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犀牛法友辨正,原始佛經即是記載世尊親傳之大乘佛教

妙吉祥如意
文章: 6312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與犀牛法友辨正,原始佛經即是記載世尊親傳之大乘佛教

文章 妙吉祥如意 »

怪道1412 寫: 週一 11月 28, 2022 8:40 pm 唯識三十頌研究(二二九)    ●智果

  ◎正說

  (丙)妙觀察智所緣境

  《論》十云:「妙觀察智相應心品,緣一切法自相、共相,皆無障礙,二智所攝。」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二亦云:「妙觀察智,能觀諸法自相、共相。」

圖檔

  何謂自相、共相?

  自相者,乃共相之對稱,即指自體各別之體相,亦即不與他相共通者。換言之,若為自身所僅有之特殊體相,則為「自相」。如冰之冷、火之煖,皆為水火各自所有之體相,而不通於一切諸法,且於「冷煖自知」之外,亦無法以言詮表示之,是為「自相」。

  共相者,為自相之對稱,即指共通之相,亦即指不局限於自相,而與其他諸法,有共通之義相者,如苦、空、無常、無我等義,名為「共相」。

  《唯識自考》十云:「(妙觀察智)緣自相,即依他起(緣合則生,緣盡則滅之法);緣共相,即圓成實(諸法之本體,亦名法性,或名真如)。」

  《證義》十:「妙觀察智,觀一切法自相無礙,即依他起,是緣俗諦(即凡夫所見之世間事相,是隨順凡俗迷情之法,故云『俗』。其為凡俗之道理,決定而不動,故云『諦』),後得智攝。」

  又云:「觀一切法共相無礙,即圓成實,是緣真諦(即聖智所見真實之理性也,是離虛妄,故云『真』。其理決定而不動,故云『諦』),根本智攝。」

  上來妙觀察智相應心品所緣境,已略釋訖。

////
思現觀謂最上品喜受相應思所成慧。此能觀察諸法共相引生煖等。加行道中觀察諸法。此用最猛
思所成慧,是凡夫妄心之用,猶是見道前之加行位…非是諸佛菩薩之妙觀察智。因其猶未見道證理,故偏立現觀,非是真現觀。

成唯識論
此二見道與六現觀相攝云何。六現觀者。一思現觀謂最上品喜受相應思所成慧。此能觀察諸法共相引生煖等。加行道中觀察諸法。此用最猛,偏立現觀。
煖等不能廣分別法又未證理故非現觀

思所成慧的(思)就是五蘊的(想蘊)發動,然此想,絕非一般人的胡思亂想,是此心向內背塵合覺,想之不想,不想之想。講白了就是禪宗所標榜的參禪、起疑情(須深經,專注一趣,不放逸住法,離於我見,心善解脫),禪宗說:如一團熱鐵丸子梗在胸口,吐也吐不出,咽也嚥不下!!這就是参禪生起煖相(疑情)了~~

凡夫修佛即由此思所成慧入門。所謂,煖,頂,印,順,忍,世第一法。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次草
文章: 3685
註冊時間: 週日 12月 26, 2021 11:15 am

Re: 與犀牛法友辨正,原始佛經即是記載世尊親傳之大乘佛教

文章 次草 »

妙吉祥如意 寫: 週一 11月 28, 2022 10:49 pm
次草 寫: 週一 11月 28, 2022 9:10 pm 要了解究竟涅槃有那麼難嗎
對於你這個大外行而言,當然很難,難如登天!!
.
佛法是大衆之行
又不是旁門左道
老楊學到自以為他了解佛法
所以目前流傳的書籍佛學辭典
對他都不適用
老楊將究竟涅槃錯當滅盡定
所以說第八地是偏空涅槃
又說只有佛才能以智慧解脫究竟偏空涅槃
這樣連十地菩薩也陣亡在究竟偏空涅槃
其實老楊的感覺是沒錯
只是他所謂的佛是大癡佛
他的十地是極癡地
他的八地是第八不動癡地
這樣解釋就能通了
所以正常人不會跟他爭佛法
跟他能爭的只有癡法
謝謝老楊賣力的演出
如果還有走不知路的
也只能搖頭
為老楊能無功用行邁向極癡地
大家誠心祝福老楊一路順風
為解脫究竟偏空涅槃得癡再得癡
癡到深處無怨尤
妙吉祥如意
文章: 6312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與犀牛法友辨正,原始佛經即是記載世尊親傳之大乘佛教

文章 妙吉祥如意 »

何謂自相、共相?
自相者,乃共相之對稱,即指自體各別之體相,亦即不與他相共通者。換言之,若為自身所僅有之特殊體相,則為「自相」。如冰之冷、火之煖,皆為水火各自所有之體相,而不通於一切諸法,且於「冷煖自知」之外,亦無法以言詮表示之,是為「自相」。
共相者,為自相之對稱,即指共通之相,亦即指不局限於自相,而與其他諸法,有共通之義相者,如苦、空、無常、無我等義,名為「共相」。
~~~~~~~~~~~~
諸法自相與共相,要從種子切入理解,才能搞清楚。
凡構成我自己擁有的一切業力習氣等流,好惡記憶,熏習儲存於阿賴耶識中的各種行界煩惱,甚至組成肉身法相,內在各類種子現行,都是屬於我專屬的如阿賴耶識(自相)。

共相,即是充斥於深層法界的異熟種子。凡是未經熏習的異熟種子,人人皆可取而用之(作為不思議熏習各自阿賴耶識之材料),此類異熟種子都為共有,(公共材料)故曰,共相。

然修佛者,可以根據佛經論著之指導,利用修佛功夫,收集異熟種子,聚集於自己的阿賴耶識中,這部分種子也屬於私有,因此也稱自相。
因此菩薩摩訶薩緣異熟識,又稱自共相,有他心通等!!

彌勒菩薩,指導修佛功夫,所謂(略彼諸行),就是洩漏了觀行者收集異熟種子,而不讓落入自我煩惱習氣等流中被用作熏習之材料(變色),而保持此異熟種子之純淨,可以作為修佛者此心(污染意)解離阿賴耶識妄心之轉依境界!!

瑜伽師地論
復次修觀行者。以阿賴耶識是一切戲論所攝諸行界故。略彼諸行。於阿賴耶識中總為一團一積一聚。為一聚已由緣真如境智。修習多修習故而得轉依。轉依無間當言已斷阿賴耶識。由此斷故當言已斷一切雜染。當知轉依由相違故。能永對治阿賴耶識。又阿賴耶識體是無常。有取受性。轉依是常。無取受性。緣真如境聖道方能轉依故。

待那天機緣成熟,再將上面彌勒菩薩開示的
大乘佛法入門起手實修
的大大大大天大的密訣,詳細注解介紹分享給網友同道們知!!


趙州禪師,摘楊花,摘楊花~~雪竇禪師,大冶精金應無變色~~

頂禮彌勒菩薩摩訶薩,謹以此註解大乘經論功德迴向一切眾生!!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釋迦摩尼佛…😇😇😇😇😇😇😇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Viirya
文章: 3143
註冊時間: 週日 7月 25, 2021 10:36 pm

Re: 與犀牛法友辨正,原始佛經即是記載世尊親傳之大乘佛教

文章 Viirya »

凡夫修佛即由此思所成慧入門。所謂,煖,頂,印,順,忍,世第一法。
當中的煖.頂.忍.世第一法合稱四加行
印順是定之名
於忍位.依印順定.發下品如實智
先印持頂位所觀所取境空(下忍)
復次忍(認)可能取之識亦空(中忍)
並進而印持之(上忍)

印持就是解行並進
妙吉祥如意
文章: 6312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與犀牛法友辨正,原始佛經即是記載世尊親傳之大乘佛教

文章 妙吉祥如意 »

煖位,當行者利用思所成慧,收集異熟種子成團成片時,會有煖相發生,
佛教曰,火中出慧蓮!!
頂位,是收集的異熟種子越來越純粹精微,乃至接近於一切種子境界。
首楞嚴經,於有頂色邊際,有兩條岔路。一條行者繼續修定入空(無色界)另一條舍心發明智慧,(由緣真如,轉依異熟、一切種子阿陀那識)慧光圓通,便出塵界成阿羅漢,入菩薩乘。如是一類名為回心大阿羅漢。
印順忍,就是指禪定的深入亦即緣諸法種子之精微境界而深入。
世第一法,真如即是究竟涅槃,一法不染,將白話就是(零),真如根本智啟用,叫做涅槃重生,既是真如根本智從(零)開始,當然般若之發動必然是入世的第一法了…而從不染一法之真如(零),發動般若,是不可能有自主性的,真如根本智之啟用,必然要靠外力的引發,這就是所謂的(依他起相),道家言:寂然不動感而遂通,講的是同一個道理…😇😇😇

首楞嚴經
複次阿難,從是有頂色邊際中,其間復有二種歧路,若於舍心發明智慧,慧光圓通,便出塵界成阿羅漢,入菩薩乘。如是一類名為回心大阿羅漢。若在舍心,舍厭成就,覺身為礙,銷礙入空。如是一類名為空處。
諸礙既銷,無礙無滅,其中唯留阿賴耶識,全於末那半分微細,如是一類名為識處。
空色既亡,識心都滅,十方寂然,回無攸往。如是一類名無所有處。
識性不動,以滅窮研,於無盡中,發宣盡性,如存不存,若盡非盡。如是一類名為非想非非想處。
此等窮空,不盡空理。從不還天聖道窮者,如是一類名不回心鈍阿羅漢。
若從無想,諸外道天,窮空不歸,迷漏無聞,便入輪轉。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妙吉祥如意
文章: 6312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與犀牛法友辨正,原始佛經即是記載世尊親傳之大乘佛教

文章 妙吉祥如意 »

漫步的犀牛 寫: 週日 11月 20, 2022 6:22 pm 妙吉祥如意學友,

犀牛不適合與學友深入研討法義。

若學友對基礎佛法有興趣者,

請另尋賢友法談為宜。

周末平安 喜樂
中阿含22成就戒經 (舍梨子相應品)(莊春江標點)
http://agama.buddhason.org/MA/MA022.htm
於是,世尊問曰:
烏陀夷!汝說意生天為是色耶?
尊者烏陀夷白世尊曰:「是也,世尊!」
世尊面訶烏陀夷曰:
「汝愚癡人,盲無有目!以何等故,論甚深阿毘曇?」


經文重點:
1.世尊為何會問:烏陀夷!汝說意生天為是色耶?
2.烏陀夷為何答:是也。
3.世尊為何會臭罵烏陀夷,不懂大乘甚深法理!?

以小乘觀念研究南傳原始佛典的現代佛學家,我看很少能回答上面的問題!!其乃無能為力也,因為,他們就是沒有,甚至排斥大乘的基礎佛法嘛~~

後身菩薩摩訶薩意生身以何為所緣生!?
答,異熟種子。


雪竇禪師:大冶精金應無變色!!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怪道1412

Re: 與犀牛法友辨正,原始佛經即是記載世尊親傳之大乘佛教

文章 怪道1412 »

《瑜伽師地論》卷71:

復次,如說六種現觀,謂思現觀乃至究竟現觀。

問:思現觀有何相?
答:若有成就思現觀者,能決定了諸行無常、一切行苦、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住異生位,已能證得如是決定,非諸沙門、若婆羅門、若天魔梵及餘所能如法引奪。

問:思現觀何自性?
答:上品思所成慧為自性,或此俱行菩提分法(37道品)為自性。

問:思現觀有幾種?乃至究竟現觀有幾種?
答:思現觀,當知有無量種。謂契經思,應誦思,記別思,乃至方廣、未曾有法(疑情?!)、論議思,苦思,集、滅、道思,真如、實際、法界思,蘊、界、處等思,聲聞乘等思,大乘思。如是等類,當知差別有無量思。...

////
思所成慧(資糧位),是凡夫妄心之用(熏習),(思現觀)猶是見道前之加行位…非是諸佛菩薩之妙觀察智(初地至成佛圓滿)。因其猶未見道證理,故偏立現觀,非是真現觀。(目標=妙觀察智,轉第六識,資糧+加行=前行?!)
怪道1412

Re: 與犀牛法友辨正,原始佛經即是記載世尊親傳之大乘佛教

文章 怪道1412 »

諸法自相與共相,要從種子切入理解,才能搞清楚。(思現觀,解鈴還需繫鈴人?!)

在唯識宗而言,認為等流習氣(名言種子)之因、果均通於善、惡、無記三性;即謂異熟果中含有無記之親因,故雖為等流之因果,然須有「業種子」之資助,才能引生無記之果報,以此無記之果報與業種子相望,始稱異熟,而此業種子即稱為異熟因,無記之果報則稱異熟果。準此言之,異熟因對異熟果而言,即予以資助力之「增上緣」,而此業種子乃與第六識相應之善惡「思心所」之種子。(能招感三界異熟果之業種子=異熟種子)

上述「思心所」種子有兩種功能:(一)能自行生起「現行」之功能。(二)能資助其他異熟無記之種子而令生之功能。就自生「現行」之意義而言,此種子乃是親因緣,亦即等流因、等流果。就資助其他異熟無記之種子而言,此種子乃是增上緣,亦即異熟因、異熟果。又異熟因乃六因(異熟、能作、俱有、同類、相應、遍行)之一,異熟果乃五果(異熟、增上、士用、等流、離繫)之一。能產生異熟果之能力者,稱為「有異熟」;反之,則稱「無異熟」。唯識宗又將異熟分為二;(一)第八識總報之果體,稱為「真異熟」,或單稱「異熟」。(二)從真異熟而產生者,稱為「異熟生」。例如阿賴耶識為真異熟,眼識等六識則為異熟生。(境緣無好壞,好壞起於心)

此外生於地獄、餓鬼、畜生、北俱盧洲、無想天等處之眾生,因其不能聞法修行,故稱此等眾生之世界為異熟障。此乃由於眾生前世之業因招感今生之果報,而轉生於此等世界,故稱異熟障。〔大毘婆沙論卷二十、卷二十五、俱舍論卷二、卷六、俱舍論光記卷二、俱舍論寶疏卷二、玄應音義卷二十三〕(參閱「果報」3323) 佛光大辭典p5157

////
佛種從緣起者,即是熏習義,報身,佛智...平等性智(真如平等,離於我見,打破阿賴耶籓籬.束縛能)?!
二楞子
文章: 1348
註冊時間: 週六 12月 11, 2021 9:59 am

Re: 與犀牛法友辨正,原始佛經即是記載世尊親傳之大乘佛教

文章 二楞子 »

思現觀而沒有加行是難以成就菩提,加行的三種障礙如下:

無加行(懈怠放逸,不入善法)、非處加行(執著不是善說、外道邪見修行,不具足善法因)、不如理(不如理作意,不具足正修)加行等,障礙了成就菩提的真實善根。
妙吉祥如意
文章: 6312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與犀牛法友辨正,原始佛經即是記載世尊親傳之大乘佛教

文章 妙吉祥如意 »

犀牛法友,大乘佛法不恁麼說的!!

犀牛的學佛觀念
佛陀教導的法,也跟火場求生一樣。(三界如火宅)
回:願聞其詳。

以脫離火場為最高目標。(永熄貪嗔癡之火、涅槃)
回:標準的小乘思想,即是佛經所呵責的學佛者自我了斷慧根,而成了永不得成就佛果的焦牙敗種!

一切的法門 (道品),也都以服務此最高目標而安立。
回: 講論佛法請別太武斷,世尊可從來不是這麼教導的!!!所謂搞錯終極目的,那麼完成達到此錯誤結果的過程都不堪一提!!

任何法門、理論、次第,若與此無關者、或有不當副作用者, 佛陀皆予以擱置、或視為無記之論。
回:前提是,這只是你犀牛執持小乘的見解,站在至高點的佛陀世尊看到真理,是你犀牛所想像的一回事嗎!?

..............

願這火場求生的譬喻,能讓對佛法有興趣的學友們有點幫助。
回:犀牛以上論述正是斷絕世尊辛苦留傳佛教的命根法脈,所謂的末法時期,絕非杞人憂天、空穴來風。
.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