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案隨筆

黃竹
文章: 808
註冊時間: 週一 8月 02, 2021 8:41 pm

Re: 公案隨筆

文章 黃竹 »

若識本心.自然明白?
不也!要先識本心,更於此心之中,見自本性(能生萬法之藏性)。方能明白。

而此之本心,昭然若揭。那便是,空心,虛空之心。
路人
文章: 226
註冊時間: 週五 5月 05, 2023 5:40 pm

Re: 公案隨筆

文章 路人 »

大德提及
能生萬法之自性,於見此自性(我性)面貌之際,乃在於未生萬法之時,故未動搖。未動搖,因此自性未受緣風。受則動搖,生其萬法。本自具足,乃此自性含藏萬法之種。本自清淨,乃按無為而說,清淨無為(未作為、未作用作動、未生)。本不生滅,則是按一切有為法有生有滅而論。

路人回答
自性的完滿是包括所有部份而不純綷指性質,例如作為,包括未作為,作為,已作為的不同狀態。例如念頭,包括積聚,形成,息滅,再積聚等過程,都是由自性本自完滿完成。然後隨眾生作為不同而顯現不同形式,其實是同一自性的作用。


大德提及
若識本心.自然明白?

路人回答
同意,就是指為何說不假外求,所謂明心見性,不從外而了解,就是明了由這個自性所生的萬法,一切事相的差異,其實是由同一自性流出,存在同一性質(空性) 。否則,事與事就會有所區別,就會有所謂愛惡的分別產生。
黃竹
文章: 808
註冊時間: 週一 8月 02, 2021 8:41 pm

Re: 公案隨筆

文章 黃竹 »

好的,那祝願路人,一路順風了!
Viirya
文章: 3138
註冊時間: 週日 7月 25, 2021 10:36 pm

Re: 公案隨筆

文章 Viirya »

解深密經云
若諸菩薩如實了知圓成實相.即能如實了知一切清淨相法.
又云.若能斷滅雜染相法.即能證得清淨相法
那要如何能斷滅雜染相法?
經又云如實了知無相法故.斷滅一切雜染相法
路人
文章: 226
註冊時間: 週五 5月 05, 2023 5:40 pm

Re: 公案隨筆

文章 路人 »

大德提及
解深密經云
若諸菩薩如實了知圓成實相.即能如實了知一切清淨相法.
又云.若能斷滅雜染相法.即能證得清淨相法
那要如何能斷滅雜染相法?
經又云如實了知無相法故.斷滅一切雜染相法


路人回答
可以這樣理解,了知就等於同時達到斷滅。另一可能意思,了知與斷滅要分別成就。請先了解這兩種分別。圓覺經義,知幻即離,這是一種。依次第盡,這是第二種。
我們第一步,是要明白這個法門適合自己嗎,因為先前提及的是禪法,主要是如何除去分別執著,若果要考慮其他,清淨相法的意含就要先了解才可擇法。
Viirya
文章: 3138
註冊時間: 週日 7月 25, 2021 10:36 pm

Re: 公案隨筆

文章 Viirya »

初態(圓成實)淨.依他起淨不淨.遍計不淨
此等係以所緣境為區別.三態皆無自性
圓成實是所應證.也是證得

世親在《三自性判定》中說
了知此真義 如次第頓悟
遍知及遍斷 證得三性相

遍知無所得 遍斷離所現
無二可得故 證得即現前


頓漸適性而已
行入理入
楞伽經則云..宗趣.言說.前者自證.離於文字言說.後者依九部種種教法而入
路人
文章: 226
註冊時間: 週五 5月 05, 2023 5:40 pm

Re: 公案隨筆

文章 路人 »

大德提及
頓漸適性而已
行入理入
楞伽經則云..宗趣.言說.前者自證.離於文字言說.後者依九部種種教法而入

路人回答
問題其實佛法的起點應該沒有這些目的和手段上太大的分別,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出現很多法門的區分,我們可以講這有利不同根性眾生可以因此而有不同選擇,但同時,亦是造成不知如何擇法的原因。
我們很容易會把法門推向互相比較,說哪一個境界才較高深,而不是由自身和不同法門比較,來分別哪個才較適合自己。這是現今普遍的現象,最後,被認為是高深的,其實不一定適合自己,就現在講易行的念佛法門,也由於當中缺乏高深義理而成為難信之法,實為可惜。
Viirya
文章: 3138
註冊時間: 週日 7月 25, 2021 10:36 pm

Re: 公案隨筆

文章 Viirya »

先理後行
先正知見基礎如瑜珈行.先發菩提心且累積資糧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路人
文章: 226
註冊時間: 週五 5月 05, 2023 5:40 pm

Re: 公案隨筆

文章 路人 »

大德提及
先理後行
先正知見基礎如瑜珈行.先發菩提心且累積資糧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路人回答
起點講的是條件部份,就如大德所講,是很容易獲得一致,問題是當由理入行,我們就會分門別類,而且是無法容易一致。
末學嘗試回歸佛法的起點而論。
當佛入滅時,阿難以四事問佛。一 佛入滅後,依何為師?二 依何安住?三 如何調順惡性比丘?四 如何結集經典?
而佛回答,眾生以戒為師。依四念住為安住。默擯不正比丘。以如是我聞為篇首。
其中的戒定都是一致。我們之後延伸的經教,其實是不是離開了這個遺教的本意。
Viirya
文章: 3138
註冊時間: 週日 7月 25, 2021 10:36 pm

Re: 公案隨筆

文章 Viirya »

從菩薩道修行的六度來看.還是相當的關連
持戒.忍辱.禪定屬戒定
般若屬慧
佈施.持戒.忍辱為實踐菩提心願

又持戒.忍辱.禪定有明顯的止的成分
般若則有明顯的觀的成分

四念住四觀.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也應都是在止的基礎上作觀
也含有人無我及法無我的修練與成就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