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吉祥如意 寫: ↑週三 1月 18, 2023 11:20 pm.
大乘佛經,開示佛法,常常藉由隱喻,來突顯佛法之奧妙,也更彰顯大乘佛法的智慧之攜永活潑妙絕,如下面(妙法蓮華經),就是將此部經典所欲開示的佛法精髓重點所在,放在(法性)的詮釋。所以,此(妙法蓮華經)對於不染一法的(涅槃)佛法真義,就特別重視,開示的就特別清楚!!例如:
妙法蓮華經
諸佛之導師,為息說涅槃,既知是息已,引入於佛慧。
世尊在(妙法蓮華經)開宗明義,說的很清楚,小乘思想所崇尚,至高無與倫比的(涅槃),其實只是修佛過程中的一個中途休息之地,也就是原始阿含系列經典所提及的譬喻(
洲渚)。
所謂智慧必然在法性中成就,故終極佛果,稱頌(一切種智)。而(涅槃)一法不染一法不生,是無法得阿耨多羅三菩提。此理也甚是明顯!!
~~~~~~~~~~~~~~~~~~
阿含1174經[正聞本392經/佛光本268經](入處相應/六入處誦/修多羅)(莊春江標點)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阿毘闍恆水邊。
時,有比丘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白佛言:
「善哉!世尊!為我說法,我聞法已,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所以族姓子剃除鬚髮正信非家出家學道,於上增修梵行,見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爾時,世尊觀察[恆]水,見恆水中有一大樹,隨流而下,語彼比丘:
「汝見此恒水中大樹流不?」
答言:「已見,世尊!」
佛告比丘:
「此大樹不著此岸,不著彼岸,不沈水底,
不閡洲渚,不入洄澓,人亦不取,非人不取,又不腐敗,當隨水流順趣、流注、浚輸大海不?」
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佛言:
「比丘亦復如是,亦不著此岸,不著彼岸,不沈水底,
不閡洲渚,不入洄澓,人亦不取,非人不取,又不腐敗,[當隨水流]臨趣,流注、浚輸涅槃。」
比丘白佛:
「云何此岸?云何彼岸?云何沈沒?
云何洲渚?云何洄澓?云何人取?云何非人取?云何腐敗?善哉!世尊!為我廣說,我聞法已,當獨一靜處,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佛言:
「比丘亦復如是,亦不著此岸,不著彼岸,不沈水底,
不閡洲渚,不入洄澓,人亦不取,非人不取,又不腐敗,[當隨水流]臨趣,流注、浚輸涅槃。」
比丘白佛:
「云何此岸?云何彼岸?云何沈沒?
云何洲渚?云何洄澓?云何人取?云何非人取?云何腐敗?善哉!世尊!為我廣說,我聞法已,當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
佛告比丘:
「此岸者,謂六入處;彼岸者,謂六外入處;人取者,猶如有一習近俗人及出家者,若喜、若憂、若苦、若樂,彼彼所作,悉與共同,始終相隨,是名人取;非人取者,猶如有人願修梵行:『我今持戒、苦行、修諸梵行,當生在處{在?}處天上。』是非人取;洄澓者,猶如有一還戒退轉;腐敗者,犯戒、行惡不善法,腐敗寡聞,猶莠稗、吹貝之聲,非沙門為沙門像,非梵行為梵行像。
如是,比丘!是名不著此、彼岸……乃至浚輸涅槃。」
時,彼比丘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
哇哈哈哈!!
(不閡洲渚)看到沒!!
我說原始佛經開示,處處皆是大乘佛法,可惜就是被小乘思想的現代佛學者給鳩佔鵲巢,完全忽略世尊所親傳之大乘佛法!!
世尊開示佛法,以水流譬喻法性(一切種子)的流轉,甚為常見,以是之故,我們可以發現許多大乘經論,也有此言論~~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一十二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第三分善友品第十八
[0614b19] 「云何菩薩摩訶薩為與世間作洲渚故,發趣無上正等菩提?
善現!
譬如大小海河池中,高地可居周迴水斷說為洲渚。如是,善現!色乃至識前後際斷,廣說乃至一切相智前後際斷。由此前際後際斷故,一切法斷,此一切法前後際斷,即是寂滅微妙如實,謂空無所得道斷愛盡無餘,
雜染永滅究竟涅槃。
善現!菩薩摩訶薩求證無上正等菩提,欲為有情宣說開示
如是諸法前後際斷甚深寂滅微妙如實,[
是為菩薩摩訶薩為與世間作洲渚故,發趣無上正等菩提。
成唯識論三卷七頁云:
若爾;菩薩煩惱種子,未永斷盡,非阿羅漢。應皆成就阿賴耶識。何故即彼決擇分說:不退菩薩、亦不成就阿賴耶識?彼說二乘無學果位迴心趣向大菩提者,必不退起煩惱障故。趣菩提故;即復轉名不退菩薩。彼不成就阿賴耶識。即攝在此阿羅漢中。故彼論文、不違此義。
又不動地以上菩薩、一切煩惱,永不行故;法駛流中,任運轉故;能諸行中起諸行故;剎那剎那,轉增進故;此位方名不退菩薩。然此菩薩,雖未斷盡異熟識中煩惱種子;而緣此識、我見愛等、不復執藏為自內我。由斯永捨阿賴耶名。故說不成阿賴耶識。此亦說彼名阿羅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