煖、頂、忍、世第一法

Sherlock
文章: 1074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0:26 pm

關鍵詞:煖、頂、忍、世第一法

文章 Sherlock »

聞思修三慧

[法相辭典(朱芾煌)]
大毗婆沙論九十五卷四頁云:聞所成慧者:謂於文義,如理決擇。思所成慧者:謂不淨觀、持息念、及念住等。修所成慧者:謂暖、頂、忍、世第一法、現觀邊世俗智、無量、解脫、勝處、遍處等。

四善根

[佛學常見詞彙(陳義孝)]
1.指小乘之暖、頂、忍、世第一法。聲聞乘行人修五停心觀及四念處觀之後,接著須修四諦觀。當無漏智火將生,心中光明啟發之時,名為暖位;進而智慧增長,達於頂點,名為頂位;再進而明四諦之理,其心堅住,決定不移,名為忍位;更進而到達有漏智的最終點,在世間有情之中,最為殊勝,名為世第一法。
2.指大乘之暖、頂、忍、世第一法。以佛覺為己心,如火欲燃,名為暖;以自心成佛,如登高山,身入虛空,下有微礙,名為頂;印持無所取之境,順忍所無取之心識,名為忍(暖位以佛覺為己心,頂位以自心為佛境,忍位則覺於中道);由此更進,則迷覺兩忘,中邊不立,雖未至初地見道之出世間,然已到世間的最後邊際,縱屬有漏,但在世間已是第一,名世第一。在此大乘暖、頂、忍、世第一四位之中,前二位修四尋思觀,觀所取空,後二位修四如實智,觀能所二取皆空。
► 顯示劇情透露
四加行

七加行後是見道、修道、無學道。 瑜伽行唯識學派承繼說一切有部學說,立下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的五位修行,但轉為菩薩行的修行,當中「煖,頂,忍、世第一法」,為加行位。

聲聞解脫道「見道」以前有七種修行階位,又名七方便(或七加行):指「五停心、別相念住、總相念住、煖法、頂法、忍法、世第一法」。此中,前三者又名三賢或外凡,後四者又名四善根或內凡,三賢為順解脫分,即順益解脫(涅槃)的資糧;四善根為順決擇分,即順益決擇(無漏勝慧)的善根。
► 顯示劇情透露
「四善根」為「煖,顶,忍,世第一法」等四種善根,乃是印度部派佛教「說一切有部」阿毘達磨論師整理、抉擇及修驗之修行階位,這四階屬於「聞、思、修、證」中的「修所成慧」(以定相應的觀慧),四善根位皆以修慧為體,四靜慮、未至及中間等六地為所依。它是通往「(證)無漏慧」(初果等果位)之關鍵修道階位。如《俱舍論》卷23〈分別賢聖品6〉︰「如是四種皆修所成,非聞思所成,唯等引地故」。(CBETA, T29, no. 1558, p. 120, a23-24)

「四善根」是通往聖道的加行位,所以「善根」的「善」,在此專指無漏智,「善根」的「根」,是指發無漏智之根本。「四善根」所修的觀法為四諦觀。「四善根」的功德,如《俱舍論》卷23〈分別賢聖品6〉所示:「煖必至涅槃,頂終不斷善,忍不墮惡趣,第一入離生」(CBETA, T29, no. 1558, p. 120, b23-24)

(1)煖︰為接近無漏聖火光明的前兆,故從「煖性喻」立名。

(2)頂︰為位在煖位之退與忍位之進的兩際,恰在山頂,故名。

(3)忍︰為認知四諦最為殊勝之謂,以忍以上為不退位。忍位的忍為認同義,其觀慧力已增進到「得予認可四諦理」而不再退墮之地,所以上頌云「忍不墮惡趣」。

(4)世第一法︰為有漏法中最勝的善根之謂,此位只有一剎那的時間,隨即進入見道,生無漏智。
離題
發趣修證的歷程,部派間也不是完全相同的。『俱舍論』所說的,雖也引用經部的說明(定義等);而進修的方法次第,與說一切有部阿毘達磨論師,可說是相同的。身心遠離,喜足少欲,住四聖種,是養成一種隨順解脫行的生活,使自己成為能修能證的根器。真正的修行,開始總不外乎二甘露門:或不淨觀,或持息念,令心得定。這是阿毘達磨的古說(後演進為三度門,五停心)。依止起觀,就是四念住。先修別相念住,純熟了,再修總相念住:總觀身、受、心、法為非常、苦、空、非我。總相念住極純熟了,引起順抉擇分善根,就是煖、頂、忍、世第一法。從煖位以來,觀四諦十六行相:轉進轉勝,漸減漸略,到世第一法,但緣欲界苦諦,修一行相,唯一剎那,由此必定引生聖道。聖道共十六心,八忍,八智,現觀四諦。在十五心中,名為見道,是預流初果向。十六心──道類智,就是證果。這或是初預流果,或是第二一來果,或是第三不還果:依修行者,是否離欲界欲的部分,或全部而定。所以歷位是一定的:而修證者的證入,有漸登初果,或直入二果、三果的不同。有關四向、四果的安立,三十七道品的次第進修,都與毘婆沙師的定論相合。(《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pp.681-683)
大慧!愚癡凡夫,性、無性、自性、第一義,作二見論
Sherlock
文章: 1074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0:26 pm

頂墮,頂位還可以回來,還可以迴小向大

文章 Sherlock »

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卷第二十九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沙門玄奘奉詔譯
韓清淨科記

即由如是諸根、諸力(按:五根、五力),漸修、漸習、漸多修習為因緣故,便能發起下中上品順決擇分四種善根。何等為四?一、煖,二、頂,三、順諦忍,四、世第一法。

 一、煖,如同人在木頭上鑽火,鑽久了火雖然還沒有出,必定先得煖相。這是譬喻此加行位中的行者,以智慧火燒煩惱薪,雖然未得無漏的智慧,已得無漏智火之前相,因此名煖。

 二、頂,行者煖善根漸次增長,到成滿時所生的善根。這時的善根是動搖不安定的有漏善根(即動善根)中最為殊勝的。恰如人的頭頂,因此說名為頂。

 三、順諦忍,隨順忍可苦集滅道四聖諦的真理,名忍,在《攝大乘論》名諦順忍,有的地方翻譯不同,這裡是說順諦忍。

 四、世第一法,是指世間法最高的智慧,第一是最高的意思。

 為什麼將內凡位譬喻稱煖頂忍世第一?《俱舍論》說:煖必至涅槃,到了煖位時一定會到涅槃那裡去;頂終不斷善,到頂位時不會斷除善根;忍不墮惡趣,到忍位不會墮到三惡道去,因為忍已經成就四諦決定的智慧;第一入離生,證得世第一法時一剎那就證入正性離生得初果,世第一一定會證得聖道。

有人說迴小向大的聲聞乘者,若到忍位就很難令此人回頭,到頂位還可以,頂墮,頂位還可以回來,還可以迴小向大。有些部派主張到忍位以上決定要入涅槃,因為接下來一定會證果然後入涅槃,不過大乘的說法又不同,有很多種說法。...

http://www.mahabodhi.org/yoga/cb/29.htm
大慧!愚癡凡夫,性、無性、自性、第一義,作二見論
Viirya
文章: 3141
註冊時間: 週日 7月 25, 2021 10:36 pm

Re: 關鍵詞:煖、頂、忍、世第一法

文章 Viirya »

善知識說.四加行的修習重要.於世第一法位依無間定.發上品如實智.雙印二取空後.無間地安住於定中(住唯識).終而離二取相.由有相而無相.入見道位.
Sherlock
文章: 1074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0:26 pm

Re: 關鍵詞:煖、頂、忍、世第一法

文章 Sherlock »

說到成佛太遙遠
首要關鍵凡轉聖

歡迎一起共讀〈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卷第三十四〉

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四瑜伽處之二

 現在是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四個瑜伽處的第二部分,說明往出世間道的修相,以及行者出離三界轉凡成聖的重要修行法門。
► 顯示劇情透露
http://www.mahabodhi.org/yoga/cb/34.htm
大慧!愚癡凡夫,性、無性、自性、第一義,作二見論
Sherlock
文章: 1074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0:26 pm

Re: 關鍵詞:煖、頂、忍、世第一法

文章 Sherlock »

34
《披》由彼諸行至全不生起者:謂世現見水所漂爛、火所焚燒、風所鼓燥為因緣故,諸行滅壞,便謂彼為滅壞因緣。然不應爾。由彼諸行前相續滅,俱時復有後相續生。譬如有物,火焚燒時,若遇水緣,火相便滅,有水相生。此即彼物火界緣闕,火自然滅,非水能滅。由是應說水為彼物後變生因,非滅壞因。若許滅壞,應無後不相似生起可得;然有可得,故不應理。顯揚頌云:非水火風滅,以俱起滅故,彼相應滅已,餘變異生因。彼長行釋其義應知。(顯揚論十四卷十六頁)

 由於有情世間與器世間的有為諸行,與世間現見的滅壞因緣一起滅壞,有時是水來漂溺,有時是被火焚燒,有時地震颱風,看到有為諸行好像全部都被這些滅壞因緣滅了,但是其實水火風等不是前一法的滅壞因緣,只是變異因緣,由水、火等的因緣轉變成另外一種與以前不相似的相貌生起,因為加入了新的元素,後一法與前一法不相似了。並不是這些世間現見的水火等為滅壞因緣,將這一切有為法完全滅壞了,只是有變異因緣出現,這些現見的有為法換了一個相貌,還繼續以不同的形相存在那裡。

 非彼一切完全不生起,不是,水火等不是滅壞因緣,它是下一法變異生起的因緣,不是諸行滅壞的因緣。其實原來的諸行,生已自然滅,一法生起隨即謝滅,滅不待因。

 如火燒了房子,還剩灰燼,火燒房子是灰生起的因緣。房子安住的因緣變異,灰生起的因緣出現。並不是火與木造的房子接觸,房子全部滅壞沒有了,火不是房子的滅因,火是房子的變異因緣,房子是灰燼的親因緣,加上氧氣或其他助燃物為燃燒的增上緣,房子因為燃燒而產生灰燼。火是使木造房變異的因緣,由原來的相貌漸漸燒成了灰燼。

 世間的有情現見大水淹沒土地漂溺爛壞物品、大火將許多的色法焚燒、大風鼓動乾燥了許多的物質,由於水火風是變異因緣,使得這些有為法失去原來的相貌了,房子被水漂爛或被火燒,或被風所鼓燥,看起來房子被水、火、風滅壞了,世間人的知識由於有無明,智慧不夠,而說水火風是滅壞的因緣。然而不是如此,佛法裏面,唯識學主張,有為諸行的前相相續滅壞時,同時會有變異的相相續而生。譬如有木造房被火所焚燒,若遇到水的緣,乾燥的木頭被水所濕,使木難以燃燒,使得火相便息滅。這就是被燃燒物的火界相續緣不存在了:溼木緣闕,使火燃點不足而自然滅,並不是水能滅火。由此應該說水是使被燃燒物後來的變化生因,水並不是火的滅壞因。若是承許水是火的滅壞因,應該木造房滅壞就滅壞了,而沒有後相不相似的灰燼相貌生起可得;然而有灰燼可得,所以不合理。《顯揚聖教論》卷14,16頁有頌說:「非水火風滅,以俱起滅故,彼相應滅已,餘變異生因。」並非水火風是滅因,因為火滅灰生是同時的,火的相應因緣滅時,水是火滅的變異生因;由它的長行解釋其義理應該知道。所以沒有真實的滅,因沒有實生,當然也就沒有實滅了。
隱藏內容
你必須登入/註冊才可觀看隱藏內容
 或有時候有情世間和器世間的有為諸行,滅壞了以後就完全沒有了,沒有後不相似法的生起,完全都不可得了。如壞劫時器世間滅壞後,連灰都看不到了。

 如同在鍋中煎水等,連最後一滴水都完全消失了。器世間到了壞劫,最後有七日齊出時,地上物都會燒盡,將地面的海洋等水像用火煎一樣,蒸發到天空中,災火焚燒器世間,全部都銷盡,連須彌山、大地、堅固物也都銷毀了,連灰燼也無乃至其餘的影子也不可得。這也是由於變異的因緣,後後展轉漸減連灰燼也沒有了,到最後一切都無所有。

 不是由火將有情世間及器世間全部滅掉,是因為後法生起的因緣沒有了。玅境長老說:其實它是蒸發了,變成塵,空劫時是變成微塵在虛空當中,看起來什麽東西都沒有了。
大慧!愚癡凡夫,性、無性、自性、第一義,作二見論
Sherlock
文章: 1074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0:26 pm

Re: 關鍵詞:煖、頂、忍、世第一法

文章 Sherlock »

34
離題
由十種行觀察苦諦,能隨悟入苦諦四行。何等為十?一、變異行,二、滅壞行,三、別離行,四、法性行,五、合會行,六、結縛行,七、不可愛行,八、不安隱行,九、無所得行,十、不自在行。如是十行,依證成道理能正觀察。

 由十種行觀察苦諦,苦諦本來只有四行:無常行、苦行、空行、無我行,這裡將它開成十種行,用十種行來觀察苦諦,依此能夠隨順悟入苦諦的四種行。是哪十種行?
► 顯示劇情透露
 這十種行,依聖教量的開示,自己內心再依現量與比量來觀察,依止證成道理能夠如法正確的觀察,可以悟入苦諦四行,證知苦真實是苦。

此中且依至教量理。如世尊說:諸行無常。

 此處文中先根據究竟、至極的聖教量所說的道理。如佛在經中開示:「諸行無常」。諸行是指一切有為法,包括有情世間與器世間,即有情的蘊處界及有情依住的器世間都是無常的,如《別譯雜阿含經》卷2載:「一時,佛在王舍城寒林之中。爾時,佛告諸比丘:「諸行無常,迅速不停,無可恃怙,是敗壞法,應當速離,趣解脫道。」
云何復由法性行故觀無常性?

謂即所有變異無常、滅壞無常、別離無常,於現在世猶未合會,於未來世當有法性。如實通達如是諸行,於未來世當有法性。如是等類,名為通達法性無常。

 什麼是由法性行來觀無常性?法性是法的體性,主要是觀未來,法性是無常,將來一定會無常,現在雖然沒看到,但未來一定是的,這是法性。

 由法性行來觀無常性,是指包括所有的變異無常、滅壞無常、別離無常,假如於現在世尚未合會,於未來世一定會有這些無常法性。能夠如其真實的通達一切有為法的諸行,於未來世將會有無常的法性。

 雖然現在看不到未來,但是由現在可以推測到將來,必定無常。由所有前面所說種種內事、外事的變化差異,知道這一切法是刹那生滅無常的,雖然眼前還都看不到這些明顯的變化,可是將來一定會有的。看到他人死,我心熱如火,了知很快會輪到自己,心裡非常的焦慮,將來終歸一死。知道無常,每個人都是一樣老病死,「老病死」的法性是留在世間的,法性是如此,於現在能通達這一切有為法於將來無常的法性。

 對這些種種現象的了知,名為通達法性無常。過去、未來、現在,三世一切法都是無常的。

云何復由合會行故觀無常性?

謂即如是變異無常、滅壞無常、別離無常,於現在世合會現前。如實通達如是諸行,於現在世現前合會。如是等類,名為通達合會無常。
► 顯示劇情透露
彼於如是內外諸行五無常性,由五種行,如其所應,作意修習、多修習故,獲得決定。如是由證成道理及修增上故,於無常行得決定已,從此無間趣入苦行。
大慧!愚癡凡夫,性、無性、自性、第一義,作二見論
Sherlock
文章: 1074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0:26 pm

Re: 關鍵詞:煖、頂、忍、世第一法

文章 Sherlock »

34
離題
諸受皆悉是苦,是聖人才知道的境界,佛菩薩教導佛弟子們要如是觀,要作這樣的觀察。如果不知道苦,應不會想出離,可見觀苦是得道很好的因緣,要由觀察苦,才能夠瞭解苦諦。
作是思惟:如是諸行皆是無常;是無常故,決定應是有生法性;如是諸行既是生法,即有生苦;既有生苦,當知亦有老病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如是且由不可愛行趣入苦行如是復於有漏、有取、能順樂受一切蘊中,由結縛行趣入苦行。以於愛等結處生愛等結,於貪等縛處生貪等縛,便能招集生老病死愁悲憂苦,一切擾惱純大苦蘊。如是復於有漏、有取、順非苦樂一切蘊中,由不安隱行趣入苦行

 行者作如此思惟:這一切有為諸行都是無常;由於是無常的緣故,決定應該是有生的法性;這一切有為法是如幻如化的緣生法,原來沒有,因緣和合則出現了,稱作生。與有為法相對的無為法,是無生。這些內外有為諸行既是生法,是無自性空的,是無常的法性,有生就會有生苦,有老病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由如此觀察到諸行有這八種苦。苦的來源是有生,生的來源是由於有業,業的來源是由於有煩惱,這是惑業苦。苦行的道理。

 這些生苦、老病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都是不可愛的,都是有情不想要的、不愛著的境界,如是觀察能由不可愛行趣入苦行。

 因為是有生,這一切有為法的果報現前,應一定有生老病死等的苦,這些不可愛的境界出現,所以說世間是苦。

 有情對有煩惱流漏、有煩惱取著的、能隨順產生樂受的五蘊當中,由結縛行趣入苦行。

 愛著樂受,會有種種的煩惱出現,會由壞苦而趣入苦行。由樂受變壞會成為一種苦,所以說由結縛行趣入苦行。

《披》以於愛等結處等者:結有九種,謂愛結、恚結、慢結、無明結、見結、取結、疑結、嫉結、慳結。縛有三種,謂貪瞋癡。當知此中,能和合苦,故名為結。令於善行不隨所欲,故名為縛。義如有尋有伺地說。(陵本八卷六頁563)由是說能招集生老病死愁悲憂苦,一切擾惱純大苦蘊。

 結有九種,可分成愛結、恚結、慢結、無明結、見結、取結、疑結、嫉結、慳結九種。煩惱可以分成十種,也可以分成八種、七種、六種、五種、四種、三種、一種,廣說可以分成126種,有很多種的分類,現在分成九種。縛有貪瞋癡三種,繫縛也是煩惱,這是約根本煩惱來說的。結,是能夠與苦結合在一起。有貪瞋癡的煩惱,使有情對善法功德,不隨所欲,不能隨順想修的功德而修,貪瞋癡會障礙修行所以名縛。在〈有尋有伺地〉卷8,232頁裏面對煩惱有各種面向的解釋。有了煩惱,會招集生老病死愁悲憂苦,一切擾惱純大苦蘊。有煩惱會造業,造業會感果,感果使所有的苦都聚集在一起。因此思惟結縛行,可以趣入苦行。

 如是由諸結、諸縛,於有煩惱流漏、有煩惱的取著、隨順非苦樂受的一切五蘊中,由煩惱種子未斷的不安穩行而趣入苦行。即使修到第四靜慮以上都是捨受相應,還是不安穩的,因為還有苦受、樂受的種子在裏面沒有斷除。
大慧!愚癡凡夫,性、無性、自性、第一義,作二見論
Sherlock
文章: 1074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0:26 pm

Re: 關鍵詞:煖、頂、忍、世第一法

文章 Sherlock »

34
所以者何?有漏、有取、順非苦樂一切諸蘊,麤重俱行苦、樂種子之所隨逐,苦苦、壞苦不解脫故,一切皆是無常滅法。如是行者,於能隨順樂受諸行及樂受中,由結縛行趣入壞苦。於能隨順苦受諸行及苦受中,由不可愛行趣入苦苦。於能隨順不苦不樂受諸行及不苦不樂受中,由不安隱行趣入行苦如是由結縛行、不可愛行、不安隱行增上力故,於三受中作如是說:諸所有受皆悉是苦。如是名為由無常行作意為先,趣入苦行。
► 顯示劇情透露
 行者之前的基礎是修七作意。成就了未到地定以上的定,或是根本定,或是四空定,接下來修四聖諦。修了相作意,先了知無常行,再了知苦行。在苦行當中,能夠認識,能夠隨順樂受諸行,六根與六塵是隨順生起樂受的,六根與六塵接觸引發六識,六識會有所覺受。於樂受當中由結縛行,這時心裡可能會有貪愛的煩惱,或是其他的煩惱產生而趣入壞苦。前面說過,有九結,有愛結或者貪瞋癡等結的結縛行,行者心生煩惱,使心變壞,名壞苦,所以說由結縛行趣入壞苦。

 行者的六根接觸到隨順產生苦受的六塵,六根與六塵接觸引發六識而生起苦受,苦受出現時,是很不可愛的,這時會趣入苦苦。苦受出現的時候會有苦苦。

 行者於能隨順不苦不樂受的五蘊諸行及於不苦不樂受中,乃至得到禪定,第四靜慮以上,都是不苦不樂受相應的,由於阿賴耶識裏面的愛見種子尚未斷除,還是不安穩的,勢必會再碰到壞苦或者是苦苦,還是無常的,所以觀察第一、不苦不樂受是無常的,第二、苦、樂種子尚未斷除,因此由不安穩行趣入行苦。

 所以由結縛行在樂受相應時,可能會有煩惱;苦受相應時是不可愛行;不苦不樂受相應時是不安穩行;由這三種行的增上力故,對於三受會有深刻的體驗,了知樂受是壞苦,苦受是苦苦,不苦不樂受是行苦,所以於三受中作如是說:諸所有受皆悉是苦。

 諸受皆悉是苦,是聖人才知道的境界,佛菩薩教導佛弟子們要如是觀,要作這樣的觀察。如果不知道苦,應不會想出離,可見觀苦是得道很好的因緣,要由觀察苦,才能夠瞭解苦諦。
► 顯示劇情透露
 如是先由變異行、滅壞行、別離行、法性行、合會行這五種相觀察內事、外事無常,接著由不可愛行、結縛行、不安穩行三種相,觀察內事、外事是苦,名為由無常行作意為先,趣入苦行。
大慧!愚癡凡夫,性、無性、自性、第一義,作二見論
Viirya
文章: 3141
註冊時間: 週日 7月 25, 2021 10:36 pm

Re: 關鍵詞:煖、頂、忍、世第一法

文章 Viirya »

四加行前是資糧位.資糧位從發深固大菩提心乃至未起順抉擇識.求住唯識真勝義性.皆屬此位.
菩薩於此位.勤修六度.並歷經十住.十行.十迴向三階段.俱得圓滿後.即入加行位.
發大菩提心是修行大乘基本條件.亦即發自利利他.成就大菩提的大願.
Sherlock
文章: 1074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0:26 pm

Re: 關鍵詞:煖、頂、忍、世第一法

文章 Sherlock »

大智度論

問曰:
齊何來名菩提薩埵?

答曰:
有大誓願,心不可動,精進不退;以是三事,名為菩提薩埵。

復次,有人言:「初發心作願:『我當作佛度一切眾生。』從是已來,名菩提薩埵。

楞嚴提到:五十五位真菩提路。四種妙圓加行(四加行)前圓滿清淨四十一心,十住、十行、十迴向三階段,共三十心;此三階段的前行是:乾慧地與十信,共十一心。楞嚴經:「阿難。 是善男子,欲愛乾枯,根境不偶,現前殘質,不復續生。 執心虛明,純是智慧,慧性明圓,鎣十方界。 乾有其慧,名『乾慧』地。」乾慧地之上是十信位,十信心的圓滿包含:信心、念心、精進心、慧心、定心、不退心、護法心、回向心、戒心、願心

華嚴云:「十信滿心」,十信位圓滿是初住位,也就是華嚴的發心位,華嚴經〈梵行品〉:「初發心時,便成正覺,知一切法,真實之性,具足慧身,不由他悟。」由此可知,十信心對發大菩提心很重要!
大慧!愚癡凡夫,性、無性、自性、第一義,作二見論
主題已鎖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