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在發心修行的過程,有可能是這個樣子的次第。在真正洞澈諸法的實相之後,才有可能真正的止息苦。
在《正見經》有談到世間的四聖諦正見(出世間正見)有兩個發展的階段:
一是隨順真理的正見(saccAnulomikasammAdiTThi諦隨順見),這是與四聖諦相應的智慧,相信並接受四聖諦教法的原則,為概念性的正見。
二是洞察真理的正見(saccapaTivedha-sammAdiTThi諦通達見),這是以直接的經驗洞察四聖諦教法所產生的智慧,屬經驗的正見。八正道始於概念性的理解四聖諦,而當洞澈四聖諦時,即證得了涅槃,所以,四聖諦的正見是解脫道的始點,也是終點。
止觀禪修
-
- 文章: 1348
- 註冊時間: 週六 12月 11, 2021 9:59 am
Re: 止觀禪修
我,只是輪迴的代理人,並不是同一個識在輪迴
在阿含《茶啼經》說道:
世尊問茶啼:
「汝實如是說:『我知世尊如是說法:「今此識往生,不更異{也}[耶]?」』」
嗏帝比丘答曰:
「世尊!我實知世尊如是說法:『今此識往生,不更異也』。」
世尊問曰:「何者識耶?」
嗏帝比丘答曰:
「世尊!謂:此識說、覺、作、教作、起、等起,謂:[彼]彼作善惡業而受報也。」
世尊呵曰:
「嗏帝!汝云何知我如是說法?汝從何口聞我如是說法?汝愚癡人!我不一向說,汝一向說耶?汝愚癡人!聞諸比丘共訶汝時,應如法答。我今當問諸比丘也。」
於是,世尊問諸比丘:
「汝等亦如是知我如是說法:『今此識往生,不更異耶?』」
時,諸比丘答曰:「不也。」
世尊問曰:
「汝等云何知我說法?」
諸比丘答曰:
「我等知世尊如是說法:『識因緣故起。』世尊說:『識因緣故起,識有緣則生,無緣則滅。』我等知世尊如是說法。」
白話來說:
有一次,佛陀來到憍薩羅國的首都舍衛城遊化,住在城南郊外的祇樹給孤獨園。
同住在祇樹給孤獨園附近的比丘們中,有一位原為漁夫兒子的比丘,名叫「嗏帝」,他告訴其他比丘說:
「我確實聽世尊說過,在生死中流轉的識,是不變的。」
其他比丘們知道了,紛紛來規勸他說:
「嗏帝學友!不要這樣說,不要誹謗世尊,世尊不曾這樣說。世尊用各種方法,都在教導我們『識為因緣所生,離開因緣條件,就無所謂的識』,怎麼會像你說的那樣呢!」
但是,嗏帝比丘一直堅持己見,聽不進其他比丘的糾正勸導。大家沒辦法,只好去稟告佛陀。
佛陀請人叫嗏帝比丘來當面確認,嗏帝比丘還是那樣說。於是,佛陀便更進一步追問嗏帝比丘:
「嗏帝!你說的識,指的是什麼?」
「世尊!就是那能說、能感受、能到處經歷善、惡行而受業報者。」
「你這個愚癡人啊!究竟從誰那裡聽我這樣說的?我不是用各種方法說明『識為因緣所生,離開因緣條件,就無所謂的識』嗎?你這個愚癡人啊!我不曾這樣說,而你自己卻作這樣的曲解與誹謗,這會傷害你自己,增加你自己的罪過,會讓你長遠受苦的。」
於是,佛陀轉問在場的其他比丘,其他比丘都同聲回答:
「世尊!您確實用各種方法教導『識為因緣所生,離開因緣條件,就無所謂的識』。」
在阿含《茶啼經》說道:
世尊問茶啼:
「汝實如是說:『我知世尊如是說法:「今此識往生,不更異{也}[耶]?」』」
嗏帝比丘答曰:
「世尊!我實知世尊如是說法:『今此識往生,不更異也』。」
世尊問曰:「何者識耶?」
嗏帝比丘答曰:
「世尊!謂:此識說、覺、作、教作、起、等起,謂:[彼]彼作善惡業而受報也。」
世尊呵曰:
「嗏帝!汝云何知我如是說法?汝從何口聞我如是說法?汝愚癡人!我不一向說,汝一向說耶?汝愚癡人!聞諸比丘共訶汝時,應如法答。我今當問諸比丘也。」
於是,世尊問諸比丘:
「汝等亦如是知我如是說法:『今此識往生,不更異耶?』」
時,諸比丘答曰:「不也。」
世尊問曰:
「汝等云何知我說法?」
諸比丘答曰:
「我等知世尊如是說法:『識因緣故起。』世尊說:『識因緣故起,識有緣則生,無緣則滅。』我等知世尊如是說法。」
白話來說:
有一次,佛陀來到憍薩羅國的首都舍衛城遊化,住在城南郊外的祇樹給孤獨園。
同住在祇樹給孤獨園附近的比丘們中,有一位原為漁夫兒子的比丘,名叫「嗏帝」,他告訴其他比丘說:
「我確實聽世尊說過,在生死中流轉的識,是不變的。」
其他比丘們知道了,紛紛來規勸他說:
「嗏帝學友!不要這樣說,不要誹謗世尊,世尊不曾這樣說。世尊用各種方法,都在教導我們『識為因緣所生,離開因緣條件,就無所謂的識』,怎麼會像你說的那樣呢!」
但是,嗏帝比丘一直堅持己見,聽不進其他比丘的糾正勸導。大家沒辦法,只好去稟告佛陀。
佛陀請人叫嗏帝比丘來當面確認,嗏帝比丘還是那樣說。於是,佛陀便更進一步追問嗏帝比丘:
「嗏帝!你說的識,指的是什麼?」
「世尊!就是那能說、能感受、能到處經歷善、惡行而受業報者。」
「你這個愚癡人啊!究竟從誰那裡聽我這樣說的?我不是用各種方法說明『識為因緣所生,離開因緣條件,就無所謂的識』嗎?你這個愚癡人啊!我不曾這樣說,而你自己卻作這樣的曲解與誹謗,這會傷害你自己,增加你自己的罪過,會讓你長遠受苦的。」
於是,佛陀轉問在場的其他比丘,其他比丘都同聲回答:
「世尊!您確實用各種方法教導『識為因緣所生,離開因緣條件,就無所謂的識』。」
-
- 文章: 1348
- 註冊時間: 週六 12月 11, 2021 9:59 am
Re: 止觀禪修
《茶啼經》又說到:
愛又是從何而來?其根源的『集』是什麼?從哪裡生起,從哪裡製造出來的呢?是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無明。這就是從無明而有行,從行而起識,從識而起名色,從名色而起六入處,從六入處而起觸,從觸而起受,從受而起愛,從愛而起取,從取而起有,從有而起生,從生而有老病死、憂悲惱苦。
因此,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處滅,六入處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病死、憂悲惱苦滅。
比丘們!有了這樣的知見,還會耽湎於過去,想著:『我過去存在或不存在?我過去是什麼?後來又變成怎樣?過去如何?』嗎?」
「不會的,世尊!」
「有這樣的知見,還會飛馳於將來,想著:『我將來會存在或不會存在?我將來會是什麼?之後又會變成怎樣?我將來會如何?』嗎?」
「不會的,世尊!」
「有這樣的知見,還會困惑著眼前『我存在或不存在?我是什麼?如何存在?生從何來?死往何去?』嗎?」
「不會的,世尊!」
愛又是從何而來?其根源的『集』是什麼?從哪裡生起,從哪裡製造出來的呢?是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無明。這就是從無明而有行,從行而起識,從識而起名色,從名色而起六入處,從六入處而起觸,從觸而起受,從受而起愛,從愛而起取,從取而起有,從有而起生,從生而有老病死、憂悲惱苦。
因此,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處滅,六入處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病死、憂悲惱苦滅。
比丘們!有了這樣的知見,還會耽湎於過去,想著:『我過去存在或不存在?我過去是什麼?後來又變成怎樣?過去如何?』嗎?」
「不會的,世尊!」
「有這樣的知見,還會飛馳於將來,想著:『我將來會存在或不會存在?我將來會是什麼?之後又會變成怎樣?我將來會如何?』嗎?」
「不會的,世尊!」
「有這樣的知見,還會困惑著眼前『我存在或不存在?我是什麼?如何存在?生從何來?死往何去?』嗎?」
「不會的,世尊!」
-
- 文章: 384
- 註冊時間: 週四 7月 08, 2021 8:33 pm
Re: 止觀禪修
[國語辭典(教育部)]
ㄕˊ ㄦˋ ㄧㄣ ㄩㄢˊ
佛教用語。佛教基本理論之一。指構成一切痛苦輪迴的十二項要件。即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無明是指對佛法的無知;行是指有意志的行為;識是指死後,由於過去的行為,導致投生的心識;名色是指處在母胎中的身、心(識除外);六處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六種身體感官和認識對象;觸是指感官對現象的接觸;受是指接觸後產生的感受;愛是指感官接觸後生起的欲望;取是指執著;有是指導致輪迴的行為。十二緣起之間的關係像環鏈相扣。老死和一切苦緣於生;生緣於有;有緣於取;取緣於愛;愛緣於受;受緣於觸;觸緣於六處;六處緣於名色;名色緣於識;識緣於行;行緣於無明。後者決定前者的存在,因此去除無明就沒有行,沒有行就沒有識的投胎,以至生和老死的一切煩惱也滅除。也稱為「十二緣起」。
==================================================================
Viirya師兄法安:比較[十二因緣]的名相解釋,我覺得國語辭典的解釋,反而比較簡明易懂,乃至搭配我蔡葉的論述,容易下手操作物理修學,乃至物理驗證成果。
>>>>十二因緣中世尊開示無明緣行.行緣識=眾生的{空大}緣包養>>>[名色身]<<<被無明支所緣<<<<無明被行支所緣<<<<行支緣自識大支<<<<識大緣自{空大}....
>>>>若此.當有個個體生無明==假設[無明]是操控[名色身]的主動力,那麼只有{識大]突變的行支所連結。
>>>>有此因緣.識生
反之.識滅?==月溪法師指出[無始無明]相當於第八識,不可滅。[一念無明]可滅。
[無始無明]不知何時開始產生,但兩個無明都是生死苦厄的禍害。不過眾生凡夫若斷毀一念無明開悟,就能解脫大部分生死苦厄,至於菩薩佛同步斷毀兩個無明,就能改用諸佛眾生共用的空大如來智慧德相。