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冶精金應無變色(方便說 識性、總體性、生滅)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妙有非有)
十玄也就是十個法門,分別叫做同時具足相應門、諸藏純雜具德門、一多相容不同門、諸法相即自在門、秘密隱顯俱成門、細微相容安立門、因陀羅網境界門、托事顯法生解門、十世隔法異成門、唯心回轉善成門。這十個法門因為有借助圓數「十」以顯無盡、無礙的意味,所以也稱為「十玄無盡」或「十玄無礙」。
《華嚴經‧賢首品》中本有「天帝網」的說法,認為宇宙萬法之間的關係猶如帝釋天宮殿裝飾的珠網那樣,珠光交輝,重疊無盡,用來說明諸法彼此含攝、融合無間。法藏的老師、被尊為華嚴二祖的智儼在《華嚴一乘十玄門》中孤明先發,說以十玄,繼之法藏在《華嚴金師子章》中進一步發揮,兩人在名稱上雖然不完全一樣,但其基本思路是一致的。
具體上,第一同時相應門是說:「金與師子,同時成立,圓滿俱足。」金體與師子相互對應而成一緣起,同時顯現為金師子,金體與師子,並無先後。承遷注曰:「依法界體起諸事法。」即本體隨緣而顯事相,同時事相借幻色以明本體。師子猶如「大海一滴,具百川之味」。體之與相,完滿俱足。
第二諸藏純雜具德門是說,如果用金師子的眼去包攝整個師子相,則整個師子純粹都是眼;如果用金師子的耳去包攝整個師子相,則整個師子純粹都是耳。其它各根如鼻、舌、身也是如此。因為眼、耳、鼻、舌、身各根互有不同,是「一一皆雜」; 眼、耳、鼻、舌、身各根又都可以包攝整個師子相,是「一一皆純」。既雜又純,互具功德,圓滿自足。淨源《類解》注曰:「眼即耳等,皆雜也。如菩薩入一三昧,即六度皆修,是無邊諸余行德,俱時成就,故名為雜耳,非眼等皆純也。又入一三昧,唯行佈施,無量無邊,更無餘行,名之為純。即《教義章》云:純雜自在,無不具足,名圓滿藏。」
第三一多相容不同門是說,金子好比是理,理是一;師子好比是事,事是多。理與事既「一多無礙」,又「各住自位」。即是說,一方面師子是金的外在表現,二者相容成立,一多無礙;另一方面,師子是師子,金是金,各住於相應的地位而互不相同。景雅《勘文》曰:「經偈云:以一佛土滿十方,十方入一亦無餘。世界本相義亦不壞,無功德故能耳。然此一多雖復相容含受,自在無礙,仍體不同耳。
第四諸法相即自在門是說,金師子的眼、耳、鼻等各根和每一根毫毛,都是由金子作成的,所以諸根、毛都能因金體而包容收盡整個師子相。由此,每一根、每一毛都遍佈整個師子。這樣,金師子的眼就是金師子的耳,金師子的耳就是金師子的鼻,金師子的鼻就是金師子的舌,金師子的舌就是金師子的身。金師子的諸根各毛既「自在成立」,保其自相,又「無障無礙」,互相等同。《勘文》對此引偈曰:「一切眾生心,悉可分別知。一切剎(世界)微塵,尚可算其數。十方虛空界,一毛猶可量。菩薩初發心,究竟不可測。」認為其意在明「一乘圓極自在無礙法門,得一即得一切」的道理。
第五秘密隱顯俱成門是說:「若看師子,唯師子無金,即師子顯金隱;若看金,唯金無師子,即金顯師子隱。若兩處看,俱隱俱顯。」人們由於觀察時注意對象的不同,會產生不同的觀照結果。一種事物在被觀察時就會顯現出來,不被觀察時就會隱沒下去。萬物都是同時具備隱顯兩種形相,而這兩種形相始終都離不開人的觀察。當然,法藏的意思遠不止這些。以金與師子的關係為例,如果只專注於師子的形相,就會只看到師子而看不到金體;如果只專注於金體,就會只看到金體而看不到師子相了。但如果對師子的形相和金體兩處都注意的話,那麼二者就會同時顯現或者同時隱沒下去。對此,《類解》有注曰:「性相同時,隱顯齊觀。」「若片月澄空,晦明相並。」這個註釋應該有諸法隱顯由心和體用相即不隔的雙重含義。
第六細微相容安立門是說,金與師子,雖然有顯與隱、一與多、純與雜等種種差別,但「即此即彼,主伴交輝,理事齊觀,皆悉相容,不礙安立」,細微成辨,就像極為細微的事物可以包容其它一切事物一樣,都不妨礙彼此的自在成立。對此《類解》引文云:「一塵中有無量剎,剎復為塵說更難」,「如琉璃瓶,盛多芥子。
第七因陀羅網境界門是說,金師子的眼耳和四肢關節,以及每一根毛孔都包含有金師子;無數根毛中的金師子,同時也可以包容於一根毛中。這樣,每一根毛中都會有無數的金師子,而每一根毛中帶著其它毛中所攝存的無數師子同時還入一根毛之中。無數的師子互相含攝包容,猶如帝釋天宮殿裡面裝飾的珠網,珠玉交絡,珠光交映,層疊無盡。這是以帝釋天的因陀羅網境界形象地說明了諸法與諸法之間展轉反覆、重重無盡的道理。《顯鈔》有釋曰:「華葉一一微塵中,皆現無邊剎那海。剎海復有微塵,微塵復有剎海,重重無盡。」
第八托事顯法生解門是說,師子是幻相,執著於幻相,即為無明;金體無生滅,是真如本體。悟解諸法實相,必須「理事合論」,如種子藏阿賴耶識一樣,通過生滅把握無生滅,由無明轉為正覺。本體必須假托現象才能顯現,這叫托事顯法。《顯鈔》注曰:「此門意,托金師子顯正理,令生正解也。」
第九十世隔法異成門是說,師子是有為之法,流動不居,念念生滅,在一剎那之間都分為過去、現在、未來三際,過去、現在、未來三際又各有過去、現在、未來三際,共成九世,諸法都受九世時間規律的支配。按照法藏對時間的看法,「一切事法,依心而現,念即無礙,法亦隨融。是故一念即見三世,一切事物顯然。」viii[8]所以,一念即千劫,千劫即一念;雖有九世,各不相同,但又相互成立,融通無礙,同為一念。九世和一念共為十世。這樣,十世時移世異是相隔,而每一事又能遍十世,同時成就,雖異而成。《類解》有注云:「若一夕之夢,翱翔百年。」「十世古今,始終不離於當念。」
第十唯心回轉善成門是說,金與師子,或隱或顯,或一或多,各無自性,由心回轉;說事說理,有成有立。無論是實相,還是諸法,無論是理還是事,一切均由一心變現,一念而起。《類解》對此引經文曰:「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這個法門後來被法藏改為「主伴圓明具德門」,認為「此圓教法理無孤起,必眷屬隨生……一方為主,十方為伴,余方亦爾,是故主主伴伴,各不相見,主伴伴主,圓明俱德。」ix[9]從這個改變看得出來,法藏由於受到過法相宗思想的影響,也曾主張「萬法唯心」,但畢竟認為純粹講唯心擔心會墮入偏執,不合「圓教」理事無礙的宗旨。
法藏的「十玄」說的確有點像帝釋天的「因陀羅網」,珠光交錯,奧義無窮。但總的看來,它涉及到三類關係:實相與諸法、諸法與諸法以及心與諸法的關係。就實相與諸法的關係來說,法藏認為諸法都是實相的體現,同時,無諸法不足以顯實相,於是就有同時具足相應、一多相融不同、秘密隱顯具成、細微相融安立、理事顯法生解等種種方便法門。就諸法與諸法的關係來說,認為諸法一一皆雜,又一一皆純,萬象紛然,參而不雜,於是就有諸藏純雜具德、諸法相即自在、因陀羅網境界等種種方便法門。至於心與諸法的關係,任事顯法生解、十世隔法異成和唯心回轉善成三個法門都有涉及,雖然其中的唯心回轉善成門含有萬法唯心的傾向,但總的說來,還是主張托事顯法、三世無隔、心法融通無礙的。總之,十玄說的基本思想,在於發揮無礙緣起,以顯示華嚴的成佛境界。就是說,十玄門實際上是十種不同的觀法,是十種成佛的心境。眾生一旦在複雜微妙的理事關係中融通無礙,也就不再迷誤,成就了諸佛的功德。
////
大冶精金應無變色(方便說 法性、無礙緣起、十玄門、六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