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含成就戒經
於是,世尊問曰:「烏陀夷!汝說意生天為是色耶?」
尊者烏陀夷白世尊曰:「是也,世尊!」
世尊面訶烏陀夷曰:「汝愚癡人,盲無有目!以何等故,論甚深阿毘曇?」
於是,尊者烏陀夷為佛面訶已,內懷憂慼,低頭默然,失辯無言,如有所思。
世尊面訶尊者烏陀夷已,語尊者阿難曰「上尊名德長老比丘為他所詰,汝何以故,縱而不撿?汝愚癡人,無有慈心,捨背上尊名德長老。」
於是,世尊面訶尊者烏陀夷及尊者阿難已,告諸比丘:「若比丘成就戒、成就定、成就慧者,便於現法出入想知滅定,必有此處。若於現法不得究竟智,身壞命終,過摶食天,生餘意生天中,於彼出入想知滅定,必有此處。」佛說如是,即入禪室,宴坐默然。
馬祖道一 非心非佛
僧問:「和尚為甚麼說即心即佛?」
師曰:「為止小兒啼。」
問:「啼止時如何?」
師曰:「非心非佛。」
問:「除此二種人來,如何指示?」
師曰:「向伊道不是物。」
問:「忽遇其中人來時如何?」
師曰:「且教伊體會大道。」
……有看有懂沒!?融會貫通了嗎!?
.
公案隨筆
-
- 文章: 2195
- 註冊時間: 週日 7月 04, 2021 3:30 pm
Re: 公案隨筆
……有看有懂沒!?融會貫通了嗎!?妙吉祥如意 寫: ↑週六 6月 04, 2022 10:20 am 中阿含成就戒經
於是,世尊問曰:「烏陀夷!汝說意生天為是色耶?」
尊者烏陀夷白世尊曰:「是也,世尊!」
世尊面訶烏陀夷曰:「汝愚癡人,盲無有目!以何等故,論甚深阿毘曇?」
於是,尊者烏陀夷為佛面訶已,內懷憂慼,低頭默然,失辯無言,如有所思。
世尊面訶尊者烏陀夷已,語尊者阿難曰「上尊名德長老比丘為他所詰,汝何以故,縱而不撿?汝愚癡人,無有慈心,捨背上尊名德長老。」
於是,世尊面訶尊者烏陀夷及尊者阿難已,告諸比丘:「若比丘成就戒、成就定、成就慧者,便於現法出入想知滅定,必有此處。若於現法不得究竟智,身壞命終,過摶食天,生餘意生天中,於彼出入想知滅定,必有此處。」佛說如是,即入禪室,宴坐默然。
馬祖道一 非心非佛
僧問:「和尚為甚麼說即心即佛?」
師曰:「為止小兒啼。」
問:「啼止時如何?」
師曰:「非心非佛。」
問:「除此二種人來,如何指示?」
師曰:「向伊道不是物。」
問:「忽遇其中人來時如何?」
師曰:「且教伊體會大道。」
……有看有懂沒!?融會貫通了嗎!?
.
==================================================
看的到失法身
汝足下出一馬匹 踏殺天下人
-
- 文章: 6312
-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公案隨筆
女子出定(謝力《我與無門關》)
〖公案〗
世尊昔因文殊至諸佛集處,值諸佛各還本處。惟有一女人,近彼佛坐入於三昧。
文殊乃白佛雲:“何女人得近佛坐,而我不得。”
佛告文殊:“汝但覺此女,令從三昧起,汝自問之。”
文殊繞女人三匝,鳴指一下,乃托至梵天,盡其神力,而不能出。
世尊雲:“假使百千文殊亦出此女人定不得。下方過一十二億河沙國土,有罔明菩薩,能出此女人定。”
須臾罔明大士從地湧出,禮拜世尊。
世尊敕罔明。卻至女人前,鳴指一下,女人於是從定而出。
【語譯】
有一回文殊菩薩來到諸佛聚集處參謁世尊,當時碰巧諸佛都已還歸本處。惟有一個女人,在世尊身邊入於三昧。
文殊問世尊:“為什麼這個女人有這種殊榮,能靠近您的身邊而坐,我卻不能?”
世尊對文殊說:“你想知道為什麼,就讓這女子從三昧中覺起,親自問她。”
文殊繞了那女人三匝,鳴指一下,這鳴指可是盡了文殊的神力,可以驚動梵天,但是就是不能讓那女子從三昧中覺起。
世尊說:即使有百千個文殊,也不能令這女子從定中覺起。下方跨過了一十二億河沙國土,有一位罔明菩薩,他能令這女子從定中覺起。
頃刻間,罔明菩薩從地下湧出,禮拜世尊。
世尊吩咐罔明菩薩。罔明菩薩來到女子面前,鳴指一下,這女子於是從定而出。
〖評唱〗
無門曰:“釋迦老子做者一場雜劇,不通小小。且道文殊是七佛之師,因甚出女人定不得?罔明初地菩薩,為甚卻出得?若向者裡見得親切,(業識忙忙)與(那伽大定)。”
【語譯】
無門說:“釋迦這老兒 上演這出鬧劇,簡直狗屁不通。文殊是七佛之師,為什麼不能令那女人出定?罔明是個初地菩薩,為什麼卻能令那女人出定?如果你能向這看得親切,就會明白 什麼是業識忙忙?什麼是那伽大定?”
〖頌曰〗
出得出不得 渠儂得自由
神頭並鬼面 敗闕當風流
【語譯】
出定不出定,是她個人的自由,
怎由得你裝神弄鬼,
把敗筆當作風流韻事。
【題解】
這個故事出自《諸佛要集經》。公案要討論的宗旨 與佛經所揭示的意義是兩回事。
本公案就環繞在文殊菩薩的貪、嗔、痴上。
文殊是七佛之師,乘願再來為釋迦佛的侍者,已登達等覺位,智慧第一。
無門選用這段故事為公案,就是要你看清楚,文殊怎麼個智慧第一。
“何女人得近佛坐,而我不得。”
起了大貪念、起了大嗔恚心,更突顯了他的愚痴。
貪的是親近佛的功德。嗔恚的是這女子能而我不能。愚痴的是問佛為什麼。
更進一步的還有,佛叫他喚起女子親自問她,他想也不想一下就照做了。
結果是當場出醜、狼狽不堪。
還好當時 諸佛已還至本處,要不然見到這位 從前的老師這付模樣,會有什麼感受?你說佛對這位前世的老師,今世的大弟子 兼侍者的這種行徑,應該怎麼處理?
給他來個機會教育吧!佛把罔明菩薩喚來,由他來令女子出定。罔明是個初地菩薩,據說還是個瞎子。文殊已跨越十地,成就等覺位。以一位未登地的菩薩 來教育一位等覺菩薩,這法子 只有佛能想得出來,也只有佛能做到。
這也就是為什麼 無門要你去參究什麼是“業識忙忙”?什麼是“那伽大定”?
【參究】
何女人得近佛坐,而我不得。
什麼是“業識忙忙”?
什麼是“那伽大定”?
【註解】
*1 。文殊(manjusri),文殊師利菩薩之略,亦稱文殊師利、滿殊屍利、曼殊室利。
*2 罔明菩薩,即棄諸蓋菩薩,為初地菩薩,據說還是個瞎子。
*3 那伽大定,即龍奮迅三昧,指能如龍之奮迅,現勇猛威勢之三昧。
(謝力《我與無門關》)
——————————————
像謝力這樣註解公案,真是三世佛冤,實在是對於佛法太外行,太外行……
竟然還無禮將七佛之師文殊師利,罵的狗血淋頭,噴飯啦!!!!!
不要說文殊師利沒辦法讓女子出定,就是世尊乃至一切三世諸佛,都沒有一尊佛能讓此女子出定也……
那麼,為何請來(無明)一彈指頃,此女子即刻速速出定!?
現在請問,
被無明拐跑的女人叫什麼名字!?
.
〖公案〗
世尊昔因文殊至諸佛集處,值諸佛各還本處。惟有一女人,近彼佛坐入於三昧。
文殊乃白佛雲:“何女人得近佛坐,而我不得。”
佛告文殊:“汝但覺此女,令從三昧起,汝自問之。”
文殊繞女人三匝,鳴指一下,乃托至梵天,盡其神力,而不能出。
世尊雲:“假使百千文殊亦出此女人定不得。下方過一十二億河沙國土,有罔明菩薩,能出此女人定。”
須臾罔明大士從地湧出,禮拜世尊。
世尊敕罔明。卻至女人前,鳴指一下,女人於是從定而出。
【語譯】
有一回文殊菩薩來到諸佛聚集處參謁世尊,當時碰巧諸佛都已還歸本處。惟有一個女人,在世尊身邊入於三昧。
文殊問世尊:“為什麼這個女人有這種殊榮,能靠近您的身邊而坐,我卻不能?”
世尊對文殊說:“你想知道為什麼,就讓這女子從三昧中覺起,親自問她。”
文殊繞了那女人三匝,鳴指一下,這鳴指可是盡了文殊的神力,可以驚動梵天,但是就是不能讓那女子從三昧中覺起。
世尊說:即使有百千個文殊,也不能令這女子從定中覺起。下方跨過了一十二億河沙國土,有一位罔明菩薩,他能令這女子從定中覺起。
頃刻間,罔明菩薩從地下湧出,禮拜世尊。
世尊吩咐罔明菩薩。罔明菩薩來到女子面前,鳴指一下,這女子於是從定而出。
〖評唱〗
無門曰:“釋迦老子做者一場雜劇,不通小小。且道文殊是七佛之師,因甚出女人定不得?罔明初地菩薩,為甚卻出得?若向者裡見得親切,(業識忙忙)與(那伽大定)。”
【語譯】
無門說:“釋迦這老兒 上演這出鬧劇,簡直狗屁不通。文殊是七佛之師,為什麼不能令那女人出定?罔明是個初地菩薩,為什麼卻能令那女人出定?如果你能向這看得親切,就會明白 什麼是業識忙忙?什麼是那伽大定?”
〖頌曰〗
出得出不得 渠儂得自由
神頭並鬼面 敗闕當風流
【語譯】
出定不出定,是她個人的自由,
怎由得你裝神弄鬼,
把敗筆當作風流韻事。
【題解】
這個故事出自《諸佛要集經》。公案要討論的宗旨 與佛經所揭示的意義是兩回事。
本公案就環繞在文殊菩薩的貪、嗔、痴上。
文殊是七佛之師,乘願再來為釋迦佛的侍者,已登達等覺位,智慧第一。
無門選用這段故事為公案,就是要你看清楚,文殊怎麼個智慧第一。
“何女人得近佛坐,而我不得。”
起了大貪念、起了大嗔恚心,更突顯了他的愚痴。
貪的是親近佛的功德。嗔恚的是這女子能而我不能。愚痴的是問佛為什麼。
更進一步的還有,佛叫他喚起女子親自問她,他想也不想一下就照做了。
結果是當場出醜、狼狽不堪。
還好當時 諸佛已還至本處,要不然見到這位 從前的老師這付模樣,會有什麼感受?你說佛對這位前世的老師,今世的大弟子 兼侍者的這種行徑,應該怎麼處理?
給他來個機會教育吧!佛把罔明菩薩喚來,由他來令女子出定。罔明是個初地菩薩,據說還是個瞎子。文殊已跨越十地,成就等覺位。以一位未登地的菩薩 來教育一位等覺菩薩,這法子 只有佛能想得出來,也只有佛能做到。
這也就是為什麼 無門要你去參究什麼是“業識忙忙”?什麼是“那伽大定”?
【參究】
何女人得近佛坐,而我不得。
什麼是“業識忙忙”?
什麼是“那伽大定”?
【註解】
*1 。文殊(manjusri),文殊師利菩薩之略,亦稱文殊師利、滿殊屍利、曼殊室利。
*2 罔明菩薩,即棄諸蓋菩薩,為初地菩薩,據說還是個瞎子。
*3 那伽大定,即龍奮迅三昧,指能如龍之奮迅,現勇猛威勢之三昧。
(謝力《我與無門關》)
——————————————
像謝力這樣註解公案,真是三世佛冤,實在是對於佛法太外行,太外行……
竟然還無禮將七佛之師文殊師利,罵的狗血淋頭,噴飯啦!!!!!
不要說文殊師利沒辦法讓女子出定,就是世尊乃至一切三世諸佛,都沒有一尊佛能讓此女子出定也……
那麼,為何請來(無明)一彈指頃,此女子即刻速速出定!?
現在請問,
被無明拐跑的女人叫什麼名字!?
.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
- 文章: 6312
-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公案隨筆
金剛經
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則非世界。是名世界。
何以故。若世界實有者則是一合相。
如來說。一合相。則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須菩提。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經文(如來說),講的就是(真如)。
真如遍一切處,貫通有無,無所不在。
以上金剛經透三句,對應佛教三法印。
第一句(世界)指的就是欲界人我見。
第二句(非世界)菩薩法執色不異空。
第三句(是名世界)諸佛法身圓成實。
故經曰,若說世界實有,即是一合相。
黃龍三關
臨濟宗黃龍派之祖黃龍慧南每設「生緣」、「佛手」、「驢腳」三問,以接化學人,稱為黃龍三關。
一問「人人盡有生緣,上座生緣在何處?」
正當酬答交鋒,卻復伸手
二問:「我手何似佛手?」
又詢諸方參請宗師所得奇特,卻復垂腳
三問:「我腳何似驢腳?」
黃龍平生發此三問,以試學人,三十餘年無人能契合其要旨。天下叢林稱之為黃龍三關。
關於三關的禪法旨意。
黃龍自頌曰:
生緣有語人皆識,水母何曾離得蝦,
但見日頭東叫上,誰人更吃趙州茶。…世界
又云:
我手佛手齊舉,禪流直下薦取,
不動干戈道處,自然超佛越祖。…非世界
又云:
我腳驢腳並行,步步踏着無生。
會得雲開日見,方知此道縱橫。…是名世界
金剛經
如來(真如)說。
世界(凡夫文字般若)。
非世界(菩薩觀照般若)。
是名世界(諸佛實相般若)。
.
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則非世界。是名世界。
何以故。若世界實有者則是一合相。
如來說。一合相。則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須菩提。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經文(如來說),講的就是(真如)。
真如遍一切處,貫通有無,無所不在。
以上金剛經透三句,對應佛教三法印。
第一句(世界)指的就是欲界人我見。
第二句(非世界)菩薩法執色不異空。
第三句(是名世界)諸佛法身圓成實。
故經曰,若說世界實有,即是一合相。
黃龍三關
臨濟宗黃龍派之祖黃龍慧南每設「生緣」、「佛手」、「驢腳」三問,以接化學人,稱為黃龍三關。
一問「人人盡有生緣,上座生緣在何處?」
正當酬答交鋒,卻復伸手
二問:「我手何似佛手?」
又詢諸方參請宗師所得奇特,卻復垂腳
三問:「我腳何似驢腳?」
黃龍平生發此三問,以試學人,三十餘年無人能契合其要旨。天下叢林稱之為黃龍三關。
關於三關的禪法旨意。
黃龍自頌曰:
生緣有語人皆識,水母何曾離得蝦,
但見日頭東叫上,誰人更吃趙州茶。…世界
又云:
我手佛手齊舉,禪流直下薦取,
不動干戈道處,自然超佛越祖。…非世界
又云:
我腳驢腳並行,步步踏着無生。
會得雲開日見,方知此道縱橫。…是名世界
金剛經
如來(真如)說。
世界(凡夫文字般若)。
非世界(菩薩觀照般若)。
是名世界(諸佛實相般若)。
.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
- 文章: 6312
-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公案隨筆
莊子解老 道家公案(一)
第二十九首:萬物自賓 〈原 32章〉
道常無名。朴雖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
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于江海。
【經文導讀】
這一首經文其實就是講道家真炁(一切種子阿陀那識的境界)與下一首必須合參,這兩首經文是老子教導修道之人在“練精化氣”與“練氣化神”的修煉功夫理論。
【經文破譯】
【道常無名。朴雖小,天下莫能臣。】
道的境界是不可思議無有名狀,是永恆常在的。創造宇宙萬物的真道之炁,雖然玄微精妙,天下間卻沒有任何事物能夠讓祂臣服!
【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
只有善於修道的人,能以主宰自我生命的真心去守住祂〈老子曰:『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那麼創生萬物的元炁自然會來賓服〈老子曰:『知雄守雌,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當無名心性”與“有名物元”相交融合,自然就會產生“金津玉液”這種甘露來滋養修道者的五臟六府筋骨皮肉,這時修士應以不伎不求的態度來面對真氣的灌輸運作,這種來自於生命根源的最精純能量自然就會均勻的分部全身。老子曰:『吾貴食於母。』又曰:『知和曰常,知常曰明。心使氣曰強,益生曰祥。』又曰:『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習常。』 都是在談精氣之益生的妙用。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
這種因修道獲取真炁而變化氣質以達到益生效果,是自古即有所流傳下來的修道法制與境界名相。修道之人既然已獲得這種境界的實質效益,就必須知所滿足不可貪得無饜。老子曰:『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知止可以不殆。】
唯有知足才不會因貪得而落入有為的情識慾得之思維中而自失道量。〈所以老子曰:『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于江海。】
修道者想獲得真道的天下,就要能謙柔處下、無慾無為,正像江海納百川百谷之水,則真氣自然來歸。。〈所以老子曰:『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朴。』〉
【讀經心得】
老子這首經文並非獨立完成之作,事實上本首經文與下一首經文應該是一氣呵成的作品,因為這兩首經文主要是針對修道功夫與驗證境界的陳述,祂們的內容是相承續相貫連的,作者在破譯這兩首經文時甚至發現莊子也在他的著述中設定了兩個謎與來對應詮釋老子這兩篇文章所蘊含的修道奧義!所以當我們在破譯老子這首經文後我想就以莊子書中用作解老的這則謎語來引導讀者能更精確的切入本首經文之精義,相信對理解老子這首經文是大有助益的。
【莊子解老】
《莊子‧大宗師》
子祀、子輿、子犁、子來四人相與語曰:「孰能以無為首,以生為脊,以死為尻,孰知生死存亡之一體者,吾與之友矣。」四人相視而笑,莫逆於心,遂相與為友。
如果我們對道家的學問了解不夠透徹,而單從文字表相來觀察老莊的這二篇文章,相信讀者們將很難去想像其間的關聯性,更甭談發現莊子書中自設的這則啞謎原來正是以老子這首經文作藍本而創作出來的寓言。為了要正確破譯老子的經文,就讓我們來猜猜《莊子‧大宗師》的這則謎語吧:
【子祀、子輿、子犁、子來四人相與語曰:】
(作者注:子祀、子輿、子犁、子來,是莊子虛擬的修道隱者。有一天他們聚在一起,便以機鋒語言來互相測試對方修道的境界層次!)
【孰能以無為首】
(作者注:以無為首就是將腦筋放空入靜,也就是老子所說的:『致虛極,守靜篤。』這是修道入門之首要!所以謎語的第一句就說:『誰能將腦筋放空入於靜定。』)
【以生為脊】
(作者注:當修士進入虛極靜篤,這時肉身中就會有真氣生發運作的現象,老子第二章:『萬物作焉而不辭。』即是開釋這個功夫進程;
老子在《道德經》第四十五首:天下神器 〈原 29章〉,對修道者自身真氣運作的體驗有極精采的論述: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夫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
是以聖人去甚‧去泰‧去奢。』
這首經文所提到的『夫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正是開釋修道過程中真氣運作的現象,當修道者體內的真氣精修練集結累積到氣機成熟時,真氣自然就會順著“督脈”〈俗稱脊髓〉而上,莊子這句:『以生為脊』主要就是針對此功夫境界而言,道家稱此為“練精化氣”的法程。老子曰:『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也是強調這個功夫觀念!
為何累積在“丹田”《腹部肚臍稍下方》的真氣會向上走脊髓〈還精補腦〉?此中就牽涉到“無名”與“有名”在肉身上的運作!這部分與人體科學中的神經組織的系統運作有大有關聯。
《莊子。養生主》說:『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
老子西昇記說:『陽散以為明,布炁成六根。』
老莊這些話都隱然解答了有關生命與真氣能量相互運作的奧秘!)
【以死為尻】
(作者注:由於修道之人講究除情去慾,煉至功夫成熟就會有“男呈女相,女呈男相”的功夫境界。“女呈男相”道家稱此為“斬赤龍”亦即斷除女性月經之困惱;“男呈女相”又稱“馬陰藏相”也就是陽具收縮的現象,老子曰:『搏氣致柔,能嬰兒乎。』“馬陰藏相”正是老子這句:『能嬰兒乎?』在人體身理上的一項具體表徵。“尻”就是脊椎尾端,它的神經叢控制性器官的運作。莊子這句“以死為尻”就是針對修道者這種功夫境界作妙喻!)
【孰知生死存亡之一體者,吾與之友矣。】
(作者注:
“以無為首”→修道之人屏除知覺意識入於虛極靜篤之境界。
“以生為脊”→弱其志,強其骨,修道可因真氣之運作而強壯體魄。
“以死為尻”→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因此達到生理與心靈的淨化。
“生死存亡一體”→所以修道之人豈非生死得失,同存乎於一體?)
【四人相視而笑,莫逆於心,遂相與為友。】
(作者注:子祀、子輿、子犁、子來四人都在修道中獲得這些功夫境界的證驗,當然大家就都心照不宣、相與會心而笑,而成為志同道合的莫逆之交了!)
。
第二十九首:萬物自賓 〈原 32章〉
道常無名。朴雖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
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于江海。
【經文導讀】
這一首經文其實就是講道家真炁(一切種子阿陀那識的境界)與下一首必須合參,這兩首經文是老子教導修道之人在“練精化氣”與“練氣化神”的修煉功夫理論。
【經文破譯】
【道常無名。朴雖小,天下莫能臣。】
道的境界是不可思議無有名狀,是永恆常在的。創造宇宙萬物的真道之炁,雖然玄微精妙,天下間卻沒有任何事物能夠讓祂臣服!
【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
只有善於修道的人,能以主宰自我生命的真心去守住祂〈老子曰:『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那麼創生萬物的元炁自然會來賓服〈老子曰:『知雄守雌,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當無名心性”與“有名物元”相交融合,自然就會產生“金津玉液”這種甘露來滋養修道者的五臟六府筋骨皮肉,這時修士應以不伎不求的態度來面對真氣的灌輸運作,這種來自於生命根源的最精純能量自然就會均勻的分部全身。老子曰:『吾貴食於母。』又曰:『知和曰常,知常曰明。心使氣曰強,益生曰祥。』又曰:『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習常。』 都是在談精氣之益生的妙用。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
這種因修道獲取真炁而變化氣質以達到益生效果,是自古即有所流傳下來的修道法制與境界名相。修道之人既然已獲得這種境界的實質效益,就必須知所滿足不可貪得無饜。老子曰:『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知止可以不殆。】
唯有知足才不會因貪得而落入有為的情識慾得之思維中而自失道量。〈所以老子曰:『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于江海。】
修道者想獲得真道的天下,就要能謙柔處下、無慾無為,正像江海納百川百谷之水,則真氣自然來歸。。〈所以老子曰:『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朴。』〉
【讀經心得】
老子這首經文並非獨立完成之作,事實上本首經文與下一首經文應該是一氣呵成的作品,因為這兩首經文主要是針對修道功夫與驗證境界的陳述,祂們的內容是相承續相貫連的,作者在破譯這兩首經文時甚至發現莊子也在他的著述中設定了兩個謎與來對應詮釋老子這兩篇文章所蘊含的修道奧義!所以當我們在破譯老子這首經文後我想就以莊子書中用作解老的這則謎語來引導讀者能更精確的切入本首經文之精義,相信對理解老子這首經文是大有助益的。
【莊子解老】
《莊子‧大宗師》
子祀、子輿、子犁、子來四人相與語曰:「孰能以無為首,以生為脊,以死為尻,孰知生死存亡之一體者,吾與之友矣。」四人相視而笑,莫逆於心,遂相與為友。
如果我們對道家的學問了解不夠透徹,而單從文字表相來觀察老莊的這二篇文章,相信讀者們將很難去想像其間的關聯性,更甭談發現莊子書中自設的這則啞謎原來正是以老子這首經文作藍本而創作出來的寓言。為了要正確破譯老子的經文,就讓我們來猜猜《莊子‧大宗師》的這則謎語吧:
【子祀、子輿、子犁、子來四人相與語曰:】
(作者注:子祀、子輿、子犁、子來,是莊子虛擬的修道隱者。有一天他們聚在一起,便以機鋒語言來互相測試對方修道的境界層次!)
【孰能以無為首】
(作者注:以無為首就是將腦筋放空入靜,也就是老子所說的:『致虛極,守靜篤。』這是修道入門之首要!所以謎語的第一句就說:『誰能將腦筋放空入於靜定。』)
【以生為脊】
(作者注:當修士進入虛極靜篤,這時肉身中就會有真氣生發運作的現象,老子第二章:『萬物作焉而不辭。』即是開釋這個功夫進程;
老子在《道德經》第四十五首:天下神器 〈原 29章〉,對修道者自身真氣運作的體驗有極精采的論述: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夫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
是以聖人去甚‧去泰‧去奢。』
這首經文所提到的『夫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正是開釋修道過程中真氣運作的現象,當修道者體內的真氣精修練集結累積到氣機成熟時,真氣自然就會順著“督脈”〈俗稱脊髓〉而上,莊子這句:『以生為脊』主要就是針對此功夫境界而言,道家稱此為“練精化氣”的法程。老子曰:『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也是強調這個功夫觀念!
為何累積在“丹田”《腹部肚臍稍下方》的真氣會向上走脊髓〈還精補腦〉?此中就牽涉到“無名”與“有名”在肉身上的運作!這部分與人體科學中的神經組織的系統運作有大有關聯。
《莊子。養生主》說:『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
老子西昇記說:『陽散以為明,布炁成六根。』
老莊這些話都隱然解答了有關生命與真氣能量相互運作的奧秘!)
【以死為尻】
(作者注:由於修道之人講究除情去慾,煉至功夫成熟就會有“男呈女相,女呈男相”的功夫境界。“女呈男相”道家稱此為“斬赤龍”亦即斷除女性月經之困惱;“男呈女相”又稱“馬陰藏相”也就是陽具收縮的現象,老子曰:『搏氣致柔,能嬰兒乎。』“馬陰藏相”正是老子這句:『能嬰兒乎?』在人體身理上的一項具體表徵。“尻”就是脊椎尾端,它的神經叢控制性器官的運作。莊子這句“以死為尻”就是針對修道者這種功夫境界作妙喻!)
【孰知生死存亡之一體者,吾與之友矣。】
(作者注:
“以無為首”→修道之人屏除知覺意識入於虛極靜篤之境界。
“以生為脊”→弱其志,強其骨,修道可因真氣之運作而強壯體魄。
“以死為尻”→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因此達到生理與心靈的淨化。
“生死存亡一體”→所以修道之人豈非生死得失,同存乎於一體?)
【四人相視而笑,莫逆於心,遂相與為友。】
(作者注:子祀、子輿、子犁、子來四人都在修道中獲得這些功夫境界的證驗,當然大家就都心照不宣、相與會心而笑,而成為志同道合的莫逆之交了!)
。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
- 文章: 6312
-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公案隨筆
莊子解老 道家公案(二)
第三十首:萬物自化 〈原 37章〉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
化而欲作,吾將鎮以無名之朴。
無名之朴,夫亦將無欲。無欲以靜,天地將自定。
【經文導讀】
這一首經文其實就是講真如(涅槃)是承接上首經文內容而作開釋的;老子在此所談的正是從上首經文所開示的功夫證境昇華到更高層次的功夫境界來作開釋。上章法程道家稱之為“練精化氣”,而這章所開示的法程道家稱之為“練炁化神”。在前首經文裡老子告誡修道之人在“練精化氣”的法程中不可生起貪得之慾望;而於本章“練炁化神”的法程中祂老人家又將有何指示呢?讓我們來虔心領受老子大破天機的開示吧!
【經文破譯】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真道永恒的存在著,雖然祂所存在的是無為之國度,但事實上祂卻是整個宇宙萬物的創生者,所以真道雖然無為卻是無所不為的。
『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
只有善於修道的人,能以主宰自我性命的真心(真如,侯王)去守住真道無為的境界,那麼聚積在身上的有形有質的“後天真氣”自然會化歸銷融於真道的無為無形之國度!
『化而欲作,吾將鎮以無名之朴。』
當修道者的“精神元氣”溶化回歸真道的無為國度,這時修道者會有特異能力的暴發展現,即所謂神通化境的湧現,這時如果修士不能自我把持如如不動的無為心性,就很容易著迷於對特異功能的貪娈追求而自毀道量!這時修士應該繼續堅守無為的道境,讓真朴之道來鎮服這些蠢蠢欲動的,想去炫耀運用神通的慾望!(老子曰:『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
『無名之朴,夫亦將無欲。』
只要修士能繼續無為無知的靜守於真朴(真如)之道境,那麼即將升起的私慾也將平息,一起消融於無何有之鄉。〈老子曰:『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交傷,故德交歸焉!』〉
『無欲以靜,天地將自定。』
修士能除情棄慾保持虛極靜篤,那麼生命的構成元素“無名元神”與“有名精炁”也就能相安相忘於無為真道之天下,而獲得性命靈性之常存了!(老子曰:『聖人終日行不離錙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
【莊子解老】
《莊子‧大宗師》
子桑戶、孟子反、子琴張,三人相與語曰:「孰能相與於無相與,相為於無相為?孰能登天遊霧,撓挑無極;相忘以生,無所終窮?」三人相視而笑,莫逆於心,遂相與友。
『子桑戶、孟子反、子琴張,三人相與語曰:』
(作者注:莊子又另外虛擬子桑戶、孟子反、子琴張等三名仙人,祂們也以機鋒妙語來試探對方!
『孰能相與於無相與,相為於無相為?』
(作者注:莊子這裡講的就是老子所言:『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無為而成。』“相與”“相為”就是“相處交誼”的意思,未修道之凡人是以情識肉身語言來互相應對交往,這是有為有形的應酬交際,修道有成之聖人以靈性相互溝通,是屬於〈意成身〉與〈意成身〉的交往,是無為無相的,屬於形而上的靈性層次的溝通!
『孰能登天遊霧,撓挑無極?相忘以生,無所終窮?』
(作者注:莊子書言曰:「至人神矣!大澤焚而不能熱,河漢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飄風振海而不能驚。若然者,乘雲氣,騎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無變於己,而況利害之端乎!」老子曰:『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無為而成。』
道家聖者經練氣化神的功夫修練而證入意生身境界,可以得大神通、大自在,能自由運轉真道的精純能量,散則歸常、聚則成形。即是老子所謂:『朴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的奧義;又老子曰:『天乃道,道乃久,歿身不殆。』就是指修道之最終目的乃是入於死生兩忘的境界!所以莊子說:『相忘以生,無所終窮。』)
『三人相視而笑,莫逆於心,遂相與友。 』
(作者注:於是子桑戶、孟子反、子琴張,三人心有默契相視而笑,遂相與為神仙道侶。)
第三十首:萬物自化 〈原 37章〉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
化而欲作,吾將鎮以無名之朴。
無名之朴,夫亦將無欲。無欲以靜,天地將自定。
【經文導讀】
這一首經文其實就是講真如(涅槃)是承接上首經文內容而作開釋的;老子在此所談的正是從上首經文所開示的功夫證境昇華到更高層次的功夫境界來作開釋。上章法程道家稱之為“練精化氣”,而這章所開示的法程道家稱之為“練炁化神”。在前首經文裡老子告誡修道之人在“練精化氣”的法程中不可生起貪得之慾望;而於本章“練炁化神”的法程中祂老人家又將有何指示呢?讓我們來虔心領受老子大破天機的開示吧!
【經文破譯】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真道永恒的存在著,雖然祂所存在的是無為之國度,但事實上祂卻是整個宇宙萬物的創生者,所以真道雖然無為卻是無所不為的。
『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
只有善於修道的人,能以主宰自我性命的真心(真如,侯王)去守住真道無為的境界,那麼聚積在身上的有形有質的“後天真氣”自然會化歸銷融於真道的無為無形之國度!
『化而欲作,吾將鎮以無名之朴。』
當修道者的“精神元氣”溶化回歸真道的無為國度,這時修道者會有特異能力的暴發展現,即所謂神通化境的湧現,這時如果修士不能自我把持如如不動的無為心性,就很容易著迷於對特異功能的貪娈追求而自毀道量!這時修士應該繼續堅守無為的道境,讓真朴之道來鎮服這些蠢蠢欲動的,想去炫耀運用神通的慾望!(老子曰:『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
『無名之朴,夫亦將無欲。』
只要修士能繼續無為無知的靜守於真朴(真如)之道境,那麼即將升起的私慾也將平息,一起消融於無何有之鄉。〈老子曰:『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交傷,故德交歸焉!』〉
『無欲以靜,天地將自定。』
修士能除情棄慾保持虛極靜篤,那麼生命的構成元素“無名元神”與“有名精炁”也就能相安相忘於無為真道之天下,而獲得性命靈性之常存了!(老子曰:『聖人終日行不離錙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
【莊子解老】
《莊子‧大宗師》
子桑戶、孟子反、子琴張,三人相與語曰:「孰能相與於無相與,相為於無相為?孰能登天遊霧,撓挑無極;相忘以生,無所終窮?」三人相視而笑,莫逆於心,遂相與友。
『子桑戶、孟子反、子琴張,三人相與語曰:』
(作者注:莊子又另外虛擬子桑戶、孟子反、子琴張等三名仙人,祂們也以機鋒妙語來試探對方!
『孰能相與於無相與,相為於無相為?』
(作者注:莊子這裡講的就是老子所言:『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無為而成。』“相與”“相為”就是“相處交誼”的意思,未修道之凡人是以情識肉身語言來互相應對交往,這是有為有形的應酬交際,修道有成之聖人以靈性相互溝通,是屬於〈意成身〉與〈意成身〉的交往,是無為無相的,屬於形而上的靈性層次的溝通!
『孰能登天遊霧,撓挑無極?相忘以生,無所終窮?』
(作者注:莊子書言曰:「至人神矣!大澤焚而不能熱,河漢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飄風振海而不能驚。若然者,乘雲氣,騎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無變於己,而況利害之端乎!」老子曰:『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無為而成。』
道家聖者經練氣化神的功夫修練而證入意生身境界,可以得大神通、大自在,能自由運轉真道的精純能量,散則歸常、聚則成形。即是老子所謂:『朴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的奧義;又老子曰:『天乃道,道乃久,歿身不殆。』就是指修道之最終目的乃是入於死生兩忘的境界!所以莊子說:『相忘以生,無所終窮。』)
『三人相視而笑,莫逆於心,遂相與友。 』
(作者注:於是子桑戶、孟子反、子琴張,三人心有默契相視而笑,遂相與為神仙道侶。)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
- 文章: 6312
-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公案隨筆
公案:
趙州從諗問投子大同:「死中得活時如何?」
投子答:「不許夜行,投明須到。」
公案:
僧問汝州風穴延沼禪師曰:「百了千當時如何?」
延沼禪師曰:「不許夜行,投明須到。」
————————
但,你腦袋瓜子想不通,而因此不懂甚深甚深甚深佛法而起疑惑,正常!!
自己不懂不要認為別人也不懂,但用此疑情一路探究下去即是正辦……
想學好佛法,就要謙卑一點,趕快跟上來!!
行者證悟純粹真如而一法不染,即是偏空,無有分別智用, 理由也很簡單,一法不染即無法性顯用,就沒有境界,既然沒有境界怎麼會有智慧分別之發起呢!?
所以,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云:無智亦無得。
又月溪法師悟道後曰:黑暗囤囤實堪怖畏。
趙州從諗問投子大同:「死中得活時如何?」投子答:「不許夜行,投明須到。」
以上都是講修佛證悟真如不染一法的現證。
是故,大乘經典處處強調,佛子證悟真如空性以後,還要開佛知見(發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才能夠正式進入大乘佛法之修習,這是大乘佛教的最基本常識……
.
趙州從諗問投子大同:「死中得活時如何?」
投子答:「不許夜行,投明須到。」
公案:
僧問汝州風穴延沼禪師曰:「百了千當時如何?」
延沼禪師曰:「不許夜行,投明須到。」
————————
次草,能生起疑情,很好~~
但,你腦袋瓜子想不通,而因此不懂甚深甚深甚深佛法而起疑惑,正常!!
自己不懂不要認為別人也不懂,但用此疑情一路探究下去即是正辦……
想學好佛法,就要謙卑一點,趕快跟上來!!
行者證悟純粹真如而一法不染,即是偏空,無有分別智用, 理由也很簡單,一法不染即無法性顯用,就沒有境界,既然沒有境界怎麼會有智慧分別之發起呢!?
所以,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云:無智亦無得。
又月溪法師悟道後曰:黑暗囤囤實堪怖畏。
趙州從諗問投子大同:「死中得活時如何?」投子答:「不許夜行,投明須到。」
以上都是講修佛證悟真如不染一法的現證。
是故,大乘經典處處強調,佛子證悟真如空性以後,還要開佛知見(發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才能夠正式進入大乘佛法之修習,這是大乘佛教的最基本常識……
.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
- 文章: 6312
-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公案隨筆
趙州公案三則
趙州勘婆
趙州因僧問婆子。臺山路向甚處去。
婆云。驀直去。僧纔行三五步。
婆云。好箇師僧又恁麼去。
後有僧舉似州。
州云。待我去與爾勘過這婆子。
明日便去。亦如是問。婆亦如是答。
州歸謂眾曰。臺山婆子我與爾勘破了也。
【無門曰】
婆子只解坐籌帷幄。要且著賊。不知趙州老人善用偷營劫塞之機。又且無大人相。撿點將來二俱有過。且道那裏是趙州勘破婆子處。
【頌曰】
問既一般 答亦相似 飯裏有砂 泥中有刺
枯木成:
老婆勘破五臺山。
有誰參透趙州關?
飯裏有砂須細嚼
泥中有刺難成團
臺山有路是人過。兩兩三三借問多。
要識趙州親勘破。舌頭無骨奈渠何。
老宿拈云。
什麼處是勘破處?
善繫無繩約。善行無轍跡。不戰屈人兵。直面當機疾。老婆勘破五臺山。有誰參透趙州關。
三祖宗:
驀直臺山路不迂。趙州親去定賢愚。
古今來往何妨礙。未透金塵終是麤。
趙州摘楊花
僧辭,師曰︰「甚處去?」
曰︰「諸方學佛法去。」
師竪起拂子曰︰「有佛處,不得住;無佛處,急走過,三千里外逢人不得錯舉。」
曰︰「與麼,則不去也。」
師曰︰「摘楊花,摘楊花。」
趙州吃茶去
師問二新道:「上座曾到此間否?」
云:「不曾到。」師云:「吃茶去!」
又問那一人:「曾到此間否?」云:「曾到。」師云:「吃茶去!」
院主問:「和尚,不曾到,教伊吃茶去,即且置;曾到,爲什麼教伊吃茶去?」
師云:「院主。」院主應諾。
師云:「吃茶去!」
當代大德趙樸初先生爲陳彬藩先生所著《茶經新篇》題詩曰:
七碗受至味,一壺得真趣。 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
.
趙州勘婆
趙州因僧問婆子。臺山路向甚處去。
婆云。驀直去。僧纔行三五步。
婆云。好箇師僧又恁麼去。
後有僧舉似州。
州云。待我去與爾勘過這婆子。
明日便去。亦如是問。婆亦如是答。
州歸謂眾曰。臺山婆子我與爾勘破了也。
【無門曰】
婆子只解坐籌帷幄。要且著賊。不知趙州老人善用偷營劫塞之機。又且無大人相。撿點將來二俱有過。且道那裏是趙州勘破婆子處。
【頌曰】
問既一般 答亦相似 飯裏有砂 泥中有刺
枯木成:
老婆勘破五臺山。
有誰參透趙州關?
飯裏有砂須細嚼
泥中有刺難成團
臺山有路是人過。兩兩三三借問多。
要識趙州親勘破。舌頭無骨奈渠何。
老宿拈云。
什麼處是勘破處?
善繫無繩約。善行無轍跡。不戰屈人兵。直面當機疾。老婆勘破五臺山。有誰參透趙州關。
三祖宗:
驀直臺山路不迂。趙州親去定賢愚。
古今來往何妨礙。未透金塵終是麤。
趙州摘楊花
僧辭,師曰︰「甚處去?」
曰︰「諸方學佛法去。」
師竪起拂子曰︰「有佛處,不得住;無佛處,急走過,三千里外逢人不得錯舉。」
曰︰「與麼,則不去也。」
師曰︰「摘楊花,摘楊花。」
趙州吃茶去
師問二新道:「上座曾到此間否?」
云:「不曾到。」師云:「吃茶去!」
又問那一人:「曾到此間否?」云:「曾到。」師云:「吃茶去!」
院主問:「和尚,不曾到,教伊吃茶去,即且置;曾到,爲什麼教伊吃茶去?」
師云:「院主。」院主應諾。
師云:「吃茶去!」
當代大德趙樸初先生爲陳彬藩先生所著《茶經新篇》題詩曰:
七碗受至味,一壺得真趣。 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
.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