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的佛陀

發表回覆

確認代碼
請正確輸入它所顯示的代碼,不必區分大小寫。
表情符號
:D :) ;) :( :o :shock: :? 8-) :lol: :x :P :oops: :cry: :evil: :twisted: :roll: :!: :?: :idea: :arrow: :| :mrgreen: :geek: :ugeek:

BBCode 允許使用
[img] 允許使用
[url] 允許使用
表情符號 允許使用

主題瀏覽
   

展開瀏覽 主題瀏覽: 慈悲的佛陀

Re: 慈悲的佛陀

Viirya » 週日 10月 13, 2024 8:46 pm

有言佛法即是慧學
佛陀有啟迪他人智慧的能力
直指.教言.譬喻

佛陀很會說啟迪他人智慧的故事

Re: 慈悲的佛陀

阿飄 » 週日 10月 13, 2024 6:05 pm

鄰居 寫: 週四 4月 04, 2024 10:17 am 當我們讀經開始學習佛法後,在實證無我,有人卻在暗示他是佛?
他們主張[生.佛不二],說一切眾生具有佛性。說本來是佛,眾生
界即法界,法身即眾生界,就這樣串在一起了。

這時;我們回顧;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五

這是[如來有(度眾生的)因緣故,說無我為我,真實無我。(如來)雖作
是說,無有虛妄。
如是我聞

Re: 慈悲的佛陀

鄰居 » 週二 4月 30, 2024 12:33 am

有人明明有能力也可以斷煩惱
但就是不認為煩惱需斷啊?不行嗎?
為何?
這種例子很多很多!這就是菩薩道的精神所在!

https://buddhism.lib.ntu.edu.tw/FULLTEX ... 86.pdf.pdf
《大般若經》中菩薩摩訶薩
不證實際的探討/林崇安
(簡略)....
六、結語
以上引用《大般若經》前三分的
經文,來探討菩薩摩訶薩的「不證實
際」,並以譬喻來作說明。經由比對經
文,可以看出《大般若經》前三分的
經句,除了長短不同的差別外,還有
文句義理的微小差異,這是由於《大
般若經》在印度的長期傳誦、書寫過
程中,難免有所演變。今經由相互比
對前三分的經句,明顯得知,菩薩摩
訶薩不證實際要滿足三要素:(1)不
離一切智智心;(2)以大悲為上首;
(3a)攝受甚深般若波羅蜜多,(3b)
依方便善巧。這些「不證實際」的菩
薩摩訶薩,經由不斷累積福慧資糧,
直到於佛前得到「授記」,此後就必定
步步邁向「無上正等菩提」而不退轉。

Re: 慈悲的佛陀

逍遙 » 週一 4月 29, 2024 11:21 pm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應如是念:

『我是學檀波羅蜜時,非是證時;
學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等六波蘿蜜)時,
修四念處時乃至修八聖道分時,非是證時;
修空三昧、無相三昧、無作三昧(三解脫門)時,非是證時;
修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時,非是證時。
我今學一切種智時,非是得須陀洹果證,乃至阿羅漢、辟支佛道證時。』

如是,須菩提!
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學空觀,住空中;學無相、無作觀,住無相、
無作中;修四念處不證四念處,乃至修八聖道分不證八聖道分。
是菩薩雖學三十七品、雖行三十七品,而不作須陀洹果證乃至辟支佛道。
================
不證,似乎是菩薩道一項很重要的特徵
也是跟阿含大異其趣的地方

其實菩薩道的不證的概念,真的隨處可見
1,金剛經--我得阿羅漢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
2,或是不二--不常不斷,既然不常不斷,那麼請問證的是啥果?斷的是啥煩惱?
問題是阿羅漢不是明明斷煩惱了嗎?
這沒有對錯,也不是對錯問題
而是抱持的心態問題
有人明明有能力也可以斷煩惱
但就是不認為煩惱需斷啊?不行嗎?
為何?
煩惱一斷,離眾生更遠,離生活更遠,離世俗也太遠
除非明天就要離世了
不然,七早八早關門休息
白白浪費這非常難得的人身,生命,時間,因緣
若是真有能力解脫的人,還怕煩惱?

般若走的不只是解脫道
還多了空及性的概念
般若的空,也不同於阿含的成住壞空的空
而這空及性的概念
也正提供給菩薩道無始無終的無量行的資源與理論基礎

Re: 慈悲的佛陀

鄰居 » 週一 4月 29, 2024 9:07 pm

是龍樹菩薩造的中論;
諸佛依二諦    為眾生說法    一以世俗諦    二第一義諦
若人不能知    分別於二諦    則於深佛法    不知真實義
若不依俗諦    不得第一義    不得第一義    則不得涅槃
再對照龍樹所造的中論;這樣就漸漸懂了@

Re: 慈悲的佛陀

鄰居 » 週一 4月 29, 2024 9:02 pm

龍樹菩薩也一樣建議;[先親近善知識,後觀法性空],
[0558a07] 復次,佛不直說諸法性空,先教供養、親近善知識;
善知識為說五波羅蜜功德。善知識雖種種教化,佛但稱其不壞法,
所謂於色等諸法不貪、不著、不取。
譬如金翅鳥子始生,從一須彌至一須彌;菩薩亦如是,
初學能生如是深智,何況久學!又如小火能燒,何況大者!
菩薩亦如是,新學時能以般若轉世間法令畢竟空,燒諸煩惱,
何況得力具足(的久學菩薩)!

Re: 慈悲的佛陀

鄰居 » 週一 4月 29, 2024 8:53 pm

這段論說所指的對象,還是新學菩薩,雖然尚未得無生法忍,但已經能夠發心,
他們所學柔順忍,有智慧的氣息!
一般對於觀察[諸法性空]有淺有深,得無生法忍大菩薩們,已得八地(有說七地)
以上,對於無生忍之空的觀察,是接近於究竟.對於小菩薩,龍樹菩薩則言;

(關於新學菩薩的部分定義)
[0557c28] 復次,有實智慧氣分,佛數為菩薩(新學菩薩);若無者,雖久行餘功德,
不數為菩薩。
譬如佛說聲聞法中頂法相:於三寶中有少信是名頂法;是信過煖法,修禪定生,
以色界心得;於佛無礙解脫是為小,於凡夫為大。如是新發意菩薩得般若波羅蜜氣味
故能受化,名為新學;過五波羅蜜功德;於凡夫為大,於佛為小。
關於[頂法],在中阿含(21)說處經有談到!

Re: 慈悲的佛陀

鄰居 » 週一 4月 29, 2024 8:20 pm

https://tripitaka.cbeta.org/zh-cn/T25n1509_071
大智度論釋善知識品第五十二
(接樓上經文;)
[
0557c24] 【論】
[0557c24] 問曰:
[0557c24] 須菩提問新學所行,佛何以乃答菩薩久行微妙事——
所謂「不取一切法,一切法性空故」?
龍樹又自答,原來此中指的重點是[柔順忍,以智慧發心]!
[0557c26] 答曰:
[0557c26] 諸法性空有二種:
一者、大菩薩所得;
二者、小菩薩所學柔順忍,以智慧發心。
此中但說小菩薩所學空。

Re: 慈悲的佛陀

鄰居 » 週一 4月 29, 2024 8:04 pm

以上這兩篇經文,接下來在大智度論(卷71),有出現龍樹菩薩的論文,
龍樹自問,在經典中記載著;法會上須菩提明明問佛的問題是,新學(初學)弟子
應該如何行般若波蘿蜜?但是佛何以回答[菩薩久行微妙事]?......

Re: 慈悲的佛陀

鄰居 » 週一 4月 29, 2024 7:52 pm

https://www.blisswisdom.org/publication ... 2/3128-045
佛說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二會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大般若經第二會第 445 卷
第二分初業品第五十之一
汝善男子。修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時。勿於色生貪愛。勿於受想行識生貪愛。所以者何。
色乃至識。非可貪愛。何以故。以一切法自性空故。

勿於眼處生貪愛。勿於耳鼻舌身意處生貪愛。所以者何。眼處乃至意處。非可貪愛。
何以故。以一切法自性空故。

勿於色處生貪愛。勿於聲香味觸法處生貪愛。所以者何。色處乃至法處。非可貪愛。
何以故。以一切法自性空故。

勿於眼界生貪愛。勿於耳鼻舌身意界生貪愛。所以者何。眼界乃至意界。非可貪愛。
何以故。以一切法自性空故。

勿於色界生貪愛。勿於聲香味觸法界生貪愛。所以者何。色界乃至法界。非可貪愛。
何以故。以一切法自性空故。

勿於眼識界生貪愛。勿於耳鼻舌身意識界生貪愛。所以者何。眼識界乃至意識界。
非可貪愛。何以故。以一切法自性空故。

勿於眼觸生貪愛。勿於耳鼻舌身意觸生貪愛。所以者何。眼觸乃至意觸。非可貪愛。
何以故。以一切法自性空故。勿於眼觸為緣所生諸受生貪愛。勿於耳鼻舌身意觸為緣
所生諸受生貪愛。所以者何。眼觸為緣所生諸受。乃至意觸為緣所生諸受。非可貪愛。
何以故。以一切法自性空故。

勿於布施波羅蜜多生貪愛。勿於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生貪愛。所以者何。
布施波羅蜜多。乃至般若波羅蜜多。非可貪愛。何以故。以一切法自性空故。

勿於內空生貪愛。勿於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
無際空。散無散空。本性空。自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
自性空。生貪愛。所以者何。內空乃至無性自性空。非可貪愛。何以故。以一切法自性
空故。

勿於真如生貪愛。勿於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
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生貪愛。所以者何。真如乃至不思議界。非可貪愛。何以故。
以一切法自性空故。

勿於苦聖諦生貪愛。勿於集滅道聖諦生貪愛。所以者何。苦聖諦乃至道聖諦。非可貪愛。
何以故。以一切法自性空故。

勿於四靜慮生貪愛。勿於四無量四無色定生貪愛。所以者何。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
非可貪愛。何以故。以一切法自性空故。

勿於八解脫生貪愛。勿於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生貪愛。所以者何。八解脫乃至十遍處。
非可貪愛。何以故。以一切法自性空故。

勿於四念住生貪愛。勿於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生貪愛。
所以者何。四念住乃至八聖道支。非可貪愛。何以故。以一切法自性空故。

勿於空解脫門生貪愛。勿於無相無願解脫門生貪愛。所以者何。空無相無願解脫門。
非可貪愛。何以故。以一切法自性空故。

勿於五眼生貪愛。勿於六神通生貪愛。所以者何。五眼六神通。非可貪愛。何以故。
以一切法自性空故。

勿於佛十力生貪愛。勿於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
生貪愛。所以者何。佛十力乃至十八佛不共法。非可貪愛。何以故。以一切法自性空故。

勿於三十二大士相生貪愛。勿於八十隨好生貪愛。所以者何。三十二大士相八十隨好。
非可貪愛。何以故。以一切法自性空故。

勿於無忘失法生貪愛。勿於恆住捨性生貪愛。所以者何。無忘失法恆住捨性。非可貪愛。
何以故。以一切法自性空故。

勿於陀羅尼門生貪愛。勿於三摩地門生貪愛。所以者何。陀羅尼門三摩地門。非可貪愛。
何以故。以一切法自性空故。

勿於一切智生貪愛。勿於道相智一切相智生貪愛。所以者何。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
非可貪愛。何以故。以一切法自性空故。

勿於預流果生貪愛。勿於一來不還阿羅漢果獨覺菩提生貪愛。所以者何。預流果乃至獨
覺菩提。非可貪愛。何以故。以一切法自性空故。

勿於一切菩薩摩訶薩行生貪愛。勿於諸佛無上正等菩提生貪愛。所以者何。一切菩薩摩
訶薩行。諸佛無上正等菩提。非可貪愛。何以故。以一切法自性空故。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