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佛法實修皆從滅盡定起

妙吉祥如意
文章: 6306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一切佛法實修皆從滅盡定起

文章 妙吉祥如意 »

漫步的犀牛 寫: ↑路過,有意思、大大有意思。

為什麼 佛陀般涅槃,展現難得一見要在九次第定中,開展順、逆、跳、超地的師子奮迅三昧 ?
(Q:不能省略這樣繁複的步驟嗎? 不能直接進入四禪嗎? 為什麼要採用類似神通神變論一般的開展次第? )

最後,選擇從第四禪出來,無間地般涅槃?

(Q: 不能從空識無非四無色定般涅槃嗎? 又為什麼不選擇最高的滅盡定呢? 是從四禪出來之後再般涅槃? 還是直接在四禪之中就般涅槃?佛陀又是選擇哪一種所緣而般涅槃? 是跟四禪的所緣一樣嗎? 還是轉換成三三昧的所緣? WHY? 又按照唯識的見解,從四禪到般涅槃的過程中, 佛陀的心王+心所,是怎樣的轉變? 還是都沒變化? 成分又是為何?...)

這個問題,

最保險的回答,是 : 諸佛常法、法爾如是。(這類的...沒有答案的答案)
修佛於第四禪才是攝屬三昧耶(中道觀),所謂(定慧等持),四禪以上(定多慧少),四禪以下(定少慧多)皆非正定正觀(般若正觀)。

那麼,下一個問題,真如與法性的平衡點(即是,中道義)又在那裏???

首楞嚴經……卷八
複次,阿難,從是有頂色邊際中,其間複有二種歧路。若於捨心,發明智慧,慧光圓通,便出塵界,成阿羅漢入菩薩乘,如是一類名爲回心大阿羅漢。

初入第四禪,即是修佛功夫達到開悟明心的標準,第四禪定真如根本智於法性流中,發起般若之能用。這就是彌勒菩薩開示的(真見道)(相見道)。

瑜伽師地論
修觀行者,以阿賴耶識是一切戲論所攝諸行界故,略彼諸行,於阿賴耶識中總為一團、一積、一聚。 為一聚已由緣真如境智修習、多修習,故而得轉依。 轉依無間,當言已斷阿賴耶識。由此斷故,當言已斷一切雜染 ...

其實修佛達到第四禪,就可以淺嚐(滅盡定)的滋味!!但因初發心菩薩雖然證悟空性真如(滅盡定),住空性位,但是功夫還不到家,滅盡定如閃電般稍縱即逝,不能持久,必須在定慧等持的功夫上精進,乃至於第八不動地,完成空性真如之圓滿(一真如心)甚至還能常住此一切法止息的滅盡定而不出定(究竟涅槃)

妙法蓮華經
諸佛之導師,為息說涅槃。
既知是息已,引入於佛慧。

首楞嚴經
第八不動地,一真如心。
第九善慧地,發真如用。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密多故,究竟涅槃。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而大乘佛法不以究竟涅槃(空性真如)為修佛終極果,心經所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華經:終究得一切種智),大乘佛法必須要依止此一切止息、一法不染的(一真如心)發起真如大用(涅槃智),經此涅槃智淬煉,十住地菩薩才能達到大般涅槃經眼見(親證)佛性的標準,但,猶未成就佛果,故大般涅槃經,曰:十住地菩薩眼見佛性而不了了…

從四禪開始,初發心菩薩(開悟明心)後即進階(大乘勝義菩薩),在此之前皆是凡夫方便假名菩薩,勝義菩提薩埵依止般若(定慧等持)緣法性水流漸漸深入玄微,越深入則定境越深,智慧(法性)能用之展現越廣,故佛經常常用菩薩大小身來做修佛功德高下的隱喻。
.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妙吉祥如意
文章: 6306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一切佛法實修皆從滅盡定起

文章 妙吉祥如意 »

現在,有一個問題,既然第四禪就是般若中道觀(三三昧耶),所謂終極佛果(大般涅槃)也是由此而得,那麼,為何還要在:

九次第定中,開展順、逆、跳、超地的師子奮迅三昧 呢??

.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cyc320
文章: 2552
註冊時間: 週一 3月 22, 2021 2:21 pm

Re: 一切佛法實修皆從滅盡定起

文章 cyc320 »

九次第定中,開展順、逆、跳、超地的師子奮迅三昧 呢??
// 為了卻「四無量」、「四無色定」,於滅盡定中聞法(盡順地及逆地),心行(思、跳地),無念觀行(修、超地)
寂照世間
文章: 4410
註冊時間: 週四 3月 25, 2021 4:33 pm

Re: 一切佛法實修皆從滅盡定起

文章 寂照世間 »

妙吉祥如意 寫: 週三 7月 17, 2024 3:55 pm 修佛於第四禪才是攝屬三昧耶(中道觀),所謂(定慧等持),四禪以上(定多慧少),四禪以下(定少慧多)皆非正定正觀(般若正觀)。

那麼,下一個問題,真如與法性的平衡點(即是,中道義)又在那裏???

首楞嚴經……卷八
複次,阿難,從是有頂色邊際中,其間複有二種歧路。若於捨心,發明智慧,慧光圓通,便出塵界,成阿羅漢入菩薩乘,如是一類名爲回心大阿羅漢。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密多故,究竟涅槃。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楞嚴經》
復次阿難。從是有頂色邊際中,其間復有二種歧路。
1.若於捨心,發明智慧,慧光圓通,便出塵界,成阿羅漢,入菩薩乘。如是一類,名為迴心大阿羅漢。
2.若在捨心,捨厭成就。覺身為礙,銷礙入空。如是一類,名為空處。
諸礙既銷,無礙無滅。其中唯留阿賴耶識。全於末那半分微細。如是一類,名為識處。
空色既亡,識心都滅。十方寂然,迴無攸往。如是一類,名無所有處。
識性不動,以滅窮研,於無盡中發宣盡性。如存不存。若盡非盡。如是一類,名為非想非非想處。
此等窮空,不盡空理。從不還天聖道窮者,如是一類,名不迴心鈍阿羅漢。
若從無想諸外道天,窮空不歸,迷漏無聞,便入輪轉。

阿難。是諸天上各各天人,則是凡夫業果酬答,答盡入輪。彼之天王,即是菩薩遊三摩提,漸次增進,迴向聖倫所修行路。阿難。是四空天,身心滅盡,定性現前,無業果色。從此逮終,名無色界。此皆不了妙覺明心。積妄發生,妄有三界。中間妄隨七趣沈溺。補特伽羅各從其類。】

妄有三界,三界夢幻虛假
一切迷人不知三界夢幻虛假,故枉受輪迴。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因為,五陰虛妄,是顛倒夢、顛倒想。

【《楞嚴經》卷九
佛告阿難。精真妙明本覺圓淨,非留死生及諸塵垢。乃至虛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斯元本覺妙明真精,妄以發生諸器世間。如演若多,迷頭認影。妄元無因。於妄想中,立因緣性。迷因緣者,稱為自然。彼虛空性,猶實幻生。因緣自然,皆是眾生妄心計度。

阿難。知妄所起,說妄因緣。若妄元無,說妄因緣,元無所有。何況不知,推自然者。
是故如來與汝發明,五陰本因,同是妄想。】

虛空世界猶實幻生,因緣自然,皆是妄心計度,因為五陰同是妄想。

【《楞嚴經》卷十
阿難。是五受陰,五妄想成。汝今欲知因界淺深。
唯色與空,是色邊際。
唯觸及離,是受邊際。
唯記與妄,是想邊際。
唯滅與生,是行邊際。
湛入合湛,歸識邊際。
此五陰元,重疊生起。生因識有,滅從色除。
理則頓悟,乘悟併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
我已示汝劫波巾結,何所不明,再此詣問。汝應將此妄想根元,心得開通,傳示將來末法之中諸修行者。令識虛妄。深厭自生,知有涅槃,不戀三界。】

汝應於此五陰妄想根元,令心能得開通,也告知將來末法修行者,令能識五陰虛妄。

【《楞嚴經》卷五
佛告阿難。汝必嫌此六結不成,願樂一成,復云何得。阿難言:此結若存,是非鋒起。於中自生此結非彼,彼結非此。如來今日若總解除。結若不生,則無彼此。尚不名一,六云何成。佛言:六解一亡,亦復如是。
由汝無始心性狂亂,知見妄發。發妄不息,勞見發塵。如勞目睛,則有狂華。於湛精明,無因亂起。
一切世間山河大地生死涅槃,皆即狂勞顛倒華相。】

一切世間山河大地生死涅槃,皆即狂勞顛倒花相,即是顛倒夢。
Sherlock
文章: 1071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0:26 pm

Re: 一切佛法實修皆從滅盡定起

文章 Sherlock »

第九善慧地,發真如用。
...

上求佛道
下化眾生
圓滿佛十力
應以何身得度
則現何身為其說法(恆順眾生)
目標:令一切眾生皆入無餘涅槃
大慧!愚癡凡夫,性、無性、自性、第一義,作二見論
阿飄
文章: 1043
註冊時間: 週二 12月 28, 2021 8:53 am

Re: 一切佛法實修皆從滅盡定起

文章 阿飄 »

Sherlock 寫: 週四 7月 18, 2024 5:16 pm 第九善慧地,發真如用。
...

上求佛道
下化眾生
圓滿佛十力
應以何身得度
則現何身為其說法(恆順眾生)
目標:令一切眾生皆入無餘涅槃
👍
簡潔有力不囉唆 是菩薩摩訶薩
妙吉祥如意
文章: 6306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一切佛法實修皆從滅盡定起

文章 妙吉祥如意 »

瑜伽師地論
修觀行者,以阿賴耶識是一切戲論所攝諸行界故,略彼諸行,於阿賴耶識中總為一團、一積、一聚。 為一聚已由緣真如境智修習、多修習,故而得轉依。 轉依無間,當言已斷阿賴耶識。由此斷故,當言已斷一切雜染 ...

為何說略彼諸行??
為何說於阿賴耶識中總為一團、一積、一聚??
為何說為一聚已??
為何說由緣真如境智修習、多修習,故而得轉依??
為何說轉依無間,當言已斷阿賴耶識!?

以上是彌勒菩薩對佛法實修實證,毫無保留的大破解,有興趣修道修佛者若能搞清楚,對於大乘佛法的修行功夫進路,就能掌握過半了~~
.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妙吉祥如意
文章: 6306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一切佛法實修皆從滅盡定起

文章 妙吉祥如意 »

第八不動地菩薩摩訶薩究竟涅槃,證悟一真如心,非常殊勝!!
因為,大乘行者修佛功夫至此已經完成心解脫,徹底照破五蘊度一切苦厄,已經不受阿賴耶識干擾,不復成就阿賴耶識。自此而後所修即是涅槃智。所謂:無生法忍,為依報得。

成唯識論 卷三
若爾;菩薩煩惱種子未永斷盡,非阿羅漢。應皆成就阿賴耶識。何故即彼抉擇分說:不退菩薩、亦不成就阿賴耶識?
彼說二乘無學果位迴心趣向大菩提者,必不退起煩惱障故。趣菩提故;即復轉名不退菩薩。彼不成就阿賴耶識。即攝在此阿羅漢中。故彼論文、不違此義。
不動地以上菩薩、一切煩惱,永不行故;法駛流中,任運轉故;能諸行中起諸行故;剎那剎那,轉增進故;此位方名不退菩薩。
然此菩薩,雖未斷盡異熟識中煩惱種子;而緣此識、我見愛等、不復執藏為自內我。由斯永捨阿賴耶名。故說不成阿賴耶識。此亦說彼名阿羅漢。

大寶積經
如是舍利弗。是諸菩薩種種方便成就眾生。悉令安住於佛法中。所以者何。唯有如來智慧解脫究竟涅槃。更無餘乘而得度脫。以是義故名為如來。如來如實覺了如故。名為如來。
佛告舍利弗。彼佛功德法門亦復如是。菩薩先得。是諸菩薩當不退轉。若聞此法必能受持讀誦通利。為無上菩提,於真如性當勤修學。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若諸菩薩欲住不退地者。聞此稱讚法門。應當受持讀誦通利。何以故。菩薩摩訶薩住此法門。於法性中當不退轉。

菩提道次第廣論…宗喀巴著
故當修習完具施等一切方便,具一切種最勝空性。
僅以單空,於大乘道全無進趣。

一真如心,偏空究竟涅槃。
僅以單空,於大乘道全無進趣。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妙吉祥如意
文章: 6306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佛陀開示十二緣起法的旨趣與真髓

文章 妙吉祥如意 »

為何說:
見十二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佛??


稻芉經
爾時尊者舍利弗往至彌勒經行處。彌勒舍利弗俱坐石上。爾時尊者舍利弗問彌勒言。
今日世尊覩見稻芉而作是說。
汝等比丘。見十二因緣。即是見法。即是見佛。
爾時世尊作是說已默然而住。彌勒。世尊何故說是修多羅。復以何義說見十二因緣。即是見法。見法即是見佛。皆以何義作如是說。
云何是十二因緣。
云何見因緣即是見法。
云何見法即是見佛。

.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Sherlock
文章: 1071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0:26 pm

Re: 一切佛法實修皆從滅盡定起

文章 Sherlock »

故當修習完具【施等一切方便】(道品所攝)
方便生下流?!
...

佛言:「善現!是菩薩摩訶薩發心已來,無有布施波羅蜜多而不圓滿精勤修習,無有淨戒波羅蜜多而不圓滿精勤修習,無有安忍波羅蜜多而不圓滿精勤修習,無有精進波羅蜜多而不圓滿精勤修習,無有靜慮波羅蜜多而不圓滿精勤修習,無有般若波羅蜜多而不圓滿精勤修習。是菩薩摩訶薩發心已來,無有內空而不圓滿精勤安住,無有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而不圓滿精勤安住。是菩薩摩訶薩發心已來,無有真如而不圓滿精勤安住,無有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而不圓滿精勤安住。是菩薩摩訶薩發心已來,無有苦聖諦而不圓滿精勤安住,無有集、滅、道聖諦而不圓滿精勤安住。是菩薩摩訶薩發心已來,無有四靜慮而不圓滿精勤修習,無有四無量、四無色定而不圓滿精勤修習。是菩薩摩訶薩發心已來,無有八解脫而不圓滿精勤修習,無有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而不圓滿精勤修習。是菩薩摩訶薩發心已來,無有四念住而不圓滿精勤修習,無有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而不圓滿精勤修習。是菩薩摩訶薩發心已來,無有空解脫門而不圓滿精勤修習,無有無相、無願解脫門而不圓滿精勤修習。是菩薩摩訶薩發心已來,無有五眼而不圓滿精勤修習,無有六神通而不圓滿精勤修習。是菩薩摩訶薩發心已來,無有佛十力而不圓滿精勤修習,無有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而不圓滿精勤修習。是菩薩摩訶薩發心已來,無有無忘失法而不圓滿精勤修習,無有恒住捨性而不圓滿精勤修習。是菩薩摩訶薩發心已來,無有一切智而不圓滿精勤修習,無有道相智、一切相智而不圓滿精勤修習。是菩薩摩訶薩發心已來,無有陀羅尼門而不圓滿精勤修習,無有三摩地門而不圓滿精勤修習。是菩薩摩訶薩發心已來,無有菩薩摩訶薩行而不圓滿精勤修習,無有無上正等菩提而不圓滿精勤修習。

「善現!是菩薩摩訶薩發心已來,種植如上圓滿善根,由此因緣成就如是方便善巧。」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351:初分多問不二品第六十一之一
大慧!愚癡凡夫,性、無性、自性、第一義,作二見論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