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由 Sherlock »
慈心觀(Mettà Bhàvanà)
欲修習慈心觀時,首先必須知道那一類人是適合作為禪修對象,以及那一類人是不適合作為禪修對象。當只取一人作為禪修對象時,是絕對不可以採用異性的。所以,女性禪修者不可只取一位男性作為修習慈心觀的對象,同樣地,男性禪修者亦不可單取一位女性作為修習慈心觀的對象。倘若單取一位異性來修習,貪欲(ràga)就可能會生起,而障礙禪修。然而,在修遍滿慈心觀時,譬如散播慈愛給一切有情、一切有息者、一切男人、一切女人等(sabbe sattà, sabbe pàõà, sabbe purisà, sabbà itthiyo...)時,則可以把異性包括在內。
此外,死人亦不可作為修習慈心觀對象,因為這是不可能證得禪那的。
在剛開始修習慈心觀的階段,有幾種人是不適合作為禪修對象的,即:一、你極親愛的人,因為這有可能會導致傷感[30];二、你對他無好惡感的人,因為在開始階段,以這種人作為對象會有些困難;三、你討厭的人,因為在開始階段,是不易對你討厭的人產生慈心的。
所以在開始階段,你應先對自己散播慈愛,然後選一個你敬愛又與你同性的活人作為主要修習慈心觀的對象。
此時,若你已熟練於白遍第四禪的五自在,你就能輕易成就慈心觀,證得慈心禪那(mettà jhàna)。這是由於白遍第四禪的親依止力(upanissaya satti,近依止力)加強了慈心觀的效率,因為不同的禪那能以親依止力來互相支助。因此,你應當再次進入白遍第四禪,直到禪定之光變得明亮時,再以下列四種意念來對自己培育慈愛:Aha§ avero homi, abyàpajjo homi, anãgho homi, sukhã attàna§ pariharàmi.──「(一)願我沒有仇敵;(二)願我沒有內心的痛苦;(三)願我沒有身體上的痛苦;(四)願我愉快地自珍自重。」
即使修行了一百年,你還是無法以自己為對象而達到慈心禪那。那麼,為什麼一開始就要對自己修行慈心觀呢?這不是為了達到近行定或安止定,而是因為培育對自己的慈愛之後,你就能推己及人地設想:正如你想得到安樂,不願受苦,想得到長壽,不願死亡,其他一切眾生也同樣想得到安樂,不願受苦,想得到長壽,不願死亡。如此,你的心就會變得柔軟、和善、寬容及能為別人著想。之後,你就可以開始培育對其他人的慈愛。
把禪定之光照向一位你敬愛又與你同性的活人,然後如下地向他散播慈愛:Aya§ sappuriso avero hotu, abyàpajjho hotu, anãgho hotu, sukhã attàna§ pariharatu.──「(一)願此善者沒有仇敵;(二)願他沒有內心的痛苦;(三)願他沒有身體上的痛苦;(四)願他愉快地自珍自重。」
以這四種方式散播慈愛三、四遍後,選出其中自己最喜歡的一種方式。假設你最喜歡的方式是:「願他沒有內心的痛苦」,那麼你就應趁禪定之光照向那位你敬愛的人時,緊接著以這種方式向他散播慈愛,心中默念:「願此善者沒有內心的痛苦。願他沒有內心的痛苦。」應取他沒有內心痛苦且面帶微笑的影像,而當你能夠極專注於該影像時,那已經接近禪那了。在此有一點需要提醒大家的是:當禪定之光照向該人時,無論他(或她)是坐著或站著,都應選擇他正處於快樂狀態的姿勢。另者,慈心觀的目標並非究竟法,而是有情的概念(satta pa¤¤atti)。
若能夠以「願此善者沒有內心的痛苦」的方式專注於有情的概念超過一小時,尋、伺、喜、樂、一境性五禪支就會很清晰地呈現於心,即已證得初禪。這時候,若你曾修習白遍至第四禪,那是很容易更進一步證得慈心第二禪的。只要除去初禪的尋、伺,即能證得第二禪;若再進一步除去第二禪的喜,即能證得只擁有樂與一境性兩個禪支的第三禪。修慈心觀是不能夠證得第四禪的。為什麼呢?當心在希望別人「沒有仇敵,沒有內心的痛苦,沒有身體上的痛苦」時,是否能夠安住於捨(upekkhà)呢?是不可能的。因此修習慈心觀只能夠證得第三禪。以「願他沒有內心的痛苦」的方式證得第三禪後,再繼續逐一地用其他三種方式來修,直到都證得第三禪。
成功後,再選另一個你敬愛的人作為對象,以同樣的四種方式逐一向他散播慈愛,直到都能證得第三禪。過後再選換其他人作為對象,修習至採用了四、五位,且能向他們每人散播慈愛,直到證得第三禪。
接著,轉向對你親愛又與你同性的人散播慈愛,如父親或母親、兄弟或姐妹,或同性的親戚。修至對你敬愛與親愛的人的慈愛達到平等。此時,這兩種人已成為同一種人,即:你喜愛的人。
過後,再選用四、五位你對他們無好惡感的人,逐一地對他們散播慈愛,直到證得第三禪。成功後,再轉向對你討厭的人散播慈愛。這只是對有討厭的人的禪修者而言,若你沒有的話則可省略這點。
大慧!愚癡凡夫,性、無性、自性、第一義,作二見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