名之為純。即《教義章》云:純雜自在,無不具足,名圓滿藏。」

  第三一多相容不同門是說,金子好比是理,理是一;師子好比是事,事是多。理與事既「一多無礙」,又「各住自位」。即是說,一方面師子是金的外在表現,二者相容成立,一多無礙;另一方面,師子是師子,金是金,各住於相應的地位而互不相同。景雅《勘文》曰:「經偈云:以一佛土滿十方,十方入一亦無餘。世界本相義亦不壞,無功德故能耳。然此一多雖復相容含受,自在無礙,仍體不同耳。

  第四諸法相即自在門是說,金師子的眼、耳、鼻等各根和每一根毫毛,都是由金子作成的,所以諸根、毛都能因金體而包容收盡整個師子相。由此,每一根、每一毛都遍佈整個師子。這樣,金師子的眼就是金師子的耳,金師子的耳就是金師子的鼻,金師子的鼻就是金師子的舌,金師子的舌就是金師子的身。金師子的諸根各毛既「自在成立」,保其自相,又「無障無礙」,互相等同。《勘文》對此引偈曰:「一切眾生心,悉可分別知。一切剎(世界)微塵,尚可算其數。十方虛空界,一毛猶可量。菩薩初發心,究竟不可測。」認為其意在明「一乘圓極自在無礙法門,得一即得一切」的道理。

  第五秘密隱顯俱成門是說:「若看師子,唯師子無金,即師子顯金隱;若看金,唯金無師子,即金顯師子隱。若兩處看,俱隱俱顯。」人們由於觀察時注意對象的不同,會產生不同的觀照結果。一種事物在被觀察時就會顯現出來,不被觀察時就會隱沒下去。萬物都是同時具備隱顯兩種形相,而這兩種形相始終都離不開人的觀察。當然,法藏的意思遠不止這些。以金與師子的關係為例,如果只專注於師子的形相,就會只看到師子而看不到金體;如果只專注於金體,就會只看到金體而看不到師子相了。但如果對師子的形相和金體兩處都注意的話,那麼二者就會同時顯現或者同時隱沒下去。對此,《類解》有注曰:「性相同時,隱顯齊觀。」「若片月澄空,晦明相並。」這個註釋應該有諸法隱顯由心和體用相即不隔的雙重含義。

  第六細微相容安立門是說,金與師子,雖然有顯與隱、一與多、純與雜等種種差別,但「即此即彼,主伴交輝,理事齊觀,皆悉相容,不礙安立」,細微成辨,就像極為細微的事物可以包容其它一切事物一樣,都不妨礙彼此的自在成立。對此《類解》引文云:「一塵中有無量剎,剎復為塵說更難」,「如琉璃瓶,盛多芥子。

  第七因陀羅網境界門是說,金師子的眼耳和四肢關節,以及每一根毛孔都包含有金師子;無數根毛中的金師子,同時也可以包容於一根毛中。這樣,每一根毛中都會有無數的金師子,而每一根毛中帶著其它毛中所攝存的無數師子同時還入一根毛之中。無數的師子互相含攝包容,猶如帝釋天宮殿裡面裝飾的珠網,珠玉交絡,珠光交映,層疊無盡。這是以帝釋天的因陀羅網境界形象地說明了諸法與諸法之間展轉反覆、重重無盡的道理。《顯鈔》有釋曰:「華葉一一微塵中,皆現無邊剎那海。剎海復有微塵,微塵復有剎海,重重無盡。」

  第八托事顯法生解門是說,師子是幻相,執著於幻相,即為無明;金體無生滅,是真如本體。悟解諸法實相,必須「理事合論」,如種子藏阿賴耶識一樣,通過生滅把握無生滅,由無明轉為正覺。本體必須假托現象才能顯現,這叫托事顯法。《顯鈔》注曰:「此門意,托金師子顯正理,令生正解也。」

  第九十世隔法異成門是說,師子是有為之法,流動不居,念念生滅,在一剎那之間都分為過去、現在、未來三際,過去、現在、未來三際又各有過去、現在、未來三際,共成九世,諸法都受九世時間規律的支配。按照法藏對時間的看法,「一切事法,依心而現,念即無礙,法亦隨融。是故一念即見三世,一切事物顯然。」viii[8]所以,一念即千劫,千劫即一念;雖有九世,各不相同,但又相互成立,融通無礙,同為一念。九世和一念共為十世。這樣,十世時移世異是相隔,而每一事又能遍十世,同時成就,雖異而成。《類解》有注云:「若一夕之夢,翱翔百年。」「十世古今,始終不離於當念。」

  第十唯心回轉善成門是說,金與師子,或隱或顯,或一或多,各無自性,由心回轉;說事說理,有成有立。無論是實相,還是諸法,無論是理還是事,一切均由一心變現,一念而起。《類解》對此引經文曰:「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這個法門後來被法藏改為「主伴圓明具德門」,認為「此圓教法理無孤起,必眷屬隨生……一方為主,十方為伴,余方亦爾,是故主主伴伴,各不相見,主伴伴主,圓明俱德。」ix[9]從這個改變看得出來,法藏由於受到過法相宗思想的影響,也曾主張「萬法唯心」,但畢竟認為純粹講唯心擔心會墮入偏執,不合「圓教」理事無礙的宗旨。

  法藏的「十玄」說的確有點像帝釋天的「因陀羅網」,珠光交錯,奧義無窮。但總的看來,它涉及到三類關係:實相與諸法、諸法與諸法以及心與諸法的關係。就實相與諸法的關係來說,法藏認為諸法都是實相的體現,同時,無諸法不足以顯實相,於是就有同時具足相應、一多相融不同、秘密隱顯具成、細微相融安立、理事顯法生解等種種方便法門。就諸法與諸法的關係來說,認為諸法一一皆雜,又一一皆純,萬象紛然,參而不雜,於是就有諸藏純雜具德、諸法相即自在、因陀羅網境界等種種方便法門。至於心與諸法的關係,任事顯法生解、十世隔法異成和唯心回轉善成三個法門都有涉及,雖然其中的唯心回轉善成門含有萬法唯心的傾向,但總的說來,還是主張托事顯法、三世無隔、心法融通無礙的。總之,十玄說的基本思想,在於發揮無礙緣起,以顯示華嚴的成佛境界。就是說,十玄門實際上是十種不同的觀法,是十種成佛的心境。眾生一旦在複雜微妙的理事關係中融通無礙,也就不再迷誤,成就了諸佛的功德。

////
大冶精金應無變色(方便說 法性、無礙緣起、十玄門、六相)
妙吉祥如意
文章: 6302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從須深盜法經探源,辨正世尊親傳原始佛教,即是大乘佛法

文章 妙吉祥如意 »

大冶精金應無變色

瑜伽師地論
復次修觀行者。以阿賴耶識是一切戲論所攝諸行界故。略彼諸行。於阿賴耶識中總為一團一積一聚。為一聚已由緣真如境智。修習多修習故而得轉依。轉依無間當言已斷阿賴耶識。由此斷故當言已斷一切雜染。當知轉依由相違故。能永對治阿賴耶識。又阿賴耶識體是無常。有取受性。轉依是常。無取受性。緣真如境聖道方能轉依故。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怪道1412

Re: 從須深盜法經探源,辨正世尊親傳原始佛教,即是大乘佛法

文章 怪道1412 »

五遍行

經論云:識能了別事之總相,作意了此所未了相,即諸心所所取別相。觸能了此可意等相,受能了此攝受等相,想能了此言說因相,思能了此正因等相。(法爾)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名數)周徧於一切心王心所而相應之五種心所也。一作意、二觸、三受、四想、五思。成唯識論第三曰:「此識與幾心所相應,常與觸、作意、受、想、思、相應,阿賴耶識,無始時來,乃至未轉,於一切位,恒與此五心所相應,以是徧行心所攝故。」又第五曰:「復以四一切辨五差別,謂一切性及地時俱,五中,徧行具四一切。」即是。此中具四一切者,此作意等五心所,徧於善等三性而起,故云一切性;徧於三界九地或有尋等三地而起,故云一切地;一切有心皆有,或自無始不斷,或緣一切之境,故云一切時;定俱生,故云一切俱。此五心所外,無一具如是四一切者,故唯立此五者而名為徧行。但薩婆多部合此五者及五別境(欲、慧、念、勝解、三摩地),立十心所而名為大地法。又出於瑜伽師地論第三等。

[佛光大辭典]
唯識家所立六位心所之一。指周遍於一切心王、心所而相應之五種心所,即觸(梵 sparśa)、作意(梵 manasi-kāra)、受(梵 vedanā)、想(梵 sajjñā)、思(梵 cetanā)等五者。此五心所皆具四種一切之義,即:(一)一切性,遍於善、惡、無記等三性之心而起,故謂一切性。(二)一切地,遍於三界九地或有尋有伺、無尋有伺、無尋無伺等三地而起,故謂一切地。(三)一切時,又分為三義:(1)於一切有心之中皆具有此義,此係就「自他」相待之情形而言,即「他」之一切心若起,則「自」心必與之相應而起;而一切之有心莫不具有此自他相待之性質。(2)自無始以來皆不間斷。(3)緣一切境時皆起。(四)一切俱,此五遍行相互俱生,故謂一切俱。此五心所之外,無一具有如是四一切者,故唯立此五者而稱為遍行。於薩婆多部,除上記五心所之外,別加欲、慧、念、勝解、三摩地等五別境,而立十心所之說,是為大地法。〔成唯識論卷三、卷五、瑜伽師地論卷三、大乘五蘊論、顯揚聖教論卷一、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一、大乘百法明門論〕 p1170

符合的條目少於三則,自動進行全文檢索,以為您找出更多資訊...
[佛光大辭典]
二十二無減
如來四智相應之心品定有二十二法,稱為二十二無減。即作意、觸、受、想、思、欲、勝解、念、定、慧、信、慚、愧、無貪、無瞋、無癡、精進、輕安、不放逸、行捨、不害,及心王。其中,前五者乃心所中之五遍行,次五者為心所中之五別境,復次十一者為心所中之十一善。〔成唯識論卷十〕 p171

////
心所,梵語 caitta, caitasika,巴利語 cetasika。又作心數、心所有法、心所法、心數法。從屬於(八識)心王
Viirya
文章: 3138
註冊時間: 週日 7月 25, 2021 10:36 pm

Re: 從須深盜法經探源,辨正世尊親傳原始佛教,即是大乘佛法

文章 Viirya »

之所以稱遍
乃指此五心所遍與八識相應
心所隨心王而起作用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